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浪漫主义
卢梭的教育思想

“让我们永远以本能做我们的指导”,这才是顺应天性 之成长,即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 自然就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教育,才能培养自然的 人,即要造就自然的人,必须根据自然,使儿童得到 自由的发展。 自然自由地发展就意味着象植物那样发育。所以,作 为教师也就应象园丁一样精心护理,要给儿童提供一 个“自我开拓心灵”的环境,而不应给儿童任何强迫。 良好的人格产生于内部需要而不是外部的压力。 自由教育并不是放纵或放任自流。他认为,在合理的 社会制度下,必须以公共利益和意志约束个人的行为, 使个人服从公共意志,遵守纪律。在教育中必要时也 应采用一些强制手段,坚决防止儿童把眼泪变成权威、 命令。
当然卢梭又说:“消极教育并不意味着无所事 事,……它的真意是不给儿童养成品德,却防止儿童 趋于歧途;它不教儿童以真理,却防止儿童产生误解; 它在儿童了解的时候诱导他达到正确的认识,在儿童 发生爱好的时候诱导他爱好善良的事物”,消极教育 并不是教育上的无为主义。 自然人的培养应该适合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的阶段 他批评当时人们把儿童视为具体而微的成人,甚至把 儿童当作学问家、道德家和宗教家,妄图把对于成人 有用的知识、品德早早地加之于儿童的错误的做法 还批评了人们担心浪费儿童宝贵光阴,在教育上贪速 求快,实际上,那是守财奴似的吝啬,其结果是欲速 不达。 他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 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 童当儿童看待。”
针对婴幼儿自爱自利的客观事实,卢梭认为,人类唯 一的自然感情是自爱自利,它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 且爱自己胜于爱一切还是自然规律的第一条。 但是,导源于自爱而正当地发展下去就会产生第二种 情操:爱他和利他。 “把自爱发展为爱别人,就变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 人心中都是生着根的。” 在古代合理的社会中,人性都得到发展;而不合理的 国家使人不能享受自由、发达理性和发展良心。因此, 卢梭高喊“归于自然”。顺应自然、归于自然构成了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
论卢梭教育观

论卢梭教育观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
因此我们在了解他的德育思想之前必先了解他的哲学观。
让雅克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他出生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少年包经忧患,凭自学获得了多种才能。
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创作活动,深思社会问题,终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他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的。
因此,理解他的包含道德教育思想在内的教育理论必须同时体会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了解他的政治哲学。
这是研究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卢梭的教育教育观点至今影响的当代对于人类的教育在卢梭的哲学体系中,特别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天性哲学是关键。
他的性善哲学给“归于自然”作了理论基础,他的“归于自然”是性善哲学的应有结论。
卢梭在《爱弥儿》中系统地阐述了性善问题,他肯定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着良心、理性和自由。
良心是得自天赋的道德本能,是道德的先天原则。
良心的内容是自爱和他爱。
卢梭说“人类唯一的自然欲望就其厂‘义来说,便是自爱自利。
”又说“儿童第一种情操是自爱。
导源于自爱而养成的第二种情操,便是爱他亲近的人。
”这样把爱己之心扩展起来而爱别人,就变成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是生着根的,卢梭还认为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是生来就有的邪恶,邪恶有的是出于个人理性对外界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想个人利益而漠视公共的利益,从而铁人入歧途,有的出于腐朽社会对天性的戕害,而抵制并消除此两种邪恶对天性的侵蚀,正是要依靠道德教育。
卢梭的人性本善与当时教会的宿罪论是相对立的,教会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本恶的,在教育上把儿童当作生性玩梗,当然要教育诉之权威原则和高压手段。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他一生动荡不安,四处流浪。
在流浪生活中,通过自学获得渊博的知识。
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看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对此深表同情,又亲身感受到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屈辱,因此对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了极大的轻蔑与愤恨。
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
他的这些著作极力抨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办法。
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
《爱弥尔》一书,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深刻的领悟,既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引导了西方教育的现代发展方向,又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开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先河。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教育思想内容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
“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
”⋯仲”所以,要想造就理想的人,就要推行自然主义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协调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的关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即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也不是亿万富翁,所有的人生来都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都要遭遇人生的苦难、忧虑、疾病、匮乏以及各种各样的痛苦,最后注定都要死亡。
做人的意义正在于适应这种种境遇。
