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双性同体人物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中,探寻人性内在的复杂性、思想表现的多向性以及实现文学创新的理论构架在众多文学理论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个时代,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是极具启发性的一个理论。
伍尔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这一理论,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实践这一理论,从而对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伍尔夫及其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之一,她对文学理论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创新的思考。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她对性别和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入思考的产物。
伍尔夫在《尤丽西斯》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认为作为作者,应当拥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特质,才能写出真实、丰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性别角色和限制的批判,以及对性别界限模糊性的捕捉与探索。
“双性同体”理论要求作者能够跳出自身的性别,具有男性和女性双重视角,超越性别的刻板印象和界限,去审视和创造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伍尔夫相信,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写出具有超越性别标签的、真正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对世界进行深入的洞察和揭示。
二、“双性同体”在伍尔夫文学作品中的实践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
在《至灯塔》中,她运用了内心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通过女性作家拉姆塞和纳吉尔的表现,展现了不同性别对生活与创作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性别对人物身份的影响。
拉姆塞和纳吉尔这两个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真实和完整的形象。
在《至灯塔》中,伍尔夫刻画了一系列既脆弱又坚强、既敏感又坚毅、既温柔又果敢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均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质,表现出“双性同体”理论要求的的双重性别视角。
简爱:雌雄同体的女性

1 . 女 性 方 面
人称 ” 而不 是 “ 从 第 三人 称 ”பைடு நூலகம்
的视 角来看 这个世 界 。她从 主体 的地位 来观察 男性 ,比如她认 为
的特征 , 她 不再是 被欣赏 的对 象 , 而是像男 人一样 去欣 赏 、评价他
人。
总而言 之 ,简 爱的形 象是 温 柔 女性和 独立男 性 的结 合 ,她 不
同 于 以往 任 何 一 部 文 学 作 品 的 女 性, 她 相貌平 平 、 身 材 矮 小 却 又 聪 明勇敢 、 独 立 坚 强 。她 “ 双 性 同体 的 特 征 ”反 映 了 女 人 正 一 步 一 步
学上指 同一个体身上 既有成熟 的雄性性器官 ,又有成熟 的雌 性性器 官 ;
在体形构造 及生理特征方 面 , 表现为雄性 及雌性 的混合物 。柏拉 图 曾在 《 会饮篇》 中讲到远古人类都 有两副面孔 和两 副四肢 , 由现在 的两 个人合
成 。宙斯 由于害怕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 又不想 灭绝人类 , 便将人类劈成两
b v t h e r u l e ” : “ e x p r e s s i o n i s o f t e n c o w a r d , ” b u t w h e n o t h e r s t a l k t o h e r , s h e “ r a i s e s s h a r p , b o l d , b ig r h t e y e s ” a n d“ e a c h
了忘却 自己的性别 , 并试 图进入 一种雌雄 同体 的精 神状态 , 只有这 样 , 她 才能真正进入了真正的个人主体状态 。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

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再分析论文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麦克白夫人历来是众说纷纭。
“双性同体”并不等于“不男不女”,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是两种力量的结合。
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来分析评价麦克白夫人,旨在说明麦克白夫人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是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在她身上体现着两种特质:一种是女性的特质,感性与脆弱;一种是男性的特质,冷静与果断。
或者说,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双性同体”的人。
同时笔者还认为,在一个人身上,女性特质或男性特质各自所占比例的多少将决定这个人的内在性别,麦克白夫人就是一个内在性别上男性特质占主导地位的人。
论文关键词:双性同体,麦克白夫人,女性特质,男性特质杨大亮,河南洛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评论与翻译一《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部悲剧。
