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初中高中四、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地理

地理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初中高中四、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地理
地理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初中高中四、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世界地理

四、世界的居民和国家--世界地理

人口

人口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人口是由活的有生命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因此,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自然属性,受自然环境影响、服从生物学规律。首先,人的生命过程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按照自然法则人有性别、年龄、生育、寿命、死亡等生物属性。其次,新陈代谢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必须消耗物质和能量。为了源源不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人们每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从自然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水分和空气,同时把废弃物归还到环境中去。因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必备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

然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利用群体的力量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是因为人具有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可以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人的社会属性是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属性。

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出生的婴儿(存活的)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通常以千分率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

人口出生率= 同期活产婴儿数×1000。

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

例如某地在一年中、平均1000人当中,出生并存活婴儿18人,该地的出生率为千分之十八。

出生率的高低与人口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某地出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就会导致人口的迅速发展,甚至使人的增长超过经济的增长。由于人口过剩,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因此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并且要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类能够正常的良性循环。

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死亡的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计算公式如下:

人口死亡率= 同期死亡人数×1 000。

一定时期平均人口数

死亡率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医疗卫生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它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而变化。例如建国前我国人民生活贫困,疾病流行,加上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和连年的战争,死亡率极高,在1.8%以上。而建国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文化、医疗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加强,人的寿命不断延长。80年代以后,我国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0.6%以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

实际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一定时期人口的出生率减去同期人口死亡率的差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以写成: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与同期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有关,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也很复杂。

人口自然增长率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目是上升、相对稳定、还是下降的规模和趋势,是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是认识人口发展和动态的标志。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极不平衡。世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左右,发达国家在0.6%以下,发展中国家高达2.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达2.8%;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洲是欧洲,只有0.3%,其中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

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发展过快,造成沉重的人口压力,在制约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粮食、教育环境、就业等。而某些发达国家又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过慢,被人口老龄化、兵员不足、劳力缺乏等问题所困扰。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一般用“人/千米2”表示。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目前,世界上有四个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它们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四个地区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14%,却集中了世界70%以上的人口。

为什么这些地方人口如此稠密?原来它们大多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那里自然条件优越,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为早期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许多地方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以后随着工业、交通、城市的不断发展,集中的人口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一般指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移动。人口迁移有多种类型,有短期的单次移动、多次移动或周期性移动,也有永久性移居。与人口分布关系密切的是永久性移居,即常

住人口的迁移,如离开本国到另一个国家去居住(一年以上);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农村人口移往城市或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城市市区间的人口迁移等。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制约,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由资本积累与殖民主义扩张而产生的大规模国际移民。其主要形式是由旧大陆移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除少数殖民统治者外,大部分的移民是被贩卖,或是在威逼、诱骗下被迫背井离乡踏上他国土地的。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又有新特点:一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二是短期外籍工人大量增加。这是由于世界人口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影响到国家内部的人口迁移。目前在许多国家内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近年我国出现的“民工流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镇,从山区流向平原,从贫困地区流入发达地区,这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盲目的无序流动,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很好地组织和引导。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的条件和能力。它一般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

人口个体素质一旦组成为人口的群体素质,就是人口质量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同时人口质量对经济生活还有反馈作用,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质量越高,对自然界认识越深刻,越能发挥巨大的创造力,无疑会加速经济建设,否则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的一般途径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普及优生知识,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普及体育运动等。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的空间存在形式。人口分布是在自然、社会、历史诸因素综合影响下,通过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造成的。

就全球而言,70%的人口居住在只占全球面积7%的陆地上,而在有限的陆地上仍有35%~40%的地区无人定居。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广阔的农村,向更为狭小的城市汇集,使只占全球陆地面积0.33%的城市,集中了全世界41%的人口。

世界人口分布的分布状况是:首先,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这里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其中又有80%的人口集中在(20°~60°N)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其次,沿海人口稠密,内陆人口稀疏。世界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30.1%,而人口却占世界总人口的50.3%。第三,地势低平地区人口稠密,高原、高山地区人口稀少。据估计,海拔在200米以下的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5%,而人口却占世界的55%。

