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重点
森林培育学复习重点

1、中国林业六大林业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的主要绊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3、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第二学科。
4、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理论体系: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体系:遗传调控(如采种母树林、种子园的建立);结构调控树种组成、密度与种植点配植);环境调控(如林地抚育、森林抚育间伐等)。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6、选择种源的原则: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
7、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8、母树林的特点:良种生产速度快,成本低;种子产量高;种子的遗传品质得到提高。
9、选择母树林的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林分的位置和面积;林分的组成、年龄、郁闭度;优良林分的选择。
10、母树林的经营:疏伐(强度、次数);垦复除杂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注意培养母树的冠形11、种子园: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的穗条和种子培育的苗木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采种场所。
12、三大良种基地: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13、建立种子园的优点:建立种子园是提高林木种子遗传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矮化,提高采种工效;种子质量好;面积集中,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便于集约经营14、种子园的经营管理:土壤管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间伐;花粉管理15、林木种子的发育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16、林木结实的周期性:树木结实丰产年与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树木结实的周期性。
森林培育重点

• 1 森林生态学观点: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派认为:森林是表现为大量林木的总体,这些树木彼此在自己发育过程中有机的联系着,受环境的制约,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的环境。
我们认为:森林就是指以木本为主体的,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它具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 2 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传统森林培育学:主要目标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的培育内容:种子经营、苗木培育、人工林营造、未成林及幼林抚育、天然林间伐、主伐更新等。
•现代森林培育学:总体上考虑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然化培育与集约化经营关系,如:种子经营:强调遗传改良,加强了集约经营;苗木培育:分工更细,引入新技术,加强了无性育苗和设施育苗,容器苗地位提高;人工林营造:按性质和功能分类,如商品林(大中径材林、纸浆林、纤维林),公益林(···);天然林经营:按功能分类,以环境为中心,强调重点功能和多种功能发挥;天保和退耕第二章林种规划及造林树种的选择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林业区划与林业规划的关系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
森林培育学复习 福建农林大学

绪论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四旁绿化宅旁、村旁、路旁和水旁3、森林五大树种生产木材的用材林、森林调节功能的防护林、生产木材之外的林产品为主的经济林,薪柴能源的用材林,提供保健、观赏游憩及自然保护为主的特殊用途林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1、林木生长的周期性1)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高生长期和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每年之省长1个生长期,一般到5~6月高生长即结束。
2)全期生长类型:高生长期持续整个生长季节。
2、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1)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第一次开花结实时为止。
2)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大量结实之前(3--5次结实)。
3)壮年期(结实盛期,成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下降为止。
4)老年期(衰老期):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直至个体死亡。
3、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苗阶段(成活阶段):植树造林后1~3年。
2)幼树阶段(郁闭前阶段):幼树成活后至郁闭前的这一段时期。
3)幼林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
4)中龄林阶段5)成熟林阶段6)过熟林阶段4、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树木的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
要实现这些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良种壮苗,良种壮苗要经过精心的栽植。
2)林分结构的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林分结构的调控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
为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采取的措施是密度控制、合理混交。
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培育森林,需要对造林地进行选择。
还需要改善树木生长的环境,使树木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
主要措施有适地适树、整地、抚育保护。
第二章森林立地1、森林立地基本概念立地与生境:立地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和,生境指林木禾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总体。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1 森林:以木本为主体,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2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3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4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5“三项作业”A. 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进行的植树活动。
B. 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上(包括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植树活动。
C. 低价值林改造(简称低质林改造):采用人工造林的方法,用价值高的树种对价值不高的林分进行改造,从而代替低价值的树种。
