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法
论读书的方法

论读书的方法1、读书不二法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
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
”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
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3、字斟句酌法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
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
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
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
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4、精华萃取法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
历史学家吴晗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
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
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
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恰当的读书方法要点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晓得明白了的课程比较难回忆起,但认知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认知就是记忆的替代。
强记理论不仅就是很难回忆起精确:当须要应用领域时,强记的理论显然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可以忽然真的你的记忆力例如存有XFCE。
道理很直观,明白了的东西就不必死记。
但理论的认知存有相同的深度,也存有相同的准确性。
认知愈深愈精确,记忆就愈确切,而应用领域出来就愈能够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必须全线贯通——_上的相同重点的联带关系必须明白;必须全盘——概念或原则的演进必须确切。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时间。
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在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删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
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是一个勤奋读书、实践思考的人。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读经典
曾国藩十分注重精读经典,他曾经说过:“读书,首要精读。
精读之法,必须善加思索,并且多次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于心。
”他精读的经典主要有《论语》、《中庸》和《大学》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经典,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处世哲学。
二、查阅文献
曾国藩在读书的过程中,十分注重查阅文献。
他经常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方查阅各种文献,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他还善于整理和归纳文献,以便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
三、笔记记录
曾国藩在读书的过程中,通常会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他善于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思路,用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
他还会将笔记整理成册,以便于自己的温习和回顾。
四、实践运用
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实践。
他经常将所学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实践中,以检验和验证自己的理论。
他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的实践经验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学说。
总之,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既注重精读经典,又注重查阅文献,用笔记录和实践运用。
这些方法的核心在于善于思考和应用,以便于将所学的知识和思想真正转化为个人的智慧和能力。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闲暇时读 曾 国藩 的 《 教子 家书》 ,常 不难窥 到这 位前 清名 臣、一代硕儒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 。这些思
想 ,或取 之于 前 贤 ,或 来源 于 自己的心 得 ,融会 贯 通 ,自成一家 。稍作总 结 ,便 可看出曾氏读书之道的 体系脉络 。 中国古代 教育 ,素重读 书 ,已成 传统。对读 书经 验进行 总结 ,提 出精辟 见 解者 ,历朝 历代 都不 乏其 人 。然而其中集大成者 ,首推宋 代著名理学家 、大 教 育家朱熹 。朱熹一生大部 分时间都在 读书和教书 ,在 他过世后 ,弟子根据他读 书的经验与 心得 ,总结 出一 套 “ 朱子读书法书者 ,视 书 如 咸丰八年 ,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 的信 中,提到 的 言点明 了 自己的读 书 之 道—— “ ” “ 虚心涵泳 、切 己体察 ”的读书 方法 即源 自 子读 书 朱 水 ,而视此心 如花 、如稻 、如鱼 、如濯足 。 法。朱 熹原意是教导人读书要虚心 ,克服先人为主 的 将读 书比喻 为畅游大海 , 屡见不 鲜 ,如苏 东坡就 毛病 ,“ 看文字须是虚心 , 先立 己意” 莫 。一方面 ,应 有 “ 富 如 人 海 ,百 货 皆 有”之 句 。曾 氏 “ 书 如 书 视 该边读边 思考 ,用心 体会 ,反 复揣摩 ;另一方 面 ,要 水” 的比喻 ,妙在下 面—— “ 此心如花 、如 稻 、如 视 深切地联系 自身实 际,来体察圣贤书 中的道理 ,使之 鱼 、如 濯足 。 ”花 因水 而鲜艳 ,稻 因水而 茁壮 ,鱼乐 成为激励 自身改进提高 的动力 。这八个字 固然属于朱 水 而 自得 ,清水濯 足更 令人身躯飒爽 、 旷神 怡 ! 心 子经典 ,但曾国藩对它 的阐释 ,不但新颖艺术 ,而且 古 人说 ,学不 至于乐 ,不可谓之学也 。 自 体系 , 然溶入了 自己读书的心得与感悟 。 成 显 这 里 ,我们看 到了真正的读书之乐 。 首先是 “ 涵泳 ” 。根据 曾氏解释 , 涵者 ,如春雨 “ ( 者单位 :广 东工业 大学) 作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则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则曾国藩,晚清时期的名臣,以其卓越的文学和政治成就而著称。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不仅在政治上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文学、哲学、军事等领域也有所建树。
他提出的“三有读书法”是他个人读书治学的重要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包括有志、有识、有恒。
这三个原则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曾国藩独特的读书方法论。
首先,有志是曾国藩读书法的根本前提。
他坚信,一个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先立志。
志向是个人行动的指南,能够激发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自我。
曾国藩认为,只有具备坚定的志向,才能在读书时保持专注和毅力,克服困难和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有识是曾国藩读书法的核心要素。
在读书的过程中,曾国藩强调要具备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
他认为,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益的或真实的。
因此,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
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
最后,有恒是曾国藩读书法的必要条件。
他强调,要想在学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曾国藩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实践。
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学识不断丰富和深化。
同时,有恒还包括了坚持正确的方法和路径,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挑战。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将读书与做人、做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立志、有识、有恒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这种读书法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和学习知识,更适用于人生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境。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应对这种挑战。
曾国藩的“三有读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在读书和学习中,我们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具备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实践。
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关于读书的方法和技巧1、读书不二法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
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
”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可以过一段时间再读。
一部《昭明文选》,毛泽东上学时读过,上世纪五十年代读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读过,到了七十年代还读了好几次。
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3、字斟句酌法此法讲究读书要一字一句,细细品读。
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读难免消化不良,必须边读边思考。
