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哥特式建筑和雕塑
浅谈哥特式建筑和雕塑

一
、
哥 特 式 起 源
1 1 6 5年至 1 2 0 5年的拉 昂大教 堂是早期哥特式风格 最优秀的
“ 哥特 式” 一词刚开始 是作为一 个贬义词 出现 的 , 它 的意
代表作 。 哥特式建筑 的繁荣 , 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 的原 因就是
毁于大火 中的建筑需要 翻新 和重 建 , 沙特尔大教堂 的重建 , 让 哥特式建筑迈 向了鼎盛 时期 。兰斯 大教 堂首次采用 了条 格式
2 0 1 3 一 O 3
文 艺生 活 L I T ER AT 式建筑和雕 塑
张江花 曹春生
( 景德 镇 陶瓷 学院 陶瓷美术 学院 , 江西 景德镇 3 3 3 0 0 1 )
摘 要: 说及 哥特 式 , 大 家想必对它熟悉但究其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 的哥特式 , 又对它的概念模糊不清。 哥特式一词 大概还是 相 当陌生的。什 么是哥特式建筑 , 什么是哥特 式雕 塑, 文章就 此两点展 开。 关键词: 哥特式 ; 哥特式建筑 ; 哥特 式雕 塑 中图分类号 . J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0 8 — 0 0 9 7 — 0 2
曲线装饰。 火焰式 的建筑装饰 中, 各种坚硬的石头和砖 常常被
扭 曲成树枝或爬墙的常春藤。
三、 哥特式雕 塑
哥特式时代 , 雕塑艺术 的最主要阵地就是教堂 。 在中世纪
成就在建筑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的结构体系是继古罗
人们将 全部 的想象力倾注在教堂这一伟大 的艺术 马 的拱券结构之后 , 西方第一个真正全新 的建筑结构体系 。 不 的天主教 , 雕塑及绘画都是在教堂里得 到发展 的。 在西方艺 同于古罗马的建筑美学 的坚实厚重 、 封闭 内向、 沉静矜持为特 综合体之中。 术史上 , 纪念性石 雕 的创作盛 于古希腊 、 古罗 马时期 , 消失于 征 。哥特式建筑克服 了建筑物高度 、 采光 问题 , 运用肋架交叉
哥特体的名词解释

哥特体的名词解释哥特体(Gothic)是一种艺术和建筑风格,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并随后传播到整个欧洲。
它在中世纪时期独具风格,代表了宗教、文化和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深入探讨哥特体的特点、发展和影响,并探索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哥特体的特点哥特体艺术及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垂直线条和尖锐的拱形。
相比于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注重的是空间的垂直延伸。
教堂的尖顶和瘦长的拱门赋予建筑物一种向上的运动感,给人以一种壮丽、庄重的感觉。
第二个特点是大量运用了飞扶壁和玻璃窗。
飞扶壁是一种支撑建筑物重力的创新结构,使得哥特式教堂能够拥有更高、更开阔的内部空间。
此外,哥特式建筑还大量使用彩色玻璃,通过教堂内的绘画窗户展现宗教的故事和意象。
这些绚丽多彩的玻璃窗使得阳光照射进来时,教堂内部充满了神秘而肃穆的氛围。
哥特体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哥特式建筑以其华丽的装饰品和雕塑而闻名,包括拱门、柱子和教堂顶部的尖顶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雕刻工艺呈现了基督教故事、圣经中的人物以及当时社会的情景,展示了中世纪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
二、哥特体的发展哥特体艺术和建筑诞生于法国,最早出现在巴黎圣母院和亚眠圣亚纳教堂等地。
此后,哥特风格逐渐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和德国等。
不同地区的哥特体艺术也呈现出一些细微的差异,但总体上仍保持了哥特体的核心特点。
在建筑方面,哥特式建筑由宗教教堂扩展到了城堡和宫殿等各种建筑类型。
城堡和宫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性和居住性,窗户更大,内部更加宽敞。
同时,哥特体还延伸到了城市规划领域,对城市布局和街道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哥特体也渗透到了绘画、雕塑和书法等不同的形式中。
绘画中常见的哥特特点包括人物形象的纤细和长比例、明暗对比的强烈效果以及装饰性的花纹和背景。
在雕塑方面,哥特体更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动态,通常采用飘逸的服装和姿态来营造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哥特体书法则以其精湛的笔法和装饰性的字体而著称。
谈谈哥特建筑式风格的理解和看法作文

谈谈哥特建筑式风格的理解和看法作文《我眼中的哥特建筑式风格》一哥特建筑式风格,在我看来就像是建筑界的神秘魔法师。
