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法国的译介和影响
浅谈苏慧廉英译《论语》中宗教思想的体现――兼议理雅阁《论语》英译

浅谈苏慧廉英译《论语》中宗教思想的体现――兼议理雅阁《论语》英译论文关键词:《论语》翻译;他者;翻译策略;基督教思想论文摘要:新教传教士苏慧廉尽管十分尊重和称道中国传统儒学,但由于他受自身身份与基督思想的影响,其翻译《论语》的动机和策略以及对关键词“仁”的处理,都带有浓厚的基督教教义色彩和西方宗教哲学意识,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他者翻译风格。
孔子的学术地位在国内外一直受到尊崇,《论语》翻译从未停歇。
作为中国的经典代表之作,“《论语》在明清之际就开始由来中国传教的西方耶稣会士译成西方语言。
n(1]34自1691年以来的几个世纪,陆续有多个传教士将《论语》翻译成不同语种译本,如马歇曼、马礼逊和柯大卫。
第一个翻译《论语》,且其译作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是英国汉学家、伦敦会传教士理雅阁(JamesLegge,1814年一1897年)。
他所翻译的《四书》在香港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名为《中国经典》( The Chinese Classics )。
此后也有多个西方学者翻译过《论语》,较著名的有韦利(Arthur Waley,1938年)、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906年),庞德(EzraPound,1951年)等,国内学者有辜鸿铭,林语堂等。
英国新教传教士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1861年一1935年)于1906年在中国温州翻译了《论语》,于1910年在纽约出版,在此基础上他的女儿再进行了编译,并于1910年在日本横滨出版。
苏慧廉承袭理雅阁翻译中国经典的态度,宣扬尊崇儒学传统和孔子思想,以此为基础翻译《论语》。
但在苏慧廉的其他著述中,例如《中国传教纪事》( A Mission in China ) ,(中国三大宗教》( 77ieThree Religions of China),其宗教思想和对中国儒道释思想的态度均表明了他是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其身份决定了他对《论语》的翻译隐有基督教思想,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他者的翻译。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比如仁、中庸、乐知天命、出世有为等思想,对古今中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1《论语》主要内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
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

杨伯峻《论语译注》研究
论语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源自春秋时期的传说中的孔子。
《论语》这部著作汇集了孔子的重要思想,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部著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著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论语》的学术研究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译介著作之一,它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欢迎,受到普遍的好评,其译注工作满足了学者们对《论语》的研究。
杨伯峻,1893年出生于福州,1952年去世,他是中国儒家学派晚期重要的学者,他的《论语译注》一书大概耗时10年。
杨伯峻在这本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论语》的含义,而且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个人的见解,使得这本书更加具有学术价值。
《论语译注》不仅扩展了对《论语》的研究,而且为学生们理解《论语》提供了更全面的解释。
《论语译注》为学者们深入研究《论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杨伯峻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思想,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当今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促进了《论语》研究的深入。
;。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文化层面译者创造性叛逆的探析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文化层面译者创造性叛逆的探析摘要:本文试用译者创造性叛逆理论阐释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文化意象的翻译,进而利用东方主义化的概念阐述辜氏《论语》英译本的文化倾向和翻译效果。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论语》东方主义化文化层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论语》是儒家思想核心价值的体现,其内容博大精深。
在儒家典籍研究的长河中,传教士和外译汉学家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而“文化怪杰”辜鸿铭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人翻译传统文献的被动局面,而且他还是历史上完整翻译《论语》的第一人。
本文将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理论指导下,评析辜氏《论语》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一创造性叛逆理论上世纪90年代,谢天振教授曾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也是译介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因为文学翻译是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艺术语言,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借用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提出的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受到既定翻译目的的制约,由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价值取向而产生的文化冲击和误译。
由于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其译作的效果也不同。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两种:有意型和无意型。
无意误译是由于译者对他文化的错误解读而造成,在文学研究中,有意误译具有实际意义,是指译者有意识将源语文化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重新解释,一种是顺应译入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价值观,改变原文的文学意象和表达手法;一种是加入源语文化内涵,迫使译入语国家读者接受与审美。
第一节 译介学

原文中心主义(原文与译文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
原文
翻译
主人、原创性的、自主的、 从属,次要的、模仿的、破坏的、阴柔的 建设的、阳刚的
处女 男人
媒婆 不忠的美女
翻译价值论
梵·第根:在大多数的场合中,翻译便是传播的必要的工具,而“译本”之研 究更是比较文学的大部分工作的不可缺少的的大前提。
基亚:把翻译研究视为比较文学具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并认为文学 作品的翻译理论问题是比较文学的中心问题。
(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遇和——译介学的产生,即从比较文化的层面 考察、审视翻译和翻译文学的诸多问题。
译介学初步确立
1997年,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 编《比较文学》中,译介学彻底取代 了媒介学而获得专章介绍,标志着译 介学在中国开始摆脱媒介学谋取自身 的发展。
二、译介学的定义
1.译介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研究的区别
姜秋霞等《翻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的态度及其作用》:“翻译对于民族文化 而言,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入或输出,它在进行语言转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 式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意识和态度,对文化的交流与相互接受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用。”(光明日报,2004年8月31日)
事实证明,翻译既使外国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得以繁 荣,也促进了本国文学的发展。
• 潘溪子和包天笑 • 林纾与魏易
英国作家哈葛德的小说《琼·海斯特》
“传其淫也,传其贱也,传其无 耻也”
“自诩译本之富,俨然以小说家自
命,而所译诸书,半涉于牛鬼蛇神, 于社会毫无裨益
语言差异引起翻译文本文意上的差异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On marble steps white dew grows, Deep in the night,it soaks silk stockings, Yet she lowers the crystal curtain—— Glittering —to gaze at the autumn moon.