它大致是根据苏格兰哲学家HectorBoece的《苏格兰国王麦克白》而写成的。
剧本大意是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和班柯平定叛乱后班师回国,路上遇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又预言班柯的子孙也要做国君,而且比麦克白更有地位、更富有。
回国后,国王果然将考特爵士的头衔赐给了麦克白,证实了女巫的第一个预言。
不久麦克白趁国王邓肯来他们城堡做客时杀害了国王,随后国王的两个儿子逃离了苏格兰,麦克白夫妇登上了国王和王后的宝座。
然而登上王位的麦克白想起女巫的第二个预言时仍心中惶恐,就又杀害了班柯以保心中太平。
最后麦克白夫人发疯自杀,受迫害的贵族麦克德夫和邓肯的儿子从英格兰进军,消灭了麦克白。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
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
双性同体又译作两性同体或雌雄同体。
“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应用于文学批评是源自英国女权主义文艺批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她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浅析双性同体视角下简爱独立人格的形成

浅析双性同体视角下简爱独立人格的形成作者:王晓欣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10期【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
主人公简爱的反抗性格、双重性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就她与多灾多难的命运抗衡后获得了独立人格方面的研究甚少。
本研究从双性同体视角分析简爱的独立人格形成,进而启发人们不断自我完善、突破、进而建立完整的独立人格,最终拥有开创理想人生的智慧及能力。
【关键词】简爱双性同体独立人格一、双性同体与独立人格所谓的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及创造性。
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百度百科)由此可见,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小说以维多利亚初期的社会为背景,当时英国正处于伦理道德和社会等级森严的父权社会中,妇女没有社会地位。
而简爱敢于反抗命运不公并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和灵魂伴侣的这些超越时代的个人行为都归功于其独立人格。
“双性同体”,又译“雌雄同体”(androgyny),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提出。
她在《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中提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力量,一个女性力量,最正常、最适宜的情况就是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
”在简爱身上,可以明显看到男性力量和女性力量的有机结合,即她有男人般刚强的头脑和女人般多愁善感的心。
纵观简爱一生际遇,从童年的孤苦与反抗,到教会教育后的遵守规则与奋发图强,再到对真爱的大胆追求与婚姻中道德底线的坚守,以及落寞出逃的绝望与重生,最后回归对爱的忠告与担当。
在这个平凡的女性身上,体现了双性性格的激烈碰撞与完美结合,最后达到了独立人格的至高境界。
二、双性同体视角下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1.童年时期男性性格的唤醒——独立人格的产生。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李蒙表哥的“双性同体”形象分析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李蒙表哥的“双性同体”形象分析作者:金锟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经典中篇小说,该小说描写了美国南方小镇上一个古怪而畸形的三角恋爱情故事,自问世以来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借助“双性同体”这一理论,分析作品中被忽略的李蒙表哥的形象,并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分析,从而揭示出其双性同体的形象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导致了其爱情悲剧,并进一步阐述了双性同体的发展模式才是理想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双性同体社会因素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中一位视角独特的,卓越的,有洞察力的女作家之一。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她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短篇小说和一些诗歌。
由于她突出的文学成就,评论界习惯于将她与另一位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相提并论。
《伤心咖啡馆之歌》麦卡勒斯一部经典的中篇小说,自1979年李文俊先生首次将其介绍到国内以来,这部作品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文对李蒙表哥的双性同体特征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揭示出其双性同体的形象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从而导致其爱情悲剧,并进一步阐述了双性同体的发展模式才是理想的发展模式。
“双性同体”(androgyny)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希腊词源里,这个词包括两个部分,即:指男性的‘andro’与指女性的‘gyn’。
‘androgyny’这个词对于希腊人来说指的是男性特点与女性特点在一个雌雄同体个体身上的共同作用与表现。