《新爱洛绮丝》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信奉,使卢梭在对待 爱情和婚姻上,也表现出了我们今天的人看来 很不合理的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观和 婚姻观。当然卢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婚恋观, 也迎合了18世纪法国特定时代妇女对爱情和婚 姻的追求,及他们对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态度。 也就是说,卢梭对待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浪漫主 义思想并不是凭空建立的,它有着较坚实的社 会基础和社会的思潮做基础。
《新爱洛绮丝》
《新爱洛绮丝》书名的全称是《尤丽, 或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一个小 城市中两个居民所写的情书》,它是卢 梭著名的书信体小说。爱洛绮丝本是法 国12世纪时的一位美丽而钟情的少女, 她与老师、哲学家阿贝拉尔相爱而酿成 悲剧;
卢梭,借用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推陈出 新,展现出他那个时代的新的爱情悲剧。
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得又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对文学 创作的一大贡献。卢梭写出了大自然对人们心灵产生的影响。
《新爱洛伊丝》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还是一部哲理小说,其中 包含了卢梭的重要思想,无论是教育观点、文艺观点、农村经济、 社会平等的思想、宗教观点,还是园艺、决斗、自杀,小说都有 多触及,甚至进行长篇议论。
“现在,坐在她身边,看得见她,摸得着她.和她说 话,热爱她,崇拜她,而几乎正在好像还占有她的时 候,却感觉到永远失去了她。这些意念把我抛进愤怒 疯狂的漩涡.我越来越激动,以至于堕入了绝望的深 渊。”
卢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想婚姻
“我完全忘记掉了人类,我创造出了一群 既美若天仙、品德又超凡入圣的完美无 缺的人物,都是些在尘世永远也找不着 的可靠、多情的忠实朋友。我喜欢这样 翱翔于九霄之上,置身于旁边的那许多 可爱的对象之中,在那种境界里留连忘 返,不计时日。”
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提出的众多理论可以作为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
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法治要结合德治。
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
卢梭的故事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
卢梭与《社会契约论》

.
2
卢梭
卢梭在近代中国是革命 思想的来源,晚清时卢 梭的学说传入中国。( 卢骚,路索)
.
3
卢梭的生平和著作
日内瓦公民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城,他所展望的共和国某种意义上就 是日内瓦城。卢梭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给他 留下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作品,卢梭和他的父亲经常 在一起看书,通宵达旦。 卢梭一生没有上过一天学,十岁时被父亲抛弃,尝遍人 间疾苦。 卢梭16岁时遇到华伦夫人,与华伦夫人、园丁三人同居 。 30岁时卢梭被华伦夫人抛弃,只身到巴黎游荡。 42岁时,长期住在一个旅馆与一个女仆同居,生下了好 几个孩子,卢梭把他们都送进了孤儿院。
旧 译 《 民 约 通 义 》 ( 1898 ) 、 《民约论》(1903)
.
7
卢梭论合法性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 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 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 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 怎样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 么才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 我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 (法)卢梭:《社会契约 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年,第8页。
.
15
“资产者”这个词是卢梭的 伟大发明
卢梭以“资产者”的形象来刻画现代人的典 型特征。资产者不是公民,也不是贵族,不 懂得诗歌,没有英雄气概,很现实,没有宗 教,其道德是金钱性质的,因为资产者的理 性就是算计,所以卢梭心目中的资产者与洛 克笔下理性和勤奋的人是一类人。卢梭认为 资产者虽然获得了财富但是付出了尊严的代 价。
.
10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理路
自然状态下人类无法生活时,寻求共同协作,以求自存 。
卢梭独立自由的名言

卢梭独立自由的名言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卢梭关于独立自由的名言:
“人是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 这句话表明,卢梭认为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现实中的人们却往往受到各种限制和束缚,从而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而那些自认为拥有绝对权力的人,实际上却是最受奴役的人。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一个人放弃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作补偿的。
这样一种放弃于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于使自己行为失去全部道德价值。
” 这句话强调,自由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放弃自由就意味着放弃做人的资格和义务。
同时,自由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 这句话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即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行为自由,而是在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拥有选择不做什么事的权利。
总之,卢梭认为自由是人的天性和基本权利,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行为自由,而是在道德和法律框架下的自主选择权。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试图剥夺他人自由的行为和思想,坚守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关于卢梭的故事_1

关于卢梭的故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卢梭的故事,欢迎阅读!
