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读《浮生六记》有感

by 雁子

同治年间,杨引传在一个冷摊上发现并购买了沈复手稿《浮生六记》四卷,后两卷已丢失,成为永久的遗憾。所幸前四卷经杨引传刊印广为流传至今。今日我们所见的五卷、六卷并不是沈复所写,依据中华书局出版,苗怀明译注的《浮生六记》序言中所言,在1989年,王瑜孙发表的《足本{浮生六记}之谜》一文,指出"足本"后两卷的作者为黄楚香,他受王文儒之雇,"创作"了后两卷,酬劳为二百大洋。故此,感受沈复的细腻生活,就从《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写一些我个人的体会。

《闺房记乐》在开篇中就介绍了作者沈复在儿时便对芸娘有了好感,因芸娘身体单薄有过福泽不深的忧虑。不过所有的顾忌都在芸娘悄悄地为夜归且饥肠辘辘的沈复留下的一碗粥后被众人羡慕取笑,成为了两个

人朝思暮想的一根扯也扯不断相思线,直至婚后这碗粥的情意仍然比蜜还要甜。

在封建时期,你情我愿的恋爱少之又少,加则沈复与芸娘对诗琴书画的喜爱,简单淳朴的生活追求,热爱山河的胸怀都有着同样的兴趣,是不断加深彼此情感的重要元素。沈复在文中提及,与芸娘结婚二十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单单这一句令今日的多少夫妻神往?如今的婚姻所谓三年之痒,七年之痛的由来在婚后的是是非非、斤斤计较中越演越烈,恋爱中的在一起时还是会思念的恋情,在自由、物质丰富、交通方便的今天,谁还能做到?情感就像一首歌,好听只能入耳,伤感才会入心,因为每个人心中都留有一片净土,守着不知何时才能等到的等待。相比较之下,爱车爱房还真不如一个共同爱好和理解来的珍贵。

我喜芸娘的本真。芸娘与沈复摆供品时言道:"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芸娘是一位至善至美的女子,她所追求的生活所交往的人正如她本性的耿

直,如文中的王二姑,性格憨畅,俞六姑快言快语,外出游玩偶遇船家女的豪爽,惹得芸娘跟她你一壶我一碗地喝酒唱歌,所有的乐趣完全出自于不加任何修饰的情感,就连为沈复选妾也没有计较是妓女女儿的身份。她在乎的是三个人之间能否情投意合,也正因为芸娘的过于耿直,最终在选妾的事上因不守承诺,欺瞒了她,心中有了排解不掉的怨气,本就体弱多病更经不起这番折腾,早早离开了爱她至深的沈复。

喜芸娘的心地纯净。在游戈园时,王二姑见花必折。芸娘训斥道:既无瓶养,又不簪戴,多折何为?放在当今社会,芸娘的训斥仍然大有用处,这是对自然的敬重。

喜芸娘的朴素与善良。沈复的弟弟娶妻没有珠宝可送,芸娘便将自己的首饰拿出馈赠时所说"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芸娘的理由看似是为自己好,实则是不愿意让婆家的拮据感到难堪。

喜芸娘的简单。做邻家老妪的租客,只为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纸窗竹榻的意境。

芸娘畅想:他年当与君在此,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芸娘的美好想法,至今日仍是一个美好,不同的是,芸娘的遗憾出于后期的生活拮据,今日的遗憾,是放不下已经拥有的和找不到有同样喜好和心境的人为伴儿。

喜芸娘的俏皮。沈复帮助芸娘女扮男装,逛庙会,偶遇一少妇,在打招呼的时候,芸娘不自觉上前按了一下少妇的肩膀,女仆大怒,沈复正预辩解,芸娘脱下帽子,把脚翘起来给她们看,说道我也是女的。大家转怒为欢。这一段故事最为喜欢的一个字便是这个"翘"字,仅仅一个字就将当时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地描绘出芸娘的可爱,如同芸娘就站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作者的用心描绘,让我感受到他对芸娘喜爱至极。

