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启示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问题与主义之争是指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上的差异和分歧。
这种分歧常常出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中,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辩论。
问题与主义之争既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以下是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和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的碰撞和辩论能够推动社会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当社会面临困境和挑战时,各种不同的主义被提出并受到关注,例如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这些主义的提出和辩论为社会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
其次,问题与主义之争可以促进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在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不同的思考和观点的讨论,从而增强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与不同的主义对话和辩论,人们能够更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形成更合理和可行的解决方法。
另外,问题与主义之争也暴露了人们的偏见和局限性。
不同主义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存在不同的偏见和局限。
各种主义的提出和辩论往往源于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人们的世界观。
这种偏见和局限可能导致人们对问题的认知有限,只关注个体或特定群体的利益,而忽视了问题的整体性和广泛性。
此外,问题与主义之争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由于不同的问题与主义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法存在分歧,可能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例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曾经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资本主义体制的崩溃;而在当代,具有文化差异的不同主义观点在社会中引发了各种争议和冲突,例如宗教矛盾、种族歧视等。
总而言之,问题与主义之争既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问题与主义的辩论和对话是一种必要的社会现象,通过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思考和观点的碰撞,有助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问题与主义的辩论中,人们需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批判性,积极倾听和尊重不同的声音,致力于找到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解决方法。
再论问题与主义之争

再论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还是“主义”的话题在90多年前已经由陈仲甫与胡适之先生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我再次思考这个话题缘于一场讲座。
11月5号晚上,甘阳讲座时,一位政管院的研究生发问:“甘阳先生,您在80年代曾是中国自由主义的旗手,后来转向新左派,现在又倾向保守主义,请问您能回答一下为何您的思想会有这么大的转向呢?”(大意)甘阳回答:“关于主义我过去谈的很多,现在当然也还可以谈。
但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关注点不在这方面,我更多地倾向于就我能达到的条件去干一些具体的事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意)我深以甘阳的回答为然。
必须承认,“主义”在今天的中国有很广阔的可以讨论的空间,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国情而言,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主义”上,在“主义”无法得到有效性进展的条件下便冷落时局与人生(或不问世事或牢骚满腹),则不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我们周围充斥着太多由“主义”层面生发的声音。
无论是从哪种“主义”出发,他们都希望从根本上给现实来一个脱胎换骨。
大家都以宏大叙事的语调,以全称判断发语,予现实以疾风暴雨般的抨击。
动辄“现在中国……”、“现在C.C.P……”、“现在中国人……”云云,大有“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这样的风雨要不要?要。
但是不能全是这些,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根本无法在任何一个体制下能轻易“全盘××”。
更何况,就我所见,这些全称判断所下的结论往往都不能做到完全正确,有时候甚至是大部分错误。
真正有效用的入手处恐怕还就是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层次,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条件各自入手。
例如,暴力拆迁问题。
入手之处有立法的层面,有监管执法的层面,有舆论评价的层面,有物质支援层面,有直接的法律援助层面等等,这些东西都有人去做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若果按照某些“主义”者的分析,必须打到“××执政党”才能根除,那么我觉得这将永无解决之期望。
且不说打到“××执政党”不知何时才能变成现实,就算你打倒“××执政党”之后新的“××执政党”就不会再暴力拆迁吗?等到那一天,啥菜都凉了。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李大钊的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与李大钊的论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原载1919年7月20日《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二)本报(《每周评论》)第二十八号里,我曾说过:"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那些提倡尊孔祀天的人,固然是不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
那些迷信军国民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人,就可算是懂得现时社会的需要么?""要知道舆论家的第一天职,就是细心考察社会的实在情形。
一切学理,一切'主义',都是这种考察的工具。
有了学理作参考材料、便可使我们容易懂得所考察的情形,容易明白某神情形有什么意义。
应该用什么救济的方法。
"我这种议论,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听。
但前几天北京《公言报》、《新民国报》、《新民报》(皆安福部的报)和日本文的《新支那报》,都极力恭维安福部首领王揖唐主张民生主义的演说,并且恭维安福部设立"民生主义的研究会"的办法。
有许多人自然嘲笑这种假充时髦的行为。
但是我看了这种消息,发生-种感想。
这种感想是:"安福部也来高谈民生主义了.这不够给我们这班新舆论家-个教训吗?"什么教训呢?这可分三层说: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到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
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第三,偏向纸上的"主义",是很危险的。
这种口头禅很容易;被无耻政客利用来做种种害人的事。
欧洲政客和资本家利用国家主义的流毒,都是人所共知的。
现在中国的政客,又要利用某种某主义来欺人。
问题与主义之争

