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012年 5 月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医学治疗方法与相关仪器的进步,生物芯片技术、分子生物纳米技术在制药中的重要性正在突出显现,近10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生物技术制药、基因治疗、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

关键词:生物技术医学

正文:21世纪,生物技术是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分子生物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分子医学发展的重要工具。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医学治疗方法与相关仪器的进步,生物芯片技术、分子生物纳米技术在制药中的重要性正在突出显现,生物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必将愈来愈广泛。

以下是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指不同生物体的脱氧核糖核酸在体外经过酶切和连接,构成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然后转入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人类按照这个原理,根据需要,人为地转移和重组遗传基因。基因重组是由一个脱氧核糖核酸片段掺入到另一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这种外源基因与生物染色体的整合,使此时的外源基因伴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并在体内表达出来。

1 基因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制药开创了制药工业的新纪元,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或者不能经济生产的药物问题。现在,人类已经可以按照需要,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大量廉价优质的新药物和诊断试剂,诸如人生长激素、人的胰岛素、尿激酶、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令人振奋的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针对性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多肽药物的问世,不仅改变了制药工业的产品结构,而且为治疗各种疾病如糖尿病、肾衰竭、肿瘤、侏儒症等提供了有效的药物。众所周知,医治侏儒症的良药是人生长激素,倘若从人的尸体中获

取,治疗一个病人就需要600具尸体的脑下垂体才能获得足够的量;倘若运用基因工程生产,就可从每升基因工程菌液中得到2.4g。人们为此而石破天惊的兴奋!成本如此之低,又如此之高产,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2 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

为人类抵御病毒侵袭提供了用武之地。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应用于临床,提高了人类对各种病毒病的抵御能力。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问世,使我国新生儿不再遭遇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也降低了人群肝癌的发病率。又如,为治愈癌症正在研制的用单克隆抗体制成的“生物导弹”,就是按照人类的设计,把“生物导弹”发射出去,精确地命中癌细胞,并炸死癌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的细胞。就单克隆细胞而言,单克隆细胞在肿癌的诊断检测、显示定位、监测病变、监测疗效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生产抵御各种病菌、血吸虫、虐原虫等疫苗,提高人体对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脱氧核糖核酸或者基因疫苗的问世,变革了机体的免疫方式。如今,人们翘首关注困扰人类的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的早日问世。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为克服单克隆抗体生产细胞株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为生产大量高效抗病毒疫苗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艺。

3 基因工程治疗疾病

临床实践已经表明,基因治病已经变革了整个医学的预防和治疗领域。比如,不治之症——白痴病,用健康的基因更换或者矫正患者的有缺损的基因,就有可能根治这种疾病。现在已知的人类遗传疾病约有4000种,包括单基因缺陷和多基因综合征。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或者基因打靶的手段,将病毒的基因杀灭,插入校正基因,得以治疗、校正和预防遗传疾病的目的。人类精心设计的基因工程操作,克服了不同个体甚至物种之间由于器官移植所产生的免疫排斥作用,实现人体之间的移植已获成功,成功的实体器官移植有肾、心、肝、胰、肺、肠,也有双器官和多器官的联合移植。而人体与动物之间的器官移植成为现实,临床应用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了。脱氧核糖核酸化学合成的完善和自动化,脱氧核糖核酸扩增技术的优化,为合成基因“探针”,提高临床诊断的质量,是人类所殷切企盼的。基因治疗有两种途径,一是体细胞的基因治疗,二是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体细胞的基因治疗是将正常的遗传基因导入受精的卵细胞内,让这种遗传物质进入受精卵的基因组内,并随着受精卵分裂,分配到每一个子细胞中去,最终纠正未来个体的遗传缺陷。而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是将人类设计的“目的基因”导入患有遗传病病人的生殖细胞内,此法操作技术异常复杂,又涉及伦理,缓行之理充足,故尚无人涉足。

4 基因工程诊病

运用基因手段诊病,从基因中寻找病根,旨在根治遗传性疾病和为癌症、艾滋病、白痴病之类的“不治之症”寻找新的诊断渠道。目前,聚合酶链反应的基因诊断技术是在基因水平上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的最新技术。从原理上说,医生只要拥有适当的工具“探针”,就可正确诊断任何一种基因疾病,而且不论该疾病基因是否产生相应的蛋白质。此法诊断已经不限于癌症的诊断,也用于产前诊断和症状前诊断。此外,用在法医上,特别是鉴定犯罪,只要在犯罪现场采到一滴血、一根毛发或者微量的唾液、精斑或者单个精子,都可为擒获犯罪提供线索。

二、基因诊断和基因体外扩增技术

1 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在声明基因序列或部分基因序列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诊断各种

疾病的病因,检测基因突变的手段。它是近代医学诊断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促进医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用核酸序列测定来判断正常与疾病基因的差别是最根本的基因诊断方法。而在临床应用中样品多,要求结果急,不很适用。因此以基因中碱基配对原理的核酸探针杂交技术和基因体外扩增技术的基因诊断手段得到发展,在过去十年中,广泛用来检测和识别临床标本中的微物。特别是许多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已采用核酸扩增方法来诊断传染病、识别病原体,以及描述有抗力的抗菌基因的特性,还有分子技术最为令人兴奋的临床应用是检测和识别传染因子, 因为采用通常增长和显微方法是难以甚至不可能做到的。此外,现已证实微生物的分子特性是进行流行病研究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强有力的方法。

