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名词

林业名词
林业名词

林业名词(一)

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

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

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

和小乔木。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

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由灌木树种

(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

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15、森林分类:森林分为以下5类:

(1)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2)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3)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4)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5)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

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16、森林起源:亦称林分起源或林分成因。指森林形成的方式,也就是森林的繁殖方式。具体分为两种

情况:①林分最初形成时的起源。因起源于天然繁殖或人工种植,有天然林与人工林之分。②林木的形成,由于繁殖方法的不同,可将森林起源分为实生林和无性繁殖林两类。

17、人工林:由人工播种、栽植或扦插而形成的森林。

18、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芽而形成的森林。

原始森林:从来未经人工采伐和培育的天然森林。

19、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而借助

自然的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类森林。

20、植被:各种各样的植物成群生长,种类聚集,群落交织,就像绿色的绣花被一样把大地紧紧包裹起

来,这一层生气蓬勃、千变万化的植物覆盖层,就叫做植被。

21、植物群落:植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拼凑,而是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结

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每一个这样的组合单位,就叫做一个植物群落。

2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多种不同的动植物群落类型、数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森林是陆地上

生物最多样、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综合体,所以保护森林就是直接和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

23、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

质量状况的总称。生态环境亦可简称环境。

24、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指运用生态系统原理,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生态

建设任务,模拟设计最优化的人工生态系统,按模型进行生产,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5、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指从国土整治的全局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维持和再造良性生态

环境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在一个地域或跨越一个地区范围内,建设有重大意义的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项目,并管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26、林分: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临近地段又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林子。一个林区的森林,可以根据树

种组成、森林起源、林相、林龄、疏密度、地位级及其他因子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林分。

27、立木:包含两层意思:①形成森林主要部分的树木的总和;②林地上未伐倒的生活着的树木。

树种组成:指森林中的林木是由哪些树种所组成的。

28、优势树种:在一个林分内,数量最多的(一般指蓄积量所占的比例最大)的树种。

29、先锋树种:能在荒山瘠薄地等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最先自然生长成林的树种。如马尾松、油松、枫香、

沙棘等。

30、纯林:由同一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31、混交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混交林。

32、林相:有两种含义:①森林的外形,指林冠的层次,有单层林和复层林之分。②森林的林木品质和

健康状况。林木价值高,生长旺盛称为林相优良,反之称为不良。

33、郁闭度:森林中乔木树冠彼此相接而遮蔽地面的程度。用十分法表示,以完全覆盖地面的程度为1,

分为十个等级,依次为1.0 0.9 0.8……0.1。

34、林龄:指林分与林木的年龄结构,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林木年龄完全相同,这种林

分称为同龄林。如林分内林木之间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称为相对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森林,叫做异龄林。

35、龄级:为简化森林年龄统计而划定的林分年龄级。一般慢生树种以20年为一个龄级,比较速生的树

种和中生树种以10年为一个龄级,速生树种5年为一个龄级。

36、龄组:对林木生长发育时期的年龄分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之分。

幼龄林:指林分完全郁闭前的时期。

37、中龄林:林冠郁闭后至林分成熟前的时期。

38、成熟林: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直径生长已非常缓慢或基本停止。

39、过熟林:自然稀疏已基本结束,林木生长停止,开始心腐,病虫害侵染,部分立木由于生理衰退而

枯立腐朽,林分经济价值和有益效能开始不断下降。

40、蓄积量:是指一定面积森林(包括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和枯立木林分)中,生

长着的林木总材积(用立方米表示)。主要是指树干的材积。

41、出材量与出材率:出材量是指实际采伐林分中生产的原条、原木、小规格材和薪材的数量。不包括

枝桠、树皮、伐根等。出材率是指出材量与采伐蓄积量的比率。它是反映森林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出材率高,表明林木资源利用好;反之,说明利用差。

42、总生长量:指树木自生长开始至调查时整个时间内的生长总量。

43、森林覆盖率:是指全国或一个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它等于:(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

规定灌木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得出的数称森林覆盖率。

44、林木绿化率:林木绿化率是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45、人工造林:用人工进行植苗、播种等方法营造森林的工作。

46、四旁绿化:指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

47、立地条件:是指造林地作用于森林植物的地形地势和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综合。

48、适地适树:就是要使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使一定

的营林地段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达到较好的生产水平。

49、全面整地:全面翻耕整理造林地,彻底清除杂草、灌木。

50、撩壕整地:又叫抽槽或沟带整地。是沿等高线从下而上开挖沟槽,把心土堆在下坡,筑成土梗的一

种整地方式。

林业名词(二)

