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800字-最新范文
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

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读后感《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是一本以法庭为背景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马背上的法庭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攀权附势、法律的无奈等问题,引发了我深思。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24年,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贫困村庄。
在贫困与落后的环境下,社会秩序腐败,法制不健全,权力任意妄为。
为了解决纠纷,村民只能乘马来到一个马背上的法庭。
这个法庭依靠一位老者,以牺牲马匹的生命来维持村庄内部的稳定。
故事从一个家庭的纠纷开始,逐渐展开。
这个家庭受到了当地头目的威胁和欺压,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然而,在法庭上,他们却得不到公正的判决。
法官面对头目的压力,不得不偏袒头目一方,而对受害者一方不公正地裁决。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法律是否能够真正保护人民的权益?在权力和金钱的压力下,裁判员是否还能保持中立和公正?这些问题都在这个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小说中的马背上的法庭令人痛心,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黑暗。
在这个法庭中,无辜的马匹被牺牲,只为了维持幕后黑手的利益,牺牲的只是单纯的生命。
这种残酷的现实让我思考,我们是否也在无意识中对弱势群体进行剥削和伤害?我们是否应该呼吁更加公正和人文的司法制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丰满而饱满。
我对头目这个角色印象尤其深刻。
他是一个典型的权力者,无所不用其极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压迫和欺压底层群体。
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权力,成为了村庄的统治者。
通过他的形象,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权力的腐化和滥用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形象让我深思,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人物?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他们的存在?在小说的结局中,裁判员终于站出来,为受害者伸冤。
他放弃了自己的自残行动,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和良知。
这个形象让我想起了那些即使面临艰难抉择也能选择公正和正义的人们。
他们扮演着守护正义的角色,在黑暗中闪耀着光芒。
通过《2024年马背上的法庭》,我认识到法律的不完善和制度的弊端。
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博弈谈电影《马背上的法庭》

2、加强国家法的宣传和教育:在尊重习惯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国家法的宣 传和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了解并尊重国家法。
3、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将调解、 仲裁、诉讼等不同的解纷方式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案件的需求。同时,可以 充分发挥民间调解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协同共治的局面。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地区的民众却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当地实 际情况又能满足社会基本秩序的习惯法。这些习惯法以口头或行为传承,强调 的是公平、公正和公序良俗,更符合当地民众对于法律的理解和期待。
在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老冯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基层法官。他熟知当地 的风土人情,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更明白他们对于法律的需求。因此,当他 处理一起起看似普通的家务事时,总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将现代法律与 少数民族习惯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当事人双方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
《马背上的法庭》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更好地实现程序正义。 对于基层法官来说,他们需要具备超越传统法律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能力。他们 需要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信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案件。我们也需要 为基层法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综上所述,《马背上的法庭》向我们展现了程序正义的有限性和基层法官的困 境。但它也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法律与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以 便更好地实补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电影的结尾,通过马 背上的法庭和国家法的共同努力,这起土地纠纷案件最终得到了妥善解决。这 也表明了习惯法和国家法之间可以存在合作与互补的可能。
在总结电影《马背上的法庭》时,我们不禁思考:在现实世界中,习惯法和国 家法之间的博弈关系又是如何呢?在处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历史遗留问题的 案件时,如何平衡习惯法和国家法的利益,从而达到公正与和谐的效果?