2 核酸探针装置

核酸探针可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病原体,识别分离后培养中的微生物。尽管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方法,但商品化产品的开发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部集中在液相混合和非各向同性标记的探针方面。这些特有序列的探针能快速简便地识别临床标本中的病原体, 对病原体识别的灵敏度不高。大多数直接探针检测,需要每微升核酸目标至少要有1万份基因,当直接探针检测采用信号或目标扩增时,每微升中有500份基因就能作出检测,虽然探针检测已广泛应用,但其分析灵敏度不及基于目标扩增的方法如聚合酶链反映( PCR) 。

3 核酸扩增装置

采用核酸扩增诊断疾病的主要优点是这种方法能扩增在低浓度中的特定目标, 最初开发核酸扩增装置( 以PCR为主) ,保持着最为广泛的用于研究和临床实验室中的分子诊断方法。其他扩增方法,有Abbott实验室的连接酶链反应、Qrganan- Teknika 公司的基于核酸丝状体扩增、BD Bioscience公司的丝状体移置扩增及Gen- Probe 的中介转录扩增等。虽然对各种病原体作了大量的比较研究,但尚不清楚采用不同的扩增方法在所获得的检测水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显著差异。目前认为,这些新技术中PCR法灵敏度较高。

4 分子流行病学

以往临床医学常常认可微生物病原体的实验技术特性, 但是标准的表现型方法, 如分型、生物分型和噬菌体分型等方法, 在流行病学的应用是有限的。这些方法大多数是可变的, 速度缓慢, 劳动强度大。而基于DNA 的分型方法可解决上述问题, 目前已是深受欢迎的进行流行病分型的技术。应用较广泛的分子分型方法有质粒照型、质粒和基因DNA 的限制核酸内切酶分析、采用特异DNA 探针的混合分析,以及采用脉冲场凝脉电泳或基于PCR 方法的染色体DNA造型。所有这些方法都用电场来分离DNA 碎片,全部染色体或质粒进入独特图形或图解图谱?。用溴化乙锭作染色或用核酸探针混合可见到这些图谱。一般来说, 分子分型已用来确定不同的分离菌对一次或多次试验是否给出相同的或不同的结果。与流行病相关的分离菌共用相同的DNA 图形或! 酶解图谱?。但是与非流行病或流行病无关的分离菌则具有明显不同的图形。如果取自不同病人的分离菌共用同一酶解图谱?, 那是因为它们可能源于同一细胞系, 和由同一源或同一机理从一病人传给另一病人。同样, 如果从一病人身上多次分离出来一种微生物的相同菌株, 此种微生物很可能侵染或移到病人身上, 这对研究个别病人中移居和侵染分离菌之间的关系, 辨别侵染菌株的污染情况, 了解住院病人间的传染情况, 评估正接受传染治疗的病人是再次受到传染还是病情复发, 以及密切关注抗菌抵抗株在医院中和不同医院间的传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疾病预防、诊断及治疗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涉及到新药开发、新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及新的治疗技术,如单克隆抗体、基因诊断、荧光检测、基因芯片等。这些技术可以快速、灵敏、简单地诊断疾病。常用的疾病诊断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DNA 诊断技术。

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疾病治疗,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如用于肿瘤治疗的生物导弹,是将治疗肿瘤的药物与抗肿瘤细胞的抗体连接在一起,利用抗体与抗原的亲和性,使药物集中于肿瘤部位以杀死肿瘤细胞,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单克隆抗体更多地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再有,基因芯片技术可用于包括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DNA序列分析、药物筛选、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等领域。这些都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应用前景

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纵观现代医学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其前景是美好的。据专家预测,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程,现代生物技术将会使现代医学在高技术的平台基础上飞速发展,像当年工业革命一样,使人类

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是现代生物学继续发展的阶段,还有不少技术热点正在成熟,如用转基因动植物来生产生物工程产品;基于基因芯片技术中缩微芯片实验室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随着多学科交叉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现代生物技术将日臻完善。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或几十年内,生物技术将改变医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封展旗扬同卫《医学与社会》 2001 第3期

