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英语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国内外发展现状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国内外发展现状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国内外发展现状一、国内发展现状在我国,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使用日益频繁。

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在我国新闻媒体中的地位不断巩固,成为国内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频繁使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报道中,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几乎成为必备的表达方式。

1.2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化随着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开始规范化使用英语标题,力求准确、简洁、清晰地传递信息。

规范化的英语新闻标题语言不仅提升了新闻质量,也更好地符合国际传播规范。

1.3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挑战然而,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化和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翻译水平和专业素养的不足导致一些英语新闻标题表达不够规范,甚至出现理解偏差;另局部地方特色和文化差异也给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国外发展现状在国际范围内,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使用和规范化程度有着不同的发展现状。

从全球范围来看,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在传播方式、表达形式、受众群体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1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在英语国家和欧洲国家,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规范化。

新闻标题语言通常简洁明了,能够清晰、全面地传达新闻事件的要点,受到读者的欢迎。

2.2 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在非英语国家的挑战然而,在非英语国家和地区,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化和应用相对困难。

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冲突使得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需要更多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

三、总结与展望英语新闻标题语言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规范化应用的成功经验,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新闻传播的多元化,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化和应用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推动英语新闻标题语言的规范化,促进中外新闻传播的交流与合作,助力新闻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英语读写教学研究概述

国内外英语读写教学研究概述

国内外英语读写教学研究概述作者:张丽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0期摘要: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是近几年的研究趋势。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国内外读写教学研究发展和现状。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写结合;研究现状一、国外英语读写教学研究现状阅读与写作教学在西方传统教育中是分离的(Nelson & Calfee, 1998:1-55),但早期也有一些学者发现写作与阅读的相关性,培根曾指出“reading makes a full man”,“writing makes an exact man”。

Robert M. Gay(1926:xv)在其著作中明確指出要通过阅读教写作,提出了:翻译、意译、缩写、扩写、仿写的读写结合过程。

20世纪60年代起,Pattern-Model课堂的出现,使读写教学的目的由单纯的语言语法知识学习向语言组织技能和策略转变(Reid, 1993: 37)。

70年代始,人们开始关注读写的相关性。

一些学者们认为,读者和作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Coady, 1979; Rumelhart,1977; Smith, 1971, 1986)。

Widdowson (1978:120)认为阅读和写作应作为整体进行教学。

学习者通过写作可获得阅读技巧,反之写作技巧也可获得提高。

80年代起,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发展促进了读写整合教学。

Krashen(1984:20)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源自于内在动机驱使的自由阅读。

Stotsky(1983:627-642)在读写相关性中表明: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呈正相关;写作能力与阅读量呈正相关;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时句法结构使用更纯熟。

Shanahan和 Lomax(1986:116-123)对阅读和写作关系的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方程分析,发现阅读和写作是互相影响的。

Straw和 Schreiner(转引自朱晓斌,2007;143)也发现,写作中的联句活动可以改善句子水平上的阅读理解。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_0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_0

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综述语际语用学框架下的语用迁移研究,国外主要以Kasper、Baron、Blum Kulka、Takahashi&Dufon的研究为代表,针对语用迁移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均得出了有力、较令人信服的结果。

而国内研究以何自然、刘绍忠等的研究为代表,并且国内学者从语用失误、语用迁移、话语策略、礼貌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

但国内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外来说,成果较有限,特别是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文章展望了语用迁移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

标签:语际语用学;语用迁移;正负迁移语际语用学是二语习得和普通语用学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其语用能力发展的科学。

20世纪80年代,语际语用学渐具雏形。

驰名中外的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alization Project(跨文化言语行为研究项目)确立了语际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该学科领域的带头人以Blum-Kulka、Kasper、House、Olshtain、Bardovi-harlig、Rose 等为代表。

语际语用学是迄今为止研究中介语的最高层次的学科理论。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语用理解;②言语生成;③语用发展;④语用迁移;⑤交流效果(Kasper&Blum-Kulka,1993)。

