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理论与冬病夏治
夏治冬病正当时

夏治冬病正当时作者:一雯来源:《女友·家园》2016年第07期古人所说的“将病之病”,就是指现时虽然未发作,但却已有隐患的“未来之病”。
夏治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和“春夏养阳”的原则,对冬季气候寒冷时易发或加重的疾病,在三伏天气候炎热、疾病缓解时进行治疗,利用三伏天气温高、肌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医治,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发作。
何谓“冬病”?“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
普遍的症状为:遇冷就咳喘、气急、打喷嚏;遇凉就腹痛、腹泻、大便稀;遇寒就背肩腿痛步难移。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秋冬好发的疾病很多是由寒邪引发,寒邪若在人体内积久不散,便易伤阳气甚至导致人体虚寒。
为何“夏治”?三伏天虽闷热难耐,却是人体阳气相对最旺盛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个时机,给予温阳补益的治疗方法,驱散体内阴寒痼疾,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使冬季亦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泄,从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所以,“冬病夏治”的治疗原则归结起来有两条:一是驱寒邪;二是调阴阳,改变虚寒体质。
夏治冬病一:痛经隔姜灸中医称痛经为“经行腹痛”,并有虚实之分。
一般可分为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四大类。
隔姜灸是夏治痛经的有效方法。
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对穴位和医理的要求也不高,隔姜灸成了最简易的平民私家灸法,基本上属于“哪里觉得不舒服就在哪里灸上一壮”(艾绒做成小团,称为艾炷;艾炷燃烧一枚,称为一壮),且其疗效显著,是性价比极高的疗法。
操作方法:取新鲜老姜一块,沿生姜纤维纵向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针或牙签刺上几个孔。
施灸时,将姜片放在需要艾灸的部位,放置艾炷在其上,点燃。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皮肤局部潮红为适度。
(2024年)冬病夏治ppt课件

9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功能调理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冬病夏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 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力。
经络疏通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冬病夏治 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
2024/3/26
10
03
冬病夏治的方法与 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
在夏季进行中药灌肠、艾 灸等治疗,温阳散寒、祛 湿止泻,缓解溃疡性结肠 炎症状。
18
妇科疾病治疗
痛经
慢性盆腔炎
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旺盛的特 点,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温经散 寒、活血止痛,缓解痛经症状。
利用夏季阳气旺盛,通过中药灌肠、 艾灸等方法,温阳散寒、祛湿消炎, 缓解慢性盆腔炎症状。
25
治疗前准备事项
1 2
了解病情
在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包括 病史、症状、体征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针灸、拔罐、艾灸等。
3
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的需要,合理安排治 疗时间,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2024/3/26
26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024/3/26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
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室内环境舒适,避免患者受凉或受 热。
注意患者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遵守治疗规范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治疗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和 有效。
27
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冬病夏治

以免影响第二、第三次的治疗。等到第三次,贴敷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因为可以有较长的时间修复,有时候皮肤起泡效果更好。
注意事项(二)
“冬病夏治”药物贴敷灸疗多在夏 季7—9月进行,尤以三伏天为佳。 每年头、中、末伏第一天或前后二 天各贴一次,连贴三年。
贴敷施灸前须清洁皮肤。严重皮 肤疾病、过敏体质、吐衄者、妊娠 勿用。
为确保疗效,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般药饼要贴4-6小时,刚贴
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的感觉,如果贴敷部
位疼痛或烧灼感厉害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贴过午时。如
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觉之前一定要揭掉。
第一次贴的时间不必太长,主要了解一下药性,最好别把皮肤贴出水泡,
痛及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往往天气寒冷时发作,天热时
症状消失。因此,夏季夜间不要在室外露宿,禁止睡水泥地,以免风
寒湿气蓄积于体内。
头痛,头痛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种中医称作“ 头风病”,每遇风
寒就头痛难忍。因此,在夏季应忌用冷水洗头。此外,还应禁止直接
对着电风扇长时间吹风。
逢冬怕冷,逢冬怕冷不论何种原因引起,在夏季应注意少食生冷
顾名思义,“冬病”即为某些好发于冬 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 病。
阳气不足
生活中的冬病夏防
上述种种其致病因素往往产生于夏季,因天气炎热,没有立即发作 而潜伏于体内,到了冬季则发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
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
冬病夏治的原理