2、苗青张吉安沈鹤起王进安李柏强《中国药事》 2003 第7期

3、王东晓曹瑞山等《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3 第1期

4、黄惠琼叶飞云《海峡药学》 2003 第5期

5、朱迅《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9 第10期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中/英文):植物生物学/Plant Biology 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 周学时/学分:3/3 4 授课对象: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2008级 5 使用教材: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植物基础学科,包括传统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以及植物发育生物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关植物结构及其功能和生理作用、植物多样性及分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和植物进化的较为全面而基础的理论知识。 在绪论中,我们简单介绍植物的重要性、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和植物生物学的学习方法,为正文的展开作一个开头。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因此该课程首先以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植物组织(第一章),然后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第二章),以及植物的繁殖(第三章)。学习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后,学习植物的生命活动,即分别在、四、五、六章介绍的植物的无机营养、光合作用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在学习了个体生物学基础上,我们将按系统发育的顺序介绍地球上长期进化发展所形成植物多样性,包括藻类与地衣、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学习其鉴别特征和一些重要的代表植物类群(第七至十一章)。无论什么植物都离不开环境,植物多样性是在不同的环境因子组合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接下来讨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十二章)。进化是生物学的统一主题,是生物界发展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原因的理论解释,因此我们将以进化的讨论结束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第十三章)。最后是人类与植物关系的探讨,由学员们课外自学。 本大纲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54学时,用一个学期完成授课,18周,每周3节。但按本学期学校安排,本学期授课18周,19周开始为期末考试时间,又因第六周为国庆,其中还有一次为期中考试时间,故实际授课周数为16周,总授课48学时。因课时较少,内容较多,所以部分内容安排学生自学,自学学时教师不作硬性安排,由学生自己掌握。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解剖结构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生理、代谢及发育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分类学原理识别植物,从而为以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基础,也立足于服务将来进一步的植物科学方面的科研和工作。其次在此基础上训练学员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有关植物的实际问题,第三,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植物学研究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生命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进度表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摘要 激光是利用受激发射放大原理产生的高相干性、高强度的单色光。产生激光束的光源称激光器,在医学领域里有广泛的用途。激光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包括用激光新技术去研究、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激光已应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肿瘤、针灸、理疗等临床各科。它不仅为研究生命科学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而且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崭新的手段。 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分三类:激光生命科学研究、激光诊断、激光治疗,其中激光治疗又分为:激光手术治疗、弱激光生物刺激作用的非手术治疗和激光的光动力治疗。关键词:激光手术激光理疗激光针灸激光诊断和检测 激光的生物效应 一般认为激光有五个方面的效应: ① 热作用。主要是在可见光和红外光范围的激光引起的。弱激光不会直接造成不可逆损伤,可促使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强,从而改善局部的营养状态,促进伤口和溃疡的愈合,还具有镇痛和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强激光直接造成生物组织的不可逆性损伤,故可用以清除各种赘生物,如疣、痣、癌等,或凝固出血点、封闭破孔等。 ② 压力作用激光照射到人体上形成一种压力(光压)。如果激光呈大功率脉冲状态,则产生的压力很强。若激光聚焦功率为10W/cm则其压力可达40g/cm。强激光照射到生物组织上时,使组织汽化,产生热膨胀,这时体积剧烈增加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可以大至几百个大气压,破坏性较大。临床上可利用这种压力在眼睛上房角处打孔,以沟通房水,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还可以利用这种冲击波的力量来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和玻璃体出血后形成的机化索条等。

③ 光化学作用。利用激光能量激活体内某些化学反应。其中包括光致分解(吸收光能而导致化学分解的过程)、光致氧化(光作用下,反应物失去电子的过程)、光致聚合(光作用下,小分子聚合成大分子的过程)、光致敏化(在光敏剂的参与下,用特定波长的光作用而产生的化学反应)等四种主要类型。光敏化治疗是以血卟啉衍生物为代表的光动力学疗法,用以破坏癌细胞,需要氧分子参加才能起反应。另一类光敏剂如补骨脂素不需氧分子参加。局部涂补骨酯酊后,再用紫外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治疗白癜风和银屑病等疾病。 ④电磁场作用。高功率激光所产生的强电磁场,可以使生物组织发生明显的变化。⑤ 刺激作用。主要指功率较低的He-Ne激光对机体的作用。可促进神经再生,毛发生长,降低的血细胞回升,使骨痂生长迅速而使骨折愈合,还可抑制细菌生长从而消炎止痛。 以上五种效应中,压力效应和电磁场效应主要为大功率或中等功率激光所具有。而光化学反应和光刺激作用主要由小功率激光引起,热效应则大、中、小三种功率的激光均有。 医用激光器的种类 常用的医用激光器有以下几种:①氦氖激光器。输出波长为6328的红色激光。特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价廉,寿命长,使用万小时以上。用于消炎、镇痛或作激光光针和理疗。②二氧化碳激光器。输出波长为10.6m 的远红外激光。特点是输出功率大,用作激光刀进行烧灼、切割和汽化。③氩离子激光器。输出波长为4880和5145的蓝绿色激光。特点是功率大,又在可见光范围。用于光凝固治疗,如眼底病和十二指肠、胃溃疡的光凝固治疗。④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输出波长为1.060m的近红外激光。特点是输出功率大,对组织作用深而均匀,对红色组织有亲和力,又可用光导纤维传输。常与内窥镜结合进入腔内治疗肿瘤、息肉、出血等,是最常用的激光器之一。 其他准分子激光器、铜蒸气激光器、红宝石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在临床上也经常使用。 激光手术

