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稻鱼共生模式

合集下载

时事地理稻田养鱼,稻鱼共生

时事地理稻田养鱼,稻鱼共生

时事地理稻田养鱼,稻鱼共生“稻鱼共生”发源地迎来全球盛会(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丽水青田召开。

此次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24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代表及特别受邀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主要议题为围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粮食系统韧性、农民生计改善等。

丽水青田,多山地而少平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因此,青田的先民们就在山多地少的环境中,依山势造梯田,修沟渠引山泉,种植水稻,并摸索总结出了稻田养鱼的生产方式。

2005年6月,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通过南南合作,尼日利亚引进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田养鱼技术。

在中国专家的协助下,尼日利亚稻米和罗非鱼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不仅减少了农村贫困,也让当地群众获得了高质量的食品供给。

如今,稻田养鱼还推广到了东南亚、南亚、欧洲、美洲以及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山地青田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浙江第二大河,源出浙闽边界,最终在温州注入东海)中下游,有着“中国石都”和“华侨之乡”之称。

青田县的总面积为2493平方千米,县政府驻鹤城街道。

根据“七人普”数据,青田县的常住人口为50.9万。

2021年,青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2.99亿元。

唐景云二年(711年),分括苍县设青田县,以境内的青田山而得名。

当地除了历史悠久的世界农业遗产——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石(以叶腊石为主要矿物的变质岩)更是四大国石(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鸡血石、内蒙古巴林石)之一,一般用作石雕和印章材料。

青田属于浙南低山区,主要位于仙霞岭、洞宫山脉延伸的括苍山脉,地势西北和西南高而东南低,小盆地较多。

受崎岖地形及丰沛降水影响,青田的大、小溪(境内河流属瓯江水系)河流切割强烈,河谷地形丰富。

青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不同海拔气候差异显著。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8 农业遗产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8 农业遗产含详解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专题训练热点8 农业遗产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地处燕山山地丘陵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310-460mm,历经8000年风雨变迁,粟和黍等古老物种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不息,这里至今还有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201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当地传统自留的种子正面临被高产、增收的现代新品种取代,因此,敖汉旗加强了对传统种子的收集、保护和传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敖汉旗收集、保护和传承传统种子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生态农业B.种植结构多样化C.降低育种成本D.保护种子多样性2.敖汉旗仍有牛耕人锄传统耕作方式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土质黏重B.地貌多样,坡地面积广C.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D.复种指数低,生产规模小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下图示意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以下文化遗产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A.沧州百年冬枣林B.安吉白茶生态园C.新化紫鹃界梯田D.芒康彩色古盐井4.为宣传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以下适合在文化遗产地建设的项目是()A.商品住宅区B.大型加工厂C.儿童游乐场D.主题博物馆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

读垛田农业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C.废弃物充分利用,利于经济发展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6.垛田农业生产可缓解当地的()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洪涝灾害D.土地污染7.垛田农业为适应时代的需求,从环境、经济效益角度看,最适宜发展()A.休闲观光旅游B.芋头叶编织C.鱼类深加工D.水禽类养殖某地理研究小组针对上海市苏州河岸带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进行调研。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稻鱼共生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稻鱼共生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稻鱼共生《稻鱼共生》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那个让全世界都为之惊叹的事儿——稻鱼共生。

这可是个绝妙的生态平衡大戏,你说神奇不神奇?想象一下,稻田里,一群小鱼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而那些金黄的稻穗儿,就像它们的摇钱树一样。

这画面,啧啧,真是让人忍不住想拍手叫好!说起来,稻鱼共生可是大有来头。

它起源于中国的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苏一带,那里的农民们发现,稻田养鱼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增加了收入。

鱼儿吃害虫,保护了稻谷;稻谷为鱼提供了食物,鱼儿又帮它们清理了杂草和害虫。

这样一来,两全其美,简直就像是大自然的小精灵们联手演出的一出戏。

说到这儿,我得说一说这个“小精灵”们的本领。

它们可不是省油的灯。

鱼儿们在稻田里自由自在地穿梭,有时候还会上演一出“捕鱼大战”,看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而那些稻谷呢,也不甘示弱,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水域,不让任何敌人靠近。

