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闻观

合集下载

新闻学 第五章 西方媒介理论

新闻学 第五章 西方媒介理论

拉思韦尔步指出:“ 拉思韦尔步指出:“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 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 社会遗产。” 社会遗产。” 拉斯韦尔的三大功能的论述,概括起来就是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 监视环境,即传播媒介持续不断地、及时地注视环境的变化,客观、准确地向社会 公众报道新闻、提供信息。施拉姆曾形象地称传播的这种功能为“社会雷达” 公众报道新闻、提供信息。施拉姆曾形象地称传播的这种功能为“社会雷达”。在信息 化、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的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必须随时了解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调 整自己的行为走向,传播的“社会雷达” 整自己的行为走向,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也就愈显重要。 联系社会,即传播媒介的协调、整合社会各种因素,步调一致地采取行动的功能。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指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指出:“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面对 纷 繁复杂的社会,人们常常由于疑惑不解而无所适从,新闻媒介不仅要向人们及时、准确 地报告发生了什么事件,履行“社会雷达” 地报告发生了什么事件,履行“社会雷达”功能,而且要向公众释疑解难,对事件的来 龙 去脉、前因后果做出负责任的分析、解释和评断,以引导舆论,协调各方,使社会成为 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递遗产,即传承社会的基本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统。过去,这一功能主要由学 校和家庭教育来履行,在当今“媒介化” 校和家庭教育来履行,在当今“媒介化”的社会中,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的传承任务在 相 当程度上已转由大众传播媒介来承担。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社会成员“社会化” 当程度上已转由大众传播媒介来承担。事实上,大众传播媒介已成为社会成员“社会化” 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传播媒介担负着崇高的社会责任。

格拉斯哥学派电视新闻理论

格拉斯哥学派电视新闻理论

权力幻象背后的文化建构——简评格拉斯哥学派的电视新闻理论格拉斯哥学派是基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系下的一个学术研究小组,该学术团体成立于1974年,成立以来大多数的出版作品均冠以“格拉斯哥媒介小组”(Glasgow Media Group)的称呼。

其研究成员有约翰·埃尔德里奇(John Eldridge)、格瑞格·费娄(Greg Philo)、大卫·米勒(David Miller)、简妮·凯金格(Jenny Kitxinger)等。

30多年来,格拉斯哥媒介小组始终保持着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与批判力,他们聚焦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重大社会事件和国际问题,采用社会学方法剖析和评估西方媒体的表现,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尤其是在电视新闻领域更是有着透彻的分析与独到的见解。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论倾向20世纪70年代,格拉斯哥学派开始对电视新闻进行了分析。

在这一时期,各种制度相对稳定,欧美的广播电视商业化、私有化进程正在有计划地启动,但人们仍然很关心公众广播的价值和目的,电视分析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的。

随着电视的普及,在很多国家电视新闻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与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图像信息就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吗?1974年,以约翰·埃尔德里奇为首的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几名教授获得了一项研究基金,他们试图发现电视新闻的产品属性与建构过程,着重考察在客观、公正、中立的名义下,媒体的表现如何?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在国际背景下的有争议的事件。

格拉斯哥媒介小组是在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因而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十分注重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社会学一词是在19世纪初由法国学者孔德提出的,他主张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社会现象,这就形成了社会学最初的经验、实证研究。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费尔德发展出了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他发展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并使之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论之一。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外媒体报道对比

中西比较——正面报道VS 负面报道一.负面报道的定义以及中西正负面报道的比例1.定义: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

它的目的不在于歌颂光明或倡导,而在于暴露社会敏感灰暗的一面。

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和当局相反的一面来挑剔批评后者的政策;它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

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有一个宽阔的空间地带,那就是“一般报道”,它是一种中性报道,它不提倡、暗示什么,也不警醒和暴露什么,直话直说,是一种大量存在的报道样式。

2.在新闻实践中,正面报道、负面报道和一般报道都是中、西方共同采用的方法,但它们在双方媒体中所占比例是很不同的。

其中,“一般报道”的分布,双方比较均衡,但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比例就非常失调。

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报道方式是负面报道: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日报最吸引观众的是事故、凶杀、自然奇观、政坛风云、税收事务和犯罪;再以美国普利策奖为例,2006年4月第90届普利策奖中,14项大奖中有11项颁发给了纯粹的负面报道新闻,占总比例的78.6%,其余三项颁发给了中性报道。

而在中国,举例在1995 年到1998 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牌节目《新闻纵横》中有60 %至70 %为正面报道, 国内的其他主要传媒也大体是这个比例。

尽管中国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也产生了不少类似“渤2 事件”、“商业部部长吃请”一类的暴露和批评的负面报道,但正面报道仍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种不平衡形成了区别中西新闻报道方法的重要分界。

