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灸粉配方及适应症(修订版)
脐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脐灸疗法技术操作规范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
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
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方法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功效健康方面: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养生方面:微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美容方面: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能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治疗方面:特殊的给药方式,使患者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
脐疗的禁忌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要特别注意保暖。
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
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
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热,比如艾灸,此时要特别留意皮肤的颜色改变和表面温度,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烫伤。
给小儿施灸时尤其要当心。
小儿皮肤娇嫩,在治疗过程中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以更容易烫伤,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过敏现象,立刻停药。
轻者可自行消退,如发生皮肤水泡者,用消毒针挑破,外搽紫药水即可。
脐疗的优点1、适应症广脐疗的功用及适应症非常广泛,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系统均有作用。
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
概括有:强壮祛病,养生延年:脐之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舍,是强壮保健的要穴。
古麦脐灸(1)

古麦脐灸
上墙部分
古麦脐灸适应症:
1.小儿脾胃虚弱、厌食、便秘、腹泻、发烧、感冒、肥胖
2.成人脾胃不和、食欲不佳、胃下垂、便秘、泄泻、腹痛
3.失眠多梦、易烦健忘、潮热盗汗、气虚自汗
4.痛经、月经不调、宫寒、手脚冰凉
5.满面油光、易生痤疮、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爽
6.素体易感、体弱乏力、大肚腩等亚健康人群
展架部分
脐,中医称之为“神阙”,为经络之总根,经气之汇海,通过任督冲带血脉而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神阙通八脉,是人体命根子的大门,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
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古麦脐灸,即在肚脐上隔药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
借助艾草纯阳之火,加特制的脐灸粉的药力,通过神阙穴直达五脏,由点到面、由表及里、驱寒升温、平衡阴阳,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适应人群:
1.小儿脾胃虚弱、厌食、便秘、腹泻、发烧、感冒、咳嗽、肥胖、各种眼疾、免疫力低下
2.成人脾胃不和、胃寒、胃疼、咳嗽、气虚、腹寒、宫寒、痛经、月经不调、手脚冰凉
温馨提示:
1.调理期间敬请禁酒戒烟、多素食、多食清淡或五谷杂粮食品。
2.脐灸前请仔细阅读艾灸须知。
3.脐灸一个疗程为10次,需要在10-15天之内完成,才会收获良好的治疗保健效果。
时间拉长,火力无法相续,效果要打折扣。
4.由于材料需要现用现制,如爽约没来,费用将无法退回。
脐疗大全含减肥精修订

脐疗大全含减肥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医脐疗方法大全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敷脐、贴脐、填脐、熨脐、熏脐、灸脐等。
脐疗的适应症: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疾病,并可养生保健。
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禁忌:对有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低血糖、怀孕期、月经期、溃疡病、腹部手术3个月、产后半年、内脏出血者禁用脐疗。
感冒1方:葱白30克,生姜30克,食盐6克,白酒适量。
共捣烂如泥,纱布包敷脐上,热水袋熨30分钟。
用于风寒感冒。
再盖被子,喝热水,取微汗。
2方: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片适量,研细末,水调或姜汁调膏。
敷脐,胶布固定。
用于风热感冒。
痛经 1方:肉桂10克,吴茱萸20克,茴香20克,共研细末,用白酒适量,炒热。
趁热(以不烫皮肤为度)敷于脐部,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月行经前敷3日即效。
用于寒凝气滞之痛经。
3方(乳没散)乳香、没药各等分,研细末,水调为药饼。
贴脐,胶布固定。
用于痛经。
子宫脱垂:蓖麻仁、升麻、黄芪各10克,共研细末,醋调糊状。
取适量敷脐部,每日一换,连用5~7天。
麻痹型肠梗阻:丁香30~60克,研成细末,加75%酒精调和,对酒精过敏者,可用开水调和。
敷于脐。
荨麻疹:神阙穴拔火罐法,待3~5分钟后将火罐取下。
连续拔罐3次为1次,1日1次,3次为1疗程。
彭祖接命丹:暖丹田,助两肾,添脑髓,却病久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附子50克,甘草60克,甘遂60克,麝香克,烧酒2斤。
先将大附子切成薄片,用纱布包裹,再将甘草、甘遂共捶碎。
然后将上3味药放入烧酒中共浸半日,用文武火煮,以酒干为度,旋即取起附子待用,并把甘草、甘遂去掉不用。
最后把附子片与麝香共捶千下至极融烂程度,做成2个药丸,阴干,备用。
脐灸粉配方及适应症

