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1. 引言1.1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的重要性曾国藩作为清朝军事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其读书之道对于今人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注重读书,认为读书是人生修养的基础,是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他坚信“学无止境”,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而且还提倡国人积极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曾国藩在《曾文正公书信》中曾写道:“方今学问日新,劝学者每一日必有所学习。
”可见他对读书学习的重视程度。
曾国藩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日后的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他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曾国藩自己身体力行,不仅学习典籍,还深入实际,实践运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读书方式不仅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成果。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理解,更是对未来的引导和启示。
通过学习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我们可以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坚持勤奋学习的态度,注重实践和应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这些都将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观点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修身养性、增长才智的重要途径,他强调要“日读三四小时、日用三四小时”,鼓励人们要勤奋学习,注重实践和应用知识。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要注重全面发展,不仅要学习文学诗词,还要学习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知识。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应用,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曾国藩认为读书之道是一生受益的智慧,只有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曾国藩在他的读书之道中强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他认为,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才能够在更高深的学问中有所建树。
曾国藩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曾国藩的读书心得

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和学者,他非常注重读书和学习,并且在读书方面有着深刻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一些他的读书心得:
读书要有恒心:曾国藩认为读书需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他自己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无论工作再忙,也从不间断。
读书要有选择: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有所选择,不能盲目读书。
他主张读经典之作,尤其是儒家经典,因为这些经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
读书要用心领悟: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用心领悟书中的道理。
他主张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即要虚心学习,深入思考,并且将书中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脱离实践,要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他主张“学以致用”,将读书与工作、生活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读书要有计划: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有计划,不能杂乱无章。
他制定了自己的读书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读书。
总之,曾国藩的读书心得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他的读书心得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学习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浅谈“中兴名臣”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摘要】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其读书之道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和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的读书之道中,坚持每天读书是基础,注重精读而非泛读是核心,善于总结和应用所读知识是要义,重视书信往来是习惯,重视修身养性是目标。
通过这些读书之道,曾国藩不仅提升了自己,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后人指明了阅读的正确方向。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和实现自我价值。
曾国藩倡导的读书之道,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传承。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之道、坚持、精读、总结、应用、书信往来、修身养性、榜样、个人修养、自我价值。
1. 引言1.1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意义重大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意义重大。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政治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与他的读书之道密不可分。
曾国藩一生都非常重视读书学习,他认为书籍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学习,曾国藩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修养素质。
曾国藩深知读书之道的重要性,因此将其作为人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名家学说,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与人格境界。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不仅为他个人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启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应当怎样修身养性,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意义重大,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发展,也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1.2 曾国藩如何通过读书提升自己曾国藩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他不断地吸收知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他深知读书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世界、认清自己,可以引领自己走向成功、让自己在社会中立足。
