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催化氧化性能_陈文兴

合集下载

新型环糊精-酞菁功能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新型环糊精-酞菁功能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卟啉. 、 酞菁 酞菁一 冠醚等结合体 , 但关于环糊精一 酞菁
结合体的研究却很少 , 这可能与酞菁耐酸、 耐碱、 耐 各种溶剂等极其稳定的特性有关 。 J
∞ H Dcc 1HOBt - ,
一…
图 1 环糊精. 酞蘅的合成路线
收 稿 日期 :0 80 .8 2 0 .72
邻 苯二腈 反 应先 生成 酞菁 “ 子碎 片 ”然后 与过 量 分 ,
的邻苯二腈或 4 5二丁氧基邻苯二腈缩聚成功地 ,一
合成环 糊 精 一 菁 二 分 体 ( yd )这 极 大 地 提 高 了 酞 das , 酞菁 衍生 物 的可溶性 , 光动 力治 疗癌症 、 在 超分 子的
糊精、 杯芳烃、 卟啉和酞菁等传统意义上 的超分子主 体为受体 的分 子识 别与组 装 由于 自身 的缺点 如尺 寸 相对较小 、 功能相对单一等极大地限制 了它们在功 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 因此合成同时具有两种功能

要: 采用 1 缩 合技 术合成 了通 过 乙二胺连 接 的环糊 精一 3 02 酞菁 , 通过 F I UV. 、H MR进 行 了表 T_ R、 s N
征; 并进一步制备 了负载环糊精. 的纤维 素功 能纤维 , 酞菁 初步考察 了包合 性能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 , 该功能纤维
仍保 留有环糊精 、 酞菁 的原有分子结构 , 具有包合性能和催化性 能。在氧 化剂 H 0 存在 的条件下 , 22 可对 P P进行 N 催 化氧化作用 , 为制备水处理用功 能纤维提供 了可能 。 关键词 : 环糊精 ; 酞菁 ; 环糊精 一酞菁 ; 包合性 能 ; 催化氧化
的超 分子 主体 日益 引起科 学研究 者 的注 意 。 目前 已 经成功地大量合成 了环糊精一 杯芳烃、 环糊精- 啉、 口 卜

水泥基复合材料

水泥基复合材料

水泥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是以硅酸盐水泥为基体,以耐碱玻璃纤维、通用合成纤维、各种陶瓷纤维、碳和芳纶等高性能纤维、金属丝以及天然植物纤维和矿物纤维为增强体,加入填料、化学助剂和水经复合工艺构成的复合材料。

水泥基复合材料可以分为水泥基和增强体两部分,目前比较热门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是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它通常是指以水泥净浆,砂浆为基体,以非连续短纤维或连续长纤维为增强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也叫纤维混泥土。

在混泥土中加入纤维,可以强化水泥砂浆,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拉伸、弯曲及冲击强度,控制裂纹的扩展,改善失效模式和成型时材料的流动性,是改善其性能的最有效途径。

纤维在水泥基体中至少有以下三个主要的作用:1,提高基体开裂的应力水平,即使水泥基体能承受更高的应力;2,改善基体的应变能力或延展性,从而增加它吸收能量的能力或提高它的韧性,纤维对基体韧性的改善往往比较显著,甚至在它对基体的增强作用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3,能够阻止裂纹的扩展或改变裂纹前进的方向,减少裂纹的宽度和平均断裂空间。

其次纳米水泥基复合材料,水泥硬化浆体是由众多的纳米级粒子和众多的纳米级孔和毛细孔以及尺寸较大的结晶型水化产物所组成的。

采用纳米技术改善水泥硬化浆体的结构,可望在纳米矿粉---超细矿粉---高效减水剂---水溶性聚合物---水泥系统中,制的性能优异,高性能的水泥硬化--纳米复合水泥结构材料,并广泛应用于高性能或超高性能的水泥基涂料、砂浆和混泥土材料中,在不远的将来,继超细矿粉之后,纳米矿粉将有可能成为高性能混泥土材料的又一重要组分,这也是传统水泥材料的改进和又一次革命。