主义的定义
01 02
主义的定义
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信仰、观点或行为准则,通常代表某种特定的思想 或意识形态。主义可以是个人或团体的信仰体系,也可以是社会运动或 政治纲领。
主义的来源
主义通常源于哲学、宗教、文化传统或社会运动,代表一种特定的价值 观念和行动方向。
03
主义的影响
主义可以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也可以影响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和变革。
3
反思历史和未来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对历史和未来的反思,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 借鉴和启示。
PART 03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观 点
问题的核心观点
强调实践
问题派主张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应 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实用主义
问题派认为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实 际效用,只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
https://
2023 WORK SUMMARY
问题与主义之争
REPORTING
https://
目录
• 问题与主义的定义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背景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观点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解决方案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案例分析 •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启示
PART 01
问题与主义的定义
问题的定义
问题的定义
问题是指需要解决或处理的疑问或矛盾,通常表现为某种困难或挑 战。问题可以是具体的、明确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模糊的。
问题的来源
问题可以来源于实践、理论或现实生活,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所面 临的困境或疑问。
问题的解决方式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知识、经验和创造力,通过分析、推理和实验等方 式寻找解决方案。
问题和主义之争的简单解释

问题和主义之争的简单解释问题和主义之争是哲学界流传至今的一场辩论,也被称为“实用主义和科学哲学之争”。
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生活和实践中,是否应该追求理论的完美和一般性,还是重视问题的实际解决。
1. 起源问题和主义之争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有一批哲学家开始质疑传统哲学的一般性和抽象性是否与生活实际相符合。
这些哲学家主张,哲学只有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一种以“实用”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该思想主张,哲学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经验和实验来确定知识的真假。
实用主义者认为,哲学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反思和思考。
3. 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强调的是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科学哲学倡导的是基于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方式,追求科学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4. 问题和主义的发展二战后,问题和主义开始向欧洲和亚洲传播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不少哲学家开始反思传统哲学的理想主义倾向,重视实质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中国,方东美教授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性价值理念”也与问题和主义的思想紧密相连。
5. 当代争论当代哲学界关于问题和主义的争论仍在持续。
一些哲学家批评实用主义者过于依赖经验和实践,忽略了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科学逐渐向应用方向发展,科学哲学与问题和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接近。
总的来说,问题和主义之争的核心问题在于人们如何看待哲学的目的和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哲学家和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但都强调了哲学的实际应用和现实价值。
浅析“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的思想及启示

《 每周 评论 》 上 。随后 , 胡 适 又发 表《 三论 问题 与 主
义》 , 继续 阐明 自己的观点 。 而他撰写的《 四论 问题与 主义 》 还 未及 发表 , 《 每周评论 》 就被查禁 , “ 问题 与主 义” 之争 暂时 中止 , 而新文化运 动阵营 内部 的思 想分 歧 和政治分化则开始加速 。
尔大学 时 , 他不仅有 三分之一 的学 时选修政 治 、 经济
课程 , 对美 国的政治 活动和政治制 度很感兴 趣 , 而且 非常关注国内和国际政治 , 曾为中国的民主共 和政 治 作辩护 0 ” …胡适 1 9 1 7 年 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加
入《 新青 年》 编辑部 , 撰 文反对封建 主义 , 宣传个 性 自
义 中国化 、 党 的建设 。
・
7 9 ・
问题的研究 ,也基本上 借鉴 了胡适倡 导 的具 体 问题
具 体解决 的思路 。这对李大钊形成 马克思 主义观并
与 社会 问题 的解决 思 路 和方 法 以及 考虑 因素 是 不
同的。
成 为马克思主义者起着不可估量 的作用 。 时至今 日, 重新 梳理和评析 “ 问题 与主义 ” 之争 中胡适 的思 想就
由、 民主 和科 学 , 积极 提倡 “ 文学 改 良” 和 白话 文学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1 5
论争结束 后 , 受胡适思想影 响 , 包 括李大钊在 内 的一大批先进 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 更重视对具 体
“问题与主义”之争再思考

170“问题与主义”之争再思考■邓 灿 姜秀玉/延边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五四运动时期爆发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成员在思想上分裂的标志。
自论战爆发以来,便引起了史学界同仁的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受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这次论战被定性为“革命与反动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对非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
随着对胡适研究的深入以及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这一性质论断未免显得有失偏颇。
对“问题与主义”之争进行公正客观的论断,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同时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问题与主义”之争 马克思主义 实用主义 时代价值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被看做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肇端。
蓝公武、李大钊等人先后发文与之展开论战。
自论战爆发伊始,对论战性质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
改革开放以前对胡适的评价大多是消极的、否定的。
这一情况随着思想的解放以及新思潮的涌入有所好转,但这一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如1979年4月出版的《李大钊传》在论述这一问题时,就将“问题与主义”之争看成是革命与反动之间的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对敌人的胜利,这一论断未免有失公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胡适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元史观的涌入,学者们对“问题与主义”之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如耿云志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中较为客观的看待了这次论战,充分肯定了论战的政治意义以及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不过,当今史学界对“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看法仍存在着一些争议,本文拟从对性质标准问题的探讨入手,略陈管见,诚望方家指教。
要对“问题与主义”之争进行性质判断,首先必须弄清楚性质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事件的性质,应当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的起因。
在探究事件的性质时,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事件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以及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二是事件的经过。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反思

