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住院患者。

一、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ICD-10编码:L40.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6年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炽盛证

湿毒蕴肤证

气阴两亏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重点观察皮损颜色、面积、浸润及鳞屑变化和全身伴随症状(包括精神状态、生命体征、二便情况等)。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

抗“O”、C反应蛋白。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皮肤镜检查、相关免疫学检查、B超(肝、胆、胰、脾、肾等)、CT、MRI检查、细菌真菌等病原学检测、肿瘤相关筛查、血培养、甲状腺功能、心电监测、血气分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火毒炽盛证:清热凉血解毒。

(2)湿毒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毒。

(3)气阴两亏证:养阴清热解毒。

2.根据不同的皮疹特点选择相应剂型的中药外用药

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湿敷

(2)中药浸浴

(3)中药软膏或中药油

(3)穴位贴敷疗法

(4)针灸、拔罐疗法

4.饮食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皮损明显改善。

2.生命体征稳定。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或合并严重感染,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其他突发情况,如发现合并其他疾病、妊娠、药物不良反应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ICD-10编码:L40.8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

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疗 效观察 【关键词】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凉血活血汤;临床观察;生槐花;白茅根;生地 寻常型银屑病[1]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其病程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其进行期的特点为:多泛现为红斑丘疹,被覆着多层银白色鳞屑,形态不一,有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等。刮屑试验阳性,并可出现刺激部位诱发新皮疹的“同形反应”,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脉弦或数,中医辨证多为血热证,治疗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为主。笔者近年来自拟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13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58例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2]的寻常性银屑病进行期患者,中医辨证属血热、血瘀型,常规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主要临床表现为: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薄膜现象、点状出血阳性,同型反应阳性,伴心烦、口渴,大便干,

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男68例,女64例,平均年龄为(32.1

±6.6)岁,病程15 d~32年;对照组126例,男67例,女59例,平均年龄为(38.4±5.9)岁,病程20 d~3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凉血活血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槐花30 g,白茅根30 g,生地30 g,紫草根15 g,丹皮15 g,茜草根15 g,丹参15 g,鸡血藤30 g,板蓝根30 g,白癣皮15 g。大便干燥明显者加大黄,瘙痒甚者加地肤子,伴咽痛者加连翘、黄芩,皮疹进展迅速者加用羚羊粉单冲。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口服迪银片(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02181),每次5片,每日2次,两组均以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用其他内服及外用药物,每周检查1次皮疹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观察观察皮损情况:包括皮损面积、红斑、浸润肥厚、鳞屑及瘙痒等参数,参照Global PASI标准计分(上海.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组标准)。6分:皮损占体表面积70%以上,斑疹鲜红色,斑块浸润明显,有许多鳞屑,瘙痒剧烈,痒无定时;5分:皮损占体表面积50%~70%,斑疹暗红色,浸润明显,有较多鳞屑,瘙痒剧烈;4