喜芸娘的雅致。在第二卷的最后一段里描写到,夏天,荷花早上开放,晚间含苞,芸娘用小纱袋包上一些茶叶,放到花心里,第二天早上再取出,烹煮雨水来沏泡,其清香韵味尤为绝妙。看到此,仿佛带有荷香的清茶就在我的身边缭绕。读到此文的前一天,

我还曾带着家人去植物园的荷花池小聚,除了拍一些美片就是喂了蚊子,未曾想过还有这等境意可为,由此更加敬佩芸娘的素养。难怪林语堂先生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的美出自丈夫沈复的满满情感,最近有一首流行歌曲《往后余生》,歌词的大概含义就是清贫、风雪、温柔,只愿与一人共享。之所以受到欢迎,一个是正在热恋的年轻人有着本能的追求,另外就是有的人内心里不愿意继续将就,因种种魔障仍在坚持。人生看似漫长,但生命无常,真正美好的生活,在不用背负任何责任的日子能用年或是月计算吗?恐怕连用日的计算都不会有。心中的愿望越大,惆怅就越多,失去的往往会比得到的多。沈复与芸娘算是一对幸运夫妻,虽然没有白头到来,但终归有过可以用年计算的真性情的日子。

沈复最擅长的是作画,他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的鉴赏与品位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读《闲情记趣》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在没完没了的烦躁生活中,种

下一片,轻松、恬淡的园地。

如,夏天蚊声如雷,沈复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一句话对我来说好比一剂良药。入夏至此,我始终被蚊子侵扰,过敏、瘙痒令我深感苦恼,夏之美几乎被惧怕蚊子所覆盖。俗语说境由心生,我便学着沈复重新看待这个夏天,心情好了很多。另有朋友因屋中漏雨,心生烦恼,我便打趣道,用一盆花取代污迹的盆去接漏雨,据说墙皮上的涂料还能防虫,岂不好?朋友大喜,顿时开朗了许多。

如,花以兰花为最佳,取其幽香韵致,但瓣品稍能入谱的不可多得。沈复有一盆荷瓣素心春兰,肩平心阔,茎细瓣净,是可以入谱的。因有人想要但得不到,故意用开水浇死,沈复从此不再养兰花。

读到此段,我因沈复对兰花的钻研增长了见识,也看到沈复心中的美是不能替代的,同时也相信他必定知道谁是那个坏人,之所以不提及,是他心中存有善念。正如兰花的花语与沈复的品德同样是美好、高洁和贤德。这比养花无数,不及花品的人要强百倍。

如插花宜单数,不宜双数。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宜窄小,花朵才得以舒展。如用木本的花果插瓶,剪裁前先在手里,从横、斜两个角度看态势,再从反、侧两面看形态,以疏瘦古怪为佳。

插花是一门源于心境的艺术,前期陪儿子去看电影,买了一桶爆米花,因小铁桶很别致,但不知用到何处为妙,便放到角落里闲置。直至看到这一段后,又巧遇回白云鄂博,摘了几枝铁花,按照此文的方法,插花的造型,确实有了不同,我一边欣赏,一边反复琢磨沈复的审美艺术,虽时隔百年,因文字的存在,并不觉得有多遥远。

如,园中景,妙处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文中对以上见解都有细致地解释,种什么样的树,堆什么样的山,做什么样的屏障,用着诗画般的语言描述。通读几遍,对去过的亭台楼阁,公园小巷,在心里面会自然升成一个评价。记得《红楼梦》里描述大观园时,开门便见一座假山,绕过假山之后,园

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正如沈复所言。难怪有评价《浮生六记》为小红楼梦。

如,供品中佛手忌讳酒后用鼻子闻,闻了就容易烂,木瓜则忌出汗,有汗要有水冲洗。只有香橼无忌讳。

沈复谈供品意在强调经常有人把已设供的东西随手拿来闻,随手放置,这些都是不懂供法的人。可见,沈复的日常生活,件件都如艺术品般精致。虽然后期沈复的生活拮据到借钱,但他也不因为简单而变得粗糙。这对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总是找各种理开脱杂乱的生活。凡事都需要一份心,一碗白米饭上放一粒红枸杞,顿觉米饭有了香味。喝一杯茶之前,闭眼闻闻茶香,如同身临其境。