那些尖尖的塔顶就像魔法棒直指天空,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它的独特。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哥特建筑,是去参观巴黎圣母院的时候。
从远处看,它那高耸的双塔就会第一时间抓住你的眼球。
走近了,能看到精美的雕塑,这些雕塑密密麻麻地布满建筑的外立面,有天使,有恶魔,有人物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就好像是用石头在讲述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进入到教堂内部,那种高挑的空间和宏大的气势一下子就把我给镇住了。
那狭长的拱形穹顶向上延伸,给人一种无比庄严和神圣的感觉,仿佛自己一下子变得很渺小。
这里面的彩色玻璃也是一绝,阳光透过的时候,彩色的光影就洒落在地上,斑驳陆离,就像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这和外面的世界好像被一扇门分隔开了,外面是喧嚣的世俗,里面是圣洁的精神领域。
哥特建筑式风格在巴黎圣母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既展示了当年建筑工匠高超的技艺,也让像我这样的游览者看到了那个时代对于宗教的信仰和热情。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还有个很有趣的特性,就像是一个有着独特性格的老朋友。
它热衷于那些尖锐和高耸。
建筑上那些小小的尖塔就像是刻意扎向天空的小刺,像是在和天空捉迷藏。
还是拿巴黎圣母院来说,站在教堂的庭院里抬头看那些高塔的时候,就感觉这些塔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竞赛,看看谁能更接近天空。
塔身的纹理清晰可见,一块一块的石头紧密排列,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士兵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那些塔身上的雕饰,千奇百怪,有的纹理像树叶脉络一样复杂,却又那么精致有序。
我伸手触摸着这些古老石头,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一块一块地搬运、雕琢,然后精准地拼接。
突然觉得这哥特式建筑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着当年的辉煌与繁华。
它是传统而又古老的,但它又是那么的鲜活。
每一个来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跟我一样,从那些尖塔、雕饰、墙壁上解读出属于自己的一份记忆或者感悟。
也许这就是哥特式建筑风格的魅力所在,它是一座凝固的史诗,也是一个可以任由人们去浮想联翩的艺术空间。
建筑风格中的雕塑元素运用

标题:建筑风格中的雕塑元素运用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不仅包含了实用的功能,还体现了艺术和文化的精髓。
而在众多的建筑风格中,雕塑元素的运用,无论是在立面设计、室内装饰,还是空间结构的处理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探讨建筑风格中的雕塑元素如何影响和塑造建筑的美学和功能性。
一、古典建筑中的雕塑元素古典建筑是雕塑元素运用的最早的实践者。
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如帕台农神庙和罗马斗兽场,无不体现出雕塑在建筑中的重要性。
在帕台农神庙上,雕塑被用于装饰柱头、拱门等关键部位,使建筑具有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艺术气息。
而在罗马斗兽场中,雕塑则被用于围栏和观众席的装饰,增强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感。
二、哥特式建筑中的雕塑元素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拱门和飞扶壁而闻名。
在这个时期,雕塑元素更多地被用于拱券的装饰。
雕刻的图案和人物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视觉效果,还增强了建筑的宗教情感。
在哥特式建筑的入口处,雕塑被用于门楣和门柱的装饰,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三、现代建筑中的雕塑元素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雕塑元素在建筑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隈研吾的设计中,雕塑元素被用于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建筑。
而在安藤忠雄的设计中,雕塑元素则被用于室内设计中,通过光影和空间的运用,创造出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空间。
四、雕塑元素在建筑中的运用原则1.功能性:雕塑元素在建筑中的运用首先要考虑其功能性。
它应该与建筑的功能相匹配,如入口的雕塑应具有引导作用,而室内空间的雕塑则应与空间氛围相协调。