这种默契的合作,简直就是自然界的典范。

当然啦,稻鱼共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天气不好,或者病虫害来袭,稻田和鱼塘就得一起遭殃。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人类的智慧和努力了。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施肥、用药,确保稻鱼共生的顺利进行。

我们也要保护好自然环境,不给那些“小精灵”们添麻烦。

话说回来,稻鱼共生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模式,它还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想说,稻鱼共生不仅仅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更大的幸福。

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种艺术吧,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用爱呵护这片绿色的家园。

稻鱼共生生态模式

稻鱼共生生态模式

稻鱼共生生态模式一、稻鱼共生的奇妙世界你能想象稻田里不仅有金黄的稻穗,还有在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吗?这不是什么科幻电影,是真的有这种奇妙的生态模式,叫做“稻鱼共生”。

说白了,就是稻田和鱼在同一个地方“共同生活”,它们彼此互相帮助、互相依赖,真的是天作之合。

你会问,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东西怎么能搞好关系呢?这其中的奥妙可大了。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它们会帮忙清理水中的杂草和害虫。

而稻田的稻谷又为鱼儿提供了栖息地,水中的营养物质也能促进稻田的生长。

真是“鱼得水,稻得天”,互相成就、互相依赖,简直是一个美丽的生态圈。

我们觉得这些东西似乎是天生注定的好搭档,但其实它背后有着很强的生态智慧。

比如说,稻田里的一些害虫,像虫子、蚂蚁什么的,恰好是鱼儿的美餐。

鱼儿在吃掉这些害虫的又能维持水中的生态平衡,保证稻田的健康生长。

哦对了,稻田里的水流也是鱼儿活动的动力来源哦。

这样一来,鱼儿既能有东西吃,又能避免水变得浑浊,稻谷自然也长得棒棒的。

这就像是一个团队合作,大家各司其职,最后都得到了好处,谁都没吃亏。

二、农业与生态的完美融合说实话,稻鱼共生看起来好像是天赋的配对,但其实它背后却是一种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咱们过去在种田的时候,通常会施农药、杀虫剂,搞得生态环境一片狼藉。

可是通过这种共生模式,咱们既能保护水稻的生长,又能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直接让自然成为了最佳的“农药”。

你看,稻田里的小鱼儿像是天然的“农药警察”,它们一边游着,一边把害虫给消灭得干干净净。

你要说,这个模式简直就像是生态版的“农药替代剂”。

如果能推广开来,真的是对环境保护大有裨益啊!而且啊,咱们普通人可能不太知道,水稻的生长需要水,但这水可不简单。

它不仅仅是提供湿润,还是一个天然的“过滤器”,帮助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被稻田的植物吸收。

更重要的是,水田的水位保持得当时,水中含氧量也会比较高,这就更有利于鱼儿的生长。

鱼儿在水里游,水稻也茁壮成长,真的是一举两得。

走向世界的“稻鱼共生”

走向世界的“稻鱼共生”

走向世界的“稻鱼共生”
近些年,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不断推广,昔日用于补充口粮的稻鱼种养在富足当地经济的同时,还走出了国门。

文|本刊记者 张 娟 马 力 夏媛媛
“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稻鱼共生这种江南农耕文化的乡村特色,成了中国重要的生态农业智慧、传统农耕文化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展示窗口
了“世界农遗中小学生研学营地”。

她希望利用积累几十年的华侨资源,把侨二代、侨三代以及外国孩子带到青田来研学,感受青田的农遗魅力。

此外,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还走出国门,给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去了增收的希望。

通过南南合作,尼日利亚把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稻田养鱼技术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专家的协助下,尼日利亚稻米和罗非鱼的产量几乎翻了一番,备受当地农民欢迎。

除了非洲,青田“稻田共生系统”还被推广到了东南亚、南亚、欧洲及美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两年,青田县更是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依托青田华侨所在城市的两万多家海外中餐馆,把稻鱼米、田鱼干端上海外餐桌,用美味传播中国传统农耕和饮食文化。

