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合集下载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到灯塔去》的双性同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一、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意识双性同体在生物学上指的是体型构造和生理特征的两性混合。

在心理学上“双性同体”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运用高度的幽默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鸣不平,并且从一对青年男女钻进出租车、共同消失在伦敦繁华的车流当中阐发了“双性同体”的观点,鼓励女性成为独立于男性、与男性和谐相处的自我。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叙述者写道:“当然,当我看到这对青年钻进了出租车,头脑的感觉就好像在被分离开之后,又在一种自然的融合之中再次聚在一起。

其明显的原因就是两性之间进行合作是自然的事情。

”(P585)当弗吉尼亚·伍尔夫将这一概念运用到文学理论中时,并没有明确界定“双性同体”的内涵,而是写道:“在我们每个人当中都有两个力量在统辖着,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人的头脑里,男人胜过女人,在女人的头脑里女人胜过男人。

正常而又舒适的存在状态,就是这二者共同和谐地生活、从精神上进行合作之时。

如果一个人是男人,那么头脑中的那个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响;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头脑中的男人有着交流……伟大的脑子是雌雄同体的……只有在这种融合产生之时,头脑才能变得充分肥沃,并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雌雄同体的脑子是能引起共鸣的、可渗透的,它能没有障碍地转达情感,它天生是具有创造性的、光辉绚丽的、未被分开的。

”(P578-579)二、双性同体在《到灯塔去》的体现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主人公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体现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对立和相互区别的现状。

作为传统婚姻家庭的代表,拉姆齐夫妇不得不承受社会强加于他们的种种社会规范,承袭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拉姆齐先生外出工作,养家糊口,夫人居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_理论与实践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理论与实践引言: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探讨了性别认同与性别界限之间的关系。

这一研究理论呼吁打破以二元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提供包容与认同。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

一、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通过对二元性别的主观性进行质疑,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性别框架的思维方式。

传统性别观念将人们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极端,并为这两个性别设定了特定的行为和角色。

而“双性同体”研究认为,性别不是生理特征的简单划分,而是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间的交织。

通过超越二元性别,探讨性别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催生了新的理论思考。

二、理论内容:1. 性别认同的多样性: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主张取消以传统性别为基础的分类方式。

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性别认同的多样性,认为性别可以是多种不同因素的集合,如文化、社会角色等。

这一理论为非二元性别认同的个体提供了自由和机会,超越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界限的超越: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关注性别界限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和歧视。

对于二元性别系统的批判,鼓励个体去超越性别界限,摆脱社会对性别表达的限制。

这种超越性别界限的努力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了平等和尊重的权利。

三、实践探索:1. 性别教育的重构: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提倡对性别在教育中的重构。

重视培养个体对性别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避免传统性别观念对教育、职业选择等方面的影响。

推崇性别平等的教育,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机会。

2. 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双性同体”研究,人们开始重视社会制度中性别的特权和歧视。

致力于改善社会对性别非二元的个体的认同和包容,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性别非二元的个体争取平等权益。

_双性同体_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_双性同体_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也是女性主义理论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

但她的女性主义观却把她掷于褒贬两极,既遭到男性评论家的非议和轻蔑#$%,又受到英美女权主义姐妹的拒绝#&%,在当代又受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赞赏#"%。

本文试图以“双性同体”为切入点,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探析并作出公正中肯的评价。

一双性同体’()*+,-(-.,又译雌雄同体,雌雄同体性。

由’()*+,-(+/01-构成,指同时具有雄性和雌性的。

“’()*+2”意为!男人的或属于男人的,"雄的,兼有雄性的,#雄蕊;“,-(+/02”意为!雌性的,与雌性有关的,或有雌性特征的,"具有许多雌性器官的,#雌蕊#3%。

’()*+,-(-在生物学上指同一个体身上既有成熟的雄性性器官,又有成熟的雌性性器官4雌雄同体5;在体型构造及生理特征方面,这些个体都是正常的雄性及雌性的混合物。

在心理学上,指同一个体既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与细致等性格,按情况需要作不同的表现。

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一般都摈弃了其生物学上的涵义而发挥它的象征寓意,但使用时区别很大。

在神话时代,双性同体神作为创世神和人祖之神的情景相当普遍,在雕塑和神话中随处可见。

在原始思维和意识中,双性同体对应着人类处于无性意识的阶段,包含着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创造是由两性共同4通过合体形式5完成的#6%。