”在文学上系统提出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的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从男女平等的思想出发,颠覆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等级模式,表达对两性平等的追求与和睦相处的愿望。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小说中,李蒙表哥这个人物虽然身为男性,但是却具有很多女性的特征。
《秀拉》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及意义

《秀拉》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及意义作者:王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9期摘要:《秀拉》是莫里森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以两名黑人女孩为核心展开,被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以双性同体思想为理论立足点,对两位女主人公秀拉和奈尔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阐明《秀拉》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和意义。
关键词:《秀拉》双性同体双性气质意义《秀拉》塑造了处于底层社会黑人女性顽强抗争的形象,开拓了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本文从秀拉的“女性特质”和奈尔的“男子气概”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阐明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具有双性气质,揭示作者试图通过塑造具有双性同体的形象来改变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境遇,消解传统两性二元对立的模式,达到双性同体的理想境界。
一、秀拉的“女性特质”以往的文学评论中,秀拉被视为一个叛逆者,不仅具有祖母的强硬蛮横,而且还具有母亲的自我放纵。
她任由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不会违背自己的心意去讨他人欢心,那不是她的义务。
与传统观念中贤妻良母、任劳任怨的黑人女性形象截然不同。
也因为秀拉的离经叛道,她被冠以“假小子”的名号,散发着强烈的男性气息,但是其内在隐藏的“女性特质”却被人们所忽视了。
实际上,秀拉叛逆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真实的自己。
细读《秀拉》便不难发现,秀拉的“女性特质”随处可见。
在秀拉和奈尔最初相识的时候便可看到秀拉身上的“女性特质”,而这种特质时隐时现,但却贯穿了小说始末。
秀拉选择看似安静的奈尔作为结交对象便展现了其内心对社区期许的皈依。
可以说,两个是来自不同世界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
秀拉的母亲汉娜是一位放荡不羁的女人,而奈尔的母亲海伦娜则是一位优雅端庄的女子,两者形成了强烈反差。
若是说奈尔家代表着传统的黑人社区精神,那么秀拉家就是对传统的颠覆和叛逆。
但外表叛逆的秀拉却结交了奈尔,却证明了秀拉对传统黑人社区精神的一种向往,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小说中找到证据。
虽然秀拉被看作是叛逆者,但“依附”、“顺从”这些典型的传统女性特质却不断在秀拉身上隐现,因此说,秀拉身上闪现着被人忽视的“女性特质”之光。
浅谈吴藻《乔影》与“双性同体”意识

浅谈吴藻《乔影》与“双性同体”意识作者:刘畅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在清代著名戏曲家吴藻的作品《乔影》中,主人公东晋“咏絮之才”的才女谢道韫,不仅拥有闺阁中女子的忧怨和无奈,而且具备男子的洒脱与不羁。
她将自己化为男儿身,把对于生命的无奈转化为对理想和自由的追求。
这种“双性同体”的意识让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
文章通过浅谈《乔影》与“双性同体”意识,隐约展现戏曲作品中透露出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乔影;双性同体;女性形象“双性同体”是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引入到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中。
在她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子》里提到:“在我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
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
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
”[1]121在吴藻的作品中,涉及到“双性同体”意识的不在少数。
《乔影》,又名《饮酒读骚图曲》。
全剧为一幕,只有一折一角色。
描写的是东晋“咏絮之才”的才女谢道韫,改作男儿装,在书斋展玩自绘的男装小影,通过看画、读骚、饮酒等几个简简单单的动作,高唱抒发心中情绪。
而《乔影》中谢道韫这一人物形象,正是吴藻的化身,字里行间流露出内心的苦闷与挣扎。
这种“双性同体”即是身为女儿身的吴藻,对于女性性别的不甘,和想要跨越性别的鸿沟的渴望。
一、吴藻的生平吴藻(1799―1862),女,字苹香,自号玉岑子,安徽黟县人,父葆真,字辅吾,向在浙江杭州典业生理,遂侨于浙江仁和(今杭州)。
幼而好学,对书香极为有兴趣。
吴藻的父亲虽是一个地道的商人,但是由于家住在大词人厉鹗旧居的旁边,或许是对文人名士的景仰,或许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吴藻的父亲却对书香风雅的事情尤为感兴趣。
自小就天资聪慧的吴藻也被父亲重点栽培,聘请老师教她习字、作诗填词、弹琴谱曲、绘图作画。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1. 引言1.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被广泛地研究和解读。