1号脐灸粉(不思饮食)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砂仁、当归等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乳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使用禁忌:感冒发热病人不宜使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酌情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2号脐灸粉(风寒感冒)药物组成:苏叶、豆豉、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等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祛风除湿,消疮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等症。
使用禁忌:忌生冷、油腻之品3号脐灸粉(风热感冒)药物组成:柴胡、连翘、银花、防风、桔梗、薄荷、竹叶、甘草等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西医: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疗效。
还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咽炎、咽峡疱疹、麻疹、肺炎、药物性皮炎、小儿湿疹、产褥感染等病属中医风热表证者。
使用禁忌: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与滋补性中成药同时使用。
4号脐灸粉(虚寒泄泻)药物组成:白扁豆,陈皮,砂仁,乌梅,党参,炒白术,茯苓,补骨脂,煨肉豆蔻,五味子,等功效:健脾助运淡渗利湿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主治: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
西医:久泄是指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使用禁忌:忌不易消化食物,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5号脐灸粉(宫寒痛经)药物组成: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吴萸,生姜,甘草,附子等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通络止痛,补肾暖宫主治:痛经宫寒,小腹冷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脐灸粉配方及适应症(修订版)

1号脐灸粉(不思饮食)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砂仁、当归等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乳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使用禁忌:感冒发热病人不宜使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酌情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2号脐灸粉(风寒感冒)药物组成:苏叶、豆豉、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等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祛风除湿,消疮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等症。
使用禁忌:忌生冷、油腻之品3号脐灸粉(风热感冒)药物组成:柴胡、连翘、银花、防风、桔梗、薄荷、竹叶、甘草等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西医: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疗效。
还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咽炎、咽峡疱疹、麻疹、肺炎、药物性皮炎、小儿湿疹、产褥感染等病属中医风热表证者。
使用禁忌: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与滋补性中成药同时使用。
4号脐灸粉(虚寒泄泻)药物组成:白扁豆,陈皮,砂仁,乌梅,党参,炒白术,茯苓,补骨脂,煨肉豆蔻,五味子,等功效:健脾助运淡渗利湿温肾散寒涩肠止泻主治: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
西医:久泄是指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使用禁忌:忌不易消化食物,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5号脐灸粉(宫寒痛经)药物组成: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吴萸,生姜,甘草,附子等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通络止痛,补肾暖宫主治:痛经宫寒,小腹冷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脐灸,夏日养生必备

脐灸,夏日养生必备脐灸简介脐灸是祖国医学的瑰宝,源于古代,在历代的中医文献中有大量的散见记载,并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已有数干年的历史。
实践证明,它具有简、便、验、廉、捷等特点,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曾盛赞脐灸疗法曰:“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而不穷。
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
世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
脐灸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种,是以脐(即神阙穴)处为用药部位并加以艾灸,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现在,中医外治疗法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艾灸为主的的无创伤、无疼痛疗法,已经成为外治疗法的一大研究趋势。
脐灸便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无创痛穴位外治疗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类。
在所有的穴位中,神阙穴(即肚脐)是结构最特殊,定位最明确的腧穴,其特殊性及与整体联系的广泛性是其它任何体穴所无法比拟的。
祖国医学认为,神阙为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经络学说认为,脐通五脏六腑,联络于全身经脉;气功理论认为,脐下(当指脐之深部)为下丹田之所在;现代医学则证明,脐为腹壁最后关闭和最薄处,最有利于药物渗透与吸收;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也证明,脐灸可广泛应用于全身一百多种疾病,并有着较好的疗效。
近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现行用药方式所存在的间题,如口服用药,药效只能维持数小时或更短时间,致使病人不得不一日多次服药。
因药物经口服进入消化道后,部分有效成分往往被破坏,不得不加大剂量甚而近于中毒剂量,威胁着病人安全。
注射给药,既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也有许多不便之处。
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寻找新的给药途径,已成为有关医药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祖国医学的脐灸法便是一种较理想的给药途径。
可见,脐灸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很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和普及推广。
使这一祖国医学明珠,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脐灸粉配方及适应症

