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

两种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

支原体肺炎

1、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特点不包括 C A.咳嗽重 B.肺部体征不明显 C.青霉素治疗有效 D.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 E.多见于年长儿 2、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恰当的是 C A.多无发热 B.小婴儿多见 C.剧烈咳嗽突出 D.肺部体征明显 E.头孢菌素治疗 3、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是 E A.氨基糖苷类 B.耐青霉素酶的部分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C.青霉素G D.氟喹诺酮类 E.大环内酯类 4、治疗支原体肺炎,首选的抗菌药物为:(c)

A.青霉素 B.磺胺类 C.红霉素 D.庆大霉素 E.链霉素 5、支原体肺炎自行消散的时间为:(B) A.7~10天 B.3~4周 C.11~20天 D.2~3天 E.3~5天 6、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依据不包括 B A.临床表现 B.肺功能检查 C.X线表现 D.血清冷凝集试验 E.培养、分离支原体 7、肺炎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 E

A.年长儿多见 B.全身中毒症状不重 C.肺部体征不明显 D.高热 E.频繁、剧烈的咳嗽 8、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胸部X线表现是 A A.早期为下叶间质性改变,肺实变后为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 B.肺叶和小叶实变,叶间隙呈弧形下坠,多发性蜂窝状脓肿形成 C.肺叶或肺段实变,呈多发性、周围性肺浸润,可伴气囊肿 D.呈叶、段分布的炎性实变阴影,在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 E.病变多在肺上部,呈大片浓密阴影,密度不均,历久不消散,可形成空洞9、支原体肺炎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应是(D )。 A.体温正常后停药 B.症状基本消失后 C.1周 D.2~3周 E.4~6周 10、支原体肺炎的好发年龄 C A.小婴儿 B.幼儿

1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毕业论文 题目: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地市: 学校: 准考证号: 考生姓名: 王莹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四日

三种肺炎支原体检测法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断MP感染患儿152例。MP快速培养法检出阳性78例,阳性率为51.3%,病程为(4.5±2.6)天;PCR法检测出阳性103例,阳性率为67.8%,病程为(6.2±3.5)天;MP-Ab法检测出阳性127例,阳性率83.5%,病程(8.1±4.5)天。结论 3种MP检测法的敏感性与病程有相关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病程选取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和敏感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血清抗体,配对研究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5) §1.1 肺炎支原体的定义 (5) §1.2 肺炎支原体的发病机制 (5) §1.3 肺炎支原体的分类 (5) §1.4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表现 (5) §1.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诊断 (5) §1.6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查 (6)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 (7) §2.1 样本 (7) §2.2方法概述 (7) §2.3临床诊断MP感染的诊断标准 (7) §2.4实验方法 (7) §2.5统计学方法 .................................................................... .. (8) 第三章结果 (9) 第四章讨论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目的观察并总结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确诊率。方法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总结其特点。结果100例患儿中,右肺有病灶的有60例,左肺有病灶的有27例,双肺均有病灶的有13例。两种方式的检查特点均为肺组织实变,CT扫描以高密度、不均匀状态的肺部阴影为表现形式,X片则以间质浸润为表现形式,两组患儿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0%(40/50)和74.0%(37/50)。结论根据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比X片具有更高的诊断正确率。临床上可以为患儿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检查,以提高儿童肺炎的确诊率。 标签:儿童肺炎;影像学特点;X胸片;CT扫描 儿童肺炎高发于冬春和夏秋的季节交替时期,气候的突变使得幼儿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导致呼吸道感染[1]。儿童肺炎的传染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病情较为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将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多使用X片或CT进行影像学检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其中CT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5.5± 2.1岁);X片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6.6±4.1)岁。100例患儿临床表现有:高热、咳嗽、多痰、食欲不振、怕冷畏寒,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咽喉疼痛、生命体征微弱症状。进行肺部听诊时,干啰音24例,湿啰音11例。进行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9例水平稍高。100例患儿入院后全部行以支原体阳性检测,全部呈阳性结果,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及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全部患儿均选择药物治疗方式来抗支原体感染,CT组50例患儿行以CT扫描,X片组50例患儿行以X线片检查。总结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比较其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有关患儿例数、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据统计,患儿及自身病灶的分布有以下特点:右肺病灶60例,左肺病灶27例,两肺病灶13例,见表1。