冬病夏治的原理冬病夏治的原理,冬病夏治以《黄帝内经》为基础。
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历法、精、气、神、经络,组成其核心思想,而阴阳又被称为辨证施治用药之总纲。
有三方面学说为总的指导思想。
其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平衡观点。
其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学说观点。
其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
冬病夏治的原理,其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平衡观点。
其中包括1、阴阳为道。
2、阴、阳二元论。
3、阴阳失衡,阳易受损为先。
4、“春夏养阳”等相关思想。
冬病夏治的原理,其二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学说观点。
正气指人体“元气”、“卫气”、“宗气”、“营气”之气,元阴元阳之气的化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人体多种机能参与。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认为,正气充足,卫外固密,病邪难以侵犯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或者有外邪侵犯,正气亦能抗邪而不至于发病。
由此可见,正气虚是呼吸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因此“冬病夏治”的治疗原则就是以扶正固本为切入点,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降低呼吸病的发病率及减少原有疾病的复发。
其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相应观点。
即对于疾病的治疗只有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状态的改变与四时五行的运行规律统筹考虑,才能达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的最佳治疗效果。
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四季相应,人体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相联系,不同的脏因而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部分表现为五脏的五行属性。
冬病夏治的原理,大部分基于《黄帝内经》,根据这些原理,使用中医各种治疗手段,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病等。
冬病夏治正当时 治已病更治未病

冬病夏治正当时治已病更治未病药王孙思邈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通俗的说法就是,最好的医生,是让人在疾病未发之前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冬病夏治正是传承了中医学传统“治未病”思想,成为。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
与中医“天人相应”相呼应,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
此外,据已知文献记载,“冬病夏治”是具有特色的传统中医药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利用夏季高温,阳气充足的时机,达到防治疾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冬病要放在夏天治呢?北京睿养中医院中医专家向我们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专家解释,一般,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本。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这些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寒从内生。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所以如果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吹,外寒复来的时候,不但旧病复发,还可能会再添新病。
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
中医认为,此时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营,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蜠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从上面的相互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几乎存在着一种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关系,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天地是种自然的幻化,而自然与人却存在一种同构的血亲关系,在养生上理所当然就要有一种顺应自然之心。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对于自然、顺应,又该如何做呢?总起来说,就是人禀天地之气,首先就应该掌握天地的四时变化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成长。
期间,顺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泉源,逆则虚实不通,病情无察,自然就会体验病来如山倒之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经常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小病经常都不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健康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小病”里上演阴沟里翻船的闹剧。
这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细分的角度对顺应自然作一个解剖。
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阴阳消长、因时而异和因地制宜。
一、阴阳消长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互通应,息息相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

《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与应用时间医学理论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根据自然界的时间变化来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规律的一种医学理论。
这种理论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强调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在《黄帝内经》中,时间医学理论的核心是“天人相应”学说。
这个学说认为,人体生理节律与宇宙节律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人体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反应。
因此,时间医学强调了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是《黄帝内经》时间医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应用理论。
子午流注理论是根据每日不同的时辰,来研究人体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为针灸和中药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灵龟八法则是根据八卦象数推算人体脏腑经络的气血盛衰,指导针灸治疗。
在养生方面,时间医学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
例如,子午觉是利用时间规律来调节人体睡眠的一种方法,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按时作息是根据人体生理节律来安排作息时间的一种方法,能够帮助人们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
在疾病防治方面,时间医学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冬病夏治是根据“天人相应”学说,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采用温阳补虚、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冬藏春生则是利用冬季寒冷、人体阳气内藏的有利时机,采用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春季易发的疾病,如过敏、肝病等。
除了在养生和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外,时间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采用时间医学的方法进行针灸和中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同时,在妇科、儿科等领域,时间医学也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时间医学在科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现代医学中,时间治疗和时间监测已经成为许多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时间治疗是根据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特点,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冬病夏治ppt课件