《马背上的法庭》有感

《马背上的法庭》有感“马背上的法庭”无疑是指流动的法庭,类似与英国的巡回法院。
这在现代社会基本上很少见,却在偏远地区的乡土社会出现了。
现在社会是“人找法院”,而在那里却成了“法院找人”。
从经济学上讲,我们说“有需求才会有市场”,法律也是如此。
一个地方需要法律,那么才有了法律的生存空间。
这就涉及到乡土社会中法律是否有它的生存空间的理论分析。
调整人们行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
显然在地域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中,更多的是风俗习惯。
从鸡头寨到鸡尾寨,纠纷之少可见一斑!因此,就有了开辟需求量的必要,有了“送法下乡”的必要,再加上地域的特殊性,“马背上的法庭”就出现了。
电影中,审判人员从鸡头寨到鸡尾寨共审理了5起诉讼,其审判过程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观察是无法理解的。
“妯娌分罐案”:两妯娌为了一只罐子而引起争执,导致诉讼。
注意这可是一只普通的罐子,不属于宝藏。
光从这一点现代人就无法理解,会想:“为了一只罐子,伤了一家人的和气,至于这样吗?”“不就一个罐子嘛给你了”。
这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意识”增强了,而是由乡土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
我们也许会想,让法院把罐子判给其中的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做出相应的补偿不就行了。
事实上,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很多具有乡土情结,注重实物。
其结果是两人都想得到罐子,都愿意给对方相应的补偿。
调解不成,审判就陷入僵局。
为了使诉讼得以解决,老冯只有把罐子摔了,分别给两人以赔偿。
“欠债还钱案”亦是如此。
按照法律来说,债权人就得“赔钱买个教训了”,认命!但在乡土社会中,其结果只能是老冯自己掏腰包花150元买了债务人的一只小猪,让债务人把债给还了。
我们不得不赞叹老杨的智慧,但又不得不承认,法律在这里有点失灵了。
另者,影片中,有两个人物:老冯和阿洛,分别代表两种思想。
老冯,作为乡土社会中从业二十年的法官,深悉乡土社会的特性。
阿洛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法律普适主义的代表。
其思想碰撞在“猪拱罐罐山案”。
从《马背上的法庭》看我国民事诉讼程序

从《马背上的法庭》看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电影《马背上的法庭》带给我许多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启示,影片中民事纠纷的解决,反映了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在基层司法中的问题。
文章现从影片中的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出发,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事诉讼程序完善的建议,并表达对程序正义的畅想。
标签:民事诉讼程序过剩程序完善定争止分一、引言老冯、杨阿姨、阿洛、一匹老马,走在在云南西北蜿蜒的红土路上,影片《马背上的法庭》向我们讲述了马背上的法庭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的故事。
在中国偏远的中西部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处在一个老弱病残贫的落后状态之下,马背上的法庭就是为了方便群众诉讼,解决中西部地区偏乡村“打官司难”问题而设立的一种派出司法机构。
二、“马背上法庭”民事纠纷的解决在乡间的流动工作中,老冯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能够凭着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和自己的机智圆滑,比较妥善地化解邻里之间的纠纷,但也正如这里所说的,老冯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处事方法,相比之下法律在这里能够发挥的作用好像就很小了,也正因为如此,法庭在那个地区人们心中的公信力好像并不高。
反而,处处依章办事的新进大学生阿洛,却由于自己的所谓的方法不当经常激化矛盾。
于是这种局面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个问题:民事诉讼中程序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普米族的山寨中发生的“猪拱罐罐事件”。
法庭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被告赔偿一头猪,当原告去被告家牵猪的时候,被告提出了“异议”,按照当地的风俗,应由“老爷爷”来牵,而被告的老爷爷却因此事生气回家了。
老冯(法官)得知此事后,老冯对被告说:“你们都说听法院的,我老冯牵可以吧”。
于是老冯用绳牵着猪,沿着街朝原告家走去,原告尾随高呼“我们打赢官司了”。
三、程序过剩的问题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笔者看到:在基层司法中,存在着法律适用难题。
另外,程序正义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的“多余”和“过剩”着实体现了其有限性,在基层司法过程中,法官更注重纠纷解决的实效。
马背上的法庭法理学观后感600字

马背上的法庭法理学观后感600字
在观看《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后,我对法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制度,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电影中,法官骑着马在偏远山区巡回审理案件,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实践性和变化性。
在山区,法官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法理学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考虑法律条文的规定,还要考虑案件背后的社会背景、道德观念和人情世故。
这让我认识到,法律并不是一种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
此外,电影还让我认识到法律职业者的社会责任。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保证判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还要考虑判决对社会的影响和效果。
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法律职业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的知识。