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隐形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和降低武器系统和其他军事目标的特征信号,使其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通过对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改性,使其能够吸收电磁波,从而达到对雷达的隐身性能,既得到所谓的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

水泥基吸波材料是在水泥或混泥土中移入吸波剂而具有吸收电磁波功能的一类新型材料。

《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探究》

《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探究》

《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探究》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有机合成与催化过程的需求愈发增长。

贵金属配合物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许多化学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催化剂体系,其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已成为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进行详细探究。

二、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的合成1. 合成方法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的合成通常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合成氮杂环卡宾配体,然后将其与贵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

常见的合成方法包括:溶剂法、固相法、微波法等。

本文采用溶剂法进行合成,以获得较高纯度的产品。

2. 实验步骤(1)配体的合成:以合适的氮杂环化合物为原料,通过适当的反应条件,合成氮杂环卡宾配体。

(2)配合物的合成:将合成的氮杂环卡宾配体与贵金属盐(如钯、铂、铑等)在溶剂中混合,控制温度和时间,进行配位反应。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可得到较高产率的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

三、催化性能探究1. 反应类型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烯烃氢化、烯烃氧化、交叉偶联等反应。

本文将着重探讨其在烯烃氢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2. 催化过程及性能评价(1)烯烃氢化反应:以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为催化剂,加入底物和氢源,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时间等),进行烯烃氢化反应。

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评价其催化性能。

(2)性能评价标准:以转化率、选择性、催化剂寿命等指标评价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同时,通过分析反应产物的结构,验证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在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四、结果与讨论1. 合成结果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成功合成了不同种类的氮杂环卡宾贵金属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确认其结构与纯度。

2. 催化性能分析(1)烯烃氢化反应结果: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对比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ZIF-67衍生物微纳米花状Co3O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OER催化性能研究

ZIF-67衍生物微纳米花状Co3O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OER催化性能研究

Hans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化学工程与技术, 2020, 10(2), 111-118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hjcethttps:///10.12677/hjcet.2020.102016Preparation of ZIF-67 DerivativeMicro-Nano Flower-Like Co3O4 Catalystand Its OER Catalytic PerformanceShunzheng Ren, Lijuan Feng, Shuo Yao*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Received: Mar. 2nd, 2020; accepted: Mar. 16th, 2020; published: Mar. 23rd, 2020AbstractUsing ZIF-67 as a precursor, micro-nano flower-like ZIF-67(f)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ZIF-67 based on ion-assisted solvothermal conditions, and micro-nano flow-ers-like Co3O4(f) was prepared in an air atmosphere by heat treatment.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Fourier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 and gas adsorption instrument (BET)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 was tested using an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 and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 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st prepa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prepared flower-like Co3O4(f) is grea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commercial Co3O4 and Co3O4(r). The micro-nano flower-like Co3O4(f) material prepared by calcination at 450˚C has the most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Its overpotential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cm−2 is 390 mV, and the Tafel slope is 60 mV∙dec−1.KeywordsElectrocatalysts, MOFs, Co3O4,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ZIF-67ZIF-67衍生物微纳米花状Co3O4催化剂的制备及其OER催化性能研究任顺政,冯丽娟,姚硕*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通讯作者。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公示)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公示)
刘凡
温度/PH双敏感聚合物负载金属酞菁的制备与性能
陈文兴
54
浙江理工大学
贺磊盈
基于鞋底信息的机器人喷胶轨迹计算方法的研究
武传宇
5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戴明增
无线通信系统中盲均衡技术研究
刘顺兰
5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褚云飞
CMOS混频器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孙玲玲
5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张少博
品牌象征价值的结构、测量及其对品牌忠诚的影响
浙江工业大学
粱璐怡
生物转化β-氨基丙腈生产β-氨基丙酸的菌株鉴定及其在生物反应器中的转化研究
郑裕国
31
浙江工业大学
夏盛杰
水滑石在药物插层缓释及对甲基橙吸附性能的研究
倪哲明
32
浙江工业大学
陈超
技术创新对浙江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姚利民
33
浙江工业大学
孙艳燕
我国技术获取型FDI的实证研究
程惠芳
34
卢中秋
71
浙江财经学院
孟丽丽
网络游戏中的产品置入效果研究
董进才
72
杭州师范大学
孙丽
H.W.享策的歌剧《年轻情侣的悲歌》研究
杨九华
73
杭州师范大学
程永君
中国油画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
管建新
74
杭州师范大学
徐莺
建兰花叶病毒与齿兰环斑病毒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
施农农
75
温州大学
秦昌明
钯催化芳基硼酸和醛的反应研究
程翼宇
17
浙江大学
王睿
关于梯度共聚物合成和性能的一些理论研究
朱世平