列举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列举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还是一位读书人。
曾国藩对于读书有着苛刻的要求,他常说:“识字不如心识,心识不如心境。
” 曾国藩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还注重以身作则,将读书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这一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有所体现。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有以下几点:1.阅读经典著作曾国藩重视经典著作的阅读,他认为经典是对人思想的熏陶和激励,能够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他经常阅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并常常引用它们中的名言警句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注重学习道德和心理学曾国藩认为只有读书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道德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他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思想和文化,了解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人类智慧的积淀。
3.借鉴先贤的方法和经验曾国藩会借鉴先贤的方法和经验,例如孔子的治学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梁启超的读书方法“注重重读,理解困难之处”,这些方法在曾国藩的生活中也得以实践。
4.着眼于实践和落实曾国藩不仅注重读书,更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他常说:“知与行,若同一体,不可分割。
”他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和理论。
5.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曾国藩在读书的同时也注重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学习。
他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对于语言的准确和得体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常常借鉴先贤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并加以学习和掌握。
综合上述,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五点:阅读经典著作、注重学习道德和心理学、借鉴先贤的方法和经验、着眼于实践和落实、注意语言表达和修辞技巧。
这些方法和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读书方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读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的读书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思考。
本文将以《曾国藩读书方法》为题,分析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和思考方式,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曾国藩读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 精选读物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读什么。
他主张精选读物,重点阅读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他说:“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书不在于广,而在于深。
”他认为,只有读那些有用的书籍,才能够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2. 认真读书曾国藩认为,读书要认真、细心,不能马虎。
他在读书时,经常在书边做笔记,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他还善于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来解读书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
3. 不断思考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而要不断思考、探究。
他认为,只有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书中的内容,以便于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4. 学以致用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经常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所学的效果。
二、曾国藩的思考方式曾国藩的思考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从整体出发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全貌和内在联系。
他善于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重视实践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他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多角度思考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他善于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和内在联系。
4. 善于总结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善于总结,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曾国藩三种读书方法

曾国藩三种读书方法在我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同样一本书,同一篇文章,同一个知识点,每个人读出来都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读书方法不一样。
有些人读书快,读得多,但囫囵吞枣,收获甚少;而有些人读书慢,读得少,却能有深刻体会。
从《曾国藩读书方法》中我找到了答案。
我从他总结的三种读书方法中感受到,要想真正领悟这些读书方法,必须按照“由博返约,熟读精思”的步骤,踏踏实实地阅读,仔细地品味。
第一种方法就是“渐悟法”,即要求你循序渐进地学习。
在读书时,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随手写下的东西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这样一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全面、准确。
当然,好记性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行。
同时,还要多次重复去读相同的内容,直到能够背诵为止。
一句话,就是把书读厚、读透,再把它读薄。
第二种方法是“速悟法”,即读书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钟能看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书。
比如著名的外交家乔冠华,在短短的20年间,读过数千万字的世界名著。
但是,这里也要提醒大家注意,读书过快容易出现浮躁、走马观花的现象,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
此外,要读懂读透原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一般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安排阅读量,并且尽量精读,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收益。
第三种方法就是“顿悟法”,即能在读书时做到深入思考,领悟精髓,抓住重点。
这一条适合于那些“聪明过人”的人,对于那些基础不牢固、悟性较差的人来说,则显得很难做到。
