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教学课件 3.9《说“木叶”》(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精品课件(共34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精品课件(共34张PPT)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 洞庭波”。
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2—6自然段 的内容。
第2段:指出“木叶”就是“树叶”,古 代诗歌多用木叶、落木,而极少用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 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木”字,虽然两者概 念相同,但在诗歌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 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 术特征。
第三部分(7):说明“木叶”与“树叶” 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引题
主体
“木叶”成为 诗人笔下钟爱 的形象。
“木”含 有落叶的 因素
“木”有落叶 的微黄与干 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
明朝未及,我只有过好每一个今天,唯一的今天。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思 念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
秋风叶落的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 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 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 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精读探究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 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 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9《说木叶》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一部分(1-3):写“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第二部分(4-6): “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 )
第三部分(7):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似,Βιβλιοθήκη 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却是一字千里。
(总结 )
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总结

木叶
疏 朗空 阔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什么诗诗歌的暗示性?文章如何阐释诗歌暗示性的问题?
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作为概念影子的暗示 性是指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这样 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但要玩味诗歌的语义, 而且要玩味诗歌语言以外的意义。中国诗歌语言注重语言的 含蓄,注重暗示,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是无尽的。作者用 了许多例子做了分析,讲明了这个问题。
比较下面三首诗“梅”的特点:

• 梅花 王安石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卜算字·咏梅 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独立完成“自学深 思”部分内容。

小组讨论完成 “合作探究” 部分内容。
正字音

袅袅(niǎo) 灼灼(zhuó) 涔(cén)阳 窸(xī)窣(s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九课《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九课《说“木叶”》公开课教学课件共22张PPT(共22张PPT)

枫叶: 江枫渔火对愁眠/枫叶荻花秋瑟瑟 /停车坐爱枫林晚/晓来谁染霜林醉/明朝挂 帆席,枫叶落纷纷 柳: 无心插柳柳成荫/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然烟笼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须 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 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 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 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 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 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 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种纤腰学不成。
阅读1~3段,思考:
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关 键 点
在“木”字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1—3)
雪: 飞雪连天射白鹿/独钓寒江雪/楼船 夜雪瓜洲渡 花: 花非花,雾非雾/无可奈何花落去/ 花开堪折直须折/花径不曾缘客扫/花落知多 少 日: 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 日出西边雨 杜鹃: 杜鹃夜半犹啼血/杜鹃枝上杜鹃啼 /望帝春心托杜鹃 风: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松: 静听松风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文外探究
“树”总是与繁茂的枝叶相关联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寇准《书河上亭壁》
文外探究
“黄叶”总是不如“木叶”吗?
②“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所 以很少见“树叶”。
概括文意
6、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 黄和干燥之感;
②“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 的美丽形象。
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 提出问题。
1、导出话题: “木叶” 2、设置疑问: 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
概括文意
请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的文意。
1、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 们钟爱的形象。
概括文意
2、古代诗歌中很少见“树叶”而一 再使用“木叶”。
概括文意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关 键在“木”字。
概括文意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其本 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概括文意
5、①“木”概念的暗示性使读者更 多地想起树干;
文外探究
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用“木 叶”,是否还另有原因?
文外探究
“木”总含有落叶的因素吗?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文外探究
“木”总暗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3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课件 (33张PPT)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
木 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
落 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 翩翩。
——曹植《美女篇》
•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意 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 在北大中文系老一辈的学者中,林先生是享 寿最高的一位。在为先生九十华诞祝寿的时候, 有人曾向先生请教过他的长寿之道,先生回答说: “有两条,一条是一切都是身外之物;再一条就 是多吃胡萝卜。”先生所说的“一切都是身外之 物”,这当然首先是指的淡泊名利,先生的淡泊 名利是人所共知的,可以说是保有陶渊明之风, 承继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但据我的 体会,其含义又还不止于此,其间还包含了在 《西游记》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和乐观 精神。先生被称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等。
• 做人

• 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 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
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
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含“月”“梅” 等 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 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 文。
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相互讨论交流)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五3.9《说木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 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 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诗歌中有用“树”,有用 “叶”“树叶”“落叶”却无 人过问。 “木叶”一用再用, 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 多精彩的诗句;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 上有哪些特征?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微黄干燥 气息。
场合: 秋天叶落 情感: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全文)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2、阅读1-3段,思考:
•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课件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 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 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 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 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举头望明月, 对
低头思故乡。 故 乡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亲 人
海上生明月, 的
天涯共此时。
思 念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木叶”为诗人钟爱。
(二)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 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 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 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练习二:柳
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 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 4~6 段,说
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
”和“③
”;第 7 段,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
颜 色 的暗示性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美文品读 素材开发
那一份晚唐的美丽 ——重读林庚
王文静 重读林庚,是在先生离世的第五个年头。在诗歌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 人们很少再提起诗人的时候。闲时偶尔从书架低处抽出一本丰子恺的漫画 册 ,看 画时读到标题“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 水悠悠”“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曼妙词句,不知怎的一下子就想起林庚先生来。
知识窗
意 象 是诗人的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或景 物 ,渗 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 描 摹 ,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
意 境 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 境 界 。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目标二品味语言,体会细节
1.文章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的《野田 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发现“木”和“树”有什么不同?
提示:


