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

合集下载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前言搞好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屏障。

从目前来看,要想搞好这项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性工作,就必须弄清楚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从这些关键得层面入手,不断探寻这些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众所周知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与监测,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根治,切实避免平时不调查,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从当前发展看,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

不仅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还要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于此同时,还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篇二:《森防个人工作总结》森防检疫站2014年度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打算2014年森防检疫站对照年初工作计划,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文件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太湖望县,锦绣长兴”的宏伟目标,对照局党委工作任务的安排,突出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植物检疫专项执法检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创新防治机制和手段,强化检疫执法,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建设防治基础能力,提高防治成效和可持续控灾水平,保障生态安全。

林业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

林业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

林业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一、引言林业病虫害是指森林中出现的对树木生长和木材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的病害和虫害。

病虫害的大量发生会给林木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经济损失的增加。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病虫害监测与预警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第一步是进行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通过定期巡视、摸底调查、标本鉴定等方式,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传感器等,对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提前预警病虫害的爆发。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开展科学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技术。

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和化学等多学科综合手段,研究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机理,寻找病虫害的天敌和有效的防治药剂。

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昆虫捕食者、寄生蜂等天敌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

同时,加强对防治药剂的研发和应用,确保其安全可靠,对环境和人体无害。

四、病虫害防治资源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加强病虫害防治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他们的防治技术水平。

加强病虫害防治设备和工具的研发和更新,提高工作效率。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投入,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病虫害防治宣传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病虫害的知识和防治技术。

开展病虫害防治的示范活动,引导农民和林农工作者正确使用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监督与评估体系,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定期对各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加强对防治效果的评估和统计,总结经验,推广成功的防治措施。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上有关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外先进的病虫害防治经验,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培训。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一、概述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林木和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病害和虫害。

为了保护和改善森林资源,采取一系列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二、病虫害监测和预测1·病虫害监测方法1·1 野外调查法1·2 航空遥感法1·3 卫星遥感法2·病虫害预测方法2·1 气象预测法2·2 生态学模型法2·3 经验模型法三、病虫害生物防治1·引入天敌1·1 您可以学习和引入与目标害虫相互作用的天敌,例如捕食性昆虫或寄生性昆虫。

1·2 您可以引入天然的病菌或寄生菌,以感染或杀死害虫。

2·生物农药的利用2·1 利用生物制剂来控制病虫害,如利用昆虫激素、病菌等。

2·2 利用植物提取物来制作生物农药,如使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

四、病虫害物理防治1·物理隔离1·1 罩网隔离1·2 落叶覆盖2·温度控制2·1 利用高温或低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2·2 利用烟熏或冷冻来杀死害虫或病菌五、病虫害化学防治1·防治农药1·1 常用防治农药1·2 安全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2·防治剂的选择和施用2·1 根据病虫害类型选择合适的药剂2·2 根据药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正确施用六、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1·种植结构调整1·1 种植物种的选择和搭配1·2 优化种植密度2·日常管理2·1 清理树叶和残枝2·2 正确施肥和灌溉3·森林防火3·1 定期巡逻3·2 防火道和灭火设备的设置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病虫害监测数据、预测模型、研究报告等内容。

请参阅附件文档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法律名词及注释:1·林业法●保护林木和森林资源的立法法规。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有害的疾病和虫害。

如何有效地防治林业病虫害,是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生产能力的关键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 病虫害监测和调查:通过定期的森林病虫害监测和调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 生态调节防治:通过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增强森林的自然抵抗力和抗病虫害能力。

合理搭建森林生态网,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提高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

3. 植物防治: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或品系,抵抗病虫害的侵害。

可以通过遗传改良、选育、栽培等手段,提高森林植物的免疫能力。

4.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和防治。

通过喷洒、撒布等方式将化学药剂施用到病虫害灾害区域,杀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捕食者、寄生者等天然控制因子来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例如引入寄生性天敌和捕食者来控制害虫种群的增长,或利用病害性微生物来控制病害的传播。

6. 文化防治:采用人文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发展。

例如合理调整森林的结构和密度,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7. 生物技术防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防治病虫害。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虫抗病转基因树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病虫害的抗性等。

8. 防病虫害配套措施: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

例如结合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通过化学药剂和天敌的共同作用,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林业病虫害防治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治。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

林业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总结

林业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总结

林业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总结
林业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森林健康和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林业部门一直致力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就对林业森林病虫防治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

病虫害会导致森林植被凋零,
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引发森林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其次,我们要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病虫害防治技
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和提升。

另外,我们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只有让广大农民和林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
病虫害的危害性,才能更好的参与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来。

因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家的防治意识,增强大家的参与病虫害防治的积极性。

最后,我们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的应对病虫害的威胁。

因此,我们要加强与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总之,林业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病虫害的危害性,不断完善防治技术,加强宣传教育,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共同为森林的健康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林业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

林业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

林业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一、前言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林木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危害的各类病害和虫害。

