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春秋 战国
中国古代史:第四章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
• • • •
对于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有的学者 认为①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变的时期; 有的认为②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的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有的认为③是从比较落后的奴隶制向比较 发达的奴隶制转变时期,当然,还有别的 看法,史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我们 的讲义采用郭沫若的观点“战国封建说”,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是一个大 变革的时代。(史书之所称为春秋是节取 “春夏秋冬”四字中的“春秋”二字,春 秋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 名。 年代起止: 1、前482年,《春秋》结束。 2、前476年,《史记》 3、前403年,三家分晋。
• 9、越王图霸 • 越国,是古代越人建立的国家。传说是大 禹的后代,为少康所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不可信)。到越王允常和他的儿子勾践时, 开始兴盛起来,也想效法中原诸国称霸,但越 国北方是比它强大得多的吴国,越国要北上, 首先要消灭吴国,这是吴越争霸的原因。槜李 (浙江嘉兴)之战中,越败吴军,吴王阖闾伤 指死,吴王夫差立志复仇。公元前494年,灭 勾践于会稽,勾践屈服于吴国。勾践任用大夫 文种、范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多次攻吴。 在公元前473年,大破吴国,夫差自杀。勾践 带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大会诸侯, 各国都听从了他的号令。周元王正式派人赐给 勾践祭肉,命他为霸主。勾践成就了霸业,越 国成为春秋战国之际最强的国家。
第一节
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
•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 政治形势的特点: •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的地区很小,力 量很弱;而诸侯国的力量日益强盛,郑、齐、 晋、秦、楚、吴、越等国相继称霸于中原。 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 际上根本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 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王” 的旗帜,实际上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 中,争夺指挥诸侯的霸权。周王变成了霸主 的傀儡,各国君主执掌政权。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兴趣1.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和影响1.3 教学方法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场景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解和兴趣评估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革对社会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农业生产的变革:铁器的使用、耕作技术的改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手工业的进步:手工艺技术的提升和分工的细化2.3 教学方法讲述农业生产、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实例、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革的具体表现2.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经济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对社会的影响3.2 教学内容诸侯国的崛起和争霸: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君主专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法律和制度的发展: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的制定3.3 教学方法讲述诸侯国的争霸、君主专制的确立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具体表现3.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政治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变革对社会的影响4.2 教学内容诸子百家的兴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形成文学艺术的繁荣: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变化:私学的兴起和学术的普及4.3 教学方法讲述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变化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变革的具体表现4.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文化变革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综合分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相互影响和整体趋势5.2 教学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相互关系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整体趋势和影响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综合影响5.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综合理解的程度评估学生对相互影响和整体趋势的认识评估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工艺发展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的发展情况分析科技与工艺进步对社会的影响6.2 教学内容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手工业的发展:金属加工、陶瓷、纺织等技术的提高交通工具和建筑技术的改进:车辆、桥梁、城池等的建设6.3 教学方法讲述农业、手工业和建筑技术的进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的具体表现6.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科技与工艺发展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科技与工艺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分析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的影响7.2 教学内容饮食习惯的变化: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服饰文化的演变:服饰风格和制衣技术的进步社会习俗的多样性:礼仪、婚姻、丧葬等习俗的特点7.3 教学方法讲述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7.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社会生活变化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与信仰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宗教与信仰对社会的影响8.2 教学内容道教的兴起:道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儒家的作用民间信仰的多样性:神话、传说、祭祀等信仰习俗的特点8.3 教学方法讲述道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宗教与信仰的具体表现8.