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重点

合集下载

森林培育学复习重点

森林培育学复习重点

1、中国林业六大林业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2、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的主要绊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3、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第二学科。

4、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理论体系:森林立地与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技术体系:遗传调控(如采种母树林、种子园的建立);结构调控树种组成、密度与种植点配植);环境调控(如林地抚育、森林抚育间伐等)。

5、种源:是指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6、选择种源的原则: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

7、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8、母树林的特点:良种生产速度快,成本低;种子产量高;种子的遗传品质得到提高。

9、选择母树林的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林分的位置和面积;林分的组成、年龄、郁闭度;优良林分的选择。

10、母树林的经营:疏伐(强度、次数);垦复除杂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注意培养母树的冠形11、种子园: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的穗条和种子培育的苗木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采种场所。

12、三大良种基地: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

13、建立种子园的优点:建立种子园是提高林木种子遗传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通过整形修剪使树冠矮化,提高采种工效;种子质量好;面积集中,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便于集约经营14、种子园的经营管理:土壤管理;水肥管理;整形修剪;间伐;花粉管理15、林木种子的发育期: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16、林木结实的周期性:树木结实丰产年与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做树木结实的周期性。

森林培育重点

森林培育重点

• 1 森林生态学观点: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派认为:森林是表现为大量林木的总体,这些树木彼此在自己发育过程中有机的联系着,受环境的制约,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的环境。

我们认为:森林就是指以木本为主体的,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它具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 2 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传统森林培育学:主要目标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的培育内容:种子经营、苗木培育、人工林营造、未成林及幼林抚育、天然林间伐、主伐更新等。

•现代森林培育学:总体上考虑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然化培育与集约化经营关系,如:种子经营:强调遗传改良,加强了集约经营;苗木培育:分工更细,引入新技术,加强了无性育苗和设施育苗,容器苗地位提高;人工林营造:按性质和功能分类,如商品林(大中径材林、纸浆林、纤维林),公益林(···);天然林经营:按功能分类,以环境为中心,强调重点功能和多种功能发挥;天保和退耕第二章林种规划及造林树种的选择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林业区划与林业规划的关系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

森林培育学复习 福建农林大学

森林培育学复习   福建农林大学

绪论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四旁绿化宅旁、村旁、路旁和水旁3、森林五大树种生产木材的用材林、森林调节功能的防护林、生产木材之外的林产品为主的经济林,薪柴能源的用材林,提供保健、观赏游憩及自然保护为主的特殊用途林第一章森林的生长发育与调空1、林木生长的周期性1)前期生长类型:又称春季生长类型,高生长期和侧枝延长生长期很短,每年之省长1个生长期,一般到5~6月高生长即结束。

2)全期生长类型:高生长期持续整个生长季节。

2、林木个体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1)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第一次开花结实时为止。

2)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到大量结实之前(3--5次结实)。

3)壮年期(结实盛期,成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下降为止。

4)老年期(衰老期):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直至个体死亡。

3、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1)幼苗阶段(成活阶段):植树造林后1~3年。

2)幼树阶段(郁闭前阶段):幼树成活后至郁闭前的这一段时期。

3)幼林阶段:林分郁闭后的5~10年或更长时间。

4)中龄林阶段5)成熟林阶段6)过熟林阶段4、提高和维持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树木的遗传品质,包括: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抗逆性等。

要实现这些目的应采取的措施是良种壮苗,良种壮苗要经过精心的栽植。

2)林分结构的调控:林分结构影响树木的生长和木材的品质,林分结构的调控分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个方面。

为达到调整结构的目的,采取的措施是密度控制、合理混交。

3)立地的选择和调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培育森林,需要对造林地进行选择。

还需要改善树木生长的环境,使树木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

主要措施有适地适树、整地、抚育保护。

第二章森林立地1、森林立地基本概念立地与生境:立地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总和,生境指林木禾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总体。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资料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1 森林:以木本为主体,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2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3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4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5“三项作业”A. 人工造林:在无林地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进行的植树活动。