6 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起来的森林称为人工林,包括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低价值林改造形成的森林(凡是有人工劳动而形成的森林均属人工林)。
7 天然林:自然演替或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
A 原始天然林:完全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林分。
B 天然次生林:经过人为砍伐或自然灾害后,由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
特点是由强阳性树种组成、价值低、林相不整齐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
8 立地: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9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10 生境:包含地理位置以及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
11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12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13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森林培育学材料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参考)1.极性和再生: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2.森林立地(立地条件):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5.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6.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9.林种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11.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12.林木分级:为方便对林分经营管理,需要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对林分内所有个体进行分组,称为林木分级。
13.植苗造林与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是以苗木作材料进行的一种造林方法。
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又称分生造林。
14.森林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
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森林培育学__北京林业大学(9)--复习提纲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 森林生产力 立地条件 立地指数 森林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适地适树 林种 用材林 防护林 薪炭林 经济林
林分结构 纯林 混交林 树种组成 混交类型 混交方法 种植点配置
林分密度 造林密度 抚育采伐 林木分化 自然稀疏 林木分级 透光伐 疏伐生长伐 卫生伐 林分改造
二、简答题
1. 请用10个左右关键词总结《森林培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内涵。
2. 简述适地适树的概念及其途径。
3. 简述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基本原则。
4. 简述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
5. 简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
6. 简述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途径
7. 简述林分密度的作用。
8. 简述种植点配置的内容。
9. 简述混交林培育的意义。
10.简述树种混交的主要类型并各举出2~3例。
11.简述在营造混交林时如何调节树种种间矛盾。
12.简述林木群体生长发育6个阶段的特点及培育关键技术要点。
13.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特点。
14. 简述造林整地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造林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6.简述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有哪些主要工作环节。
17.简述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与意义。
18.简述森林抚育4种主要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19.简述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20.简述林分改造的意义。
21.简述低效林形成的原因和改造措施
22.分别指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五地区的各5个主要造林树种。
森林培育学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名词解释: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林种即是人工林类型,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木本粮油、药材、香料、工业原料、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亚类)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文化纪念林、自然保存林薪炭林:以生产木质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
立地条件: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指数:又称地位指数。
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林分密度具有动态的特点。
造林密度(初植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不同林种和不同立地的造林密度要求不同。
混交林: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或各个树种比例大于10%。
混交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栽培目的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益好),一般为优势树种)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辅佐、护土、改良土壤;多为中小乔木,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二林冠层,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经济价值较低整地:指造林前,进行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的清除、土壤翻耕和耙压、水分灌排的沟道准备等内容的一项造林生产技术措施。
《森林培育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全)(附答案)

《森林培育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全)(附答案)名词解释(8个小题,每个3分,共24分)1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2立地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