人生百态,纵有快乐与雅趣也逃不过风雨交加。《坎坷记愁》中的愁字,说明了沈复的心事。第三卷没有乐没有趣,只有无尽的悲伤,这一卷里沈复道出了家庭中芸娘与父母的误会,他们被赶出了家门,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失和,令他贫困如洗,四处借钱讨生活,最终还是无助地看着芸娘永远离开了

他。

芸娘的离开等于将沈复的灵魂带走了,他与芸娘不仅仅是生活伴侣更是精神上的伴侣。有评论说,芸娘的过早离世与她不守古代礼法有关,如女扮男装,与妓女结交等,然而这就是芸娘,没有真性情的存在,也不能成为沈复的精神伴侣,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对于沈复为了照顾多病的芸娘,不惜将幼小的女儿送去当童养媳,将年幼的儿子送去学徒。在芸娘过世后,儿子也离开了人世。读到此,在心痛的同时也感受到沈复爱芸娘胜过了一切,换言之,事搁今日,想必年幼的孩子会作为父母第一选择,像沈复与芸娘的爱情,天下恐怕无双。

活着就是一场历练,好与坏,善与恶,得与失,富与贫,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缓缓地走来又缓缓地消失在茫茫的记忆中。长存下的人与事,刻骨铭心地烙印在心里,想起时会痛,会痒,会笑,会哭。

《浪游记快》中沈复说到,他在各地游幕三十年来,天下没有去过的地方,仅四川、

贵州和云南等少数几处。浏览山河有着"人珍我弃,人弃我取"的用意,为此在四卷里,有不少对景致的点评。如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数百里,生平第一大观。对"钱塘江苏小小之墓"认为自古以来裂魄忠魂者数不胜数,名妓苏小小,尽人皆知,是为这片湖山做点缀的。又如在东海永泰沙(今江苏启东久隆镇)上坐在牛背上狂歌,在沙头喝醉乱舞,都是随着个人的兴致,是生平没有拘束的一次快游。

可以说沈复的人生是丰富的,他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有不同的感触,在笔下写出一个豁达的心灵,画出情味浓厚的山山水水。相比较之下,让我想起一个朋友说过世界之大,数中国的景致最美,国外可不必去,从舒适安逸来说,数家中最好,没有必要外出旅游遭罪。朋友谈及此话时,有孩子在旁认真倾听。我便问道,你喜欢喝酒,人们都必须喜欢喝吗?你喜欢打麻将,人们都要放下书本吗?生活中最可贵的是经历,只有经历了才能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可惜这位朋友总结几十年的生活后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想

到了安逸与辛劳,趣味全无,想必大自然在他的眼中未曾留下丝毫的记忆,最糟糕的是他还要用平庸影响正在探索世界的孩子,由此体现了《浮生六记》的可贵之处。

读《浮生六记》还有一个收获,因全书是以小品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非常适合美篇制作,热爱生活的人们,可以一边拍照一边用小品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也是一大乐趣。

雁子:贾海雁,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发表在各类刊物和文学微信平台上。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导语: 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然而在那个女子连一席之地都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又有多少这样可爱的女子呢?但有几个能遇到沈复这样的夫君,又有几个敢袒露自己的思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中国人爱意的表达从来都是内敛含蓄的。当我读到“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余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一段时,轻叹:这种隽永蕴藉的情深意重,算不算中国文学里关于恩爱的另类表达? 这段最恩爱的对话出自《浮生六记》,清朝乾隆年间文士沈复写的散文集。对于“浮生”的深刻印象,出自我最钟爱的李太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这,正是这本《浮生六记》名字的由来,也是我打开这本书的原因。 《浮生六记》分六章记录了沈复生活的点滴。因为遗失,我们目前能读到的仅有四章:“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

