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家”的隐喻

合集下载

有关“家”的隐喻和政治修辞术

有关“家”的隐喻和政治修辞术

有关“家”的隐喻和政治修辞术作者:徐勇来源:《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喜剧电影《人在囧途》通过呈现困境中身份地位迥然各异的两个人的磨合,试图达到对社会上弥漫的贫富之间矛盾的和解:这一意图隐含在回家/返乡这一有关“家”的隐喻当中,因而使得电影别具温情;但问题是这一和解并非真的和解,而只是中产阶级一厢情愿式的想象,其以底层迈向中产阶级的方式表现出对两个阶(级)层间矛盾的遮蔽:底层作为底层的结构性存在一仍其旧,改变的只是底层中往上升的个体性存在。

从这个角度看,影片一方面表现出在两个阶层间和解的潜在愿望,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强化了其间存在的差距和矛盾。

【关键词】喜剧电影;中国经验;阶级和解;修辞术一、好莱坞“情”路难与中国经验看过喜剧电影《人在囧途》的观众,想必不难想起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雨人》(Rain Man,1988),两者之间的相似,相信明眼人不会放过。

但若以为前者只是盗用或沿袭了后者的结构,则又显然是小觑了前者。

无疑,这两部电影都是属于公路电影这一准电影类型的模式,故事的主部都发生在路途上,而艰辛曲折不断延宕的行程,以及两个不同类型的主角人物之间在艰辛中的冲突磨合,都在在使得剧情波澜起伏跌宕回环;同时也正是在经过多重磨难和主角人物间交往的深入后,剧情往往会在尾声时出现逆转,脱离常轨的主人公(或秩序的破坏者)终将回归正常的秩序中来,故事发展到最终也大都皆大欢喜。

显然,公路电影属于情节剧之一种典型的模式,而就这一模式所具有的象征性而言,旅途这一流动的特定时空无疑是稳定而理性的正常秩序之难以企及的存在,因此当旅途结束,主人公超出常规的行为方式也最终回到正常秩序中来。

在这里,旅途既成为秩序之破裂的象征,也是修补秩序的必经之途。

从这点而言,《人在囧途》明显带有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烙印,但若以为这仅是一部向好莱坞致敬和模仿之作,则显然是没有抓住这部电影的内核。

与一般的公路电影不同,《人在囧途》中之公路这一剧情的背景设计并非可有可无,或仅仅是主人公回归正常秩序的必经之途,而是联系着独有之中国经验的关键。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隐语引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中的隐语现象,便是语言和社会之间密切关系的生动反映之一。

隐语是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特有的一种专门用语,是为隐瞒和识别该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圈外人),实现特殊社会交际功能而创造的。

它是语言依据不同的社会功能而采用的一种功能变体,生动地反映了语言和社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

一、隐语的特征隐语指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群体社会在一定语境中为隐瞒和识别该社会集团回避交际场合中的第三者而创造使用的秘密词、短语或句子,是标准语和方言的一种特殊交际功能的变体。

回避人知道,识别集团是隐语基本的交际功能。

从隐语的定义和本质交际功能出发,我们可以归纳出隐语具有以下五大特征:1)隐秘性。

是隐语最重要和本质的特征。

隐语的这种隐秘性体现为一种人为的秘密性。

隐语的目的实现借助于特殊的语言构造方式,因而隐语之隐秘性通过其迥异于通用语之语形表现出来。

2)封闭性。

隐语是一种对语言的特殊使用现象。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为实现隐瞒群体内部交际内容的目的,群体成员有意违背交际的会话合作原则,使用为“外国人”所不理解的隐语,对集团或群体以外成员予以封闭、排斥,从而使群体外交际无法进行或导致交际的暂时中断。

3)场合性。

隐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

既在一定的时间、地点。

有某种特点的人互相交际的具体状况。

4)集团性。

隐语使用者往往体现出一种“集团”分类特征。

这些集团或封闭、稳定性强,如商贩、技艺诸行或秘密机构(军事、安全、司法等部门);或临时性、变动性大,如娼、赌、窃、匪乞等社会寄生群体。

5)偏离性。

对“正常语言”(共同语、方言)的一种偏离使用。

一部分隐语迥异与正常语言的外观,而另一部分隐语通过使用者的约定予以了转移,是对普通语义的一种偏离。

隐语的偏离性主要体现在其特殊的语言形式上,这种特殊语言是为实现保密交际功能的目的而创造的。

二、隐语与社会文化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家的比较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日家的比较

