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合集下载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

当归四逆汤临床运用举例当归四逆汤一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木通(现多用通草)、大枣七味药组成。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主治阳虚阴盛,血虚寒厥引起的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和不松则痛之证。

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经证之方,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而阳生,若受寒邪,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

此方以当归补血活血为君,和养厥阴肝脉,佐细辛,其味辛能达三阴,外湿经而内通五脏,通草其性极通,内通窍外通荣。

细辛配通草通达内外,和络利经,白芍配甘草以甘酸柔肝缓急而止痛。

桂枝辛甘以通阳气,通阳而散寒,大枣补虚。

上七药以辛甘并举,酸甘并用,通补兼施,急缓兼顾,是医圣仲景创立且包含温经通络祛痛,补益养荣祛痛和缓急和络祛痛三法的一张治痛良方。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该方三法治疗痛证,效果卓著。

报告如下。

1 腰椎间盘脱出症王某,女,38岁,农民,一九九零年五月七日就症。

自述腰臀部挚痛八年余。

曾两次住院治疗,症断为腰椎间盘脱出症,均未获效。

形体消瘦,扶拐助行,脉细而弱,舌淡,质青紫,苔薄白,切少腹隐痛,饮食欠佳,二便调。

腰痛屈伸不利,闭经三年余。

细审病因,时值寒冬,月事来潮,夜寐之中,忽遇急事,裸体,赤足出屋,雪中行走一分钟余,次日觉小腹稍冰凉,此后渐至月经量少,腰臀部挚痛,逐渐经闭不行。

腰臀部挚痛,活动更甚,已丧失劳动力一年余。

辩证:寒邪久羁任督殃及胞宫,则腰臀部挚痛。

寒为阴邪,故小腹冰冷。

以寒邪凝滞任督,殃及血室论治。

立法: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正和温经通络祛痛法,处方:当归四逆汤力口炮附片。

方药:酒当归10g、桂枝10g、酒白芍10g、细辛6g、炮附片30g、(先煮1小时)、通草6g、炙甘草6g、大枣3枚。

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诸症大减,脉有起色,唯小腹冰冷如故,月事来潮,经量不多,脉柔缓和匀,舌质红润,苔薄白,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弃杖而行,上方去黑附片吴萸,守原方四剂以善其后。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351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351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351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一段肯定说的是厥阴病,脉细欲绝呀,这是血少啊。

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它用当归四逆(汤),他说这一段阿,也有让人考虑的地方,全书都是厥冷,非得治利厥,他这个厥寒,那么这个方剂里头呢,他有个桂枝汤为基础的,你看这个桂枝、芍药、甘草、大枣,他以细辛换了生姜,另外加个当归、通草。

那么这个桂枝汤是治外寒的,那么也有说这一段呢,是由于这个血虚血少,而寒客于内,这个寒呢,寒邪阿,由外往里来,有这么解释的,虽然这个解释,很象离奇的,但是这个方剂阿确实是这个冻疮应用非常好使的。

这个地方可以试验,要有冻疮不愈阿,这个方子挺好使的,它治寒。

可是血虚,脉细欲绝了,就是脉细的似有似无的那个样子,脉细不是血少吗?他搁个厥寒,在这有意思的,那么这个四肢厥呀,他由于这个血少的关系,所以这个药,主要的还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

当归补血这都知道,这个通草阿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阿,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个通草阿一点用的都没有阿,这个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

它是有当归滋补,又有通草通利血脉,所以对这个,脉细欲绝的这个厥寒起作用。

那这个细辛这个药啊,这是个用处一样大的,通利关节的,同时也祛寒的。

这个血虚到脉细欲绝,所以它生姜没有它(细辛)好。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的是,内补血气,外和营卫。

这么一个方子。

那么后世用这个方子套出了很多的治疗寒疝的方子。

根据下边,不是这一段。

这一段肯定指的是厥阴病。

因为是这个阴病的没有不虚的,虚主要在哪,主要是血虚,少阴病就是一个,由血虚而致厥寒,那么我们用补血调营卫,这是个证治,这肯定就是个厥阴病。

可这个厥阴病也只能搁到那个治厥里头。

你要搁在头前里,搁头前那个是提纲。

所以在论厥这章里有很多与厥阴,有厥阴病,但是呢根据提纲上说呢都不对头,所以它就没法呢把这几个搁到这个厥阴病头前。

可见这个提纲是有问题的。

上次咱们也讲了。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觉;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 xī)淅恶风,翕( 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行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只,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行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可以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参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轻微者,此无阳也,不行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suì)不只,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苦,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精选期末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精选期末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领一、太阴病纲领(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剖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剖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剖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停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难过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剖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剖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尊长,为欲愈。

【剖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够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当归四逆汤、通脉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脚冰凉

当归四逆汤、通脉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脚冰凉

当归四逆汤、通脉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脚冰凉入冬或遇冷后因手足冰凉求诊者不乏其人,西医认为肢端血液循环不好所致,天气转暖即好无需治疗.但患者痛苦万分。