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宗教信仰的理解评估学生对宗教与信仰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教育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教育状况分析思想文化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9.2 教学内容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各学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变革:私学兴起、学术传承的形成文学艺术的创作: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繁荣9.3 教学方法讲述诸子百家的思想、教育制度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通过经典著作、图片等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与教育的具体表现9.4 教学评估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与教育的理解评估学生对思想文化与教育对社会影响的认识评估10.1 教学目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0.2 教学内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10.4 教学评估学生对社会变革对后世影响的认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重点关注农业生产的变革、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024《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2024《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介绍1.1 时间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2 地理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情况1.3 社会背景: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社会的形成1.4 文化背景: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兴起第二章:春秋时期的纷争与变革2.1 春秋五霸的崛起与争霸战争2.2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马陵之战等2.3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2.4 春秋时期的文化发展: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兴起第三章: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3.1 战国七雄的分布与实力对比3.2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等3.3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各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的加强3.4 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诸子百家的思想交融与繁荣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4.1 农业生产的进步:耕作技术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4.2 手工业的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4.3 商业贸易的繁荣:货币的统一与商业路线的拓展4.4 城乡市场的形成: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互动第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5.1 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贵族、士、平民、奴隶的社会地位5.2 礼制的变迁:礼制的松弛与民间风俗的变迁5.3 教育与学术:私学的兴起与士人的流动5.4 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崇拜与道教的起源第六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6.1 孔子与儒家思想:仁爱、礼制、孝道等6.2 老子与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道德经等6.3 墨子与墨家思想:兼爱、非攻、节用等6.4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等第七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成就7.1 诗歌的发展:诗经、楚辞等7.2 书法艺术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7.3 绘画与雕塑:人物画像、佛像等7.4 音乐舞蹈:宫廷乐舞与民间舞蹈第八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8.1 天文学的发展:历法、天象观测等8.2 数学的进步:勾股定理、代数学等8.3 医学的发展:黄帝内经、针灸等8.4 物理学与化学:磁铁、炼丹术等第九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文化9.1 儒家的伦理思想:仁、义、礼、智、信等9.2 道家的自然哲学:道、德、无、有等9.3 法家的法治思想:法、术、势等9.4 墨家的兼爱思想:兼爱、非攻、节用等第十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与武器装备10.1 军事制度的演变:兵制、将制、卒制等10.2 著名军事家:孙武、孙膑、白起等10.3 武器装备的进步:剑、弓箭、战车等10.4 军事战略与战术:兵法、阵法等第十一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风俗与生活11.1 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11.2 饮食文化:烹饪技术、饮食习惯等11.3 服饰特色:冠服制度、丝绸制品等11.4 住宅建筑与园林:庭院布局、园林艺术等第十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与通讯12.1 交通设施:道路、桥梁、水运等12.2 地图绘制:地理知识的积累与地图的绘制12.3 邮政系统:信鸽、邮驿等通讯方式12.4 商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等第十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3.1 法律起源与发展:习惯法到成文法13.2 刑法与民法:刑罚、律法、契约等13.3 司法制度:法庭、法官、诉讼程序等13.4 法律文献:法经、秦律等第十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与学术14.1 教育制度:官学、私学、师徒制等14.2 学术繁荣:诸子百家的学术争论与交流14.3 学术著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著作与论文14.4 学术中心:各国都城成为学术中心的情况第十五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终结与秦朝的统一15.1 战国七雄的争霸与衰落15.2 秦国的发展与崛起: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盛15.3 秦始皇统一六国:兼并战争与秦朝的建立15.4 秦朝的统治政策:中央集权、法律制度、兵马俑等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春秋战国的纷争》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军事制度等多个方面。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

古代鎏金的方法可为五个过程。
(一) 仿“金棍”。预备一根铜棍,将前端打扁,略翘起,沾 上水银,晾干即成“金棍”。
(二) 煞金。即溶解黄金,用水银溶解。待金溶解后,倒入冷 水盆中,使之成为稠泥状,叫做“金泥” (三) 抹金,即在器物上涂抹金泥。 (四) 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变形的铁丝笼中,用金属 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烤,以蒸发金泥中的水银,使黄金紧贴器 物表面。 (五) 压光。用玛瑙或硬度达到七八度的玉石做成的压子在镀 金面反复磨压,把镀金压平,用以加固和光亮。
