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谈读书方法
古人谈读书课文

古人谈读书课文1、王安石: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2、黄鲁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3、陈眉公:天下事利害恒相半,唯读书则有全利而无少害。
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4、曾国藩: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6、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7、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古人谈读书

板书设计
古 《论语》 学习态度要端正
人
谈
朱熹
读书方法
读
书
曾国藩 读书要有品质
写作手法
学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这两句话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示意义相近的或 的句子。
【举例】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
2、满招损,谦受益。
请同学们想想这个句子的特点,仿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言必信,行必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乎?
[宋]
句意: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 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 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
解释古文
读书人。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 有识,第三要有恒。
词语积累
描写读书的词语:
敏而好学 专心致志 好学不倦 学富五车 废寝忘食 开卷有益
初读感知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论语》 朱熹(心、眼、口)曾国藩(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描述了三个古人谈读书的方法, 中强调敏而好学、__不__耻__下__问___;_朱__熹___和 也有一套关于如何读书的说法。
恒心。
句意: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 要有恒心。
《谈读书》教学反思15篇

《谈读书》教学反思15篇《谈读书》教学反思1(710字)《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
《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
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__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
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谈读书》教学反思2(478字)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
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
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
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
古人谈读书2原文

古人谈读书2原文
1. 读书要有志向
古人认为,读书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
只有有了明确的志向,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读书,提高学习效率。
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2. 读书要注重实践
仅仅读书是不够的,古人强调要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通过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3. 读书要勤奋刻苦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
只有通过长期的勤奋刻苦,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4. 读书要善于思考
读书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理解。
通过思考,可以深入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思维能力。
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 读书要学会借力
学习要善于借助各种资源,包括他人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借鉴和吸收他人的优点,可以更快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如荀子所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6. 读书要掌握方法
学习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事半功倍。
不同的学科和知识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朱熹所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
7. 读书要保持专注
学习需要集中注意力,保持专注。
在读书时,要避免分心和干扰,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如曾国藩所说:“心不静则神不凝,志不坚则易邪。
”。
25古人谈读书课文

25古人谈读书课文一、课文原文及翻译。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翻译: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啊。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翻译: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 朱熹的读书方法。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思已经到了,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吗?3. 曾国藩的读书观点。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 翻译: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见识就知道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不敢因为一点收获就自我满足,像河伯看海,像井底之蛙看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重点字词解释。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聪敏。
- 好:喜好,爱好。
- 耻:以……为耻。
-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是。
- 是:这。
- 知:同“智”,智慧。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识:记住,这里读“zhì”。
- 厌:满足。
- 诲:教诲。
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 尝:曾经。
- 谓:说。
5.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人谈读书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古人谈读书笔记一、原文内容梳理。
- 第一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这几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强调要聪慧并且喜好学习,同时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尊心或者怕被嘲笑而不愿意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这其实是不对的。
例如在小组学习中,成绩稍差的同学可能在某个生活小常识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我们就应该虚心请教。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提醒我们对待知识要有诚实的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课堂上,如果不懂装懂,就会错过真正理解知识的机会。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把学到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并且要有不断追求知识的热情,当自己有了知识还要乐于分享,像老师那样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
- 第二则:“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这则告诉我们思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空想,不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是没有益处的。
在做数学题时,如果只是坐在那里空想解题思路,而不去复习课本上的知识点,不去参考例题,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只有先学习,才能有思考的素材,才能让思考更有价值。
- 第三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它表达了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生怕会丢失。
这体现了一种对学习的紧迫感和珍视感。
在现代学习中,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紧迫感,就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比如学习英语,新的单词、语法不断出现,如果不抓紧学习,就会落后。
2. 朱熹谈读书。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阅读笔记

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它汇集了古人关于读书的智慧和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读书的,以及他们所倡导的读书方法。
古人认为读书是一种修养身心的行为。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断复习,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了解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古人也强调了读书的方法。
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复习旧知识,我们可以获得新的领悟和体会。
同时,他也强调了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或者只思考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的精髓。
此外,古人还强调了读书的态度。
曾国藩曾经说过:“读书如熬粥,熬粥要有细水长流之感。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要耐心、要持久。
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才能真正受益。
同时,也要注重思考和理解,不能只是机械地阅读。
综上所述,《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和指导。
它告诉我们,读书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修养身心的行为。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曾国藩谈读书方法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
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下面 给大家分享曾国藩谈读
书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
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
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
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
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
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
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
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
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
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
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
2
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
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
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
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
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
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
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
行。曾国藩主张看书的时候要能作札记,也就是看书的时候得学会动
手,边看边写,要“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也就是要把
读书时的所感所想,不论是心得体会,还是疑惑不解的地方,都要能
随手记下来,这样才能有助于读而后学。后来,胡适先生就对曾国藩
这种读书作札记的方法最为推崇。
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
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老大曾纪泽不喜欢科举考试,不喜欢八股文,
喜欢西方的语言学和社会学,曾国藩就鼓励他按自己的兴趣方向去读
书。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对于曾纪泽感兴趣的这些所谓的西学,
曾国藩自己不是太懂,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