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经遗失。不过,对于遗失,我也不感缺憾,以为在仅存的四章中,最爱的是前两章。随着在“坎坷记愁”中陈芸退场,“浪游记快”显得光彩全无,落寞和杂陈。这明显带有我个人的情绪——不想看到这世间良辰美景戛然而止,被颠沛流离取而代之。 很少在中国文学作品里见到和陈芸相似的女人。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的聪慧贤良而不失风雅感性、安贫而乐道和与沈复的感情经历显得难得而罕有。就连林语堂也称赞她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虽然相比之下,我不那么喜欢沈复本人,但对于他描写妻子的笔触相当喜欢。他写妻子的聪慧,“生而聪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一个聪慧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如此,身为一个父亲早丧、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陈芸还相当有主见与见解,“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在她生活的时代,能和夫君在闺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拥有相当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笔下,陈芸也相当心路活泼。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在丈夫的鼓励下,女扮男装看庙会,在众多人无法找到在野外温酒的好办法时,她生出雇佣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的办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

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及感悟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及感悟 上学时曾学过浮生六记,只不过是它第二卷闲情记趣的一部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然后为了这物外之趣,我就真的去张目对日了,非但没有明察秋毫,反而被太阳狠狠的辣了眼睛,看什么都重影,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本上未必都是真的。 前段时间在图书角找书看,看到一本《浮生六记》,硬书壳上繁花绘影。书名清新脱俗,顿时就有了兴趣,拿来一读。结果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了,书中有些文字莫名的打动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浮生六记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是个小资的文人,书中记录的都是他生活细节包括游山玩水闺房情趣旅途坎坷花酒之乐,文笔精干,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令人神往。 本书开篇就讲闺房记乐,讲述作者沈三白与妻子芸娘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故事,芸娘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人,自己还学书认字,可以说是蕙质兰心了。两人相遇时作者对她一见倾心,两小无嫌,遂定终身。相知相爱时更是顾盼神飞情丝入魄不知东方之既白。两人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外出游学时如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放假回家与爱人相见的时候又觉得一刻如年,不知更有此身。笔尖真情流露,情致动人。 这是全书最精华的地方,尤其是对芸娘的描写,让“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跃然于纸面,这也是我推荐大家去看的原因了。 全书共六卷,有两卷已经遗失了,除了闺房记乐还有三篇,分别是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大部分是苦中作乐,浪游也多是为生活所迫。虽然是太平盛世,又是诗书传家,但是作者命运还是挺坎坷的,日子过得清寒,需得苦心经营。这里面也体现了文人的软弱,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是很无力的,为了生计漂泊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篇一)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乃清朝苏州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的个人传记,不过流传下来的却只有四卷,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及浪游记快。闺房记乐描写了主人公与妻子芸相识及婚后的日常生活,突出了一个乐字。如果只这一段,会觉得他们夫妻二人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闲情记趣描述了主人公的个人爱好,如盆栽、插花、园林设计,绘画等。作者在文章里的观点,虽说是一家之言,但似乎也颇有可取之处。坎坷记愁描述了主人公现实生活中的愁。深爱的妻子芸不容于公婆,然后身患重病最终不治。女儿早早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儿子早夭。其实,作者的愁比快乐还多。浪游记快描述了作者游历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游历范围很广,囊括了大半个中国。期间夹杂着作者对各地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评判。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作者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的。首先,作者没有给家人提供一个安稳、富足的生活环境。一家人始终处于漂泊之中,没有一个安定的住所。前期靠着家里,作者和妻子还能衣食无忧。后来被迫离家以后,一家人的生活就一日不如一日了,甚至于受冻挨饿。为了外出给妻子治病,让女儿做童养媳,儿子当学徒,一家人从此再也没有团聚的机会了。其次,作者事业上似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先是学文,没有获得功名。后来经商,也是虎头蛇尾。作者贩卖货物至广州时,夜夜笙歌,似乎忘记了家里的妻子儿女。讽刺的是,作者还特意挑选了一个长相、神态类似于其妻子芸的妓女。妻死,女嫁,儿夭之后,作者给达官贵人当了幕僚,跟门客差不多。作者在盆栽、插花、园林,绘画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这些并不能填饱肚子。最后,作者还缺乏担当。据作者所说,妻子芸不容于公婆主要因为几件事。第一,作者的弟弟借了邻居一笔钱,央求芸做了保人。后来邻居要求还钱的时候,作者的弟弟却不承认曾经借过钱,这就导致了纠纷。第二,作者跟随父亲在外地做幕僚时,家书开始时由芸书写,后来换做了别人。这让作者的父亲觉得是芸不想写,而实际情况是作者的母亲不让芸写。第三,作者的父亲拆看了芸写给作者的信,里面有“令尊、令堂”等语,这让作者父亲大怒。第四,为了给作者选一个合适的小妾,芸曾与妓女交往。后来事发,作者父母觉得很丢脸,因此怪罪于芸。对于前两件事,作者为什么不替妻子向父母辩解呢?第三件第四件,为什么不好好解释呢?为什么不肯去承担责任呢?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范例五篇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范例五篇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范例一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