安乐哲、罗思文对《论语》的现代化诠释

63安乐哲、罗思文对《论语》的现代化诠释*□ 李玉良编者按语:中国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研究与国内对域外文学、哲学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区别在于:海外
汉学始终与中国学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近代中国学术的形成还是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域外汉学使中国学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中国学术的研究更加多元化,且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对话对象。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展开,并非仅仅为了厘清各国汉学发展的历史与脉络——尽管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国内学术的发展。为此,从本期开始,开设“海外汉学与中国学术”栏目,欢迎大家赐稿。摘要:安乐哲、罗思文的《论语》翻译是对孔子伦理思想颇具特色的哲学阐释。与“孔子是上下千万年语”(1)的经学传统观点相比,其把孔子的话语视为特定语境下“非本质主义”的“事件性”叙述,
将儒家伦理诠释为生活哲学、行动哲学、实践哲学、过程哲学,抹平儒家伦理思想的抽象性和普遍性(2)。
这种致思方式当与西方社会文化及哲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反形而上学、“反理论”思潮,以及西方思想界对文化现代性危机的反思有密切关系。这代表一种不同于我国传统儒学的诠释倾向,对儒学现代化研究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孔子话语 非本质主义 语言分析 诠释 儒学现代化中图分类号:H059 doi: 10.19326/j.cnki.2095-9257.2022.01.010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当代政治哲学与儒学译介中的社群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0BYYJ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1) 见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2) 本文所谓的普遍性是指孔子话语作为道德准则的可普遍化性质,而非实体主义哲学所谓的共相或本质。(杨寿堪:《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67—73页。)儒家的天道、天理,可谓是具有普遍性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二程视天理为万物之本体,谓“万物皆只一个天理”。(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朱熹说:“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朱子语类》卷12),又说“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文公文集·答吴斗南》),所以天理既指自然法则,也指伦理纲常,既是抽象原则,也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法则,总体上与传统西方哲学所论的共相、本体、一般规律、普遍真理差异悬殊。下同。(3)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Evanston, San Francisco, London: Harper & Row, 1972, p. ix.
第一讲 孔丘《论语》

At fifty I understood the truth in religion. At sixty I could
understand whatever I heard without exertion.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ever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ssing the law."