2.美学性:雕塑元素在建筑中的运用应注重其美学性。
它应该与建筑的风格相一致,并能够突出建筑的美学特点。
同时,雕塑的设计也应考虑到比例、色彩、材质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文化性:雕塑元素在建筑中的运用还应考虑到其文化性。
它应该反映出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雕塑元素的运用,可以使建筑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神秘氛围

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神秘氛围法国哥特式建筑凭借着宏伟壮丽的外观、神秘的氛围和精细的雕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它们是法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背景。
本文将介绍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魅力以及它们所传递的神秘氛围。
一、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法国哥特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的尖顶尖塔和拱形的窗户。
哥特式建筑充满了垂直线条和尖锐的形状,给人一种向上延伸的感觉。
这种特点使得建筑看起来高大、庄重而优雅。
此外,法国哥特式建筑还注重对称和均衡,采用了复杂而精细的雕花和纹饰,充分展示了建筑师和工匠们的技艺和美学追求。
二、法国哥特式建筑的魅力法国哥特式建筑的魅力在于它们所营造出的神秘氛围。
进入一座哥特式教堂,仿佛进入了一个超凡的世界。
高大的拱形穹顶、彩色玻璃窗和千姿百态的雕饰将光线以奇特的方式照射进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每一座教堂都散发着凝重而沉静的气息,让人们心生敬畏之情。
此外,哥特式建筑中的一些细节设计,如雕塑、花窗玻璃等,还散发出一种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情调,吸引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三、法国哥特式建筑的背景与历史法国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盛行于欧洲,尤其在12世纪至14世纪达到了巅峰。
这段时期被称为哥特式时代,对建筑师和工匠们来说是一个创作的黄金时代。
哥特式建筑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它们大部分是为了教堂和修道院而建造,用来展示教会的权威和宗教信仰。
此外,法国哥特式建筑还受到了斯德哥尔摩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和特点。
四、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法国有许多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品包括巴黎圣母院、巴黎圣心大教堂、斯特拉斯堡圣母大教堂等。
其中,巴黎圣母院是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哥特式教堂。
它的建造始于1163年,历经两个世纪才完工,是法国的国家级文化遗产。
圣母院拥有壮丽的立面、精美的玫瑰花窗和细致的雕饰,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之一。
浅谈哥特式建筑的神韵和典范

浅谈哥特式建筑的神韵和典范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起源于12世纪的法国,盛行于12—15世纪的欧洲大地,前承罗马式,后肩文艺复兴。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哥特式建筑艺术实现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其塔形屋顶、飞扶壁结构、玫瑰花窗、柱了雕像等经典建筑特点无不体现其作为“上帝之屋”的宗教精神本质。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
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艺术不只影响着中世纪欧洲各国建筑的发展,更影响着现今世界各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哥特式建筑教堂宗教正文:文明的脚步时而轻盈,时而蹒跚,古老的城邦分分合合,几经易主,留下来的多是些远古的传说、史诗的记载和建筑的遗迹。
遗留下来的建筑对或消逝或流传下来的古代文明有着更为准确、客观、具体的表达和继承,如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万里长城,古希腊城邦的柱式建筑,古罗马原始的混凝土和拱券结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和中世纪欧洲的各类宗教建筑,以及近代欧洲客厅里、园林外的巴洛克艺术等。
