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伐他汀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导致老年人死亡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而随着年龄增长,ASCVD患病率和病死率相应增加。
他汀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
然而,医生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以及长期治疗安全性存在担忧。
2010年,我国发布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我国血脂领域专家借鉴近年发布的国际血脂管理指南和临床证据,对指南进行了修订。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特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逐渐增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的TC、LDL-C和TG平均水平均低于西方人群,以轻、中度增高为主。
二、临床证据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的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病死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但目前缺乏转为8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的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的临床试验数据。
三、治疗目标共识建议,应用他汀前,充分权衡治疗获益风险比,根据个体特点确定老年人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注:非HDL-C = TC-HDL-C i K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耳45 岁,女"岁)、吸烟、HDL-C < 1.04 Inlnot/L(40 mg∕dl)j BMI ⅛28 <g∕∏ιj、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四、药物的选择国内现有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为亲脂性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亲水性他汀类药物。
血脂康胶囊的主要调脂成分为洛伐他汀及他汀类同系物,1.2 g的血脂康胶囊约含10 mg洛伐他汀。
他汀类药物分类

他汀类药物分类经常有患者询问,为什么血脂偏高不多,医生却让我吃他汀类药物?他汀种类这么多,它们究竟有啥不一样?一、为何血脂偏高不多,医生也给开他汀吃?很多人看到化验单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值在正常范围内,就想着不用再吃他汀,经常到药学门诊咨询药师是否可以不吃了,答案告诉您是“不可以”的。
降脂是否达标,要根据患者所患疾病以及其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在他汀治疗过程中,不必过于担心低密度脂蛋白值太低,指南指出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值应<1.8mmol/L;糖尿病、慢性肾病(3或4期)或高血压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值应<2.6mmol/L;高血压合并以下三项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值应<3.4mmol/L。
危险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肥胖、早发缺血性心血管家族史。
二、他汀类药物那么多,究竟有啥不一样?1.降脂强度不同各种他汀类药物降脂强度不同,降脂效果最强的是瑞舒伐他汀,要想达到同样的降脂幅度,每种他汀服用的剂量也是不同的,如将低密度脂蛋白幅度降低41%,需达到相等强度的各种的剂量转换为:阿托伐他汀20mg=匹伐他汀4mg=洛伐他汀80mg=普伐他汀80mg=瑞舒伐他汀5mg=辛伐他汀40mg。
2.服药时间不同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每日固定时间服用一次,早上或晚上睡前服用均可。
氟伐他汀、匹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每日晚上睡前服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通过肝脏CYP3A4代谢酶来代谢,容易和很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氟伐他汀则主要受到CYP2C9的影响,与CYP2C9抑制剂联合应用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升高;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普伐他汀不受CYP系统影响。
因此,若必须选择有相互作用的其他药物进行疾病治疗,可以用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及普伐他汀来代替。
匹伐他汀多效性与临床应用

匹伐他汀多效性与临床应用
陆人杰;唐风雷;王燕龙;徐军英;仲春雷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14(0)19
【摘要】匹伐他汀是新型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先后于日本(2003年)、中国(2009年)和美国(2010年)上市,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和混合型血脂紊乱。
本品通过阻断HMG-CoA转化成甲羟戊酸,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增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受体的表达,提高LDL-C微粒的摄取,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浓度。
1结构与作用他汀类结构中的侧链部分与HMG-CoA有相似的结构,与HMG-CoA还原酶产生竞争性结合而抑制其活性。
【总页数】3页(P5627-5629)
【作者】陆人杰;唐风雷;王燕龙;徐军英;仲春雷
【作者单位】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事科,江苏常州 213000;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事科,江苏常州 21300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事科,江苏常州 213000;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药事科,江苏常州 213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