它们会导致大面积的林木死亡和减产,对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实施方案。

二、病虫害监测与预警1.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网格,利用遥感和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林区进行全面监测,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分布范围。

2.实施定点监测选择重点林区和易发生病虫害的地区,建立定点监测站,对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为后续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3.建立预警机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监测数据,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单位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1.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和天然微生物,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来控制松毛虫等有害昆虫的繁殖,使用微生物农药来防治病原菌。

2.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如利用黄板诱捕器防治飞虱,利用粘虫板防治蚜虫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覆盖材料、隔离网等手段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3.化学防治在严重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四、病虫害防治管理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林农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林农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2.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法规政策制定和宣传,明确责任分工和任务要求,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支持力度。

3.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加大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的投入,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发水平,为实施防治方案提供科学支撑。

4.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效果达到预期。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1. 引言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林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侵袭而造成的林木生长受损或死亡的现象。

病虫害对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成为了林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2. 机械防治措施机械防治是利用机械设备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常见的机械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修剪:通过修剪被病虫害侵袭的部分,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挖坑:在林木根部挖坑,将病虫害埋入坑中,阻止其进一步传播。

垫树圈:在树干周围铺设垫树圈,阻止地面上的病虫害攀爬入树。

3. 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是利用其他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引入天敌:引入可以天敌吃掉病虫害的天敌,如蜜蜂、寄生虫等。

利用植物:利用某些植物的挥发物质来吸引和诱杀病虫害。

利用微生物:利用某些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放线菌、细菌等。

4. 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喷洒农药:通过喷洒农药来杀灭病虫害,常见的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等。

熏蒸:利用熏蒸剂对病虫害进行灭活,阻止其继续传播。

粉剂喷洒:将粉剂喷洒到树干和叶片上,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病虫害侵袭。

5. 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是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常见的综合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病虫害监测: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合理间伐:通过合理的间伐控制林分的密度,削弱病虫害的传播能力。

培育抗病虫害品种:通过选择和培育抗病虫害的林木品种,提高林木的耐病虫害能力。

6.林业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益至关重要。

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是常用的防治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防治措施时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防治工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病虫害是林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防治,将严重影响森林的健康和生长。

掌握一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保护林木资源、促进森林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一、病害防治技术1. 病害防治方法(1)灭菌剂防治:一些病原微生物对林木造成危害,在发病初期可用有效的灭菌剂进行喷雾或浸渍处理,以防治病害的蔓延。

(2)修剪治理:对于有些病害如白粉病等,可采取修剪受害部位或植株,以减少病源的传播。

(3)菌根接种:采用菌根接种技术,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4)耐病品种选育: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发出对某些病害具有较强抵抗力的耐病品种,以替代易感品种。

2. 病害防治注意事项(1)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对森林进行病害监测,及时了解病害发生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或化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保持林地通风透光:保持林地通风透光,避免潮湿环境的形成,减少霉菌和真菌的滋生。

(1)生物防治:如采用昆虫性病毒、病原微生物及天敌等对害虫进行防治。

(2)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对害虫进行喷洒或灌服处理,以保护植物免受害虫侵害。

(3)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撒播陷阱、采用物理障碍等对害虫进行防治。

(1)合理调整植被结构:保持林木的生态平衡,适当减少水、光、磷等营养元素的利用率,减少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2)及时清除病死树木和杂草:病死的树木和杂草容易成为害虫的温床,及时清除有利于减少害虫的滋生。

1.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构建一个相对较为平衡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增强森林的自然抵抗力:通过合理经营管理,增加森林的自然抵抗力,提高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综合利用防治手段:结合物理、化学、生物多种手段进行防治,有针对性地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业病虫害防治
【摘要】林业病虫害是危害林业健康发展的大敌,严重的病虫害会使林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基于此,本文试从,食叶虫防治措施、茎点菌溃疡病的防治、杨树球二孢溃疡病防治、细菌性溃疡病的防治等多个方面论述了林业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工作。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造林工作的不断深入,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日益突出。

要从林业防治的实际出发,总结各类病虫害发生的条件、环境,切实找到防治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病虫害对林业的危害,进而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

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要坚持以适地适树和抗性树种为本的营林措施为基础历年,主要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做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及化学的有效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的面积,切实控制其危害蔓延。

根据系统调查的结果显示,预测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为防治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由于大部分杨树食叶害虫一年多代的状态,而以第一和第二代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最高,所以重点要抓好前二代的防治工作。

防治时机应遵循虫龄低、虫态相对整齐及采取的措施要效率高、可操作性强的基本原则。

1.关于茎点菌溃疡病的基本特点与防治措施
病害的基本症状:此病主要危害1- 2 年生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相对较低、冬季容易遭受冻害的苗木。

一年生枝条和3- 5 年生幼树也可能感染此病。

发病初期在树干可见褐色浸润病斑形状,随着上下的不断扩展,可产生5到15cm 长稍微陷洼的梭形溃疡病斑,有时侯在感病的主侧枝上不呈现梭形溃疡病斑、而呈树皮大块变色而后坏死。