哥特式建筑,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自公元12世纪到15世纪,城市已成为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的封建社会的崛起,加速哥特式艺术的巨大发展。
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也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美术教案认识不同的建筑和雕塑

美术教案认识不同的建筑和雕塑在撰写美术教案时,我们需要认识不同的建筑和雕塑,以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和雕塑类型,并分析其特点和艺术价值,帮助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建筑建筑是人类为了居住、工作和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
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1.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包括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殿和古罗马竞技场等。
这些建筑以宏伟壮观和严密的结构闻名,体现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技术水平的进步。
2. 欧洲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流行于欧洲的中世纪时期,以其尖顶、拱形窗户和精美雕刻而闻名。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和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圣马可大教堂。
3. 亚洲传统建筑亚洲传统建筑包括中国的古代宫殿、日本的寺庙和印度的泰姬陵等。
这些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雕刻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4.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强调功能性和创新设计,代表性的建筑包括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迪拜的哈利法塔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高度引人注目,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典范。
二、雕塑雕塑是用各种材料创作的立体艺术品,以其形象传达信息和艺术感染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不同的雕塑风格代表着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
1. 古代雕塑古代雕塑以希腊和罗马文明最为著名。
希腊雕塑注重再现人体的完美比例和动态姿态,如米洛的维纳斯;罗马雕塑则更加强调宏伟和庄重,如大卫像。
2. 文艺复兴雕塑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开始对古代文化和艺术进行研究和模仿,雕塑作品再次掀起了热潮。
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米开朗基罗和多纳泰罗,他们的作品注重解剖学和人体比例的准确表达。
3. 现代雕塑现代雕塑突破了传统的限制,采用了更多的材料和创作方式。
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雕塑家安迪·沃霍尔和亚历山大·考尔德。
他们的作品以抽象和概念为主,呈现出丰富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应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不同的建筑和雕塑,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浅析13 世纪哥特式象牙微建筑雕刻

浅析13 世纪哥特式象牙微建筑雕刻作者:邓静来源:《美术界》 2020年第2期文/ 邓静哥特式微结构并不是在13 世纪发明的,它是一种从古代晚期继承下来的装饰性风格,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哥特式媒介,从手稿到纪念碑,从圣物匣到唱诗班的屏风。
“哥特”艺术是笔者多年以来的研究对象,也是笔者博士期间一直的选题。
微体系的结构和意义在建筑研究领域普遍存在,但微体系结构在哥特式象牙雕刻方面迄今为止未被深入研究。
“哥特式”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能在现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亦绝非偶然。
它适应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即人的非理性(感性)对理性的质疑、人对自我生存价值的质疑和人在现实世界中对信仰的质疑。
