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合集下载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清热泄浊化瘀口服方合六神丸外敷治疗痛风关节炎60例

清热泄浊化瘀口服方合六神丸外敷治疗痛风关节炎60例
( ) 8 5~8 0 8:2 3. [ ] C e W, h n Y H, i , t 1G n g i b xrc ihbt t. 3 h nJ C e Ln F Y e a. ik obl ae t t n ii o a su
mo e r ss f co r n c o i a tr一0 n u e r a t e o y e p c e e e a i n 【i d c d e c i x g n s e i s g n r t . v o
[ ] Lu R 4 i ,We n Y,P rzE t 1 1 b t ee ,e a. ea—E t do at u ts lo 7 s a i t n ae o d— r l e b
b a n a re d su t n n u e b c r b a ic e a—r p ru in r i b rir ir p i i d c d y e e r l s h mi o e e f so

学 出 版社 ,9 4 3 3 . 19 :0~ 1
6 0例 患 者 经 治 1 ~2个 疗 程 , 愈 3 治 6例 , 转 1 好 8例 , 愈 未
6例 , 有 效 率 9 . 0 。患 者 治 疗 前 血 尿 酸 (5 . 0± 7 5 ) 总 00 % 6 5 O 6 .0 I o/ , 疗后 为 ( 1 .0± 87 ) m l L 治 疗 前 后 差 异 有 x lL 治 m 4 5 3 4 . 0  ̄ o/ , 统 计 学 意 义 ( <0 O ) P .1。
o n o eil el g is d ma eid c d b xd t es es [ 】 J ne d t l l a a t a g u e y o ia v t s J . h ac n n i r C r iv s P amao, 0 2 4 ( ) 8 9— 1 . ado a c h r c l2 0 , 0 6 : 0 8 4

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观察

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观察

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观察徐敏敏;刘绍凡;王定菊【摘要】目的观察自制肿意膏穴位贴敷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依托考昔120 mg,每日1次,治疗组则在口服依托考昔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的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90.00% (P< 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有效率高,可快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症状,在降低血尿酸、减轻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肿意膏;穴位贴敷;湿热痹阻;依托考昔【作者】徐敏敏;刘绍凡;王定菊【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7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由尿酸钠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引起[1]。

近年来,本病发病持续增高,主要与人们膳食饮食结构的改变、营养物质的过度摄取有关[1-3]。

痛风可使患抑郁症[4]、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5]的风险增高,且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该病起病急剧,疼痛呈撕裂样、刀割及咬噬样,患者强迫体位,辗转难眠甚至痛不欲生。

现代医学目前对该病尚无根治疗法,而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的优势[6]。

笔者近期在口服依托考昔基础上加用肿意膏穴位贴敷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解毒泄浊益肾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解毒泄浊益肾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67 ・
【 临床 研 究 】
解 毒 泄 浊 益 肾汤 治 疗 痛 风 性 关 节 炎 的临 床 研 究
何玲 , 宋恩峰 , 梅 莎莎
( 武汉大学人 民医 中医科 , 湖北 武汉 4 3 0 0 6 0 )
摘要 : 目的 观察解毒泄 浊益 肾汤治疗痛风性关 审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 法 将8 0例痛风 性关节 炎患者按 随
机数 字表 平均分为 2组 , 治疗组 口服 自拟 方解毒 泄浊益 肾汤 , 对 照组 口服 痛风 定胶 囊 , 连 续用 药 4周 , 观测 两组 患者治 疗前后 症状、 体征 、 血尿酸、 血 清尿素 氮及血肌 酐 , 对各 项检 测数值和 临床 疗效进行 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的 临床 症状
2 0 1 4年 8月第 1 6卷第 4期
A u g u s t 2 01 4,V o 1 .1 6, No . 4
湖北 中医药大学学报
J o u ma l o f Hu b e i[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和尿 酸值 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 , 治疗组在 症状体征 、 综合 疗效方面优 于对照组 , 其降低血尿 酸、 血清尿素 氮和血清肌
酐也优 于对照组 , 同时在安全性 方面主观 不适症状较 少。结论
关键词 : 痛风性关节炎 ; 解毒泄 浊益 肾汤 ; 临床 疗效
中图分类号 : R 2 5 9 文献标识码 : B
B UA, B UN a n d S c r e f e c t wa s s u p e i r o r t o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Co n c l u s i o n J i e d u y i s h e n d e c ct o i o n i n r e l i e i f n g p a i n a n d i mp r o v i n g c l i ic n a l s y mp t o ms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痛风5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痛风5

õ临证心得õ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8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510405) 李思宁广州市中医医院(510130) 魏丹蕾 笔者从1992~1997年采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风湿痹型18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1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

年龄43~62岁,病程2d~9a。

全部病例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参考标准”(《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

尿酸(U A)480~930L mol/L,其中单侧跖趾关节受累9例,耳轮、跖趾关节上有痛风结石5例,尿路结石6例,受累关节X线检查见骨质有穿凿样透亮缺损者8例,有明显诱因(受寒、劳累、饮酒、高嘌呤饮食、药物、创伤等)者12例,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者8例。