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

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 王金良 近20年来,激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原来一些没法治疗的皮肤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如太田痣、文身,多毛症,鲜红斑痣等。作为一个皮肤科医师,有必要了解皮肤激光的原理、应用。 一、激光基础理论 1 激光的产生原理: 在大部分情况下,原子核外的电子处于稳定的低能量状态—E1,吸收能量后,处于高能级E2,当一个外来光子所带的能量正好为某一对能级之差E2-E1,则这电子可以在此外来光子的诱发下从高能级E2向低能级E1跃迁。同时释放出2个具有相同波长、位相、相同方向的光子,如果处于高能级E2状态的电子足够多,这2个电子诱发4个具有相同波长、位相、相同方向的光子……,最后产生大量的一致性的光子流,这就是激光。 2 激光的特点:频率相同(单色性),发射方向、偏振方向以及光波的相位都完全一样(方向性、相干性)、能量高。 3 激光特点的临床意义: 单色性:选择吸收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方向性:平行光方便治疗;易于聚焦成很小的一点,有很高的能量密度,起到治疗作用;易于耦合通过光纤传导,方便治疗。 4 激光器的结构: 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激光工作介质——决定了激光的波长,是激光分类的基础。 激励源——提供能量。 谐振腔——是光子反复反射,激发。 5 激光的分类 按工作介质的不同来分类: 固体激光器:Nd:YAG, 气体激光器:CO2激光 半导体激光器:Smoothbeam 液体激光器:染料激光。 根据激光输出方式分类: 连续激光(半连续激光)普通CO2激光,Nd:YAG, 脉冲激光:脉冲染料激光。 6 美容激光与传统激光的区别 美容激光基于选择性激光热分解理论,激光仅仅作用于要破坏的组织结构、细胞或色素颗粒,使之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对其他组织细胞无破坏或破坏很小,这样就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会留下疤痕。而传统激光:一般为连续波激光,烧灼作用,类似酒精喷灯,无选择性。 7 选择性激光热分解理论:通过调整以下3个激光参数即可达到选择性激光分解的目的: 激光的波长:要治疗的病变组织的性质,决定激光的波长,例如鲜红斑痣,需通过加热红细胞继而破坏内皮细胞,血红蛋白最易吸收的532、585nm的光,但是为了增加穿透性、减少表皮黑色素的吸收、现在多用595nm激光。 激光的脉冲宽度:脉冲以几个纳秒到几十毫秒不等,这取决于要作用的靶颗粒的大小,目的是将激光的能量局限在要清除的组织内,即脉冲宽度不大于靶组织(颗粒)的热驰豫时间。 合适的能量密度:只有合适的能量才能达到清楚相应靶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 目前,为了进一步加强激光的选择性,对以上传统的选择性激光分解理论进行了扩展。 靶组织本身无色素,但其周围有色素的组织结构,需要延长脉宽,有意使热量扩散,以破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版)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不同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一般形态结构的观测[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巩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学习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显微测量及显微摄影的操作方法,增强对细胞的形态和真实大小的感性认识。 通过本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的基本观测方法与技术,为进一步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好基础。 [实验原理] 应用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详见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章第一节),同时借助显微镜的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两尺配合使用,进行测量和运算,观察细胞形态,得出细胞的大小。 该实验完成需时6学时。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一、仪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拍摄系统、37℃温箱、镜台测微尺、目镜测微尺等。 二、材料 洋葱根尖切片标本,念珠藻永久装片,兔肝细胞标本,夹竹桃花丝毛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等。 三、试剂 生理盐水,10μg/mL罗丹明123染液(溶于甲醇,避光于4℃保存) [实验步骤] 一、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略微压片,用滤纸条吸去盖玻片四周多余的水分。 2、将上述装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在10×物镜下找到夹竹桃花丝毛细胞清晰的图像。 3、换上暗视野聚光器,调节至最佳位置,通过聚光器上的调中螺旋调节聚光器的中心位置,得到最好的暗视野图像效果。 4、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内部的显微结构和细胞质环流现象,并拍照。 5、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要换用与高倍镜相匹配的暗视野聚光器,重复以上调节步骤。 二、相差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

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林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分子生物学课程名称(英文):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码:0102122 开课学期:5(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6(动物科学专业) 学时数、学分数:64,3.5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动物科学 先修课程:植(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植(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 后续课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原理、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发育生物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综合实习、生物技术大实验、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成为现代生物学领域里最具活力和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也是当代生物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之一。因此是生物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将重点介绍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转基因植物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讲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影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使他们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的本质。 本课程把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放在首位,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同时,得到科学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良好训练,为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

础,为毕业后参与科学研究或知识传播积累财富。 通过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手段和实验方法。 3、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 4、能够灵活运用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综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整个生命科学有一个更新的认识,并能应用于实践。 本课程总学时64,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原理与仪器设备,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现有的期刊杂志,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动态。 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分子生物学定义、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了解)。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核酸(DNA和RNA) 第一节染色体概述;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染色体特征;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了解) 第二节 DNA的分子结构 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二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 (掌握) 第三节 DNA的复制 DNA的半保留复制机理;复制的起点、方向和速度;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掌握) 第四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DNA复制的调控 (掌握) 第五节 DNA的修复回复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理解) 第六节 DNA的转座生物学意义;转座机制;转座作用的遗传学效应(了解) 第三章生物信息的传递(上)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骆旺达 (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612班15061230) 摘要: 目的:了解激光的基本特性及激光仪器在医学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分析激光4个基本特性,对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总结。 内容:进行传统医学与激光医学的对比,探讨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 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激光为何能在医学中发展。 结论:激光已被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研究及医疗诊断、治疗。 关键词: 激光;激光医学仪器应用;激光特性;激光针灸 引言 激光(laser)是受激辐射光放大的简称。1964年经钱学森教授建议而得此名,它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激光医学是激光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一们新兴的边缘学科。上世纪60年代,激光问世不久,就与医学结合起来。激光技术从临床诊断、治疗到基础医学研究被广泛应用。目前激光医学已基本上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医学科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激光有4个特性: 1)方向性好。普通光源表面所辐射出来的每列光,是向四面八方发散的;而激光束的发散角是很小的,与普通光束相比差10倍~10000倍,是理想的平行光束。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点,经聚焦后可获得不同尺寸的光斑,分别用做普通手术刀和微手术刀;还可以进一步压缩光斑到1um,直接对DNA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切割或对接。 2)高亮度,强度大。激光的方向性好,其能量可以在时间及空间上高度集中起来,使激光的亮度达到普通光的1×1012倍1×1019倍,强度可达1×1017W/cm2,在医学上用其独特的优点,可以对肿瘤及其他病变组织进行照射治疗,可使病变组织立即汽化而消失或做组织的切割及组织焊接。 3)单色性好。一般的激光器只发射单一波长的激光,是世界上最好的单色光源,给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增加了新的手段。 4)相干性好。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具有相对固定的位相差,使得激光的相干性非常好。激光全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牙科、眼科和肿瘤科,来观察和分析细胞及其生物组织的形态。 激光仪器在医学上的应用:

植物学实验指导最终版1

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目录 绪论 (1)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 实验二生物绘图 (6) 实验三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 (9) 实验四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显微观察 (12) 实验五植物体各种组织的显微观察 (14) 实验六根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17) 实验七茎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21) 实验八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和地衣植物) (25)

绪论 一、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程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生物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研究植物个体发育中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与结构;学习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植物界各大类群植物的主要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它们在植物界中的地位和演化规律,认识一些常见的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植物;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实验室规则 1. 学生应提前5-10分钟进入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 按号使用显微镜和解剖镜,使用前要检查,使用后要擦试整理,并放回原处.如果发现损坏或发生故障,要及时报告指导教师。 3. 爱护仪器、标本及其他公共设施,节约药品和水电。损坏物品时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报告并及时登记。 4. 保持实验室安静、整洁。实验时不得随意走动和谈笑。室内禁止吸烟,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杂物。每次实验后,各实验小组要清理实验桌面,并轮流打扫实验室。 5. 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负责检查水、电、门、窗等是否关严。 三、实验课课程的进行方式及对学生的要求 1. 实验前必须预习每次实验课内容,写出简单的实验提纲,并把个人准备好的实验必备物品带到实验室。 2. 必须仔细听取教师对实验课的要求、操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应注意问题的讲解。 3. 实验时,学生应根据实验教材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随时做好记录。遇到问题,应积极思考分析原因,排出故障。对于经自己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请指导教师帮助。 4.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除了在实验室学习外,还应以整个校园、植物园、各大公园等作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性质: 生物学实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实践课程。侧重生物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及其在教学、科研及实践中应用。在本课程中,重点介绍生物基础学科技术,如生物学上常用仪器的使用、标本制作、组织培养技术、食用菌技术等,也介绍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这门实践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 教材: 高贵珍等著. 生物实用技术.内蒙古出版社.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 (三)《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生物基本技术操作及技能,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生物学实用技术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除生物学知识外,还涉及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需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学好。要敢于创新,不断进步。 (四)《生物实用技术》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由于这门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建议教学紧紧结合实际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并到实践中观察和动手体验。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期未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二、正文 第一章生物学常用仪器及使用 主要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于生物学上常用的仪器及方法要熟悉,如:一些重要显微镜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到实验室参观一些主要仪器,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些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生物显微镜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相差显微镜 三、暗视野显微镜 四、荧光显微镜 五、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其他常用仪器的使用与保养

8.第八章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8章 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 激光医学是激光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960年,Maiman 发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1年,Campbell 首先将红宝石激光用于眼科的治疗,从此开始了激光在医学临床的应用。1963年,Goldman 将其应用于皮肤科学。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二氧化碳激光器的作为光学手术刀的出现,逐渐在医学临床的各学科确立了自己的地位。1970年,Nath 发明了光导纤维,到1973年通过内镜技术成功地将激光导入动物的胃肠道,自此实现了无创导入技术的飞速发展。1976年,Hofstetter 首先将激光用于泌尿外科。随着血卟啉及其衍生物在1960年被发现,Diamond 在1972年首先将这种物质用于光动力学治疗。在医学领域中,激光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在临床上激光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被各临床学科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在基础医学中的细胞水平的操作和生物学领域中激光技术也占有重要地位。另外,还可以利用激光显微加工技术制造医用微型仪器。再者,利用全息的生物体信息的记录及医疗信息光通信等与信息工程有关的领域,从广义来讲,也属于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本章主要对医学临床,重点是激光对诊断和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由于诊断和治疗在本质上都是利用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首先对这些基础进行介绍。在8.1节中归纳介绍了生物体的光学特性、激光对生物体的作用、激光在生物体中的应用特点等内容;然后在8.2节中通过典型的治疗应用实例,介绍了激光在外科、皮肤科、整形外科、眼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领域中的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等;在8.3节中重点围绕诊断中的应用,介绍了生物体光谱测量、激光计算机断层摄影(光学CT )、激光显微镜等。在8.4节中,对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的激光装置与激光转播路线的开发动向进行介绍。最后8.5节对激光医学的前景作了展望。 8.1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8.1.1 生物体的光学特性 假设生物体中入射的单色平行光强度为0I ,若生物体是均匀的吸收物质,根据1.5节证明的(1-89)式,入射深度为x 处的光强度I 可用下述关系式表示 ()x a I I 00exp -= (8-1) 其中0a 为吸收系数(参见图8.1)。但是,由于生物体对光是很强的散射体,因此生物体内光的衰减不仅由于吸收,而且取决于散射的影响。在不能忽略散射的条件下,上式可用衰减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农 药 学 植物化学保护 实验指导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 院 二○○三年十一月 编 者 骆焱平 杨 叶