好风凭借力。

如今,青田县以生态优势结合科技发
展,创立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2022年全县“稻鱼共生系统”总种植面积6.04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29.5公斤,全县稻鱼产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亩均增收4600多元,直接带动3.5万农民就业致富。

青田愚公农业科
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冠洪。

鱼稻共生有哪些优点?鱼稻共生的优势及作用

鱼稻共生有哪些优点?鱼稻共生的优势及作用

鱼稻共生有哪些优点?鱼稻共生的优势及作用现在随着国家“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现代渔业方针的贯彻落实,传统的养殖池塘“大排大灌”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而“鱼稻共生”技术,能有效改良水质,实现养殖用水达标排放,为池塘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又一新路。

1.净化水质池塘水面种稻后,水稻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氮磷去除率可达60%以上,透明度可从20~30cm提高到50cm以上,水稻种植区透明度更达100cm以上,养鱼水质达到农业部排放标准,水质明显好转。

2.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鱼稻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3.提升水产品品质水好了,鱼生病的机会少了,用药量必然减少,不仅节省药费开支,重要的是少用药,有利于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水产品品质,这也是“好水养好鱼”的道理。

4.获得优质大米“鱼稻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经万州区农产品质检中心、万州食药监局检验所、深圳普尼检测集团多次检测,大米不含农药,汞、镉、砷、铅、铬含量极低,有的还低于仪器检出限,完全符合国家大米质量标准及绿色质量标准。

5.收获青饲料稻谷收割后,可将青色的稻草及时分批收割喂养草鱼,成为草鱼的优质青饲料;稻草收完后,可将种植钵中泥团翻转倒扣入钵中(须高出水面),直接播种黑麦草,1个多月后黑麦草长到超过30cm高时,就可割黑麦草喂鱼。

6.提升池塘景观效果池塘水面种稻、种花,种菜,是一种别样的风景,能提升池塘景观效果,比单一的池塘水面景观更漂亮。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

养殖管理技术
01
02
03
投喂管理
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和稻 田中的天然饵料情况,合 理投喂饲料,以满足鱼类 的营养需求。
水质管理
定期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保持稻田水质的清新和适 宜的肥度。
日常管理
定期检查鱼类的生长情况、 防逃设施和养殖设备,做 好养殖记录和养殖日志。
疾病防治与安全用药
疾病预防
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措施,增强 鱼类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殖品种单一
目前稻田养鱼主要养殖品种为鲤鱼、草鱼等,品种单一,养殖结构 不合理,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改进方向
研发新型养殖模式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研发适宜的稻田 养鱼模式,提高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优化养殖品种结构
引进和培育适应性更强、生长更快、品质更优的 鱼类品种,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稻田养鱼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 高农村经济的活力。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如渔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
技术推广与应用
推广措施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等方式,积极推动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同时,还加强了与科研 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品种,提高稻田养鱼的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
目 录
•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概述 •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要点 • 青田县稻田养鱼经济效益分析 •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发展前景与展望
01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概述
技术起源与历史
起源
青田县稻田养鱼技术起源于20世纪 60年代,当地农民为了充分利用稻 田资源,开始尝试在稻田中养殖鱼类 。

“稻鱼之恋”铺就乡村振兴富美之路——浙江丽水青田“稻鱼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稻鱼之恋”铺就乡村振兴富美之路——浙江丽水青田“稻鱼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稻鱼之恋”铺就村落振兴富美之路——浙江丽水青田“稻鱼米”产业进步调研报告村落振兴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步的关键环节。

在浙江丽水市青田县,“稻鱼米”产业作为一种奇特的农业生产形式,机灵地将稻田与鱼塘相结合,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模式,有效推动了村落经济的进步。

本调研报告旨在分析“稻鱼米”产业的进步现状,探讨其在村落振兴中的作用和前景。

二、“稻鱼米”产业的兴起青田县地处浙江西南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田资源,传统上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然而,长期以来,农田利用率低、产量不高等问题困扰着当地农夫。

为了提高农田利用效益和丰富农夫收入,当地农户开始尝试将稻田与鱼塘结合种养,形成了“稻鱼米”产业。

通过提前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并利用鱼类的粪便来施肥,稻田不仅可以缩减草害和虫害,还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增加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稻田的秧苗种植也为鱼类提供了自然的避风港,增加了鱼类的产量和存活率,形成了稻与鱼互相增进的良性循环。