不同类型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不同类型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择取我院近期内接诊的43例支原体肺炎患者,根据影像学改变将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其中21例支气 管肺炎患者组成A组、22例节段性肺炎患者组成B组,就组间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比对。结果:两组患者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方面比对,B组均高于A组(P<0.05);在影像学表现方面比对,A组斑片阴影90.48%(19/21)、B组斑片阴影63.64%(14/22),组间比对,差异明显(P<0.05)。结论:不同类型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各不相同,在病情方面,相比支 气管肺炎,节段性肺炎病情相对较重,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节段性肺炎;临床特点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据调查显示,支原体肺炎的的发病率约占社 区获得性肺炎的10%到40%。多数的支原体肺炎为良性进程,患者预后多良好。不同的支原 体肺炎其临床特点也不同,目前临床按照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变化,可分为节段性实变型、 支气管肺炎型、间质侵润型及混合型四种,其中尤以节段性肺炎患者的中毒症状较重、病程 较长,预后相对较差[1]。为深入了解不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此次 我择取了近期内接诊的43例支原体肺炎患者,并根据影像学改变进行了分组比对,研究了 不同类型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的异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接诊的43例支原体肺炎住院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包括影像学诊断符合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免疫荧光法检 测肺炎支原体IgM检测阳性。并根据影像学改变,将入选患者进行分组,其中21例支气管 肺炎组成A组,22例节段性肺炎组成B组。 1.2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如表现为沿 支气管分布多发斑点或斑片状影且密度欠均匀、边缘模糊者则为支气管肺炎;如表现为节段 性分布的致密影的则为节段性肺炎。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数据等情况进行比对分析,观察不同类型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均数以(X±S)表示,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对比:组间一般资料比对,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住院时间方面比对,B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A组患者(P<0.05),详见表1。 2.3影像学情况对比:在影像学方面,A组斑片阴影90.48%(19/21)、大片状影9.52% (2/21);B组斑片阴影63.64%(14/22)、大片状影36.36%(8/22),组间比对,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到40%,其中 多数为青年及儿童[2]。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肺炎支原体通过侵袭、吸附等损害呼吸道细胞,临 床上可表现为肺间质、肺实质的急性感染,其中包括支气管肺炎、节段性肺炎等四个类型。 本病主要好发于秋末和冬春季,一般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播性。患者发病 后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对年轻患者,老年患者发病后除咳嗽、发热等,同时

