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当代文学专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1正规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1正规本“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案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引言:如何理解此讲四个方面问题的设置任何文学或文化研究都是一定的研究者,在一定的时代中对一定的对象所进行的认识、分析、思考和研究。
这就是说,任何文学研究都要涉及到研究者、研究所进行的时代以及研究对象三者,因此,挑选什么对象进行研究,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展开研究,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等,都不是单纯(而且往往主要不是)由被研究者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因此这一讲之所以选择这样四个专题,并不说明它们一定是鲁迅思想或鲁迅写作本身所具有的四个最为重要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都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逐渐盛行、鲁迅遭到更多人的质疑的时代特点,直接相关。
而在具体的论述中,课本对这几个问题都给出了正面的阐释,也并不一定就是“客观”的“真理”,而很可能是写作者在特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受特定时代文化制约,而得出的研究结果。
相对而言,本讲的第四个问题,是文学史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受当前时代的影响不是太直接。
之所以在本讲开讲之前,要设这样一个引言,是为了给大家一点总的提示,以便使我们在初步接触“文学史研究”时,对它的基本性质有个最基本的认识,而不至于把文学史或文学研究,视为对固定对象的客观本质的提示。
第一节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一、重点问题1、与同时代的其他新文化先驱者相比较,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否很猛烈、决绝,甚至有些偏激?2、课本中所列出的对鲁迅偏激的批评之主要观点有哪些,课本是从哪几个方面为此加以解释或开脱的?你是否认同课本中的观点,或是既有认同,也有异议?简略答案:批评之主要观点:共三点,见2页倒数1段。
辩解之几方面:a、既将“吃人说”归为小说的形象表现非逻辑判断,但又肯定这是“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p3倒1)b、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怀疑态度,有意以“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2)共21页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Nhomakorabea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现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公布如下,希望大家根据我的复习资料自己整理,也希望在短时间内整理好的朋友发到论坛里共享给大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02年9月版)2002年9月20日课程代码:040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选修课程。
它承担了现、当代文学史的系统论意义上的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得到新的、系统化的当代文学史知识并使考生掌握写当代文学论文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使考生通过学习,对“当代文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较系统的“史”的认识,摆脱孤立的、散点式的认识,并在这种系统认识下,产生对当代文学发现,探索的求知欲望,并培养考生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 使考生树立按三个阶段分期的“当代文学史”的阶段论观点;2. 使考生认识“十七年”文学方针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懂得现实主义文学的曲折道路同极“左”文艺思潮的关系。
3. 使考生能对在“十七年”与新时期两种不同政治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文学观念进行正确的比较和认识。
4. 使考生能在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上,对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有所把握和研究。
5. 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继续,因之,它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相关;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与外国文学的平行学科,它与外国文学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是最具有现实性、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学,因之,它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密切相关;由于当代文学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类的美丑评判,因之,它与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
可见,在上述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也具有基础学科课程的性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2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1. 多元的创作思潮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的创作思潮,包括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纪实文学、新感觉派等。
这些不同的思潮体现了作家对现实问题的不同关注点和审美追求。
2.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
作家们在作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对其进行再创造,使当代文学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3.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中国当代文学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通过作品展现了人们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作家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揭示了社会问题,并深入思考人性的弱点和挣扎。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红高梁》——迟子建《红高梁》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揭示中国农村社会现实的杰出作品。
小说通过对一个农村家庭的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活着》——余华《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通过一个农民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和人性的折磨。
小说以鲜明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存的坚持。
3. 《丰乳肥臀》——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丰乳肥臀》通过对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历史变迁和女性命运的描绘,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变迁。
四、中国当代文学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思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改革,引起了社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它对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题七一、单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B.宗璞C.张洁D.茹志娟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B.洪峰C.苏童D.余华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B.《罂粟之家》C.《访问梦境》D.《褐色鸟群》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B.《兄弟》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
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二、多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
A.王蒙B.宗璞C.张洁D.余华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A.《蝴蝶》B.《春之声》C.《布礼》D.《我是谁》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B.《拉萨河的女神》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共206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中国当代文学讲授提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谢谢!