目前,青田县已经进步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完整的“稻鱼米”农家乐,成为当地旅游的新增亮点。

三、“稻鱼米”产业的经济效益1. 提高农田利用效益传统农田平均利用率低于40%,而“稻鱼米”产业模式下,稻田养殖的鱼类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防虫功效,缩减了使用农药的需要,稻谷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鱼类在稻田中也有助于保持水分平衡,防止土壤干旱和沙化,提高了农田的养分循环利用效率。

2. 增加农夫收入在“稻鱼米”产业模式中,养殖鱼类成为农夫的新增收入来源。

同时,农夫还可以自行将养殖的鱼类加工为各类农产品,进一步增加附加值。

此外,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也成为农夫增加收入的途径。

3. 推动村落旅游和农产品销售青田县凭借其奇特的“稻鱼米”产业模式,吸引了浩繁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和品尝农家美食,推动了村落旅游的进步。

同时,农户将养殖的鱼类加工成各类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农产品的销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再生稻与鱼共 生技术集成:共生 期延长2个月、稻 谷、田鱼产量都明 增加。 稻田养鱼对水稻病 虫草害的控制作用。 稻田养鱼对温室气 体排放和面源污染 的影响(与浙江大 学合作)。
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多方参与机制 保护区规划 稻鱼共生博物园区 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建设

青田欢迎您! 谢谢!
稻鱼共生理论



生态学理论 物质循环、信息交换、 能量流动 水稻栽培理论 超级稻特性、两段育秧、 强化栽培、三高一稳 鱼类养殖理论 田鱼生长规律,鱼密度、 饵料投喂
青田稻田养鱼模式
青田稻田养鱼变化: 以种稻为主、养田鱼为辅=>稻与田鱼并重 稻、田鱼=>稻、萍、沟、鱼(品种混养) =>稻、田鱼 单、双季稻并存=>单季稻 传统低效=>生态高效 田鱼产量:5公斤/亩=> 10公斤/亩=> 20公斤=> 50公斤
青田县稻鱼பைடு நூலகம்生模式
青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青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一、青田稻田养鱼历史背景



青田稻田养鱼有 1200多年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四年《青 田县志》记载“田鱼 有红黑驳数色,于稻 田及圩池养之” 。 清光绪《青田县志》 把 “田鱼”记载为 有别于鲤鱼的一个品 种。
稻田养殖的品种是 青田田鱼(学名瓯 江彩鲤) 特点:肉嫩味美, 鳞软可食。
青田县稻田养鱼模式特点 (1)养殖品种青田田鱼 (2)单季稻与鱼共生 (3)稻田无沟塘配套 (4)休闲观光型
三、青田县稻田养鱼主要技术





改进稻田基础设施以提高稻田水位 选择水稻适宜种植密度 肥料和农药控制技术 配套投放大规格鱼种 人工投喂饲料 平衡健康种养
稻鱼共生技术与研究创新
2005年6月,青 田县稻鱼共生系 统被联合国粮农 组织(FAO)、联 合国发展计划署 (UNDP)和全球环 境基金(GEF)列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保护项目。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的山区,“九山 半水半分田”,水田耕地16万亩,人口 48.7万,有华侨20万,人均田地0.34亩。 “石雕之乡、名人之乡、华侨之乡”。
田鱼文化


食文化:红烧、糖醋、清炖,田鱼干,地方名菜 “田鱼干炒粉干”、“蒸田鱼干” 民俗文化:青田鱼灯 石雕文化:以稻鱼为题材“田鱼戏水”、“稻鱼丰 收”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保护全球重要的、受 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
二、稻田养鱼现状 稻田养鱼生产情况



200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0.5万亩,稻田养 鱼面积8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32公斤,田鱼 平均亩产22.5公斤,田鱼总产1800吨,田鱼 产值4320万元。 稻田养鱼规范化技术面积3.5万亩,田鱼亩产 38.5公斤。 生态高效示范基地2500亩,田鱼亩产65公斤。 全县田埂硬化面积超过1万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