Mn、N共掺杂高活性ORR催化剂的合成

Mn、N共掺杂高活性ORR催化剂的合成

30).通过热重分析可知,MnPc 分子在 480 ℃下脱 H 形成悬空键而产生的分子间键合作用使其生长为 Mn-N-C/G-30
催化剂.通过 SEM、TEM、XRD 的形貌表征,表明合成 Mn-N-C/G-30 催化剂结构与前驱体酞菁锰完全不同,是一
种新型叶片状纳米材料,且具单晶结构,其晶格间距为 0.315 nm.通过 Raman 和 XPS 的结构表征,证明合成 Mn-
第 54 卷 第 11/tdxbz202006072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54 No. 11 Nov. 2021
Mn、N 共掺杂高活性 ORR 催化剂的合成
N-C/G-30 催化剂结构中形成了不同于 MnPc 中 Mn-N4 配位结构的 Mn-N 活性位点.采用了三电极体系进行电化学
测试.线性伏安扫描测试结果表明,合成 Mn-N-C/G-30 催化剂在 25 ℃、0.1 mol/L 的 KOH 水溶液中的 ORR 起始电 位和在电位 0.88 V 条件下的电流密度分别为 0.97 V 和 1.4 mA/cm2,优于 MnPc(0.85 V 和 0.1 mA/cm2)和商业化 Pt/C 催化剂(0.94 V 和 1.3 mA/cm2)的性能(以上电位均相对于氢标电位).K-L 图的计算结果表明,合成 Mn-N-C/G-30 催
大量的研究表明,过渡金属-氮-碳(Metal-N-C, Metal=Fe、Co、Mn 等)催化剂通过降低氧还原过程 表面吸附的*OOH 和*OH 中间产物的结合能,表现出 高的 ORR 电催化活性[9-10].Anandhababu 等[11]通过 聚铁酞菁碳化制备的 Fe-N-C 催化剂,与 20% (质量 分数)的商业化 Pt/C 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 ORR 催化活性.最近,Lü 等[12]研究了在聚对苯乙烯磺酸 钠改性石墨烯上生长的钴(Ⅱ)四硝基酞菁钴的 ORR 活性.这种催化剂在 0.1 mol/L 的 NaOH 溶液中显示 出高的 ORR 电催化活性及良好的性能稳定性.

基于MOFs的衍生物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的研究

基于MOFs的衍生物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的研究

第50卷第1期2021年1月辽宁化工Lidoning Chemicdl IndustryVol.50,No.1January,2021基于MOFs的衍生物及其电催化析氧性能的研究王铉涵,张姝,李梓仪,于洲*(沈阳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析氧反应(OER)在电化学水裂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可持续生产氢能提供更可行的途径。

以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模板所得到的衍生物具有可调控的结构/成分、高表面积以及有序孔道结构等优点综述了近年来MOFs基衍生物在OER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所展示的实例将为制备高活性MOFs基衍生物提供参考:最后,展望了MOF基电催化剂【:程化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析氧反应;非贵金属催化剂中图分类号:TQ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35(2020)01-0026-03能源与环境的平衡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清洁、绿色能源已刻不容缓。

电化学水分解制氢是利用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

电化学水分解包含两个反应分别是阴极析氢反应(HER)和阳极析氧反应(OER)"。

与HER相比,具有四电子转移的OER 过程具有更大的动力学势垒,从而阻碍了它的大规模应用%因此,构建高效、可靠和廉价的OER电催化剂对于进一步推动绿色、高性价比的相关能量转换器件的商业化是非常必要的。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是晶体多孔材料的一个分支.是通过配位键将金属离子和多齿有机配体连接成三维互联网络,去除模板剂后,其整体框架仍保持稳定不变。

