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问题与主义论战名词解释

问题与主义论战名词解释问题与主义论战一词来源于哲学领域,是指一种对于问题与主义两个概念之间的辩论与思考。
本文将对问题与主义论战中的关键概念进行解释,包括问题、主义、论战等。
问题问题是指不同领域或学科所面临的难题或争议。
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情况,也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问题是人们对于某一现象或情况的疑问或需要解决的困扰。
在问题与主义论战中,问题往往作为引发思考与辩论的切入点,引发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含义的思考。
主义主义是指一种对于事物或现象的理解、解释或处理方式。
主义可以是一种思想体系、哲学观念,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方法或行动准则。
主义与问题相互作用,问题的存在可以引发主义的生成,而主义则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法。
在问题与主义论战中,人们通过对主义不同观点的辩论来探索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论战论战是指对于问题与主义之间的争论与辩论。
论战活动往往是通过对问题与主义的提出、阐述与观点辨析进行的。
论战可以在学术界、政治圈、社会议题等多个领域中展开,其中包含着对于问题与主义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在论战过程中,参与者通过展开思想碰撞与观点交锋,旨在通过辩证的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或达致共识。
问题与主义论战的意义问题与主义论战在人们探索思考问题本质与寻找解决途径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论战,人们可以开展对问题的多元化思考与全面的分析,不断推动问题的发展与改进。
同时,论战也促使不同的主义之间进行对话与对抗,使思想得到碰撞与升华。
这种辩论与争鸣也是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源泉之一。
总结问题与主义论战是一种对于问题与主义之间关系的辩论与思考。
问题作为引发思考与辩论的切入点,主义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法。
通过论战,人们可以不断探索问题的本质,并推动问题的解决或达致共识。
问题与主义论战的意义在于促进思想的碰撞与升华,推动学术进步与社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问题与主义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详解]五四时代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争
![[详解]五四时代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争](https://img.taocdn.com/s3/m/25134e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2.png)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史学知识千题(中国史部分-出版198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1919年至1921年间,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流派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一、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从五四运动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后他又连续著文论述有关问题),公开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攻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阿狗阿猫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反对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
8月,李大钊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只有用革命的方法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在这个时期,陈独秀、瞿秋白等也曾发表文章,批判了胡适的反动观点。
这场论战是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一次反击。
它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帮助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了改良主义的反动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1920年11月至1921年2月,地主买办阶级的知识分子代表梁启超、张东荪披着“社会主义者”的外衣来反对社会主义。
他们先后在上海《时事新报》、,《改造》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反对社会主义。
他们在“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的幌子下,贩卖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罗素鼓吹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宣扬连连资协调,反对暴力革命,认为中国将来可以经过发展协社(资本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合作社)逐渐蜕变为社会主义。
因此,不必从事工农运动,不必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主义不合中国国情。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等在《新表年》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对上述谬论进行了驳斥。
他们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要想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唯一的出路就是实现社会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李大钊的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李大钊的论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原载1919年7月20日《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二)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
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神情形有什么意义。
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
但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
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
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种感想。
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到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
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主义来欺人。
问题与主义之争

暴露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 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不 足之处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后续影响
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等"问题"派主 张通过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来推动中国社会 进步,但忽视了主义的力量和作用。而李大钊 等"主义"派主张通过一个强有力的主义来改造 中国社会,但对中国国情把握不准确。这暴露 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和 不足之处,也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社 会的问题和出路
问题与主义之争
-
目录
CONTENTS
1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
2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焦点
3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经过
4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结果和影响
5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后续影响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 是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中 国出路的思想探索和争
论
1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背景
问题与主义之争

主义的定义
01 02
主义的定义
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信仰、观点或行为准则,通常代表某种特定的思想 或意识形态。主义可以是个人或团体的信仰体系,也可以是社会运动或 政治纲领。
主义的来源
主义通常源于哲学、宗教、文化传统或社会运动,代表一种特定的价值 观念和行动方向。
03
主义的影响
主义可以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可以影响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和变革。
3
反思历史和未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对历史和未来的反思,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PART 03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观 点
问题的核心观点
强调实践
问题派主张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应 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实用主义
问题派认为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实 际效用,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问题与主义之争
REPORTING
https://
目录
• 问题与主义的定义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背景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观点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解决方案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案例分析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启示
PART 01
问题与主义的定义
问题的定义
问题的定义
问题是指需要解决或处理的疑问或矛盾,通常表现为某种困难或挑 战。问题可以是具体的、明确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模糊的。
问题的来源
问题可以来源于实践、理论或现实生活,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所面 临的困境或疑问。
问题的解决方式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知识、经验和创造力,通过分析、推理和实验等方 式寻找解决方案。
三大论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摘要: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与其他思想发生论战。
这一时期主要有三大论战,即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其他社会主义(基尔特)的斗争,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通过这三次论战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进一步发展,驱散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上空的“迷雾”,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1915 年至1921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实现了初步结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使得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为历史的必然。
这种发展态势让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感到恐慌,他们中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鼓吹种种反动思潮,或是恶毒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或是打着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的旗号,企图以资产阶级的所谓“社会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同这些反动思潮做了坚决的斗争,同他们进行了三次马克思主义的论战,这几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这几次论战中汲取营养,对于当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通常认为论战的开始时间是1919奶奶7,8月间,但也有把时间提前到1918年底胡适《不朽——我的宗教》和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的发表。
但普遍来看还是认为这场争论是1919奶奶7月至9月,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始。
问题与主义之争本质上是用什么方式改造中国。
“问题与主义”之争再思考