的形象资料。此器现藏台湾省。
波曲纹四耳鉴
铜冰鉴
吴王夫差鉴
几何纹方鉴
盘。商至战国时 期流行的一种水 器。当时用盥洗, 匜浇水,以盘承 接。小的盘也盛 水用以洗手洗脸 大的盘也用以洗 浴。在战国后期 已演变为无耳无 足,成为汉洗的 前身。
牺 背 立 人 擎 盘
战 国
虢季子白盘
请观看纪录片《子仲姜盘》
战国水陆攻战纹鉴
战国著名青铜器,又名“战斗纹鉴”。1935年于河南省新乡卫辉 市(原汲县)山彪镇出土。有四兽耳衔环。器外壁细线阴纹嵌入 红铜,构成四十组图案,描绘格斗、射杀、划船、犒赏等场景。 图中人物达三百人,器物有旌、旗、鼓、錞、戈、戟、剑、车、 船等。战国时代的这幅战斗写实图,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和军事
一、青铜器的演变和 创新 鼎。鼎的式样,在春 秋战国时期变化很大。 春秋早期,鼎腹多为宽 而浅,立耳,微向外张, 马蹄足。春秋晚期至战 国,鼎多有盖,这是 一· 种新式样。盖上通 常有三环纽。附耳,即 耳在鼎腹的两边,而不 在口缘上。
鬲。春秋战国时期的鬲.其特点是平 沿口,无耳,足逐渐变矮。这大约和 灶的改进有关。
带钩制作工艺: 有浮雕、镂空、鎏金、嵌玉等,都极 为精美。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 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家私学自有 侧重,但总起来看,包含了思想 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 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 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 用得多。
(二)百家争鸣
1、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 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 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文载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人将其称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那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 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亦各 具特色: ① 儒家学派: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 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 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政治主张上, 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 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 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
(二)华夏族和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
1、华夏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 成: 过去被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国和楚国,在春秋近300年的时间中,已经实现了 “华夏化”;到了战国时期,西北的一些戎狄部落,逐渐为秦所统一;北方的 戎狄,逐渐被晋国所统一;东方的一些夷狄,逐渐被齐、鲁所统一;南方的苗 蛮以及一些华夏小国,为楚所统一。至此,中国燕山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 下游以及淮河、汉水流域的广大居民,已基本融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而不 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大战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大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纷争不断,而以秦、楚、齐、魏、赵、韩、燕七个国家为代表的七雄之间的大战则是其中最为激烈和著名的。
第一章:七雄崛起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分封制度的状态,诸侯国独立自主,各自为政。
而秦、楚、齐、魏、赵、韩、燕七个国家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逐渐崛起,成为当时的七雄势力。
第二章:秦楚之争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宏大的征服野心,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实力。
而楚国则以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充足的人口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
于是,秦楚之间的争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篇章。
第三章:齐魏赵的角逐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魏、赵三国相继崛起,并且都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齐国以其文化繁荣和商业发达而闻名,而魏国则以其军事强盛和兵法王霸之道著称。
赵国则以其精干的军队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崛起。
第四章:韩燕之爭韩国和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势力范围较小的国家。
尽管如此,它们在这个时期的七雄大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韩国以其军事才能和边防建设见长,而燕国则以其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军事战略著称。
第五章:七雄争霸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大战中,各个国家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形势越来越紧张。
无论是秦楚之争,还是齐魏赵的角逐,又或是韩燕之爭,都是为了争夺霸权的斗争。
七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蔓延,整个时期被混乱和动荡所笼罩。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大战,代表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各个国家的兴衰更迭,勾画出了一个伟大时代中各种冲突和斗争的画卷。
在这个时期,七雄争霸,最终秦国崛起,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进入了秦统一中国的历史阶段。
中国法制史(春秋战国以后的法律制度)

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其次,《法经》促进了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法制变革
商鞅入秦后,孝公任以为相,主持变法, 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商 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是孝 公三年,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 治势力;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变法的重点 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详细内容见教 材) 秦国变法最为彻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 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成文法的公布
(1)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 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由邓 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 (2)晋国--晋文公称霸时"作被庐之法";赵盾为晋国执政时制定 "常法";范宣子制定刑书,后来把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 (3)楚国--楚文王作仆区法;楚庄王作茆门法。