g i s h eo mim h t HU h u o wa d “ akn r b u r b e an tt e r f r s t a S i tf r r tl ig mo e a o tp o lm,tl i g la ta u o ti e ” p ak n e s b td c r s ,whl IDa o n i L - e z a x o n e h ea in b u p o lm”a d“ o ti e ” c re t .a pyn h ilcia ma eil m fM a xs h o e p u d d t er lt sa o t“ r b e o n d crn s o rc l y p li g t e dae t l tr i o r im. c aMa x s wiey o ti t d al ismia i r m d l.Of o r e h se p a a ins p l si o tn ni h e me t o u b o t n i u s , i x ln t u p i c o e mp ra t l t n n s f r r e g o
第2 卷 8
20 1 1年
第 1 期
1 月
安 徽 _业 大 学 学 报 (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An u Un v ri fT c n lg . ca S in e ) o r a o h i ie s y o e h oo y( o il ce c s t S
Ab ta t Thea gu n f“p o lrm n d c rn s sr c : r me to r b er a d o tie ”, whc a p ne i ey y ar g . I hs p lmi ・ dr c ig a ih h p e d n n t e s a o n t i oe c ie t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启示
发生在上个世纪初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不仅仅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的一次对于中国未来之路的碰撞式的争论,而且也一直影响到了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脉络。
时值今日,“问题与主义”依然是需要国人深深思考的难题。
胡适曾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劝说人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因为“‘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而李大钊则针对胡适“少谈些主义”的主张表态了,他说:“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
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
接着他又指出: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所以谈主义是必要的,如果不宣传主义,没有多数人参加,不管你怎样研究,社会问题永远也没有解决的希望。
问题与主义之争由此展开.......
想要深入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就需要了解它的背景需要把它放在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进行分析。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还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间。
政治上, 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 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穷兵默武, 弄得民不聊生, 中国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 经济上, 各派军阀为了争取外国列强的支持, 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同时, 各帝国主义国家
也加大了商品与资本的输出和经济掠夺, 中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文化上, 封建军阀们的目标则相为一致, 即利用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尊孔读经的复古主义逆流, 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面对当时的黑暗状况, 中国何去何从成为先进分子们共同苦苦探索的间题。
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到以曾国蕃、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 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到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历史已经证明了他们都无法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
恰逢此时, 一九一九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它给中国的解放带来了新的曙光, 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从此开始走上效仿俄国的革命之路。
回顾历史, 我们发现:首先, 俄国的国情和当时的中国相类似, 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后, 革命前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同时, 两国又是邻邦。
既然俄国革命能取得成功, 建立苏维埃政权, 为什么中国不能效而仿之呢? 其次, 俄国革命胜利后的对外政策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所不同。
十月革命胜利后, 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废除同各帝国主义国家业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并对中国革命表示声援和支持。
因此, 中国的先进分子看清了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是有区别的, 是中国的友好邻邦, 是中国革命的榜样与目标。
再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建立的政府是真正的劳农政府。
俄国十月革命是在推翻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以后, 又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广大工人、农民、士兵翻身成了主人, 这是中国先进分子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正是由于以上的因素使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苦苦探索国家出路, 又屡屡遭受挫折的先进分子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众所周知, 俄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因此, 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
义革命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然而,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当时的中国仍有相当的市场和影响, 他们不甘心失去自己的舆论阵地,于是, 他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 挑起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问题与主义”的大论战。
应当说, 只有把这次论战置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之下, 才能看清这次论战的实质。
毫无疑问, “问题与主义”之争尽管由于《每周评论》的被查封而没有一直延续, 但在当时的思想界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谈史是为了鉴今, 这场论战为今天的我们启示:
1 . 我们应该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这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然而, 在新形势下,我们又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忽视了对自己思想的改造; 人们越来越淡漠思想政治的功能和价值, 放松了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加之“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的论调在当今社会仍拥有一定的市场。
因此, 严峻的现实情势迫使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绝不能轻易忽视政治思想的教育。
2 . 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言而喻, 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谈主义”、讲大道理,而要把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 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结底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同时, 还需要解决教育客体的具体问题, 关心他们的切实利益, 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3 .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以此促进“根本解决”,于是才有具体问题的解决。
“经济的解决是
根本的解决”, 对此, 我们应该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二十世纪二十代, 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经济的解决”受到反动统治的阻碍, 因此, 要想实现“根本解决”,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 采用革命的暴力推翻反革命的统治, 为“根本解决”创造社会条件。
因此, 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 宣传马克思主义, 启发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觉悟, 让他们用革命的暴力推翻反革命的暴力成为当时第一要务。
如今,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 已经具备了“根本解决”的社会条件。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以达到“根本解决”。
历史上, 我国既有“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的教训, 如张东荪主张实业救国, 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运动等, 尽管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极意义, 但最终都失败了, 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改造旧中国的目的, 更不用说“根本解决”了。
当然又有“多研究些主义,少谈些问题”的惨痛教训, 如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 忽视了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 忽视了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虽然当时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但国家经济发展较慢。
今天, 我国已经步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因此, 正确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 把握二者关系的“度”,避免走向两个极端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