Mr. President, good afternoon. I'm from Tongji University. I want to cite a saying from Confucius: "It is always good to have a friend coming from afar." In Confucius books, there is a great saying which says that harmony is good, but also we uphold differences. China advocates a harmonious world. We know that the United States develops a culture that features diversity. I want to know, what will your government do to build a diversified world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What would you do to respect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istori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what kinds of cooperation we can conduct in the future?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孙 志 强
(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 院
湖北 武汉
406 ) 3 0 8
【 摘要】长期 以来 ,西方翻译界一直 集中 围绕 “ 如何译 ”进行探 讨 ,局 限于文本 内的研 究,译 本研 究主要 讨论的是译 文优 劣的 问题 。到 了8年 代 ,翻译领域 出现 了重大转折—— “ O 文化转向” ,从此 , 翻译研 究从探 讨 “ 如何译 ”的问题转 变到 “ 为什 么这 样或那样译 ”的问题 。 [ 关键词】 意识形 态 诗 学 论语译 本分析 [ 中图分类号】 55 9 [ H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0 — 5 9 (02 5 0 5 2 9 5 4 2 1 )0 —0 4 —0 0
( )意识形态 一
“ 意识形态 ” ( d o o y ie lg )关注的是社会怎么样或者应 该怎么样 。勒菲弗尔将意识形态定 义为 “ 一种概念 网络 ,它 由某个社会群体在某一历 史时期所 接受的看法和见解构成 , 而且这些看法和见解影 响读者和译 者对 文本的处理 。”译者 所 处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着他 的翻译动 机和 目的 ,因此也决 定着他在翻译 中所采取 的翻译 策略,也决定 了他对原文 中语 言和 论域 有关 的 问题 ( 于原 作者 的事物 、概念 、风 俗 习 属 惯 )的处理方法 。 ( )诗学 二 “ 学 ” ( d o o y 关 注 的 是 文 学 怎 么 样 或 者 应 该 诗 ie l g )
责任编辑 :张丽
庞德在经历 了两次世 界大战后和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 , 于1 5 年在监狱 中英译 了论语 。当时西方人心底笼罩着 战争 90 的阴影 ,对战争和秩序混 乱的社 会充满了憎恨 ,渴求有序 的 生活 。论语 中彰显 了古代 中国稳 定的社会秩序 ,这正是这个 特殊时代所需要 的。庞 德译 经时正处于战火连连 、秩序混乱 的二次世界大战 时期 ,他翻 译的 目的是为 了向西方社会传播 真正的儒家思想 ,以求挽救 当时的社会危机 。同时 ,他在翻 译儒 家典 籍时深 受意 识形 态 的支 配 , 旨在 抓住儒 家 思想本 质 ,体现原作 的精髓 。在绝 大多数情况,他采取 了异化 的翻 译 策 略 , 比如 ,通 过 拆 解 繁 体汉 字 的 方 式 诠 释 汉 字 的词 义 , 采用汉语句法来翻 译。 ( )诗学对两位 译者翻译 的操控 二 辜鸿 铭在 英译 论语 时 ,英 国正处于 1 世纪维 多利 亚 时 9 期 。首先从诗 学的文学创作技巧和手段方面来看 ,辜鸿铭采 用 了典雅 的维 多利 亚式英语句式 、严谨 的文体风格 。然 后, 从诗学 的社会功 能层面 来看 ,辜鸿铭翻译论语 的选材符合英 国1世纪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主题 。维 多利亚 时期 ,英 国经 9 济 飞 速 发 展 , 社 会 问 题 层 出不 穷 , 批 判 现 实 主 义 成 为 该 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在法国的译介和影响
【摘要】《论语》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在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法国也不例外。
此文将从缘
起直至今朝,梳理《论语》在法国的译介历程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为后来的《论语》法译研究者提供一定可参考资料。
【关键词】论语;翻译;影响
《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
历史,而且还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联袂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的影响在西方是很大的,孔子思想也在近几
个世纪传入西方,传入法国。
《论语》在法国的译介,有以下四个阶段:
一、十七世纪:初期(传入法国)
孔子《论语》最早的西文版本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即拉丁文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用拉丁文解释中国人的智慧》(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ine Exposita),书中附有一段简短的向法国国
王路易十四的致谢词,感谢国王对该书出版的支持。
1684年,该书编者之一柏
应理带着沈福宗去凡尔赛宫觐见了太阳王路易十四,这一恰当行径自然增加了
国王对此事的重视。
除了1687年的完整拉丁文版本,要想了解《论语》的精妙之处,只有是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法文月刊《世界和历史文库》(Bibliothèque Universelle et Historique)的订阅者了。
在该月刊1687年12月这一期上,刊登了新教学者让?勒克莱尔的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家孔子》的书评,勒克莱尔对该书的内容作了细致的概括,并在评论的最后附上了他从拉丁文转译成法文的《论语》中16
段译文,还附上拉丁文的译文。
勒克莱尔认为耶稣会会士编纂者们模糊了孔子
论述本身和在同一段落中出现的评注。
使勒克莱尔感到遗憾的还有,书中没有
汉字,使得读者不能区别正文和评论。
该版本于1688年被翻译成了法文,并在随后的年代里译本有过数次再版。
事实上,这个版本不是翻译,而是拉丁文版本的概要,在概要里被处理成一系
列的道德说教,没有明确的主题也没有表现出孔子的个性,仅仅有80个简短而又乏味的“箴言”,任何人读了以后也都不太会想作进一步的了解。