VS
内容
中日家庭文化传承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观 念、价值观、礼仪规范等方面。例如,中 国家庭注重孝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 传统美德,而日本家庭则注重家族荣誉、 尊重长辈、服从家族传统等。此外,中日 家庭在饮食文化、节庆习俗等方面也存在 差异,这些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中日家庭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研究贡献
该研究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社会和家庭 关系。通过对中日家庭的语言使用和家庭角 色分配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的
特点和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该研究虽然对中日两国家庭进行了比较,但仍存在一 些局限性。首先,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中日家庭 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其次,该研究仅关注了家庭语 言使用和家庭角色分配两个方面,未能全面涵盖中日 家庭的各个方面。此外,该研究主要基于问卷调查和 观察,样本可能存在偏差。
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中日家庭的比较 研究。首先,可以尝试采用更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 如自然观察、深度访谈等,以获取更真实、全面的数 据。其次,可以进一步探讨中日家庭在教育、价值观 等方面的差异,以更全面地了解两国文化的特点和差 异。此外,可以尝试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阶层、地 区和背景的家庭,以获得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家庭语言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日本文化注重礼貌和委婉,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直接和坦率。
中日家庭语言差异的形成原因
语言政策
不同国家的语言政策对家庭语言的使用有一定影响。例如,中国推广普通话和简化汉字, 而日本则强调保护和传承本国语言文化。
社会文化背景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一个研究古老语言学以及语言与概念之间关系的新兴话题。

隐喻理论认为,当我们说话时,我们在更大的概念范围内通过引用和比喻的形式来传达我们的意思。

因此,我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语言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思想和表达,甚至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有效沟通的关键。

隐喻理论建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语言学大师史蒂夫马斯特斯(Stephen C.Mast)提出的观点之上,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类比型,拟语型和转喻型。

在他的给出的角度中,类比型表达的是实际的对象,拟语型表达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转喻型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例如,当我们说“我看不到未来”时,我们实际上在用转喻将未来比作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用类比或拟语直接表达出来。

自马斯特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来,隐喻理论便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隐喻的作用在于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学者则认为隐喻是用来传达非话语内容,例如情绪、情感等。

隐喻理论还被用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媒体中隐喻被用于传达对某些事件或行为的论述,它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话语背后所暗含的意思。

此外,隐喻理论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

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检查语言背景是否会影响人们的比喻理解,从而探究隐喻理解对不同社会语言者而言有何影响。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利用隐喻理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以指导语言学习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本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以及隐喻理论在实际社会中的应用,来探讨语言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隐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之间的意思,并开拓了一条通向更加有效的沟通的道路,而且还可以用于研究语言的同一性和变异性,以及文化背景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网络词汇的形成和使用受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词汇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汇的本义映射到另一个词汇的隐喻义,从而产生新的含义和概念。

网络词汇作为信息时代典型的语言形式,其隐喻属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网络词汇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喻含义。

“梦醒时分”在传统文化中是指醒来时的时刻,而在网络文化中,“梦醒时分”被引申为思考清醒的时刻,具有了新的隐喻含义。

2. 表意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表意上。

一些网络词汇常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或态度。

“曲线救国”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用来形容通过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明显的隐喻属性。

3. 结构隐喻: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的形式和结构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996”这个网络词汇指的是工作时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这个词汇的结构隐喻了劳动时间的过长和不合理。

1. 词义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与词义转喻相关。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转喻的方式来赋予原本普通的词义新的含义。

“碰瓷”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通过故意制造意外事故来敲诈钱财。

2. 句法转喻:网络词汇的转喻属性还表现在其句法结构上。

一些网络词汇通过句法结构的转喻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带狗逛街”这个词汇在网络语境中被转喻为带着狗在公共场所故意引起麻烦。