前言 本实验指导是在九七年编写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二OO二年制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修订的。该书在原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增加实验项目、补充并修改部分内容后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农药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农药的配制方法和鉴别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即利用有害生物(或称靶标生物),如昆虫、螨类、病菌、线虫、杂草、鼠类等对农药的反应来测定农药的毒力和药效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本书以《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为理论基础,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通过实验,可验证、巩固和充实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病虫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在生产和科研上合理利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开发新农药,新剂型,新的施药方法。 本书可作为《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与加工》等课程的实验指导。因此更名为《农药实验指导》。本实验指导的任务是: 1、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实验中的一般技术。

2、注意与有关学科的配合,如昆虫学、病理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学科的衔接。 3、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尽管我们付出了许多汗水,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逐步完善。 化保教研组 二○○三年十一月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学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5 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 学分:2.5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学是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两界系统为依据,研究植树物界中物种形成和种系发展、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以植物的发育和进化为主线,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层次上系统扼要地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分类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揭示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直观性强,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1、认识植物的组成基础、结构和功能; 2、揭开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3、控制、保护、利用和改造植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各类群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及其主要功能,建立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植物分类的原则和分类系统),使学生掌握和识别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生物进化的概念;了解植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环境对植物的作用,树立植物生态的观念。注意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 (1)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过程和意义。 (2)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难点: (1)细胞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2)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育和功能 重点: (1)种子的基本构造及种子的类型。 (2)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如何打破。 (3)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4)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6)明确年轮形成的原因。 (7)掌握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难点: (1)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2)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生长过程。 (3)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构造的具体组成。 (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叶的结构与特点:双子叶植物叶柄和叶片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脉维管束的类型。(6)叶的生态类型:旱生叶的结构特点,水生叶的结构特点。 (7)如何区分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 重点: (1)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2)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激光技术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激光技术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物理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摘要】:应用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本文从激光的基本特性出发,以激光与人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热效应为根据,综合论述了激光在医学临床上的两种主要应用方式:激光凝固疗法和激光汽化疗法. 【关键词】:应用激光医学临床激光技术激光汽化激光凝固疗法【引言】:激光是物质受激辐射产生的一种相干光,具有单色性好,高亮度,辐射方向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使激光非常适合于疾病的诊断、监测和高精度定位治疗。1963年Goldm an等人用激光有效地治疗了皮肤病,从而揭开了激光医疗技术革命的序幕。随着各种新型激光器的研制与开发,激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激光疗法。激光疗法具有非接触、无侵袭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激光用来治疗疾病时,就是利用激光高能量密度辐射对人体组织所产生的生物效应,这些生物效应主要包括: 光热效应、光压效应、光化效应、生物刺激效应、强电磁场效应等。本文从激光的生物效应机理以及临床应用方面阐述激光技术在医学上的若干应用。

一、临床应用 1.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诊断 近年来,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在诊断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已引起国内外肿瘤专家的关注。这种方法有利于在肿瘤早期找出其存在的部位,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目前,人们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法诊断肿瘤组织主要有两种方法: a. 外加光敏物质诊断 根据荧光物质与肿瘤组织有比较强的亲和力的原理,在病人静脉注射或口服光敏剂后一段时间(一般为48~72h)接受激光照射,根据记录下来的荧光光谱特性曲线,便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但这种方法常受到其他组织荧光和自体荧光的干扰,容易引起误诊,所以这种非自身的激光诱导荧光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尚待改进,医学界正致力于寻求更为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染色药物。 b. 自体荧光光谱诊断 该方法不用外源性荧光物质,利用人体组织在激光激励下产生的荧光,进行光谱特征分析,可以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区分开来。以荧光强度比为参数诊断胃癌在实验和临床上已获得成功。该方法能够避免注射或口服光敏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不会损伤病变组织的生物状态和正常细胞的生理功能,因而是一种无侵袭诊断技术。同时该方法快捷、无损伤,避免了活检需长时间等待病理分析结果的缺点,它将会成为早期肿瘤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

