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

合集下载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指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上的差异和分歧。

这种分歧常常出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中,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辩论。

问题与主义之争既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以下是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和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的碰撞和辩论能够推动社会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当社会面临困境和挑战时,各种不同的主义被提出并受到关注,例如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主义的提出和辩论为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其次,问题与主义之争可以促进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在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的讨论,从而增强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与不同的主义对话和辩论,人们能够更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形成更合理和可行的解决方法。

另外,问题与主义之争也暴露了人们的偏见和局限性。

不同主义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存在不同的偏见和局限。

各种主义的提出和辩论往往源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人们的世界观。

这种偏见和局限可能导致人们对问题的认知有限,只关注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利益,而忽视了问题的整体性和广泛性。

此外,问题与主义之争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由于不同的问题与主义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存在分歧,可能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例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曾经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资本主义体制的崩溃;而在当代,具有文化差异的不同主义观点在社会中引发了各种争议和冲突,例如宗教矛盾、种族歧视等。

总而言之,问题与主义之争既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问题与主义的辩论和对话是一种必要的社会现象,通过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思考和观点的碰撞,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问题与主义的辩论中,人们需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批判性,积极倾听和尊重不同的声音,致力于找到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解决方法。

问题与主义论战名词解释

问题与主义论战名词解释

问题与主义论战名词解释问题与主义论战一词来源于哲学领域,是指一种对于问题与主义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论与思考。

本文将对问题与主义论战中的关键概念进行解释,包括问题、主义、论战等。

问题问题是指不同领域或学科所面临的难题或争议。

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情况,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问题是人们对于某一现象或情况的疑问或需要解决的困扰。

在问题与主义论战中,问题往往作为引发思考与辩论的切入点,引发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含义的思考。

主义主义是指一种对于事物或现象的理解、解释或处理方式。

主义可以是一种思想体系、哲学观念,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方法或行动准则。

主义与问题相互作用,问题的存在可以引发主义的生成,而主义则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法。

在问题与主义论战中,人们通过对主义不同观点的辩论来探索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论战论战是指对于问题与主义之间的争论与辩论。

论战活动往往是通过对问题与主义的提出、阐述与观点辨析进行的。

论战可以在学术界、政治圈、社会议题等多个领域中展开,其中包含着对于问题与主义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在论战过程中,参与者通过展开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旨在通过辩证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或达致共识。

问题与主义论战的意义问题与主义论战在人们探索思考问题本质与寻找解决途径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论战,人们可以开展对问题的多元化思考与全面的分析,不断推动问题的发展与改进。

同时,论战也促使不同的主义之间进行对话与对抗,使思想得到碰撞与升华。

这种辩论与争鸣也是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泉之一。

总结问题与主义论战是一种对于问题与主义之间关系的辩论与思考。

问题作为引发思考与辩论的切入点,主义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法。

通过论战,人们可以不断探索问题的本质,并推动问题的解决或达致共识。

问题与主义论战的意义在于促进思想的碰撞与升华,推动学术进步与社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问题与主义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等"问题"派主 张通过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中国社会 进步,但忽视了主义的力量和作用。而李大钊 等"主义"派主张通过一个强有力的主义来改造 中国社会,但对中国国情把握不准确。这暴露 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和 不足之处,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社 会的问题和出路
暴露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 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不 足之处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后续影响
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等"问题"派主 张通过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中国社会 进步,但忽视了主义的力量和作用。而李大钊 等"主义"派主张通过一个强有力的主义来改造 中国社会,但对中国国情把握不准确。这暴露 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和 不足之处,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社 会的问题和出路
问题与主义之争
-
目录
CONTENTS
1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
2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焦点
3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经过
4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结果和影响
5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后续影响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是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中 国出路的思想探索和争

1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主义的定义
01 02
主义的定义
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信仰、观点或行为准则,通常代表某种特定的思想 或意识形态。主义可以是个人或团体的信仰体系,也可以是社会运动或 政治纲领。
主义的来源
主义通常源于哲学、宗教、文化传统或社会运动,代表一种特定的价值 观念和行动方向。
03
主义的影响
主义可以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可以影响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和变革。
3
反思历史和未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对历史和未来的反思,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PART 03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观 点
问题的核心观点
强调实践
问题派主张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应 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实用主义
问题派认为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实 际效用,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问题与主义之争
REPORTING
https://
目录
• 问题与主义的定义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背景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观点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解决方案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案例分析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启示
PART 01
问题与主义的定义
问题的定义
问题的定义
问题是指需要解决或处理的疑问或矛盾,通常表现为某种困难或挑 战。问题可以是具体的、明确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模糊的。
问题的来源
问题可以来源于实践、理论或现实生活,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所面 临的困境或疑问。
问题的解决方式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知识、经验和创造力,通过分析、推理和实验等方 式寻找解决方案。