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 初看这本书,是在时代广场负一楼,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那是两年前那时候我还在凤梅小学,每周六的下午我就会去我的秘密基地—-时代广场负一楼看一下午书。读到冰心的散文会发出笑声;读到感人的地方情不自禁会流泪;读到感触深的就用心记下来。今天又重拾这本书细细品读。 这本书很多地方文绉绉的,但是感触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陈云—沈复的妻子。一个有胸襟智慧会打理生活的一个奇女子,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事,这一点儿一般女人做不到。可能与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有关,现在社会这样的女人少之又少,因为法律也不允许。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之后的缄默沉静。 当然,陈芸这位人物还不止这些,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弟弟还有她相依为命,一家三口都靠陈芸手工刺绣所得维持。早年的艰苦生活作风在她嫁入沈家以后仍然坚持着,穿衣朴素,吃饭时就着豆腐乳和卤黄瓜下饭。每日早起,恪守礼仪。她对破书残画尤为珍惜,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记录着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或许是他们夫妻太过于相爱了,遭到了上天的妒忌,厄运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公公想纳妾,沈复的母亲不知情以为是陈芸从中引荐,就这样陈芸莫名奇妙的得罪了婆婆,后来又因为弟弟借债帮忙担保,后弟弟有矢口否认的事加深了公公对陈芸的误会,斥责驱逐陈芸。沈复深知陈芸委屈但也无从辩解,他随陈芸一起离开了家,幸得友人帮助住进了萧爽楼。离开了父亲经济上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们主要靠沈复卖字画陈芸做女红维生。在封建礼教下陈芸得罪了公婆就等于犯了死罪,正是沈复的不离不弃解救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关于《浮生六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

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2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

《浮生六记》读后感_《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_《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五篇《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写于1808年。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 关于《浮生六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欢 迎大家来参阅。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 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 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 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 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 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 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_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_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1 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确实,以男性的眼光看,陈芸确实是一个可爱的女人:从外表看,长的不错,(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有一股娇憨的女儿之态;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但是自学成才,会写几句诗词,女红做的很好,炒的一手好菜,绝对是心灵手巧;重视礼节,但不死板;对自己青梅竹马的丈夫一片痴心,就算他不好好工作、喝酒嫖妓,也毫无怨言;甚至看到别的男人纳妾以后,还专心帮丈夫物色一个“美丽而有韵味”的小妾。这种漂亮又有情趣的女人,大概是每个男性所梦寐以求的妻子吧! 但是,女性是否愿意成为陈芸一样的人呢?恐怕不是。 受时代的局限,陈芸是一个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工作,经济上绝对的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当公公婆婆误解自己的时候,毫不辩解,任由自己被冤枉。当丈夫失业、经济拮据而丈夫却不去找工作,每天沉迷于书本时,也毫无怨言,任由丈夫所为。同样是受到时代的局限,不但容忍丈夫出入青楼,甚至还专心为丈夫物色小妾。在现在看来,实在是太糟践自己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沈复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男人”呢?这个绝对没有。

