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题库之选择题

温病学题库之选择题
温病学题库之选择题

温病学题库之选择题

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形成阶段”是指B、明清时期

7.医学史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是E、《温疫论》

8.《外感温热篇》作者是A、叶天士

9.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的医家是D、王安道 10.温病的病名最早见于B、《黄帝内经》 1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D、王孟英 12.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D、吴又可 13.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温病条辨》 14.最早认识到温病是伏邪温病的书是C、《黄帝内经》 15《湿热病篇》的作者是C、薛生白 1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 17.在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成长阶段”是指B、宋到金元 18.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理论是在D、清代二B1型题在共用备选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 19.《温热经纬》的作者是B、王孟英 20.《三时伏气外感篇》的作者是D、叶天士 21.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是指C、明至清 22.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 23.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B、刘河间 2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D、王安道 25.余师愚的著作为B、《疫疹一得》 26.戴天章的著作为A、《伤寒温疫条辨》 27.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标志温病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家是 C、叶天士D、吴鞠通 28.刘河间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四X型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29.刘河间对“热病”的贡献有 A、提出“六气皆从火化”B、认为“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 C、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E、创制了防风通圣散 30.温病学中温疫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有 B、吴又可C、戴天章D、余师愚E、杨栗山 31.《温热经纬》收集了下面哪些医家的温病条文 A、叶天士B、陈平伯C、余师愚E、薛生白一A型题7.“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语出C、《温疫论》 8.说明温病的诸特点中以下哪种提法是欠妥的A、病因是感受外邪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语出A、《内经》 10.下列病种中哪种属伏气温病B、春温 11.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 12.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1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出自A、《内经》 14.下列外感病中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说“伤寒有五”的病种D、暑温15.“温病????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出自C、吴又可《温疫论》

16.“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语出D、《伤寒总病论》

17.“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语出E、《类证活人

书》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肯定属湿热类温病的病种是D、湿温 20.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1.根据四时主气命名的温病有A、风温 22.根据流行情况而命名的温病有E、温疫23.“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温疫辨者无它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语出D、陆九芝24.“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语出E、王孟英 25.根椐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E、冬温 26.根椐特殊

的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有D、大头瘟E、烂喉痧 27.根椐四时主气而命名的温病有A、风温C、暑温D、湿温E、秋燥 28.根据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论下列哪些疾病属于温病 A、温热B、温疫C、温疟D、冬温E、湿温 29.新感温病的特点是 A、感邪即发C、初起出现表热证无里热证 E、初起即见里热见症但其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 30.伏气温病的特点是 A、感而后发C、初起即见里热见症但其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不相一致E、初起有表证但同时有里热证 31.下列温病中属温热类的温病有A、风温B、春温C、暑温E、秋燥 14.秋燥的致病因素是B、燥热病邪 15.春温的致病因素是 E、温热病邪 16.下列温病中哪一种是伏气温病 D、伏暑17.“伏寒化温”的

学说源于 B、《内经》 18.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 B、春温19.“夏暑发自阳明”语出 C、叶天士 20.湿热病邪致病特点可见B、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21.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可见C、易致津液干燥 22.分析伏气与新感温病的不同类型其主要意义在于 A、区分病位的浅深轻重C、指导辨证用药 23.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有B、传变较慢病势缠绵D、病变过程以脾胃为中心 24.下列温病中哪几种是伏邪温

病 B、春温E、伏暑 25.伏邪温病的治疗原则是 A、直清里热C、养阴托邪D、领

邪外达 26.新感温病初起的表现有 A、发热B、恶寒C、头痛 27.伏气温病初起的表现有 A、灼热B、烦躁C、溲赤D、苔黄E、口渴 28.下列诸温病中哪些属于新感温病 A、风温C、秋燥E、湿温 29.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B、先入阳明气分C、

易于耗气伤津E、易于兼挟湿邪 30.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病变以肺为主C、易致津液干燥D、易从火化 31.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B、病位以脾胃为主C、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D、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3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A、先犯上焦肺卫C、易于化燥伤阴D、变化迅速一A1型题 8.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气营 9.温病证见身体灼热昏愦不语舌蹇

肢厥。其病变阶段是C、营分 10.下列发热类型哪项不属于气分C、身热夜甚 11.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心烦头痛如劈舌红苔黄脉滑数。其辨证为 B、卫气同病 12.身热夜甚昏愦不语大便下血舌深绛其辨证E、邪入血分邪闭心包 13.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疲脉虚B、下焦足少阴肾病变14.“三焦”的概念首见于D、《黄帝内经》 15.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有力为A、手阳明病变 16.温病逆传是指E、由肺卫传入心包 1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足阳明胃病变 18.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C.邪袭肺卫 19.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謇舌

绛为B.邪陷心包 20.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1.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其病机是B、胃经热盛热炽津伤 22.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脉虚神疲其病机是C、热邪久留肾阴耗损 23.肾阴耗损证的辨证要点是C.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4.虚风内动证的辨证要点是 A.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25.邪陷心包证的辨证要点是 D.神昏肢厥舌绛 26.