段行武教授“辨病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用药特点分析

环球中医药2016年10月第9卷第10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 2016,Vol.9,No.10 1259  四名医心鉴四 基金项目:2015校级自主课题(500960)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王丽新(博士研究生)二钟牧晴(硕士研究生)二李凌(硕士研究生)二马卉(硕士研究生)二李建红];宁夏医科大学(王丽新) 作者简介:王丽新(1981-),女,201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三 研究方向:中医常见皮肤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三E?mail:wxy2008.oye @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177472.html, 通讯作者:李建红(1974-),女,博士,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中 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三E?mail:gracelee100@https://www.360docs.net/doc/a414177472.html, 段行武教授 辨病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用药特点分析 王丽新 钟牧晴 李凌 马卉 李建红 【摘要】 段行武教授认为 辨病论治”寻常型银屑病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三段教授认为 血热二血瘀二血燥”为寻常型银屑病的核心病机, 凉血二活血二补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治疗上以治血药为主,佐以清热解毒二祛湿药,同时重视上呼吸道感染二关节病变对本病诱发二转归的影响;重视专病专药二经典药对的运用,以丹参二鬼箭羽二生槐花二黄芩等15种药物为主药,以鬼箭羽为治疗银屑病专用药,治血为主,气血同调;同时用药广泛而灵活,结合 辨证论治”,全面兼顾,坚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现了 辨病论治”与 辨证论治”的完美结合与精准的用药艺术三 【关键词】 银屑病; 辨病论治; 专病专方; 从血论治; 气血同调 【中图分类号】 R249.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3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中医有 白疕” 松皮癣” 干癣”等名称三段行武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皮肤科主任二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在中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用药精准,疗效显著,颇受患者及同行的信赖和认可三他认为 辨病论治”是精准用药的必要条件,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三 本文从 辨病论治”角度出发,以 用药频率”为依据,对门诊177例方药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出段教授治疗本病的 15种主要药物及药对,并通过对这些药物性味功效二入气入血特点的分析,初步总结了段教授 辨病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用药特点,现介绍如下三1 寻常型银屑病用药频率统计 本文收集了2015年10月二11月间段教授于门诊治疗的 17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中药方,对所涉及的大约126种中药按照药物出现频率进行了归纳,结果如下:用药频次最高的是丹参(148次,83.6%),其次是鬼箭羽(131次,74.0%)二生槐花(119次,67.2%)二黄芩(110次,62.1%); 按用药频率高低进行排序,频率在50.3%~57.1%的药物依次是:土茯苓二莪术二茜草二生地黄二紫草;用药频率在 31.6%~45.2%的药物依次是:白芍二生甘草二牡丹皮二忍冬藤二半枝莲二玄参三以上15味药仅占总药物种类的11.9%, 说明段教授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方面确实存在 主病主药”的制方思想,针对该病的核心病机进行治疗三2 从血论治为特色 段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无论何种证型,病情如何发展, 从血分论治”应贯穿于银屑病治疗的始终,根据疾病不同阶段,以 凉血二活血二补血”为主要基本法则三以上15味 药中,入血分的药有9味,分别为:丹参二生槐花二莪术二茜草二生地黄二紫草二白芍二牡丹皮二玄参;其中生地黄二牡丹皮二玄参二紫草为清热凉血药;丹参二莪术为活血祛瘀药;茜草二生槐花为凉血止血药;白芍为凉血二补血柔肝药三2.1 清热凉血法的应用 段教授认为血热是寻常型银屑病发病的关键因素,并且与疾病的转归二预后关系密切三在疾病初期及时给予清热凉血药可 直取其害”,防止病情恶化,缩短病情,减轻症状三 生槐花苦寒,入肝二大肠经,长于清肝泻火二清热凉血止血,多用于肝热目赤,头痛眩晕及各种出血证三根据 肺主皮毛”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段教授针对银屑病血热证确立 泻大肠以清肺金”的治疗方法,以生槐花为主药,通过清大肠血热给邪以出路,引邪从大肠而解三段教授认为生槐花质地较轻,又专入血分,既可以作为引经药,使其他药物的功效直达病所,本身又有清热凉血作用,可协同增强其他药物的清热凉血作用,所以在治疗血热内蕴型银屑病方面运用较多三在本次统计中,生槐花是段教授治疗银屑病的第3个常用药三现代研究也发现,生槐花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对改善皮肤循环二促进银屑病皮损的营养供应起到良好作用[1]三 紫草+茜草”(紫草15g二茜草10g)为段教授清热凉 血二止血常用药对,二者同时出现的频次为70次(39.5%)三

寻常型银屑病及加重时间

什么叫寻常型银屑病? 银屑病中最为常见的一型,基本损害是丘疹、斑块,银白色容易刮掉的鳞屑。多在春季加重。 又称 白疕,牛皮癣,松皮癣 英文名称 psoriasisvulgaris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发病部位 头皮、四肢伸侧 常见症状 白色鳞屑,发亮薄膜,点状出血 病因 寻常型银屑病病因尚未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 2.免疫因素 近年来多已认为银屑病是免疫或炎症介导的疾病。 3.感染因素 研究证实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感染

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病毒感染与银屑病发病是否相关尚未明确。 4.内分泌因素 妊娠可使皮损消失或减轻,也可使皮损加重。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对该病的影响不明显。 5.精神因素 患者可以出现神经精神改变,且这些改变可以加重已有皮损。 6.生活习惯、药物因素、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受潮、感染、饮酒、服药及精神紧张是诱发银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有β1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锂盐、抗疟药、四环素、钙通道阻滞剂、二甲双胍、干扰素α等。环境因素与发病年龄有关,且季节、气候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复发方面有影响。 临床表现 1.皮疹特点 初起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逐渐露出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诊断银屑病的重要特征,称为三联征。皮损形态: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环状、带状、泛发性、脂溢性皮炎样、湿疹样、蛎壳状、扁平苔藓样、慢性肥厚性、疣状等。 2.好发部位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ICD-10:L40.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中华皮肤科学分会银屑病学组,2008年)。 1.原发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薄膜和点状出血现象。病程中皮损形态可有点滴状到钱币状再到地图状演变。边界清,常伴程度不等的瘙痒。 2.皮损好发于头皮和四肢伸侧。头发上损害常致毛发成簇状外观,但不伴脱发。 3.少数病例可累及睑缘、口唇、颊粘膜、龟头及包皮。 4.甲 板常呈点状凹陷,亦可变黄、增厚及指甲剥离。 5.一般为冬重夏轻,常反复发作。 6.组织病理有辅助诊断价值,示表皮角化不全,可见微脓疡形成,棘层肥厚,钉突规则地下伸,真皮乳头呈棒状,内有弯曲而扩张的毛细血管。 7.严重程度的分类:在给银屑病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前,临床医师需要对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一个简单界定