Bardovi-Harlig(2002)认为语际语用研究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以下四个方面的成就:①目的语言语行为研究;②语际语言语行为研究;③语际语言语行为比较研究;④语际语语料诱发方法研究。

本文主要综述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国内外英语語用迁移研究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语用迁移的概念可解释为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

一、国外语际语用学框架下英语语用迁移研究现状国外在语际语用学框架下对英语语用迁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领域:一是语用语言迁移,另外一个是社交语用迁移。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与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与原则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与原则摘要:本文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参照,讨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和原则。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距离实现纲要所提出的目标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与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要按照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确定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遵循“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原则。

关键词:纲要;大学英语;研究一、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为我国今后十年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根据纲要的要求,确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使它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外语水平的要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学英语界考虑的问题。

本文拟结合笔者自己学习纲要的体会,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内容和原则进行简要的讨论。

二、现状纲要指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在此总体目标之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目标应该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而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种西方的语言教学理论被大量地介绍到国内,为我国的外语教育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鲜的气息和改革的动力。

但是,我们外语教育理论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的水平上。

早在1988年,许国璋教授在为《语言学教程》所作的序言中就指出:“现代化的目标不能停止在引进上。

……我们觉得有必要从‘引进’走到‘自创’”。

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虽然在自创方面进行了许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做得还远远不够。

胡文伸教授(2009)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绩与缺失时指出:“我国的外语教育理论研究一直相当薄弱,至今没有形成独立的学派,在国际上无一席之地。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研究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研究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研究与实践一、引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能力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与实践进行分析,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现状分析1.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

国外研究主要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构建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如Bennett的跨文化教育发展模型和Deardorff的跨文化能力构建模型。

国内研究则较多关注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实践研究,如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2.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培训不完善等。

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关注英语的语言能力,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存在问题1.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

部分学校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而非融入到整个英语教学中。

这种课程设置可能导致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2.教学资源不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多种教学资源的支持,如相关案例、语言学习软件、跨文化交际活动等。

然而,当前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投入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教师培训不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跨文化交际教育方面的培训较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受到限制。

四、对策建议1.优化课程设置: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并与其他英语技能相结合。

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案例分析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学校应加大对跨文化交际教学资源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辅助材料和平台,如语言学习软件、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英语语篇教学现状研究

英语语篇教学现状研究
育 管理
英语语篇教学现状研究
周 霞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
8 童 誊 语 教 是 语 读 学 重 表达 ,读不懂英文原著。有7%的学生仍然认为 淘I 彝 篇学英阅教的要
其他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理解语篇 ,对语篇进行 透彻的分析 , 例如隐喻理论 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空 缺。隐喻的组篇能力可以使我们从注重理解文章 的词句、内容,转变到理解和欣赏文章的内涵, 从静 态地 接受语言语法 知识 ,转变到动态的感 悟 ,从而积累经验。因此在语篇分析的耩础上借

1 .国内外语篇教学的研究现状
认为他们的教师在阅读讲解过程 中经常注意对同
到深入的挖掘 ,其结果是晤篇教学没有收到理想 语篇当作产品,从篇章结构的内容出发,寻找带 的能力,并借助隐喻解析词义 , 提高单词记忆的 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 篇教学不仅没有在教 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 效率。这样有助于学乍对这类语言现象的理解及 语 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教学 把握 , 学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导致 了英语教 就是 阅读教学中的 “ 加深对篇章结构与内涵的理解 , 这样可以
【林文治. 4 】 描写语篇理解的交互模式[. J 西南师范 】 大学学报,0l 1 1. 20( 0 11 5 f梅晶晶 从语篇功能角 5 】 . 度看阅读教学I. l 吉林省 1 教育学院学报,081 :. 20( )7 8 1 {孙炬. 5 】 英语语篇教学法的困境及可选策略【. J基 】 础英语教育,08 )一 . 20(:l 482
l2 1 5
F oR uN w 。R 。 2 T E L o伯 2
学效率的下降 ,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为了证实 在阅读中的运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语篇的宏 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凭借 自己已 有的知识 对现行英语语篇教学这一评估是否客观本文作者 观分析和语篇的微观分析。语篇的宏观分析主要 和经验来理解并习得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李英