两性同体代表了人类精神上最初的浑然完整的圣洁状态,随着完整性的分裂和两性的分别,人类也就进入堕落和罪恶的时代,生理性别随着文明制度的出现而负载了社会属性的含义,有了“078”与9,7()7*”之区别,性的对立和压迫也就由此开始。

在面对女权主义者对文学父权的指责和批评时,有人曾以文学的形象思维、情感特性声称:尽管作者是男性,而文学本质上是女性的,因而是双性的———即西苏所批评的那种传统概念上的“双性”:“在阉割恐惧象征的碾压之下,带着一种‘完整’的存在的幻想4尽管这存在是由两半组成的5”,是“自我抹杀和吞并类型的双性”#:%4;$<!5女性主义者中也有不少人在提“双性同体”,伍尔夫是第一个,在伍尔夫之后,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关注_双性同体_意识
可以 说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双 性 同 体 ”的 创 作 观 , 对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文学批评思路的开阔有着很大的意 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任何人的本体是纯粹单一 的, 人的自我是多元的, 这才是真正的人, 人性之所在。 作 品 中 的 人 物 形 象 也 应 该 是 多 元 的 、复 杂 的 、极 具 丰 富 性的。而双性同体意识使得作家可以达成人性的完满, 也可以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超越社会对性别的限制, 对 人 性 的 压 制 。但 是 应 该 指 出 的 是 虽 然 伍 尔 夫 把 莎 士 比 亚 、托 尔 斯 泰 、简·奥 斯 丁 等 作 家 奉 为 “双 性 同 体 ”的 完 美 代表, 但是她只是从他们的成果角度出发的, 我们从创 作起始思考, 这其实是作家为了解决自身矛盾和冲突 ( 包括自身两性间的矛盾) , 通过艺术创作来达到解决冲 突, 获得灵魂解脱而作的努力。
命就有可能在这轮回中重复历世, 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 而已。祈求生命长驻, 灵魂永存。这几乎所有民族都渴望 的。日本本土也有有关灵魂轮转的思想因素, 所以就很容 易接受佛教的思想了, 像 《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 子》、《方丈记》等等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世事无 常 , 万 事 皆 空, 因果报应, 生命轮回这样的佛家思想。湿过的青苔, 不 定在那天还会湿; 日日皆今日。但宇宙充满了变数, 青蛙 之跳正是生命的喧哗之始。而俳句也产生了。
132
体无意识, 所以内涵极为复杂, 其实仔细梳理之后, 我们 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有着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生理层 次, 这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这包括生理上的“雌雄同体”, 即第一性别不明显; 还有性取向上的双性同体, 既同性 恋。二是语言行为层次上的双性同体, 这包括在行为、服 饰等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异性的表现, 这是很常见的现 象, 如在戏曲艺术中, 许多女性角色都是又男性所扮演。 三是精神层面的双性同体, 即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更偏向 男性的理性客观、逻辑性强或是偏向女性的被动依赖、 多愁善感、思维跳跃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现象是 没有优劣之分的, 都是人性的真实体现。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摘要:在一个男权制为传统的社会中,将已经确立的男性标准作为女性检验自身价值的标准,这体现了两性本质上的不平等。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不是争取男权意义上的两性平等,而是要不断地寻求超越平等的解放。

“平等”不仅仅是性别上的,更是文化上的,必须清除人们价值观深处的传统的、错误的、停滞的观念,做一名自在的、成功的、由自身掌控的“我”,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父权制;平等两性平等思想的诞生经历了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是在早期的“双性同体”观的基础上渐变而来,后来又有近现代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与推动,这一演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之间历经“两性分离”的极度偏差以及“两性无差异”的轻微偏差,最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双性同体”思想是贯穿女性主义发展始终的思想。

它由社会性别(gender)理论衍生而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长远的目光,但同时也备受争议。

一“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一词主要源于生物学,一般用来表述动植物的雌雄同株或者一些罕见的生理畸形现象。

本文是从文化的角度考察这个词语的发展及演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中,“双性同体”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昭示着人类两性关系的演变。