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SOP

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SOP 一、检验目的 规范实验室人员操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预期用途 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是引起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以导致支气管炎和非典型性肺炎。主要引起人非典型肺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多经口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多发于儿童和青年人。MP感染已占小儿呼吸道疾病30%以上,且有增加趋势。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后,能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IgM 抗体出现早,一般在感染后1周出现,3~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再次感染或重复感染后,常在1-2周内出现较高水平的IgG抗体。MP肺炎与一般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区别,MP感染早期诊断有利于MP肺炎的治疗。血青学诊断法是临床常用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灵敏度和特异性适中,常用的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凝集试验。 三、检验原理 本产品以胶体金作为指示标记,用胶体金标记抗人IgM单抗,以基因工程技术表达肺炎支原体P1蛋白抗原标被硝酸纤维素膜,应用“间接法”免疫层析技术原理,检测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人血清、血浆或全血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在检测过程中,若样本中存在肺炎支原体抗体gM, 则肺炎支原体抗体1gM与样本吸附垫中的胶体金一抗人IgM单抗结合物形成复合物,复合物沿硝酸纤维素膜移动到检测区,与检测线上包被的肺炎支原体P1蛋白抗原结合,多余的未被结合的结合物继续移动到质控区,与质控线上包被的羊抗鼠IgG 抗体结合,反应膜上出现1条红色的检测线和1条红色的质控线;若样本中不存在肺炎支原体抗体IgM,则胶体金一抗人IgM单抗结合物直接沿硝酸纤维素膜移动到质控区,与质控线上包被的羊抗鼠IgG抗体结合,仅形成一条红色的质控线。 四、主要组成成份 1、试剂盒组分 包括肺炎支原体1gM抗体检测卡,样品稀释液。 1.1、检测卡主要组分:包括金标垫和硝酸纤维素检测膜,金标垫内包被有胶体金标记的抗人IgM单克隆抗体;硝酸纤维素检测膜的检测线上包被有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的肺炎支原体P1蛋白抗原,质控线上包被有羊抗鼠IgG抗体。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热89例(91.7%),咳嗽97例(100%),气促16例(16.5%),喘息14例(14.4%),胸痛12例(12.3%);肺部有阳性体征33例(33.8%);血白细胞正常(45.3%)或轻度增高(41.2%),血清C反应蛋白(90.7%)和血沉(84.4%)多有升高; 影像学改变阳性率高达100%,与肺部阳性体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15×109/L 5例,占5.1%;血清C 反应蛋白(CRP)8mg/L 88例(90.7%);血沉(ESR )测定64例,其中20mm/h 54例(84.4%)。 2.2胸部影像学改变。97例患者均经X线胸片和胸部VT扫描检查,阳性体征出现率达到100%。胸片病变位于双侧肺34例,35%,单侧肺63例,65%。分为以下4种类型:I型50例,51.5%,表现为肺实质阴影,呈节段性分布大片密影,少数为多发性小斑片状影或大叶实变影,其中位于右下肺24例,右中叶12 例;Ⅱ型11例,占11.3%,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部分有聚集征象;或病变区呈网织状阴影及细的不规则条状影;Ⅲ型6例(6.2%),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Ⅳ型30例(30.9%),表现为从肺门向周围肺野呈扇形分布大片状淡薄影,其内可见肺纹理,多伴有肺血管周围的浸润阴影。合并胸腔积液12例,合并肺不张15例。 2.3治疗。红霉素30 mg/(kg.d )静脉滴注2周,或阿奇霉素10 mg/(kg.d )静脉滴注3d 停4d 共2周,改口服阿奇霉素,疗程2~3周, 有肺不张者行拍背体位引流。89例有发热者在治疗4~14d后体温下降,平均(6.8 ± 3.7 )d,治疗7~18d 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0.3± 6.2 )d;大部分患儿于疗程结束时呼吸道症状消失。住院时间8~23d,平均(13.5± 4.3)d,70例(72.2%)住院期间复查胸片病灶吸收,余好转出院后门诊随访4~10周内病灶吸收。 3.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因支原体感染患者肺部后,在肺组织局部迅速增至,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而致病 [2] 。MP肺炎患儿的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ESR 及CRP却常常增高,即说明了这一点,可分别与细菌性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相鉴别。本组患者患者WBC 15×109/L 5例,占5.1%。 支原体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MP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受体上,分泌毒性物质,损害上皮细胞, 使纤毛对粘液清除功能障碍,且 持续时间较久 [3] ;气管壁及细支气管壁可有水肿、溃疡形成;支气管周围的单核细胞浸润,可扩展到血管及淋巴管周围的间质;严重者可有肺泡上皮剥脱和气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20T15:01:52.0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曹进军 [导读] 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 隆尧县医院 05535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影像表现差异。结果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5周岁肺部病变以双肺为主(51.67%),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周岁组以右肺病变为主(53.33%),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左肺病变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肺部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对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不同年龄儿童;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67-01 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检验设备的改进,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轻重不一,易合并多系统、多器官损害,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2]。因此,提高对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支原体肺炎。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患儿诊断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并具有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31例,病程在1-14d;>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30例,病程在1-14d。两组患儿在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即做胸部CT纵膈窗及肺窗摄片检查,治疗1-2周再行CT复查,根据患儿病情情况定期复查,直至病变消失。并观察患儿的胸部影像的特点,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部位、种类、类型等。 1.3统计学方法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肺部病变影像学特点比较肺部影像学改变主要为肺纹理增强、模糊、散在淡片影、高密度影。其中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有研究报道:儿童支原体肺炎在儿科门诊所占比例较高,约20%-40%,占住院患儿的10%-20%[3]。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是支原体由唾液飞沫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后,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粘膜层的粘液层并粘附在粘膜上皮细胞上,释放有毒代谢产物而引起纤毛运动障碍和细胞损伤,并激发机体相应的免疫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间质水肿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弥漫性肺泡坏死和透明膜病变[4]。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腹泻等症状,还容易引起肺外并发症[5]。因此,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检查方法至关重要。 大量研究证实: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部影像学异常比例高,对疾病的诊断更敏感。而CT最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能清晰分辨出肺实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的选择