脐灸粉配方及适应症1号脐灸粉主要成分包括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砂仁、当归等,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乳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症状。
然而,感冒发热病人不宜使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酌情使用,对本品过敏者应禁用,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2号脐灸粉的成分包括苏叶、豆豉、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等,主要适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但忌生冷、油腻之品。
3号脐灸粉的成分包括柴胡、连翘、银花、防风、桔梗、薄荷、竹叶、甘草等,主要功效为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适用于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然而,风寒感冒者不宜使用,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与滋补性中成药同时使用。
4号脐灸粉的成分包括白扁豆、陈皮、砂仁、乌梅、党参、炒白术、茯苓、补骨脂、煨肉豆蔻、五味子等,主要功效为健脾助运淡渗利湿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适用于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
但忌不易消化食物,对本品过敏者应禁用,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5号脐灸粉的成分包括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吴萸、生姜、甘草、附子等,主要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通络止痛,补肾暖宫。
适用于宫寒痛经等症状。
主治:湿热泄泻,腹泻黏稠,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黏滞不畅,小便短赤,脉弦数等症状。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气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
11号脐灸粉(疼痛镇痛)药物组成:没药、乳香、丁香、甘草、川芎、当归、白芍、桂枝等。
功效:XXX活血,镇痛消肿,止痛祛风主治:用于各种疼痛,如头痛、肌肉酸痛、风湿痛、关节疼痛、神经痛等。
中医自制脐疗减肥配方有哪些?