银屑病严重程度的方法称为十分规则:即体表受累面积(BSA)>10%(10个手掌的面积)或银屑病皮损面积>10%即为重度银屑病。BSA<3%为轻度,3%-10%为中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中华皮肤科学分会银屑病学组,2008年)。 银屑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延缓向全身发展的进 程,减轻红斑、鳞屑、局部斑片增厚等症状,稳定病情,避免复发,尽量避免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与患者沟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单一疗法效果不明显时,应当给予联合、轮换或序贯治疗。应当遵循以下治疗原则:①正规:强调使用目前皮肤科学界公认的治疗药物和方法。②安全:各种治疗方法均应当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不能为追求近期疗效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不应当使患者在无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长期应用对其健康有害的方法。③个体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全面考虑银屑病患者的病情、需求、耐受度、经济承受能力、既往治疗史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合理地选择制订治疗方案。 1. 外用药物治疗。 2. 物理治疗。

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6年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ICD10:L40.801)。 1.多见于成人。 2.慢性病程。可急性发作,常伴有明显全身症状。 3.寻常型银屑病特征性皮损常消失。典型症状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浸润和脱屑。急性期:皮肤色泽鲜红,肿胀、渗液明显;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渗液、肿胀减轻,皮肤浸润肥厚,反复多次脱屑,鳞屑细小如糠秕状或小叶片状,手掌、足跖部可呈现手套、袜套样脱屑;恢复期:脱屑减少,皮疹颜色转暗,伴色素沉着。红皮病控制后可出现寻常型银屑病皮疹。 4.粘膜(如口腔、外阴部、尿道口或肛门周围)可见红肿、糜烂和溃疡。 5.常侵犯毛发、指甲,可出现不同程度毛发脱落、指甲(趾甲)增厚浑浊,甲板有小凹坑、纵嵴和横沟。 6.常见全身表现如发热、寒战、淋巴结肿大(腹股沟、腋窝淋巴结最易受累)、肝脾肿大、肾损害、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水和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 7.白细胞总数常增加,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少,γ球蛋白相对增加;尚可出现血红蛋白减低,血沉增快,血尿、蛋白尿等。 8.组织病理:除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外,其变化与慢性皮炎相似。呈显著角化不全,颗粒层变薄或消失,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有明显的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但不形成水疱。真皮上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早期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多为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皮肤性病学》(范瑞强、邓丙戌、杨志波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 1.火毒炽盛证:周身弥漫性皮肤潮红、浸润、水肿,大量脱屑,皮损处灼热瘙痒。常伴高热、寒战、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绛,苔黄或黄厚,脉滑数。 2.湿毒蕴肤证:周身皮肤潮红,水肿明显,可伴糜烂渗液,皮损痒痛兼作。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牛皮癣初期症状有哪些

