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课程复习提纲(答案)-2015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包括气候、土壤、生物等环境。
发芽率:在规定条件和时期内,正常发芽粒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种子安全含水量: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率。
林分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主伐:是对成熟林分或林分中部分成熟的林木进行采伐的过程。
适地适树:使培育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或达到培育目标。
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
纯林:把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叫做纯林。
混交林: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理成熟(physi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时称为生理成熟。
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
生产上多以形态成熟做为确定采种期的标志。
生理后熟:还有少数树种,如银杏的种实,虽然在形态上已呈现出成熟的特征,但种胚还未发育完全,只有采收后经过层积处理,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生理后熟。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timber forest):以生产木材为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economic forest):以生产除木材之外的其他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薪炭林(fuel forest):以生产木材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森林培育小测题目+答案

森林培育小测题目+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绪论)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P35)3、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P56)4、林分结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年龄结构。
(P60)5、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P35)6、造林整地:指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P185)二、填空题1.根据一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可把树种分为前期生长型和全期生长型。
(P17)2.我国森林五大林种: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殊用材林。
3.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撂荒地及退耕还林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P182)4.从林木结实规律的角度,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4个时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P20)5.幼林的抚育管理包括:幼林地抚育、幼林林木抚育。
(P211)6.造林整地的方法可分为: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块状整地。
(P191)7.森林立地因子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人为活动因子。
(P35)8.福建省四旁绿化可选用树种:樟木树、榕树、楠木。
(P55)9.福建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可选用树种:马尾松、杉木、相思树。
(P50)10.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爆破造林。
(P197)三、选择题1、在一定的地区内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应根据多因子的综合,其中主要依据是:(C)A植被 B地形 C地形和土壤因子 D林木生长状况----P362、林木先后由树高和直径的速生时期转入树高材积的速生时期是(B)A幼林阶段 B中龄阶段 C优树阶段 D成熟林阶段 ----P223、下列哪种整地方式适用于地势平缓的水分过剩的采伐迹地和水湿地(B)A带状 B高垄 C犁沟 D撩壕 ----P1934、适合福建省杉木与檫木混交的方法为(D)A带状混交 B块状混交 C植生组混 D星状混交----P835、我国采用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是(A)A多元地位指数法 B测树学方法 C指示植物法 D地位指数法----P41四、简答题1、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
一村一森林培育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期末复习

绪论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1.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复习思考题:1.说明我国森林培育工作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使我国的人工林面积达到世界第一;森林面积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扎伊尔、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7位。
但我国林业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是我国人均占有森林资源极低,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仅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28hm2,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hm2的21.3%;人均森林蓄积9.048m3,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72m3的1/8。
其次是森林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等5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2%和52.4%,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的西部的森林资源稀少,有的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
第三是森林资源质量差,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蓄积量很低。
全国林分平均蓄积量仅78.06m3/hm2,人工林质量更差,为35m3/hm2,仅为天然林91m3/hm2的1/3强。
第一章种子生产本章要求掌握的概念:1.花芽分化:进入开花结实阶段,林木每年形成的顶端分生组织,开始时不分叶芽和花芽,到了一定时期,它的芽要分化成芽芽和花芽,这个分化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2.大年和小年:开始结实的树木,每年结实量不一样,有的年份结实多,称为大年(种子年或丰年),有的年份结实少,称为小年(歉年),结实量中等的年份称为平年。
3.林木结实周期性:林木结实丰年和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林木结实周期性。
4.间隔期:林木结实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森林培育管理制度