艺术特征 意思情味 适用场合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繁茂的枝叶,枝叶的
黄色、干燥的质感
4.辨近义 (1)偶尔 偶然 辨析:“偶尔”和“偶然”是一组易混词。“偶尔”,①副词,间或;有时候。② 形容词,偶然发生的。“偶然”,①形容词,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 一般规律的。如:偶然事故/偶然因素/出现这一情况十分偶然。②副词,偶尔。 如:闹市里偶然也能听到几声鸟鸣。二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都可以 作定语和状语,如:偶然因素/偶尔的事;偶然听到鸟鸣/偶尔写。但我们平常 使用的时候对“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与“必然”相对;对“偶尔”侧重在 它的副词性,与“经常”相对。二者作定语的时候,“偶然”修饰中心词的时候可 用“的”也可以不用“的”,而“偶尔”一般要用“的”;如:偶然(的)事故/偶然(的) 情况,偶尔的成功/偶尔的情况。
5.第 5 段与第 4 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 五 段在第四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 素 ”这 个特征,引出语言“暗示性”的问题,过渡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6.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 1~3 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文学史家,原籍福建闽侯。历任 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 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 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 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2.写汉字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Yǔ 信

yǔ 毙hàn

不落言 quán 沈 quán 期 shū 朗 shū 理
3.解词义 钟爱:特别爱。 万应锭:万能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迢远:遥远。
易错字 筌 佺 疏 梳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学以致用 “梅”是中国诗和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和题材。请采用本文的“首句标 义法”,写两段“说‘梅’”的文字,力求思路清楚,结构谨严。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写作示例:梅 花深受中国文人喜爱,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满在乌黑而坚 硬 的 干枝上,而干枝又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故而引起诗人们的 赞美。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①“木叶”的出现与使用
第一部分(第 1~3 段) ②什么是“木叶”
提出“木叶”问题 ③古代诗人多愿意用
“木叶”
④“木叶”的第一个艺
说“木叶”
术特征
第二部分(第 4~6 段) “木叶”的艺术特征
⑤语言的暗示性(过渡) ⑥“木叶”的第二个艺
术特征
第三部分(第 7 段) 总结全文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探讨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问题。林庚先生深 谙诗歌妙道,又很擅长说理的艺术,因此行文中没有摆出大讲“文艺理论”的 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 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 大量实例,通过精当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这样,读 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 走进诗歌的殿堂,体味到“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 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
(3)不落言筌 不落窠臼 辨析:“不落言筌”和“不落窠臼”是一组近义词。两者都有“从固定的程 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但适用对象不同,“不落言筌”侧重在语言上有创 新;“不落窠臼”侧重在形式或风格上有创新。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5.积名句
(1)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1.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 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
提示:①“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 术 特 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②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 交 饱 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 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 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 ,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 叶 ”是 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 的 阴 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作者却以《说“木叶”》为 题,若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提示:标 题 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 要 改 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 论 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 叶 ”诗 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 态 度 ,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绿色,枝干褐绿色
疏朗
饱满
秋风叶落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 密密层层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借鉴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 提示:因 为 “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 树 干 ,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 在? 提示:不 仅 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歌语 言 的 暗示性特点。 4.本文多处引用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①引 出 谈论的话题;②用作观点的例证;③提高文化品位。
(沈佺期《古意》)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5)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7)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
9 说“木叶”
捣衣诗
[南朝·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赏析]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 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首联两句中 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盼 归之切。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 衣时眼中所见,秋风萧萧,落叶飘飘;下句是思妇 心中所想,陇首古道,秋云飘飞。两句一南一北, 一女一男,一实景一悬想,对仗工整,形象鲜明,意 蕴丰富。五、六句由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 深秋萧瑟的园圃,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下秋 虫唧唧,断续悲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 等我裁就的寒衣寄到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 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他哪里能及 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冬衣呢?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看,梅花之美主要缘于体态多姿。干枝穿插间的粗、 瘦 对 比,故老梅更独具这般风采。梅花盛开或初吐花蕾时,尚无绿叶衬托,只 由花朵与枝干相互构成点与线的二重唱。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实 地 道 出了对梅花的绘画感受;而王冕画梅繁花密枝,也能引人进入梅花的国 度。
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蜡梅。蜡梅洗尽脂粉, 只 剩 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 部 永 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其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蜡梅花朵 之 “蜡 黄”,呈现了无价的特种黄金色。(改编自吴冠中《说梅》)
背景助读 相关知识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秋浦.

亭皋.
gāo
涔.阳
cén
相似. sì 似
似.的 shì
漂泊. bó 泊
湖泊. pō
加点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