206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
中国现当代文学

目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文学理论及批评 文学与社会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展望
01
CHAPTER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定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的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体系。
特点
现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反映人民心声,同时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叙事方式、主题表达等方面为全球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激发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新。
丰富世界文学多样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视角,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为全球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探索现代性的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启示。
批评实践的局限性
批评实践受到主观性和个人偏好的影响,需要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寻求平衡。
文学批评的实践
04
CHAPTER
文学与社会文化
政治对文学的塑造
政治力量在文学创作、审查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主题和形式。
文学的政治批判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批判和反思政治制度、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起步阶段
02
CHAPTER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01
02
03
04
总结词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呐喊》
这部小说集以揭示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为主题,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篇目。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演示文稿

1、形成性考核讲解
2、期末考试重点内容梳理
谢谢观看
3、京剧现代戏与“样板戏”之关系: 京剧现代戏是1958年开始创作,1964年形 成高潮的,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 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样 板戏”是在京剧现代戏基础上产生的。
三、“样板戏”产生的文化语境
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文艺的“旧基地” 遭到全面清除; 另一方面“二革”创作方法成为了创造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
一、路遥主要作品和主要成就
1、主要作品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 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全 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 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2、主要成就 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关注; 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给了社会底层 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 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3、文学成就 形式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 策略的创新;思想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凭 借着对于“五四”启蒙的继承与超越,赋 予先锋小说一种关注国民性问题的本土化 特征。
第五讲 新写实小说
一、从伤痕文学到新写实文学的发展历程 二、新写实小说主要作家作品 三、复习课
一、从伤痕文学到新写实文学的发 展历程
二、贾平凹主要作品和主要成就
1、主要作品 198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浮躁》获美 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199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废都》获法 国费米娜文学奖; 20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秦腔》获得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主要成就 题材上持续关注农村现实; 风格上含蓄而富有韵味; 语言上以现代白话为主体,又吸收陕 南民间口语; 形式上有散文的韵味和诗歌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专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 1.从 1979 到 1980 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 者是( B)。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茹志娟
2.1984 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 C)。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拉萨河的女神》 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 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 (B)。A.格非 B.洪峰 C.苏童 D.余华 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 A.《妻妾成群》 B.《罂粟之家》 D)等。 C.《访问梦境》 D.《褐 色鸟群》 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 B.《上下都很平坦》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
海无帆船》 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B)。
A.《突围表演》 B.《山上的小屋》 C.《思想汇报》 D.《黄
泥街》 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 1987 年发表的( A)。
A.十八岁出门远行》《 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四月三日事件》 D.《一
九八六年》 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 D)。
A .《一九八六年》 B.《难逃劫数》 C .《四月三日事件》
D.《鲜血梅花》 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 D)。
A .《在细雨中呼喊》 B.《兄弟》 C .《许三观卖血记》
D.《活着》 10.大致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其中主要 有( A)等。 A.《内心之死》 B.《虚伪的作品》 C.《死亡叙述》 D.《许三观卖血记》
二、多项选择题 1.从 1979 到 1980 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 ( ACD )等。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余华 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 )等。 A.《蝴蝶》 B.《春之声》 C.《布礼》 D.《我是谁》 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 BCD )等。 A.《现实一种》 B .《拉萨河的女神》 C.《冈底斯的诱惑》 D.《西海无帆船》 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 ABC )等。
A.《现实一种》 B .《难逃劫数》 C.《世事如烟》 D.《褐
色鸟群》 5.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反映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从形 式向故事回归的代表主要有苏童的( ABCD )等。 A.《红粉》 B .《半边营》 C.《妻妾成群》 D.《十
字铺》 6.90 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 其发端的作品有( BCD )。
A.叶兆言的《半边营》 B.苏童的 《米》 C.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D.格 非的《敌人》 7.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讲述的三个故事是( ACD )。
A.探寻“野人” B.王子光事件 C.观看“天葬” D.顿