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可归属于A、气分证 27.热陷心包心窍阻闭可归属于E、营分证28.吐血便血斑疹密布可归属于B、血分证 29.上焦病候包括 C、手太阴病变E、手厥阴病变 30.中焦病候包括 A、足阳明病变C、足太阴病变 31.下焦病候包括 A、足少阴病变C、足厥阴病变 32.上焦病证所涉及的脏腑是 B、肺E、心 33.中焦病证所涉及的脏腑是 C、脾E、胃 34.下焦病证所涉及的脏腑是 C、肝D、肾 35.上焦邪热壅肺证的辨证要点有 A、身热E、咳喘 36.下焦足少阴肾病证的辨证要点有A、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E、口干咽噪 37.中焦足阳明胃病证的辨证要点有 B、壮热D、汗多 38.下焦足厥阴病证的辨证要点有 B、瘛疭C、舌干绛而萎四X型题39.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壮热B、不恶寒C、口渴E、苔黄 40.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身热夜甚B、心烦谵语E、舌红绛 4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发热B、微恶风寒C、口微渴 42.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身灼热B.斑疹D.多部位急性出血E.舌质深绛 43.湿热中阻的辨证要点是 B.身热不扬C.脘痞呕恶D.苔腻 4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的辨证要点是 A.身热B.腹痛C.大便溏垢E.苔腻 45.湿热阻肺的辨证要点是 A.恶寒B.身热不扬C.胸闷咳嗽D.苔白腻 46.温病病证传变与否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 A.感邪性质B.感邪程度C.体质因素E.治疗情况 47.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在于 A.归纳证候类型B.确定病变部位及其浅深层次D.确定病变类型及证候性质

E.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依据 48.逆传的特点是 A.发病急骤来势凶猛C.病情危重D.预后较差一A型题 31.下列哪项不属温病热厥的表现C、脉沉细欲绝 32.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33.夜热早凉见于A、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34.血分热毒极盛最可能见到的舌象是A、舌紫起刺杨梅舌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温病后期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的舌象是D、黑苔干燥甚或焦枯 37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见于B、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38.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见于B、温热病邪初袭客于肺卫 39.湿遏热伏

的舌象一般为D、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40.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见于A、温疫病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41.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见于B、气血虚亏气随血脱 42.心营热毒炽盛的舌象为D、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或舌红中生有红点 43.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见于E、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 44.舌尖红赤起刺见于D、心营之热初起或心火上炎 45.温病口苦而渴一般是因为E、邪犯少阳胆火内炽津液受伤 46.哪一项不是亡阴证的表现B、脉微细欲绝 47.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48.舌绛而兼黄白苔是因为A、邪热初传营分气分之邪未尽 49.热在营血而兼有痰湿秽浊之舌象为B、舌绛上罩粘腻苔垢 50.温病气液不足络脉失养的舌态是D、舌体强硬 51.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52.温病后期肝肾阴竭不能濡养筋脉的舌态是B、舌体痿软 53.湿中蕴热热为湿遏的发热类型可能是C、身热不扬 54.温病寒热往来见于 A、湿热痰浊郁阻少阳枢机不利B、邪留三焦气化失司D、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55.温病出现大汗可能是由于 B、气脱亡阳C、津气外泄亡阴脱变D、气分热炽迫津外泄 56.胸胁胀痛一般见于 B、痰湿邪热郁阻少阳三焦气机郁滞水湿停留D、痰热郁阻肝胆气机失畅 57.哪些情况可见腹痛阵作 C、湿热与肠中积滞相结肠道传导失司D、燥热与食积相结腑气郁滞 58.舌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却干燥无津见于: A、热久津伤津液无源上布E、邪热乍退而肺胃津液未复 59.亡阳证有哪些表现 B、汗出不止C、气促息微E、四肢逆冷60.神情呆钝的病机是 A、湿热上蒙清窍C、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 61.舌体肿胀见B、热毒侵犯心脾C、湿热蕴毒上泛于舌D、酒毒冲心 62.温病身热肢厥可见于B、气分阶段C、营分阶段D、血分阶段 63.下列哪些是温病热盛邪实阶段常见的脉象B、洪脉C、数脉D、滑脉E、浮脉 19.不属于通下逐邪法的是E.滋阴润肠20.温病适用于“增水行舟”法的证候是E.津枯肠燥便秘证 21.温病出现神识昏蒙时清时昧苔腻其治法是D.豁痰开窍 22.下列哪一项是温病熄风法的作用之一E.凉泄肝热滋养肝肾 23.温病高热烦躁舌謇肢厥神昏谵语治疗宜用A.紫雪丹 24.在通