肺炎支原体检测方法选择的几个注意点 肺炎支原体(MP ),主要引起咽炎及支气管炎,少数累及肺。以其顶端结构与宿主细胞上受体结合粘附于上皮细胞上,一般为表面感染,除穿透支原体外(艾滋病人感染)大多不侵入血液。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外毒素或过氧化氢等引起发热及局部细胞损伤。 选择检测方法的注意事项: 1.临床常用全血(指尖血)或血清(橘黄管)检测IgM 来判定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但是,抗体检测只是各种实验室方法的一种,尚有其他方法可用,如培养及DNA 检测,每种方法各有利弊,对不同病程各有针对性。 2.每一种实验结果都需要另外一种实验结果来验证,正常人咽部或支气管可携带MP ,所以不能用一种实验数据来下诊断。 3.初次感染时, IgM 、IgG 都会产生,再次感染时,有时IgM 不产生。 4.儿童由于初次感染几率大,常能产生IgM ,成人由于机体可能感染过多次,常不产生IgM 。 5. 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病程确定: <6个月 6-12个月 1-9岁 IgM + IgM — 年龄对IgM 抗体产生的影响

抗体 抗原 MP感染不同时段产物的比较 由此图可以看出: a.感染早期,7天之内以检测抗原为主,宜培养或DNA检测: 培养为“金标准”,据国内文献显示,快速培养法阳性率为24%;PCR--DNA检测为96%。美国一篇文献显示,培养阳性率为5%,DNA为57%。 b.早期未产生抗体,导致延误治疗,后期抗体阳性,病原体消失,导致过用抗生素。 c.7天之后可检测IgM抗体; d.IgM可持续较长时间,感染后三个月抗体浓度依然较高,有的可以终生阳性,如果短时间内检测抗体,常不能分辨是否为MP现症感染或其他感染。 e.感染早期宜病原体筛查,此时抗体尚未产生,可导致延误治疗;中后期适宜抗体检测,主要用于回顾性验证试验,此时病原体消失,可导致过用抗生素。

肺炎支原体简介

肺炎支原体简介:肺炎支原体(m 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人类在1944年已经从一个急性肺炎患者Ea ton痰液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Eaton因子,1963年,正式确认为肺炎支原体。 生物学性状: 肺炎支原体只是支原体的一种。 生物学分型:属于柔膜体纲,具体省略 细胞生物学:链接图标:源自外文综述肺炎支原体二分裂繁殖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简介: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多态性,呈球形,分支张或颗粒状等形态。其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染色。大小为长0.2μg,宽约0.1-0.2μg,约为杆状细菌的的五分之一,故可通过一般细菌的除滤器。电子显微镜下支原体细胞膜的超微结构分三层,内外层含蛋白质及糖类;中间层含脂质,其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所以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等均可引起支原体细胞膜破裂而死亡。由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肺炎支原体对理化的抵抗力较细菌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且不能独立生活与自然界,故其为寄生菌。因而对干扰蛋白合成及作用于胆固醇的抗菌药物敏感,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菌体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其在无细胞生培养基生长缓慢,且绝对需氧,可1-6小时分裂一代,在含血清、胆固醇及酵母浸膏的培养基上培养2-9天可行程微小菌落,典型呈油煎蛋样。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这有别于一般的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支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支原体,第二种就是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致病的支原体,全名为―肺炎支原体‖。这里讲的是肺炎支原体(以下简称―支原体‖)。 发病机理】肺炎支原体能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首先通过其顶端结构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伸出微管插入胞内吸取营养、损伤细胞膜,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继而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胀与坏死,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呼吸道分泌的SlgA对再感染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不够牢固。 其次诱导产生自身免疫抗体,产生交叉免疫效应。MP可能与多种宿主细胞膜有着共同的抗原成分。MP 感染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抗体,并与相关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最终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 另外,产生各种细菌毒素,侵犯全身各处器官,可释放释放出核酸酶、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生引起细胞的溶解、上皮细胞的肿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及经人传人传播,可引起散发或小范围内流行,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重要病因。它在社会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波动于10-25%。而且Mp肺炎每4-7年流行,间中爆发。在流行期间,其比率可升至50%。我国相关研究显示MP肺炎占儿童社会获得性肺炎20%。在大于五岁的儿童,有研究表明MP占该年龄段的社会获得性肺炎50%,而且常随着增长,发病率也相应的提高,并且有相应的两个峰值,分别是5-9岁和10-15岁。小于五岁的儿童发病率稍低,但是病情明显严重。支原体肺炎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发病率相对较低。有研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仅有3%.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成人和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而且,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支原体有很强的传染性,经常在儿童集居的场所传播,引起集体感染,例如托儿所和幼儿园。也常常在家庭成员中交叉传染,导致久治不愈。 近年来,支原体的感染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儿科门诊中,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占20%以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有一半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因为支原体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家长、玩伴、保姆等)也要做检查,排除支原体感染,如果已经感染支原体,要同时治疗胀与坏死 对全身各系统的作用: 呼吸系统 临床症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多见。支原体感染的特点是病程很长,通常数周甚至数月,迁延难愈,对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耐药。肺炎支原体主要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常常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性肺炎。临床表现:潜伏期约为2~3周,一般起病较缓慢,但亦有急性起病者,常以发热、热型不定、热程1~3周、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发热,平均4-5 d;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多见干咳,可咳少量黏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丝。伴喘息。婴幼儿起病急、病程长,可表现喘憋、呼吸困难;年长儿可伴咽痛、胸闷、胸痛等症状,肺部常在整个病程中无任何阳性体征,这是本病的特点之一,少数病例呼吸音减弱,双肺可闻及干湿性音,这些表现常在X线改变之后发现,临床表现多样,可为轻度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乃至肺脓肿、肺大泡及胸膜炎.小龄儿童(〈5岁)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经常无症状而消失或只导致轻度呼吸道感染。由于感染后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存在,会出现需要长时间康复期并不断加重的再感染(多次)。正因为这些不同症状的存在,诊断不能仅靠临床现