中医自制脐疗减肥配方有哪些?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医自制脐疗减肥配方有哪些?导语:减肥的方法很多,但都不怎么健康,如果因减肥而丧失了健康,得不偿失。
肚脐敷药是中医比较常见的外治法之一,它不仅能够治病,还可以减肥,减肥的方法很多,但都不怎么健康,如果因减肥而丧失了健康,得不偿失。
肚脐敷药是中医比较常见的外治法之一,它不仅能够治病,还可以减肥,那么配方一般有哪些呢?1、脾虚痰湿(虚胖)型配方艾叶各5克,桂枝15克。
佩兰20克,白芷、苍术各15克,独活、广木香各10克,花椒、制法:将上药共煎煮,提取物烘干研成极细粉,装入薄布内,制成8×8厘米的药蕊,外用彩色绸缎制成肚兜,紧贴肚脐处。
每15~20天更换1次药蕊,使用3~6个药蕊为1疗程,一般l~3个疗程可使体重恢复正常。
原理:妇女脾虚、阳气不振则寒湿内生,《素问·天元正纪大论》云:“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腑肿,胸胀满”,故虚胖多湿。
方中佩兰、苍术、独活芳香化湿。
又能消胀;白芷辛温气芳香而祛浊;广木香行气止痛,健胃导滞;桂枝、花椒、艾叶温中散寒,助阳通经。
脾阳运湿自除,则肥胖自退矣。
2、气滞血瘀型配方当归30克,川芎15克,细辛、三棱、莪术各10克,乳香、没药、丁香各5克,冰片3克(后入)制法:除冰片外,先将上药共煎煮,提取物烘干研成细粉,再入冰片研极细粉,装入薄布内,制成8×8厘米的药蕊,外套彩色绸缎制成的肚兜,紧贴于肚脐外。
每15~20天更换1个药蕊,3~6个药蕊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使体重正常。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采办打赏如对您有帮助,可采办打赏,感谢原理:七情六欲每每会构成气滞血瘀、内分泌紊乱而构成郁胀型肥胖症。
《灵枢·本神篇》云:“忧愁者,气闭塞而不可。
”“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瘀。
故本方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莪术、乳香行气消积而散结;三棱、没药活血而兼破瘀;细辛能疏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祛头风、下通肾气,可散结祛湿;丁香健脾理气、湿肾助阳而消胀;更有冰片通诸窍、散郁火,兼有消炎肿、引诸药渗入渗出之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号脐灸粉(不思饮食)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砂仁、当归等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乳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
饮食、体弱倦怠
使用禁忌:感冒发热病人不宜使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酌情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2号脐灸粉(风寒感冒)
药物组成:苏叶、豆豉、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等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祛风除湿,消疮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苔白,脉浮者;疮肿初起,见表寒证者。
疮疡初起有表证者,或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等症。
使用禁忌:忌生冷、油腻之品
3号脐灸粉(风热感冒)
药物组成:柴胡、连翘、银花、防风、桔梗、薄荷、竹叶、甘草等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西医:临床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疗效。
还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咽炎、咽峡疱疹、麻疹、肺炎、药物性
皮炎、小儿湿疹、产褥感染等病属中医风热表证者。
使用禁忌: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与滋补性中成药同时
使用。
4号脐灸粉(虚寒泄泻)
药物组成:白扁豆,陈皮,砂仁,乌梅,党参,炒白术,茯苓,补骨脂,煨肉豆蔻,
五味子,等
功效:健脾助运淡渗利湿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主治: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
倦怠,舌淡苔白。
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白,精神萎靡,
睡时露睛。
西医:久泄是指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
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使用禁忌:忌不易消化食物,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号脐灸粉(宫寒痛经)
药物组成:当归,桂枝,白芍,细辛,吴萸,生姜,甘草,附子等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祛瘀,通络止痛,补肾暖宫
主治:痛经宫寒,小腹冷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
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
亦治妇人宫冷,久不
受孕。
西医: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妇科炎症等。
使用禁忌: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
6号脐灸粉(气血双补)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苍术、甘草、川芎、龙眼肉、当归、白芍、地黄、黄芪、砂仁等。
功效:培元固本补气生血养血安神养颜美容
主治: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忱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以及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
使用禁忌:孕妇忌用,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
7号脐灸粉(补肾壮阳)
药物组成:肉桂、黄芪、党参、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桂枝、牡丹皮、山药、仙灵
脾等。
功效:健脑补肾强筋壮骨温经散寒养血复脉
主治: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畏寒肢冷,面色无华,手脚冰凉,大便溏薄等一切虚寒证。
使用禁忌:忌不易消化食物,治疗期间,宜节制房事,阴虚内热者不适用。
8号脐灸粉(高热急救)
药物组成:细辛、栀子、芒硝、桃仁、大黄等
功效:引火归元退热息风
主治:一切外感内伤发热皆可使用,仅限于救急,不可长期使用。
小儿之病,多有发热,所以先了解发热,以后一切疾病就比较容易分析了。
发热不算一种病,只是一种
现象,所以不要见热即退,而应该分析发热原因,从根本解决发热问题。
否则一味退热,或令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或令病邪深藏体内,治不彻底。
9号脐灸粉(风寒咳嗽)
药物组成:麻黄、荆芥、杏仁、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桔梗、甘草等。
功效: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治:因风寒导致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
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10号脐灸粉(湿热泄泻)
药物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藿香、木香、半夏等
功效:外疏内清表里同治
主治: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
主治协热下利。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
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传统脐灸可以用面粉制作一次性的面碗,取面粉适量,以1: 3. 5—1:4 的比例用水调和,做成圆桶状,面碗底部中间开孔,开孔应比患者的脐孔稍大,以方便使用。
现在,更为方便、卫生、有效的是玄黄石脐灸罐。
脐灸罐由整块玄黄石制成的内胆和木制外套组成,可反复使用。
不仅更加方便卫生,而且玄黄石中的微量元素和特殊频段的脉冲对人体都是非常好的保健功能。
脐灸罐准备好后,将40:1 的黄金艾绒搓成艾柱,成三角锥型,约乒乓球大小。
脐灸一次准备5-7 个
艾绒柱。
操作方法:
1、令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用 75%乙醇在脐局部常规消毒。
2、将脐灸罐置于肚脐上,用毛巾围绕四周,注意保暖,勿受风寒。
3、取一小袋脐灸粉,从脐灸罐内填满脐孔,以脐灸粉填平脐灸罐底部圆孔为宜。
4、用艾炷置于药末上,点燃艾柱,连续施灸5-7 壮,约1.5 小时,以脐周局部皮肤红润为度。
5、灸后用医用胶布固封脐中药末,12 小时后自行揭下,并用温开水清洗脐部。
第四章脐灸的注意事项
脐灸的注意事项
1、一般宜采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脐部,以方便取穴、用药和治疗。
2、脐灸时应用注意保暖,尽量减少皮肤直接裸露在外。
3、脐孔内常有污垢,应用脐灸时,一般应先用75%的酒精棉球对脐部进行常规消毒,以免发生感染。
4、脐灸用药有自己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宜简单辨证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5、脐部皮肤娇嫩,脐灸壮数较多或时间较长时,可先在脐部涂一层凡士林后再做脐灸,可避免脐部皮肤起泡。
在给小儿用药时尤应注意,可适当减少脐灸时长,以避免烫伤。
6、脐灸后一般用医用胶布固封,个别人对会对胶布等发生过敏反应,可见局部痰痒、红赤、丘疹等现象。
可暂停用脐灸,外涂肤轻松软膏,待脱敏后再继用,也可改用肤疾宁贴膏或纱布包扎
固定。
7、由于脐部吸收药物较快,故用药开始几天内,个别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或隐痛感,一般过几天会自行消失。
8、慢性病和预防保健应用脐灸时,每个疗程间可休息 3—5 天。
以免引起脐部过敏反应。
9、孕妇若非治疗妊娠诸病,宜慎用脐灸,有堕胎或药物毒副作用发病史者更当禁用。
第五章脐灸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