三、案例分析下面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一步分析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对其进行解读:案例一:鸡汤文化“鸡汤文化”是指一些所谓的励志言论和励志文学,其内容空洞,充斥着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劝诫性的言辞。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作者:***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介紹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

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

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

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隐喻;转喻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n network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and holds that a large part of network words created by netizens have metaphorical properties, and these network words are the mapping between their real world (source domain) and virtual society (target domain). Combined with network wo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esthetic metaphor and economic principle, and analyzes the metonymy phenomenon of network words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 adjacency and phonetic adjacency. Metaphor is a form of rhetoric that reflects people's cognitive thinking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communication on the virtual platform of Internet,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of network buzzwords is very prominent.Key word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network language; metaphor; metonymy一概念隐喻理论简述(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概念隐喻观点认为语言具备可区分的两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词汇也成为当代语言学中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

一、隐喻与转喻隐喻和转喻是两个重要的认知语言学概念。

隐喻是指通过暗示、比较等语言手段,将某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相提并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意义。

例如,常说“心如铁石”,“班门弄斧”等。

转喻则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意义从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的过程,例如,“黑夜”在本义中指的是一天中光线暗淡的时间段,但是在转喻中则指的是一种阴暗、恐惧的氛围。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隐喻网络词汇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形象隐喻得来的,例如,“网红”一词就是由“红”代表着被人们追捧、受欢迎的意思,再加上“网”这个词汇,形成了“网红”的新意思。

类似的还有“养眼”、“口感”等词语。

(二)比喻隐喻网络词汇中也有很多比喻隐喻,例如,“口胡”一词,其实就是简化自己为一个“口”,来比喻说话跟牛一样东拉西扯,没有道理。

类似的还有“自闭”、“膜拜”等词汇。

(三)衍生隐喻网络词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衍生隐喻。

例如,“内鬼”一词,在本意中是指在同一组织中保密服务的人员,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却又出现了“内鬼”指的是替别人照看宠物、家庭的人员。

(一)夹杂转喻夹杂转喻是指在一个词汇中同时包含了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通过转喻得来。

例如,“稳”这个词,从原始意义出发主要表达事情很平稳、不会变动,但是在网络语境中,又加入了对赞美物品的含义,同时存在夸大和赞扬的情感。

(二)引申转喻引申转喻是指通过语境、词汇的排列组合或者同音字转化等方式,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词汇的本义转化为另一意义。

例如,“蓝瘦香菇”这个网络词汇就是通过将“背景蓝、身形瘦、语气落寞”的形容词合并形成的一个新词,来形容一个不太好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深层次 的特 点。根据 L a k o f,隐喻不仅 是一 种修辞手段 ,
射 ,从一个具 体的概 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
隐喻 的本 质是概念 性的 , 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件 事
物 ;概念 隐喻 的使 用是潜意识 的等等 。并且 ,人们 的 日常 思 维 和行 为 所依 赖 的概 念系统 本 质上 也是 隐 喻性 的 。
且 了解 中国 “ 家”丈化相对于其他 丈化 来说 的不同与独特 。 关键 词:家;隐喻; 国家; 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H O -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3 - 2 2 1 9( 2 0 1 7 )0 2 - 0 1 2 9 - 0 3
引 言
在 中国文化 中, 家是一个不可 或缺 的部 分 , 甚至达 到“ 家 国同构” 。这种特定 的文化与西 方是非常不 同的 。例如 ,在 美 国就没有像 中国一样 的 “ 四代 同堂”这样 的大家庭 。美 国
研究 生,研 究方向为语 言学 。
带的家族 。家族即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按照一定规范、依
关系的家庭成员组成的 , 如夫妻 。中国的家庭 具有一 定的封
国人 的特 定思 维方式与特点 ,有助 于人们加 深理解 中国文
化。
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家 , 或者至少每个人 心里 都会 有一幅家的
素描 。 家, 无论是从起源还是从社会 生存形态 上都是人类生
活的最基 本单位和始源 , 世界上任何一 个民族都 会有家庭 组 织 的存在 ,因而就会有各式各样 的 “ 家”文化 的存在 。当然 中中国也 有 自己独 特的 “ 家”文化 。在 中国,家共 同体是 最
l K o v e c s e s则认为 隐喻是 用一 个概念域来 理解另一 个概念
更是一种 思维方式 , 存在于我们 的思维和行动 当中。我们 的 日常 思维和行 为所依 赖的概念 系统从 本质上说也 都是 隐喻
性 的。现 阶段国内通过 “ 家”隐喻来研究中国的 “ 家”文化
域, 概念 隐喻包括 两个概念 域 , 概 念域是任何系统 的经验组 织 。 用 于 理 解 另 一 经 验 域 的概 念 域 是 始 源 域 ( s o u r c e
P o l i t i c s等。本文主要是通过对一些 出现 比较频 繁的 “ 家” 隐喻进行 研究 ,运用 Ge o r g e L a k o f提 出的隐喻理论来探究