51、带状整地:在所整地带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生草带,以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的整地方式。

52、块状整地:在种植点小块开垦,块与块的距离依造林的株行距而定。

53、植苗造林:栽植苗木使它生长成林的造林方法。是目前林业生产上最常用的造林方法。

54、初植密度:也叫栽植密度。是指人工造林和迹地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

55、直播造林:是将种子直接播于造林地上,使其发芽生长成林的一种造林方法。

56、封山育林(封育):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实施封禁,保

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57、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起伏较小,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58、山地:地势相对高起,表面起伏很大的地区。

59、低山:海拔绝对高度500~1000米,相对高度200~500米的山地。

60、中山:海拔绝对高度1000~2000米,相对高度500~1000米的山地。

61、高山:海拔绝对高度2000米以上,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的山地。

62、黄壤: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壤中富含铁的氧化物,故

呈黄色或鲜黄色。土质粘重,酸性大,含有效磷少。

63、红壤:在暖湿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中铁铝丰富呈红色,土层中常有红、棕、

黄、白交织的网纹。一般酸性强,有效磷少,剖面深厚。

64、紫色土:在紫色砂页岩上发育起来的土壤。这种土壤的母质很容易风化,含矿质养分较多,土层疏

松,但易遭水土流失,土层浅薄。

65、石灰性土壤:含有碳酸钙或碳酸氢钙等石灰性物质的土壤。呈中性到碱性反应,含矿物质养分丰富,

但对磷酸的固定作用较强。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石灰性强的土壤在剖面中下部常形成石灰结核,石灰磬层等石灰集聚层。

66、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

使地表植被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石砾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67、石漠化土地:指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土地。①植被综合盖度<50%

的有林地、灌木林地;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牧草地;③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④非梯土化旱地。

68、造林质量管理“八率”:指造林面积核实率、造林质量合格率、良种使用率、作业设计率、幼林抚育

率、林木管护率、检查验收率、资料建档率。目前要求造林质量管理“八率”均为100%。

①面积核实率=(∑调查小班的核实面积/∑调查小班的上报面积)×100%

②造林质量合格率=(∑调查合格小班面积/∑调查小班上报面积)×100%

③良种使用率=(∑调查造林使用良种的小班面积/∑调查造林小班面积)×100%

④作业设计率=(∑调查有作业设计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⑤幼林抚育率=(∑调查抚育合格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⑥林木管护率=(∑调查有管护措施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⑦检查验收率=(∑调查检查验收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⑧资料建档率=(∑调查建档的小班面积/∑调查小班面积)×100%

69、母树和母树林:供采种的树叫做母树。很多母树生长在一起就叫做母树林。

70、优良母树:指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林木个体。

71、优质种源:生长旺盛,干直、枝小和冠形紧凑、无病虫害的优势木,其比例占75%以上的母树林称

为优质种源。

72、林木种子园:是用有性法或无性法繁殖人工精选的个体或综合育种法培育的新品种的植株而建立起

来的林木良种繁育场。

73、采穗圃:对于容易扦插繁殖的树种,用被选优树的种条(插穗)建立的采穗圃,作为往后常年采穗造林

之用,它相当于种子园,只不过种条代替了种子。

74、主伐:在成熟林中以取得木材收获为主要目的的采伐。

75、抚育采伐:根据森林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在不同龄期,伐除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生

长环境,更好地发挥其有益的效能。

76、更新采伐:在森林的有益效能开始减退时所进行的一种采伐,这种采伐以不降低森林有益效能为前

提,以保护防护效能和特种作用持续稳定的发挥。

77、皆伐:整个林分一次伐除,通过人工植树或天然下种(自临近林分或伐倒的树木)达到更新目的。

78、择伐:把林分中部分适合和应该采伐的林木进行采伐的方式,主要用于复层异龄林。

79、渐伐:把成熟林分的林木在一个龄级期内分两次或数次伐除。

80、疏伐:在林木向高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所进行的抚育方式。伐去过密的树木中品质较差的植株而保留

较好的植株,以使林木形成良好的干形,并促进生长。

81、生长伐:在林木生长最旺盛时期一直到主伐前一个龄级的阶段内所进行的抚育方式。目的是使林木

得到更多营养空间以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

卫生伐:为除去森林中不健康的植株而进行的抚育方式。

82、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即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实施,复查间距期