其固有的结构性质使其具有超高的表面积,远远超过其他如沸石和活性炭等多孔材料叭由于MOFs在组成和结构/形态丁程方面的多功能性,MOFs作为前驱体制备OER非贵金属催化剂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范围从多孔碳到过渡金属基材料。

本文将对MOFs衍生的多孔非贵金属催化剂组成、优化和结构/形态修饰及其对电催化析氧反应的应用进行综述。

金属酞菁接枝纤维素纤维及其消臭性能

金属酞菁接枝纤维素纤维及其消臭性能
6 7% a d 9 6% r s e t e y. 9. n 7. e p ci l v
Ke r s c b ttta mi o h h lc a i e;maec a h d d y wo d o a era n p tao y n n l l i n y r e; c l ls b r e d r i g i el o e f e ;d o o zn u i i
地 球 上 20万 种 化 合 物 之 中 约 有 1 种 属 恶 臭 0 万
体 。本 文 利 用 MP 接 枝纤 维 素纤 维 制 备 功 能 纤 维 c 素纤 维 ( P F , 常温 常 压 下 , 功 能 纤 维能 快 速 、 M c)在 该 有 效地 去 除硫醇 类和胺 类气 体 。
Z ein c — eh U i rt hj gSi Tc nv sy,H nzo a ei a g h u,Z ein 3 0 1 C ia) hj g a 1 0 8, hn
Ab t a t A sr c n v l a u o s c b t p tao y n n wa p e ae b mo i c to o c b t o e q e u o a l hh e a ie l s rp r d y df ain i f oa l tta mi o hh o y n n t lec a h d d n h r ce z d b lme ta ay i n T.R . F n t n era n p ta c a i e wi ma i n y r e a d c a a tr e y ee n n lssa d F I l h i i u ci a o l
c l ls b r ee ban d b rfn tl p tao yne ( c) o t ells f e , w i a el oef es w r o tie y gat g mea hh e a il MP u i i l no c l oe i r u bs hc cn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5卷 第6期 化 工 学 报 Vol .55 №6 2004年6月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 June 2004研究论文平面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催化氧化性能陈文兴 姚玉元 吕素芳 陈海相 胡智文 余志成(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33)摘 要 合成了一种水溶性平面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双核金属酞菁对巯基乙醇的催化活性与pH 值、催化剂浓度以及不同双核金属酞菁混合配比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双核金属酞菁在pH =11时催化氧化活性达到最大,且双核钴(Ⅱ)酞菁比双核铁(Ⅲ)酞菁的催化活性高.实验还首次发现,双核钴(Ⅱ)酞菁和铁(Ⅲ)酞菁混合后具有更高的催化氧化活性,混合比以1∶1时催化活性最高,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金属酞菁 双核 催化氧化 巯基乙醇中图分类号 O 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8-1157(2004)06-0924-05CATALYTIC OXIDATION ACTIVITY OF PLANAR BINUCLEARMETAL -PHTHALOCYANINE DERIVATIVESCHE N Wenxing ,YAO Yuyuan ,L Sufang ,CHE N Haixiang ,HU Zhiwen and YU Zhicheng(Key Labo rato ry of A dvanced Textile Materials and M 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inistry o f Educatio 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Hang zho u 310033,Zhejiang ,China )Abstract A kind of soluble planar binuclear metal -phthalocyanine was synthesized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 analysis and FT -IR spectra .The effects of pH ,concentration of catalytic agent and the various ratios of both binuclear phthalocyanineiron (Ⅲ)and phthalocyaninecobalt (Ⅱ)in mixtures on the catalytic oxidation of 2-mercaptoethano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binuclear metal -phthaloc