B. 人工更新:在原来生长森林的迹地上(包括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进行植树活动。

C. 低价值林改造(简称低质林改造):采用人工造林的方法,用价值高的树种对价值不高的林分进行改造,从而代替低价值的树种。

6 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起来的森林称为人工林,包括人工造林、人工更新和低价值林改造形成的森林(凡是有人工劳动而形成的森林均属人工林)。

7 天然林:自然演替或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包括原始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

A 原始天然林:完全通过自然演替形成的林分。

B 天然次生林:经过人为砍伐或自然灾害后,由天然更新形成的森林。

特点是由强阳性树种组成、价值低、林相不整齐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

8 立地: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9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10 生境:包含地理位置以及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的综合。

11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12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13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森林培育学材料复习

森林培育学材料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参考)1.极性和再生: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2.森林立地(立地条件):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5.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6.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9.林种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11.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12.林木分级:为方便对林分经营管理,需要根据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对林分内所有个体进行分组,称为林木分级。

13.植苗造林与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是以苗木作材料进行的一种造林方法。

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又称分生造林。

14.森林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

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森林培育学__北京林业大学(9)--复习提纲

森林培育学__北京林业大学(9)--复习提纲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 森林生产力 立地条件 立地指数 森林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适地适树 林种 用材林 防护林 薪炭林 经济林
林分结构 纯林 混交林 树种组成 混交类型 混交方法 种植点配置
林分密度 造林密度 抚育采伐 林木分化 自然稀疏 林木分级 透光伐 疏伐生长伐 卫生伐 林分改造
二、简答题
1. 请用10个左右关键词总结《森林培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内涵。

2. 简述适地适树的概念及其途径。

3. 简述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基本原则。

4. 简述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
5. 简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

6. 简述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途径
7. 简述林分密度的作用。

8. 简述种植点配置的内容。

9. 简述混交林培育的意义。

10.简述树种混交的主要类型并各举出2~3例。

11.简述在营造混交林时如何调节树种种间矛盾。

12.简述林木群体生长发育6个阶段的特点及培育关键技术要点。

13.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特点。

14. 简述造林整地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造林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6.简述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有哪些主要工作环节。

17.简述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与意义。

18.简述森林抚育4种主要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19.简述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20.简述林分改造的意义。

21.简述低效林形成的原因和改造措施
22.分别指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五地区的各5个主要造林树种。

森林培育学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

森林培育学复习名词解释: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林种即是人工林类型,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防护林: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经济林: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木本粮油、药材、香料、工业原料、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亚类)国防林、实验林、种子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文化纪念林、自然保存林薪炭林:以生产木质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高低与具体树种相关联。

立地条件: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指数:又称地位指数。

是指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林分密度具有动态的特点。

造林密度(初植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不同林种和不同立地的造林密度要求不同。

混交林: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或各个树种比例大于10%。

混交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栽培目的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益好),一般为优势树种)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辅佐、护土、改良土壤;多为中小乔木,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二林冠层,数量上一般不占优势,经济价值较低整地:指造林前,进行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的清除、土壤翻耕和耙压、水分灌排的沟道准备等内容的一项造林生产技术措施。

《森林培育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全)(附答案)

《森林培育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全)(附答案)

《森林培育学》重点复习资料与考题(全)(附答案)名词解释(8个小题,每个3分,共24分)1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2立地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

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立地分类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3分殖造林:又称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4插条造林:插条造林是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或树干作插穗,直接插值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5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6人工林: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指人工起源的林分,包括造林地及其在其上生长的林木。

7混交林: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8混交比例:指造林时每一树种的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

9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10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数量。

11林种:指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12改树适地:通过对树木的改造,即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提高林木的适应性,使树种最大程度地适应造林地的立地条件。

13相对生长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重量或体积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14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是林木分化的基础。

15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这是以细胞中遗传物质的全信息性为基础。

16种植点配置:指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空间排列方式17造林整地:造林地的整地,又称造林整地,就是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森林培育学是研讨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英语silviculture源于拉丁语,silva意为森林,culture为栽培和培育的意思。

●造林简史:新中国成立后(4个发展阶段)①恢复及发展阶段(1949~1957)→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实行封山育林,只在重点地区开展人工造林,以群众造林为主。