下逐邪法的运用上提法错误的是E.燥结和瘀血蓄于下焦者忌用 25.在通腑泄热法

的运用上提法欠妥的是B.热结旁流者忌用 26.温病壮热周身骨节痛如被杖渴喜冷

饮口秽喷人烦躁不安斑疹密布衄血舌紫绛苔焦黑治宜E.气血两清 27.温病证见身

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舌苔黄垢浊腻治疗宜用A.导滞通便 28.下

列哪项不属清营凉血法的主要作用E.凉肝息风 29.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

作用D.清心开窍 30.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31.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32.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33.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

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34.在温病的治疗中使用清解气热法的作用是C.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35.在清解气热法的运用上下列提法欠妥的是 B.清解气热法用于邪已离表又未入里之热证 36.温病证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舌

边尖红治宜D.疏风散热 37.新加香薷饮的作用是C.透表散寒化湿清暑 38.下

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39.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

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40.温病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口渴心烦脘痞等。治宜C.新加香薷饮 41.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

燥头痛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A.桑菊饮 42.温病出现灼热躁扰四肢拘急口噤神

昏脉弦数其治法是A.凉肝熄风 43.证见小便短少甚则不通热蒸头胀渴不多饮舌苔

白腻等治疗可用 B. 茯苓皮汤 44.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凉肝泄热滋养肝肾 45.

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46.温病证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

肌肤发斑衄血舌绛苔黄宜用B.气血两清 47.灼热躁狂不安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绛

少苔宜用D.凉血散血 48.心中烦扰身热夜甚斑疹隐隐时有谵语舌绛治宜E.清营泄热 49.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治宜D.清热解毒 50.

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遏表里气机的治法是A.宣气化湿 51.湿热阻于下焦膀胱气

化失司治法是E.分利湿热 52.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而舌质红绛治宜C.开达膜原 53.证见寒热往来.胁脘闷痛.口苦喜呕.烦渴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宜E.清泄少阳 54.证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治宜E.宣气化湿 55.温病证见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治宜:B.分消走泄 56.证见大便数日不下口干咽燥舌红而干。治宜D.增液润肠 57.证见干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或干呕不欲食舌光红少苔或干治宜C.滋养肺胃 58.证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等。治宜B.增液通便 59.证见低热手足蠕动甚则瘛疭肢厥神疲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治宜A.滋阴熄风 60.热结阳明内结肠腑之证治疗应A.通腑泄热 61.温病燥结和瘀血蓄于下焦的证候可用C.通瘀破结 62.温病热结液亏证见身热便秘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治宜D.增液通便 63.温病证见潮热时见谵语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稀水样苔老黄焦黑起刺脉沉实。治宜B.通腑泄热 64.通下逐邪法的主要作用是A.通瘀破结B.通腑泄热D.荡涤积滞 65.祛湿清热法主要分A.分利湿热B.宣气化湿C.燥湿泄热 66.凉血法的作用有A. 滋养阴液B. 凉解血热C.清火解毒D.散血通络 67.温病和解表里法大致有如下几种A.开达膜原B.清泄少阳C.分消走泄 68.清解气热法有C.辛寒清气D.清热泻火E.轻清宣气 69.温病泄卫透表法有 A.疏风泄热B.疏表润燥D.外散表寒内祛暑湿E.宣表化湿 70.温病滋阴生津法可分为A.填补真阴C.滋养肺胃D.增液润肠71.祛湿清热法主要是A.燥湿泄热B.宣气化湿D.分利湿邪 5.下列哪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 E、伏暑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是哪位医家所说 D、张仲景 7叶天士认为风温的发生是由于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8风温之名首见于 B、《伤寒论》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风温最常见症状D、咯血 10哪位医家提出“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风夹温也。”C、吴鞠通11“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语出 D、吴鞠通 12风温专著是哪一本书 C、《外感温病篇》13.属于温热类温病C、暑温 14.属于湿热类温病E、伏暑 15.属于温疫类温病D、

