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LEAD)

合集下载

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1-19T11:55:58.6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陶毅[导读]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疗效。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 430014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疗效。

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西洛他唑50mg,Bid)及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1剂/天),持续治疗6周后,观察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患肢动脉血管直径、血流量、峰值血流速度、踝肱指数(ABI)及血脂指标。

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优于对照组(P<0.05)。

腘动脉、足背动脉直径、血流量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踝肱指数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血脂有明显降低(P<0.05)。

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疗效较好,应用安全,简便。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补阳还五汤;西洛他唑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EAD),又称周围动脉疾病(PAD),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

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LEAD 患病率达19.47%[1]。

LEAD常导致感觉障碍、间歇跛行、溃疡和坏疽,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院使用补阳还五汤联合西洛他唑治疗LEAD效果较为满意,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及门诊病人64例,男性42例,女性22例,均符合1999年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年龄49~72岁,平均(56.6±10.3)。

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诊疗规范

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诊疗规范

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诊疗规范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2(028)048
【摘要】由于合并LEAD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较长的糖尿病病程和严重周围神经病变,病程长者往往有侧支循环,这就使得患者ABI明显降低但临床缺血症状不明显。

严重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对于缺血引起的疼痛不敏感。

糖尿病专科医师要重视LEAD的检查,主动地及早地发现和治疗LEAD,一则可以通过有效治疗而延缓LEAD进展,减轻周围缺血表现,避免缺血性足溃疡的发生发展,降低截肢率;二则通过积极干预LEAD和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总页数】1页(P19-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形成风险与护理对策 [J], 韩菊红;石瑞兰;赵美华
2.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关系研究 [J], 冯静
3.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J], 温志刚; 赵昶; 何相成; 陈丽娟; 张晖; 吕丽珍
4.自拟益气通络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管径及血流量的影响 [J], 李爽; 沈莺; 赵娜
5.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与规范管理 [J], 杨柯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无 明 显 差 异 ( > 0 0 ) P .5。
18 7 25 1
1 2
4 5
1 O一
27 5 5

6 5 26 5
22 0
1 5—
2 — 0—
≥2 5

22 O
3 讨 论

综 上所 述 , 以往下 肢动 脉病 变 的诊 断 , 要靠 创 主
累及 相动脉 和股 动 脉 等 , 肢 发 凉 , 肤 温 度 降 低 , 者 ) 况 , 时 也 能 间 接 提 供 心 、 动 脉 病 变 的 信 患 皮 情 同 脑 肢端 皮 肤 苍 白, 脉充 盈 时 间 和皮 肤 色 泽 恢 复 时 间 息 [ 。其 病理 改 变 主要 是 动 脉 粥样 硬 化 , 脂 代 谢 静 = 5 ] 血 均延迟 。病 程大 于 2 5年 的 D 患者 出 现组 织 营 养 紊 乱 目前被认 为是 动脉 粥样 硬化 的一个 重 要发 病 机 M 障碍性 病变 , 足 趾 发 凉 、 绀 、 甲增 厚 、 形 、 如 发 趾 变 溃 制 , 相关 研究 表 明 , ] 随着 患 者血 浆 中 、 而 密 的 低 小
下肢 动脉血 管病 变是糖 尿 病患 者严 重 并 发症 之 伤性 动 脉 造影 和 核 磁 共振 等 技 术 检查 , 管上 述 这 尽


糖 尿病 患 者 大 血管 病 变 是 糖尿 病 患 者 致死 致 残 些 手段 结果 可 靠 , 因有 创 性 、 费 大 等 原 因 , 多 但 花 大
中 国 实验 诊 断 学
21 0 2年 6 月 第 1 6卷
第 6 期