这一类人通常是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阅读文章,虽然能获取一定的信息量,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有可能顿悟,但“顿悟”的前提是勤奋。
那些靠悟性吃饭的人,只有肯下功夫才行。
读书不可盲目追求捷径,更不能死记硬背。
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读书方法,都应该以课本为根本,先反复阅读文章,弄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通过概括、归纳、分析等形式来理解文章的内涵。
曾国藩读书方法全面总结读透了终身受益

曾国藩读书方法全面总结读透了终身受益想全面整理一份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很久了,趁着周末如此美好的天气,结合自己平时和老曾的“神游”,决定还是做一份总结吧,一来让大家对于读书方法上能够得到借鉴,二来也是致敬一下这位伟人。
本次总结将从看读写作、读书目的、读书习惯出发,逐一论证。
一、读书首要:立志苟能发奋自立,则在家塾可以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以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真不真耳。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学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就是绝不甘心落于人后;有学识就是知道学海无涯,不要为一点成绩感到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之流,都是没有学识的;有恒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点评:有志有恒有识解析:“志”是立志,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才会有读书的动力,才不会甘心平平淡淡过一生;“识”是见识,通过读书增长见识后,就会了解到知识是无限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不会因为一点收获就自满,才不会坐井观天;“恒”是“恒心”,只要有恒心,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在这三点里面,他对立志特别重视,如果一个人立志求学、有内在学习动力的话,那么外在的学习环境是次要的,他在劝导子弟读书的时候,多从立志上来引导。
二、读书目的是什么?读书只为进德修业。
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城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一是进德,讲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以做到不负一生;一是修业,练习记忆、咏诵诗词文章的方法,用来让自己立足。
……保护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谋生。
农、工、商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
无论是在朝廷当官拿俸禄,还是在家乡教书,或者在官宦家当食客,或者在别人家当幕僚,都是用自己用自己的专业为自己挣一口饭吃,并且问心无愧。
科举功名,不过是拿俸禄的一种途径,同时还可以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免得将来为官之后没有才干尸位素餐,拿到了功后心里不至于觉得惭愧。
看书,一定要掌握曾国藩的读书三法则

看书,一定要掌握曾国藩的读书三法则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不能指望当下读完一本书立刻便能产生效益;读书需要我们能耐得下心,静得下性,方能有所收获。
——国馆君按有人说,曾国藩是千百年真正成事的书生。
一方面,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儒士,读书人,一心仰慕圣贤之学,穷经皓首,埋头书海;另一方面,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官至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位极人臣。
正是在曾国藩的倡导下,中国建造了历史上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
甚至可以说,正是在曾国藩的倡导下,中国才开始近代化进程的。
而其实,去翻阅曾国藩的家信,会发现他归根结底还是一位书生,他在信中谈得最多即是读书,他所有的成就都和他的阅读分不开,他甚至告诫子孙:“余不愿(尔)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毫无疑问,曾国藩是一位真正成事的书生,是真正把书读透并运用进生活中的读书人。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读书的。
(一)一书未完,不看他书生活中有很多人,读书求快,希望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
买了很多书,匆匆来看,看了一些,还没看完,即又开始看另外一本。
到最后,发现自己看了这么多书,其实都是囫囵吞枣,填鸭阅读。
也许他们的书柜里是摆了很多书,但其实很多书都只看了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来不及精思细读,便又被放进书柜,从此再也没被翻出来。
这样的速读,好似吃饭,饭刚被咽下去,进入胃里,却还没来得及等人体吸收,便被迅速排出——知识和思想还没来得及等大脑神经细胞细细咀嚼,便又被新读之书给挤下去了。
这样一味求快地读书,其实本质上不是对知识和思想的追求,而是对阅读任务量、读了几本书——这些数字的痴迷。
所以,曾国藩说:“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为外人。
”意思是,一本书未读完,绝不开始阅读下一本书;东翻翻西看看,其实是读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读给自己用的。
读书本就不是一件功利性的事情,不能指望当下读完一本书立刻便能产生效益;读书需要我们能耐得下心,静得下性,方能有所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
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
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
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
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
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
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
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
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
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
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
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
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有一天,他的好友,也是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曾国藩虽然年老有病,但对待他认为是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礼貌的,他执意亲自坐轿子去迎接苏廷魁。
在轿子中,曾国藩仍然在背诵“四书”,没有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背书的过程中出现中风现象,随后不得不回寓所。
他身体稍微康复后,就又开始读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书到他去世的那一刻。
他的子女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他去世的前一日还在阅读《理学宗传》中“张子”一章,并且写下了日记,这也是曾国藩生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
曾国藩对如何读书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曾国藩主张读书要专注,也称曾国藩的“耐”字诀。
曾国藩曾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
他要求读书要做到:“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意思是读经以明理,读史以知事,除了这两个目的,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
