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合集下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自发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褒贬不一。

直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情绪化的产物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登上了民国总统的宝座。

他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帝制复辟。

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袁世凯诬蔑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命令全国尊崇孔圣。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相继出现了诸如孔教会、孔道会、宗圣会等尊孔复古组织。

这些组织与北洋军阀相唱和,攻击辛亥革命,谩骂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历史事实清楚地表明,袁世凯的所谓文庙祀孔、天坛祭天不过是恢复帝制的前奏:武圣张勋与文圣康有为更是联手导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

既然反动的政治总有腐朽的文化为之张目,那么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对封建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抨击君主专制、纲常名教,提倡民权、自由、平等,这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张PPT)
目录 退出
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何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核心倡导作用。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 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 进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 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 认真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传播方式: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 2.广泛传播 (1)团队实践:以“工读互助团”为代表的社团进行了广泛实践,但最终 失败。这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 造。 (2)三次论战:1919 年李大钊和胡适的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 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分别 进行了论战。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3)学会宣传:1920 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 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录 退出
目录 退出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资产阶级革命派——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正式传播 (1)主要原因: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强 大的社会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变化;对资本主义失望 的知识分子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 (2)代表人物: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他歌颂十月革 命,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 年 5 月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中国首先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当时社会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他们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与他们始终心怀救国救民的理想,并不断地思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这种精神状态密切相关的。

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

新文化运动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拓了道路,创造了思想条件。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在各种新思潮的比较和竞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面对各种学说和救国方案,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和慎重的选择,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第一,经过比较,中国先认识到,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不能救中国,从而转向了社会主义。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使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代替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经过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流派的三次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坚定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从1919年到1 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先后战胜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4)外来影响——分为两点:①“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开始暴露。

残酷的原始资本积累、生产过剩、社会两级分化、国家内部阶级矛盾激化等,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里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解剖。

案例1-1:毛泽东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历程

案例1-1:毛泽东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历程

案例1-1:毛泽东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历程一、案例内容:“五四”运动前后,独具个性的青年毛泽东在时代大潮的激发下,经过对各种主义、思潮的研究和探索,并亲历了湖南“自治运动”等政治实践的失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

毛泽东在回顾自己思想的演变过程时,曾说:“我的历史是从不觉悟到觉悟,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有神论到无神论。

如果说我一开始就是马列主义者,那是不正确的。

”毛泽东从1902年开始,先后在韶山南岸私塾、关公桥私塾、桥头湾私塾、井湾里私塾、乌龟井私塾和东茅塘私塾读书。

在六年中反复诵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 倾心崇拜孔夫子。

1910年秋,毛泽东考入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一接触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就深受“欲维新吾国, 当先维新吾民”的维新改良主义的影响,即由崇拜孔夫子而转为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

1911年春,毛泽东考入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

在此期间,他很快就被革命党人的反清救国行动所吸引。

有一天,毛泽东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七十二位烈士英勇殉难的消息后,奋笔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贴在校门的墙上,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主张用武力推翻清王朝,废除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决心以当兵打仗的实际行动来支持这场革命。

由于革命果实很快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他认为“革命已经过去”,随即于1912年春毅然离开军队。

1912年秋至1913年春毛泽东寄宿湘乡会馆,在定王台湖南图书馆湖南自修。

在这期间,即他广泛阅读18、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代表著作。

其中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穆勒的《名学》、斯宾塞的《群学肆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还有严复译的《天演论》等等。

这些著作特别是《天演论》,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曾产生很大影响。

毛泽东把这段时间称为“自我教育时间”,认为他的思想已有新的面貌,即“从这时起,我就决心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中国近代史大题

中国近代史大题

中国近代史大题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一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结构。

自给自足占主要地位。

2.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起点和特点:特征:1.西方列强侵略势力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势力勾结。

3.,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剥削制度。

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慢,力量弱5.经济、政治发展是不平衡的,国家四分五裂。

6.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两对主要矛盾关系:中华民族和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广大的人民大众,1.。

贯穿整个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始终,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2.国内战争的形式使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居次要。

3.近代史的演变是这两对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的结果3.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1.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4.《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是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的5.《马关》是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6.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的手段: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占领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7.近代中国反侵略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

8.标志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放弃抵抗外侵略的事件:《辛丑条约》9.太平天国颁发的纲领和意义内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纲要》复习题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纲要》复习题大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殉国的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

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

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件(46张PPT)

3.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件(46张PPT)

2021/6/24
13
1.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吸引众多的进步青年? 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应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
提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应树 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2021/6/24
14
2.1919年底,进步青年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 团”,试图通过“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 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 所需”的理想社会。工读互助团试行了“共产”的“新 生活”。团员本着各尽所能的精神,每天做工四小时以 上,做工所得归团体所有,团员生活必需的衣食及教育 费、书籍费、医药费由团体供给。 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参加工读互助团吗?请说 明理由。
17
2021/6/24
18
2021/6/24
19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 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首倡者。 (2)以著书立说和创办报刊为主要传播手段。 (3)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4)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 中发展传播的。
出强大的生命力。
2.表现
(1)三次论战:
①李大钊与 胡适 的问题和主义之争:围绕“要不要从
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展开。
②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论战:围绕
“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展开。
2021/6/24
8
③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要 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 展开。
二、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它是指 导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理想体系,是实现救亡, 通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新思潮的竞起,给中国先进 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方案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与比较的 机会。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纷繁庞杂的文化思潮的比较和选择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融入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最终确立主流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笔者认为,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实践,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适应性,是确立其主流地位的内在因素;同“问题与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三次论战,为马克思主义确立主流地位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确立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的重大转型期,门户开放、西学东渐,各种思想、主义潮水般地涌入。