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立地分类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3分殖造林:又称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4插条造林:插条造林是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或树干作插穗,直接插值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5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6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7混交林: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8混交比例: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
9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10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
11林种: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12改树适地:通过对树木的改造,即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提高林木的适应性,使树种最大程度地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13相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重量或体积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1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是林木分化的基础。
15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信息性为基础。
16种植点配置: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空间排列方式17造林整地:造林地的整地,又称造林整地,就是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全期生长类型
全期生长类型 :高生长期持续整个生长季。属全期生长类型的树种有: 落叶松、杉木、侧柏、柳杉、雪松、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桉树、泡桐、山杏、悬铃木、杜仲等 全期生长类型的主要特点:高生长在整个生长季都在生长,而叶子生长、新枝条的木质化则是边生长边进行。全期生长类型的林木高生长在整个生 长季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会出现 1~2 个生长缓慢期,有时甚至出现生长停滞,但不形成顶芽。对于全期生长的林木可以在整个生长季内施肥和灌溉。
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 :这类树种的高生长以及侧枝生长期很短,多数为 1~3 个月(北方 1~2 个月, 南方 1~3 个月) ,而且每年只有 1 个生长期,一般到 5~6 月份高生长结束。属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有: 油松、樟子松、红松、马尾松、云南松、白皮松、华山松、白蜡、水曲柳、银杏、栓皮栎、麻栎、槲栎、核桃、云杉 属、冷杉属、臭椿等。 前期生长类型的主要特点:春季开始生长后高生长经过极短的生长初期即进入速生期,但速生期也较短,之后便很快停止生长。 以后主要是叶子的 生长和嫩枝的木质化,出现冬芽。根系和直径则继续生长。 前期生长类型的树种有时会出现二次生长,即当年形成的定芽在早秋又开始生长,成为秋生长或二次生长。二次生长的嫩枝在当年秋季不能充分木 质化,所以不耐低温和干旱,经过冬季后死亡率很高。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林分高度郁闭,林内光照显著变弱,林下植被稀少,林分外貌基本定型,森林环境的特点比较显著。 林木生长加快,高生长达到最旺盛的时期,因此又称为干材林时期。 林木之间的竞争加剧,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非常强烈。 任务:此时主要应进行疏伐,调整林分密度。 (三)森林的成长时期 (中龄林时期) 特点: 森林的外貌及结构已经大体定型。 高生长逐渐变得缓慢,直径生长逐渐达到最高,材积生长也很旺盛,树冠生长也达到最旺盛的时期。 林木个体之间的竞争应然很激烈,自然稀疏应在进行,但比前期有所缓和。 任务:此时应主要进行疏伐,调整林分密度。 (四)森林的近熟时期(近熟林时期) 特点: 林木开始开花结实,林冠继续保持郁闭。 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已经趋缓, 个体之间的竞争和自然稀疏明显减缓。 任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此时还应进行疏伐。 (五)森林的成熟时期(成熟林时期) 特点: 林木开始大量开花结实,郁闭的林冠开始开裂。 高、径和材积生长非常缓慢,林木在生物学和工艺方面已经进入成熟。 林木个体之间的矛盾缓和,自然稀疏基本停止。 任务:此时应进行主伐利用。 (六)森林的过熟时期(过熟林时期) 特点: 结实和种子质量开始下降,发生枯梢和生理衰老现象。 生长几乎停止或已经停止。 林分变得稀疏。 任务:从营林角度森林不宜保留倒这个时期,应进行主伐。 二 、林木群体的生长量 林分生长和林木的生长不同,林木个体的生长一直在增加,而林分的生长有可能出现减少的现象。 林分的生长量是增加量和枯损量(间伐量)之和,当枯损量大于增加量时,就出现负增长。通常用下列 指标作为测定对象: 林分平均树高,林分平均胸径,林分断面积,林分材积,林分重量。 第三节 森林的生产功能及其调控 一、 森林的生物产量及其形成的生理学生态学基础 (以木材为主的生物产量的形成受那些因素影响呢?) CO2 + H2O ---光--- (CHO) + O2 光合作用是生产有机物质的根本过程,而这个过程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光合速率 光合速率越高,树木生长越快。一般树种的光合速率较低,为 5-10mg CO2/100cm2.h。提高光合 速率是提高人工林产量的基本途径。 光合速率的大小与下列二因素有关: 1)树种 速生树种光合作用大,慢生树种光合速率低。高光效的 C4 木本植物可能没有。选种。 2 )外界环境影响 : 光照、温度、湿度、CO2、水分、养分等,这些因子可通过调节林分群体结构,也 可采取抚育管理等措施进行调节。 (二)叶面积 :林分要获得大量光合产物,还要有足够的叶面积。一般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 来 表示,即 : LAI=总叶面积/单位面积 1)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作用增加,到一定值,光合作用开始下降。不同树种 LAI 不同,一 般 5~8,光合产量最高。
1
根据不同的目的可把生长量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1)按调查因子划分:树高生长量、直径生长量、断面积生长量、材积生长量、重量生长量等。 (2)按部位划分:林木生长量、树干生长量、枝条生长量等。 (3)按时间划分:总生长量、定期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等。 一般在生长前期林木连年生长量大于平均生长量,后期平均生长量大于连年生长量。 (二)林木发育 林木个体发育:是指林木个体构造和机能从从简单到复杂发生质变的过程。发育标志着新增加的部分在 形态结构以至生理机能上与原来部分有本质的区别。如:种子萌发;幼苗长成成年植株。 二、林木个体生长的周期性 在自然条件下,林木个体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着昼夜或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生长 的周期性。 林木生长速率按昼夜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昼夜周期性。 林木生长速率在一年中按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称为季节周期性。 林木生长产生周期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四季温度、光照、水分等因素的分配差异,以及林木对这些因素的 适应性 差异引起的。由于四季的环境变化大于昼夜,因此,林木生长的季节周期性变化比昼夜周期性明显。 不同树种在生长的季节周期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高生长上,因此,通常根据树木在一年中高生长 期的长短, 把树种分成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两种。 (一)前期生长类型