散文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
用眼睛来读书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
字斟句酌法特别适合读经典。
4、精华提炼法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
历史学家吴晗就特别擅长做读书卡片。
他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张卡片上。
他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
读完一本书,如果真能够提炼出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读书的注意事项1、眼到所谓的眼到,就是要把目光聚焦在书的内容上,速度平缓的浏览文字。
建议大家在读书的时候,都坐在书桌旁,将书好好的放在桌上,然后开始阅读。
有些同学有躺在床上阅读的习惯,虽然这种方式很舒服,可是很容易就在阅读时发困,一犯困,眼睛的注意力就没办法集中在书本上了。
2、手到读书记笔记是十分有必要的,学校的读书月活动也倡导同学们读书记笔记。
记录下书中的重点和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的内容就不容易被遗忘,因此手动也是阅读的重中之重。
3、心到心到是对阅读内容的一种精神感悟的方法,用心慢慢的去回忆书中的内容,再记下自己此刻的感受,对书本内容不仅是加深记忆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自己精神的洗礼哦!把书读好的方法有哪些我们要知道*中的大概内容,我们的眼睛一定要和自己的思想一致,这样才能做到眼到、心到,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中的内容,有些时候,我们看书的过程中,容易发困,困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清醒一下,没有必要一直在读书,这样自己是不能够集中注意力。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3、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
——葛洪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葛洪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王符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陶宗仪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朱舜水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名言读书唯美说说1.读书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读,然后想。
2.关于热爱读书的演讲稿。
3.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4.读书如吃饭,吃得好精神长,吃得差身体好。
5.书的真正用途是使人们能够自己思考。
6.读书的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知道知识,能思考,能工作。
请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请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请列举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他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几种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 顺序阅读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有计划地进行。
不要一下子读很多书,而是要逐本逐章地阅读,顺序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
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挑选书籍,但是在阅读时却非常注重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读。
2. 细读曾国藩认为,细读和泛读都很重要,但是对于经典的著作来说,更加需要细读。
而且细读并不是指一遍一遍地读,而是要逐段逐句地推敲,理解其中的深意。
他经常将自己读书的收获记录下来,以便与他人分享。
3. 笔记记录曾国藩非常善于记录自己的读书笔记,他经常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笔记,记录下来,以便日后的查阅。
他认为,读书不能光是读,必须要有所收获,要通过写笔记的方式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4. 批注标记曾国藩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中,更加强调批注标记的作用。
他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通过批注和标记的方式记录在书中,以便之后的阅读时参考。
同时,他的批注和标记也是对书籍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思考的体现。
5. 强化阅读曾国藩在阅读时,总是非常注意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
他会经常尝试着去思考作者的背景和心态,试图深入理解书中的言论和观点。
同时,他也善于进行深度思考和反思,试图让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
6. 集中阅读曾国藩认为,阅读时要全神贯注,不能有分心。
他经常选择无人的场所,安静地阅读。
这种集中阅读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而且可以培养自我专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总之,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技巧,更是一种精神态度。
他脚踏实地、认真地从书中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体会、认识和思考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这种读书方法至今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读书方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而且在读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他的读书方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思考。
本文将以《曾国藩读书方法》为题,分析曾国藩的读书方法和思考方式,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读书方法曾国藩读书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 精选读物曾国藩认为,读书不在于读多少,而在于读什么。
他主张精选读物,重点阅读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书籍。
他说:“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书不在于广,而在于深。
”他认为,只有读那些有用的书籍,才能够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2. 认真读书曾国藩认为,读书要认真、细心,不能马虎。
他在读书时,经常在书边做笔记,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他还善于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来解读书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
3. 不断思考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而要不断思考、探究。
他认为,只有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书中的内容,以便于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4. 学以致用曾国藩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经常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挥所学的效果。
二、曾国藩的思考方式曾国藩的思考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从整体出发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全貌和内在联系。
他善于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重视实践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他认为,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 多角度思考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他善于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多个方面和内在联系。
4. 善于总结曾国藩思考问题时,总是善于总结,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读书法
曾国藩可谓是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人物,不过人们认识他更多的是和他建立湘军镇压天平天国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他还是学业有成的大学者。
他谈到了读书的“三有”态度,“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之后,他进一步强调读书人要发奋自立。
他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收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最后他谈到了具体的读书。
他提倡“猛火煮”与“鸡伏卵”相结合。
他时时谨记《朱子语类》“鸡伏卵”及“猛火煮”二条。
看生书宜求速,即“猛火煮”的意思。
他是这么解释的:“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叶,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今日半叶。
明日数叶,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因此,“凡读书有难解者,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这就是说,他主张求学者应该大量阅读,应该高速阅读,在大量和高速阅读中,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这就是所谓的“猛火煮”。
但如果长期不求甚解,便不能豁然贯通,甚而导致对知识的滥用、误用。
因而,还必须有个对知识消化、融会的过程。
“温旧书宜求熟”,正如鸡孵卵,必须慢慢催化,正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读懂书籍,才能举一隅而三隅反,悟出新的“境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