【相关文献】
1.他汀类药物多效性临床应用新进展 [J], 于福恩;万明花;孙红国;江毅;贾玉敏
2.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多效性 [J], 董梅
3.匹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多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J], 潘丹;苏微微;李立;陈魁霞;袁影;赵可新
4.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观察 [J], 于明;张凯博;皋月娟
5.阿妥伐他汀多效性作用临床应用进展 [J], 孙维娜;王蓓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匹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与安全性

匹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与安全性作者:於宏马岩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匹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收治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51例,分成A、B两组,分别给予匹伐他汀、阿伐他汀治疗。
结果:两组病患治疗后的TC、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关键词匹伐他汀;高龄老年;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量实践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患者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同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老年人肝肾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由于担心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导致了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仅有不足半数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致使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严重不足。
临床试验已证实了阿托伐他汀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中降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本文探讨匹伐他汀在高龄老年(≥80岁)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1例,年龄80~91岁,平均(84.48±3.85),其中男30例,女21例。
将5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B两组,A组28例,年龄80~89岁,平均年龄(82.17±3.19)岁,B组23例,年龄80~91岁,平均年龄(83.06±4.75)岁,两组病患的性别、年龄及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①年龄≥80岁;②已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同时经超声检查伴有颈动脉内膜一中层(IMT)增厚或斑块形成;③LDL-C≥2.59 mmol/L;④来院前2周内未用他汀类药物或其他类型的降脂药;⑤肝、肾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①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肝胆疾病、糖尿病等所致的继发性高脂血症;②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甲状腺素、类固醇激素等影响血脂代谢的药;③有他汀类药物过敏史;④排除各种急性、慢性炎症、肿瘤、风湿、结缔组织疾病患者。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建议
表1 老年人调脂治疗目标值[mmol/L (mg/dl)]
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建议
3. 对于年龄>75岁心血管高风险的老年人应进行预期寿命、虚弱状 态、合并疾病、肝肾功能、经济因素等综合评估,权衡调脂治疗的 获益风险比、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以及个人意愿决定是否使用 中低剂量他汀类药物。 4. 老年人使用可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LDL-C未达标时,可加用依折 麦布或PCSK9抑制剂。
吸收,降低LDL-C 15%~22%,常用剂量为5~10 mg/d。 ▪ 用药注意:依折麦布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如
头痛、腹痛、腹泻、腹胀、乏力及肝酶异常。
常用的调脂药物及安全性
2. PCSK9抑制剂: ▪ 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循环中PCSK9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
(LDLR)的结合,阻止PCSK9介导的LDLR降解,促进LDL-C清除,平 均降低LDL-C 60%,减少心血管事件。依洛尤单抗常用剂量为140 mg/2周或420 mg/4周,阿利西尤单抗常用剂量为75~150 mg/2周。 ▪ 用药注意: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不适、过敏反应和流感样症状。
①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食物同服更容易吸收,瑞舒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和匹伐他汀不受食物影响,普伐他汀 与食物同服减少吸收。
② 由于肝内胆固醇的合成在夜间达到高峰,氟伐他汀、洛伐他 汀、辛伐他汀半衰期较短,建议晚间服用;
③ 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半衰期较长,可在任何 时间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LDL-C幅度见表3。
老年人血脂 异常管理中 国专家共识