沈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沈复勉强算是一个富二代(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本来是个文学青年,后来家庭变故,就在19岁的时候放弃了科举,学习经商,从此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走遍了大清国。文青的毛病很重,失业的时候也不想着养家糊口,只顾着钻在故纸堆里,吟诗作赋。好面子,为别人作保,然后自己被债主追债。当妻子被父母嫌弃的时候,没有能力、胆量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妻子。不时出入花街柳巷,流连于青楼之上,在妓女身上一掷千金。 不可否认,沈复和陈芸彼此有深厚的爱恋,一片痴情,天地可鉴。但是只有痴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不能保护彼此,不能保护自己,不能修正性格上的缺陷,最后留下的只是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勉。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2 以男性的眼光看,陈芸确实是一个可爱的女人:从外表看,长的不错,(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有一股娇憨的女儿之态;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但是自学成才,会写几句诗词,女红做的很好,炒的一手好菜,绝对是心灵手巧;重视礼节,但不死板;对自己青梅竹马的丈夫一片痴心,就算他不好好工作、喝酒嫖妓,也毫无怨言;甚至看到别的男人纳妾以后,还专心帮丈夫物色一个“美丽而有韵味”的小妾。这种漂亮又有情趣的女人,大概是每个男性所梦寐以求的妻子吧! 受时代的局限,陈芸是一个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工作,经济上绝对的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当公公婆婆误解自己的时候,毫不辩解,

《浮生六记》读介绍模板笔记及感悟之欧阳光明创编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及感悟 欧阳光明(2021.03.07) 上学时曾学过浮生六记,只不过是它第二卷闲情记趣的一部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然后为了这物外之趣,我就真的去张目对日了,非但没有明察秋毫,反而被太阳狠狠的辣了眼睛,看什么都重影,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本上未必都是真的。 前段时间在图书角找书看,看到一本《浮生六记》,硬书壳上繁花绘影。书名清新脱俗,顿时就有了兴趣,拿来一读。结果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了,书中有些文字莫名的打动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浮生六记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是个小资的文人,书中记录的都是他生活细节包括游山玩水闺房情趣旅途坎坷花酒之乐,文笔精干,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令人神往。 本书开篇就讲闺房记乐,讲述作者沈三白与妻子芸娘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故事,芸娘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人,自己还学书认字,可以说是蕙质兰心了。两人相遇时作者对她一见倾心,两小无嫌,遂定终身。相知相爱时更是顾盼神飞情丝入魄不知东方之既白。两人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外出游学时如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放假回家与爱人相见的时候又觉得一刻如年,不知更有此身。笔尖真情流露,情致动人。 这是全书最精华的地方,尤其是对芸娘的描写,让“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跃然于纸面,这也是我推荐大家去看的原因

了。 全书共六卷,有两卷已经遗失了,除了闺房记乐还有三篇,分别是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大部分是苦中作乐,浪游也多是为生活所迫。虽然是太平盛世,又是诗书传家,但是作者命运还是挺坎坷的,日子过得清寒,需得苦心经营。这里面也体现了文人的软弱,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是很无力的,为了生计漂泊大半个中国,虚耗自己的一生,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让人恨也恨不起来。 这书刻画了一个光彩照人又缄默沉静的女子,和她软弱无能又痴情一往的丈夫,平淡之处见深情,布衣菜蔬乐终身。在这个撑死的人比饿死的还多,自杀的人比他杀的还多的时代,我们应该静下来读一读这本精微的小册,给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肠胃来盘小咸菜,毕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读浮生六记的人生感悟