二.西方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1.西方新闻理论基石——专业主义精神:“真实、客观、公正”2.西方新闻理论中的两大要素——反常和冲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19世纪纽约太阳报编辑John B. BogattGood news is no news, bad news is good news——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16年)澳大利亚著名记者鲍勃加文在探讨新闻嗅觉时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报馆派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去采访一个婚礼,该记者按时赶到教堂后,发现教堂在婚礼前一小时被一场大火焚毁,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报馆,报告说一场糟糕的大火使婚礼改期举行,所以没有新闻。

试析西方新闻写作中客观报道的原则与运用

试析西方新闻写作中客观报道的原则与运用

新 闻 嘎 如 实 地 教 述 事 实 , 报 道 中 不 能 撂 杂 个 人 看 法 .避 免 使 J 带 日
学 者 约 斯 特 所 说 :新 闻 是 报 纸 的 “
牛 命 . 论 是 报 纸 的 灵 魂 。 两 方 评 传 媒 对 于 新 闻 手段 的 具 体 运 埔 , 则 反 映 在 它 的 新 闻 报 道 手 法 与 原
『 址 记 者 的 个 人 感 情 。 ∞ 町 客 观 报 道 ” 认 为 是 西 方 报 被 自 由 主义 理 论 的 产 物 。1 9世 纪 中 叫 .资产 阶 级 国家 的报 纸 纷纷 演 变 成 企 业 ,报 纸 之 间 开 始 r激 为 果 尔 达 是 个 很 美 的 老 太 太 . 而
有 成 见 、 l 点 和 倾 向 的 词 句 如 啦 果 报 道 有 争 论 的 事 件 ,记 者 应 对 论 双 的 情 况 都 加 以 陈 述 。 美
国 著 名 新 闻 学 者 奠 特 认 为 : 者 记 应 报 道 中 显 露 出 自 己 的 看 法 , 论 他 见 解 怎 样 精 罐 . 情 怎 无 感 样 #富 报 道 新 闻 . 即 便 是 报 道 热 门 的 新 闻 . 也 星 一 种 冷 静 的 工
我 坚 信 不 疑 末 质 上 女 性 比 男 性 贤
明 ”
所 谓 客 观 报 道 ,依 照 资 产 阶 级 新 闻 学 的 观 点 .就 足 记 者 报 道 讳 自己 把 采 方看 作 冉 情 节 、有 故
事 内 容 的 戏 剧 的 观 点 , 她 尖 叫 和 争 吵 从 男 性 政 治 家 那 获 取 更 多 的 事 实 与 真 相 。 对 女 性 政 治 家 则 不 然 , 她 和 采 访 对 象 往 往 会 很 亲 密 . 人 一 温 馨 、 满 爱 意 给 种 壳

新闻客观性原则_态度和方法的悖谬

新闻客观性原则_态度和方法的悖谬

新闻客观性原则:态度和方法的悖谬邵志择内容提要 西方新闻界所奉行的客观性原则表现在态度和方法上,在实践这个原则时并不全是有意的虚伪,虚伪是态度和方法本身的矛盾所致。

态度的个体要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定、科学方法的客观性要求与它适用于社会领域的困难,这两对矛盾决定了客观性原则只能以貌似客观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却体现了一种传统对另一种传统的偏见以及科学方法的单面肯定性,即肯定现存的制度,因此客观性原则某种程度上成了维护资本主义民主传统的有力武器。

西方新闻学界标榜的新闻客观性原则,首先体现为一种职业态度。

无偏见(unb iased )、无党派色彩(unco lo red )、平衡(balance )、公正(fairness )等就是客观性的具体要求。

记者必须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超然于事实之上。

其次,客观性也是一种方法论的要求,它要求记者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的方法来报道社会事物,这一点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李普曼等人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独特认识。

李普曼说:“真正的新闻从业人员不是那种会抢新闻的伶俐的记者,而是那些无畏的,耐心的,用科学方法装备起来的人,他们努力去了解真实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1]这是因为以传统理性为基础的民主、自由观念在本世纪初遭到了弗洛依德、沃特森等人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冲击,理性垮台了,建立在它上面的民主、自由也岌岌可危,因此必须重新寻找一块坚实的基石。

“怀疑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社会事务上,那就可以更好地处理社会事务。

他们相信,只要依靠科学方法,具有不同信念的人最终会取得一致的意见。

这种科学方法摈弃了主观性,因而是客观的,具体运用到新闻工作,这种客观性要求记者的可靠性就是“・如・何去报道,而不在于报道的是什么。

”[2]因此,记者的工作必须像工程师那样。

李普曼在1925年的一次演讲中指责有些编辑“是用道德家的观点而不是用工程师或科学家的方法”来从事新闻工作。

“正面宣传为主”与“建设性新闻”的区别及借鉴

“正面宣传为主”与“建设性新闻”的区别及借鉴

Theoretical Exploration理论探索“正面宣传为主”与“建设性新闻”的区别及借鉴文/崔乃文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做好正面宣传,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质量水平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既要善于从新闻实践中探寻规律、总结经验,也要善于吸收新的新闻理论的营养。