为5年。其目的是通过查清全国或省、自治区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变化情况,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制定全国和各省区及大林区的各种林业计划、规划和预测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这类调查以省、市、区或大林区为单位进行。

83、二类森林资源清查:亦称森林经理调查。此类调查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由省林业主管部

门或者其委托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在林业生产单位内进行。复查间距为10年。其目的是为林业基层单位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检查经营活动效果,编制或修订森林经营方案及有关规划提供依据。这类调查的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要落实到小班,其准确度优于一类调查。

84、三类调查:即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生产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而进

行的调查。

85、森林抽样调查: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应用数理统计学原理抽出部分样地进行调查,根据样地调查

结果推算该范围内全部森林的数量和质量的方法。

86、森林区划:为了便于森林调查和开展营林活动,按一定经营规模将林区划分成不同森林经营管理单

位的工作。

87、林班:一种永久性的林地区划,为便于经营管理,把林地划分为许多林班。因经营集约度的高低不

同,林班的平均面积不一,由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不等。其界线或用人工伐开,或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自然地形线而形成。用号码或地名命名。

88、小班:是指在森林调查规划设计时将森林按不同的权属、土地类别、起源、森林类别、林种、优势

树种组、龄组、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经济林产期(经营集约度等级)和林业工程类别等划成不同的小区,每个小区称为小班。小班是森林区划的最小单位。

89、小班调查:在小班范围内进行的测树因子、土壤植被、地形地势等调查项目。

90、标准地:用代表选样或随机、机械选样选取一定面积的林地作为调查样本,称为标准地。

91、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

物(由于“森林病虫害”不能包括可对林业造成危害的杂草、软体动物、脊柱动物和其他植物,近年来改称为“林业有害生物”)。

92、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是指原产于国(境)外,传入我国后已经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并造

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93、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发生,危险性大,能随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发布禁止传播的有害生物。

94、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指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局部地区或国内其他地区局部发生,危险性

大,能随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传播,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发布禁止在本辖区内传播的有害生物。

95、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是指依法必须经过检疫才允许调运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也包括根据

疫情应实施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的包装材料、运输工具、土壤等。

96、产地检疫:是指国内调运、邮寄或出口的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原产地进行的检疫调查、

除害处理并得出检疫结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旨在防止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出的措施。

97、调运检疫:是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在调出原产地之前、运输途中及到达新的种植或使用地点之后,

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森检法规,由法定的专门机构,对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检疫检验和除害处理措施。根据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调运的方向,可将调运检疫分为调出检疫和调入检疫两部分。

98、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是指那些为害严重、防治困难、能够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有害生

物。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由国家林业局发布。本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名单由省林业厅发布。

99、疫区:是指根据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依照森林植物检疫(简称“森检”)法规,按照法定程

序划定,并且采取相应检疫措施的地区。疫区的划定,由省林业厅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100、野生保护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我国受保护的野生动物有4大类: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为两级,即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②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前称三级保护野生动物)。③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④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基础生态学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 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它生物等。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生态价)(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小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更为重要,为生物提供选择自身需要的生活条件。 小气候:指进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每种生物的分布区室友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内稳态只是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有限带。 *红光有利于糖类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红光合成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这是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作用典型例子。 光合能力:当传入芙蓉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阳地种: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的栖息地为特征; 阴地种:遮阴栖息地为特征。 *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的差异是由于叶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态上的差异造成的。日照长短对生物气到了信号作用,导致生物出现日节律性的与年周期性的适应性变化。外源性周期与内源性周期;只有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戒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同步起来。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三基试题一(附答案)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三基试题一(附答案)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2、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声振动源激起的疏密波,该疏密波传播至人的听觉器官(耳)时,可以引起声音的感觉。 3、超声波:声波按其频率分类:<20 Hz为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低限;频率20~20 000Hz之间为可听声;>20 000 Hz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1~300 MHz之间,常用2~20 MHz。 4、频率(f):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5、波长(λ):声波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超声波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分辨率愈强。 6、声速(C):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秒(m/s)。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速为1 540 m/s,和水的声速相近。 7、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设Z为声阻,ρ为密度,C为声速,则Z=ρ·C。两介质声阻相差之大小决定其界面处之反射系数。两介质声阻相差愈小,则界面处反射愈少,透入第二介质愈多;反之,声阻相差愈大,则界面处反射愈强,透入第二介质愈少。 8、反射、透射与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Z不同(密度ρ、声速C不同),在二种介质之间形成一个声学界面,如果该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一部分超声波能量返回到第一介质此即反射。另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并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称折射。 9、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10、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1~2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也称衍射)。 11、吸收与衰减:当声波穿过介质时,由于“内摩擦”或所谓“黏滞性”而使声能逐渐减小,声波的振幅逐渐减低,介质对声能的此种作用即为吸收。这种在介质中传播时出现的声波衰减称为吸收衰减。而声波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因发生反射、折射及散射等现象使声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吸收与衰减的程度与超声的频率、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温度及传播的距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2、换能器:能使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又称探头。 13、正压电效应:某些特异性的材料,在外部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引起材料内部原来重合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在材料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表面电荷,即由机械力的作用产生了电场,这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正压电效应。超声接收换能器用的就是正压电效应,将来自人体的反射(散射)超声波转化为电压。 14、逆压电效应:在压电材料表面沿着电轴方向加上电压,由于电场作用,引起材料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位移,这一极化位移使材料内部产生应力,从而导致宏观上的几何形变,这种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效应叫逆压电效应。超声波发射换能器采用了逆压电效应,将电压转变为声压,并向人体发射。 15、近场:指探头内平面型压电晶体发出的高频超声波在开始的一段距离内以平面波方式传播,束状的超声场不扩散称为近场。 16、远场:指在近场以远,声束开始扩散为之远场。