肺炎支原体及其快速培养法概要

肺炎支原体及其快速培养法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既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人类、nbsp;动植物的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支原体的种类繁多,造成的危害非常广泛。 作者:罗三艳作者单位:412001 湖南株洲,株洲田心医院检验科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既不同于细菌,也不同于病毒,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能在无活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人类、动植物的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支原体的种类繁多,造成的危害非常广泛。目前证明对人体有致病作用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几种,但临床以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1]。肺炎支原体主要以飞沫传播,引起儿童、青少年呼吸道感染、咽炎、气管炎、肺炎等。近年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明显增多并有局部流行的趋势,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1 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目前,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支原体分离培养、 PCR法检测质粒核酸、抗体检测、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支原体细胞分离培养可获得肺炎支原体,可以确诊。由于支原体分离培养要求苛刻,一般医院实验室难以推广。此法阳性率低,需时3 周甚至更长时间,对临床快速诊断意义不大。PCR法检测质粒核酸快速、特异、敏感,但需昂贵设备,不易普及,且方法过于敏感,容易受污染。传统的冷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的IgM 抗体,方法简单、易行,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易受病程影响。ELISA 检测支原体抗体法较为简便、可靠。由于发病初期,机体中尚未产生抗体不能被检出,发病时间较长此法才有意义。而快速培养法正以其简单、快速、经济、无创伤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室所推广,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2 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是利用肺炎支原体的代谢产物使培养基液体中的指示剂颜色发生改变来判断其生长,标本中的其他支原体和细菌则被培养基中的青霉素和醋酸陀抑制[2]。此法操作简便、快速、无痛苦。先从冰箱中取出快速培养基,复温,按常规方法采集患者咽拭标本,将标本棉签浸入培养液,沿瓶壁挤压棉签,取出棉签、丢弃。旋紧瓶盖,登记标本号,35℃~37℃孵育24~ 48h,观察结果。培养基由红色变为绿色、黄色,且仍保持清晰透明,说明有肺炎支原体生长,明显混浊变色者不能视为阳性。培养液颜色不变,应判为无肺炎支原体生长。我院检验科是从2007年4月份开始展开此项检测,共检测293 例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阳性病例161 例,阳性率54.9%,及早为临床诊断、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了依据。 3 讨论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明显上升,危害较大,其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易与一般病毒性感冒相混淆。临床医生为了尽快缓解患者的症状,需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肺炎支原体的相关检测,及早诊断、治疗。快速培养法不受病程影响,感染初期就可检测出肺炎支原体。有资料报道,在肺炎支原体检测的各种方法中,该法阳性病例病程最短,提示病程时间较短的患者选择此法检测的阳性率较高。快速培养法是诊断肺炎支原体的金标准 [2]。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采咽拭标本,采集标本前,用生理盐水漱口。所采集的标本应迅速接种,若不能及时接种,室温保存不超过2h。使用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协助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MPP患儿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并对MPP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2例MPP患儿的胸部DR表现为肺实变22例,肺间质改变14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双肺纹影增多11例等。48例患儿急性期行肺功能检查,有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在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有5例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其余恢复正常。MPP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化,肺功能急性期改变有临床意义,应定期监测肺功能,预防哮喘发生。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肺功能;儿童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多数MPP可以治愈,而且有一定的自限性,但重症MPP仍可导致患儿肺不张、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等,且近些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有逐步增加的趋势[1]。