从世界范围看,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和北美东部,四个人口稠密区的面积合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却集中了世界70%的人口。

从大洲范围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58.29%,大洋洲人口最少,只占全世界总人口的0.5%。

从国家范围看,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已达12亿以上。其次是印度、俄罗斯、美国等。

人口问题

人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治安、教育升学、医疗条件、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人口老龄化等。究其原因,种种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引发的,我们统称为人口问题。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作为组成人口的个体来说,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生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而作为生产者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人的一生中,只有在相当年龄范围内,人才能作为生产者发挥作用。即使这样,人作为生产者还得具备其它相应的条件,如人的体质、技能、文化程度等。

当人口数量迅猛发展,超过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时,就不得不被迫地以牺牲质量而满足人的最低的生存需要,也就必然会产生种种人口问题。相反,如果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出现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人种

在街道上,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肤色不同、外观各异的人群。他们有的黄皮肤、黑头发,有的白皮肤、蓝眼珠,有的黑皮肤、厚嘴唇。人们把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称为人种和种族。

世界上的人种根据肤色、毛发、眼睛等体质特征可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三大类人种共同创造了人类古代文明。人的体质特征差别纯属自然的范畴,绝无优劣之分。

就目前而言,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占全世界人口54%左右。黄色人种其次,占全世界的37%,黑色人种占世界人口的8.5%,其它人种合计占世界人口的0.5%。

民族

你知道泼水节吗?你参加过那达慕大会吗?你到过佤族山寨吗?你欣赏过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吗?这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居住在世界各地各种族的人们,由于所处地域和自然环境差异,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具有共同语言文字、共同地域、共同的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的稳定的共同体称民族。

由此可见,民族不同于种族,种族全世界只有3个,而民族却有2000多个。在一个种族中可以有多个民族,如黄种人中就可分成汉族、满族、回族、壮族、苗族、朝鲜族等。

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互通信息、联络感情的必要工具。语言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马克思的语言起源说认为是“劳动创造语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已知的语言种类也越来越多,国际语言专家公认的有4200多种,其中美洲多达1000多种,非洲也近1000种,而印度一国就达100多种。

语言使用的范围大小不一,发展程度也千差万别。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当属汉语,而在美洲印第安人一个几百人的部落,使用的语言却有好几种。

世界上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它们都有相应的文字、语法系统,成为联合国文件、发言等的工作语言。

宗教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己、对自然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等无法解释;对梦境也十分困惑,平时看不到,甚至无法想象的奇怪现象出现在梦中。人们百思不解时,就说是“神的意志”,是灵魂的作用,并创立了宗教。

早期的宗教称为原始宗教,它没有明确的信仰内容,没有明确的教义、教规,只是一种自然崇拜。发展到较成熟时期的宗教则具备了明确的信仰内容(教义)、信仰对象(神灵)、信仰程式(礼仪)和信仰主体(教会和教徒)四个基本因素,进而出现了特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及特定的宗教文化,如雕塑、绘画、音乐和建筑等。

宗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是“超人间力量”(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信念,即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由此可见,宗教是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发展起来的,不具备任何客观基础。

宗教之所以能够起源并得到发展,一个深刻的根源是贫穷;另一个深刻根源是愚昧。当生产力极大发展,人们具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时,宗教就无立足之地了。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

佛教原产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尼泊尔、印度毗邻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于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目前教徒约2亿人,主要分布在亚洲。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基本教义有“四谛说”、“二十因缘说”、“因果报应说”、“生死轮回说”等。释迦牟尼用大半生的精力在印度北部和中部传教,发展了很多信徒,逐渐形成一大宗教。他的教义经教徒们纪录整理形成了“经”、“律”、“论”三部经书,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三藏”。他本人也被尊为“如来”(意思是“成正觉”)、“佛”(“觉悟者”),奉为佛祖。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奉上帝和他的独生儿子基督或耶稣的一种宗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许多小教派。