暑燥疫 16.属于温毒类温病B、大头瘟 17.列哪两个不属于温热类温病 D、暑湿E、伏暑 18下列哪些属于温热类温病 A、风温B、春温C、暑温G、秋燥 19风温病应与以?履男??嗉、春温B、秋燥 20根据风温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下列哪些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A、大叶性肺炎B、上呼吸道感染D、流行性感冒E、急性支气管炎 21诊断风温的主要依据是 A、发病较急初起邪郁肺卫B、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和邪热壅肺等证 C、病程中以肺经为病变中心后期呈现肺胃阴伤F、多发于冬春两季 4春温名首见于E、

《伤寒补亡论》 5春温的致病病邪是C、温热病邪 6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E、清泄里热为主 7下列哪种病可参考春温病辨证施治B、流行性脑膜脑炎 8春温初起可病发于E、气分或营分 9有关春温论述下列哪个是错的A、不会出现卫表证10下列哪项不属于春温初起的临床表现D、脉濡 11春温名首见于E、《伤寒补亡论》12“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见于A、《素问》12“夏暑发自阳明”语出A、叶天士13“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语出B、《素问?生气通天论》 14确立暑温病名者为E、《温病条辨》 15《温热论》的作者是C、叶天士 16夏日卒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为D、暑厥 17夏日卒然晕倒手足抽搐厉声呻吟角弓反张为B、暑风 18暑温初起见B、壮热C、口渴D、汗多F、面赤H、脉洪大 19有关暑温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B、夏天气候炎热C、津气耗伤D、劳倦过度E、感受暑热病邪5“秋燥”病名首见于C、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 6秋燥的病变脏腑主要在C、肺D、胃E、大肠 38风温邪热壅肺之表现为 A、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39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颈肿咽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选用下列哪一处方最适宜 E、银翘散加马勃玄参 40肺热发疹证以其证候分析属于 B、气营同病41“疹为太阴风热”语出C、陆子贤 42风温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者可用 C、银翘散 43风温邪袭肺卫而

偏于肺失宣降以咳嗽为主症者可用 B、桑菊饮 4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宣白承气汤的药物组成 B、黄芩 45风温邪袭肺卫兼痰多者可用银翘散加 C、瓜蒌、贝母 46风温邪袭肺卫若见口渴较甚者可用银翘散加 C、花粉、沙参 47风温邪袭肺卫如兼热入气分而气粗如喘者可用桑菊饮加B、石膏知母 48风温邪袭肺卫如兼肺热较甚口苦咳甚胁痛者可用桑菊饮加D、黄芩 49宣白承气汤证属吴鞠通所说的哪种治法

D、脏腑合治法50“阳明腑实证”与“热入心包兼腑实证”的辨证关键在于后者有

E、舌蹇 51温病身热已退肺胃阴伤干咳不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治宜 D、沙参麦冬汤 52身热神昏舌蹇肢厥大便秘结腹部胀痛舌绛苔黄燥治宜 B、牛黄承气汤53身热下利肛门灼热恶心呕吐腹部疼痛苔黄脉数治宜 C、葛根芩连汤加白芍藿香姜竹茹 54.身热下利肛门灼热苔黄脉数治宜 D、葛根芩连汤 55风温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外发红疹治宜 C、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 56身热面赤烦渴欲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吐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其病机为 D、痰热结胸 57温病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硬痛苔黄燥脉沉实治宜选用 C、调胃承气汤58温病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纯利稀水腹部胀满硬痛苔黄燥脉沉实治宜选用 B、调胃承气汤 59风温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C、麻杏石甘汤60温病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胸闷身发红疹舌绛苔薄白脉细数。其病变阶段是 C、卫营同病 61风温邪热由卫转气顺传于胃多见 B、阳明热盛证 62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喉中痰鸣治宜选用 C、安宫牛黄丸 63温病发热神昏痰涎壅盛舌苔黄腻治宜选用D、至宝丹 64温病高热烦躁痉厥神昏谵语治宜选用 B、紫雪丹 65壮热头痛口渴烦躁若狂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红绛苔焦黄脉数。治宜B、清瘟败毒饮 66三甲复脉汤是在加减复脉汤中E、加牡蛎龟板鳖甲 67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治宜B、大定风珠 68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C、黄连阿胶汤 69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A、黄芩汤加豆豉玄参 70.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临床基础教研室 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 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 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 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 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 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 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 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