林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林业:指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益性事业。 2.林业经济学:是应用相关经济学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林业经济活动的特点,系统地研究林叶生产经营的一般规律,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林叶内部及与外部(以价值为核心以管理为手段)的各种经济关系的应用经济学 3.林业现代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林叶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管理林业,使落后的传统林业转化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林业 4.环境性林业资源:是以保护,控制,稳定,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森林资源 5.最大永续木材收获量:是指从长期(每年)来看木材最大生产和供应的最大数量,即平均年生长量(MAI)最大化的轮伐期。 6.林产品:是指用于商品交换的、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木材及其制品、林化产品、以木材为原料加工的纸和纸浆及其他制品、林副产品等。 7.林产品流通:林产品在不同的部门、区域转移的过程。包括商流、物流、服务流、信息流 8.木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木材商品的数量 9.木材需求:是指消费者和使用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木材商品量 10.林产品市场:林产品商品交换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 11.林产品市场的结构:指林产品交换活动中各要素之间数量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12.林产品国际贸易:林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林业技术贸易以及木材技术贸易 13.林业经营:林业经营是一种以森林资源为对象的经济活动 14.现代林业:是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 15.产权:是指确立了权利的持有者所能享有一个特定商品或资产的程度 16.林业产权:指权利主体对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17.林权:是指权利主体对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 18.林权制度:是对林权所包含的权能界定、主客体设定、确立和保护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19.承包经营:按照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通过承包合同的形式明确国家、集体与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和收益分配关系的经营形式。 20.租赁经营:国有林业企业把一部分生产资料租赁给集体或职工个人经营的经营形式。 21.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的简称,又叫木材认证,它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 22.森林经营认证:按照公认的原则和标准,对申请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管理进行评估 23.林产品产销监管链认证:对林产品从原产地的森林经营,到采伐的原木及其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进行认证。 22.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的、可持续的旅游和娱乐 23.社会林业:通过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群众参与,实现永续性的森林资源管理、发展、公平分配与利用和促进生产发展。 24.广义社会林业:是以保存生物基因,协调全国、大区域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社会林业 25.狭义的社会林业:是指森林的社会功能在特定的社区内发挥作用,由社区组织林业活动,同时社区和参与者直接受益于林业。

第五部分名词解释

第五部分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收入:指市级财政当年拨付资金。 二、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三、住房保障支出(类)住房改革支出(款)住房公积金(项):指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由单位及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该政策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中普遍实施,缴存比例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超过12%,缴存基数为职工本人上年工资,目前已实施约20年时间。行政单位缴存基数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务员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机关工人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特殊岗位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规范后发放的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等;事业单位缴存基数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 四、基本支出:指预算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五、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而持续发生的支出。 六、“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其中,因公出国(境)

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七、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及其他费用。