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基督又叫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代表上帝来到人间为人类赎罪。耶稣从小学习木工手艺,30岁开始传教,因触动了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又被门徒犹大出卖,被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以谋叛罪判处极刑,钉死在十字架上。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书。目前世界上拥有基督教徒约12亿,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西部,是指信奉唯一神“安拉”及其“旨意”的传人穆罕默德的宗教。

穆罕默德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被尊为安拉的伟大使者。他小时生活坎坷,饱经饥渴、酷热与风暴的熬炼,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40岁时创立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阿拉伯语意为“顺从”;伊斯兰教的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以《古兰经》为神圣经典。

伊斯兰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创立最晚,距今只有1300多年,现有6.5亿教徒(穆斯林),散布于亚、非、欧三大洲。

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地球上的某一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国界线和领海范围内的全部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岛屿、大陆架以及这些区域的地下部分和领空。由此可见,国土的内涵不仅限于“领土”和“土地”,而是国家主权管辖下全部资源的总和,它是主权国家人民的生活场所和生产基地,是该国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国土的主权和完整,受国际法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凡是被允许进入国界线内领海领空和陆地的外籍人员、船只、飞行器,都必须持有主权国的许可证,否则就是侵犯别国主权的行为。

国界线

国界又称“边界”或“疆界”;是某国与邻国的分界,用它划分国家间各自主权的范围,所以又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界限。

国界一般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划分的,划分的办法、种类也千差万别。

传统习惯边界是指边界两边的国家自古以来对领土的占有和管理区域形成的边界。一般用边境条约来维护,用界碑做标志。

自然(天然)边界利用两国间的天然地物分界,如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物。山脉一般以分水岭为界。通航河流的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不通航河道以河道中心线为界。

人为边界是人为划定的边界,如桥梁、经纬线、街道、停火线等。

我国一贯主张相邻国家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订立条约,解决边境争端和边界问题。

领海

领海指环绕在一个国家海岸外围一定地带的水域。它们可以包括内海和海湾、海峡、边缘海等的一部分或全部。那么领海的宽度应该从哪里算起呢?要首先划出一条“领海基线”。划定领海基线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以海的低潮线作为领海的基线(当海潮退潮时离岸最远的那条线)。另一种叫“直基线法”,即在大陆上或沿海岸线外缘岛屿上选定某些点做基点,将这些点的每两个相邻点连成直线,以这些直线为基础向外划出一定的海域作为领海。它包括海底、地下层以及上空。此划分方法适用于海岸线比较曲折的国家。我国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划定的领海。

关于领海的宽度,国际上无统一规定,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目前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1海里=1.852千米)。

殖民地

殖民地作为侵占与被侵占的见证,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很早以前,欧洲人就把他们的“触角”伸向非洲。他们侵占别人的家园,掠夺当地的资源。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后,大批的欧洲殖民者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屠杀当地土著印第安人,把美洲划分成大小不等的区域,并宣布为本国所有,同时从国内移来大批居民,又从非洲买来黑奴,开始了殖民统治。那些被瓜分的土地也就沦为了殖民地。

在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殖民地又有了新含义。指遭受外来资本主义强国侵略,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和支配的地区。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面积占全球陆地的40.4%,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27%,却占有世界80%的贸易额,90%的农产品,以及世界80%的财富,人均收入达到10000美元。亚洲、非洲、大洋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9.6%,人口占73%,只占有世界10%的工业,20%的贸易额、20%的财富,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也只有100~300美元左右。人们把前者称发达国家,把后者称发展中国家。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工农业均很发达,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等原因的影响,特别是历史上长期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饱受侵略和剥削。二战后它们才纷纷独立,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但因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南北对话

如果读一下世界政区图,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分布在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而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又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于是,“南”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代名词,而“北”成了发达国家的代名词。人们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彼此的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和协商简称为“南北对话”。

为什么要进行南北对话呢?这是因为南、北双方在工业、农业、粮食、商品、贸易、资源、能源、货币及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利益不均等。例如发达国家需要石油的7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界60%以上的农矿业原料也由发展中国家提供。但发达国家又把不发达国家当成制成品的销售市场,把廉价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加工后的制成品,以高价反销到发展中国家,从中牟取暴利。由此可见南与北之间仍然存在着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经济关系。目前南北对话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谈判与协商使南北之间的经济关系符合公平合理的原则,以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