植物基因克隆实验指导

植物基因克隆实验规则 一、植物基因克隆实验课的目标 根据基因克隆实验操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 将该实验设计为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内容设计上完全抛弃了原来分散的、孤立的单纯学习某一实验技术的缺陷, 将单个实验综合为系统的、连贯的系列型大实验,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从以往的科研项目中选取了部分研究内容用于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这是基于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研究实验之间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整套实验围绕洋甘菊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HMGR的克隆这一研究课题进 行操作, 设计的实验内容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独立实践操作中学习基因克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逻辑和培养科研理念。 我们将实验内容设置为8个部分, 实验内容前后衔接紧密, 环环相扣, 不可分割, 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该课程使学生获得了整个类似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和体验, 学习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 对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及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科 研基础。 二、实验的进行程序和要求 1、预习学生在课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以及教材有关章节,必须对该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讲解教师对该实验内容的安排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独立操作与观察。 3、独立操作与观察除个别实验分组进行外,一般由学生个人独立进行操作和观察。在实验中要按实验指导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作好记录。有关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按操作程序反复练习,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4、演示每次的实验都备有演示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某些实验中的难点,扩大在实验课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感性知识的机会。 5、作业实验报告参照硕士毕业论文的格式写,必须强调科学性,实事求是地记录、分析、综合。在实验结束时呈交。 6、小结每次实验结束后,由师生共同小结本次实验的主要收获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三、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1、每次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 2、上实验课时必须携带实验指导、记录本及文具等。进入实验室要按规定座位入座。 3、实验时要遵守纪律,听从教师指导,保持肃静。有问题时举手提问,严禁彼此谈笑喧或随意走动,也不得私自进行其他活动。 4、实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教师的安排和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要认真仔细,边做、边看、边想,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5、要爱护仪器和器材设备,注意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水电。如有损坏器材应立即报告并主动登记、说明情况。 6、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台面,认真清理好仪器、药品及其他用品,放回原处,放好凳子,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要负责清扫地面,收拾实验用品,处理垃圾,关好水、电、门窗后再离开。

农业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农业生物技术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45 学分:2 适用对象: 农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论文,平时成绩各占70%,20%,10%) 先修课程: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二、课程简介 “生物技术概论”是农科类的专业选修课,先修课程主要有“英语、专业英语、植物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普通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本学科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事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生物工程各项技术”、“基因克隆、转化、调空及其表达”、以及在“农业、环境、健康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为今后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 Biotechnology is a rapidly-developing 21st century techn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that has already made an impact on commercial and non-commercial aspects of human life, such as stem cell research, cloning, pharmaceuticals, food and agriculture, bioenerge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course, appropriate for novices in the biology fields and also for engineering and genetic students, covers all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se modern topics. In addi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standard topics, such as ce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genetic principles (mapping, DNA, etc), protein structure, plant and animal cell cultures, and applications, the course includes up-to-date discussions of modern topics, ., medical advances, quality control, stem cell technology, genetic manipulation, patents, bioethic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生物技术被世界各国视为一种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如食品短缺、健康问题、环境问题及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国计民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正不断发展,因此让高等院校学生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相应对策,对拓展知识面、提高现代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植物学试验指导-淮阴师范学院生物试验中心

植物学实验指导编写杨晋彬罗玉明李才生 淮阴师范学院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淮安2005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一显微镜和生物绘图 (4) 实验二植物细胞和组织 (10) 实验三根和茎的形态结构比较 (14) 实验四叶的形态和解剖 (19) 实验五花的结构、花粉的形态及胚胎发育 (22) 实验六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比较 (25) 实验七藻类植物 (27) 实验八真菌、地衣和苔藓植物 (30) 实验九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34) 实验十被子植物各种类型花的解剖观察 (37) 实验十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38) 第二部分综合应用性实验 实验十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多样性 (40) 实验十三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 (41) 实验十四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技术 (43) 实验十五种子植物的鉴定 (45) 实验十六公园与淮师校园认识种子植物 (46) 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

实验十七淮安市园林植物种类的调查与分析 (47) 实验十八淮安地区维管植物资源调查 (48) 参考文献 (49)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1显微镜和生物绘图 显微镜是观察研究植物细胞结构、组织特征和器官构造的重要的工具。显微镜的种类很多,可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以可见光作光源的光学显微镜又可分为单式与复式两类。单式显微镜结构简单,常用的如放大镜,由一个透镜组成,放大倍数在10倍以下。构造较复杂的单式显微镜为解剖显微镜,也称实体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镜等,是由几个透镜组成的,其放大倍数在200倍以下。单式显微镜放大的物像都是和实物方向一致的虚像。 植物绘图是通过绘图的方式,来表现植物的一些重要形态解剖特征的常用方法。通过绘图,有助于对植物结构及其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植物学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从事植物形态解剖以及分类学研究必备的常用技能之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构造及其维护,初步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 2学习生物绘图的方法。 二、材料与用品 1材料相关玻片标本、一些可以用来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的植物材料 2用品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擦镜纸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步骤 (一)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I生物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1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图1-1,图1-2)复式显微镜的结构复杂,至少由两组以上的透镜组成,放大倍数较高,是植物形态解剖最常用的显微镜。其有效放大倍数可达1250倍,最高分辨率为0.2μm。复式显微镜虽然有单目、双目或三目,结构繁简不同,但基本结构包括两大部分,即保证成像的光学系统和用以装置光学系统的机械部分。 (1)机械部分 ①镜座:显微镜基座,用以支持镜体的平衡,装有反光镜或照明光源。 ②镜柱:镜座上面直立的短柱,连接、支持镜臂及以下部分。 ③镜臂:弯曲如臂,下连镜柱,上连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直筒显微镜镜臂的下端与镜柱连接处有一活动关节,称倾斜关节,可使镜体在—定范围内后倾,便于观察(—般倾斜不超过30°)。 ④镜筒: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其上端放置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双目斜式的镜筒,两筒距离可以根据两眼距离及视力来调节。镜筒一般长160mm或170mm。镜筒的作用是保护成像光路与亮度。 ⑤物镜转换器:装在镜筒下端的圆盘,可作圆周转动。盘上有3-5个螺口,在螺口上面可按顺序安装不同倍数的物镜。旋转转换器,物镜即可固定在使用的位置,保证目镜与物镜光线合轴。 ⑥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孔以通过光线。两旁装有标本压夹,以固定玻片标本。研究用显微镜装有标本移动器,用以固定或移动标本。移动器上装有游标尺,用以计算标本大小或标记被检标本的部位。镜台有固定式或移动式。 ⑦调焦装置:为了得到清晰的物像,必须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它与物镜工作距离相等,这种操作叫调焦。镜臂两侧有粗、细调焦轮各一对,旋转时可使镜筒上升或下降。大的一对是粗调,每旋转一周,可使镜筒升降10mm,用于低倍物镜检查标本时使用;小的是细调,每旋转一周,使镜筒升降0.002mm,用于高倍物镜观察时使用,转动细调不可超过180°,使用时,必须先低倍、后高倍。 ⑧聚光器调节螺旋:安装在镜柱的左侧或右侧,旋转它时可以使聚光器上下移动,借以调节光线。但简单显微镜无此装置。 (2)光学部分由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组成。成像系统包括物镜和目镜。照明系统包括反光镜