上一页
下一页
三 、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一)法令由一统 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并且最高立法权属 于皇帝。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国的历史经验使秦始皇充分认识到 健全法制对于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所以,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 本纪》说他便立刻"一法度",使"法令由一统",将原秦国的法制推广到 统一后的全国各地;《史记.李期列传》中载:秦始皇三十四年由丞相 李斯主持"明法度,定律令",对原有法律加以全面修订和补充,颁行全 国。统一后的秦代法制比过去更加多样化,形成了律、令、式、法律答 问、法律文告以及程、课、廷行事等等多种法律形式。
二、学习目标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汉朝

七、 司法制度
(一) 司法机关 中央:廷尉 地方:郡首、县令、啬夫、亭长
(二) 诉讼制度
1、诉讼形式 公诉 自诉 其他人告发
公室告:指控告同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他 人盗窃、杀人、伤害等行为的案件。 非公室告:控告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他 人盗窃自己的财产或家长刑杀伤害子女 奴妾等行为的案件。凡属非公室告司法 机关不予受理。
《法经》的主要内容
《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 体系的法典,是战国初期由魏国的李悝 制定。《法经》共有《盗法》、《贼 法》、《囚法》、《捕法》、《杂法》、 《具法》六篇。其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 为3个部分:
(1)正律部分包括前四篇,主要是惩 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 (2)杂律部分即第五篇《杂法》,主 要是惩治盗贼罪以外的其他犯罪。 如: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பைடு நூலகம் 侈、逾制等 (3)具律部分即第六篇《具法》,类 似于现代刑法总则。
三、行政立法
(一)皇帝制度的建立 (二)行政管理体制 1.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三)职官管理(三重法、任官条件)
职官管理
三重法 客士 军功 法律
四、 刑事立法
定罪量刑的原则 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 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区分故意与过失 并合论罪 共犯加重 自首减刑 诬告反坐
2006-7、2007-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 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 A.赵鞅 B.叔向 C. 邓驷遄 D.子产
2006-7、2007-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 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 )。 A.赵鞅 B.叔向 C. 邓驷遄 D.子产
(2005-7)春秋时期,批评郑国和晋国公 布成文法的是( )。 A. 孔丘 B. 商鞅 C.魏文侯 D.叔向 E. 李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大国争霸
五 霸
尊 王 攘 夷
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活动 中经常利用的旗号,通 过尊崇周天子来取得名 义上的正义,通过攘夷 来获取宗法分封体制下 中原诸侯的支持。
(一)齐桓公首霸
1、小白即位 2、管仲改革 政治
“国鄙” 制 任贤使能 “作内政而寄军令” “相地而衰征” 管仲改革收到了 “富国强兵”的效 果,为桓公称霸奠 定基础。
儒
孟子 仁政论
性善论
德主刑辅
荀子 性恶论 礼法并重
墨 墨子 兼爱与非攻 尚贤
道
老子 辩证法 无为和以退为进 庄子 相对主义 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名 名家 逻辑问题:合同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陈 鼓 应 著
3)公私之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竞争不止诸侯间的竞争。诸侯与其内 部的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即所谓的“公室”与“私室” 之争也很激烈。斗争的结果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 衰落下来,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了公 室。
4)礼乐制度混乱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 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 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 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 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 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 条 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经过春秋的混乱(礼乐多 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而在战国时期丧失殆尽。
百家争鸣
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 横家、杂家、小说家。
《汉书 ·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 所造也。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 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 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 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艺 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 略矣。
三、战国七雄
二、战国七雄
1.战国的开端
2.田氏代齐
3. 三家分晋 4. 战国七雄
(一)战国的开端
(二)田氏代齐
(三)三家分晋
(四)战国七雄
战国兼并战争的六个阶段
魏齐之争 秦楚之争
秦齐并立
燕齐之战
秦赵大战
秦的统一
【魏齐相争】
【秦楚之争】
【齐秦抗衡】
【燕齐相攻】
孔子:有教无类 乃教育、学术平民化之开端,奠“布衣卿 相”之基。
战国 “士”阶层之崛起
天子
西 周 、 春 秋 等 级 秩 序
诸侯
战国时期的士,已与出身无关,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 其共同的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 和才能,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 是当时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个阶层。
卿大夫
士
战国时代,游说和从师是士进入 仕途的两个主要途径。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有权势的大 臣多养士为食客。
毋忘在莒
—— 蒋介石
【秦赵之争】
秦灭六国
秦统一的条件与意义
1.经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 2.民族关系:交流与融合。 3.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4.秦国自身的条件:变法彻底,中央集权巩固,经济发展快,战 争准备充分,战略战术正确,军队战斗力强。从秦孝公到秦王 政六代123年,秦据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六的财富, 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东方六国逐渐衰 落。
三、战国的变法运动
(一)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前403年)