良心的惩罚
在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忏悔录》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卢梭小时候,家里很穷,为求生计,只好到一个伯爵家去当小佣人。
伯爵家的一个侍女有条漂亮的小丝带,很讨人喜爱。
一天,卢梭趁没人的时候,从侍女床头拿走小丝带,跑到院里玩赏起来。
正在这时候,有个仆人从他身后走过,发现了卢梭手中的小丝带,立刻报告了伯爵。
伯爵大为恼火,就把卢梭叫到身旁,厉声追问起来。
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
辞退。
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难了。
他结巴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竟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永偷给他的。
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永过来对质。
善良、老实的小玛丽永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决不是我!”可卢梭呢?却死死咬住了玛丽永,并把事情的所谓“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下子,伯爵更恼火了,索性将卢棱和玛丽永同时辞退了。
当两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卢梭与浪漫主义卢梭对文艺持着否定的态度,在他的第一篇论文《论科学和艺术》里,他就提出了风俗败坏了艺术而艺术也败坏了风俗的论点。
他认为科学和艺术虽然在创造舒适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正是有了它们,文明的民族才可以没有任何德行而又有着一切德行的外表。
它们能使风尚虚伪,灵魂堕落,趣味腐化。
与其他几位主要启蒙思想家不同的是,卢梭基本上是属于情感主义。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
他的这种思想在《爱弥儿》和其他著作里也经常出现。
他的这种观点一方面认识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和文艺的腐朽,另一方面却看不到出路,认为禁止戏剧就可以起到消除腐朽文艺的作用。
他的这种观点容易使人联想到柏拉图对希腊文艺的看法,柏拉图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认为这样就可以消除文艺对城邦风化的负面影响。
而实际上,他们都否定了文艺的积极作用。
卢梭反对社会文化,就必将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他认为文明与自然的对立的,于是他的选择便是“回到自然”,即回到人的野蛮状态。
他鄙视当时所谓的文明社会,在他的成名著《论科学与艺术》中,“他认定人类最先曾有过人人幸福的‘自然状态’,随着科学、艺术极其它文明的出现,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类的苦难也就来临。
”在这种情况下,他向人类发出了“返归自然”的号召。
卢梭思考了人类的原始状态,认为原始人(即自然人)是自由和平等的,并没有互相奴役和剥削的行为。
这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原始人就是按照本性生活的。
虽然由于身体和智力条件的差异,原始人存在着生理上的不平等,但这是自然的,并不是人为的不平等,因而不具有道德意义。
随着文明的发展,却使人失去了原本就有的自由和平等。
于是,他便提出要“回到自然”。
他怀念人人平等的自然状态:“我们想到风化时,就不能不高兴地追怀着太古时代的纯朴景象。
那是一幅全然出于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我们不断地向它回顾,离开了它,我们是不能不感到遗憾的。
”尽管卢梭否定文艺,但他对近代欧洲文艺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
卢梭对浪漫主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一方面是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主义”,另一方面就是他的“回到自然”的口号。
同时,卢梭的崇尚自然、主张自由的浪漫主义思想,也对他的婚恋观产生了影响。
首先,来看卢梭的“情感主义”和“回到自然”对浪漫主义的影响。
18世纪是个“理性时代”,卢梭却公然反对这种工具理性。
卢梭的“情感主义”与“理性主义”是相对的,而浪漫主义则正是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要求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的兴起正是在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也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而卢梭的“情感主义”正符合了浪漫主义运动的要求。
他摹仿英国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所写的《新爱洛绮丝》,语言情感极其丰富,他突出地把情感提高到了统治的地位。
新爱洛绮丝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她的老师发生了恋爱。
卢梭尽情地渲染了他们的爱慕与痛苦。
正是从这方面,这部小说在近代西方起到了解放情感的作用。
后来的浪漫主义者也很重视“情”的价值和作用。
同时他的。
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尔、加西莫多等人的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张力,小说深深地包含着作者内心中应藏着的爱恨情仇。
而至于在诗歌方面,浪漫主义者更是极大地开掘了情感,在诗作中或抒情或讽刺或呐喊或高歌,情感饱满,充盈着浓郁的个人气息。
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哀歌》第一节:“哦,世界!哦,时间!哦,生命!/我登上你们的最后一层,/不仅为我曾立足的地方颤抖;/你们几时能再光华鼎盛?噢,永不再有,——永不再有!”短短的几行诗,用充满情感的诗句就能深刻地表现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内在的情感力量跃然纸上。
至于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后来也被浪漫主义者重新提起。
但它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在积极的浪漫主义者的心目中,它代表着精神解放和接近现实的要求;在消极的浪漫主义者的心目中,它却代表着逃避现实,向历史开倒车的观点。
”积极地浪漫主义者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普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
譬如拜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反对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最后病逝在希腊战场上。