前言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 要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血脂异常是ASCVD及心血 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延缓 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但由 于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群用药不足、停药率高。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4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他汀类药物用千心血管疾病(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临床价值无可争议,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入减少CVD发病及死亡风险的益处已在大量研究及广泛人群中得到证实,是国内外众多指南一致推荐的血脂管理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基石药物。
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应用人群的不断扩大、新型降脂药物的相继问世,医学信息的可及性增加和大众媒体科普宣讲的普及,有关他汀类药物使用的顾虑有增加趋势,他汀不耐受诊断与处理的问题逐渐突出。
尽管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组织相继发布了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或共识,但他汀不耐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致使临床实践中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尚欠科学,他汀不耐受被高估的清况时有发生。
多项研究提示,我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明显低千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主要与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担忧及临床医师对他汀不耐受的诊断与处理欠规范有关。
为提高人们对他汀不耐受的科学认知水平,规范他汀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提高我国人群血脂达标率,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特组成专家组,全面复习他汀不耐受的全球相关研究数据包括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和耐受渭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外他汀不耐受相关指南与共识,制定了《他汀不耐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适合我国人群的他汀不耐受基本定义、科学诊断标准及干预策略,以期改善我国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提高我国ASCV D的防治水平。
1、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治疗率达标率低,这是我国CV D负担持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数据显示,40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3%,其中3.4mmol/� LDL-C < 4.1 mmol/L者占18.4%,lDL-C � 4.1mmol/L者占8.1%但血脂异常患者中仅18.9%接受降脂治疗,.2%得到充分控制。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中已定义为"极高危",但ASCVD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再发风险存在差异。
2018年美国心血管病学会(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胆固醇临床实践管理指南,将ASCVD患者的风险进一步细分为极高风险和非极高风险患者,并进行不同的治疗推荐,强调极高风险人群在高强度/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同时,也提出了非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推荐。
2017年ACC专家组就"非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ASCVD管理中的作用"制定了专家共识。
但是,我国人群对于大剂量、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差,患者发生肝毒性、肌肉毒性的风险明显高于欧美国家患者,而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即可使我国的大多数患者LDL-C达标。
此外,除了单一高强度的他汀治疗,联合降脂方案也可显著降低患者的LDL-C水平。
因此,本共识专家组对ASCVD危险分层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标准,找出超高危ASCVD患者,推荐相应的降脂治疗方案,更加明确地指导ASCVD的二级预防。
一、超高危ASCVD人群的定义临床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史、稳定或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等,以上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PPT模板

CCMR‑3B
25817
42%
55%
42.9%
一项横断面研究
4807
67.1%
55.9%
39.4%
我国T2DM患者的血脂异常还表现出地域差异
目 录
糖尿病患者的ASCVD危险分层与治疗目标
风险分层
评估指标
超高危
合并ASCVD
极高危
不合并ASCVD,但存在以下任一情况:(1)≥40岁(2)<40岁,合并长病程(T2DM病程≥10年,T1DM病程≥20年)(3)<40岁,合并≥3个危险因素a(4)<40岁,合并靶器官损害b
谢谢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特点及心血管危害
三、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ASCVD风险
1. LDL‑C 水平
2. 非 HDL‑C 水平
95%CI 1.70~2.30
95%CI 1.35~1.96
目 录
糖尿病患者合并ASCVD相关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
一、T2DM患者
二、T1DM患者
研究
病例数
血脂异常比例
调脂治疗比例
C级
表2 糖尿病患者血脂干预靶点及目标值推荐建议
(一)血脂干预靶点
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干预靶点及目标值
糖尿病患者的ASCVD危险分层与治疗目标