林业名词解释

林分: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 林木:森林中所有乔木的总称 幼苗:一年生树木总称 幼树:年龄不大,生长比较低小 林冠:林分中所有树冠的总体 郁密度:乔木树冠彼此相接,遮蔽地面的程度。 纯林:单纯林单一树种组成 混交林:两种以上树种所构成的林分 单层林:具有一个林层的林分 萌芽林:由伐根萌芽更新形成的林分 实生林:由种子繁殖所形成的林分 原始林:未经人类经营活动或人为破坏的天然森林 次生林:天然次生 林龄:优势树种的平均年龄 林级:对林木年龄的分级 龄组:照林龄划分的不同阶段 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异龄林:林木年龄相差超过一个龄级以上的林分 幼龄林:林龄为最幼小的林分 中龄林:也叫壮龄林。林龄为三级龄级的林分 近熟林:生长速度下降,接近成熟利用的林分4级 成熟林:树木已达到完全成熟,可采伐利用的林分5、6级 过熟林:超过6级以上,停止生长,出现焦稍或自然死亡 生境:生物个体的具体环境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影响生物环境要素 样方:在林地上进行植物描述和测定或调查统计计算的方形小区 覆盖率:盖度 针叶林:以松柏类为主的森林 阔叶林:有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 阔叶树:属于双子叶植物的树木. 立柱度:竹林林分疏密程度的指标 地位级:反映一定树种立地条件的优劣或生产能力的指标 造林类型:根据条件所制定的造林方案。造林树种、造林密度、林分组成、造林方法等造林密度:初值密度、栽植密度。 株行距:株距与行距。株距同一行,行距相邻两行 胸径:离地1.3米胸高树干直径 林分平均高:林分树木高度平均高 标准地:有代表性的小块地样 优势树种:林中比例最大的为优势树种 森林密度: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的多少 林业用地:专门供林业生产的土地 有林地:生长各种不同性质的森林、竹林、经济林 疏林地:疏密度为1-2级的幼龄林 灌木林地:不易改造城乔木林的其他灌木林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试题含答案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2、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声振动源激起的疏密波,该疏密波传播至人的听觉器官(耳)时,可以引起声音的感觉。 3、超声波:声波按其频率分类:<20 Hz为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低限;频率20~20 000Hz之间为可听声;>20 000 Hz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1~300 MHz之间,常用2~20 MHz。 4、频率(f):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5、波长(λ):声波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超声波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分辨率愈强。 6、声速(C):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秒(m/s)。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速为1 540 m/s,和水的声速相近。 7、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设Z为声阻,ρ为密度,C为声速,则Z=ρ·C。两介质声阻相差之大小决定其界面处之反射系数。两介质声阻相差愈小,则界面处反射愈少,透入第二介质愈多;反之,声阻相差愈大,则界面处反射愈强,透入第二介质愈少。 8、反射、透射与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Z不同(密度ρ、声速C不同),在二种介质之间形成一个声学界面,如果该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一部分超声波能量返回到第一介质此即反射。另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并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称折射。 9、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10、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1~2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也称衍射)。 11、吸收与衰减:当声波穿过介质时,由于“内摩擦”或所谓“黏滞性”而使声能逐渐减小,声波的振幅逐渐减低,介质对声能的此种作用即为吸收。这种在介质中传播时出现的声波衰减称为吸收衰减。而声波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因发生反射、折射及散射等现象使声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吸收与衰减的程度与超声的频率、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温度及传播的距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2、换能器:能使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又称探头。 13、正压电效应:某些特异性的材料,在外部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引起材料内部原来重合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在材料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表面电荷,即由机械力的作用产生了电场,这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

林业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林业名词 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15、森林分类:森林分为以下5类:

名词解释第二次作业1

名词解释第二次作业 10商英1班曹婉10020103 1.Romanticism At the turn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romanticism appeared in England as a new trend in literature. It rose and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French Revolution. Romanticism prevailed in england during the period 1798---1832.generally speaking,the romanticists expressed the ideology and sentiment of these classes and social strata who were discontent with,and opposed to,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but owing to difference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they split into two schools. Some romantic writers reflected the thinking of classes ruined by the bourgeoisie, and by way of protest against capitalist development turned to the feudal past. These were the elder generation of romanticists, sometimes called escapist romanticists, including Wordsworth, Coleridge and Southey. Others expressed the aspirations of the classes created by capitalism and held out an ideal, though a vague one, of a future society free from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These wer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romanticists and sometimes called active romanticists represented by Byron, Shelley and Keats. So the general feature of the works of the romanticists 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eir writings are filled with strong-willed heroes, formidable events, tragic situations, powerful conflicting passions, and exotic pictures. Sometimes they resort to symbolic methods. With the active romanticists, symbolic pictures represent a vague idea of some future society, while with the escapist romanticists; these often take on a mystic color. Romantic prose of the time was represented by Lamb, Hazlitt, De Q uincey and Hunt. The only great novelist in this period was Walter Scott. 2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The English critical realists of the 19th century not only gave a satirical portrayal of the bourgeoisie and all the ruling classes, but also showed profound sympathy for the common people. The major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19th century critical realists lies in their perfection of the novel.Humour and satire were used in the English realistic novels of the 19th century. Through the sketches of various negative characters given birth to by the capitalist system, critical realism reveals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the rule of cash o upon human nature. Here lies the root of the democratic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 of the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Charles Dickens was the greatest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With striking force and truthfulness, he creates pictures of bourgeois civilization, describing the misery and sufferings of the common people.David Copperfield was his favourite among all his books. Thackeray, like Dickens, was a representative of critical realism in 19th century England. One of his masterpieces is Vanity Fair.

林业词汇中英文

林业词汇中英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林业词汇 2009-5 同龄林 forest consisting of even-aged stand (trans.) 掠夺式经营 exploitation management;high grading 间歇经营、间歇经营林;间歇作业 intermittent production;forest under intermittent management 林分经营;林分管理 stand management;management on a stand basis 立木蓄积、立木度 stocking (=d) 更新作业法;作业法 silvicultural system 稽核;照查 control 永续林;恒续林 continuous cover forest 永续林经营;永续林施业;恒续林施业 continuous cover forest management system 单木作业;单采作业;单木施业 forest management by individual trees 掠夺式伐采 exploitation 划伐、伞伐混合作业;群状伞伐作业 shelterwood group system;group shelterwood system 划伐作业;群状择伐作业 group selection system;group selection management 经营林;施业林;生产林 managed forest 营林监督 forest inspection 森林经营计划;森林经营(学) forest management (>);forest management planning(neol.) 森林法 forest act;forest ordinance;forest law 营林监督 forest inspection 森林条例;森林法令 forest ordinance 林业政策;森林政策 forest policy

林业名词解释-7页文档资料

林业名词解释 林业: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营林和森林工业两大部门。其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绿化现有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同时充分发挥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多种效能,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而服务。林业与农、牧业互相依赖,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也是国民经济的根本问题之一。 森林:以乔木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群落。 林分:林木的内部结构特征。即树种组成、林层或林相、疏密度、年龄、起源、地位级等主要调查因子相同并与四周有明显区别的有林地。通常也泛指任一具体的长有林木的地段。 林木:森林中所有乔木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主体。它决定森林的外貌和内部基本特征,以及森林的经济意义和影响环境的作用,是森林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对象。根据经济价值和经营意义分为主林木,即由主要树种所构成者,和

次要林木,即由次要树种所构成者。林木也泛指林内生长的乔木,与孤立木相对。 孤立木:空旷地上单独生长的树木。 辅佐木:对主林木有加速生长和改善干形发育,提高木材工艺价值等作用的乔木或灌木。 幼苗:森林中一年生树木的总称。慢生树种2-3年生者也列入其内。 幼树:年龄不大,生长比较低小的树木。一般是从2-3年生算起。 下木:林内灌木及当地条件下生长达不到乔木层的乔木种类的总称。是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 活地被物:林地上苔藓、地衣、草本植物、半灌木、小灌木的总称。与死地被物相对。是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之一。 林业用地:专门供林业生产的土地。其中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以及暂时尚没有林木的宜林地和无林地。 有林地:生长着各种不同性质的森林(天然林或人工林)、竹林及特用经济林(乔木或灌木)的土地。有林地是森林资源面积中的主要部分。 疏林地:林业用地的一个类别。由乔木树种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 宜林地:林业用地的一个类别。凡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以及不能种植农作物而宜于林木生长的一切荒山

微生物学第1-4章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简答及问答题 绪论 一、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2. 细胞质:是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3. 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4.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5.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 6. 菌落:菌落即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7.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问答题 1.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2. G+和G-细菌的细胞壁有什么区别? G+细菌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而G-细菌细胞壁较薄,层次较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含有类脂和脂多糖,机械强度较差。 3.什么是L-型细菌?有什么特点?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细菌。 特点有: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2)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3)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4)对青霉素及溶菌酶不敏感。 4.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及机制。 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 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