这也道出了学习应该有正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读书。
曾国藩的读书“耐”字诀,对于读书囫囵吞枣的人,对于读书只图数量,不重质量的人不无启发。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包括'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并且还形象地比喻这四者之间的不同和相互关联。
曾国藩拿富人之家积累粮食为例:看书,就好像是在外做生意,可获得数倍利润;读书就是守财,不轻易花费。
同时,他还用战争来比喻看书和读书。
他说,看书,就是占领,就是开拓;读书,就是挖战壕,坚守。
意思是看和读是有区别的,也是相关联的,不可偏废。
而写和作,是看和读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是看和读的目的所在,是升华,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尤其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看、读、写、作”是读书过程中必须要统筹的四个方面,否则,就是不会读书,或者说读书没有效果。
因此说,读书是一项综合活动,只读不看,或只看、读,不写作,都是不科学的。
曾国藩强调读书时心急不得,因为积累学识不是一蹴而就的。
“凡读书有难解者,……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这大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熟能生巧”意思吧。
曾国藩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读书,在读书问题上是有着宗教般情怀的。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读书要有正确的目的,曾国藩的读书观的确值得所有读书人借鉴。
曾国藩曾说:“读书之道,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
意思是通过读书,早晨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死了也不遗憾,要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
这不是宗教情怀,又是什么呢?而对于我们那些想靠读书出人头地的人,是何等的讽刺啊。
对于如何读书,曾国藩是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的。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
有志则不会甘落人后;有识则知道学海无边,学问无穷,就不会骄傲自大,就不会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那样没有见识了;有恒就会把事情做成。
“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识、见解、胸怀,“恒”就是恒心、决心,这三者在读书时缺一不可。
曾国藩一生尽管读书万卷,学富五车,但是在说到读书问题时却非常谦虚。
《曾文正公全集》有这样一句话:“吾阅性理书时,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时,有参以他务,以致百无一成”,可见曾国藩在读书上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
曾国藩怎样读书(2009-04-24 22:03:20)转载▼标签:曾国藩读书规矩勤奋好学文化杂谈曾国藩,清代名臣,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湖南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出生于一个穷乡僻壤的耕读人家,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他抓住一切读书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道光二十二年(1842)冬,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剿捻”期间,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军务缠身,但他也勤于读书,常常是赶赴军营的途中坐在轿子里读书。
咸丰八年(1885)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
同治元年(1862),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
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
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
”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作为家中长子,曾国藩不仅自己勤奋读书,还在戎马倥偬中抽出时间,经常以写家书的方式敦促他的弟弟们读书。
他在给二弟曾国潢的一封家书中写道:“……家中读书事,弟宜常常留心,如甲五科三等,皆须读书,不失在家子弟风范,不可太疏忽也。
”殷殷之情,拳拳之心,诚可感人。
在军营中,他也为湘军将帅们作读书的表率。
在战火纷飞、百务缠身的岁月里,曾国藩还特别喜爱研究王船山(即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著作。
在他认真研读、全力刊刻王船山著作的影响下,湘军许多重要人物都积极参与认真研读王船山著作,形成了自上而下倡导船山之学、研读船山之书的浓郁风气。
后来王夫之的大名越传越广,影响越来越大,与曾国藩的倡导“王学”有极大关系。
在曾国藩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丘)、孟(轲)、周(敦颐)、张(载)、程(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直王到王船山的“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并把《船山遗书》(特别是其中的史论)当作“千秋金镜,帷幄珠囊”来读的。
曾国藩于读书尤为可贵的,是把它当作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
然而理学修养甚深的他,在1月17日写了几句箴言,警示和鞭策自己读书不要放松。
这几句话语是:“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他认为“暮年疾病、事变,人人不免”,而读书则贵在坚持,并在读书中体味出乐趣。
1872年3月2日,曾国藩的老病之躯已如风中残烛了。
这一天,他“病肝风,右足麻木,良久乃愈”。
3月5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过金陵(今天的南京),曾国藩出城迎候,出发之前阅《二程全书》,迎接途中,“舆中背诵《四书》,忽手指戈什哈,欲有所言,口噤不能出声”。
身体差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坚持每日阅读《二程全书》。
舆中,即轿子里,坐在轿子里读书、背书,是他在征战年代就已养成的习惯,一直到死都改不掉。
2009年4月24日学习曾国藩如何读书曾国藩被人们称为一代大儒,与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关。
曾国藩一生好读书,是所有研究他的学者们所公认的,也被世人所称颂。
他关于如何读书的许多著名论断,现在对读书人仍有借鉴价值。
读书伴随着曾国藩叱诧风云的一生。
曾国藩在道光十五年到京城参加会试之前,读的是“子曰诗云”,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曾国藩对学问涉猎不广,研究不深。
连续两次会试不第后,在回乡的途中看到一套精刻二十三史,竟然从同乡易作梅处借了银子买了下来。
到家后,曾国藩认真研读这套经典,学识逐渐得到新的长进,终于道光十八年进翰林。
据说这套二十三史在当时的价格可不菲,曾国藩的父亲非但没有责怪他,还爽快地答应替他偿还。
曾国藩一家为了偿还老乡易作梅的借款,负债奋斗了几年时间。
在京为宦的十二年里,曾国藩仍没有放弃学习,最出名的是他的“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原句子为“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酒喝的时候过过仙人般潇洒的生活,没酒喝的时候就像佛一样六根清净,修身养性;当自己浮躁不安,不能平静的时候,就去读些经书,以平心乱,当自己郁闷无奈的时候可以看些有关历史方面的书籍用以振奋人心。
曾国藩的引用这句话是告诫他的子弟读书必须持之以恒,没有理由不读书;同时也表达可以用读书来调适自己的心情,做到收放自如。
这里面既有坚持读书的韧性,也有洒脱有致的养生之道、乐生之情。
在京城的十二年,曾国藩广泛阅读,广交朋友,他经常和一些良师益友在一起切磋如何读书,读什么书,这些都为他日后在军事、政治方面的杰出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学识基础。
说曾国藩是活到老,学到老,一点儿有也不为过。
1872年,是曾国藩生命的最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