1、造林学: (1)造林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造林学又叫做森林培育学。 (2)造林和造林学: 造林是一项生产事业而造林学是一门学科,属科学范畴。 人工造林:在无林地上的造林。 人工更新:在原来有森林的地方进行的造林。 人工造林和人工更新都属于造林学研究的范畴,无本质差别。 2、造林学研究的内容: 从种子开始一直到森林主伐更新的全过程都是造林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包括如下部分: 林木种子, 苗 木 培育, 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 广义的造林学包括:森林种苗(种苗学) 森林营造(造林学) 森林经营(营林学) 第二节 造林的目的 1、森林的三大效益 森林是一种可更新资源,因此森林与其他不可更新资源相比具有特殊性。森林主要发挥的效益有三方面: (1)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 (2)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 ,主要有: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净化空 气和改善 城市环境、C 保护生物多样性、 D 改善全球气候变化 (3)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对人精神产生的效益。 2、造林的目的 (1)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保护环境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第三节 森林培育的特点 林业是一种土地生产事业,森林培育与农业上的栽培相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 1、需要长期的抚育管理 2、需要在群落状态中培育林木 3、对土地的要求程度较低 4 林木与土地的关系极其密切 5 林木生长对自然的依赖性大 6 更新和收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第四节 造林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 第一节 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 (一)林木生长 林木个体生长:是指林木个体在重量和体积上的不可逆增加。通常描述林木生长的指标有:生长过程曲 线,生长速率和生长量。 1、林木生长曲线 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单株和器官的生长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模式,即“S ”形曲线。 通常把林木个体和器官所经历的这种“S”形过程,即“慢—快—慢”三个阶段的生长时期,称为林木 生长大周期。 林木的树高、直径、树冠和材积生长都表现“S”形过程。一般树高生长快速期来的早,然后是树冠和 直径,最后是材积速生期。 认识这一规律在森林培育上可根据培育目的和需要,在林木或器官生长高峰到来以前,及时采取营林措 施促进和 抑制其长。 2、林木生长速率 生长速率是表示林木生长快慢的指标,可分为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 绝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林木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方面的绝对增加量。 一般以天为单位。 相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林木在重量、体积和高度等方面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Blackman 提出的公式: RGR= (lnW2-lnW1)/ (t2-t1)= ln (w2/w1)/ (t2-t1) 式中:W2 和 W1---取样开始和结束时的干重; t2 和 t1---取样的日期。 3、林木生长量 林木个体生长量:是指一定间隔期内各种调查因子(高、径、材积等)所发生变化的量。一般以年为单 位。
2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前期是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之后开始开花结实,进入生殖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是林木生长发育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彼此不能截然分开。 林木营养生长和生殖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对立的关系。营养生长为生殖生长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 面,生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激素物质,反过来影响营养器官的生长。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对立关系主要表现为,营养器官的生长抑制生殖器官的生长,反过来生殖器官 的生长也抑制营养器官的生长。 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不协调,经常导致林木结实发生丰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林木结实周期性。 为了缩短林木结实的周期性,必须加强集约的管理,保证林木有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 (四)极性和再生 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的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林木的 极性在受精卵中形成,但一直保留下来。扦插不能把形态学下端向上。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息性为基础的。 扦插、组织培养等就是利用林木的全息性。 四、林木个体发育与结实 林木个体从种子形成直至植株死亡,大体经历四个生长发育时期。 (一)幼年期 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第一次开花结实时为止。 1 特点: a: 进行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出土、幼树生长等,主要是营养生长。 b: 生殖器官尚未形成,无形成性细胞的能力,不能开花结实。 c: 在幼年发育阶段,可塑性大,适应性强,枝条再生能力强,适于营养繁殖。 (板栗是极难生根树种,但一年生苗可扦插成活) 2 2 经营措施: 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幼树的生长。 加强抚育管理幼年期长短因树种而异, 有的树种几年有的需要几十年。 (二)青年期 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大量结实之前(3--5 次结实) 1 特点: 开始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分化出花芽,开始开花结实。仍以营养生长为主,生长较快, 树冠的分枝增加快,冠幅扩大快,根系生长快,同时逐渐转入与生殖生长相平衡的过度时期;结实不多,空 籽较多,种子可塑性大,适合于引种。 2 经营措施: 加强抚育管理,疏伐,改善光照条件。 (三)壮年期(结实盛期,成年期) 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下降为止。成年期长短因树种而异。 1 特点: 结实数量大而稳定,量多质好,是种子工作的主要时期,对水分、光照要求较高 2 经营措施: 加强林分管理,搞好种实采集、处理、贮藏。 (四)老年期(衰老期) 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直至个体死亡。 1 特点:结实逐年减少,种子质量差,树木抗性弱,生理机能衰退,枝、梢逐渐枯死。一般生产上不用此时期种子。 第二节 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 一、 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 森林在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经过不同的阶段。一般根据林分生长发育变化,林木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及林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特点。划分为 6 个生长发育时期: (一)森林的形成时期 (幼龄林时期) 特点: 在这个时期的前期,幼树呈散生或团丛状生长,树冠尚未 交接[人工林造林后 1~3 年为幼苗阶段(也叫 成活阶段) ,幼苗成活后到郁闭阶段为幼树阶段。后期树冠开始交接,林分开始郁闭,形成幼林的环境。森 林的性状和 特点不稳定。 幼树在扎根生长,地上部分的生长较慢。每个植株在很大程度上是单独和环境发生关系。 任务: 此时主要应进行松土、除草和割灌等抚育。 (二)森林的速生时期(壮龄林时期)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