yanine was the highest at pH =11and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binuclear phthaloc yaninecobalt (Ⅱ)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inuclear phthalocyanineiron (Ⅲ).Mor eover ,it was found that catalytic activity of binuclear phthalocyanineiron (Ⅲ)and phthalocyaninecobalt (Ⅱ)mixture was higher and even the best at the ratio of 1∶1,whose reaction mechanism was deeply discussed .Keywords metal -phthaloc yanine ,binuclear ,catalytic oxidation ,mercaptoethanol 2003-04-22收到初稿,2003-07-10收到修改稿.联系人及第一作者:陈文兴,男,40岁,教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50373038)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培养项目(No .RC00047)共同资助. 引 言酞菁是一类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都很高的化合物,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热、耐晒、耐酸、耐碱及色彩鲜明等性能,最初主要用于颜料、染料及印染工业[1,2].除此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化学传感器、液晶显示、光伏打电池、催化剂、光存储器、分子金属和导 Recei ved date :2003-04-22.Corresponding author :Prof .CHEN Wenxing .E -mail :chenwxg @ya -hoo .com .cnFoundation ite m :s 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50373038)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Zhej iang Province (No .RC00047).电聚合物等领域[3],尤其是作为催化剂已经在催化氧化脱硫[4]、加氢[5]、乙烯基化[6]和苯乙烯液相氧化[7]等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酞菁负载在纤维上,模拟生物酶的催化作用可以在室温下除去空气中的硫化氢(腐败的鸡蛋臭)、甲硫醇(大蒜臭)、三甲胺(腐败鱼臭)、氨气(强烈的刺激臭)等臭气,从而得到一种新型的环保空气净化产品,作者已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8,9].但如何提高酞菁的催化活性,对于催化反应来说仍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单核金属酞菁的催化活性较低,而平面双核金属酞菁具有平面的刚性结构、扩大了π电子共轭体系,从而表现出与单核金属酞菁不同的催化性质.为寻求一种催化活性高,成本更低的催化剂,本文采用苯酐-尿素法合成了一种水溶性平面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对其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了混合金属酞菁催化活性高于单一的金属酞菁,并对其机理作了探讨.1 实验部分1.1 实验试剂均苯四甲酸酐(CP);尿素(AR);钼酸铵(AR);FeCl3·6H2O(AR);CoCl2·6H2O(AR);KOH (AR);盐酸(AR);双氧水(AR);巯基乙醇(CP).1.2 实验仪器Unico2000型分光光度计;FA2004型电子天平;78HW-1型恒温磁力搅拌器;PHS-3C精密pH 计(上海雷磁仪器厂);UV-2401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PE.Instrument Spectrum one FT-IR红外光谱分析仪;Carlo-Erba1106型元素分析仪.1.3 平面双核金属酞菁的合成参考文献[10,11]的方法,采用苯酐-尿素路线法合成了双核钴酞菁(CoPc2)和双核铁酞菁(FePc2),反应如式(1)所示.产物经纯化[12], CoPc2和FePc2的产率分别为24.59%和19.12%,结构式见图1. C10H2O6+MCl n·6H2O+H2NCONH2(NH4)6Mo7O24·4H2O (190±2)℃Xacidificationbas ificationMPc2 (1)其中MCl n·6H2O代表六水氯化钴(铁),MPc2代表平面双核金属酞菁.Fig.1 Structure of planar binuclear metalphthalocyanine[M=Co(Ⅱ),Fe(Ⅲ)]1.4 双核金属酞菁催化性能测试方法(1)对巯基乙醇催化性能的测试 采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在恒温的密闭体系中,加入双核金属酞菁水溶液和巯基乙醇,固定搅拌速度,通过刻度管上读出氧气的消耗量来表征双核钴(铁)酞菁对巯基乙醇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2)对双氧水催化性能的测试 装置与上相同,在恒温的密闭体系中,加入双核金属酞菁水溶液和双氧水,固定搅拌速度,通过刻度管上读出氧气的放出量来表征双核钴(铁)酞菁对双氧水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1.5 红外光谱的测试采用KBr压片法,在PE.Instrument Spectrum one FT-IR型红外光谱分析仪上进行测试.