牛皮癣初期症状有哪些 现在牛皮癣的患者越来越多了,牛皮癣前期症状有哪些,他们开始都不知道什么是牛皮癣前期症状,所以耽误了治疗的时间。海南66度温泉皮肤医院专家介绍说,牛皮癣病症在发生的初期进行治疗是很关键的,因此,对牛皮癣病症的症状需要我们大家进行了解,及时的发现,这样就能及时的去治疗了。 海南66度温泉皮肤医院皮肤科的专家说其实每位患者发生的牛皮癣前期症状都是不同的,在患病后有很多人的病症是很明显的,牛皮癣前期症状有哪些,但是有很多人的又是非常轻的症状。每个人身体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类似之处,了解牛皮癣的表现,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预防疾病和认识疾病。 以下就是牛皮癣前期症状的相关内容,所以有以上症状的朋友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检查,避免牛皮癣的发生。 常见的牛皮癣初期症状有哪些 患了牛皮癣的患者在银屑病初期症状中皮疹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片,而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好发于四肢伸侧,其次为躯干部和头皮、发际。尤其膝关节伸侧及其附近,常呈称分布。除皮肤损害外,也可侵犯指甲和粘膜,自觉有瘙痒。 牛皮癣在发病初期以寻常型牛皮癣最为常见,一般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四肢,其次为躯干和头部。寻常型牛皮癣的初期症状有哪些呢牛皮癣的初期症状主要以点疹、鳞屑、薄膜、点出血为主要特征。牛皮癣的初期症状根据其不同的类型分别表现为以下几点:症状一:界限清楚的点疹 牛皮癣初期症状开始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红色点疹,随着病情的发展,点疹会逐渐扩大增多,甚至互相融合成片,底部浸润明显,边缘清楚,周围有炎症红晕,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盘状、蛎壳状等。 症状二:明显的鳞屑表现 牛皮癣初期症状在皮损上覆盖有很厚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鳞屑,一般头部牛皮癣严重更为多见,并且鳞屑容易脱落,多有瘙痒感觉。 症状三:典型的薄膜现象 牛皮癣初期鳞屑容易被刮下,刮除鳞屑后,露出一层淡红色半透明的发亮的薄膜,称为“薄膜现象”。 症状四:点状出血现象 牛皮癣初期有“点状出血”,即轻刮薄膜处,可见红斑面涌出粟粒大小的血珠或针眼样的出血点。 牛皮癣在不同的时期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而牛皮癣的初期症状对于牛皮癣患者来说一定要特别注意,有助于患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扩大和恶化。 脓疱型牛皮癣的初期症状: 仅限于手足,以掌跖多见。常伴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可在数天至数周内遍布全身。初起为炎性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无菌性脓疱。部分可融合或增大呈“脓湖”状,常因脓疱破裂而糜烂,脓疱在数天后干涸。皮损成批出现,呈周期性发作。常在身体其他部

可以加重银屑病的五种药物

可以加重银屑病的五种药物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和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关于银屑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精神压力、免疫异常、内分泌障碍、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有关。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具皮肤科吴梦平医生介绍,目前发现有些药物也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已发现能够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种类有如下几种:β受体阻滞药 如心得安、心得宁、纳多洛尔等。服用此类药物,可引起类似银屑病的皮疹,并可使银屑病患者对治疗药物产生抵抗,增加治疗银屑病的难度。 抗疟药物 如氯喹、克疟喹、伯氨喹、羟氯喹等。服用此类药物,可引起皮肤色素加深,诱发红皮病、掌跖角化病等皮肤病,并可使原有的银屑病加重。 含金属锂的药物 如碳酸锂、醋酸锂、枸橼酸锂等。这些药物主要被用于治疗躁狂症。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可引起许多皮肤的不良反应,如可使皮肤出现溃疡、痒疹,可诱发红皮病、痤疮、红斑狼疮、银屑病等。在这些皮肤的不良反应中,以诱发或加重银屑病最为多见。 非甾体类抗炎药(非激素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萘普生等。服用此类药物可引起荨麻疹、光敏性皮炎、红皮病、大疱性皮肤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许多皮肤的不良反应。对于银屑病患者来说,服用此类药物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对银屑病的治疗产生抵抗。 四环素类抗生素 如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此类药物对皮肤有特别的亲和力,长期服用易诱发银屑病。 另外,服用地高辛、胺碘酮、碘化钾、可乐宁、复方氨基酸等药物,偶尔也会引起银屑病复发或使其病情加重。 总之,能够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有许多种。所以,银屑病患者在平时用药时应慎重选择,尽可能避免使用上述药物。