珠婚姻 8.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的一 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包括(BCD )等。 A.山上的小屋》《 B.《 突围表演》 C.《黄泥街》 D.《思
想汇报》 9.余华先锋小说的名篇主要有( AB )等。
A.河边的错误》《 B.《 世事如烟》 C.《虚伪的作品》 D.《鲜 血梅花》 10.余华“世俗化叙事”时期的长篇小说主要有( ACD )等。 A.在细雨中呼喊》《 B.《 内心之死》 C.《许三观卖血记》
D.《活
着》 三、填空题 1.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 《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2.宗璞的《我是谁》 、戴厚英的《人啊,人》 、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等都是有关存在主题的书写。 3.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4.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原罪》和《宿命》等,流露出一种深重的人文精神与宗教情怀。
5.从《黄泥街》到《突围表演》 ,再到《思想汇报》,残雪小说在描画人类突围困境和实现自我认识的艰辛历程上,完成了一个近似“人性三部曲”的作品系列。 6.90 年代后,余华创作了《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小说主题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 7.韩少功的《爸爸爸》 、《归去来》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 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 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8.以苏童的《妻妾成群》 、《红粉》和叶兆言的《半边营》 、《十字铺》为代 表,这种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 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创作实践中 从形式向故事的回归。 9.以 1987 年《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为标志,余华正式开始了先锋小说 的创作阶段。 10.在《兄弟》这部余华自称是“望不到尽头的小说”中,叙述“统治”了他的 写作。 四、简答题 1.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寻根”、“形式主义”和“书写个体存在”三种彼此 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 请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作家作品 (各说
出一二即可)。 A.“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 在 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韩少
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B.“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 “怎么写”的转变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地融合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 实验的开端。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 构》,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 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 、《请女人猜谜》等。 C.“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更为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 问题。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原罪》、《宿命》,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 泥街》、《瓦缝上的雨滴》、《苍老的浮云》,余华的《现实一种》 、《一九八六年》 和《四月三日事件》等。 2.余华的小说创作大体经历了“暴力化叙事”和“世俗化叙事”两个时期。请简 要说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 。 A.在“暴力化叙事”时期,启蒙主义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主 要表现为一种在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 即,将历史拟人化, 并对这一拟人化的 历史施加暴力刑罚。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
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 劫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 B.在“世俗化叙事”时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历史批 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也愈 加趋向于现实主义。如《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专题八 一、单项选择题 1.1977 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 ( A)。 A.《班主任》 B.《伤痕》 C.《天云山传奇》 D.《蝴
蝶》 2.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B)。 A.《新星》 B.《乔厂长上任记》 C.《沉重的翅膀》 D.《花
园街五号》 3.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C)。 A.《烟壶》 B.《美食家》 C.《棋王》 D.《黑 骏马》 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有《文化苦旅》、《白鹿原》、《尘埃落定》、《马 桥词典》、《日光流年》等,其中,《文化苦旅》的作者是( C)。 A.韩少功 B.阿来 C.余秋雨 D.阎连科 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 C)。 A.方方 B.苏童 C.刘恒 D.池莉 6.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 1989 年第 3 期的“新写 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 A)。 A.《钟山》 B.《收获》 C.《十月》 D.《当代》 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 B)。 A.《红粉》 B.《妻妾成群》 C.《米》 D.《罂粟之家》 8.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红粉》和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的小说《米》 的作者是( B)。 A.刘震云 B.苏童 C.王安忆 9.以相当平实的笔触, 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的中篇小说 D.余华
《烦恼人生》 的作者是( C)。 A.方方 B.刘恒 C.池莉 D.刘震云
10.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D)。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 C.《不谈爱情》 D.《一
地鸡毛》 二、多项选择题 1.“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D )等。 A.刘心武的《班主任》 B.卢新华的《伤痕》 C.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 D.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
2.“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CD )等。 A .《李顺大造屋》 B.《新星》 C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D.《芙蓉镇》 3.“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ABC )等。 A .《乔厂长上任记》 B.《沉重的翅膀》 C .《花园街五号》D.《蝴蝶》
4.“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商州初录》、《最后一个渔佬儿》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棋王》、《钟鼓楼》和( ABCD )等。 A.《黑骏马》 B.《烟壶》 C.《美食家》 D.《神
鞭》 5.“性文学”的代表主要有(BCD )等。 A.刘震云的《一地鸡毛》 B.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C.王安忆的 《小城之恋》 D.铁凝的《麦秸垛》 6.池莉的“生活流”小说主要有(ABD )等。 A.《烦恼人生》 B.《太阳出世》 C.《一地鸡毛》 D.《不
谈爱情》 7.方方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ABD )等。
A.《风景》 B.《祖父在父亲心中》 C.《手机》 D.《乌泥湖年
谱》 8.池莉小说的主要作品有( ACD )等。
A.《太阳出世》 B.《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C.《不谈爱情》 D.《热也好
冷也好活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