所以有必要了解和掌握MPP的临床表现,但是针对MPP患儿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功能改变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52例MPP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MPP的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3]。患儿有咳嗽、发热、肺部闻及罗音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证据,MP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临床上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无效。根据参照标准选取52例MPP患儿,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4~10岁,平均(6.93±1.58)岁。所有患儿均因呼吸道感染就诊,以发热、咳嗽为主,其中7例出现喘憋,2例合并肺外表现,其中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1例合并川崎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胸部DR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胸部DR检查:采取拍摄后前位胸部正位片,其中12例行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JEAGER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器,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FEF50,FEF75,FEF25-75)指标。常规肺功能检查均在入院后72 h内进行,对于肺功能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验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补体结合试验(CF) <1:8 代谢抑制试验(M1) 阴性 问接血凝试验(PHA) 阴性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阴性 MG链球菌凝集试验<1:40 临床评价: 1.肺炎支原体(MP)是主要的病原性支原体之一,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气管艾气管炎及支原潍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病原体中,MP最为常见。约有80%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合并MP感染。肺炎病例中约有10%~20%由MP引起。MP感染后,可用各种血清学试验检测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2.测定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常用的方法有CF、MI、PHA和ELISA等,其中CF 试验是诊断支原体肺炎最常应用的方法。支原体有较强的补体结合反应,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6 4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即有诊断价值。一般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7~9天开始上升,3~4周达到高峰,维持4~6个月。问接血凝试验在MP感染的急性期即可出现阳性,血凝抗体可存在数年。代谢抑制试验可测定MP脂多糖胞膜抗原的相应抗体,方法敏感且特异性强。这种抗体的出现较上二者为迟。ELISA所用抗原为MP表面P蛋白,采用间接法检测特异IgM抗体,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MG链球菌凝集试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MG链球菌凝集素效价的一种方法。MG链球菌是从某些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病人的呼吸道或肺部分离出的一种非溶血性菌株,约有40%~50%的支原体肺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常产生MG链球菌凝集素,本试验呈阳性,故检测患者血清内凝集素效价对支原体肺炎有辅助诊断意义。本试验还有助于与病毒性肺炎的鉴别,病毒性肺炎不出现MG链球菌凝集反应。 3.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检测患者痰、咽拭等标本中的MP,对支原体肺炎具有病原确诊意义,但需要2周以上时间,且阳性率不等,在临床上不能早期、快速诊断。寒冷凝集试验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在临床上常用作支原体肺炎的辅助诊断,约有50%以上病例可出现冷凝集抗体。应用PCR技术检测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支气管肺泡冲洗物中MP的DNA,是敏感、特异且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CF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所用的MP糖脂抗原可与许多微生物、植物及人体组织有交叉反应。 (2)MG链球菌凝集试验在某些严重感染性疾病也可呈阳性。 寒冷凝集试验 参考范围: 寒冷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寒冷凝集素是由I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抗体,属IgM类,在0~10℃的寒冷情况下,能与O型人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的膜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现象。此种凝集反应具有可逆性,若将已凝集的红细胞再放置于37℃时,凝集现象即可消失。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可出现高效价的寒冷凝集素,寒冷凝集试验可用于测定该抗体的效价,有助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2.寒冷凝集素大多在发病后1~2周开始出现,以后继续增高,于病程3~4周达到