早期社会,“双性同体”主要表达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状态。

这可以从国内外很多古籍、神话和文物中得以证明。

基督教经典《圣经》里蕴含着“双性同体”的思想,原本是双性同体的上帝创造了亚当——由男性和女性两个部分组成,上帝将亚当分成了两半,另一半就是女性夏娃,后来爱情把他们重新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也早已有了“双性同体”观,神话中暗含着一个“双性同体”的始祖,天与地本是永恒地融合在一起的,后来才因某种原因相互分离:天代表男性,地代表女性。

俗话说“乾坤不可逆转”、“天翻地覆”暗含着两性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类最初是男男、女女、男女三种双性形式构成,是宙斯将他们分成了单一性别的两半,于是人们一生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能够重新结合在一起。

_双性同体_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_双性同体_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

第33卷第1期2007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uzhou Nor mal Uni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33,No .1Jan .,2007[收稿日期]2006208212[作者简介]何亚惠(1955—),女,江苏建湖人,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何亚惠(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伍尔夫;《奥兰多》;“双性同体”;女性创作意识[摘 要] 《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并带有浓郁自传色彩的小说,它集传记、史记、小说为一体,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以性别突变、时空穿越等特征,有意识地突出了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女性奥兰多的成功,揭示了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进一步说明20世纪确实是女性小说高度发展的时期。

伍尔夫通过奥兰多神奇地穿越了近4个世纪、数代王朝这一事实,微妙地批评了男性强权社会的无情以及女性应享有的平等权利与同等智慧。

按照伍尔夫的观点,女性要成为自己,首先决不能完全臣服于男性的压迫。

她所主张的女性“成为自己”,实质上是要建立一种自主又开放的女性自我;这样一种自我既独立,又与男性、与整个世界有着生生不息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其主人公由男到女的变性,集男女于一身,直到婚后她又可以写作,都清楚地说明伍尔夫是遵循她自己提出的“双性同体”这一写作理论的。

伍尔夫运用“双性同体”这种隐喻的写作手法,借助奥兰多奇异的变性,以达到她对男权社会的斥责。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7)0120045206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 irginiaWoolf ,1882—1941)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富有才气的小说家和现代小说理论家,然而人们却较少关注她还是一个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

