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理论的抽象与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人性理论的抽象与具体

张 宏

内容提要 人性理论是人学乃至整个哲学的理论内核。抽象人性论脱离人的现实存在和社会发展,脱离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把诸如理性、语言、意志、情欲、利己等共性特征作为人

的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和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对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并非全盘抛弃,

而是尽可能借鉴和吸收其合理的因素。人性的理论抽象只有上升为理论具体才是深刻和全面的,

才能有效地指导解决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具体人性论应符合以下四点要求:一、具体人性论中

揭示的人性不是单一的规定,而是多种规定性的有机统一;二、具体人性论把结构方法和历史方法

结合起来,从共时性和历时性展示人性的丰富具体内容;三、具体人性论要结合具体社会机制、人

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客观环境来揭示人的活动;四、具体人性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揭示人性的内涵

及外延,这种揭示同人的存在、需要、理想、价值的分析在内容上相互溶合。

人性理论是人学乃至整个哲学的理论内核,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论,开辟了从抽象的人走向现实、具体的人的道路,确立了研究人性和人的活动规律的理论出发点。社会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要求深化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门相对独立的人学学科。而要建立科学的具体人性论就需要说明:抽象人性论同具体人性论在研究思路和内容体系上的区别;怎样借鉴西方人性论的合理内容和分析方法;抽象人性论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关系;人性的科学抽象如何上升为具体等问题。

人的现象及其人性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人性理论是一篇非常难作的文章。抽象人性论脱离了人的现实存在和社会发展,脱离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着眼于人同动物的区别对人性加以抽象,它通过静态的、共时性的比较和归纳,找到了诸如理性、语言、意志、情欲、利己等共性特征,并把这种抽象的规定绝对化,当成永恒不变的人性,以此作为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因解释社会和人,从不变的人性中引伸出社会关系及其规律。从认识论上考查抽象人性论把活生生的人抽象化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人性理论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的复杂性,而更主要的另一方面在于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方法的不科学。抽象人性论的失误和不足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抽象人性论总是试图从实体的角度给人下定义,找到人的某种单一的本质。但现实的人是完整的、不可分解的人,它不是单质的存在物,而是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抽象人性论虽然指出了人身上确实存在的某种性质,可它往往用人的一种属性去否定另一种属性,或者把一种属性消溶于另一种属性之中,因而陷入片面性,最终把人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第二,抽象人性论追求把握人的绝对本质或永恒本性并形成关于人性的公理,它总设想人有一种先验的、前定的形而上学本质,这在中、西方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中有充分的表现。可事实上,人之存在中有先验的(遗传)、经验的和超验的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人一方面生活在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向着理想的、可能的世界行进,人是确定性存在和不确定性存在的统一。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过程所具有的超越性使人成为特殊的、高难度的研究对象,因而,我们不能靠确定人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如果一劳永逸地把人规定为一种非常确定的东西,这个被规定的人一定是抽象的。第三,抽象人性论不懂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

来把握人,就使得人或者在思辨中成为精神的、抽象的东西,或者在感性直观中以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出现,后者同前者一样导致关于人性理论的抽象化。而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把握人的本质和人性,才能把人的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多种规定性统一起来,避免理论自身的矛盾,才能把人看作是既受自然、社会环境制约又自我创造的社会历史主体。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人性论同抽象人性论在理论出发点、研究思路和内容体系上都是不同的。具体人性论对人性的研究和阐述是结合两个维度来进行。一个维度是从人的生存方式的总体性实践性活动出发,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的分析,揭示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这一维度是从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具体到人性的理论抽象的行程,这一行程要以人类文化,包括科学、语言、历史、文学艺术、政法思想、道德、宗教等对人的具体认识结果为中介。从人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研究人性及其变化是我国理论界多年坚持的,也是应继续发扬的优势,但这之中也有不足。例如,对阶级性、群体性讲的比较多,对人的个性讲的少,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揭示的不全面。另一维度是用前一行程所获得的对人性的科学抽象理论,形成分析人的理论工具和框架,联系、参照具体的社会现实,说明和解释特定时空条件下人的行为及其趋向性;从人性的角度提出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管理机制、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的方法论和理论依据;以期有效地规范、教育、塑造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后一维度用人性、人的本质及其工具性的理论假设(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理性人等)认识人和社会,说明和评价人的行为,指导人的管理和培育,是过去我们所忽视和不为的。原因是这种研究思路往往被视为抽象人性论而遭批判,这也是我国关于人的理论研究在过去无大进展的原因。上述的二个维度是前后衔接、互相印证、双向互动和彼此渗透的。前一维度的研究成果为后一维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前提和基础,后一维度的思考、分析又反过来深化、丰富、具体了前者的内容。这种二维思路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从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在本质上也是社会关系)出发认识人性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又避免了理论研究止步于对人性的一般性规定,它要求人的理论由抽象上升为全面和具体,为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同时,还为借鉴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有益认识和思辨经验拓宽了视野。

具体人性论的二维思路是人的存在的整体性和过程性所决定的,是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为现实基础的。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过程表明,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将外部世界、尤其是社会存在的规定性内化为人的规定性,社会环境提供了人的活动的全面图景,对人的认识和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社会环境及其与人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将外部世界属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每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都存在着人的具体活动机制,社会文化归根到底又无非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因而,人性的一般理论又对社会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履行着自己所特有的解释、评价和方法论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批判抽象的人性论,但并非将其斥为“抽象”便简单了事,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其研究方法和理论失误的原因,尽可能借鉴和吸收其合理的因素。应看到,任何一种人性理论都同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相联系,都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状态,抽象人性论也不例外。对历史上各种抽象人性论要坚持二分法,对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抽象地议论人性的内容要予以摒弃,因为这种人性论内容是片面的、空洞的和非历史的;既然承认任何一种人性学说在总体趋势上都较前人的认识有所深化,在某一侧面上更为具体,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就有可借鉴的合理性的方面。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抽象人性论把人性的某些规定置于不恰当的层次和地位上,这需要我们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它的地位及其与其他人性规定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人性规定是特定历史阶段上的人所特有的,但被抽象人性论推演成人类的普遍共性,使之扩大化和绝对化了(例如,把自私视为人的本性),我们要使它回到它所适应的历史环境中去,用它揭示特定历史阶段中人性表现的具体特点。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抽象人性论中的合理因素,需要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