冬病夏治
一、冬病夏治的涵义
“冬病夏治”疗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
想,冬病是指对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 的疾病。这些疾病虽在夏季少有发作,但其宿根 常存体内。“夏治”是指选择夏天炎热之季,采用 适当中医药疗法予以治疗。 。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方法
• 广义: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理疗、穴位贴 敷以及中药内服;
• 春秋战国时期贴敷疗法逐步运用于临床 •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列举了各
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 养膏,至今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是收了不少穴位敷贴 疗法,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
冬病夏治
为什么要选择在夏季三伏敷贴?
•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 ,具体时间选择在夏季三伏是 源自“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之说。“伏者”指夏季三伏日; 因肺在五行中属金,“金气”指肺脏之经气。此话是说三伏 之日,肺脏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 疾患的最好时机。
冬病夏治
七、冬病夏治适应症
冬病夏治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COPD、反复
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干燥 综合征、SLE、产后风湿症、强直性脊柱炎、慢性疼痛性疾病 • 颈椎病、腰腿痛、各类慢性疼痛疾病 • 4、消化系统疾病 •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功能不良、肠易激综
冬病夏治
3、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了冬 季阳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从而达 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冬病 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法。《黄帝内经》 记载“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 中血脉”即开始使用膏药外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之气, 生发于春, 长养于夏, 收敛于秋, 归藏于冬, 缺一不可, 倒置不可。冬之藏, 秋所奉也; 秋之收, 夏 所奉也; 夏之长, 春所奉也; 春之生, 冬所奉也。苟不 能应春而反逆其生发之气, 至夏自违其融和之令, 是所奉者少也。”可见,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一个完整 的过程,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 就会对所有的环 节产生影响; 在天地自然, 则产生灾害, 在人体, 则 出现疾病。
冬 病 夏 治 一 般 都 采 用 穴 位 敷 贴 、 穴 位 注 射 、热 敷 、熏 洗 等 外 治 的 方 法 。 盛 夏 之 时 人 体 阳 气 隆 盛 外 浮, 腠理开泄, 故气血应当遍布于体表。而阳虚或阴 寒内凝之人阳气不能升举, 气机郁闭, 故不利于祛 邪。外治的方法则可引气血达于体表, 促使邪气从 体表而散。盛夏时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 汗腺及 毛细血管普遍开放, 药物吸收快, 皮肤给药易进入 全身血液循环, 且皮肤间层有储存作用, 使药物浓 度曲线平缓, 避免了口服或注射给药中时间- 血液 曲线上表现出的峰谷现象[6]。此外, 皮肤给药还可避 免胃肠道消化液及肝脏首过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能 充 分 地 发 挥 药 物 的 作 用 [7]。 其 他 治 法 用 于 冬 病 夏 治 亦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实践证明, 多种治法联合运 用效果往往更佳。如王氏[8]在伏天用药, 以汤剂内服 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亦取得满意的疗效。
刘品祥, 男, 在读博士生 #通讯作者: 郭霞珍, 女,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32 ·
此根据顺养的原则, 治疗在盛夏施实最为有效。此 外, 夏季治疗还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 到了冬季阳 气充足、阴精敛藏而不外泻, 可达到调整阴阳, 提高 抗病能力的目的[3]。冬病夏治, 就是这样一种在夏季 阳盛之时治疗冬病的方法。 3 冬病夏治的临床运用
冬季是一年中阳气潜藏的季节, 自然界水冰地 坼, 一派严寒, 人体亦出现阳虚阴盛的生理状态。此 时若再见阴证, 则无疑会雪上加霜, 使病情趋向恶 化。因此, 在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 常常提示其病 理状态以寒为主, 而患病之人则多为阳虚。疾病年 年如此, 则说明寒邪客体, 羁留不去。这类疾病治法 当以温阳祛寒为主。一年之中夏季酷热之时阳气最 为充沛。此时祛寒, 借阴寒衰微之机顺势而为, 则寒 邪易去; 借阳气生长之机扶助阳气, 则阳气易旺。因
由 此 ,《内 经 》提 出“春 夏 养 阳 , 秋 冬 养 阴 ”的 观 点, 认为在春夏季节应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 秋冬 季节则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春夏自然界阳气生 长, 人体阳气亦随之渐旺, 顺应生长的阳气以养阳, 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若逆之而行, 则必然收效 甚微, 秋冬亦然。可见, 顺时养生实为中医学四时养 生理论的精髓所在。 2 冬病夏治疗法的机理
参考文献: [1] 邢玉瑞.论天人合一观与《内经》理论的建 构[J].陕 西 中 医
学院学报, 2003, 26( 5) : 1- 6. [2] 黄兆鋆.天人相应的原理内容及其价值 旨 要[J].中 医 函 授
通讯, 2000, 19( 1) : 4- 5. [3] 严光俊, 丁淑彦.冬病夏治的研究近况[J].中 医 外 治 杂 志 ,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按时顺养的原则, 是天 人相应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一个成功例证, 反映了 天人相应理论的巨大潜力。冬病夏治的成功应用提 示我们, 根据人体生理状态随季节变化的特点进行 整 体 的 、宏 观 的 调 节 和 治 疗 , 可 能 会 对 季 节 性 疾 病 产生更好的疗效。此外, 烟氏等[15]指出, 精神分裂症 的发病与加重有明显的周期趋势, 应于秋冬或冬末 春初作好预防, 而于春夏用药遏制。这些实践提示 我们可以尝试将此治法进一步扩展。