寻常型牛皮癣传染吗

寻常型牛皮癣传染吗 牛皮癣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皮肤病,病情主要症状是患者发病部位皮损严重,有囊肿,红斑等皮肤现象出现,牛皮癣是一种极难治愈且危害性较大的恶性皮肤病,牛皮癣患者受到牛皮癣的折磨时间很长,都很痛苦,鉴于这种疾病的危害性,而社会上对于牛皮癣的专业知识宣传也不够,导致很多人都疏远牛皮癣病人,没有给予他们治疗疾病最需要的关心温暖,造成病人病情的恶化,危急生命,导致主动疏远他人,心理抑郁,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对病情更没有好处。我是二十多年的牛皮癣,以前是寻常型的,后来往关节型方面发展,当时用的达力士还有迪银片,还有郁金消银片、银屑颗粒、转移因子,控制的还行,可是一停药就犯,每次犯都加重,另外,药吃得多,对身体的伤害也大啊,尤其是西药,太伤身体了,后来我就用金肤盾,当时也不知道啊,刚开始加重特别严重,后来一问才知道,是我停以前药的事,要有半个月左右的排毒期,慢慢的看着皮损处面积缩小、变薄,一点点消退,到一个月的时候效果就很明显了,到现在四个半月,基本好利索了。那么,牛皮癣传染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牛皮癣传染吗 1.由病名引起的误解。癣是由浅部真菌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皮肤病的统称,由于以前中医称牛皮癣为牛皮癣,很轻易使人联想到体癣、股癣、头癣、花斑癣等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牛皮癣传染吗 2.由牛皮癣的某些前期症状引起的错觉。部分牛皮癣患者在皮疹出现前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有时在外伤或感冒后发生皮炎,因此患者和周围人误认为牛皮癣是被传染而引起的。牛皮癣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受损。临床上主要以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为特征。很多人都认为牛皮癣是会传染的,看到有牛皮癣疾病的人要尽量远离,避免传染给自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实,牛皮癣是不会传染的。 牛皮癣传染吗3.对传染与遗传概念上的混淆。牛皮癣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部分患者对传染和遗传的概念不清,理解有误,认为遗传就是传染,其实传染与遗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传染是病原体如真菌、细菌或病毒侵入生物体,使生物体产生病理反应,如头痛、腹泻、皮炎等;遗传则是生物体的基因、形体、构造和某些生理机能或疾病等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遗传和传染之间无任何联系。有一个血统家族中出现几代人同时发生牛皮癣的情况,只能用遗传因素来说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1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ICD-10:L40.001)。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garis,PV)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型银屑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中华皮肤科学分会银屑病学组,2008 年)。 1. 原发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薄膜和点状出血现象。病程中皮损形态可有点滴状到钱币状再到地图状演变。边界清,常伴程度不等的瘙痒。 2. 皮损好发于头皮和四肢伸侧。头发上损害常致毛发成簇状外观,但不伴脱发。 3. 少 数病例可累及睑缘、口唇、颊粘膜、龟头及包皮。 4.甲板常呈点状凹陷,亦可变黄、增厚及指甲剥离

5.一般为冬重夏轻,常反复发作。 释义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好发部位、发病和季节的关系等。 ■病程发展过程中皮损可表现为多种形态:点滴状银屑病、钱币状银屑病、地图状银屑病、环状银屑病、湿疹样银屑病、牡蛎样银屑病等。 ■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头皮银屑病、颜面 银屑病、皱褶银屑病、反向银屑病、掌跖银屑病、指(趾)甲银屑病、粘膜银屑病等。 ■皮肤病理主要用于不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 ■严重程度的分类:在给银屑病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前,临床医师需要对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一个简单界定银屑病严重程度的方法称为十分规则:即体表受累面积(BSA)>10%(10 个手掌的面积)或银屑病皮损面积>10%即为重度银屑病。BSA<3%为轻度,3%-10%为中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