读浮生六记的人生感悟 一直觉得像《浮生六记》这样的书,非得于寒冷的冬日夜晚躺在被窝里读不可,窗外鹅毛大雪、北风呼啸,泡一杯暖胃红茶,就着一盏昏黄古老的落地灯,方能读出其中温暖绵长来。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如题,全书分为六记,分别为闺房乐记、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快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原作进前四记,后两记一般认为是伪作。但凡中国古代文学,囿于宗法礼教,很少涉及男女关系,于夫妻之情更难见到。因此今人很难有机会看到古人之米盐琐屑,闺房燕昵,唯独沈三白这本《浮生六记》,不仅详细记之,还将《闺房记乐》放于首篇。 “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第及焉”,沈三白给自己找了个很好的理由,歌颂男女之情的《关雎》被放在了《诗经》篇首,所以他也大大方方仿而效之。 "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往往年岁越长,越会有生命无常,转瞬即逝之惑,越喜欢回忆往事,就像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喜欢写传。“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负彼苍之厚”,人到中年,才有这份闲情雅致,若非如此,我们也不得认识其妻芸娘,这个到林语堂口中“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并非美人,用沈复自己的话说:“其形肖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然而真正可爱的女人不一定十分漂亮,但必定有情有趣。 我们生活中时长见到一种女子,于烟熏火燎中自带一股风情雅韵,能够于厨房中捣鼓出一桌别出心裁的饭菜,也能够于月上蕉窗之时与之邀月畅饮,煮书论茶,芸娘便是这样一类女子。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趣味来,易于从山川湖海中看出辽阔伤感来,这才是真正可爱的女子,决计和傻白甜扯不上关系的。 读罢此书,只觉心中情意绵绵,同样类型的书还有饶平如先生的《平如美棠》,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至嘉庆期间的沈复沈三白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随笔,水平极高,影响颇大,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原作仅剩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补之二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传为晚清市井文人所补,风味大逊。“浮生”二字典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此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赌书泼茶、吟诗作画的有情调又惬意的淡雅生活,却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此君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做过商人,也曾以卖画维持生计,虽是名不见经传,但笔端独怀缠绵之情,用词遣句呈现一片性灵天分,且所述皆亲历之至爱至痛之事,特别是作者写其爱妻芸娘与之相伴相爱十数年间的恩爱,直至生死离别的情状,那种摄魂夺魄的悲情日月,读来犹在眼前,让人久不能释怀。文字则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之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负,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先生的汉英对照本。林语堂在他译成《浮生六记》英译本后,感慨地向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而在他为《浮生六记》所写的序言中说道:“云,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他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愿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和他夫妇吃中饭。或者当她与丈夫促膝畅谈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样的女子,不过在云的身上,我们似乎看的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写于1808年。书文字不长,但向 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 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 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 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 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 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 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 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 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 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其实现存的只有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不为人知。 《闺房记乐》是文本的核心精华,芸更是中心。阅读了沈复笔下的芸娘(与沈复同年出生),我觉得沈复真的气运很好,从文本的写作背景讲,他出生在清乾隆二十八年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且与芸娘这样可爱、识大体、有趣、有才的女子相识相爱相知相伴,多么幸运。 为什么说芸娘很可爱?她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通文辞(在那样的时代有一位有着有趣灵魂和学识的伴侣多么的难得);在大多数女性都会不愿自己的丈夫有妾,或是心中满是无奈,而芸娘却主动帮沈公子找寻年轻美貌的女子(这事放到现在也有很多女生不能理解,但是她却这样的通情达理。虽然我是女生,但是如果我活在当时,我是断然做不到这样的大气);女扮男装入庙会,为公公找小妾,芸娘真真的是一位通透识大体,情商也很高的女子。沈公子在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操心的地方,有芸娘为他打理一切,处理婆媳、公媳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的芸娘一生却是以悲剧结束。 也许是芸娘太过优秀到被嫉妒。因为会写字舞文弄墨,替公公婆婆传递家书和好心替公公找小妾(因为沈公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想要有一个人照顾他),流言蜚语,因此失了婆婆的心;因为芸娘心善