1、务尽地力
2、平籴法
3、作《法经》
(二)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前389——前381年)
1、“废公族疏远者” 2、“罢无能,废无用,减百 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校官,以 奉选练之士” 3、“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 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 不顾毁誉” 错金鄂君启节
《 吕 氏 春 秋 季 夏 纪 》 : ·
都江堰
(三)冶金、纺织、漆器
冶金
金盏与金漏匕 人形铜灯
冶金
战国牺兽立人青铜盘
青铜尊盘
冶金
战国青铜扣饰
战国五牛青铜筒
漆器
漆盖豆
战国黑漆朱绘凭几
漆耳杯(曾 侯乙墓出土)
纺织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 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 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 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 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 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服而朝。
战国秦杜虎符
玺符制度
王 命 龙 节
鄂 君 启 节
上计考课制度
《荀子 ·王霸》:“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 不当则废。” 《商君书 ·去强》:“强国知十三数:竟(境)内仓口之 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 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槀之数。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 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睡虎地秦墓竹简 ·为吏之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 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 敬多让。五者企至,必有大赏。五失:夸以迣,贵以泰, 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2、认识与评价
“礼崩乐坏”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实,而站在 另一个立场上来看,也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文 化与民族关系史发展的新时代。
1)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看,王室衰微的同时是地方诸 侯的兴起,是在更广大的层面上的发展。 2)从周室政令不行的角度看,春秋是在走向分裂。 而事实上,相对于西周层层分封所反映的表面上的统 一,春秋时期则出现了较高层次的统一趋势。 3)从族群交往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春秋时期也不 是每下愈况,而是有了空前的进展。周边地区吸收了 中原文化,文明程度提高,利于进一步融合。
郡县制的建立
采邑主作为采邑的君主,也 像当时诸侯国的国君一样, 有自己的宫室、朝廷、甚至 还有宗庙和社稷。春秋时代 的卿大夫家作为一级独立的 国家政权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是采邑主掌握着一支独立的 武装力量。春秋时代的卿大 夫之家是诸侯之下相对独立 的政治组织。
吕文郁 著
郡县制的建立
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它和国君分 赏给卿大夫的采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现了郡,设于地广 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 《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县所不同于卿大夫采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政治组织 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一方面便利了国君的集 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战国时郡的设置仅限于各国 边地,县的设置则很普遍。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的采邑。 《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 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
周代衮服
——《论语·乡党》
(四)货币流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齐临淄)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 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度量衡
战国时期楚国的天秤和环权
战国时期楚国的王字铜衡
货币
赵国的三孔布 战国时期晋地区的布币
货币
战国时期齐 国的刀币
战国时期楚国 的铜贝币
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
四、官僚制的确立
世卿世禄
俸禄
世卿世禄制度: 在周王畿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 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 采邑大小主要是由爵位和职务的高低决定的。 颁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劳动者。爵位 越高,官职越大,他采邑也就越大、越多。 世代做同一官职、贵族身份世代保持。
(五)楚庄王问鼎中原
(六)弭兵之会
(七)吴越争霸
(八)大国争霸的实质及其影响:
大国争霸是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变革的反映。 1 争霸战争打破了西周分封制的格局,加快 了统一的步伐; 2 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孕育着 封建地主制的产生; 3 争霸战争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 民族融合,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得名
《春秋》:前722~481
前481(《春秋》结束)
475(周元王元年《史记· 六国年表》)
468(贞王元年)
453(三家分晋) 403(册封三家诸侯,《资治通鉴》) 386(承认田齐为诸侯)
第一节 从争霸到统一
一、“礼崩乐坏”
1、表现 1)王室衰微
周王朝失去了强大的控制诸侯的军事力量。 天子直辖的“王畿”大大缩小。 天子“共主”的名义,虽然还有号召力,但已经成 为诸侯争霸的工具。
(三)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前359——前350——前338年)
1、“令民为什伍”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燔诗书而明法令” 6、统一度量衡 7、废封建,行郡县 8、“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赋税平”
5、“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 禁”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
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长官都由国君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领域都由国君控制,不作封赏。
郡县组织由此逐渐成为由国 家权力直接支配的国土区域, 成为各国加强中央集权制的 重要步骤。
战 国 三 戈 铜 戟
第三节 诸子百家
在孔子(BC551-BC479)以前,教育是贵 族的专利。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
意 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的版 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的转型
一、公田制的衰落 二、经济的发展 三、战国的变法运动 四、官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