170“问题与主义”之争再思考■邓 灿 姜秀玉/延边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五四运动时期爆发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成员在思想上分裂的标志。
自论战爆发以来,便引起了史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受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这次论战被定性为“革命与反动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对非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随着对胡适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这一性质论断未免显得有失偏颇。
对“问题与主义”之争进行公正客观的论断,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同时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问题与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 实用主义 时代价值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被看做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肇端。
蓝公武、李大钊等人先后发文与之展开论战。
自论战爆发伊始,对论战性质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
改革开放以前对胡适的评价大多是消极的、否定的。
这一情况随着思想的解放以及新思潮的涌入有所好转,但这一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如1979年4月出版的《李大钊传》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就将“问题与主义”之争看成是革命与反动之间的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对敌人的胜利,这一论断未免有失公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胡适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元史观的涌入,学者们对“问题与主义”之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如耿云志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中较为客观的看待了这次论战,充分肯定了论战的政治意义以及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不过,当今史学界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仍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拟从对性质标准问题的探讨入手,略陈管见,诚望方家指教。
要对“问题与主义”之争进行性质判断,首先必须弄清楚性质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事件的性质,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的起因。
在探究事件的性质时,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事件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以及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二是事件的经过。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李大钊的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李大钊的论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原载1919年7月20日《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二)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
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神情形有什么意义。
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
但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
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
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种感想。
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到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
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主义来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读书报告摘要:胡适先生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主要针对当时人们空谈各种主义,却从未试图解决社会问题进行了批判。
他希望能唤醒大众,鼓励人们实干而不是空谈。
关键词:空谈“主义”,多提问题,纸上学说,主张与主义
一五四背景下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先生1919年7月20日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中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文章中反复强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理应多研究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整日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这一想法。
的确,在那时存在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没有致力于解决社会弊端却还一直打着宣扬“主义”与真理的幌子。
胡适先生认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帮人太懒。
文中这样写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
比如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研究南北和议如何解决,这都要费工夫,挖心血,收集材料,征求意见,考察情形。
还要冒险吃苦,方才可以得一种解决的意见。
又没有成例可援,又没有黄梨洲、柏拉图的话可引,又没有《大英百科全书》可查,全凭研究考察的工夫,这岂不是难事吗?高谈"无政府主义"便不同了。
买一两本实社《自由录》,看一两本西文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再翻一翻《大英百科全书》,便可以高谈无忌:这岂不是极容易的事吗?”在当初的那个年代,救国思潮响彻四海,有大批的热血青年都渴望投身于救国之路中,但有些人往往用错了方法,他们选择了盲目地宣扬自己所信仰的主义,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胡适先生说的“懒”这个原因,我认为只是一方面,有一部分人不“懒”,他们选择高谈阔论也许不是因为畏难求易,也许是因为他们找不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他们渴望解决社会弊端,渴望建立新中国,但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他们只能通过高谈主义吸引人们的注意。
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李大钊先生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提到的“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
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
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
”解决
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想社会大众明白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性,就必须让他们有一种共同的信仰,这样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对于胡适先生和李大钊先生有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我觉得两个人都有一定的道理,胡适先生认为应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因为当时确实有大批的人无视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李大钊先生认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解决问题必然需要某种主义做基础。
李大钊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胡适先生信仰改良主义,他们看问题的方向本就是不同的。
二当今社会下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在任何时候,谈“主义”都是比较容易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是比较困难的。
教条主义、官僚主义、资本主义都是“懒”出来的!这样的“懒”病,我们现在仍然严重存在;我们今天仍然在花大力气不断的予以告诫、纠正。
党的十五大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要把发展的成绩不仅仅是看GDP的单纯增长。
然而现实情况呢,确实有一些实干家贯彻落实了党中央的政策,改善民生,而其他的呢?贪赃舞弊的仍大有人在。
他们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高喊为人民服务,满嘴的仁义道德,然而结果呢?他们依旧在用公费吃喝玩乐,他们已经不单单是胡适先生所说的“懒”的问题了。
问题与主义放在当下也就是实干与空谈的问题,赋予其现代化解释也就是形象工程的存在问题。
据《南方日报》报道,“继4月初湖南常德石门县被曝有超配领导之嫌(县委常委16名、正副县长12名)后,四川省巴中市辖通江县、南江县、巴州区、平昌县四区县在新浪微博上被曝‘超配县长’,网友曝料称,四县区均系国家级农业贫困县,经济总量数额不大,但是却共有44位正副县长”,类似的还有一些并不富裕的县城却造出豪华政府大楼的丑闻。
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层出不穷,我不否认政府的门面很重要,但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整天弄这些有的没的,只搞形象工程的政府又怎么能让老百姓信服呢!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实现有价值的主张的三个步骤:
1、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
2、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
3、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该有
甚么样的结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
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是我的主张。
政府人员理应学习这一方法用于实践,放弃形象工程脚踏实地,搞出属于自己地域独特的新政策、新主张。
同样,当问题与主义的矛盾放在我们身上是也就是口号与现实。
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对于未来的畅想,今天决定要好好学习并为未来制定好了相应的计划,但可能今天还没过呢就已经将它抛诸脑后。
正如误差不可避免,却可以最小化一样,矛盾也是如此。
口号与现实只不过一步之差,迈过去即是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J].每周评论,第三十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