心理护理在红皮病型银屑病护理中的效果探究

心理护理在红皮病型银屑病护理中的效果探究 发表时间:2018-12-19T14:23:21.4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3期作者:康每 [导读] 与仅应用常规护理相比,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更加显著,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明显的缓解,患者更加认可,进而积极的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17 摘要:目的:观察探究将心理护理应用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从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对照组(n=38)与实验组(n=38),前者应用常规护理,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将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与护理满意度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分与抑郁情绪评分更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且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与仅应用常规护理相比,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更加显著,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明显的缓解,患者更加认可,进而积极的配合治疗,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红皮病型银屑病;效果 红皮病型银屑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该疾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产生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影响到治疗效果,还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具有可行性,为分析效果进行了本次研究,先对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汇报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成对照组(n=38)与实验组(n=38)。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3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33±3.27)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5至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3.15)岁。将两组患者的上述年龄与性别数据纳入到SPSS21.0软件中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本次研究存在可比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健康教育、适当心理安慰等。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①与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且合适的方法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②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时,态度要亲切且和蔼,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同时积极的解答患者的疑问与问题。③指导患者养成读书、听歌等习惯,进而转移自身的注意力,同时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1]。 1.3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与满意度进行评价:①不良情绪:参考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与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进行评价,总分值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越严重[2]。②满意度:以总分为100分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数超过90分判定为非常满意,分数在80-89分之间判定为满意,分数小于80分判定为不满意。满意度以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相加之和表示。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算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数据(计数资料),并采用率(%)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焦虑情绪评分与抑郁情绪评分方面的数据(计数资料),并采用(?x±s)来表示。P<0.05表示研究数据之间存在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情绪评分与抑郁情绪评分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情绪评分与抑郁情绪评分更低,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细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 2.2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现实:对照组(n=38)非常满意13例(34.21%),满意17例(44.74%),不满意8例(21.05%),整体满意30例(78.95%);非常满意33例(60.53%),满意13例(34.21%),不满意2例(5.26%),整体满意36例(94.7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且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 3.结论 红皮型银屑病的发作与患者的不良情绪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同时该疾病又会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仅采用常规护理是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根据对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态的了解,采取合适且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进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因不良情绪造成对疾病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可以使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3]。根据本次研究的结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 银屑病就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免疫介导得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 一、流行病学 银屑病患病率在世界各地有显著差异。欧美患病率为1%~3%[1-2];我国1984年报告银屑病患病率为0、123%[3],2008年调查6个城市患病率为0、47%,依此推算,中国银屑病患者约在600万以上[4]。银屑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性别差异。30%得患者有家族史,多数患者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 二、诊疗现状 典型皮损易于诊断。若医生对疾病理解不全面或对临床体征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易造成误诊。银屑病得治疗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三、本次指南得编写背景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在《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08版)》与《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2014版)》得基础上[5-6],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并结合我国国情,邀请西医与中医领域权威专家组成指南编写委员会,制定出包括中医药治疗在内得具有中国特色得《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指导我国银屑病诊疗行为。 四、本指南得适用范围及有关声明 本指南供皮肤科医生及其她涉及银屑病诊疗得医生使用。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纳入当前有循证医学证据得银屑病诊疗信息,但因取舍标准难以完全统一,指南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们鼓励读者学习该指南发布后出现得新知识。 五、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清楚。西医认为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得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关节滑膜细胞与软骨细胞炎症发生。中医认为本病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六、银屑病得诊断、分型与分期 西医诊断主要依据皮疹特点(包括皮疹形态、境界与分布等)与病史(包括发病情况、演变及消长规律、伴随症状与治疗反应等),结合既往史与家族史,必要时可借助组织病理与影像学技术(如皮肤镜等)明确诊断。 1、寻常型银屑病: (1)点滴状银屑病:诊断依据:①起病急,皮疹为0、3~0、5 cm大小丘疹、斑丘疹,色泽潮红,覆以鳞屑,广泛分布;②发疹前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病史;③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④经适当治疗,皮疹在数周内消退,少数转为慢性病程。 (2)斑块状银屑病:最常见得类型,约占90%。诊断依据:①皮疹基本特点为境界清楚得暗红色斑块或浸润性红斑,上附白色、银白色鳞屑;②查体见“蜡滴现象”、“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与“束状发”等;③皮疹好发于头皮、背部与四肢伸侧;④伴或不伴瘙痒;⑤进行期可有同形反应;⑥皮损反复发作多数冬重夏轻。 (3)分期:①进行期,旧皮损无消退,新皮损不断出现,皮损炎症明显,周围可有红晕,鳞屑较厚,有“同形反应”;②静止期,皮损稳定,无新发皮损,炎症较轻,鳞屑较多;③退行期,皮损缩小或变平,炎症基本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 (4)疾病严重度分类:①轻度,皮损面积< 3%体表面积(BSA),甚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基本无需治疗,皮肤病生活质 量指数(DLQI)2~5分;②中度,皮损累及3%~10% BSA,影响生活,患者期望治疗能改善生活质量,DLQI 6~10分; ③重度,皮损面积> 10% BSA,极大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DLQI > 10分。 2、脓疱型银屑病: (1)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①掌跖脓疱病:掌跖部位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伴或不伴其她部位银屑病皮损,病理示表皮内中性粒细胞聚集形成脓疱;②连续性肢端皮炎:指(趾)末端发生得红斑、脓疱,常有外伤等诱因,可从1个指(趾)逐渐累及多个指(趾),甲脱落、萎缩,病理同掌跖脓疱病。 (2)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①迅速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淡黄色或黄白色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密集分布;②片状脓湖,全身分布,肿胀疼痛;③红皮病改变、关节与指(趾)甲损害;④寒战与高热(呈弛张热型)。 3、红皮病型银屑病: 诊断依据:①一般有其她类型银屑病病史;②疾病本身加重或由于用药不当或其她刺激诱发病情急剧加重,发生弥漫性红斑、肿胀与脱屑,皮损大于90% BSA;③有时仍可见寻常型银屑病皮损;④可伴发热等系统症状与低蛋白血症。 4、关节病型银屑病: 诊断依据:①一般有其她类型银屑病病史;②指(趾)关节、四肢大关节或脊柱及骶髂关节肿痛,可有明显“晨僵”现象; ③X线、核磁共振成像与B超等影像学检查示附着点炎,受累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严重者出现关节变形、关节腔狭窄或骨质破坏;④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类风湿因子常阴性,脊柱或骶髂关节受累者HLA-B27常阳性。 5、中医辨证诊断: 基本证型包括血热证(见于进行期,炎症为主)、血瘀证(见于静止期,增生为主)、血燥证(见于退行期,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主)、热毒炽盛证(见于红皮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湿热蕴结证(见于局限性脓疱型)与风湿痹阻证(见于关节病型)。各证型间可互相转化、演变、兼夹。 七、银屑病共病 银屑病不仅就是一种皮肤病,更就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特别就是中、重度患者,可罹患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克罗恩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系统性疾病。 八、银屑病得治疗目得与原则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ICD-10:L40.001)。 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garis,PV)是一种常见的容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型银屑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中华皮肤科学分会银屑病学组,2008年)。 1.原发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上覆多层银白 色鳞屑,刮除后可见薄膜和点状出血现象。病程中皮损形态可 有点滴状到钱币状再到地图状演变。边界清,常伴程度不等的 瘙痒。 2.皮损好发于头皮和四肢伸侧。头发上损害常致毛发成簇状外观,但不伴脱发。 3.少数病例可累及睑缘、口唇、颊粘膜、龟头及包皮。 4.甲板常呈点状凹陷,亦可变黄、增厚及指甲剥离。

