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如何读书

曾国藩如何读书作者:晟肱来源:《视野》2009年第11期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
教育子侄。
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
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
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曾国藩很重视作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
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
”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
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道光18年进士,出生于湖南湘乡山村一户以农耕为主的勤劳人家,有同胞弟弟4名。
大弟曾国潢,号“澄侯”,排行第四,国子监生,在家协助父亲、叔父管理家务,教育子侄。
二弟曾国华,“温甫”,排行第六,太学生,先到永丰办团练,作战立功,被江西巡抚奏保以同知选用、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后战死杀场,追赠道员、太常寺卿、通议与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
三弟曾国荃,字沅浦(甫),排行第九,贡生,初在长沙办团练,因作战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历任巡抚、总督、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等。
四弟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诸生,24岁率领600人参军被编成湘军恒营,多次作战立功,赏带花翎、晋升知府,后因领兵作战病卒于军中,追赠内阁学士。
这些弟弟的辉煌人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一、经常检查读书效果经常检查弟弟们的读书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仍有许多的兄长不以为然,认为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事。
可是,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他当作兄长应尽的责任。
例如,他于道光20年2月9日给父母信说,“3人联会,间日一课。
每课一诗一赋誊真……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
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这是他向父母汇报自己在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求查看弟弟们的读书效果。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弟弟们读书的观念与认识程度,也均值得今天的兄长借鉴。
二、以身作则,提出读书要求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史经验,也是行之有效之法,更是向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
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20日给弟弟们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余自10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3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

闲暇时读 曾 国藩 的 《 教子 家书》 ,常 不难窥 到这 位前 清名 臣、一代硕儒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 。这些思
想 ,或取 之于 前 贤 ,或 来源 于 自己的心 得 ,融会 贯 通 ,自成一家 。稍作总 结 ,便 可看出曾氏读书之道的 体系脉络 。 中国古代 教育 ,素重读 书 ,已成 传统。对读 书经 验进行 总结 ,提 出精辟 见 解者 ,历朝 历代 都不 乏其 人 。然而其中集大成者 ,首推宋 代著名理学家 、大 教 育家朱熹 。朱熹一生大部 分时间都在 读书和教书 ,在 他过世后 ,弟子根据他读 书的经验与 心得 ,总结 出一 套 “ 朱子读书法书者 ,视 书 如 咸丰八年 ,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 的信 中,提到 的 言点明 了 自己的读 书 之 道—— “ ” “ 虚心涵泳 、切 己体察 ”的读书 方法 即源 自 子读 书 朱 水 ,而视此心 如花 、如稻 、如鱼 、如濯足 。 法。朱 熹原意是教导人读书要虚心 ,克服先人为主 的 将读 书比喻 为畅游大海 , 屡见不 鲜 ,如苏 东坡就 毛病 ,“ 看文字须是虚心 , 先立 己意” 莫 。一方面 ,应 有 “ 富 如 人 海 ,百 货 皆 有”之 句 。曾 氏 “ 书 如 书 视 该边读边 思考 ,用心 体会 ,反 复揣摩 ;另一方 面 ,要 水” 的比喻 ,妙在下 面—— “ 此心如花 、如 稻 、如 视 深切地联系 自身实 际,来体察圣贤书 中的道理 ,使之 鱼 、如 濯足 。 ”花 因水 而鲜艳 ,稻 因水而 茁壮 ,鱼乐 成为激励 自身改进提高 的动力 。这八个字 固然属于朱 水 而 自得 ,清水濯 足更 令人身躯飒爽 、 旷神 怡 ! 心 子经典 ,但曾国藩对它 的阐释 ,不但新颖艺术 ,而且 古 人说 ,学不 至于乐 ,不可谓之学也 。 自 体系 , 然溶入了 自己读书的心得与感悟 。 成 显 这 里 ,我们看 到了真正的读书之乐 。 首先是 “ 涵泳 ” 。根据 曾氏解释 , 涵者 ,如春雨 “ ( 者单位 :广 东工业 大学) 作
曾国藩的阅读之道——正旁、看读之别以及汉宋兼采的学术旨归