技术措施机械地采用前苏联的办法(如大密度造林,机械的林带走向等),强调造林质量少,造林成效低。

②打基础并调整巩固阶段(1958~1966)→群众造林和国营造林同时发展,开展沙漠绿化、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同时森林的破坏十分严重(以粮为纲,大炼钢铁),造林成效虚报、浮夸严重。

造林技术上,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许多措施更切合国情,同时着手于造林基础工件的研究,如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树种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等。

③停滞阶段(1966~1978)→文化大革命,全国形势不稳,造林工作进展缓慢,毁林现象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日益减少。

学校停止招生,科研单位停止研究工作,所有技术工作基本停顿。

④稳步提高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三北防护林体系)→1979年2月23日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决议,决定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4年9月20日第六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树节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提出,1998修正)6、1998年长江洪灾后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①天然林保护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③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④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⑤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⑥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首要的地位。

”7、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三生态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8、林业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月25日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9号文件)。

在9号文件中已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的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在林业三个地位的基础上,又赋予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特殊地位。

9、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清查时间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亿m3)(万ha)(亿m3)(%)第七次2004~2009 149.13 19,545 137.21 20.3610、森林培育学的发展趋势①造林规模不断扩大世界部分国家人工林造林面积(万ha yr-1)中国 200 美国 120 加拿大 30 日本 20②从单一的用材林向多林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③造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①混交林的营造及长期生产力的维持②造林技术的综合配套:定向培育③造林树种的选择④种苗质量提高④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①生物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人工种子、转基因)②生长调节剂和保水剂的应用③工厂化育苗技术11、(了解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森林培育学的发展战略⑴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工业用材林的定向培育(6个目标和5个技术环节)6个目标:定向、速生、高产、优质、稳定和高经济效益;5个技术环节: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生态系统管理。

●困难地造林(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并满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需要。

重点要丰富造林树种,改变树种单一化状态,同时研究树种生态、经济价值与育苗技术,发展能兼顾生态与经济效果的造林模式。

●天然林保护对原始林区加强提高更新成活、保存率的造林技术研究,发展抚育与间伐技术;对次生林着重研究演替规律、类型的划分、功能评价及其相应的育林技术。

●林农复合经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对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发展适用于不同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复合模式。

●能源林经营⑵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①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维持;②困难立地(荒山荒地、工业废弃地、干旱地、盐碱地)的造林技术;③天然林的持续生态系统管理;④珍稀树种的繁殖与栽培技术;⑤混交林营建技术及效果观测;⑥复合农林业优化模式及多用途树种选育;⑦各种育林措施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第一章林木结实规律1、良种: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的种子。

林木种子是育苗造林的基础,要培育优质、速生、丰产的苗木和树木,必须有良种作保证。

优良的遗传品质取决于母树的遗传品质。

优良的播种品质与母树的遗传品质及其生存环境、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密切相关。

2、林木种子生产与管理3、植物的繁殖方式:①种子繁殖(实生繁殖)②无性繁殖(营养繁殖)4、林木的生长周期年周期(小周期):从春季树木萌发、营养器官生长、开花结果,到秋季生长停止,进入休眠的过程。

生命周期(大周期):从种子萌发到衰老死亡。

5、林学角度的林木生长大周期划分:①幼年期②青年期③壮年期④老年期①幼年期:从种子萌发开始,到开始结实时为止。

特点:生理年龄小,可塑性大,营养器官的再生能力强,较容易生根,适于营养繁殖。

花果的形成须以营养器官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基础。

幼年期以营养生长为主,为后期生殖器官的形成制造、分配和积累养分。

幼年期的长短因树种而异(几年~几十年),如油茶2-3年,马尾松6-7年,杉木7-8年,银杏约20年。

②青年期:从第一次开花结实开始,到结实3~5次为止。

特点:母树结实量较少,有时空粒较多。

种子可塑性大,适于作为引种材料。

形成了生殖器官和性细胞,可开花结实,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树体营养生长较快,逐步进入到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平衡转化的过渡阶段。

③壮年期:从开始大量结实起,到结实开始衰退为止。

特点:母树大量结实,种子质量好,产量高,是采种的最佳时期。

母树生殖生长达到高峰,对营养、水分、光照要求高,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较强,生物学特性稳定,但母树的可塑性减弱。