例如,我了解到中国法院的审判程序和法律制度,以及中国法官在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法律体系和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让我对法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它让我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社会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灵活运用和不断完善。
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法律职业者的社会
责任和使命感。
我相信,这些理解和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背上的法律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律观后感哎,看了《马背上的法律》这部片子,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啊,真是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
你说这法律,平时咱们都觉得它高高在上,冷冰冰的,跟咱老百姓日常生活好像隔了十万八千里。
可这部片子,嘿,愣是把法律跟咱最接地气的马背生活给扯到一块儿去了,看得我是又感动又感慨。
故事讲的是那些偏远地区,马背上的法官们骑着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给乡亲们解决那些看似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法律问题。
你说这些法官们,他们穿的不是西装革履,骑的不是宝马香车,可他们心里头装的,却是比金子还贵的公平正义。
那一个个镜头,就像是给咱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让人看了心里头热乎乎的。
记得片子里有个场景,一位法官骑着马,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就为了给一个腿脚不便的老大爷送判决书。
你说这路,那得多难走啊,可法官脸上一点不耐烦都没有,到了老大爷家门口,还笑眯眯地跟大爷解释判决书上的内容。
大爷呢,虽然听不懂那些法律术语,但看着法官那诚恳的眼神,心里头就踏实了。
那一刻,我就觉得,法律啊,它不只是书本上的条文,它更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最质朴的信任和温暖。
还有啊,片子里那些村民们,他们虽然不懂啥高深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却是那么的真挚和纯粹。
有个村民因为一点小事儿跟人起了争执,本来都打算动手了,结果一听说法官要来调解,立马就冷静下来了。
为啥?因为他知道,法官是讲理的,是公正的,他得听听法官怎么说。
你看,这就是法律的力量,它能让冲动的人冷静下来,能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这部片子啊,还让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感人的细节。
就是那些法官们,他们不光给乡亲们解决法律问题,还时不时地给他们送温暖、送关怀。
有个法官,在调解完一起纠纷后,还自费给那户人家买了些生活用品,说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你说这法官,他们不光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乡亲们心里的贴心人。
这种精神,这种情怀,真是让人感动得不行。
看完这部片子,我心里头就琢磨开了。
咱们平时总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其实啊,它就在咱们身边,就在咱们的生活里。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范文示例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1000字范文示例《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由塞巴斯蒂安·尼斯曼执导的电影,它讲述了一名年轻的女法官和她的同事们在瑞典北部一个偏远地区的庭审经历。
这个案例涉及到一个社区内部发生的丑闻和谋杀案,引起了整个社区的关注和疑虑。
这个案件并不简单,它暴露了人性的丑恶和贪婪,也表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
整部电影结构清晰、节奏紧凑,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复杂的社区。
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其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角色形象的深刻。
裁判员Siv穿过树林,来到了偏远地区,这个庭审对于这个地区来说并不寻常。
Siv之所以来到这个地方,是因为她非常看重正义。
她一直被钉在一根道德标杆上,为了维护法律和公正而忠诚地工作。
然而,她在这个社区里遇到了许多让她感到不解的事情。
这个社区像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大家都彼此认识,而Siv却是一个局外人。
她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谈话来解决这个案件。
每个人口述出来的故事都是不同的,对这个案件的真相在每个人心中也不同。
经过了若干的推理和分析,Siv认为其中一个人是罪犯,而这个人在这个社区中非常受欢迎。
在庭审中,Siv坚持自己的态度,并力争维护正义和公正。
最终,庭审得到了一个公正而合理的结果。
这个电影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注和探究。
它展现了人性中的纠葛,也表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
在电影中,人们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说谎和隐瞒事实,然而,人们也可以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选择勇敢和坚定。
电影中许多经典的镜头和音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那些长镜头,它们表现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场景中的细节性。
音乐则为电影增添了更深的情感和氛围。
最后,总结一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法律和公正问题。
身处新时代,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法律和公正的理解,并试图去解决公正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为一名观众,我认为,这部电影启迪了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法律和公正的认识,并且深化了我的思考方式。