近年来源于欧美的建设性新闻理论,与正面宣传为主的理念相类似又有区别。

前者包含既揭示问题又要看到希望、保持观点平衡避免渲染负面信息、不仅记录社会还要促进问题解决等理念与实践。

本文从建设性新闻的提出、概念内涵及实践出发,明确建设性新闻与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联系与区别,并分析建设性新闻在理念与实践层面对做好我国正面宣传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正面宣传为主 建设性新闻 新闻舆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最早在1989年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提出。

这一新闻理念认为,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才能正确发挥引导舆论作用,有助于大局稳定和社会问题解决。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与认为“负面新闻才是好新闻”的西方新闻观形成明显反差。

西方传统新闻学通常把主张多报道积极向上和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新闻,视为具有主观倾向性的宣传,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理念。

然而,自2008年丹麦广播公司新闻部总监乌瑞克·哈格洛普(Ulrik Haagerup)提出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News)主张,并进行实践尝试后,这一新的新闻理念和报道形式,从丹麦传播到欧美和非洲,并引起中国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

尽管语境不同、背景有异,但我国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实际上具有建设性新闻的某些特征。

因此,有必要准确认识和厘清建设性新闻产生的原因、内涵及特点,一方面避免将二者混淆,另一方面通过对建设性新闻理念的探索与新闻实践的认识分析,探讨其对当今新闻业变革与发展的借鉴价值,从而更好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

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价值观

论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新闻价值观
闻 价 值 看 做 是 “ 闻工 作 者 用 以 衡 量 客 观 事 实 是 否 构 成 新 闻 新 的标 准 ”J 种 观 点 把 新 闻 价 值 看 做 是 一 种 主 观判 断标 准 , 【 2 。这 没 有 揭 示 出新 闻价 值 真 正 的 内 在 涵 义 。
而异 , 并且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不言而喻, 新闻价值观不
在研究新 闻价值 问题 时还需要将其与 “ 闻的价值 ” 新 相
o l8 传 20 媒 0. 0
B D O U T NI博 导论坛 O A LN A
其文 既成 , 而耸 动 全 社 会 之 耳 目 , J 新 闻之 价 值 顿 高 。 I 【此 大 ”] 6 在 这里 ,新闻之价 值 ” “ 已经 非 常 接 近 新 闻 价 值 的概 念 了 , 而且 他 还 提 了 构 成 新 闻价 值 的 一 个 要 素 即显 著 性 。 家 和世 界 的 新 闻视 而 不 见 。在 全 球 化 时 代 , 种 新 闻 价 值 观 这 念 显然 是 有 害 的 。 第 四 , 过 分 强 调 异 常 性 、 突 性 。 由于 过 分 强 调 异 常 它 冲 性 、 突性 , 以媒体充斥 着大量 的天 灾 、 祸 、 杀 、 力 、 冲 所 人 凶 暴
的新 闻的“ 价值 ” 它完全是 主观( , 既可以是传者 , 可以是受 也 者 ) 于客观( 闻 ) 对 新 的一种判 断 , 一种 主观 的东 西 。其实 是 “ 标准说” 应当属于“ 闻的价值 ” , 新 的研究 范畴。
2新 闻 价 值 观 的 内 涵 .
认识 , 它形 成于新闻传播实践之 中。本文将通过对 传统新 闻
等 于新 闻价值 , 然而两者又关 系极 要从对新闻价值作 出
判断 的主体 , 即人们 的世界 观和价值 观人手 , 据其 不 同的 根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引言西方舆论观是指西方国家对于舆论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看法和理念,它深深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媒体、政治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古希腊的言论自由开始,逐步探讨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古希腊:言论自由的起源1. 民主的出现在古希腊城邦时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言论自由的基础。

市民有权利在民主会议上自由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这标志着舆论的多样性和自由表达的开始。

2. 公共辩论古希腊的公共辩论成为了舆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民可以在公共场所自由辩论并争论各自的政治观点和理念,这种开放的讨论氛围为言论自由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媒体的崛起1. 文字印刷术的发明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可大规模印刷的铅字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广泛。

这使得舆论的传播范围扩大,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2. 新闻报纸的兴起启蒙时代,新闻报纸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舆论观的发展。

新闻报纸成为了传递信息和观点的重要工具,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言论自由的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新闻报纸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批评政府的行为。

3. 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启蒙时代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对舆论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和自由市场经济,认为言论自由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西方国家,并对舆论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媒体的多元化和全球化1. 新闻媒体的多样性随着传媒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体逐渐走向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

这种多样性的媒体形式为舆论观提供了更广阔和自由的平台。

2. 新闻媒体的商业化然而,新闻媒体的商业化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部分媒体可能选择报道有争议和轰动效应的内容,而忽略客观和平衡的原则。

这种商业化的倾向对于舆论观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全球化时代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舆论观面临着新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