南南合作

南南合作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但是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剥削和压迫,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再加上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技术封锁、价格压制,使发展中国家举步维艰。为改善这种状况,不结盟国家呼吁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进行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后来又召开了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确立了南南合作的行动纲领。主要内容是按照集体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密切有效的经济合作,加强政治、经济独立和集体经济的力量,逐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部分教案:1 世界地理概况

学案1世界地理简况 [目标定位] 1.识记世界海陆分布,各大洲的界线,海底地形、陆地地形及其分布。2.理解并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3.准确识记世界主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人文地理状况。4.掌握世界主要资源的分布情况。 一、陆地和海洋1.海陆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 ①______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②______半球。 . 2 七大洲 错误! 3.四大洋:按面积大小顺序依次是太平洋、⑤________、印度 洋和北冰洋。 二、世界的地形1.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平原、⑥________、丘陵、盆地五 种类型。2.海底地形:包括⑦________、大陆坡、岛弧、⑧________、 洋盆、洋中脊、海岭等主要类型。 三、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a.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⑨________________,最 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 b 年变化 错误! (2>气温的分布

a 错误! . 分布规律 b.影响因素:纬度、海陆、?________、洋流等。 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季节变化a.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常年 湿润区。 b.降水季节差异很大:如?________区、冬季多雨区。 (2>降水的分布 a . 分布规律 错误! b.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四、世界的居民和国家1.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亚洲?______和南部,欧洲以及? ____________。 2.世界人种(1>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北亚、北亚和东南亚、南亚 部分和美洲。 主要分布在 错误! : 白色人种 2( > ____ 、 洲 非洲北部 、 、 美洲 错误! ____ 。 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 3( > : 。 ______ 错误! 主要分布在非洲 3.世界的发展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 __________ 和 错误! 的国家分为 _______ 错误! 。 ___ 【问题思考】 1.想一想:赤道穿过哪些大陆和大洲?

初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综合复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区域地理综合复习》的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设计】 学生课前回顾世界区域地理的气候、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为学生复 习世界区域地理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次世界地理的综合复习,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区域 定位和人地关系,其中第一部分区域定位篇,我们先来整体感知一下各 区域的位置,请你尝试在图中圈出我们学过的国家或地区 生:上台圈出共11 个地区 师:这就是我们世界地理的11 个地区或国家,我们通常从轮廓、特征、图片三方面进行定位考察 师:首先请告诉我这些轮廓分别是谁?半分钟时间回忆 师:说的很好,那我们难度升级要求你不仅要说出国家名,还要说出相应的首都 师:难度继续升级,加入特征定位,请将以下轮廓连线到对应特征 生:上台 师:在特征定位中,最重要的是找准关键词,我们一起指出这几个题中的关键词 师:最后,请说出以下图片所代表的区域

师:以上就是区域定位的三种考察方法,我们发现不同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人地关系 师:我们从位置说起,位置可以影响什么呢? 生:气候: 师:我们从纬度较低的热带入手,由于纬度低,因此主要为热带气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中东为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为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分为两部分,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巴西分两部分,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 师:那么这样的气候会对哪些因素产生影响呢? 生:农业 师:那我们先来总结一下各地的农业特点 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农业有何特点?种什么呢? 生:热带经济作物: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师: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外,还有哪里的热带经济作物特别突出? 生:东南亚:橡胶,椰子,蕉麻,油棕产量第一。巴西:咖啡、甘蔗、柑橘产量第一。 师:其中东南亚除经济作物外,粮食作物水稻的产量也很高 师:最后还有两个地区,印度主要种植什么呢? 生:小麦,水稻 师:请同学们看图回答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 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

最新世界地理概况教学设计

课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 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 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3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问题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世界海陆分布中七大洲和四大洋,在北半球有谁?我们来看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探究一: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位置,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学生活动]探究一: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位置 [总结] 1、七大洲的分界线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 【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30%为活火山。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 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 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 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 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 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世界地理概况教学案