肺炎支原体资料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空军总医院刘春灵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迄今分离到的支原体已达150余种,已确定与人类疾病关系最大的有3种,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其中的一种。MP在国内外都是儿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导致肺炎,所有肺炎的15-20%,约50%的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是由MP引起的.因此MP肺炎(MP pneumonia,MPP)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迄今为止,MPP仍缺乏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因而临床确诊困难。 MPP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临床诊断(经验性)和结合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确定诊断。 一、MPP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特点经验性综合判断而出。MPP有着不同于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的特点:一般肺炎多发于冬季,MPP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症状大多只有发热和咳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不高;疾病早期X线检查即可出现肺炎,约10%-20%的病例会出现肺不张;因MP无细胞壁,临床常用的、作用于细胞壁的、安全性高的治疗肺炎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作用;因此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肺炎。综合上述特点,可作出初步的经验性临床诊断。 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包括直接病原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或经典的MP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直接病原体检测:主要有MP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P-DNA。检测用标本可取自可疑患者呼吸道的痰、咽拭子、鼻咽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等。 1、MP分离培养与鉴定:MP很挑剔,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生长速度慢,较一般细菌难培养;分离培养需要10-14天,而通常需要2-5周才能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通过生化反应和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MPP无细胞壁,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易被灭活;标本采集后接种到培养基的过程也是培养可能失败的一个环节。由于其费时、费力、阳性率低,实际临床已经弃用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性项目。 2、PCR法检测MP-DNA:PCR是一种模拟体内DNA复制的体外扩增法,以其灵敏性、特异性高,检测所需时间短,能够直接从标本中检出病原体并可定量及分型,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如SARS、禽流感、A/H1N1流感的确诊都主要用此方法。常用于MP 检测的是双引物两次扩增反应的套(巢)氏PCR(nested PCR,nPCR)和基于荧光能量传递技术的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其中实时定量PCR可以检测到少于5个基因拷贝的MP。美国1996年的一次MP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部分患病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以PCR检测MP-DNA阳性率为57%,同样患者的MP培养阳性率仅5%。 3、直接镜检:MP没有细胞壁而没有固有型态而呈高度多型性,且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因此难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二)血清学检测:检测MPP患者血清抗体有多种方法,传统、经典和常用的有4种,为冷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冷凝集试验(CA): MP感染后患者血清中产生一种非特异性冷凝集素(IgM型),可能是MP作用于红细胞Ⅰ型抗原,使其变性后产生的自身抗体。将患者的稀释血清与人O型红胞混合,4℃过夜,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放37℃后其凝集现象消失,故称为冷凝集试验。

肺炎支原体检测的SOP内容

HQBJS/MYXM-9-2015 SOP文件B9.1【检验目的】 肺炎支原体是人类原发性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经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隐性感染和轻型感染较多,也可致严重肺炎,出现头痛、发热、咳嗽等,本试验用胶体金法定性检测人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IgM 抗体。 B9.2【检验原理】 用肺炎支原体抗原固相硝酸纤维素膜,应用渗滤式间接法原理,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 B9.3【样本要求】 血清样品不能溶血,应为新鲜血清或2℃~8℃条件保存不超过3天。高脂血症血清不能使用。 B9.4【样本采集】 不抗凝血2ml,避免溶血、混浊、或脂血标本 B9.5【试剂盒主要组成成份】 斑点反应板:40块(或20块) 试剂A: 1瓶, 约10ml 试剂B: 1瓶,约8ml, 胶体金标记物 B9.6【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产品应储存在2℃~8℃条件中,不能冷冻;有效期8个月。

HQBJS/MYXM-9-2015 SOP文件 B9.7【检验方法】 滴入二滴试剂A于反应板中央孔中,待完全渗入; 滴入100μl血清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滴加三滴试剂B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渗入三滴试剂A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B9.8【结果解释】 阳性:反应板孔中出现红色圆斑和清晰的红色质控线,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阴性:反应板孔中只显现清晰的红色质控线,为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失效: 反应板孔中未显现红色质控线,为操作失误或试剂失效。 B9.9【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本试剂试验仅用于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而非直接检测肺炎支原体,因而阳性结果并不能确诊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患者状况的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和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抗体含量低的血清样品,不能被检测出来是可能的。部份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不产生抗体或产生少量的抗体。此时,可能显示阴性结果。 试验结果可疑时,应用培养基进行培养确诊。