第一章绪论 单项选择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 2.余师愚的代表着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 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 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 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 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 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着是:() 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 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 A.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着--《温疫论》 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 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着是:() 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 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 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 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 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 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 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 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 16.吴又可是:() 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 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 二.选择多项题 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 伤 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 火 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 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30.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传变的快慢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实验心理学 一、填空 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统计控制法 2.被试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3.斯珀灵(Sperling)针对传统的感觉记忆方法的某些缺点,设计了部分报告法,它弥补了以前那些用全部报告方式研究感觉记忆的缺陷,结果他首次发现了被试感觉记忆量为平均9.1个项目 4.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自变量的实验。它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效率高、实验控制较好和可以获得交互作用 5.在刺激变量中,对反应时间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有:刺激强度、复杂程度等。 6.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了记忆的多存贮模型。该模型把记忆看作是一个系统,按照信息在系统内储存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操纵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8.科学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两阶段或两个类型。第一阶段是探明规定某个行为的条件,第二个阶段是探明哪些条件与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与这两个阶段相对应,可以把实验分为两种类型:_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9.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了交互作用。 10. 反应时(reaction time,简称RT),它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_的时间,而是指刺激_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11.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12.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13.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14.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15.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16.心理实验的基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研究报告撰写。 17.排除法是把_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 ,(调胃承气 汤,(导赤承气汤,(桃仁承气汤 ,(宣白承气汤 ( ,(白虎汤的功效是: ) ,(清泄阳明经热,(清泄少阳里热,(清热宣肺,(泄热攻下 ,(温病阳明热结的首选方是:( )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风温病的病因是:( ) ,(温热病邪,(风寒病邪,(风热病邪,(燥热病邪 ,(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 是:( )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汤,(麻杏石甘汤 ,(下列哪项不属吴鞠通白虎汤四禁的内容:( ) ,(脉浮弦而细者,(脉沉者,(身热汗出者 ,(不渴者 ( ,(生脉散的功 用是: ) ,(益气敛阴固脱 ,(益气回阳固脱 ,(清热益气生津 ,(滋阴养液清热 ,(临床上见:身热肢厥,神昏谵语,抽搐痉挛,舌质鲜绛,脉细 (数或弦数者,首选的 中成药是: ) ,(安宫牛黄丸 ,(至宝丹,(紫雪丹 ,(苏合香丸 ,(下列哪项不属葛根 黄芩黄连汤证:( ) ,(身热咳嗽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苔黄焦燥,脉洪大 , ,(知母,(生大黄 ,(杏,(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中的药物:( ) ,(石膏 仁 ( ,,(运用增液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主要鉴别点是: ) ,(潮热,便 秘 ,(腹胀满痛拒按,(时有谵语 ,(口干唇燥,,(“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 (热、咳嗽、烦渴。”语出: ) ,(《温病条辨》,(《外感温病篇》,(《温热论》,(《温热逢源》 ,,(下列哪项不属肺热移肠证:( ) ,(腹胀满 硬痛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 ,(身热咳嗽 ,,(下列哪项不属“阳明热盛证”的范围:( ) ,(壮热 ,(渴饮 ,(汗出 ,(苔黄白相兼 ,,(风温病名首见于:( ) ,(《内经》,( 《时病论》,(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 治作了系统论述的温病学专著是:( ) ,叶香岩《温热论》,朱肱《类证活人书》,陈平伯《外感温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 ,,(称“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国医通17-18中医必修(温病学)题库最全最新