二、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干预靶点及目标值
(二)潜在调脂靶点
目 录
糖尿病患者的降脂治疗策略
序号
推荐建议
推荐级别
1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作为降脂治疗的基础
高危
<40岁,不具备以上极高危特征
表1 糖尿病患者的ASCVD危险分层
a危险因素
b靶器官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匹伐他汀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并可改善其预后。
自1987年第一个他汀---洛伐他汀获准上市以来,之后又有6个他汀陆续应用于临床。
最近又一个新的他汀--匹伐他汀在中国上市,新他汀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为使临床医师更充分了解并合理使用匹伐他汀,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起草了本共识。
一、匹伐他汀钙的化学结构、药代动力学特征1. 化学结构匹伐他汀化学名称为:(+)-顺式{(3R,5S,6E)-7-[2-环丙基-4-(4-氟苯基)-3-喹啉基]-3,5-二羟基-6-庚酸}钙。
匹伐他汀钙的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50H46CaF2N2O8 分子量:880.98Da2.吸收与分布匹伐他汀口服后在小肠迅速吸收,空腹0.5~0.8小时即可达血药浓度峰值,在给药后第3-4天血浆浓度达到稳态。
匹伐他汀吸收率80%,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60%,半衰期为11小时。
匹伐他汀在肝脏中的浓度最高,其次是肾、心脏组织,在血液、骨骼肌和大脑中浓度相对较低[1]。
3.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细胞色素P450系统(Cytothrome P450 system,CYPs)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其介导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约有50%以上的临床药物通过CYP3A4代谢。
匹伐他汀不通过CYP3A4代谢,极少部分经过CYP2C9代谢,因而该药基本不受通过这两种途径代谢的药物的影响。
肝脏摄取匹伐他汀时,90%以上是经过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2(Organ anion Transport Polypeptides 2,OA TP2)进行的。
环孢霉素A、胆汁酸盐、硫酸盐、甲状腺素、甲氨喋呤等影响OATP2介导的匹伐他汀转运,应尽量避免匹伐他汀与这些药物的合用[1]。
4.清除匹伐他汀在体内代谢很少,代谢途径包括:内酯化、侧链β氧化、氮萘环的羟基化作用及喹啉环水解等。
匹伐他汀主要以原型存在,其少量的代谢物主要为匹伐他汀内酯。
匹伐他汀原型及其内酯代谢物均通过胆汁排入小肠,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体外,部分可被重吸收,即存在肠肝循环,这是其消除半衰期较长和生物利用度高的主要原因。
匹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内酯从尿中排泄的不足2%[1]。
二、匹伐他汀的作用机制匹伐他汀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使甲羟戊酸合成减少,从而降低胆固醇合成的数量。
匹伐他汀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使肝细胞内胆固醇浓度降低,促进浓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密度上调及活性增强,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并能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使VLDL转化成LDL减少,从而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
三、匹伐他汀的临床研究1. 对LDL-C的影响匹伐他汀对于降低LDL-C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日本的一项入选264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用匹伐他汀治疗的剂量探索研究,治疗持续时间为12周,结果显示匹伐他汀每日1mg、2mg和4mg分别降低LDL -C达34%、42%和47%[2]。
韩国的一项为期8周的临床研究(9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匹伐他汀2m g降低LDL-C达38%,同对照组辛伐他汀20mg的效果相似[3]。
在欧洲的一项为期12周入选821例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匹伐他汀2mg和4mg降低LDL-C分别达到38%和45%,效果分别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20mg相似[4]。
2. 对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的影响一项针对43例低HDL-C血症患者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匹伐他汀应用12个月可使HDL-C水平从36.0m g/dL升高到40.5mg/dL(p<0.001),ApoA-I水平从108.4mg/dL升高到118.7mg/dL(p<0.01)[5]。
另一项比较匹伐他汀2mg和阿托伐他汀10mg升高HDL-C效应的随机临床研究(入选患者207例高胆固醇血症和糖耐量异常)中,用药52周后,匹伐他汀升高HDL-C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8.2%vs. 2.9%, p=0.031),匹伐他汀组升高载脂蛋白(Apo)A-I水平也优于阿托伐他汀(5.1%vs. 0.6%,p=0.019)[6]。
对TG水平在150mg/dL以上的患者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匹伐他汀2mg治疗12周可以降低血清TG水平约23%[7]。
在一项II期临床研究中,匹伐他汀4mg治疗8周可以降低TG约42%[8]。
3.对其它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影响33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接受匹伐他汀2mg治疗8周,结果显示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水平以及小而密LDL-C比例明显下降,颗粒直径峰值(LDL颗粒大小的指标)明显增大[9]。
KISHIMEN研究入选了17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匹伐他汀1mg或者2 mg持续应用6到12个月,结果显示LDL-C和RLP-C分别下降了30.3%和22.8%[10]。