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李英

我国学者对英语口语研究起步较晚,1995年以前,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王立非等,2004)。

王立非等(2004)总结了我国英语口语研究从1995年至2004年6月期间的成就,提出口语语音与音位特点的研究为空白以及口语研究的方法不够多样化等问题。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教育学、语料库、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内外语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英语口语研究出现了迅猛发展,在研究数量、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拟对近10年中(2000—2009)我国外语类主提高。

1文献检索范围见表1。

李 英 教育部考试中心 闵尚超 浙江大学摘 要: 本一,研究内容层面不足,对学习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

主题词:英语口语;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2 英语口语研究的现状2.1 基本趋势通过S P S S卡方检验,我们发现过去10年国内10种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英语口语论文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P e a r s o n C h i-Square=15.575,Sig.=.076>.05),说明我国英语口语研究呈平稳发展的趋势。

表1显示,前5年只有8种刊物登载了66篇相关文章,占总数的39.5%。

而后5年有10种刊物登载了101篇相关文章,占了60.5%。

这说明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英语口语研究的行列。

2.2 研究对象从研究对象看,过去10年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本科生。

其中,明确指出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53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研究有49篇。

此外,仅有3篇研究研究对象涉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5篇涉及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对象涉及初高中生的研究仅5篇。

(孙艳等,2003;何小凤等,2003;王初明,2004;陈桦,2006a、2006b、2006c、2008等)。

我国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现状与不足我国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国家加大对外语教育的投入,英语词汇记忆研究已成为当今英语教育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在这一研究领域中,中国的学者们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在这里,本文将从我国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现状及其不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现状1、重视词汇记忆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领域对词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多数中学及大学中,都增加了词汇学习的时间,并开始对词汇学习进行重点考核。

此外,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专门的英语词汇学习课程,重点介绍了常用的英语词汇及其相关的学习方法。

2、丰富的教材资源目前,我国英语教材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量的教材和书籍出版,为考生和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英语词汇学习资料。

在这些教材中,不仅仅是单词的介绍,还有大量的例句和句子用法,能够帮助考生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的用法。

3、专家学者参与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不仅有众多优秀的教师,还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参与。

他们不仅为我国英语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发表了大量有关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文章和书籍。

二、我国英语词汇记忆研究的不足1、非正式性学习尽管我国对外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依然会选择非正式性的学习方式,例如通过看电影、听歌曲等方式来学习。

尽管这些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单词,但是这种方式却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单词习得方法。

2、扩大英语词汇量过慢尽管我国英语教学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大多数学生扩大英语词汇量的速度却非常缓慢。

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学生在学习单词时没有注意到单词的根本性,依靠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掌握单词。

3、考核方式不够合理在一些中小学,老师往往会通过死记单词来考核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情况,但是这样的考核方式实际上不能够有效地测量学生对单词的真正理解情况。

此外,一些考生在参加考试时只能凭借死记单词来应对考题,却无法真正利用所学到的单词进行思考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英语学习而言,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是真
正掌握这门语言的利器。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者为获取语言知识和信息,进而有意识地调节
自己的行为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的过程。本文简要回顾并概括国内外英语学习策略研
究的发展,指出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 国外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国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受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极大。最先进
行学习策略研究的是Aron Carton。1966 年,在Carton 出版的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y 一书中,他首次提到不同的外语学习者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学习,
开了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之先河。

1.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Rubin 和Naiman 等。继Carton 之后,Rubin 开始着手研
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此阶段,人们主要是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曾
确定了一些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Rubin 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
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1]。Naiman 等把学习策略与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
度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2]。初期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在方法和研究成
果上都给后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两个缺陷:第一,通过实际观察/问卷和
访谈调查等手段发现的学习策略尽管数量很多,但并不全面,也不系统。很多学习策略从外
部是无法观察到的,而学习者也很难准确地描述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第二,没有理论指
导,我们就不能肯定哪些是基本的学习策略,哪些是辅助性的,也不清楚学习策略之间存在
的密切关系。