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 双核金属酞菁的结构表征精制后的CoPc2和FePc2的元素分析结果如下. C70H26O24N16(Co)2·4H2O实验值:C50.12%,H 2.10%,N13.49%;理论计算值:C50.49%,H 2.06%,N13.46%.C70H26O24N16(Fe)2·4H2O实验值:C50.32%,H2.11%,N13.56%;理论计算值:C50.68%,H2.07%,N13.51%.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合成的CoPc2和FePc2红外光谱图见图2、图3.图2中1261、1066、796、746cm-1为FePc2结构特征吸收峰,1704cm-1为羧基中νC=O特征吸收峰.图3中1134、1093、771、745cm-1为CoPc2结构特征吸收峰,1704cm-1为羧基中νC=O特征吸收峰.参照文献[13,14],所合成的产物为平面双核铁(钴)酞菁.2.2 双核金属酞菁催化性能分别配制1.0×10-5mol·L-1的CoPc2和FePc2溶液150ml,在密闭体系中,加入10ml20%·925· 第55卷第6期 姚玉元等:平面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催化氧化性能Fig .2 IR spectrum of binuclearphthacyanineiron (Ⅲ)Fig .3 IR spectrum of binuclear phthacyaninecobalt (Ⅱ)(mass )的巯基乙醇后,观测氧气随时间的减少量,分别得到以下结果.2.2.1 pH 值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在温度为20℃、[O 2]0=8.59×10-3mol ·L -1的条件下,将CoPc 2和FePc 2溶液的pH 值分别调至5、7、9、11、13,再相应加入巯基乙醇对其催化性能进行测试,其结果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当pH 值为11时,CoPc 2和FePc 2的催化活性最大,大于或小于11时,其催化活性均迅速降低.这是由于随pH 的增加,RSH 电离将以RS -的形式存在,这种形式容易与中心金属离子配位而使RS -活化,故当pH 小于11时,催化反应随pH 增大而活性增强;当pH 大于11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加,氢氧根离子为争夺金属酞菁中心金属离子配位与RS -发生竞争效应,使得RS -无空轨道配位而不能活化,所以在pH =11时其催化氧化反应能力最强.2.2.2 催化剂浓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在温度为20℃、pH =11、[O 2]0=8.59×10-3mol ·L -1、[RSH ]0=0.80mol ·L -1的条件下,改变CoPc 2的浓度,对巯基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能见图5.从图5可以看出,CoPc 2浓度的对数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对数关系基本上呈一条直线(k =0.995),其斜率约为Fig .4 Effect of pH on catalytic activity of binuclear phthacyaninecobalt (Ⅱ)、phthacyanineiron (Ⅲ)(T =20℃,[O 2]0=8.59×10-3mol ·L -1)□binuclearphthacyaninecobalt (Ⅱ);○binuclearphthacyanineiron (Ⅲ)Fig .5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catalytic agent on catalytic activity of binuclear phthacyaninecobalt (Ⅱ)(T =20℃,pH =11,[O 2]0=8.59×10-3mol ·L -1)1,由此可见,氧化还原反应速度与催化剂浓度的1次方成正比.2.3 不同双核金属酞菁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在T =20℃、pH =11、[O 2]0=8.59×10-3mol ·L -1的条件下,分别选择10、20、30、40、50min 对CoPc 2与FePc 2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其结果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在同样的时间内,CoPc 2消耗氧气的量要高于FePc 2,说明CoPc 2对巯基乙醇的催化氧化性能明显高于FePc 2.2.4 混合金属酞菁催化性能测试及其机理的探讨在T =20℃、pH =11、[RSH ]0=0.16mol ·L-1、[O 2]0=8.59×10-3mol ·L-1、CoPc 2与FePc 2总浓度为1.0×10-5mol ·L -1的条件下,将CoPc 2与FePc 2按不同比例混合,测量其混合金属酞菁的催化性能,结果见图7.