既包括社会主义思想,也包括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学说,它们包括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达尔文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和理论在这里激烈地碰撞、交汇,中国思想界形成了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局面。

从百家争鸣到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在中国的确立,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段追求真理的曲折艰难之旅。

一、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实践,为选择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基本前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经历社会巨变,在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同时,儒家传统秩序观开始崩溃,古老的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

少数开眼看世界的士大夫,开始从西方思想武器库中寻找救国的武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开端,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帷幕。

封建统治者掀起了一场旨在引进西方“技”、“器”的洋务运动,举起“中体西用”的旗帜。

各个阶级和阶层探索各种救国方案,有太平天国兴起农民阶级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有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等等。

这些运动的失败宣告封建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走到了尽头。

于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人痛切感到之所以落后挨打,是因为封建经济的破产和专制政治的腐败,其中政治制度是振兴中华的关键,于是他们从制度层面探索中国振兴之路。

一场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的维新变法运动在经历了103天后以悲剧落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0年,英国哲学家、基尔特别社会主义者罗素 华讲学,宣扬基尔社会主义。 • 罗素在此讲演中反对阶级斗争,他以中国实业不 发达为由,劝告中国人暂不主张社会主义。
• 梁启超、张东荪等人表面研究社会主义,实际上 宣传改良主义,他们宣称“资本主义必倒,社会 主义必兴”,同时又说,世界上没有不经过资本 主义而能达到社会主义的。“中国若想社会主义 实现,不得不提倡资本主义”。救中国只有一条 路,就是增加富力,而增加富力就是开发实业, 开发实业只能用资本主义的方法。
• 马克思主义者针对张、梁的言论指出,社 会主义者并不反对经济落后国增加富力, 开发实业,问题在于“用什么方法增加开 发实业。”他们从理论上论述了资本主义 制度的不合理性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优越性,强调在中国“在今日而言开发实 业,最好莫如采用社会主义”。中国只有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开发实业,彻 底解决“穷”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者还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关于生 产和分配的观点。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把 生产资料全部分散给个体小生产者,而是 实行集中的有计划有领导的现代化大生产, 这样才能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分配 原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 力未发达的时期,若用“各取所需”的分 配原则,“社会的经济的秩序就要弄糟 了”,势必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 基尔特社会主义,也叫行会社会主义,是 20世纪初产生于英国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思想。 • 它主张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 织基尔特(guild,行会、同业组织协会之 意)来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 主,而由国家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 的消费,从而达到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 的解放。 • 五四时期,梁启超、张东荪是这种主义的 积极鼓吹者。
• 论战过程: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 第31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 “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 • 胡适认为:“学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 工具”,要求人们“把一切主义摆在脑后, 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
• 李大钊看了胡适的文章后,写了《再论问 题与主义》,他批驳了胡适把“宣传主义” 与“解决问题”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 “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离的,解决 问题,离不开主义。 • 此后,胡适又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 、《四论问题与主义》。1920年,李大钊发 表了《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 原因》,用唯物史观进一步批判了胡适的 观点。
• 胡适(1891.12.17—1962.2.24)
汉族, 原名胡洪骍、嗣穈,字 希彊,参加“庚款”留美考试 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 笔名天风、藏晖、铁儿等。安 徽绩溪(今安徽绩溪上庄村) 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 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深受赫 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 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 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 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
• 马克思主义者对此进行了反驳。他们在 《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新青年》 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批驳张、梁的文章,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 并质梁任公》、《社会革命的商榷》、陈 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李大钊的《中 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蔡和 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
•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 20世纪初被当作一种社会主义学说介绍到 中国,1907年在巴黎和东京最早出现了中 国人创办的鼓吹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团体。 • 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相继组织了并发 起了晦鸣学社、心社、无政府共产主义同 志社、进化社等团体,出版了《晦鸣录》、 《民声》、《进化》等刊物。
• 为了扩大这场论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 第8卷第4号,专门开辟了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 讨论”的专栏。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 中国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组织无产阶 级政党,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 争论。 • 通过争论,马克思主义者肯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 方向是社会主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 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 时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明显的缺陷,他们完全否 定资本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进步意 义。
• 上述三次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在中 国的传播,使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重 要作用。这几次争论,在当时,是有重大 意义的。但是争论涉及的中国的根本问题, 是不可能在几次论辨之后就消失的。
Hale Waihona Puke • 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一切国家, 尤其集中地攻击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从极 端个人主义出发,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 对一切组织纪律和政治权力的作用。他们 幻想通过宣传和暗杀等手段建立一个生活 平等、工作自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互相互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 马克思主义者在争论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 一切强权、一切国家的言论,强调了用革命手段 夺取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指出: 我们的最终目的,也是没有国家的,不过“在阶 级没有消灭以前,却是极力主张要国家,而且是 主张要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鼓吹的“个人 绝对自由”,阐明了组织纪律和集中统一领导的 重性,指出,在人类社会中,自由是相对的,而 不是绝对的,个人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
• 从1919到1922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过程中,还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 了“三次论战” • 第一场:同实用主义的争论。 • 第二场: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争论。 • 第三场:同无政府主义的争论。
•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 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 学流派。实用主义否认客观真理和人 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凡是能够提 供利益和符合需要的便是真理。实用 主义还否认事物的根本变革,因而主 张一点一滴的进化和改良。 • 实用主义是由胡适等人引入中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