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一个具体表现。天人相应 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界的运 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使机体也发生与 之相应的变化,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是息息相 关的。天人相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天、地、人统一 起来, 把人作为天的一个子系统, 强调人与天的相 应性。
( 收稿日期: 2008- 06- 18)
பைடு நூலகம்
冬病夏治的治法应严格限制在对冬病的治疗 上, 即要求所治疾病具有冬季发病或加重的特点。 而一个疾病是否具有这个特点, 还取决于辨证分型 和患者的体质。比如同为哮喘, 寒哮多有冬季发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2008 年 9 月, 15( 5)
或加重的趋势, 热哮则没有这个特点。因此, 冬病夏 治的方法用于治疗寒哮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但治疗 热哮则适得其反。
顺应四时规律的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治疗学 的一大特色, 对于治疗和预防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和意义。冬病夏治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疗法, 一 般 采 用 穴 位 敷 贴 、穴 位 注 射 、热 敷 、熏 洗 等 外 治 的 手 段, 不仅简便易行, 而且体现了中医学按时顺养的 原则, 是天人相应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一个成功例 证, 反映了天人相应理论的巨大潜力。 1 天人相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就是在这种顺养思想的 指导下产生的。临床上许多疾病具有季节性发病或 加 重 的 特 点, 其 中 有 些 疾 病 如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支 气 管哮喘、反复 感 冒 、慢 性 咽 喉 炎 、慢 性 过 敏 性 鼻 炎 、 肺 心 病 、风 湿 性 疾 病 、肠 功 能 紊 乱 、冻 疮 等 在 天 气 寒 冷时容易发作, 天气越冷病情越重, 治愈越难, 而天 气暖和时则不易发作, 病情较轻, 治疗效果也较好。 这类疾病因好发于冬季, 或是常在冬季加重, 因此 被称为“冬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医临床版) 2008 年 9 月, 15( 5)
·31·
天人相应理论与冬病夏治
刘品祥 1 王红伟 2 李海燕 1 郭霞珍 1# (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2 河南中医学院)
关键词: 天人相应理论; 冬病夏治; 治疗; 预防 中图分类号: R242
如前所述, 冬病以阳虚或寒盛为主, 故用药以 辛温之品为最多, 其中以温阳为主, 佐以化痰、通 络 、利 水 、行 气 之 品 。 如 以 白 芥 子 、甘 遂 、延 胡 索 、细 辛、半夏、麻黄、麝香、斑 蝥 、冰 片 、白 芷 等 药 物 外 敷 肺俞、心俞、膈俞、定喘、大椎、膻 中 、足 三 里 、天 突 、 肾俞、膏肓等穴位 治 疗 肺 系 疾 病[5, 9-13]。 程 氏 用 透 骨 草 、苏 木 、伸 筋 草 、海 桐 皮 、嫩 桑 枝 、威 灵 仙 、红 花 、鸡 血藤热敷治疗痹证等,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4]。
2006, 15( 2) : 54- 56. [4] 沈利华.支气管哮喘的冬病夏治临床研 究[J].实 用 中 医 药
杂志, 2001, 17( 4) : 3- 4. [5] 樊学忠, 刘建平.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不同季节
不 同 证 型 的 疗 效 分 析 [J]. 中 国 针 灸 , 2001, 21 ( 3) : 138 - 140. [6] AIBERM K. Skin Permeability dermatology aspect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Am Heart, 1984, 10( 8) : 200. [7] V YAS S P.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seudolater based transdermal srug delivery system or diclofenal[J] .Drug Der Ind Pharm, 1991, 17( 8) : 1041. [8] 王 水 林.136 例 老 年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冬 病 夏 治 的 远 期 疗 效 观察[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1, 8( 2) : 38- 39. [9] 宋 玉 勤 , 李 艳 艳.冬 病 夏 治“消 喘 膏 ”治 疗 慢 性 肺 系 疾 病 650 例 疗 效 观 察[J].邯 郸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 2003, 16( 1) : 26- 27. [10] 宋南昌, 熊润贤.天灸膏敷贴对 100 例慢性支气管炎冬病 夏治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 1994, 27( 4) : 40. [11] 田丰.壮肺膏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200 例[J].山西中医, 1998, 14( 6) : 37. [12] 王燕, 方清信.哮喘停穴位敷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9 例[J]. 山东中医杂志, 1999, 18( 3) : 111- 113. [13] 黄 光 林 .冬 病 夏 治 过 敏 性 鼻 炎 30 例 [J]. 辽 宁 中 医 杂 志 , 1997, 24( 4) : 162. [14] 程亭秀.冬 病 夏 治 中 药 热 敷 治 疗 膝 骨 关 节 炎[J].中 医 外 治 杂志, 2003, 12( 5) : 5. [15] 烟建华, 苏晶.精神分裂症的择时施治探讨[J].中国医药学 报, 1996, 11( 1) : 7.
《素 问·宝 命 全 形 论 》 说 :“天 地 合 气 , 命 之 曰 人 。 ”人 禀 天 地 之 气 生 , 与 自 然 界 的 万 物 同 源 于 一 气 , 具 有 相 同 的 阴 阳 五 行 结 构 和 阴 阳 消 长 、五 行 生 克制化规律。概而言之, 人与自然同源、同构、同道[1], 这 是 天 人 相 应 的 内 在 原 因 。《 周 易·乾 卦·文 言 》曰 :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气”是天人调节的承担者, 是天人相应的中介[2]。人与天地自然正是凭借着“气” 统一起来, 从而实现相互感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