其中风湿痹证8例,湿从热化8例,湿从寒化2例。

2 治疗方法治疗采用张仲景《金匮要略》治历节病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药用:桂枝12g,芍药9g,甘草6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2g,防风12g,制附子6g。

对于湿浊热化,关节红肿热痛甚者,或伴发热者加水牛角30g,泽泻15g,黄柏12g;对于湿从寒化,关节剧痛,红肿不甚,得热则减者加川乌9g,草乌9g,独活15g。

全方12味,兑水500ml煎至150ml,日2服。

疗程30d。

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多饮水、戒烟酒、低嘌呤饮食。

3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药政局1987年制定的中药治疗痹证的临床研究原则而制定。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关节活动正常,U A<416L mol/L, WBC、ESR正常,随访仍正常。

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血尿酸降至正常,但随访有复发。

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除,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劳动能力有所恢复,U A较治疗前下降20L m ol/L以上,但未能降至正常。

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应用

四妙散加味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应用

139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中 医 中 药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现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

针对其发病特点,运用四妙散加味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1 临床资料56例病例均符合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2例,女性16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0岁。

病程4d~20年,平均4年。

男性多于女性。

2 治疗方法加味四妙散:苍术10g,黄柏10g,薏米30g,牛膝15g,防风10g,秦艽10g,威灵仙10g,地龙10g。

随症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15g,乳香10g,没药10g;病程较长者加川芎10g,鸡血藤15g,丹参15g;关节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2g,伸筋藤15g;以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早晚各1次,1周为1个疗程。

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低嘌呤饮食,抬高患肢。

每天记录关节肿痛情况,1周后观察患者血尿酸、血沉、血脂、肝肾功能等情况,与治疗前做对比。

3 治疗结果(1)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血尿酸、血沉正常。

显效:全部症状消除或主要症状消除,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血尿酸明显降低。

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好转,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血尿酸有一定降低。

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展,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2)临床疗效:治疗1~3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0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

起效时间为1~4d,平均3d。

4 病案举例病例1:罗某,男,43岁,2010年9月28日就诊,主诉反复双跖趾关节红肿热痛6年余,复发并加重1周,2010年9月21日下午突发双趾关节剧痛,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小便黄,苔黄腻,脉弦滑。

徐永爱治疗痛风临床经验

徐永爱治疗痛风临床经验
实 用 中 医药 杂 志 2018年4)1第34卷4期 (总 第303期 )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 ̄ 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 8.Vo1.34 No.4
徐 永爱治疗痛风 临床经验
刘世 平 ,徐 永 爱 (指导 ) (云 南省 曲靖 市 中医 医院 ,云 南 曲靖 655000)
山药 15g,山茱萸 15g,甘草 10g。肿痛甚 者加滑石 15g,并 予 口服 院内制剂蜈蚣胶 囊0.4g。痛甚 血瘀 者加五灵J] ̄10g,
并予 口服 院内制剂 水蛭胶 囊0.5g。久 痛不 已者,并予 口 服院 内制 剂山 甲通 络胶 囊0.36g。热甚加生石膏 、寒 水石各 20g,热灼伤 阴加 白芍 、生地 、玄参各 15g。
涩 。治 当 活 血 化瘀 ,化 痰 通 络 ,补 肝 脾 肾 。无 论 是 急 性 期 还 是 慢 性 期 ,均 用 自拟 浊 瘀 煎 剂 加 减 治 疗 。药 用 土 茯 苓 30g, 萆薜30g,山慈菇20g,金荞麦 30g,秦 艽20g,薏苡仁30g,
泽兰 20g,泽 泻 20g,赤 芍 15g,威灵仙 30g,土鳖 虫20g, 地 龙 20g, 五 爪 金 龙 30g,金 钱 草 30g,苍 术 20g,熟 地 15g,
1 病 因病 机 朱 良春 国 医大 师 根据 痛 风 的病 因病机 ,创 立 于 “浊
瘀痹 ”新病 名 。徐永爱认 为浊瘀 痹病 因主要有先 天不 足 , 正气 亏虚 ,经脉 失养 ;或感 受外 邪 ,邪 痹经脉 ,气血 运行
不 畅 ,均致 关节 、筋骨 、肌 肉疼 痛 、肿胀 、红热 、屈伸 不 利 而成本病 。以肝 脾 肾亏虚为本 ,肾 主骨生髓 主水 ,肾虚 骨髓 不充 ,水液代 谢失 常 ,聚而 为痰 ;肝主疏泄 主筋 膜关 节 ,肝气郁 结 ,横逆犯脾 ,关节 屈伸不 利 ;以湿 热痹 阻 、 痰 浊瘀 血为 标 ,久 病 不愈 则 血 脉瘀 阻 ,津液 凝 聚 ,痰 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浊瘀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寒湿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
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2)寒湿痹阻证: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3.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时,退出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二、浊瘀痹(痛风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ICD-10编码:M10.99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