_双性同体_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

_双性同体_的历史演变及文化蕴涵
一 、“双性同体”观念的产生
各远古文明普遍认为 : 造物主是半阴半阳的 , 或者是雌雄同体的 , 这非常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 彼此封闭的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物和其他遗物中 。 这种奇特的共性包含了一个共同文化代码 , 反映了 人类的原始思维进化到语言阶段后形成的 “双性同 体”神话 。
艾利亚德在《比较宗教学模式》中 “神圣的双 性同体的神话”一节中写道 : “由于在神性之中同 时存在着所有的禀赋 , 所以完全必要的是从神性中 或明或隐地看到两种性别的合并表现 。神圣的双性 同体只不过是表达神的二位一体的一种原始公式 ;
婆罗门教的圣书《往世经》说 : “至高无上的 精神在创世的行动中成为双重的 : 右边是男性 , 左 边是女性 。她是玛亚 , 永恒不灭的 。”又说 : “神圣 的创世因体验不到极乐 , 是孤独的 。他渴望有一个 同伴 , 直接满足欲望 。他使自己的身体分成男性和 女性 。他们结合 , 创造了人类 。” ⑤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18 —
○文论百家 ○
在埃及神话中 , 始祖之神也是双性同体的 。地 神格卜和天神努特原来相互拥合 , 难以分离 。后来 其父 (一作其子) 大神舒将努特即天宇高高举起 , 努特才同她的兄长 , 也是她的丈夫地神格卜相分离 ④。
在新西兰的土著居民毛利人中 , 也流传着天和 地被扯开而分离的故事 。天神拉吉和他的妻子芭芭 在无止境的性拥抱中联为一体无法分开 , 他们产生 了诸神和万物 , 后来这对夫妻被他们的孩子 (其他 神) 扯开而分离 λω。
在中国神话中 , 天公地母从合为一体到一分为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女性主义“双性同体”思想的发展及演变
间 的 一 种 相 辅 相 成 、 可 剥 离 的 状 态 。这 可 以 从 国 不
出 , 古老 的欧 洲并 不存 在 以 阶级 或 者 以性 别 为 基 在
础 的 等 级 社 会 , 时 的社 会 是 平 等 的 , 家 都 受 到 有 那 大
关 人 性 的 教 育 。 在 其 他 民 族 的 神 话 、 物 及 生 活 习 文
娃 , 来 爱 情 把 他 们 重 新 结 合 在 一 起 。在 中 国 的 创 后 世 神 话 中 , 早 已 有 了 “双 性 同 体 ” , 话 中 暗 含 着 也 观 神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代 恰好 体现 了历史 的倒 退 。在 父 权 制 社 会 里 , 性 男 利 用 特权将 女性 排 挤 出政治 、 育 、 济 等 两性应 共 教 经
俗 中都 有 发 现 诸 如 此 类 的 早 期 “ 性 同 体 ” 文 化 遗 双 的
留 。这 一 思 想 的 印 迹 , 现 了 原 始 人 类 朴 素 的 性 别 表 平 等 意 识 , 含 着 最 基 本 的 意 义 : 类 的 文 化 、 自 蕴 人 对 然 的 开 拓 以 及 自身 的 发 展 是 由 两 性 共 同 完 成 的 , 男
内 外 很 多 古 籍 、 话 和 文 物 中 得 以 证 明 。基 督 教 经 神
典 《 经 》 蕴 含 着 “双 性 同 体 ”的 思 想 , 本 是 双 性 圣 里 原 同 体 的 上 帝 仓i 了 亚 当 — — 由 男 性 和 女 性 两 个 部 分 . 1  ̄t
组 成 , 帝将 2 上 , 1 分 成 了两 半 , 一 半 就 是 女 性 夏 E当 另
放。“ 平等” 不仅仅是 性别上的, 更是文化上 的, 必须清 除人 们价值观深处 的传统 的、 错误 的、 滞 的观念 , 一名 自在 停 做 的、 成功 的、 自身 掌控 的“ , 由 我” 推动人 类文 明向更高层次发展 。 关键词 : 女性主义 ; 双性同体 ; 父权制 ; 平等 文章编号 :7 —7 0 1 —4 2 ( O 0 O —0 1 0 9 8 —8 72 O —3 2 1 )4 9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就有可能在这轮回中重复历世, 只不过以不同的形式 而已。祈求生命长驻, 灵魂永存。这几乎所有民族都渴望 的。日本本土也有有关灵魂轮转的思想因素, 所以就很容 易接受佛教的思想了, 像 《万叶集》、《源氏物语》、《枕草 子》、《方丈记》等等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世事无 常 , 万 事 皆 空, 因果报应, 生命轮回这样的佛家思想。湿过的青苔, 不 定在那天还会湿; 日日皆今日。但宇宙充满了变数, 青蛙 之跳正是生命的喧哗之始。而俳句也产生了。
俳句由五、七、五共三句 17 个音节组成。它的形式和 内 容 都 与 禅 宗 息 息 相 关 。首 先 二 者 都 与 自 然 紧 密 联 系 。禅 宗倡导 “山林水鸟皆宗佛法”“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 地”, 这种内外观察方式使得人的 内 心 情 感 释 放 于 大 自 然, 寄托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俳句源于连歌, 连歌 本 来 就 是 专 为 吟 咏 季 节 变 化 、人 生 无 常 的 诗 歌 。俳 句 也 继 承了此种传统, 但更为凝练。再次, 禅宗追求直觉体验、打 破 时 空 界 限 、求 得 梵 我 合 一 、事 事 无 碍 的 境 界 , 强 调 “本 心 ”的 澄 澈 空 灵 状 态 。这 种 由 心 而 生 的 直 觉 观 照 正 是 俳 句 构 思 时 所 追 求 的 精 神 状 态 。俳 句 在 构 思 时 凝 神 观 照 、沉 思 冥想, 除反映直观表象外, 并不表现思想, 甚至达到无知 无觉的境界。二者都于凝神沉思中, 让思维突破语言、物 象、概念、判断、推理的束缚, 使主体客体的界限 消 失 , 达 到物我两遗, 万物相融一体的境界。然后, 禅宗持的是一