由图7可以看出,CoPc 2与FePc 2混合后具有更高的催化氧化活性,当两者的摩尔比为1∶1混合时,催化活性达到最大.这一发现对于催化反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26·化 工 学 报 2004年6月 Fig .6 Comparison of catalytic oxidation activity between binuclear phthalocy anineiron (Ⅲ)and binuclearphthalocyaninecobalt (Ⅱ)(T =20℃,pH =11,[O 2]0=8.59×10-3mol ·L -1)○phthaloc yanineiron (Ⅲ);□binucl earphthaloc yaninecobalt (Ⅱ)Fig .7 Dependence of mixture ratio of phthacyaninecobalt (Ⅱ)and phthacyanineiron (Ⅲ)on catalytic activity(T =20℃,pH =11,[O 2]0=8.59×10-3mol ·L -1) 两种金属酞菁混合后催化活性提高的原因,作者认为是两者协同催化所致.图8中合理地概括了金属酞菁催化巯基乙醇(RSH )的催化氧化机理.第一步,R SH 在水溶液中离解生成RS -,RS -从金属酞菁轴向一侧与之结合,紧接着氧气分子从金属酞菁轴向另一侧与之结合,结果形成金属酞菁、RS -和O 2的三元络合物;第二步,通过三元络合物中心的金属离子,从RS -到O 2发生了电荷转移,导致自由基RS ·和过氧化离子O -2·的生成;第三步,O -2·与RS -反应生成RS ·和O 2-2·,RS ·可以复合生成最终产物RSSR ,而O 2-2与H +结合生成双氧水H 2O 2;第四步,H 2O 2被金属酞菁分解为O 2和H 2O .由图8可知,整个催化反应由循环反应A 和B 来完成,混合金属酞菁催化活性高于单一的金属酞菁,可能是由于两种金属酞菁在两个循环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不同所致.为了更进一步证实作者的推Fig .8 Mechanis m of catalytic oxidation of mercaptan (RSH )by binuclearmetal phthalocyanineFig .9 Comparison of catalytic ability of H 2O 2bybinuclear metal phthalocyanines(pH =11,T =20℃,[H 2O 2]0=1.84mol ·L -1)○binuclear phthalocyanineiron (Ⅲ);□binuclear phthalocyaninecobalt (Ⅱ)测,以双氧水为催化对象,对CoPc 2和FePc 2的催化活性进行了比较.分别配制1.0×10-5mol ·L -1的CoPc 2和FePc 2溶液150ml ,将其pH 值调至11,温度控制在20℃,在密闭体系中,向金属酞菁溶液加入10ml 20%(mass )双氧水后,观测氧气随时间的放出量,其结果见图9.从图9可以看出,FePc 2放出氧气的量明显高于CoPc 2,尤其是刚开始时,FePc 2放出氧气的量几乎是CoPc 2的3倍,随着时间的增加,放出氧气的量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双氧水浓度大幅度降低的缘故.总的来说,FePc 2对双氧气水的催化性能明显高于CoPc 2.显然,对循环反应B 而言,FePc 2对双氧水的催化活性高于CoPc 2,可是对整个反应来说,从图6可知,CoPc 2·927· 第55卷第6期 姚玉元等:平面双核金属酞菁衍生物的催化氧化性能对巯基乙醇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FePc 2,可见,在循环反应A 中,CoPc 2的催化活性高于FePc 2.由此可知,在混合金属酞菁对巯基乙醇的催化反应中,CoPc 2擅长于循环反应A 的催化任务,而FePc 2擅长于循环反应B 的催化任务.正是由于CoPc 2与FePc 2的协同催化效应,才使混合金属酞菁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对应的单一金属酞菁.3 结 论(1)采用苯酐-尿素路线法合成了双核金属酞菁,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双核金属酞菁对巯基乙醇的催化活性研究表明:当pH =11时,双核金属酞菁对巯基乙醇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CoPc 2比FePc 2具有更高的对巯基乙醇的催化活性.(3)由于CoPc 2和FePc 2协同催化效应,CoPc 2和FePc 2混合后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且当混合比为1∶1时催化活性达到最大.符 号 说 明 [H 2O 2]0———双氧水的物质的量浓度,mol ·L -1M FePc 2/M FePc2+CoPc2———双核铁酞菁在双核铁和钴酞菁混合物中所占比例[O 2]0———氧气的物质的量浓度,mol ·L -1[R SH ]0———巯基乙醇的物质的量浓度,mol ·L-1T ———温度,℃t ———透过率V 0———催化氧化速率,mol ·L -1·min -1 下角标CoPc 2———双核钴酞菁FePc 2———双核铁酞菁FePc 2+CoPc 2———双核铁和钴酞菁的混合物References1 Hanack M ,Gul A ,Hirsch A .Study on the Appl ication ofPhthal oc yanine Compounds .Mol .C rys t .Liq .C rys t .,1990,187:365—3742 Chan W S ,Marshall J F ,Svensen R .Photos ensitz ing Activity of Phthalocyanine Dyes S creenedAgainstTiss ueCultureCells .Photoc he m .Photobiol .,1987,45(6):757—7613 Shen Yongjia (沈永嘉).