17例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分别接受匹伐他汀2mg或者阿托伐他汀10mg,在治疗12周后,两组中RLP-C和小而密LDL-C均出现了明显下降,两组间未见到明显的差异[11]。
匹伐他汀对脂质谱具有综合性的改善作用,除了显著降低LDL-C和TC的作用,还具有降低TG和升高HDL-C的作用。
匹伐他汀同时具有改善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参数的作用,包括降低小而密LDL-C和RLP-C等。
4. 匹伐他汀的多效性作用除了调脂治疗之外,许多研究显示匹伐他汀还具有多效性作用。
一项体外试验表明,匹伐他汀有抑制C 反应蛋白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白介素8的作用,并且能够抑制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刺激产生的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显示匹伐他汀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
另有研究显示,匹伐他汀有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的作用。
因此,匹伐他汀可能通过多方面的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2-14]。
5.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多个研究均显示匹伐他汀具有使冠状动脉和颈动脉斑块消退的作用。
给予遗传性高脂血症( WHHL )兔匹伐他汀治疗,16周后观察到匹伐他汀在显著降低胆固醇的同时,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具有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15]。
日本的一项有关匹伐他汀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入选了82例患者分为匹伐他汀组(n=41,2 mg/日)和对照组(n=41,仅饮食控制) ,随访半年。
通过治疗前后对左主干冠脉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容积分析发现,治疗组LDL-C明显降低(幅度达到33.2%),IVUS测定的左主干斑块容积指数显著减少,匹伐他汀降脂治疗可促使冠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16]。
为了前瞻性评估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日本的一项临床研究入选了252例急性冠名综合症(A CS)患者,观察匹伐他汀4mg和阿托伐他汀20mg的疗效差异。
治疗8个月后,匹伐他汀4mg组斑块容积(PV)降低了16.9%,阿托伐他汀20mg组降低了18.1%,两组均有明显的下降[17]。
四、匹伐他汀的安全性和耐受性2008年公布的LIVES( LIValo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Study)研究是一项针对20,000例日本患者实施的有关匹伐他汀疗效和安全性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共入选了20,279例患者并随访2年。
匹伐他汀服用剂量范围是每日1~4mg,其中19,925例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匹伐他汀对于日本人群(亚洲人)具有良好安全性[18]。
1.一般不良反应匹伐他汀的一般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如恶心、胃肠部不适、便秘、腹泻、腹痛、呕吐等,总发生率为1.23%。
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红斑、荨麻疹等,总发生率为0.69%(137/19,925)。
2.肌肉安全性肌肉相关性不良反应(血CK增高,肌痛等)的发生率为4.5%(893/19,925),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3%(6/19,925)和0.01%(2/19,925)。
匹伐他汀均与其他他汀类药物报道的数据相似或更低。
3.肝脏安全性LIVES研究中,应用匹伐他汀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胆红素增高分别为1.79%(356/19,925)、1.5%(298/19,925)和0.09%(18/19,925),其中严重ALT或AST升高的小于0. 01%,研究中未见这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明显的影响。
五、匹伐他汀的临床应用建议1.临床应用范围对于冠心病、冠心病等危症及其他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患者,遵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原则,匹伐他汀可用于降低TC、LDL-C和TG,并升高HDL-C,提高患者调脂治疗达标率。
对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或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患者,当饮食控制及其他非药物治疗不理想时,匹伐他汀可用于降低总胆固醇(TC)、LDL-C。
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患者其血脂异常常表现为T G水平轻度升高及HDL-C水平降低,可选用匹伐他汀治疗使LDL-C达标的同时降低TG及升高HDL-C[1 9]。
2.用法用量成人一日1次,每次1-2mg,晚饭后口服,最大剂量为4mg。
3. 注意事项3.1下列患者禁止给药:(1)对匹伐他汀成份有既往过敏史的患者;(2)严重肝病患者或胆道闭塞患者;(3)正服用环孢霉素患者;(4) 孕妇及可能妊娠的妇女或哺乳期妇女。
3.2以下患者原则上禁止给药,但如有必要可慎重给药:肾功能相关的临床检查值异常的患者,需要合并使用本药物和贝特类药物时,仅限于治疗判断为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给药3.3以下患者慎重给药:(1)肝病患者或有既往史的患者,酒精中毒者;(2)肾病患者或有既往史的患者;(3)正在服用贝特类药物,烟酸的患者;(4)甲状腺机能低下症患者、遗传性肌疾病或有家族史患者,药物性肌障碍的既往史患者。
3.4在使用本药的情况下,以下几点要充分注意:(1)使用本药前,首先采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基本疗法-饮食疗法,以及减少如高血压,吸烟等引起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和进一步运动疗法。
(2)从服药开始到12周之间至少要检查肝功能1次,以后定期(如半年)检查。
(3)服药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血脂值,如发现对治疗无反应时应停止给药。
在启用他汀类药物时,要检测肝转氨酶(ALT,AST)和CK,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