在发病的中后期,感病枝干的树皮组织逐渐呈显出淡黄色,同时在受害部密生隆起的黄色小颗粒点状,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大约在5 月中旬以后,分生孢子器逐渐成熟开始开裂,溢出土黄色丝状的分生抑及孢子角,在发病严重时,病斑围绕树干使植株会枯死。

病原菌:此病病原菌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拟茎点菌属于拟茎点菌。

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之下,单生或时聚生在子座内,呈显出扁球形或不规则形。

一般情况下,分生孢子有2 种形状,纺锤形孢子和线形孢子,二者均为无色透明,分生孢子梗单枝,且较短。

该菌在13- 32℃温度范围均适宜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 32℃,其中最适宜温度为30℃左右。

发病的基本规律:一般4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

在5 月初,病斑纵横逐渐扩大成梭子形状。

在5月下旬或6 月初,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分裂,可溢出淡黄色的丝状分生孢子角,遇雨水易溶解,被昆虫和雨水溅射而随风吹散传播速度极快。

在7 月中旬后,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随感病树皮失水干缩会全部脱落。

在8 月停止发病。

防治的具
体方法:(1)在分生孢子器开始成熟开裂前期,对发病部位用利刀刮除掉,然后喷涂化学农药,可使用50%多菌灵、70%的甲基托布津等200倍液喷一到二次次。

(2)可以选用优质苗造林,保持苗木含水量,不断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和增强长势,是防治和减轻该病发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关于杨树球二孢溃疡病的基本特点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病害的基本症状:该病多发生在幼树20- 30cm 的主干和分枝上面。

在发病初期,感病部位出现变色病斑,并且逐渐扩大,树皮色泽加深呈黑褐色。

病、健组织色泽有明显的差异,树皮稍微下陷,其产生梭形的溃疡病斑,树皮会坏死,不断开裂。

在小枝感病后,很快被围绕一周,不产生溃疡斑,病部以上部位常呈枯枝或是整株枯死。

在感病的后期,病组织变成淡黄色,发病部位密生淡黄色圆形颗粒状突起状,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后开裂,不断溢出炭黑色、粉末状的分生孢子堆。

在发病初期往往与杨树烂皮病和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很容易混淆。

病原菌:此病病原菌为球壳孢科、球壳孢目、球色单隔孢属于杨球二孢菌。

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组织表皮下面,单生或是聚生在子座内,呈扁球形、椭圆形或是不规则形,顶端有乳头状的突起。

产生分生孢子的类型一般为环痕型,其分生孢子初无色,随后呈浅褐色,单胞或双胞,横隔处无缢缩,圆形或是长椭圆形。

分生孢子梗短、直立,且不分枝。

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5到28℃,适宜生长温度为20到25℃,其中最佳温度为
25℃。

发病的基本规律:4 月下旬开始发病。

5 月初,病斑逐渐扩展,树皮色泽变浅呈淡黄色,产生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

在6 月下旬后,分生孢子器全部开裂溢出炭黑色的分生孢子,遇雨水易溶,被昆虫和雨水溅射随风吹散传播而来。

防治的基本方法:(1)喷撒40%福美砷、750%多菌灵、0%甲基托布津等200 倍液1- 2 次;(2)通过营林的措施,保持苗木水势的平衡,增强树木生长势,提高树木抗病性能。

3.关于细菌性溃疡病的基本特点与防治的基本措施
病害的基本症状:该病常发生在移栽的大苗和弱树上。

其初期在树干形成椭圆形、光滑的小瘤,直径约1cm左右,并逐渐增大,形成明显的肿瘤,且表面粗糙,纵向开裂,颜色先是浅绿色,后变成灰绿色。

在其后期,肿瘤可环绕树干一圈,形成一个梭形瘤或是长圆柱形瘤。

夏季从肿瘤开裂处流出棕色得粘液,有臭味。

粘液可沿树干流到地面。

在病害严重时,可以引致树皮全部腐烂,破坏疏导组织致使全株枯死。

病原菌:此病病原菌属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

发病的基本规律:一般每年4月开始发病,一年有两次发病的高潮,其5- 6 月为发病盛期,7- 8 月为发病缓慢,9月会再次盛发。

病原菌会在树皮内越冬,由雨水、昆虫等传播,经皮孔及伤口侵入危害,潜育期一般为1- 2 个月。

防治的基本方法:(1)要强化营林措施,营造混交林或是栽植抗性强树种,比如栽植抗病、抗逆性强的树种等品系。

及时伐除病木,以减少侵染来源。

(2)要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创伤。

(3)在早春用0.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世1:1:160 波尔多液喷树干,来预防感染。

在发病初期,可刮去树干上的溃疡斑,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真正克服病虫害对林业造成的危害,就必须懂得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尽量将预防工作坐在前头,做到预防与治理并举,切实将该项工作做好。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汤原县鹤立林业局红旗经营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