而雪莱的名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是鼓励着人不要放弃希望,要勇于与黑暗的现实斗争,充满激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
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
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其中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的“湖畔派”对后来的“意象派”和“唯美主义”影响深刻。
他们隐居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消极倾向明显。
譬如,华兹华斯流传很广的那首《咏水仙花》,诗句低沉回环,就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以排遣孤独和落寞的情感。
卢梭的“情感主义”和“回归自然”主旨即是挖掘人的本真,表现人内心真实的情感,追求人生来就有的自由和平等。
浪漫主义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以反对当时社会所构筑的“理性王国”,回归到真实的人性和本真的世界情感中来。
通过这一点,浪漫主义其实是延续着启蒙运动的理想,只不过是更注重从人的情感上去实现它,而是不用理性的条条框框去实现理想的蓝图。
相比之下,在浪漫阵营里,积极浪漫主义在文学和社会现实方面做出的贡献远远地大于了消极浪漫主义,这和他们当初对卢梭“回归自然”口号的理解是有必然关系的。
其次,我们再看卢梭的崇尚自然、主张自由的浪漫主义思想对他的婚恋观产生的影响。
卢梭持自然的恋爱观,同时他又有着浪漫的情爱经历。
从11岁开始对女性就有爱慕之心的卢梭,在他的一生中,尽管只有婚姻一次,但他却有很多次恋爱,有时竟然能同时疯狂的爱上两个以上的女性,这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恰恰就发生在卢梭身上。
这和他自己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和他的“情感主义”和“返回自然”的理念有关系。
当时的法国无法满足卢梭思想情感的追求,卢梭只能把自己交给了自然,虔诚的追求自然和信奉自然。
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信奉,使卢梭在对待爱情和婚姻上,也表现出了我们今天的人看来很不合理的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当然卢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婚恋观,也迎合了18世纪法国特定时代妇女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及他们对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态度。
也就是说,卢梭对待爱情和婚姻所持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不是平空建立的,它有着较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的思潮做基础。
卢梭13岁时,舅舅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
因为厌烦这种缺乏趣味的职业,后来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
但是他在师傅家的生活并不愉快。
16岁时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她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在华伦夫人家居住的这段时期里,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快活。
在一般人看来,卢梭与华伦夫人情爱是乱伦的情爱。
对于早年丧母的卢梭来说,华伦夫人首先是他的长辈,也就是说,在卢梭和华伦夫人相处的最初的时间里,他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来看待。
由于他们注重情感的交流,他们的相处在更多的情况下又是朋友。
但随着他们相处的时间的延长,卢梭对华伦夫人感情的升温,他们又是情人了。
这样的情感经历确实独特,但如果从卢梭的信奉自然和浪漫主义的情爱观角度来看,卢梭这个独特的情感经历,又是合理的。
在卢梭看来,“浪漫的爱的本质在于把爱的对象视为一种积难得到而十分珍贵的东西。
因此,人们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赢得所爱的对象的爱,或是用诗,或是用歌,或是用艺术,或是用他所能得到的、最能取悦女人的方式。
”(罗素语)在卢梭和华伦夫人的交往过程中,他的精神至上的浪漫主义情爱观,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在他看来,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纯洁无暇的。
他甚至默认华伦夫人和她的家奴保持着情感和肉体的交往。
尽管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将华伦夫人加以美化,但卢梭自己也很清楚,华伦夫人一生中有很多情人,卢梭不是她的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卢梭的追求自然、信奉自然的精神至上的浪漫主义的情爱观,在他以后和乌特托夫人的情爱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乌特托夫人丈夫从军,是近卫队的军官,但她并没有看中卢梭,而她在和卢梭认识之前,就已经有了情人圣郎贝尔先生。
在卢梭与她的交往过程中,她一再提醒卢梭勿忘本分,但卢梭却表现出了强烈的激情,并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在他们短短的四个多月的交往中,卢梭完全陶醉在情爱之中,而乌特托夫人却陶醉在她与圣郎贝尔先生的爱恋之中。
乌特托夫人并不美丽,脸上甚至有稀薄的麻子,她也不接受卢梭的爱,曾经用诸如操守、原则、可耻可羞等理由拒绝卢梭,但卢梭就是不能扼杀他对乌特托夫人已经熊熊燃烧起来的情感,用他的话说,他要真正的爱一回。
“嘿!可怜的让•雅克啊,你自由的去爱吧,心安理得地去爱吧,别担心你的叹息会有损于圣郎贝尔先生。
”卢梭将他的追求自然、信奉自然的精神至上的浪漫主义的情爱观,在他的小说《新爱洛绮丝》充分表现出来,他用他的文学形象,不仅剖析着自己的浪漫主义情爱观,也用文学形象创造出了他理想中的情爱对象。
他用他的文字去畅饮着冥思默想中那种最甜美的激流。
——“我完全忘记掉了人类,我创造出了一群既美若天仙、品德又超凡入圣的完美无缺的人物,都是些在尘世永远也找不着的可靠、多情的忠实朋友。
我喜欢这样翱翔于九霄之上,置身于旁边的那许多可爱的对象之中,在那种境界里留连忘返,不计时日。
”其实,卢梭的追求自然、信奉自然的精神至上的浪漫主义的情爱观,实际上是他的“生活即是爱”的思想的体现。
正是他对自然的追求、信奉,使他对生活的态度上,更去看重生活的本质。
作为生活,本身就应该让在其中生活的人是人性的人,是自然属性的人,既没有等级的差异,也没有贫贱富贵的差异,每个人都应该用情感去对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