森林培育管理制度一、森林培育的概念和目标1.森林培育的概念森林培育是指在森林生长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人工干预和管理,采取措施改善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质量和产量,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森林培育包括森林育种、造林和抚育、森林经营和保护等一系列活动,旨在提高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森林培育的目标(1)提高森林质量:通过合理的森林育种和造林抚育措施,提高森林树种的质量和数量,增加森林的密度和覆盖率,改善森林结构和功能。
(2)增加森林产量: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提高森林木材和非木质产品的产量,满足社会对木材和其他森林产品的需求。
(3)保护森林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森林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森林生态平衡,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4)促进森林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森林培育管理制度的原则1.科学原则: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进行管理,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综合原则:在森林培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森林资源的多功能性和综合利用价值,注重各项管理措施的协调和整合,实现不同管理目标的统一。
4.依法原则: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森林资源的合法权益。
5.全民参与原则: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全民所有、全民参与和全民管理,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作管理,形成多方合力管理森林资源。
三、森林培育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1.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加强对森林培育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森林培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森林培育管理的效益和效率。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安全含水量:种子贮藏期间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水分百分率。
千粒重:气干状态条件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平均发芽速: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一般用日表示,发芽快的种子可用小时表示。
立地指数:一定基准年龄条件下,某种树种优势木的平均高。
是评价立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压条育苗:将未脱离母株的枝条压入土中,或用其它湿润材料包裹,促使被压部位生根后,再从母树上切断,使之成为独立苗木的方法。
初植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也称造林密度。
采穗圃: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为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插穗或接穗而建立的良种种条繁育基地间作:是指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利用幼林行间空隙种植各种作物,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又可起到以耕代抚,降低造林成本的作用。
花芽分化:林木每年形成的顶端分生组织,开始时不分叶芽和花芽,到了一定时期,它的芽要分成叶芽和花芽。
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生理成熟:当种子内部的营养物质已经积累到一定数量,种子胚已经具备发芽能力时候的种子,称之为生理成熟。
发芽率:发芽率是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与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发芽率高的种子质量好。
轮作:是在同一块苗圃地上,轮换种植不同树种的苗木或其它作物的栽培方法。
立地类型:也叫立地条件类型。
把立地条件和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所归并的类型,以便于按类型总结推广造林技术经验、按类型设计实施造林技术措施。
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候,在一小块状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距较远的密集种植的其它树种的小块状地相混交的方法。
伴生树种: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人工整枝:指人为地去除树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的抚育措施。
树种潜在分布区:指树种可以分布但目前尚未分布的区域。
种子批:同一树种、同一来源、同一采种时间、同一处理和同一贮藏方法的一批种子,称为一个种子批。
无性繁殖:利用树木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如根、枝、芽、叶等,培育出苗木的方法。
名词解释1-10

名词解释(1-10)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种子:凡在林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任何器官或其营养体的一部分,不论它由什么部分发育而来,也不论它在形态掏造土简单或复杂,只要能作为繁殖后代用的,都统称为种子。
4.良种:必须是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定义为: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5.种源(provenance):是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6.种子区:是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也是造林用种的地域单位。
7.种子亚区:是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同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的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8.良种基地:是指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9.母树林(seed production stand)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10.种子园(seed orchard)是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11.采穗圃(cutting orchard):是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12.形态成熟(morphological maturity):当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
13.种子调制(seed processing)是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的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技术措施的总称。
14.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保持生命活动的期限(种子生命力所能维持的年限称为种子的寿命)。
森林培育