她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androgyny)更是备受关注。
在伍尔夫看来,性别并非二分的,而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现象,每个人内在同时容纳着男性和女性的特质。
“双性同体”理论是伍尔夫对性别身份的探讨和重新定义,她认为只有当个体内在的男性和女性特质得到平衡和统一时,创作才能得以真正地实现。
这种“双性同体”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伍尔夫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具体展现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常常具有模糊的性别特征,同时反映出男性和女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这种性别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使得伍尔夫的作品更加富有深度和多元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当时的文学界,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颇具争议,但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赞扬。
她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作家和评论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影响深远。
通过对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她作品的内涵和思想,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理论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2. 正文2.1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与性别身份的探讨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探讨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在作家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和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
“双性同体”是指一个人具有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特质的身体或灵魂状态。
在伍尔夫看来,人的性别身份不应该被简单地划分为男性或女性,而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蕴含着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属性,而这种双重性别属性的存在会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她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伍尔夫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呼吁人们能够接纳和包容自己及他人的多重性别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双性同体人物
作者简介:甄艳华(1964-),女,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冯志冲(1987.8-),女,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要:自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将双性同体概念引入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而作为其笔下的双性同体代表人物奥兰多,也备受关注。
本文简析了奥兰多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了其不同时期性别的角色性格。
关键词:奥兰多;双性同体;伍尔夫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者,同时她也是意识流小说大师以及随笔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其提出的双性同体观点与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是紧密相连的。
1929年,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首次提出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双性同体观点。
随后,在充满幻想的小说《奥兰多》中,双性同体的观点在其中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
双性同体,也称雌雄同体。
生物学上是指在同一生物体上既存在雄性特征又存在雌性特征。
而随着这一概念的传播和发展,其原有的生物学含义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衍生出新义。
尤其在文学中,双性同体则是指作家通过将两性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来表达他们对
男女平等的追求和和睦相处的希望。
而弗吉尼亚·伍尔夫正是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先驱,写出了风格迥异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小说《奥兰多》。
《奥兰多》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达400年之久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奥兰多曾经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贵族,是女皇的宠臣,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他在君士坦丁堡发生动乱的时候,沉睡数日后,转而成为了一名美丽的女性,她结识了许多文豪,并嫁给一位船长结婚生子。