问题和主义之争的简单解释

问题和主义之争的简单解释

问题和主义之争的简单解释问题和主义之争是哲学界流传至今的一场辩论,也被称为“实用主义和科学哲学之争”。

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生活和实践中,是否应该追求理论的完美和一般性,还是重视问题的实际解决。

1. 起源问题和主义之争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有一批哲学家开始质疑传统哲学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是否与生活实际相符合。

这些哲学家主张,哲学只有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以“实用”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该思想主张,哲学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经验和实验来确定知识的真假。

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反思和思考。

3. 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强调的是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科学哲学倡导的是基于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方式,追求科学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4. 问题和主义的发展二战后,问题和主义开始向欧洲和亚洲传播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不少哲学家开始反思传统哲学的理想主义倾向,重视实质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中国,方东美教授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性价值理念”也与问题和主义的思想紧密相连。

5. 当代争论当代哲学界关于问题和主义的争论仍在持续。

一些哲学家批评实用主义者过于依赖经验和实践,忽略了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科学逐渐向应用方向发展,科学哲学与问题和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接近。

总的来说,问题和主义之争的核心问题在于人们如何看待哲学的目的和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但都强调了哲学的实际应用和现实价值。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

纪念五$运动100周年“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林建刚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胡适因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本文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着重指出两点:第一,胡适与李大钊的这场争论,乃是朋友之间很正常的意见分歧,这场论争并没有损害两人的友谊。

第二,在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以陈独秀、钱玄同、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其实也是胡适的,,就是当时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年学生,在这一问题上,也是胡适的。

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与李大钊的这一论争,并未损害胡适为新文化运动思想领袖的正面形象。

关键词:“五四”问题主义胡适形象1919年,胡适与李大钊就“问题与主义”展开过一次论争。

这次论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胡适形象。

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场论争被认作“胡适与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①不仅如此,胡适认为这也是他被中共批判的导火索。

在口述自传中,他说: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却认为我这篇文章十分乖谬,而对我难忘旧恨。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也在大陆当权了,乃重翻旧案,发动了大规模运动来清算我的思想。

②实际上,现在学界大都已经认定,胡适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属于朋}”。

这场论争,不,旧是好朋。

当胡适起草《争自由的宣言界,李钊也是一者。

不过,如一下“问题与主义”争}主义”的度,一定程度上当中的胡适,当胡适一“五四”思想领袖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态度1919年720日,《论31胡适的《问题,主义起了很的讨论。

此后,李大钊也了争论,“五”,在“问题与主义”上出现了其实,早在1919年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同仁就“主义”问题就产生了分歧。

1月27日,钱玄同*重庆文理学院校级人才引进项目“胡适人际交往研究”(项目编号:R2016WC18)的阶段性成果。

①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②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第194页。

问题与主义之争新青年分道扬镳

问题与主义之争新青年分道扬镳

/1919年6月3日,北京城内的基督教青年会学生正在向民众发表讲演,由美国社会学家甘博(S.D.Gamble)拍摄。

当时不少精英分子认识到,如果没有大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就不可能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因而“思想启蒙”成为五四运动中一项重要内容问题与主义之争新青年分道扬熊文丨孙贝贝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尤其是M/A7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勺、入发展的脉络,改革和革命构成几代国人救亡图存的两条主要线索。

不论改革还是革命,都是以救亡图存为终途,就此而言,改革与革命实谓殊途同归。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中,启蒙正是救亡图存的思想铺垫,不论改革还是革命都不可能是蒙昧的产儿。

然而,改革与革命这一启蒙的挛生子,志虽同,却因道不合,最终只能分道扬熊,渐行渐远。

问题与主义之争便是此种意象之呈现。

主义的登场中国自19世纪以来渐渐落后于西方,并成为西方掠夺的对象。

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在器物和制度上学习西方,但似乎丝毫无助于“救亡图存”,却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新文化运动为内容的思想启蒙,构成20世纪中国史的重要转折点。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高潮。

经过60年的中西碰撞,以1900年的庚子年为界限,20世纪的中国已经融为世界的一部分。

在世界大潮流中,中国处处在被动中挨打,挨打后更为被动。

统治者的裹足不前,更加剧了中国的落后与被动。

改革成为中国文化字典里的悲剧性概念,最终被淹没在革命的洪流中。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清末以来的乱局,反而形成了军阀割据的乱象,北洋政府羸弱无力,内交外困。