植物生物学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生物学 英文名称 Plant Biology 【课程编号】02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5 【适用专业】生物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学时数】64(理论课)+96(实验课)【编写日期】2009年7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为植物科学各分支学科及相关生命科学内容的选修和深入学习奠定一定的植物科学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使学生达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生物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水平,培养合格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科学发展的需要。了解植物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较为熟练地解决实际中的植物科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4学时(课堂讲授学时1+课程实验学时3) 主要内容: 本章介绍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节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内容: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节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 内容:生物界的划分。 第三节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内容: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第四节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内容: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的意义,植物科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第五节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 内容:描述植物学时期,实验植物学时期,现代植物学时期,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简要回顾。 第六节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内容:学习植物生物学的要求和方法

生物技术遗传学实验指导

目录 验一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实验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三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C显带技术 实验五核仁形成区银染技术 实验六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 实验七X染色质标本的制备 实验八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实验九微核检测技术 实验十ABO血型的测定及其基因频率的计算 实验十一苯硫脲尝味试验及其基因频率的计算 实验十二人类皮纹分析 实验十三遗传咨询 实验十四人类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十五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实验十六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十七PCR-RFLP技术 《遗传学》实验须知 一、医学遗传学实验目的和要求 医学遗传学实验课是医学遗传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实验课有助于加深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复习有关理论内容。 3、熟悉实验的主要步骤。 4、初步估计和判定实验的可能结果。 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实验所出现的现象与结果并及时记录。 2、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不一致,须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寻找出现误差的原因。 3、各种实验试剂用后放回原处,瓶盖封严,轻拿轻放。 4、使用微量加样器时,一定调整好取用量,按使用要求操作。 5、实验室应保持肃静,注意清洁卫生,实验中用过的废弃物品要及时清理,避免堵塞下水管道。 三、实验后的注意事项 1、实验后,整理清洁所用仪器、设备,注意放回原位,以备下次使用。 2、如有仪器损坏,要及时填写破损报告,并报告老师。 3、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并关闭门、窗、水、电。 四、实验室的意外处理 实验室如遇着火、烫伤等意外事件发生,必须镇静做紧急处理,并立即报告老师。 1、着火:如遇酒精灯推倒或其它原因着火,首先将一切易燃品移至远处,然后用水扑灭或者切断电源。 2、火伤:皮肤被火灼伤,用烫伤软膏涂抹,如伤势较重,立即送医院治疗。 3、如有毒药品泼溅到皮肤上,如EB,同位素等,应用大量清水进行清洗,必要时,去医院处理。. 4、割伤出血:遇玻璃割伤出血,可用碘酒或红药水消毒后,用纱布包扎。如有玻璃留在伤口,处理前应先取出。 实验一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技术方法 【实验原理】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人体末梢血、微量全血短期培养)及其染色体标本制备是国内外研究显示染色体最常用和效果最好的方法。此方法取材方便,用血量少,操作简便,现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研究和染色体病的诊断等。 人体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是已分化、处于G期的细胞,几乎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0在离体血培养细胞中很难找到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因此,需采用刺激细胞增殖的措施。人们发现从云豆(菜豆)中提取的植物血球凝集素(植物血凝素,PHA)可以刺激小淋巴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即在PHA作用下,处在G期的小淋巴细胞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母细胞具0有分裂能力,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有丝分裂。在PHA作用下体外培养72小时左右,多数淋巴细胞已处于细胞周期的第二周期。此时,细胞分裂相较多,但都处于分裂的不同时期。一般来说,制作染色体标本主要是显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因中期染色体形态最为典型、最为清晰,最易辨认,是研究染色体的最好阶段。为了获得大量可供分析的中期染色体,需在终止细胞培养前数小时加入适当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