回到英国后,奥兰多又成为了一名知名女作家。
伍尔夫这一将双性同体融入到文学创作的举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伍尔夫在《奥兰多》的后三章将主人公奥兰多从男性转化为女性,将近小说的一半篇幅。
前三章的奥兰多则作为男性形象出现,然而作为男性的他却是拥有女性的品质。
其实,文章从一开始便已经指出奥兰多双性共体的这一特点:“他,这自然就表明了他的性别,虽说其时代风气对此有所掩饰,正朝梁上悬下的一颗摩尔人(摩尔人,非洲西北部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的混血后代,公元8世纪成为伊斯兰教徒,进入并统治西班牙。
)的头颅劈刺过去。
”我们由此句可以看出奥兰多的衣着打扮十分的女性化而且非常优雅。
但是他却轻易的砍掉了摩尔人的头颅以像其先人一样抗击敌人,这同时也说明了他又有血性而且具有男人的非凡魅力。
然而行文不久,他很快的转变成了性别模糊的人物。
伍尔夫十分喜爱将这一人物描写的及其细致,如:“一层细细的绒毛覆盖在红润的脸蛋儿上,唇上的
绒毛不过稍稍硬一点儿。
秀气的双唇有些翘,遮住杏儿白色精巧的牙齿。
他的眼睛仿似湿漉漉的紫罗兰,大得好像有一泓碧水充盈其间。
”通常,像“红润的脸蛋儿”、“精巧的牙齿”和“眼睛仿似湿漉漉的紫罗兰”这样的辞藻,多数用来描述一个女孩的容貌,然而他们却出现在奥兰多的脸上,从这一点来说,也暗含了奥兰多雌雄同体的特质。
另外,奥兰多的服饰打扮,在当时的时代也是十分的时尚,如“猩红色外套、布里奇马裤、蕾丝领圈、鞋子上的玫瑰花结大似重瓣大丽花”。
蕾丝的领圈在那个时代对于男孩的装扮可能还算普遍,但是玫瑰花结的鞋子却是女性的装扮。
另一方面,尽管奥兰多样貌的刻画以及他装扮的描述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困惑;但是奥兰多的性格却并不女性化。
许多形容男性阳刚的词语也用于描写了奥兰多,如强壮,优雅,浪漫等等。
实际上,他是一个十分有个人魅力的男人,他非常受女人的欢迎。
甚至是伊丽莎白女皇也被他倾倒,也会因为他与一位女仆十分亲近而感到愤怒。
许多女性疯狂的爱上他,其中至少三位与奥兰多缔结婚约。
然而这三个人却并不了解他,不是他的心灵伴侣。
连俄罗斯的公主也爱上了奥兰多,虽然最后他们并没有在一起。
但却将他带回了自己在郊区的大宅,随后任命他为土耳其大使。
在土耳其奥兰多仍旧十分受女人的欢迎。
这些风流韵事都可看出奥兰多男人的一面,也可以证明奥兰多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男人。
即使这样,他双性同体的本性仍继续存在。
当他遇到女王时,他很害羞以至于在为女王奉上玫瑰水的时
候只看到了女王的双手。
作为一个男人,他有变幻莫测的情绪以及爱幻想的性格。
童年时期起他就特别的敏感。
他喜欢去山顶,在那里他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全貌,而且那里有他最喜欢的橡树。
当萨沙第一次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被萨沙深深的吸引了,此刻,许多的比喻在他的脑海浮现。
此外,奥兰多也关注死亡与孤独—“后来,奥兰多忽然陷入阴郁之中,这在他倒也是常事……”,《奥兰多》中如是写到。
任何他周围的事物都可能让他想到死亡。
总之,奥兰多是一个优雅而又拥有魅力的男人,但是却有着如女人般敏感的性格。
直到奥兰多变为了女人,他才逐渐的成熟并且完全的成为双性人。
在土耳其,奥兰多在陷入了深深的七天睡眠后奇迹地变成了女人。
传统上来讲,性别的转变即是身体上的转变,而奥兰多的女性和男性的外貌非但丝毫没有改变,却结合了男人和女人的优雅。
而这些也证明了奥兰多还是奥兰多自己,他的身份仍与以前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他”成为了一个女人。
“与以前的我并无区别,只是转换了性别。
”奥兰多对自己的性别并没有惊讶,而是十分坦然的接受了。
奥兰多身为男人经受了爱情,事业,政治,友情上的失败后失望达到顶峰,由此产生了性别的变化,因此奥兰多对自己变成女人感到理所当然,无论性别如何他那一个敏高,忧伤,天真纯良的心是不会改变的。
奥兰多是勇敢的,他在拼命的寻找自己的终极幸福,而他现在还没有找到。
只是从男人变为女人,体验女人的生活。
在回到她的大宅后,没有人怀疑奥兰多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奥
兰多了。
伍尔夫隐含的意思是奥兰多是一名女性,但她却穿着不同于性别的衣服来追求不同的目的。
作为女性的她仍然十分酷爱文学以及创作。
奥兰多此时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义所在: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性别、地位、职位和责任只是人们主观意识中强行赋予自己的桎梏。
人在这些规定中,循规蹈矩,逐渐忘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都是自然人。
当抛下一切束缚自身的定义时,我们获得自由,找到了作为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奥兰多由此大彻大悟:女人是不属于男人的,她只属于自然,男人也一样,人是自然人,由此,性别也就毫无意义了。
现在很难说也很难抉择奥兰多是男人还是女人。
奥兰多这一个人物将伍尔夫双性同体的观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它超越了男女的机械结合,达到了一种精神的融合。
伍尔夫作为女性作家从未停止过对女性权利的争取,她认为解决两性冲突的理想办法就是“双性同体”。
这一理论不仅为女性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理论平台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m].林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吕洪灵.双性共体的重新认识:批评·理论·方法[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3]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翟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4]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随笔全集[m].张学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