林业常用名词术语

●数字林业:是以数字形式再现的林业信息场,对林业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的统一数字化表述。它主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和森林资源调查技术及其宽带网络、多媒体与虚拟仿真等技术,对林业资源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 ●林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通常简称为林权。 ●林权证: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通常简称为林权证。 ●森林覆盖率:《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森林覆盖率指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0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河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也反映了林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注:公式系国家林业局2003年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 ●林木绿化率(%)=(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四旁树占

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注:公式系国家林业局2003年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 ●四旁树:指种植于村旁、宅旁、河旁、路旁的树木。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 ●限额采伐:指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并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必须大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 ●年森林采伐限额:是指国家根据合理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森林和林木进行限制采伐的最大控制指标,依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对所有森林的林木分别林种测算并经国家批准的合理年采伐量。森林采伐限额包括木材生产、农民自用材和烧柴等一切人为消耗的森林资源。确定年采伐限额,应将成熟的用材林的主伐,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的抚育

林业基础知识试卷

黑龙江省嫩江县林业管护人员岗前培训考试题 林业基础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2.森林按用途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 3.管护人员以________的责任区为管护单位,以___________的形式上山联合巡护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森林防火工作实行的方针是____。( ) A 扑救为主,综合治理; B 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C 预防为主,打早打了; D 综合治理,积极消灭 2.《森林防火条例》规定,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是____ ( ) A 各级林业部门的事情; B 每个公民的义务 C 驻林区各单位的事情; D 森林所有者的事情 3..特大森林火灾是指受害面积为____ 的森林火灾。( ) A 100公顷以上; B 100公顷至500公顷 C 500公顷至1000公顷; D 1000公顷以上 4.森林火灾扑救的基本原则是____ 。( ) A 打早、打小、打了; B 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 C 小火当大火打; D 发现早、灭在小 5.黑河地区的森林防火办法规定,本区防火期为______( ) A 本年10月至翌年5月底; B 本年11月至翌年5月底 C 本年9月至翌年4月底; D 本年10月至翌年4月底 6.燃烧的三要素是____。只要缺少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燃烧就不能进行。扑救森林火灾时,只有消除其中一个要素,森林燃烧就会停止。( ) A 可燃物、氧气、温度; B 可燃物、氧气、湿度 C 氧气、温度、气压; D 可燃物、气压、氧气 7. 三级火险预警挂_____旗。( ) A 黄 B 红 C 蓝 D 橙 8.发现林政案件时首先要_____( ) A 保护好现场 B 立即上报 C 协助调查 D 做好记录 9.黑龙江省山区半山区造林整地通常安排造林前一年的_____季( )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10.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划分____个保护等级? (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国森林火灾95%以上是人为引起的,引发森林火灾的人为用火可概括 为两种:____。( ) A 生产性用火; B 非生产性用火; C 上坟烧纸; D 农事用火 2.下列哪些属于林下经济的开发模式________( ) A 林菌模式 B 林畜模式 C 林粮模式 D 林药模式 3.在森林分类经营中________属于公益林( ) A 用材林 B 防护林 C 特种用途林 D 经济林 4. 人工造林的方法有______( ) A 植苗造林 B 播种造林 C 插穗造林 D 压苗造林 5.在______情况下对国家重点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进行抚育( ) A 郁闭度为0.8以上(含0.8),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 拉困难. B 林木生长发育已不符合特定主导功能的林分 C 林分密度大,竞争激烈,分化明显. D 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严重自然灾害,病腐木已超过标准 …………………………………装…………………………………………订…………………………………… … … … …………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三基试题一(附答案)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超声波:声波其频率>20 000 Hz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 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 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1~2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 衰减:声波穿过介质时,因小界面散射大截面反射,声束及软组织对超声能力的吸收等,造成超声能量减弱。 近场:探头内平面型压电晶体发出的高频超声波在开始的一段距离内以平面波方式传播,束状超声场不扩散 远场:指在近场以远,声束开始扩散为之远场。 分辨力:是指超声波检查时能在荧光屏上被分别显示为两点的最小间距。 轴向分辨力:在声轴方向上分辨前后两个细小目标的能力 纵深分辨力:是指声束穿过之介质中能被分辨为前后两点的最小间距。 横向分辨力:与声束相垂直之直线上,能在荧光屏上被分别显示之左右两点的最小距离。 声影:声波传播中,因反射吸收等因素,使声能衰减,阻碍声的传播,引起回声减弱。 靶环征:病灶中央呈等回声小团块,四周有较宽的弱回声环。 牛眼征:为强或等回声团块,周围有环状暗带,团状中央液化,酷似牛眼。 平行管征:胆管增粗与门静脉内径相似,形成平行管征。 彗星征:团状强回声后方有数条平行的条状回声。 假肾征:声像的形状像肾脏,但并非为肾脏。多见于胃肠道肿瘤。 卫星征:病灶周围出现小病灶,犹如卫星环绕。 镶嵌征:瘤体内包含小肿瘤,瘤体之间互相有隔带。 房间隔缺损:胚胎期原始房间隔的发生吸收和融合的异常,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房间孔。 卵圆孔未闭: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发隔与继发隔如何异常,在卵圆窝顶端遗留月牙形裂隙未闭合。 室间隔缺损: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左右心室间形成异常通道,形成心室水平的血流分流。 艾森格曼综合症:长期左向右分流,肺循环压力增高,右室符合加重,右室压力进一步增高,出现以右向左为主的双向分流或者右向左打分流。 Roger:室间隔缺损面积小于0.5cm2/m2,左向右分流减少,低阻力,小分流状态,无症状。 法罗斯四联症:由肺动脉口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及右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 SAM:CD段显示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Doppler在观察星球运动时发现的,即当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所接收到的光波的频率会与发射频率出现差异称多普勒效应。 彩色多普勒:在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测时,将扫描线上各点的频移方向、大小,均以伪彩色编码红、蓝、绿等颜色显示,此即彩色多普勒,能显示出血流的方向、速度、动态、有无反流与分流等多种信息。 混响伪像:超声垂直照射到平整的界面如胸壁、腹壁上,超声波在探头和界面之间来回反射,所引起的多次反射。旁瓣伪像:由主声束以外的旁瓣反射造成。旁瓣现象在低档超声仪器和探头比较严重,图像清晰度较差。 折射声影:声束通过囊肿边缘时,由于折射而产生边缘声影或侧边“回声失落” 后方回声增强:由于囊液的衰减系数远低于肝实质,而距离增益补偿作用的结果。 声影:当声束遇到结石、瘢痕并完全被遮挡时,在其后方出现条带状无回声区即声影。镜面伪像:当声束斜行遇到声阻差很大的膈—肺界面时,会发生全反射和镜面伪像。 “键盘征”(“鱼刺征”):肠梗阻患者肠管积气、积液,超声检查示肠壁垂直的肠黏膜皱襞线状回声 “WES”征:胆囊充满结石时胆囊缩小,囊壁增厚,胆汁少,囊内充满多个强回声团块,囊腔前壁紧贴形成半月状强回声带,后壁不显示,后方一片声影,囊壁结石团块,声影构成三联征(WES征)。 妊娠囊:妊娠6~7周妊娠囊显示出周边清晰、轮廓完整、密度均匀一致的圆形或椭圆形光环。