学术界目前对于哥特文化在精神上和形式上的理解跨度依然较大,仍有争议,颇具研究价值。
20 世纪和21 世纪的西方艺术史学家们,都热衷于在哥特式建筑中看到晚期的绘画作品。
“哥特式”被转移到绘画或雕塑上的理论框架中,假如没有诸如尖拱、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等特征的话,或者说,假如这些物体唯一的共性是它们的空间接近性的话,恩斯特·贡布里奇(ErnstGombrich)的研究就避免了令人不安的意识形态。
贡布里奇列举的“象牙”,被动成为当时流行建筑装饰的对象类型之一,如今被习惯性地称为“哥特式象牙”,如图1。
对于贡布里奇来说,这些架构中的元素是哥特式的,仅仅因为它们是习惯性的安排和现实的期待,而不是一个时期的风格“有机统一”的结果。
假如不把象牙雕刻与微建筑的结合视为公理化,就会发现这种材料与装饰形式的结合背后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微建筑在13 世纪作为一种前奏艺术选择的使用,也展示了一种视觉上对紧迫的知识与社会共识的反应。
一、“控制原则”和微结构的装饰性在《哥特建筑和经院哲学》(1951 年)中,艾尔文·潘诺夫斯基试图通过用个人习惯或思维习惯取代时代精神,重新定义一个时代统一的审美倾向和风格。
潘诺夫斯基谈到智力表现和艺术形式之间难以确定的“相似性”,但这些概括被搁置一边,以便更具体地评估哲学家和泥瓦匠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附近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哥特式建筑和雕塑
作者:张江花曹春生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说及哥特式,大家想必对它熟悉但究其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哥特式,又对它的概念模糊不清。
哥特式一词大概还是相当陌生的。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什么是哥特式雕塑,文章就此两点展开。
关键词:哥特式;哥特式建筑;哥特式雕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97-02
一、哥特式起源
“哥特式”一词刚开始是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的,它的意思是哥特人的。
然而,所谓的哥特式风格却与哥特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
现在人们对哥特式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人们约定那样一类的称作为哥特式,显然已毫无任何褒贬色彩。
“哥特式”一词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学者发明的,用以描述中世纪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盛行出现的建筑样式。
哥特式风格从12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出现,14世纪遍及欧洲。
哥特式风格设计中世纪晚期多种造型艺术品类,建筑、雕塑、绘画、壁画、镶嵌彩窗工艺等。
二、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风格是基督教在日渐趋于成熟之时在视觉艺术领域取得的成果,由于当时人们对宗教的极度热心与钟爱,西方社会在造型领域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在大教堂上的修造上,因此哥特式风格最先出现于建筑。
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首先出现了这种风格,并且在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的结构体系是继古罗马的拱券结构之后,西方第一个真正全新的建筑结构体系。
不同于古罗马的建筑美学的坚实厚重、封闭内向、沉静矜持为特征。
哥特式建筑克服了建筑物高度、采光问题,运用肋架交叉式拱顶、二圆心尖券,在美学特征上,哥特式建筑轻盈剔透、欲飞欲动,垂直方向的线条占据大部分。
根据不同的阶段,哥特式风格建筑被分为3个阶段:在约1140年至1200年巴黎附近所进行的初步尝试一般被称为早期哥特式风格。
1200年至1260年间建造的建筑,包括沙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和亚眠大教堂则是哥特式风格的鼎盛时期。
圣乌尔班教堂则是这一时期的典范,这时这一风格被称为辐射式,它更注重线条和通透的效果。
15世纪早期,法国出现了哥特式建筑最后一个类型——火焰式。
1137年至1144年间,巴黎城外的圣丹尼斯修道院在院长絮热的指导下进行重建,由此哥特式建筑开始出现。
作为路易六世的朋友,此番修建圣丹尼斯修道院既有一定的宗教目的也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可以宣扬教会和王室的双重重要性。
同时有可以解决对空间的需求,来收纳更多的朝圣者。
絮热指导下重新修建的部分包括唱诗席和西面工程。