壮年期长短因树种而异,如:油茶6-10年,马尾松15-40年,杉木15-40年,樟树25-50年,银杏60-100年。

④老年期:从结实量大幅度下降开始。

特点:结实量大减,种子质量也下降,应用价值不大。

母树已经失去可塑性,生理作用明显衰退,新生枝条显著减少,老枝开始枯萎死亡。

树木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依存。

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开花结实必须以营养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为基础;树木的生殖生长会影响其营养生长。

6、林木开始结实的年龄●因树种和环境条件而异,一般为5~40年。

①灌木早,乔木迟。

灌木较早(紫荆1~2年生开始结实);喜光速生的阳性树种早(桉树3~6年,刺槐4~5年,马尾松5~6年);喜阴、生长缓慢的树种结实晚(深山含笑5~10年,闽楠12~15年)。

②同一树种生长环境不同,开始结实的年龄也有差异。

土壤水肥条件好的结实早;林分中的优势木比被压木结实早;孤立木光照充足,营养空间大,结实早;合理经营的人工林比天然林结实早;无性繁殖比实生繁殖林木结实早(杉木嫁接种子园3~5年可结实,实生林则6~10年)。

7、林木结实的周期性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很多树种在不同结实年份之间结实量有一定波动。

结实量多的年份称为大年(丰年或种子年);结实量少的年份称为小年(歉年);结实量中等的年份称为平年。

树木结实丰年与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叫林木结实的周期性(大小年现象)。

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结实的间隔期。

(了解)根据结实情况的稳定性(周期性)的树种分类:①结实极不稳定:各年产量的最大差异相当于多年的平均产量,完全无收的年份频繁。

一般多半为高寒树种,寿命长、性成熟迟。

如欧洲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

②结实不稳定:各年产量的最大差异相当于多年平均产量的50~80%,完全无收的年份不多。

如欧洲赤松。

③结实稳定:最大差异不超过平均产量的一半。

一般果实小,果实成熟快,如欧洲白榆、疣皮桦。

④结实相当稳定:各年结实量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丰歉年。

一般幼年期较短,性成熟早,果实和种子小,如杨树、柳树、多数灌木。

8、影响结实周期性的因素:取决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环境条件。

①营养状况●大量结实的年份由于开花结实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使当年的花芽分化少,降低来年的种子产量。

●油茶果枝着果数为1.75个的,新梢长40.5cm,花芽数1.6个;着果数为0.3个的新梢长66cm,花芽数5.7个。

●山毛榉在结实丰年中消耗矿质营养达353kg/ha,超过木材生产所需,大量结实甚至降低木材生长量。

●营养平衡中的C/N比理论:C/N比高,促进开花结实,反之促进营养生长。

②内源生长激素的平衡●成花激素与抑花激素的消长控制花芽分化,两者平衡时,有利于形成花芽;大年残留大量的抑花激素,不利于花芽形成。

③土壤水肥条件●土壤水肥供应状况影响树体的养分吸收和有机物质积累,从而影响开花结实。

④气候条件●林木从花芽分化到开花结实过程漫长,其间的不良天气(大风、低温、高温、干旱等)容易影响花芽分化和花果的保存。

⑤经营措施●集约的经营措施(疏伐、施肥、人工辅助授粉、疏花疏果等)保证林分结构合理,养分供应充足,营养与生殖生长平衡。

9、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一、内因①树体条件生长发育好的树体种子产量和质量高(Ⅰ级>Ⅱ级>Ⅲ级);结实量和质量与林木年龄密切相关,壮年期结实多且质量高。

②树木开花结实习性有些树种常常只开花不结实(楸树存在自花不孕);雌雄异熟,花期不遇(马褂木属两性花,但雌蕊先于雄蕊成熟,待雄蕊成熟授粉时,雌蕊的柱头往往已经枯萎);雌雄异株的树种两性数量搭配不当影响授粉结实(银杏)。

③树冠不同部位的差异同一植株不同部位和方向,由于光照条件的差异,结实量和种子质量有所差异。

一般中上部结实较多且质量较好。

二、外因①土壤条件: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大(通过影响树木的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