中国 “ 家 ”文化
“ 家”这个概念对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都 不会 陌生 ,因
这些隐喻所体现的特定 的 “ 家”文 化和以及其中所体现 的中
La k o f a n d J o h n s o n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Me t a p h o r , Mo r a l i t y a n d
就包含着一个 隐喻 。 我们 用一个 我们 比较 熟悉 的概 念 “ 建筑 物” ( 始源 域)来理解一个较为抽象 的概念一 域) ,故此 隐喻便是 :生活是建筑 物。 生活 ( 目标

概念 隐喻 的基 本理 论
传统观念认为 ,隐喻是一种进行 隐藏 比较 的修辞手段 , 也 叫暗喻 , 又可被看 成是比喻的一种 , 其表达 方式 ̄ I 1 : A是 B。 而L a k o f&J o ns h o n 在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一书中首次 提出概 念隐喻理论思想 。 作者认为 :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 问题 ,
常见 的经 济共同体 , 是恭顺与权威 的原始基础 , 也是 许多人
收稿 日期 :2 0 1 7 —0 1 一l O
类共 同体 的基 础。由于对祖先的恭顺 , 家共 同体遂有 了宗教 关系。家庭的出现经过渐次扩张 以后 , 逐渐 出现 以血 缘为纽
1 2 9
作者 简介:龙湘明 ( 1 9 8 1 一) ,男 ,湖南望城人 ,硕士
Fe b . 2 0 1 7
从社会 语言学 角度 看 “ 家 "的隐喻
龙 湘 明
( 湘 南学 院 外 国语学院 ,湖 南 郴州 4 2 3 0 0 0 )

要 :因为文字是文化传承 的载体 ,几乎任何 一种特定的文化都会体现在 了丈字之上 。汉语也 不例外。中国丈化 中的
家的文化也体现在 了文字之上 。 通 过从社会语 言学角度 仔细探 究汉语 中 “ 家”的隐喻 , 我们可以窥探到此种文化 的奇妙 ,并
第3 8 卷 第2 期
2 0 1 7 年 2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Vl 0 1 . 3 8 NO . 2
d o ma i n ) ,被理锯的概念域是 目标域 ( t a r g e t d o ma i n ) 。H如 在句子 “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 自己的美好 生活添砖 加瓦”中
虽不多 ,但是也有研究 比较深入 的,如 :高金林和杜娟从概 念隐喻的视角来研究 “ 国家”的概念 。 张迪也运用概念 隐 喻及新 闻的框架等理论解读报刊 中的 “ 家族隐喻”专 门分析 了“ 国家是家族 ”这一 隐喻在新 闻报道 中的体 现及 特点 。 而国外对隐喻 的研究莫过于一些 “ 隐喻大家” 了, 如: G e o r g e
更是一种 思维方 式和一种认 知手段 ;是跨概念 域的系统 映
的家庭都是一 些 “ 核 心家庭 ” ,由父母 和子 女组成 ,一般只 素 导致 了特 定“ 家” 文 化的形成。而此种文化越来越具有 自己的特点 , 相 应的词 语也开 始不断的涌现于 各类读物之上 ,其 中之一便是 “ 家” 隐喻 。通 过研究 “ 家”隐喻可以挖掘到中 国 “ 家”文化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