5.一般为冬重夏轻,常反复发作。 释义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好发部位、发病和季 节的关系等。 ■病程发展过程中皮损可表现为多种形态:点滴状银屑病、 钱币状银屑病、地图状银屑病、环状银屑病、湿疹样银屑病、牡 蛎样银屑病等。 ■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头皮银屑病、颜面银 屑病、皱褶银屑病、反向银屑病、掌跖银屑病、指(趾)甲银屑病、粘膜银屑病等。 ■皮肤病理主要用于不典型病例的鉴别诊断。 ■严重程度的分类:在给银屑病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前,临床医师需要对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一个简单界 定银屑病严重程度的方法称为十分规则:即体表受累面积(BSA)> 10%(10个手掌的面积)或银屑病皮损面积>10%即为重度银屑 病。BSA<3%为轻度,3%-10%为中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银屑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银屑病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周瑞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由多因素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性疾病,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以及长期疗效并不理想。近些年研究报道了该病致病可能的各方面因素,如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但只是相对性的针对于其发病的单一方面,并未能够提出包含各个因素的整体模型。其治疗方法和药物也比较繁多,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安全性、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缺点。本文就近年来银屑病的发病机理研究以及治疗方法药物种类作一综述。 【关键词】银屑病;发病机理;治疗方法;T细胞;生物反馈疗法 引言 银屑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炎症性皮肤性疾病,在中医中也称为“白疕”、“松皮癣”。世界范围人群中发病率约为2%[1],我国人群发病率为0.47%,明显低于国外[2]。银屑病对患者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严重的影响了生活质量。中西医均按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将其分为四类,即寻常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脓包型银屑病和红皮型银屑病。其四种形式的临床表现、皮损表现形式以及发病机理均有区别。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其发病机理做了许多研究,但具体机理仍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发病与许多方面如遗传因素、免疫机制、神经精神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是一种多因素控制引发的疾病。同时银屑病不单是一种皮肤疾病,许多患者还有其他伴随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代谢紊乱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增生过度和异常分化,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浸润,血管异常增生等。因此,角质形成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APC和T细胞)挥着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在疾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原发缺陷[3]。针对其发病机理,市场上已有相当多针对性的药物来治疗银屑病。国内外治疗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方法也不少,但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方法都只能片面地针对银屑病复杂发病机理环节的某一部分,所以治疗效果比较有限[4]。综合近几年的国内外的治疗方法,可以归纳为内用药治疗、外用药治疗、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免疫生物学疗法五种方法。本文主要对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方法方面做一综述。 1.银屑病的发病机理 银屑病是一种多因素诱导的皮肤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多基因遗传背景,有细胞凋亡、增殖、免疫、炎症、神经介质等多方面因素[5]。银屑病从临床变症状可以分为四类,各类型的银屑病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者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总结起来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以遗传与免疫方面较为主要因素。 1.1遗传因素在银屑病中的作用 从遗传基础上分析银屑病属于一种多基因、复发遗传性疾病。国外早有研究报道说明银屑病于遗传有关,而且遗传因素从病因学上解释银屑病是比较有效的。刘涛峰等对247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有家族史者占25.51%,一级亲属患病率为4.21%,二级亲属为0.71%[6]。Farber对228例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发现异卵双生子患病率约22%~26%,同卵双生子患病率高达35%~42%,这也说明遗传在银屑病中有重要作用[5]。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银屑病的遗传学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研究表明,银屑病遗最重要的易感位点是位于6p21.3MHC基因中的银屑病易感基因1(PSORI1,psoriasis susceptibility 1)[7]。由于银屑病患者还伴有其他疾病的并发,所以推测