世界地理概况(1) [学习目标] 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种类与分布。 2、各大洲地形基本特点。世界著名山脉、高原、平原。 [学习重点]各大洲地形基本特点 [学习过程] 一、大洲和大洋 1、世界海陆分布: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 七大洲按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主要在西半球的大洲:洲、洲;洲跨东西半球。 主要在南半球的大洲:洲、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洲。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 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美洲、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3、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4、读《世界地图》识记 (1)岛屿: 格陵兰岛(最大)、纽芬兰岛、冰岛、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岛、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苏门答腊岛、台湾岛、海南岛、新西兰北岛、新西兰南岛、火地岛 (2)群岛: 马来群岛(最大)、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 (3)半岛: 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小亚细亚半岛、索马里半岛、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拉布拉多半岛、佛罗里达半岛 (4)边缘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日本海、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北海、波罗的海、加勒比海 (5)海湾:孟加拉湾、波斯湾、墨西哥湾、几内亚湾 (6)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琼州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白令海峡、麦哲伦 海峡、德雷克海峡 (7)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二、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大洲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高三一轮复习世界区域地理全程教案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Ⅰ、地球 复习总要求: 1.了解地球的一般情况,如形状、大小、质量等。 2.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掌握地球的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 4.熟练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分析常见地理现象和事实。 5.熟练掌握,并会正确推断时区、正午太阳高度角。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1)地球上有昼夜之分(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地球各纬度受热不均。 2、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质量=60万亿亿吨------有足够的引力吸引住厚厚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 二、地球仪 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是地球的模型。构成地球仪的要素有: 1、地轴地球自西向东地自转所围绕的一根假想的轴。 2、南、北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 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赤道将地球 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观察经纬网,分析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区别: 画辅助图:(1)经度(两面角)、纬度(线面角) ; (2)经线、纬线在侧视图、俯视图中的形状; (3)从经度、纬度数值变化规律判断东经、西经、北纬、 南纬。 4、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5、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首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6、经度从0°经线算起,向东、西各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表示方法:“120°E”读做“东经120度”;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表示方法:“20°W”读做“西经20度”。 7、东、西半球习惯上,自20°W经线顺时针地(或自东向西地)到160°E 经线这部分叫做西半球。自20°W经线逆时针地(或自西向东地)到160°E经线,这部分叫做东半球。 8、经线的特点⑴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⑵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⑶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且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9、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等。所有的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叫纬线圈。 10、纬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分别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北纬90度就是北极,南纬90度就是南极。表示方法:“22°N”读做“北纬20度”;“40°S”读做“南纬40度”。 赤道是周长最大的纬线圈,长度约4万公里。南、北极点是最短的纬线圈长度等于0。 此外,人们根据纬度的不同,称0°~30°SN为低纬地区;30°~60°SN为中纬地区;60°~90°SN为高纬地区。 11、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交,就构成经纬网。 经纬网的用途:⑴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即具体位置。如: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位于40°N、116°E的交点附近。⑵确定两个地点的相对方向。如根据经纬网就可以看出拉萨城在南京城西边稍偏南一些。 事实上,以上这些规定,大多是人为的制定,地球表面上根本就没有这些线和网。 例题1、地球上某点,它的北侧是热带,南侧是温带,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A、23.50N,1600E B、23.50S,1600E C、23.50N,200W D、23.50S,200W 例题2、某人从某地A出发,依次向南(B)、东(C)、北(D)、西(E)各行200千米,那么该人回到哪里?(考查了学生的方向和对经纬线特点的掌握情况) 提示:A地的位置有五种可能,(1)赤道(2)北半球(3)南半球(4)北极点(5)南 极点 各种位置情况下,经纬线的特点都不同,通过画图很容易能得出结论。 三、地球上的时区和日界线 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图略) 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地、高 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能用等高线图上表示 它们的形态。 2、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特征的学习,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 法。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着名的山系的分布 4、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画等高线图,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 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 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难点: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读图提问法、作图法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清楚了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和海洋,那陆地表面和海底表面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疑惑。 2、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投影片】(40°N贯穿地区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发现这里的地表并不平坦,而是有高低起伏。因起伏的程度和形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总结出,地形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 【板书】一、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的地形形态特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地理:高三二轮复习教案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 理概况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