肺炎支原体检测样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

肺炎支原体检测样本采集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本程序规范样品的采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2范围 适用于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肺炎支原体培养药敏试剂盒所检测的临床样本。 3 工作程序 采样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方可进行采样。对于患者自行收取标本,须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 采样前,采样人员根据申请者申请的检验项目的要求,确认采样计划和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包括核对医嘱,打印条形码,选择恰当的容器粘贴条形码,指导患者做好采样前的。 采样容器应贴(或记号笔注明)含有验单上的ID号或住院号、病人姓名和临床科室等资料的条码,条码不能全包试管妨碍观察标本情况。用申请单包裹标本时,应将有病人姓名和检验项目的一面包在最外层。 采样人员必须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和计划以及医嘱要求执行的时间,选择恰当的部分,采集适当的样品量。实验室应定期评审检验所需的样品量,保证样品量适合所进行的检验。采集标本前必顺认真核对患者、标本容器和检验申请是否一致,严防差错。 3.1 采集器皿: 3.1.1 无菌痰杯:用于痰液采样使用。 3.1.2 无菌拭子:用于咽拭子采样使用。无菌拭子包括有采样棒,采样棉棒,采样棉签,一次性拭子等。 3.2 痰液的采集 3.2.1 以采集清晨第1-2口痰为佳。 3.2.2 自然咯痰法:先让病人用清水漱口数次,以除去口腔内大量杂菌,用力自气管深部咳出痰液吐至无菌试管内,对于痰量少或无痰的病人可采用雾化吸入加温至45℃的10%氯化钠水溶液而使痰易排出。 3.3 咽拭子标本的采集 3.3.1 采取前数小时不得用消毒药物漱口,对刚治疗过或用药物的患者,最好在停药24小时后采集标本。 3.3.2用棉拭子采集咽部标本时应小心、准确,避免触及舌、口腔粘膜和唾液,以免污染。 3.3.3让患者头部微仰,嘴张大,并发“啊”音,露出两侧咽扁桃体,手持拭子在病人两侧咽扁桃体稍微用力来回擦拭至少3次,然后再在咽后壁上下擦拭至少3次;无菌拭子取出后放入无菌试管后送检。 3.4 样本的运输:因肺炎支原体在体外极易死亡,采样后的痰液或咽拭子应尽快送检进行培养,室温保存不超过四个小时。 3.5 样本的接种: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B19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说明书 【产品名称】B19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包装规格】24人份/盒 48人份/盒 【预期用途】用于检测试验血清中的B19病毒抗体(IgM/IgG) 【检验原理】用B19病毒抗原固相硝酸纤维素膜,应用渗滤式间接法原理,检测血清中B19病毒抗体。 【主要组成成份】 1、反应板 24份或48份 2、试剂Ⅰ 1瓶 0.02mol/L PH 7.4 PBS 3、试剂Ⅱ 1瓶胶体金标记物 【储存条件及有效期】产品应储存在2℃~8℃条件中,不能冷冻;有效期24个月。 【样本要求】 1、血清样品不能溶血,应为新鲜血清或2℃~8℃条件保存不超过一周。 2、高脂血症血清不能使用。 【检验方法】 1、滴入二滴试剂Ⅰ于反应板中央孔中,待完全渗入; 2、滴入100μl血清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3、滴加三滴试剂Ⅱ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4、渗入三滴试剂Ⅰ于反应板孔中,待完全渗入。 【结果解释】 阳性:反应板孔中C端出现红色圆斑,T端出现红色圆斑,为B19病毒抗体阳性; 阴性:反应板孔中C端出现红色圆斑,T端不出现红色圆斑,为B19病毒抗体阴性。 失效:反应板孔中C端不出现红色圆斑,或C端、T端均不出现红色圆斑,为试剂盒失效。 【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1、本试剂试验仅用于检测B19病毒抗体而非直接检测B19病毒抗原,因而阳性结果并不能确诊是B19病毒感 染。对患者状况的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和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 2、抗体含量低的血清样品,不能被检测出来是可能的。部份B19病毒感染的患者,不产生抗体或产生少量 的抗体。此时,可能显示阴性结果。 3、试验结果可疑时,应用PCR法确诊。 【产品性能指标】 1、批内精密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应≥95%,反应斑点颜色深浅程度应接近。 2、批间精密度:阳性符合率和阴性符合率均应≥95%。 【注意事项】 1、本产品尚未获得产品注册证号,仅供研究,不用临床诊断。 2、试验一旦开始操作,应按操作步骤连续进行,直至结束。 3、试剂盒从冰箱取出时,应使试剂恢复至室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