国内外的困局和中西的碰撞,为中国思想界的争鸣与活跃提供了空间一新文化运动成为这一时代的结晶。

国内的一批思想精英把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差异视为东西方的差距,认为东方文化中有太多的奴隶哲学和愚昧思想。

没有思想的启蒙和解放,就不可能建立起新的制度和社会。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树起“民主”“科学”的大旗,拉幵了新文化运动的帷幕。

再论问题与主义读后感

再论问题与主义读后感

再论问题与主义读后感读再论问题与主义有感:(一)“主义”与“问题” 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

因为一个社会的解决,必须靠著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

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

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的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

有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

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

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不过谈主义的人,高谈虽没有什么不可,也须求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无论失败与成功,在人类的精神里,终能留下个很大的痕影,永久不能消灭。

从前信奉英国的Owen主义的人,和信奉法国的Fourier主义的人,在美洲新大陆上都组织过一种新村落新团体。

最近日本武者小路氏等在那日向地方,也组织了个“新村”。

这都是世人指为空想家的实验;都是他们的实际运动中最有兴昧的事实;都是他们同志中有志者或继承者,集合起来,组织一个团体,在那里实现他们所理想的社会组织,作一个关于理想社会的标本,使一般人由此知道这新社会的生活,可以希望,以求实现世界的改造的计划。

Owen派与Fourier派在美洲的运动,虽然因为离开了多数人民,去传播他们的理想,就像在那没有深厚土壤的地方撒布种子的一样,归于失败了。

而Noeyes作《美国社会主义史》,却批评他们,说:Owen主义的新村落,Fourier主义的新团体,差不多生下来就死掉了。

现在人都把他们忘了。

可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永远存留在国民生命之中。

如今在那几百万不曾参加他们的实验生活,又不是Owen主义者,又不是Fourier主义者,只是没有理论的社会主义者,只信社会有科学的及道德的改造的可能的人人中,还有方在待晓的一个希望犹尚俨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与主义
胡适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
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

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神情形有什么意义。

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

但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

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

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种感想。

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
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到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
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

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主义来欺人。

罗兰夫人说:“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恶,都是借你的名做出的!”一切好听的主义,都有这种危险。

这三条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主义"的性质。

凡"主义"都是应时势而起的。

某种社会,到了某时代,受了某种的影响.呈现某种不满意的现状。

于是有一些有心人,观察这种现象、想出某种救济的法子。

这是"主义"的原起。

主义初起时,大都是-种救时的具体主张。

后来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使用-两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张,所以叫他做"某某主义"。

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 个抽象名词能把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括在里面。

比如"社会主义"一个名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和王揖唐的社会主义不同,你的社会主义.和我的社会主义不同;决不是这一个抽象名词所能包括。

你谈你的社会主义,我谈我的社会主义,王揖唐又谈他的社会主义,同用一个名词,中间也许隔开七八个世纪,也许隔开两三万里路.然而你和我和王揖唐都可自称社会主义家.都可用这一个抽象名词来骗人。

这不是"主义"的大缺点和大危险吗?
我再举现在人人嘴里挂着的"过激主义"做-个例:现在中国有几个人知道这一名词做何意义?但是大家都痛恨痛骂"过激主义",内务部下令严防"过激主义",曹锟也行文严禁"过激主义",卢永祥也出示查禁"过激主义"。

前两个月.北京有几个老官僚在酒席上叹气,说,"不好了.过激派到了中国了。

"前两天有
一个小官僚,看见我写的一把扇子,大诧异道,"这个是过激党胡适吗?"哈哈;这就是"主义"的用处:我因为深觉得高谈主义的危险,所以我现有奉劝新舆论界的同志道:"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些纸上的主义。

"
更进-步说:"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

"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

从人力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解散安福部问题到加入国际联盟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那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
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诀。

"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为什么谈主义的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这都由于一个懒字。

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

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议如何解决,这都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

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一种解决的意见。

又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

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

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

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工夫。

然后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工夫。

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甚么样的结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

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

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不如此,不算舆论家.只可算是钞书手。

读者不要误会我的意思。

我并不是劝人不研究一切学说和一切"主义"。

学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工具。

没有学理做工具,就如同王阳明对着竹子痴坐,妄想"格物",那是做不到的事。

种种学说和主义,我们都应该研究。

有了许多学理做材科,见了具体的问题,方才能寻出一个解决的方法。

但是我希望中国的舆论家,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去做口头禅。

"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

民国八年七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