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3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十三章世界地理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1课时世界地理概况(1)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 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 2. 陆地主要在北半球,任一半球都是以海洋为主。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二)陆地 1.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2. 七大洲:名称及其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地形特征。

3. 各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1)地形 陆地地形 1. 地形概念: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2. 五种基本地形: (1)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M以上,起伏较大,坡度较陡。 注意:地面高低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起伏一般用相对高度表 示,山地组成山脉,山脉组成山系。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2)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500 M以下,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3)高原:表面较平坦,边缘较陡。 世界最高高原为青藏高原、最大高原为巴西高原。 (4)平原: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 M以下。 世界最大平原为亚马孙平原。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世界最大的盆地为刚果盆地。 2005年10月9日中国测绘局公布世界最高山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 M,1975年公布的8848.13 M废止。(海拔都为基岩高度,雪厚3.5 M不算)。 总结: 3. 七大洲地形特点 【答题方法】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起势起伏、地形的种 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亚洲: 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⑵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教案 时安平 庐江县第三中学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本课内容】 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 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 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 0 / 1

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 【本课内容】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 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主要四岛】 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 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 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 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0 / 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 狩猎人口数量和增长情 况 人口数量化少,增 长缓慢 人口变化的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 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 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 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 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 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 死亡率下降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教案. - 考试资料

时安平 庐江县第三中学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本课容】 1、东亚沿海与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围 (1)围:中国——临海国(首都)朝鲜和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国(首都乌兰巴托) 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 地区,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

课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课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题:《世界地理概况》(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和人地理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世界地理概况,理解各个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地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 四、学情分析 本节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学生常见错误主要是各大洲和大洋的空间分布不明确,导致空间定位不正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是自然地理中重要的知识,常见错误主要是判断方法不正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3时 八、教学过程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教案日本

世界区域地理复习教案-----东亚与日本 东亚 一、自然地理特征概述 (1)位置范围 经纬度位置:热带和北温带(4°N-53°N);73°E-145°E(大致)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范围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蒙古族,畜牧业为主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朝鲜族,森林、矿产丰富,社会主义国家;韩国(首都汉城)----朝鲜族,汽车、电子、服装等出口多,外贸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大和民族,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诸岛、琉球群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等),半岛岛屿上多山地丘陵,平原狭小,岛屿多为大陆岛(面积大、海拔高)、火山岛(面积小、海拔低) (3)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从南到北为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从东到西,岛国和半岛国家为海洋性季风(气温、降水季节差异小),大陆上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及其成因: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陆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海洋为阿留申低压;夏季陆地为印度低压、海洋为夏威夷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西北风、东北风)、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东南风、西南风)。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界线、特点):大致以北纬35度(秦岭—淮河、800mm、0℃)为界,夏季都是高温多雨,冬季亚热带低温少雨,温带寒冷干燥 西部内陆地区(中国西北部、蒙古国)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气温年、日较差大(4)水文:图们江、鸭绿江、大同江、汉江 受地形影响,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东部半岛和岛屿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大河、长河几乎都位于中国境内。 (5)自然带、土壤 东部:由南到北分别为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温带针阔混交林(黑土、黑钙土) 大陆内部:由东到西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黑土、黑钙土、棕钙土、栗钙土、荒漠土)(6)自然资源:矿产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品种丰富。 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渔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 二、人文地理概况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 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 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 那学习人文地理, 我们就先从人讲起, 这节课, 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 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________有关。(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 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 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 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 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 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 1、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 2、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 3、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的原因及措施。 (四)展示交流(12′) 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 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 另外, 尽量保证机会均等, 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 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 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通过这个环节, 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 还不能解决的, 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 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措施 (1)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2)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 (五)拓展练习(5′) 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 读图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