注释: ①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著 , 王 环 译 , 《一 间 自 己 的 屋 子》, 沈阳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128 页。
参考文献: [1] Tracy Hargreaves: Androgyny in Modern Literature,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古池禅意
广西师大 李 霞
闲寂古池旁 青蛙跃进池中央 水声扑通响 这 是 日 本 著 名 的 俳 句 家 松 尾 芭 蕉 的 名 俳 《古 池 》。 松尾芭蕉( 1644- 1694) , 是日本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俳句诗人。他本名松尾宗房, 别号桃青, 下级武士 出生, 从小作主人的伴读, 一起向当时的名俳诗人北村季 吟学习俳句。23 岁时, 主人去世, 他即离乡到京都投入季 吟门下, 系统学习俳旨和古典文学。俳句从此成了芭蕉的 精神所寄之处。现在, 芭蕉的俳句被刻成“句碑”, 耸立在 日 本 各 地 达 三 百 余 座 。 日 本 人 民 尊 称 他 为 “俳 圣 ”。 他 的 《古池》( 作于 1686) 是他的巅峰之作, 也奠定了日后俳句 的风格基调。 俳句往往是参禅的结果。芭蕉写《古池》前, 曾有与佛 顶和尚相互问禅的一节。佛顶问他: “最近如何度日? ” 答: “雨过青苔湿。” 又问: “青苔未生之时佛法如何? ” 答: “青蛙跳水的声音。” 如雨下过后, 青苔必定会湿, 漫漫长日, 时光流转, 万 物 都 遵 循 着 宇 宙 的 规 律 。这 是 自 古 以 来 的 天 道 。《薄 伽 梵 歌》中说: “上而至于诸天, 诸界皆有轮回。”既然如此, 生
132
体无意识, 所以内涵极为复杂, 其实仔细梳理之后, 我们 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有着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生理层 次, 这也是最基本的层次, 这包括生理上的“雌雄同体”, 即第一性别不明显; 还有性取向上的双性同体, 既同性 恋。二是语言行为层次上的双性同体, 这包括在行为、服 饰等方面有意无意地模仿异性的表现, 这是很常见的现 象, 如在戏曲艺术中, 许多女性角色都是又男性所扮演。 三是精神层面的双性同体, 即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更偏向 男性的理性客观、逻辑性强或是偏向女性的被动依赖、 多愁善感、思维跳跃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 这些现象是 没有优劣之分的, 都是人性的真实体现。
关注“双性同体”意识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6 级研究生 窦 兵
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的矛盾构成。对于人类而言, 也是如此, 人从性别角度来看, 一般分为男性和女性。值 得注意的是, 字面上的“男性”和“女性”只是生理意义上 的划分, 但是,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提到的“男性”和“女 性 ”就 是 带 有 社 会 意 义 的 性 别 划 分 了 。 在 我 们 日 常 生 活 中, 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男人应具有好竞争、逻辑性强、 直 率 、自 信 勇 敢 、主 动 、独 立 、攻 击 性 强 、客 观 理 性 、不 爱 哭泣等特征, 而女人一般具有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依赖 性 强 、多 愁 善 感 等 特 性 。 至 少 这 是 社 会 整 体 对 于 男 女 特 征的划分标准。从人格心理学上讲, 这叫做“性别刻板印 象”( sex- role stereotype) 。虽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男女性 别 的 划 分 以 此 为 标 准 , 但 是 千 百 年 来 , 这 种 所 谓 的 “标 准 ”不 是 某 个 地 区、某 个 国 家 、某 个 民 族 的 现 象 , 而 是 整 个人类社会最具普遍意义的现象。既然矛盾的双方存 在, 那么人们必然会对两性问题和人自身的矛盾复杂性 问题感到困惑和焦虑, 于是“双性同体”意识出现了。