曾国藩的阅读之道——正旁、看读之别以及汉宋兼采的学术旨归张天杰【摘要】曾国藩酷爱读书,积累了丰富的选书、读书理论.选书区别“买书”与“看书”,再分“正者”与“旁者”,选目或参考韩愈、柳宗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或者结合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学”,其根本则在于“守约之道”.“看、读、写、作”的读书四法,“看”为泛读,“读”为精读,“读”又有“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之别,还当结合“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写、作”即札记与策论,将所读之书深思、贯通.专门的读《汉书》指南,则强调“小学训诂”与“古文辞章”作为基础.其阅读理论背后有汉宋兼采的学术旨归,也是晚清学术思潮的反映.【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32-37)【关键词】曾国藩;阅读理论;选书论;读书论;汉宋兼采【作者】张天杰【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2.17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属双峰)人,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被后人称为“三不朽”之圣人。
梁启超就曾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1]他之所以能成就其“震古铄今”之成就,则与其终身阅读之习惯分不开,一直到其临终之际,仍然手不释卷:自上年定以每日读《资治通鉴》,随笔录其大事,以备遗忘。
是日已至二百二十卷,因病辍笔,犹取《宋元学案》、《理学宗传》等书,披览大意,自谓身心一日不能闲也[2]。
这是在说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一直到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去世的前一天,他都在读《宋元学案》《理学宗传》以及《二程遗书》[3]。
由此可知,在其人生的最后,依旧在温习史学与理学类的书,并且坚持边读边批点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
曾国藩不但终身热爱阅读,还留下了许多阅读相关的文字记载,特别是在其日记、家书之中,反应其阅读理论与实践的文字极多,也正如做了诸多摘抄的梁启超所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3、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
——葛洪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葛洪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王符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陶宗仪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朱舜水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名言读书唯美说说1.读书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读,然后想。
2.关于热爱读书的演讲稿。
3.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4.读书如吃饭,吃得好精神长,吃得差身体好。
5.书的真正用途是使人们能够自己思考。
6.读书的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知道知识,能思考,能工作。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问:为人,安守一节。
言,应事,正意,尚气,加养,进德,日新其业,自立自达,庶乎其不愧于所学,而无负于身。
答:为人,安守一节。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为人做事应当谨慎,专一,认真,诚恳,培养气质,进步修养,充实学业。
使他们对学业负责,而且自立自达,独立自主地办事。
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个不辜负自己学业的人,而且也就不会有愧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了。
此类回答,就是根据他们的老师王阳明讲的意思,“致良知”的“致”字翻出来的,也就是把“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从《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找出来,用意是在勉励弟子们做到好学力行,力求有益于社会国家。
读书和做官不一样,如果没有志向,不下苦工夫,也许能够当个小官,但绝对不能治理国家,像东汉时候的杨震。
即使侥幸升到高位,权倾天下,只要忘掉做过的事,不能保持节操,就可以随时被贬官丢命。
所以对有学问的人来说,不管自己的地位高低,或者是否达到目的,永远要记住学习这一条路,千万不要变更自己的志向,而应该像李元一样,先埋头钻研,努力精通。
不要读过一遍之后,留着不放,再读第二遍,三遍,再读五遍,十遍,只有耐烦努力才能成就大器。
曾国藩读书方法方法:多翻译、多看原文,仔细琢磨,与书中主人公作比较。
体会书中作者写作意图和感情色彩。
注意关键词语,发现异同点,重复阅读。
考虑结构特点。
- 1 -。
大清曾总督读书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曾国藩读书的十二条铁规戒律!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
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
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
《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
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
“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
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曾国藩读书方法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借鉴和启发

曾国藩读书方法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借鉴和启发作者:郭一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曾国藩读书之道,至今影响甚大。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主要有读书胸怀大志和经世致用,这对我们高中语文学习提供了借鉴的思想方法,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能主动学习和借鉴曾国藩的坚持读书理想信念、坚持始终如一、坚持学以致用,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方法高中语文借鉴启发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他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建树,而且在治学上也颇有研究,特别是他的治学品格为后世学者所广为传颂。
曾国藩在读书治学方面,不仅有十分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在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读书要胸怀大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读书人都把读书视为是获取功名利禄、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
曾国藩虽然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小山村,且时代务农,全家人都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所以在他六岁的时候,曾国藩父亲便聘请了一位先生教他读书识字。
曾国藩从《千字文》开始,不到十岁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接着为了应考而学习八股文,其制义也大大提升。
但是,此时曾国藩读书兴趣纯粹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与其志向和兴趣无关。
但是在曾国藩离开湖南进京赶考以后,其读书志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离开湖南之前,曾国藩“日与庸鄙者相处,全无所闻”,也就是说读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每天只作一些八股试帖,以此猎取功名,只能是闭塞山区里的陋儒。
但是,在曾国藩进入翰林院读书以后,他就开始立志要涤除旧习,提高读书志向,做一个治世忠臣和良臣,他在家书、日记中表明志向和抒发感慨,他在给家书中提及,“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即读书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实现自己的“澄清天下之志”的目标,从而干一番大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
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
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
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
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
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
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
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
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
“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
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
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