1.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习策略研究迅速发展阶段
80 年代,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确认和分类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研究了学习策略
与语言学习过程的关系以及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他们以认知学习理论为指导,
以信息加工过程理论为研究基础,在研究信息理解/处理/储存等过程的基础上,得出一整套
理论化的语言学习策略,并对这些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描述。Politzer& Mcgroarty 指出
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3] ,O’Malley & Chamot 在实验研究中,也证
明了学习策略训练的可行性,并出版了描述外语学习者策略的著作[4]。八十年代的学习策
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习策略研究不再是单纯的从经验出发,而是以各种语言学习理论
为指导。Krashen 的监控理论、Anderson 的认知学习理论学说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
的成果都为诸多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第二,学习策略研究逐渐从宏观转
向微观。以前的学习策略研究倾向于研究宏观的或笼统的学习策略,八十年代的学习策略研
究倾向于某一方面的研究, 如阅读理解策略/听力理解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等。第三,学习
策略研究的方法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第四,学习策略从理论走向实践。

1.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习策略研究继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第一,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
的研究结合起来, 如Wenden 于1991 年出版的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 主
要探讨了外语学习者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5]。第二,外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学习策略
研究的重点。Rubin 和Thompson 于1994 年出版的How to Be a More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 以及Chamot 等人于1999 年出版的The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 都是通俗易懂
且十分实用的外语学习策略培训手册。第三,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策略与文
化的关系, 如Oxford 在1996 年编辑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中专门有一章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外语学习者与其他国家外语
学习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异同。

2 国内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早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但是成果数量不多且研究面
不够。最早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是黄小华的“Learning Strategies for
Oral Communication”,该研究考察了我国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口语策略与口语水平的关系
[6]。吴一安等与80 年代后期对中国英语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展开了最大规模的调查[7]。文
秋芳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最系统、最深入、最持久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1996 年出版
了专著《英语学习策略论》[8]。此后,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日益多起来。

目前我国学者和教师研究最多的是: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研
究、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听力策略、词汇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单项策略与英语成绩(水
平)的关系以及观念、动机等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步最
晚,进行最少的是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培训及其成效研究。总体说来,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
略的研究多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单项、具体策略的研究多于对整体系统
策略的研究,对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的研究多于对策略培训和培训效果的研究。

3 国内学习策略研究展望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在国内方兴未艾, 相关论文一年比一年多,但是研究方法种类严重
不均衡,问卷调查遥遥领先,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综合研究远远不足,很少有将研究成果
转化为实际培训的专著和教师培训,能有效指导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为
了有效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让学生受益,我们建议:

3.1 加大学习策略教材的建设力度,丰富学习策略网络资源
从学生的角度讲,现在最需要的是能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英语学习策略本科教材。
近年来虽然国内陆续出版了几种英语学习策略教材,如张维友的《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教程》
[9]和文秋芳的《英语学习策略》等,然而从数量与种类的角度看,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我们不仅要适当引进与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还应该下功夫去编写适合我国学生使用的学习
策略教材,特别是专门策略,如阅读策略、听力策略等方面的教材。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e-learning 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进入高校的英语学习,其学
习策略有别于传统的学习。随着e-learning 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对e-learning 学习策略的需
求日益迫切。然而国内各出版社、各高校自办的学习策略网页以及学生适用的网页(特别是
可互动的网页)几乎是空白,这与我们研究的不足与教材的欠缺有直接关系。要满足学生对
e-learning 学习策略的迫切需要,首先得提高研究的质和量,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
3.2 扩大学习策略培训的规模和范围
关于学习策略研究的教师培训在国内已经起步。2003 年、2004 年和2006 年南京大学
和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中心分别举办了三期英语学习策略研讨班,效果很好,这种研讨班不但
应当坚持下去,还应当在规模和范围上有所扩大,以教学骨干为主,起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
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