寻常型银屑病的联合治疗方案

寻常型银屑病的联合治疗方案参考 寻常型银屑病的联合治疗方案参考 方案, 银屑病, 治疗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银屑病在当今世界上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只能靠一些治疗方法去有效控制。目前来说,对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以紫外线光疗为主、其他外用药为辅、再加上日常的多方面的注意,至少有80%以上的把握去有效控制。控制以后就是要注意预防复发的问题,要特别注意皮肤的保护、心情上的修养、不能急躁、还要注意忌口等很多和 复发有关的问题。 第一:药浴: 泡澡:如家里有浴缸这一条件的可进行泡澡,可以使用“麦饭石矿泉沐浴精”或 “中药”进行泡澡, 麦饭石矿泉沐浴精:这是南京皮研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研制,可用于辅助治疗银屑病,鱼鳞病,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疹,泛发性湿疹,脓疱疮,癣菌性皮炎等皮肤病。麦饭石在治疗皮炎方面有特殊的功效,可以治疗“皮肤病、肿胀、皮疥、皮外伤等”。沐浴后搔痒立即减轻,对皮肤干燥特别有效,皮肤变得光滑。麦饭石有较强的吸附力和丰富的矿物质溶出,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无任何毒副作用,既可抑制病菌又可美容护肤。可促使皮肤光滑细腻。使用方法是将一包麦饭石粉倒在一个盆中,然后用一瓶开水冲泡,需等浸泡24小时以上药性够充分析出后使用,泡澡前,将浸泡好的清澈的麦饭石水倒入浴缸,沉底的碎沙石去除。《 中药洗浴:需要对治疗银屑病有专长的中医配出外洗的中药来进行药浴。是需要将熬出的中药水去药渣或用布袋包装药渣一起进行泡澡擦洗。 两种药浴的操作方法基本一样,开始泡澡的时候先加少量的水,能用毛巾沾水擦洗就行,这样的药液浓度就会高一些,然后根据水温慢慢加热水掺和,保持水温是稍高一点 点,洗出汗来为好。 除了药物洗浴,还可以利用桑拿浴蒸箱来进行熏蒸,目的是排汗,同时也在进行药物治疗。桑拿浴蒸箱是一种帮助出汗的工具,因为出汗对治病有帮助,还有可以解决我们患银屑病的人不能去公共浴室洗澡蒸桑拿的问题。使用蒸箱,也只不过是起辅助的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人,可能会缓解一点点,病情轻的人用蒸箱来可以帮助控制维护病情。但也不排除极个别的人使用蒸箱有加重病情的可能。红皮型的患者、寻常型的进行发展期不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目录 一、诊疗方案 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2) 2、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8) 3、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 二、临床路径 4、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18) 5、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2) 6、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7)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 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住院患者。 一、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ICD-10编码:L40.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6年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炽盛证 湿毒蕴肤证 气阴两亏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红皮病型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重点观察皮损颜色、面积、浸润及鳞屑变化和全身伴随症状(包括精神状态、生命体征、二便情况等)。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沉、

抗“O”、C反应蛋白。 (3)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皮肤镜检查、相关免疫学检查、B超(肝、胆、胰、脾、肾等)、CT、MRI检查、细菌真菌等病原学检测、肿瘤相关筛查、血培养、甲状腺功能、心电监测、血气分析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火毒炽盛证:清热凉血解毒。 (2)湿毒蕴肤证:清热利湿解毒。 (3)气阴两亏证:养阴清热解毒。 2.根据不同的皮疹特点选择相应剂型的中药外用药 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1)中药湿敷 (2)中药浸浴 (3)中药软膏或中药油 (3)穴位贴敷疗法 (4)针灸、拔罐疗法 4.饮食疗法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皮损明显改善。 2.生命体征稳定。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或合并严重感染,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其他突发情况,如发现合并其他疾病、妊娠、药物不良反应等,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