(不客气说西医也真没有什么好治疗方法)。

而学生通过学习《伤寒论》悟出一方,临床实践甚效。

现总结下来与同道分享。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其功效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金镜内台方议》卷7:“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

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学生认为本病以女性患者为多,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主疏泄,“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刘河间云:“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由于社会的压力增大,女性肝失条达,抑郁日久,藏血不足,则血虚,又感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

这与本方擅治血虚寒厥证颇符。

初用时当归四逆汤治之多效,但日久也有无效者,或初愈又犯病的患者。

后来又来了些男性患者。

我三思后,自认用初始之思路,可能有不妥之处。

是否忽略了阳气不充,不能温煦四肢之因,再翻经典有些感悟,想起了“少阴病,手足厥逆”自觉应该在当归四逆汤基础上合用温阳之方,三思良久未定。

一日网上瞎点,翻到了“陈湘君运用通脉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的经验”的文章,观后心得颇多。

陈湘君老师认为人体四肢末节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若脉道阻滞不通,则手足厥逆。

当归四逆汤证治集要

当归四逆汤证治集要

当归四逆汤证治集要原文〈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

一法,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血厥(雷诺氏病)岳美中医案:钱某某,男,38岁,1961年12月20日就诊。

自诉1960年冬发病,就诊时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轮几乎呈青黑色,两手青紫及腕际,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体温35~c,脉象细微。

遇火烤则转红。

束臂试验阴性。

血小板计数正常。

诊断为早期雷诺氏病。

处方:桂枝9克,当归9克,赤芍6克,北细辛2.4克,木通6克,吴茱萸6克,艾叶4.5克,桃仁9克,红花3克,炙草2.4克,红枣5枚,生姜3片。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服30余剂而愈。

至1 963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据其脉证,为寒伤厥阴,血脉凝滞,营卫失运,真阳、气血不能温养四末所致。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故人卧血归于肝……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故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据报道,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有较好疗效。

寒痹周可医案:田某某,女,29岁,1965年5月25日初诊。

手、肘疼痛麻木、沉重半月余。

于产后1o余日在凉水洗涤而起,新卧起时痛甚,约活动一小时后即减轻,而麻木、沉重持续存在,近日来虽活动痛亦不减,以右侧为重,影响*作。

诊得面色乏华,舌苔薄白,脉象细迟,余无异常。

证系新产血虚,寒湿侵袭肌肤经脉,阻碍营卫气血运行而致。

治以疏散寒湿,温通经脉,养血和血。

予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酒炒白芍各9克,细辛1.8克,通草4.5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3克。

至5月31日服药4剂,疼痛明显好转,因故停药两天,痛又加重。

续予原方,早晚各服1剂。

服至6月4日疼痛基本消失,麻木、沉重减轻过半,脉象仍现细迟。

原方加薏苡仁12克,黄芪9克(仿当归补血汤意),服法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
四逆汤主之。

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一段肯定说的是厥阴病,脉细欲绝呀,这是血少啊。

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它用当归四逆(汤),他说这一段啊,也有让人考虑的地方,全书都是厥冷,非得治利厥,他这个厥寒,那么这个方剂里头呢,他有个桂枝汤为基础的,你看这个桂枝、芍药、甘草、大枣,他以细辛换了生姜,另外加个当归、通草。

那么这个桂枝汤是治外寒的,那么也有说这一段呢,是由于这个血虚血少,而寒客于内,这个寒呢,寒邪啊,由外往里来,有这么解释的,虽然这个解释,很象离奇的,但是这个方剂啊确实是这个冻疮应用非常好使的。

这个地方可以试验,要有冻疮不愈啊,这个方子挺好使的,它治寒。

可是血虚,脉细欲绝了,就是脉细的似有似无的那个样子,脉细不是血少吗?他搁个厥寒,在这有意思的,那么这个四肢厥呀,他由于这个血少的关系,所以这个药,主要的还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

当归补血这都知道,这个通草啊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啊,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个通草啊一点用的都没有啊,这个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

它是有当归滋补,又有通草通利血脉,所以对这个,脉细欲绝的这个厥寒起作用。

那这个细辛这个药啊,这是个用
处一样大的,通利关节的,同时也祛寒的。

这个血虚到脉细欲绝,所以它生姜没有它(细辛)好。

那么这个方子主要的是,内补血气,外和营卫。

这么一个方子。

那么后世用这个方子套出了很多的治疗寒疝的方子。

根据下边,不是这一段。

这一段肯定指的是厥阴病。

因为是这个阴病的没有不虚的,虚主要在哪,主要是血虚,少阴病就是一个,由血虚而致厥寒,那么我们用补血调营卫,这是个证治,这肯定就是个厥阴病。

可这个厥阴病也只能搁到那个治厥里头。

你要搁在头前里,搁头前那个是提纲。

所以在论厥这章里有很多与厥阴,有厥阴病,但是呢根据提纲上说呢都不对头,所以它就没法呢把这几个搁到这个厥阴病头前。

可见这个提纲是有问题的。

上次咱们也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