观《马背上的法庭》有感

观《马背上的法庭》有感《马背上的法庭》源于云南省西北部宁蒗县法院基层法官的真实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在云南西北部的山区,山路险峻,道路崎岖,地广人稀,散居着十几个少数民族”。
为解决此处地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纠纷问题,马背上的法庭就产生了。
影片中,老冯、杨阿姨和阿诺组成一支流动的法庭队伍。
影片通过几个案子,反映了法制在中国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执行的困境,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基层法官对工作的无私奉献,以及国家法律制度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冲突。
影片中,法庭第一次出现是这样的:国徽挂在墙上,原被告双方的桌子上各贴着一张字条“原告”、“被告”。
很简陋的法庭。
这从一方面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边远地区贫穷落后的状况,又从侧面反映了此地区打官司难的局面(所以才会出现马背上的法庭,亦称流动法庭)。
两妯娌因为分家和一个酸菜坛子而闹上法庭。
但在法庭上,两人一直沉默不语,事情在法庭上没法解决。
之后冯法官在两妯娌家摔了酸菜坛子,各赔2.5元,再加上杨阿姨的劝说,此事才解决。
这个案子,让我们看到有时用法律是不能解决家庭纠纷的,有时要动用法律之外的手段。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冯法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官。
影片中,一个村民被拱了祖坟,要求另一个拱了他家祖坟的村民赔偿两头猪和一场法事,阿诺根据其所学的法律知识不作处理,结果那两个村民各找了人,差点打起来。
冯法官最后作了个判决:那个村民赔一头猪给被拱了祖坟的村民,并赔一场法事。
但拱了别人祖坟的村民不让被拱了祖坟的村民将猪拉走,理由是祖先托梦说的。
最后是冯法官将猪拉到被拱了祖坟的村民家里,此事才解决。
按照法律来说,阿诺的做法并没有错,就像他说的“是猪拱了祖坟,损失又不大,没必要赔偿,做法事是封建迷信的事情,法院不予支持。
”但是冯法官并非不懂法,他这么处理考虑的是如果此事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一场刑事案件,会丧失少数民族人民对国家司法的不信任。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国家法律制度与少数民族的习惯法的冲突。
在处理两者冲突的时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制定,2004年修正)第4条第4款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那么可以理解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或者是遵循民法上说的“公序良俗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800字
在文章的开头我想问几个问题,但不知道大家会是怎样回答。
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条件艰苦的乡村?为什么他们不顾群众的误解而依然翻来覆去地做群众工作?为什么他们在办案时自己掏钱来解决那一个又一个的民事案件?为什么老冯视如生命般地守护着国徽?《马背上的法庭》正反映的是我的家乡的法治情况,当我和我的同学一起观看那三位法官的生活、工作条件时,一方面是满满的感激,另一方面是满满的心酸。
2006年的小凉山沐浴在党的温暖政策中,但这里的法治道路艰难而曲折。
那时候的那个地方没有乡村法庭,当需要开庭的时候,老冯他们随便找个地方挂上象征国家权力的国徽就开始行使国家审判权,没有桌椅,他们就站着工作。
没有床,他们就围着火塘打着地铺睡觉;没有大鱼大肉,他们只煮一壶浓浓的茶,烧几个糊了的土豆,一把盐,几根青椒。
没有电灯,当他们想念家人的时候,就拿起家人的照片透过微微的火光来看看。
虽然我家没有在那个农村,但是我听说过那个地方交通不便,来来往往的运输都靠人背马驮。
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生活相信大家都觉得很不容易。
法律是管理国家事物,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把亮剑。
但是,法律本身不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冲突。
特别是在法的实施中不久要依法办事,而且要结合其他社会规范,即要合法也要合理。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的法官老冯在办案的时候,即遵守法律法规,也看重人情;即着眼于当事方的经济,也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民风民俗。
老冯在其中即扮演着法官的角色(运用法律行使国家审判权),也在其中扮演着长者的角色(用长者的理、智教育
年轻人)。
《马背上的法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三位法官生活、工作之艰苦,更值得我们效仿的是他们的工作热情。
写到这里我不经要问:是什么力量使他们永不放弃地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很热情地工作?第一,是三位法官对国家法律的信奉。
电影里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老冯对国徽的敬重,无论是在途中运输国徽,审判中摆放国徽,还是国徽被盗时的焦急。
这一切都体现出国徽对老冯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三位法官对国家权力的负责。
第二,是对工作的热爱。
日日夜夜他们坚守工作岗位,不放弃,不退缩,不怕苦,不怕累,始终坚守在法治的一线。
对工作态度是无私的,纯洁的。
第三,是对边疆,特别是贫穷地区的同情。
作为一名法的使者,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身边的人感受到司法的公平公正而露出满意的笑容;作为一名对边疆有感情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边疆的人民因自己的付出而露出满意的笑容。
热爱边疆,心系边疆,建设法治边疆是老冯等三位法官生活工作的全部。
通过《马背上的法庭》,我想作为一名法学生我必须热爱法律,我愿意为我的家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胸怀大志在这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刻苦钻研法律知识,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培养一颗忠于法律的、积极的心。
用法律思维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能够建设家乡法治文化的人,使自己早日成为中国法治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