林业专业知识笔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次生林: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自然演替形成的森林。 2、林种:根据森林的不同培育目的而区分的森林种类,我国《森林法》规定了五大类,即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林种结构:是指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类型森林的组合构成,是森林资源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3、植物分类单位(阶元):植物分类单位有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各级单位之间,有时因围过大,不能完全包括其特征或系统关系,而有必要再增设一级时,在各级前加亚(Sub)宇,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对整个植物界分成多少门,在门下设多少纲,就其分类法不同也就不一致。 4、立地条件:在林业生产中,影响树木或林木的生长发育、形态和生理活动的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总和,称为立地。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即立地条件。 5、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6、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7、林业三地位: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林业的地位坐了精辟概况,明确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8、小班:是部特征基本一致,与相邻地段有明显差别,是森林资源清查和经营利用的基本单位。 9、湿地::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底层土主要是湿土;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10、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简答题 1、简述主要造林方法(按造林所选材料划分):造林方法是指造林施工的具体方法,造林方法按所使用的造林材料(种子、苗木、插穗等)的不同,一般分为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三种。 2、简述自治区主要沙漠、沙地:主要沙漠有巴丹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腾格里沙漠、巴彦温都尔沙漠;主要沙地有浑善达克沙地、毛乌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乌珠穆沁沙地。 3、简述森林资源主要调查方法:在森林资源调查体系中,由于各类调查的对象围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方法、技术方案和所提供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