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他物质进行生物转化而产生人类所需的食 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的过程
01 学科介绍
03 森林效益
目录
02 内容对象 04 未来趋势
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 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分支有:造林学和种苗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发达的国家短轮 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基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新的培育体 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内可收获大量木材。我国 目前也在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未来趋势
集约化
可持续经营
定向化趋势
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 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服务功 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 林和公益林。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图书 书名:森林培育 ISBN: 作者:黄云鹏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价:23.4 页数:308 出版日期:2002-3-1 版次:
谢谢观看学科介绍源自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以前叫造林学)属于应用学科。
是林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主导因子:立地组成因子众多,其中一些因子对树木的生长起主要作用,这些因子即主导因子。
立地分类:是根据组成立地各自然因子以及立地生产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立地进行归类的过程。
(也叫立地类型划分)。
地位级:林分达到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
立地指数:标准年龄时上层木(优势木或亚优势木)的平均高。
生长段法:用胸高以上连续5年高生长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
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概念包括两层含义:(1)空间位置;(2)这一空间内存在的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立地质量与树种是相关联的,同一立地,不同的树种,其生产能力可能不同。
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其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哪种途径?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通常采用综合分析下的主导因子法划分4.采用综合因子途径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有哪些流派?乌克兰学派德国巴登—符腾堡的立地分类系统加拿大的生物物理分类系统5.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立地因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6.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质量高低进行的评价。
立地质量评价有三种途径:(1)根据树木生长指标评价:a.地位级法,因林分平均高受经营措施影响,因此,这个指标并不能准确评价立地。
b.立地指数法,优势木高不受间伐抚育影响,因此立地指数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
缺点:只能应用于纯林。
在过稀、过密或极端贫瘠的立地上密度影响优势木高。
微立地的影响。
幼年阶段杂草和灌木竞争的影响。
c.生长段法,可以消除早期高生长的不稳定影响。
适用于幼龄的针叶树。
(2)通过分析环境因子进行评价:气候因子法,一般用于大区域潜在生产力评价。
土壤因子法,通过对土壤或地形因子的分析,评价立地质量。
(3)树木生长和环境因子结合评价:多元回归法,测定林分中的土壤、地形以及气候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和立地指数之间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数学的方法可以使环境因子和林木生长联系起来。
7.简单说明立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精细化:提高立地质量评价的精度,缩小编制立地指数曲线的区域范围,尽量编制多形指数曲线;综合化: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有林地和宜林地立地质量评价相结合,并进行多树种叠加评价(或代换评价),以形成更为实用的评价体系;微观化:立地因子指标将逐渐深化,由直观、间接因素进入微观、直接因素(如土壤理化性质),以便立地质量评价更加有效指导森林集约经营;实用化:越来越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对用材林而言,林分蓄积量作为评价指标将得到重视;使用价值外延的扩大:立地质量评价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用材林的范围,扩大到与整个立地环境有关的产出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及游憩资源,并发展到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
8. 简单说明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情况。
第二章林种规划与树种选择林种:根据森林发挥的功能不同可把森林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简称林种。
区划(区域划分):揭示一定现象的地区共同性和区间差异性的手段。
林业区划:揭示林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特点和发展途径的地区共同性和区间差异性的手段。
林学特性:通常把树种生物学特性中与林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称为林学特性,如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态特性。
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1.进行造林树种选择有什么意义?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2.造林树种选择有哪些原则?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1)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经济学原则)(2)适地适树(3)选择乡土树种(生态学原则)(4)树种选择要多样化3.造林树种选择与林种有什么关系?不同林种对树种选择有什么要求?4.什么是适地适树?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是什么?适地适树: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要求达到:成活、成林、成材、稳定(用材林)1 立地指数指标:(1)分析同一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可知道这个树种最适宜的立地。
(2)分析不同树种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可知道这种立地的最适树种。
2. 材积生长量指标:用单位面积的材积生长量指标衡量是较合理的,但是应用比较困难。
3. 立地期望值与树种选择在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5. 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1)选择:选树适地;选地适树(2)改树适地:改变树种的特性适应立地条件,如:育种手段。
(3)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混交等措施改变土壤特性。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改树和改地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应是达到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株数,通常以株/公顷或株/亩表示。
造林密度(初植密度):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时单位面积上最初栽植的株数或播种穴数。
林分结构:是指构成林分群体的各树种的时空分布格局。
第四章森林的树种组成森林树种组成: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比例。
纯林(Pure forest):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Mixed forest):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为混交林。
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对于某一生物种群来说,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并利用特定的资源,甚至只能在特殊时间里在该环境中出现。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植物对同一环境资源的争夺关系;互补:指的是几种植物互为补充地利用环境资源的关系。
混交树种:指起辅佐、护土和改良土壤作用的次要树种。
包括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是培育的目的树种,经济价值高。
伴生树种:与主要树种伴生,并促进主要树种生长的乔木树种。
辅佐、护土、改土作用。
灌木树种: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发挥其有利特性的灌木。
辅佐、护土、改土作用。
混交方法:是指参加混交的各树种在造林地上的排列形式。
株间混交:在同一种植行内隔株种植两个以上树种的混交方法。
行间混交:一个树种的单行与另一树种的单行依次栽植的混交方法。
带状混交:个树种连续种植三行以上构成的带,与另一树种构成的带依次种植的混交方法。
块状混交:将一个树种栽成小片与另一栽成小片的树种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
星状混交:将一树种的少量植株点状分散地与其他树种的大量植株栽种在一起的混交方法。
不规则混交:是构成混交林的树种间没有规则的搭配方式,随机分布在林分中。
植生组混交:在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不同树种的种植点相间隔配置的混交方法。
人工林的轮作:是不同时期在同一地块上栽种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或农作物的栽培方式。
第五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控林木个体生长(growth):是指林木个体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
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生长速率是表示林木生长快慢的指标,可分为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
绝对生长速率(AGR):指单位时间内林木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方面的绝对增加量。
一般以天为单位。
相对生长速率(RGR):指单位时间内林木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方面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林木个体生长量:是指一定间隔期内各种调查因子(高、径、材积等)所发生变化的量。
一般以年为单位。
林木个体发育(development):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
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的周期性。
昼夜周期性:林木生长速率按昼夜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昼夜周期性。
季节周期性:林木生长速率在一年中按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季节周期性。
顶端优势:林木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先端优势:主茎顶芽不抑制侧枝生长,而是所有枝条的顶芽抑制本枝条下部芽生长的现象。
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森林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森林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的潜在生产力: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的现实生产力:现存的森林群落所达到的实际生产力。
衡量森林生产力的指标有干材蓄积量和生物量。
速生丰产林:是采用集约的经营措施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产量的林分。
达到一定生长指标的才算速生丰产林。
1.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有何特点?如何根据这个特点经营林木?2.林木个体之间各器官的相关性如何?3.林木群体的生长阶段有哪些?有何特点?如何经营?4.森林生物产量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提高森林的经济产量?5.分析我国森林生产力低的原因?如何采取措施提高我国森林生产力?第六章造林整地造林整地(Site preparation):造林前清理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全面整地:是全部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法。
局部整地:是部分地翻垦造林地上土壤的整地方式。
第七章造林方法造林方法:是指造林的具体方法。
播种造林(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进行造林的方法。
植苗造林(栽植造林):是将苗木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种在造林地上的造林方法。
分殖造林(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枝、干、根、地下茎等)直接栽种在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第八章农林复合经营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 又叫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定义一:它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的时空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多产业的人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