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习题2(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莫学夫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不可以已C.天下归仁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D.请事斯语矣事:实践,从事3.《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多闻。
益矣。
”A.友善柔B.友便辟C.友谅D.友便佞4.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三子出,曾皙后君子之德风觚不觚,觚哉!觚哉B.友直,友谅举善而教不能唯上知与下愚不移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由也兼人,故退之杀鸡为黍而食之D.尧舜其犹病诸敝之而无憾而耻恶衣恶食者5.《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
子曰:“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予字子我,名列孔门四科“言语”门下,自是孔子高足,不虞有此差评。
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宰予的判词是“利口辩辞”,也就是不仅话说得好,而且反应还快,所谓雄辩是也。
一众弟子中能入“言语”门,这本是自然。
不过,话说得好云云,往往会有场景语气褒贬之歧义。
于是,能说会道的人,不免会在道德的某些层面遭际负面。
所以,夫子“又说”的那段话,即便不出自他老人家金口,也不妨有广泛的认同度。
(选自《论语》“粪土之强”新解有删改)(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杇:可译为“粉刷” 诛:谴责,责问是: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
B.文中“不仅”“而且”不能删除,若删除会改变文章原意。
C.文中“遭际”一词可由“遭遇”替换。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知者不惑D.未成一篑【答案】C【解析】“知”通“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B.请事斯语矣C.非礼勿视D.敏于事而慎于言【答案】C【解析】A,史:浮夸;B,事:实践;D,敏:勤勉。
3.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敏于事而慎于言C.文胜质则史D.如礼何【答案】B【解析】A,C为判断句,D为固定句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示例)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解析】①空注意转折词“但”,内容应与前文相对;②空抓住后文“继承”“发展”等字眼填写。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作业(第二课时)(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D.逝者如斯.(sī)夫,不舍昼夜。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专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人不堪其忧。
3.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不善者而改之.曲肱而枕之.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D.回也不改其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于我∕如浮云B.择其善者∕而从之C.博学而∕笃志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七年级一班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
请你写一段开场白。
6.学了本文后,小明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华平时学习不努力,请你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8.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从:)(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笃:)(6)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肱:)9.根据语境填写句子。
(1)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中的话讲就是:。
(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十二章》综合练习2

《<论语>十二章》综合练习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ǔ)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ǐ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ǔ)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C.思而不学则殆.(疑惑)D.传.不习乎(传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温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饭疏食,饮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对照别人的短处改正自身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全练: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不思/则罔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请选出下列句子所论述的内容。
A.学习方法B.学习态度C.品德修养(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老师要每位同学选读一本小说,开学后上台朗读读书心得。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2

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论语》十二章研讨与练习说明《论语》十二章一背诵全文。
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本题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二是让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理解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
谈感受是开放题,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自由畅谈。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本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些常用词语的意义,更好地把握格言的内容。
1.说:通“悦”,愉快。
2.省:自我检查,反省。
3.逾:逾越,越过,超过。
4.好:喜欢,爱好。
5.笃:忠实,坚守三下边这些句子和词语今天仍然在使用,先抄写一遍,然后对照注释,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3、温故而知新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
翻译格言一般要用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炼、准确的风格,不可随意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
教师只宜选择一种,不宜多作比较、分辨。
四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重点理解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
论述道德修养的主要有1、2、6、8、9、11、12章。
精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习题
一、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二、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三、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参考答案
一、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二、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三、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