替沈公子的弟弟做中间担保人,邻里闲言,被人到家催债失了公婆的心,沈公子和芸娘被赶出沈家(芸娘三十岁)。可以想象一下芸娘在当时的心情多么心碎。又因为之前给沈公子找的小妾憨圆(妓女,私下做的约定)被人抢走且被婆婆知晓而被憎恶,加上因为自己的弟弟出走、母亲病故一直悲伤过度,气的引发了血迹缠绵床榻,病骨支离(到这里芸娘三十四岁)。随后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被生活和病痛折磨,且与子女不能相聚,过着没有温饱的日子,即使在这艰难的境遇,仍然心善,不言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一处安定的住所,没有与公婆、子女在一起(四十一岁在扬州离世)。次年(沈复四十二岁)沈复父亲去世,至此,沈公子深受打击,以致想出世,后背友人劝阻。沈公子四十四岁时他的十八岁儿子去世。于四十六岁时作《浮生六记》。 沈公子的生活在三十岁(被赶出家)前,是美好幸福有趣的,与友人一起出游,闲逛各处美景,寻欢作乐。但是在此之后,生活亦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与父母儿女相隔甚远,且需要为生计奔波。一生的结局亦是冷色。 芸娘是读后感的主角。书中的美景描绘的非常好《闲情记趣》片段被选入语文课本中,对建筑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沈公子时代的黄鹤楼是三层的,现在是五层),书中还有对盆景、兰花有描写,尤其是在盆景插画方面的讲究的叙述。 2018年1月12日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

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现在的芳邻二八的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插花摆设的花艺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文中芸娘用六个小碟,五围一碟合为一梅花状供陈用不同颜色的小菜待客,可见她蕙质兰心的灵巧创意;文中与其夫君关于“腐乳与卤瓜”和“茉莉与佛手”小品对话故事,也让人见识了芸娘的聪明机智过人的头脑;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有礼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 01 《浮生六记》,很感人。闺房记乐,描写的很多场景,虽是日常生活琐事,但充满了无限的温馨。我相信,他们夫妻之间的举案齐眉、琴瑟和鸣,让现代人都羡慕不已。芸娘,精于厨艺,可以花费极少,却能摆上一桌可口的佳肴。芸娘聪慧之极,善于想办法解决生活的各类大小麻烦。比如与友人们郊游,提出雇佣他人现场解决饮食煮茗;住处有个地方无窗帘,改制旧竹帘替代;教别人巧做“活花屏”等,无处不体现了她心思灵巧。芸娘还是个热爱生活的小女子,用纱布包好茶叶,放于即将盛开的荷花苞中,待次日花开,烹煮雨水冲泡,香韵尤绝。如此心灵手巧,极有智慧的女性,我亦是自叹不如。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女子为媳的艰辛。婆婆不让媳妇代写家书,公公以为媳妇不屑代笔;公公让儿子为其寻妾,媳妇找到合适的,又被婆婆嫌弃;芸娘为小叔子作保借债,被公公误会是嫂子诽谤小叔向丈夫告状。夫妻二人,命运多舛。芸娘想给丈夫娶妾,意外生变,被婆家僧恶,身体每况愈下,家中上下更是厌弃。沈三白好心为他人作保借高

利贷,借款人携款逃跑,自已被催债。父亲训斥夫妻二人,要求他们自行解决,并扬言状告其不孝。夫妻二人被父母逼走,只能草草安顿儿女,14岁女儿到亲戚家当童养媳,12 岁儿子当学徒。从此一家人生死相隔两茫茫,儿子十八岁去世,芸娘四十岁左右客死他乡。 这本书,还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下的大家庭,亲人之间的自私、恶毒,亲弟弟独吞父母的财产,还在兄长面前装穷讨要安葬费。父母的处事不公,对家庭造成的重大破坏作用。 《红楼梦》像在锦缎上设色,《浮生六记》像在布帛上描绘水墨。生活中的许多人,不可能是王公贵胄,不可能有着红楼梦中的生活体现,但会是普通民众,对后者的生活却更能感同深受。《浮生六记》被称为晚清的小红楼,我个人觉得实至名归,值得大家阅读。 02 “事如春梦了无痕”,火了两百多年的散文随笔,清新、简洁,又深情、丰富。书名为《浮生六记》,实则只收录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这四记,最后两记,至今未有确切踪迹。 林语堂老先生曾说芸娘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女人,是否言过其实?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