西立面的设计、西面三个入口的雕塑装饰以及镶嵌彩窗的设计和应用,为随后的哥特式教堂提供了蓝本。
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和1165年至1205年的拉昂大教堂是早期哥特式风格最优秀的代表作。
哥特式建筑的繁荣,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毁于大火中的建筑需要翻新和重建,沙特尔大教堂的重建,让哥特式建筑迈向了鼎盛时期。
兰斯大教堂首次采用了条格式窗花格。
1243年至1248年,圣徒小教堂的修建标志着哥特式建筑史上一个以轻盈感和垂直性的强调为特征的阶段的开端,并且它也开创了辐射式风格,辐射式是从哥特式教堂玫瑰窗窗花格的辐射状图样而来。
这种玫瑰窗花格是13世纪的哥特式大教堂最具特色的构成之一。
哥特式建筑晚期,英国则是其潮流领导者。
英国是法国境外最早接纳哥特式建筑样式的国家,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唱诗席就是其代表作。
英国哥特式建筑将建筑物上所以可能雕刻的表面布满了装饰。
在“装饰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哥特式建筑的最后一个类型,即火焰式。
火焰式建筑风格是因建筑物外面、门廊等部位各种火焰状的曲线装饰。
火焰式的建筑装饰中,各种坚硬的石头和砖常常被扭曲成树枝或爬墙的常春藤。
三、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时代,雕塑艺术的最主要阵地就是教堂。
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人们将全部的想象力倾注在教堂这一伟大的艺术综合体之中。
雕塑及绘画都是在教堂里得到发展的。
在西方艺术史上,纪念性石雕的创作盛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消失于中世纪前期。
直至罗马式时代,纪念性石雕才在建筑装饰雕塑领域复兴。
经哥特式时代得到全面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纪念性石雕才逐渐摆脱了对建筑的依附,从教堂的艺术综合体中走向教堂外面的广场。
絮热主持下的圣丹尼斯修道院的西立面三个入口雕刻装饰机具秩序感的总体布局,可谓是开一代风气之先。
沙特尔圣母大教堂西面入口,雕塑装饰风格是早期哥特式时期建筑装饰雕塑较为成熟、完整的作品遗存。
它的总体设计受圣丹尼斯修道院的影响,与罗马式教堂相比较,这里的门侧住人像雕刻不再是扁平的浮雕,它们是依托着柱子的圆雕,成为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独立形体。
由于必须让圆柱作为任务形体的依据,此时的人物形象受到柱子的限制,人物在形式上未免有点抽象和拘谨,但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静穆与神圣的气息,却也与周围建筑环境甚为协调。
柱子上的人物面部结构清晰、表情安逸、静谧。
新建的沙特尔圣母大教堂,雕塑装饰比之前更为优秀。
原先静态的人物此时变得活灵活现,不比之前的呆板,此时他们的身体动态更为活跃,外形轮廓具有丰富性。
人像那较柱身宽的躯体、人物头上伸出的华盖和脚下的基座,都将身后的柱子隐藏了起来,人物衣褶也自身有了重量,成为一个独立的空间装饰,而不仅仅是人物身上用浅浮雕进行的装饰。
在哥特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兰斯大教堂西面的《圣母往见》和《受胎告知》。
《圣母往见》群像极富有古典主义气息,细密稠叠的衣褶,希腊式的面容,人物的躯体结构隐现在紧裹的长袍之下。
人像似乎已将完全脱离了柱子,身体造型坚
实,体量厚重,柱子退在了人像的背景中。
《受胎告知》中的圣母显得十分朴素、单薄,身体轴线是笔直的,面容平板,眼睛和嘴巴在石头上粗略划刻。
由于默兹艺术较为写实的、带有理想化色彩,创造的人物形象比例正确,造型结实,衣褶排列有序。
受默兹艺术的影响,12世纪下半叶至13世纪初期许多哥特式教堂的建筑装饰雕刻作品中出现槽状衣褶风格。
大天使加百利像处理衣褶的手法和单薄的躯体所呈现的异常优雅、略显矫揉造作的S形曲线,则是代表真正的“哥特式”雕塑风格出现了。
哥特时代的西欧,对圣母玛利亚的膜拜成为了建造哥特式教堂的最主要的动力。
哥特式雕塑主要是为当时教堂的使用和装饰而制作的,大多细致地刻在大厦、照墙、洗礼盆和正门之上,特别是作为纪念碑上的图象。
大多数哥特式的石碑雕刻都是在大教堂的外部,而不在内部。
一般来说它们特别是以修长的形体、拘谨的姿态和程式化的服饰所产生的垂直静止的效果而著称。
一切动作通常是由头部的前倾后仰、左顾右盼表现出来。
由于各种雕像都是定型的,所以观赏者只要一看,便知道雕刻的人物是谁。
哥特式雕塑总是着色的。
脸和手是自然色,头发是金黄的。
外衣的色彩明丽,并饰以珠宝和环佩,壁炉边都镶上了宝石和色玻璃。
这些雕像的整体效果极为动人,其目的是要暗示一种真正天国的意象。
此外,雕塑家必须要根据观看者的主观视角来调整雕像的比例,他们将人物雕刻的很大,而且会扭曲变形以便适合人们观看时倾斜的视角。
多数哥特式艺术中的人物形象是被摆放在建筑物式的空间内的,在哥特式风格的雕塑中,很少会看到头上没有天蓬、完全独立的形象。
参考文献:
[1]洪洋.哥特式艺术.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迈克尔.卡米尔.哥特式艺术辉煌的视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