二、十八世纪:发展(旺盛时期)
《论语》影响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孔子思想在十七?p十八世纪欧
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影响了当时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p伏尔泰?p魁奈等。
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成员通过来华传教士的的译著和报道,对中国
的政治?p社会?p历史?p法律和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国哲学思想中吸取
了构建他们“理性主义”的养料。
如狄德罗盛赞儒教,说它“只需以理性或真理,便可以治天下。
”
此外,儒家思想也影响了启蒙运动另一个重要派别――“重农学派”。
该
派的创始人魁奈,在1767年发表《中国的专制制度》,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魁奈本人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长期生活在热衷中国文化的巴黎,耳濡目染,
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学甚为了解。
在其著作中很少引用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言论,然而却对孔子的学说推崇备至,大量引用。
他曾经撰写《孔子简史》,对
孔子其人其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论语》的道德格言远远胜过古代希
腊圣贤的哲学,实有“相形见绌”之感。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和魁奈一样,都推崇儒家的伦理思想并赞同以伦理道德
而不是宗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
由是在欧洲出现了“中国文化热”、“孔子热”。
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对中国的历史和哲学赞扬有加,认为中国“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
华化!”当然,伏尔泰对孔学的赞美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这种对中国文化的
高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孔子思想的传播掀起了一波高潮,但译本的数量略显贫瘠,《四书》到18
世纪末?p十九世纪初,才有2个法文译本。
三、十九世纪:成熟(法兰西学院)
1814年12月11日,法国法兰西学院正式开设汉学课程并设汉学教授席位,标志西方汉学进入了它的成熟期。
从18世纪末期开始,欧洲的儒学迅速降温,并且经过整个19世纪一直持
续到20世纪上半叶。
尽管如此,西方的儒学还在继续。
十九世纪的传教士和一些西方学者对儒学经典重新译介。
法国著名汉学家雷慕沙的《四书札记》阐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提供了远
比阅读耶稣会士陈旧肤浅的译文更为准确的概念。
在他那里儒学又一次得到了
高估,孔子成了巴黎学者研究的热点或思想家们关注的对象。
雷慕沙之后,其
弟子儒莲的儒学观点支配了法国汉学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顾塞芬是19世纪和20世纪法国汉学家中,翻译和研究中国典籍成绩最卓
越者之一。
他几乎翻译了所有中国经典,包括《四书》(1895)、《诗经》(1896)、《书经》(1897)、《礼记》(1899)、《春秋左传》(1914)、《仪礼》(1916)等等。
他通常用双语(英语和拉丁语)同时对汉语进行翻译。
在诠释中,他尽量避免个人的解释和评论,努力忠实于当时中国官方推崇的朱
理学派观点。
四、二十世纪:高峰(译介高潮)
译者和译作呈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
其中代表性的译者和译
本如下:
1.Les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Paris : Seuil, 1981.
Anne Cheng(呈艾兰):
30余年来,她在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和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从事中国思想的教
育与研究工作,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学、新儒学和当代哲学问题。
1997年,
发表了《中国思想史》,得到汉学界高度评价。
2.Les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 trad. Ryckmans, Pierre. Paris :Gallimard, 1987.
Pierre Ryckman,皮埃尔?理科曼斯:
笔名西蒙?莱斯(Simon?Leys),翻译过包括《论语》在内的一些中文著作。
1978年,西蒙?莱斯在介绍他翻译的《论语》时说:《论语》之外,没有任何
一部著作对这个世界人口大国产生过如此持久的影响,而且“不抓住这个关键,就无法接触到中华文明”。
3.Confucius : Entretiens avec ses disciples / trad. du chinois
et éd. André Lévy. Paris : Flammarion, 1994.
André Lévy,雷威安:
法国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知名学者和翻译家。
著译甚丰,主要的有《十六、十七世纪中国白话小说》、《中国古典文学概览》、《金瓶梅词话》、《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为西方读者广泛阅读,在法国汉学界有
较大影响。
4.《论语:汉法对照(大中华文库)》杨伯峻今译;董强法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2010.
董强:
毕业于北大西语系,赴法留学,旅居巴黎12年。
现为北大法语系教授,博导。
译著、专著30余篇,其中包括孔子《论语》。
以上为《论语》在法国的译介以及影响研究。
过往的几个世纪,《论语》
已经对法国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希望今后将会有更
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杨平.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论语》英译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安乐哲.自我的圆成:中西互镜下的古典儒学与道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董婷婷(1985-),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现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法语翻译。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