1、“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的主症是B身痛呕逆。 2、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B藿朴夏苓汤。 3、在三仁汤中,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的作用是C宣上、畅中、渗下 4、白虎汤证与小陷胸加枳实汤证均见口渴,二者的区别在于C饮水解渴与否 5、“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其证候类型属于B湿热并重 6、温病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苔薄黄,脉数,治宜A栀子豉汤加味 7、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苔黄燥,为B 足阳明(胃)病变 8、按叶天士所说,温热病表证初起治疗应当用C辛凉轻剂 9、下列非祛湿清热法主要作用的是A轻清宣气 10、小儿暑痫的治疗宜选用A清营汤 11、温病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治宜B分消走泄 12、用通下法治疗湿热病阳明里结之证时,停止用药的指征是B大便硬 13、下列哪项热型不出现于气分阶段C身热夜甚 14、温病症见身热口渴,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治宜E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15、温病治疗中“分消走泄”法属于C和解表里法 16、祛湿清热法没有下列哪项明显作用D清心开窍 17、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 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B春温 19、温热病气分证后期肺胃津伤的治法是C甘寒法 20、气分热邪炽盛,津液受伤的舌象是C舌红赤而苔黄燥 21、真阴耗损又兼“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治疗宜选用C救逆汤 22、温病熄风法的作用是A.肝泄热,滋养肝肾 23、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B虚风内动 24、下列哪项不属温病泄卫透表法A透热转气 25、温病热入厥阴肝经,动风发痉的舌态是D舌斜舌 26、温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唇燥,头痛,27、苔薄白,舌边尖红等。治宜D桑菊饮 28、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B春温 29、下列哪项属于湿热病的转归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湿热胶结可稽留中焦或逐渐转入下焦 30、白虎加苍术汤证的证候类型属于A胃热夹脾湿 31、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C 32、叶天士列举的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的代表药物是C气营 33、三才汤的主治证是B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34、温病证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少汗出胸痞,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 E藿朴夏苓汤 35、舌绛不鲜,干枯而痿的舌象可见于B邪热久留,肾阴欲竭 36、湿热病治疗中的“通阳”是指B宣畅气机,分销走泄而利小便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温病学题库之填空题

1.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萌芽阶段是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是宋至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是明清时期。 2.温病学发展史上把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称为清代温病学四大名家。 3.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战国至晋唐代,温病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是在宋至金元代。 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王安道。 5.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吴又可,倡导三焦辨证的书是《温病条辨》。 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病在内。 3.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 4.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 5.根椐《难经·五十八难》经文,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6.根椐吴又可的观点,热病、温病、温疫三者的关系是:热病即温病,又名温疫。 1.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3.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4.温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温邪。 5.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 6.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易于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7.温邪感染途径主要有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8.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是温邪入侵、体质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9.温病发病类型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大类型。 10.燥热病邪引起秋燥,多发于秋季。 11.暑热病邪引起暑温,多发生于夏季。 12.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13.湿热病邪引起湿温,多发生于长夏季节。 1.卫分证的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3.营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4.血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灼热,斑疹,出血见症,舌深绛。 5.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邪热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6.营分证的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7.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是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1.温病发热的一般规律为:初起邪在肺卫,邪气未盛,正气未衰,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邪在气营血分,邪正交争,虚实错杂,邪实为多;温病后期,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给出正确选项并做详细答案解析 1、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2、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C A. 匹配法 B. 平衡法 C. 排除法 D. 恒定法 3、在感觉阈限测定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由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 激相等,这种方法是B A. 恒定刺激法 B. 平均差误法 C. 最小变化法 D. 系列探索法 4、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如果击中率的纵轴值为0.1虚报率的纵轴值为0.33,则该实验中 的β值为:C A. -0.22 B. 0.22 C. 0.33 D. 3.00 5、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 A. 2个 B. 3个 C. 5个 D. 6个 6、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B A. 调查法 B. 个案法 C. 测验法 D. 观察法 7、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 指:D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8、等距量表的特点是B A. 无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B. 无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C. 有绝对零点,无相同单位 D. 有绝对零点,有相同单位 9、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处理,即所有的被试者接受全部的自变量处理,这类设计便属于: A A. 被试内实验设计 B. 被试间实验设计 C.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 D. 混合设计 10、根据唐德斯A.B.C.法,辨别反应时间应是:A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11、某研究表明,当场景中的干扰物减少和照明度降低时,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搜 索场景中交通标志的准确性更低、反应速度更慢。该研究中自变量的数量是:B

温病学题库(考试学习)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不属于温邪范围的病邪是: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中医温病学试题与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 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温病学题库

温病学题库

目录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十六章温疫-----------------------------------------------------------------(193)第十七章疫疹-----------------------------------------------------------------(199)第十八章疟疾-----------------------------------------------------------------(205)第十九章霍乱-----------------------------------------------------------------(211)第二十章《温热论》--------------------------------------------------------(218)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233)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245)

温病学题[1]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 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 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 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 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 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 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 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 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 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复习思考题 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 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 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 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 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复习思考题 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 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 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 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 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 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 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 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 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2.温病的三大预防方法是什么?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风温?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2.风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3.风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4.春温的概念是什么?其病因病机是什么? 5.春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6.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什么是暑温? 8.暑温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9.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0.暑温治则是什么? 11.什么是秋燥? 12.秋燥的诊断要点有哪几个方面? 13.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14.秋燥治则是什么? 15.“风热犯卫”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方名、药物组成及剂量)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