二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的 “双 性 同 体 ”创 作 观 弗 吉 尼 亚·伍 尔 夫 从 两 位 一 起 钻 进 出 租 车 的 青 年 男 女身上得到灵感, 她说: “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种力量 支配一切, 一个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 常, 最适意的境况就是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 精 神合作的时候。若是男人, 他脑子里女性那部分一定也 有影响, 而一个女人也一定和她里面的男性有来往。”① 她 认 为 “双 性 同 体 ”应 该 是 一 个 伟 大 作 家 应 该 具 备 的 特 点。 伍尔夫通过研究几百年来文学史上作家的性别问 题发现, 从古至今, 女性作家的作品量少质不高。男权社 会中男尊女卑的生活生产模式, 使得女性无暇学习或者 根 本 没 必 要学 习 知 识 ; 生 活 范 围 的 狭 小 、生 活 经 历 的 单 调使得女性取材的范围被限制住了, 思路不开阔, 难出 好 作 品 。 许 多 历 史 、社 会 等 因 素 使 得 女 性 作 家 的 作 品 很 容 易 出 现 两 种 情 况 。一 是 由 于 女 性 在 生 活 中 时 刻 被 男 权 社会所压制, 对现实的愤懑会引起争强好胜的报复, 使 得 作 品 充 满 攻 击 感 强 烈 的 男 性 气 息 。另 外 对 现 实 无 原 则 地退让和隐忍, 会造成作品呈现出不自然的“温顺驯服” 的颓废气息, 偏向极端的女性化。这样两种作品实际上 都是把性别因素看得太重, 过于争论孰强孰弱, 从而丧 失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价值。在伍尔夫看来, 要想把 一部文学作品写好, 就要在创作意识中淡化过分的种族 意识、性别意识、国家意识等,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统观全 人类。从女性作家角度出发, 她认为, 女性作家可以学习 男性的自信和坦率, 思路的开阔和逻辑的清晰, 但是不 要为了急于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而用强硬的语言单 纯 地 发 泄 自 己 的 愤 怒 。女 性 作 家 也 不 需 要 为 了 得 到 社 会 的接纳和“称赞”而放弃自我本色, 采用男性对女性的审 美 观 、价 值 观 去构 思 作 品 , 应 该 相 信 自 己 天 生 有 着 和 男 人 一 样 的 思 考 和 分 析 能 力 。一 个 作 家 应 该 采 取 超 性 别 的 态度, 平静的心态去思考人生, 进行创作。不能让“该死 的 利 己 主 义 ”去 堵 塞 创 作 的 源 泉 。 作 家 在 写 作 时 应 该 诉 诸灵魂中那片无性别的领域, 它们的作品应该是给男女
“双 性 同 体 ”( Androgyny) ,又 称 “雌 雄 同 体 ”, 由 希 腊 词根男( andro) 和女( gyn) 组合而成。从字面意思上看, 是 指在一种生物体内同时存在着雌雄两种性别特征, 但是 在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源自中, 它 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
一 、追 溯 不 同 领 域 中 的 双 性 同 体 众多国家的神话传说中都会有一个 “雌雄同体”的 神 , 如 古 罗 马 的 天 神乌 拉 努 斯 和 地 神 盖 亚 、古 埃 及 的 始 祖 之 神 格 卜 和 努 特 这 些 阴 阳 相 拥 的 神 灵 。这 反 映 了 原 始 人类朴素的性别意识, 认同两性平等的创造力和协作 力。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 人们始终认为夏娃是由亚当 的一根肋骨所制, 两人既然同出一体, 自然有着双性的 特质。在哲学领域中, 苏格拉底认为人消除了自身的罪 恶, 就会恢复圣洁和无性的初试状态。柏拉图更是认为 爱情就是寻找各自相关的另一半。心理学中, 容格提出 了 “阿 尼 玛 ”和 “阿 尼 姆 斯 ”两 种 原 型 , 即 男 性 潜 意 识 中 的 女 性 意 向 和 女 性 潜 意 识 中 的 男 性 意 向 。他 认 为 一 个 人 内部的平衡, 依赖于两者的和谐共处。而且现代心理学 家 更 是 认 为 “双 性 ”人 格 是 更 加 健 康 的 人 格 。文 学 创 作 是 人类文明传播的载体, 希腊神话中极具人性的各种人物 形象、同性恋小说、文学中的性别主题研究等等, 都或隐 或显、有意无意地彰显着双性同体意识。在此之后, “双 性 同 体 ”又 和 女 性 主 义 批 评 结 合 在 一 起 , 在 女 性 主 义 理 论中不断地发展演化着。 我们可以看到, “双性同体”意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 各个领域中去, 成为整个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人们追求 的 是 这 两 种 性 别 特 质 的 和 谐 共 处、积 极 交 流 , 从 而 走 向 人 格 的 平 衡 、灵 魂 的 安 宁 。 由于双性同体意识历史悠久而且是整个人类的集
两性读者同样的教诲和提高, 使得整个人类都有所启 示。所以在她看来, 双性同体是一种创作的最佳心理状 态, 其作品对读者也是最有助益的。她认为许多著名的 作 家 都 有 “双 性 同 体 ”意 识 的 渗透 , 但 是 像 莎 士 比 亚 、济 慈 、柯 勒 律 治 、托 尔 斯 泰 、乔 治·桑 、简·奥 斯 丁 等 作 家 却 能把这种意识发挥到相对完美, 所以他们是伟大的作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