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Phthalocyanine (酞菁的合成与应用).2nd ed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0.166—1834 Yang Shuqing (杨树卿),Chen Bin (陈彬),Du Xiguang (杜锡光).Study of the Desul furization M echanism by Dinuclear Cobalt -phthal ocyanine Sulfonate (PDS )Catalys t .Jour nal of C atalysis (催化学报),1993,14(2):150—1545 Ichikawa M .J P -Kokai 74116010.19746 Sun Qiang (孙强),Fang Zhaoling (房兆龄),Su Yongcheng (苏永成),Yao Xiaohua (姚小华),Zhang Zhenquan (张振权).The Study of Vinylation of Iodobenz ene Catalyzed by Metal Phthal oc yanines .Journal of N orthe ast Normal Univ ers ity (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56—607 Li Xueping (李学萍),Y u Dayong (于大勇),Han Xiaoxiang (韩晓祥),Jiang Heng (姜恒),Qiao Qingdong (乔庆东).Liquid Oxidation of St yrene Catalyz ed by Metal Phthaloc yanines .Jour nal of Petr oc he micl Univ ers ities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8,11(4):21—248 Pan Yong (潘勇),Chen Wenxing (陈文兴),Yu Zhicheng (余志成).New Metal -phthal ocyanine Deri vatives 'Synthesis and Study of Catal ytic Activity .Jour nal of Zhe jiang Institute of Sci ence and Te chnol ogy (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2,19(3):141—1449 Yu Zhicheng (余志成),Chen Wenxing (陈文兴),Chen Haixiang (陈海相).The Deleting Odor Properties and Mechanis m of Cell uloseFiber Loaded Phthalocyanine .Journal of Textiles (纺织学报),2002,23(6):450—45210 Clifford C ,Leznoff HermanLa m ,Sebastian M Marcuccio ,WAndrewNevin ,Pavel anda ,Nagao Kobayas hi ,Lever A B P .A PlanarBinucl ear Phthal ocyanine and Its Dicobalt Derivatives .J .C hem .Soc .C hem .C ommun .,1987:699—70111 Tang Daihua (唐代华),Wang Xiaobing (王小兵),Zhen Zhen (甄珍),Wang Fengqi (王凤奇),L iu Xinhou (刘新厚).A Ne w Synthes is Met hod of Planar Binuclear Bis pht hal ocyaninato -metal .C hines e Journal of Inor ganic Chemist ry (无机化学学报),1999,15(6):821—82412 Hirofus a Shirai ,Kenji Hanabusa ,Mits utoshi Kitamura ,Etsuko Mas uda .Synthes is and Properties of [bis -or tetrakis (decyl oxycarbonyl )phthal ocyaninato ]Metal Compl exes .M akr omol .C he m .,1984,185:2537—254213 NagaoKobayashi ,HermanLam ,WAndrewNevin .Synthesis ,Spectroscopy ,El ectrochemis try ,Spectroelectrochemis try ,Langmuir -Blodgett Film Formation ,and Molecular Orbital Calc ulations of Planar Binucl ear Phthalocyanines .J .Am .Chem .Soc .,1994,116(3):879—89014 Xie Jingxi (谢晶曦).Infrared Spectra (红外光谱).Beij ing :Science Press ,1987.11—390·928·化 工 学 报 2004年6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