1 1 1 1 一
表 2 两 组 下肢 动脉 血 管 粥样 硬 化 斑 块 发 生 率 比较 ( ) n

药物涂层球囊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药物涂层球囊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白磊,E m a i l :c a l i e 9999@163.c o m药物涂层球囊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中的价值白 磊1,王富军1,孙世超2(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下肢动脉病变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且往往临床发展㊁结局更差,尤其发展为下肢截肢的概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提高4~5倍,膝以下的动脉血管病变为主㊂下肢动脉病变不仅仅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更贯穿于糖尿病足整个进展过程,并影响其最终结局㊂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当中,有相当高的比例需要进行血管重建,经皮穿刺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作为一种风险小㊁创伤小的血管重建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这项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仍需要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或者说重要限制就是再狭窄或再堵塞,药物涂层球囊的应用是基于基础的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局部的药物释放,同时避免了永久性的血管内异物植入,从而减低再狭窄或再堵塞发生的概率,提高远期预后效果㊂本综述综合了大量临床及基础的研究证据,现将药物涂层球囊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特点总结如下㊂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血管成形术;药物涂层球囊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9)08-0686-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9.08.003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d r u g -c o a t e db a l l o o n i n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w i t h l o w e r e x t r e m i t y ar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 B a i L e i 1,W a n g F u ju n 1,S u nS h i c h a o 2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t h eF o u r t h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11,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e u r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u t h o r :B a iL e i ,E m a i l :c a l i e 9999@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L o w e r e x t r e m i t y a r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 (L E A D )i sa m a j o re n d e m i cd i s e a s ew i t ha n i n c r e a s e d p r e v a l e n c e w o r l d w i d e .L E A D i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c o mm o n i n 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w i t hw o r s e o u t c o m e s i n c l i n i c ,e s p e c i a l l y 4t o 5t i m e s r i s k o f l o w e r l i m ba m p u t a t i o nh i g h e r t h a nn o n -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 .T h em a i na r t e r y l e s i o n i sb e l o wt h ek n e e .L E A Di s t h e m a i nc a u s eo fd i a b e t i cf o o t .I ti si n v o l v e di n w h o l e p r o gr e s s i o n o fd i a b e t i cf o o ta n da f f e c t e dc l i n i c a le n d p o i n t .R e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i sn e e d e d i nh i g h p r o p o r t i o no f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w i t hL E A D.P e r c u t a n e o u s t r a n s l u m i n a l a n g i o g r a p h y (P T A )h a s a c h i e v e d s u b s t a n t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c a u s e o f s a f e t y a n d l e s s d a m a g e o n t i s s u e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H o w e v e r ,w e h a v e t o f a c e p i v o t a l i s s u e so r i m p o r t a n t l i m i t a t i o n sw h i c ha r er e s t e n o s i sa n dr e o c c l u s i o n .T h ec o n c e p to fd r u g -c o a t e d b a l l o o n (D C B )i sb a s e do n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b a l l o o na n g i o p l a s t y a n dl o c a ld r u g d e l i v e r y ,w i t h o u tt h e p e r m a n e n t i m p l a n t a t i o no fa n y e n d o v a s c u l a rd e v i c e s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D C B m a y r e d u c e p r e v a l e n c eo fr e s t e n o s i sa n dr e o c c l u s i o n w h i c hc a n f u r t h e r a f f e c t l o n g -t e r m p r o g n o s i s .T h i s r e v i e ws u mm a r i z e d 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C Bb a s e d o n e v i d e n c e f r o mn u m e r o u sb a s i c a n d 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e s .K E Y W O R D S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l o w e r e x t r e m i t y a r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 ;a n g i o g r a p h y ;d r u g co a t e db a l l o on 白磊,医学博士,毕业于日本香川大学㊂现就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足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血管健康与技术协会动脉硬化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通讯编委,参研或主研多项省市级课题,发表S C I 论文9篇,第一作者4篇㊂ 下肢动脉病变(l o w e r e x t r e m i t y ar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 ,L E A D )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种疾病最早于19世纪在马的身上发现,几年后的研究在人类身上发现类似症状,主要特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i n t e r m i t t e n t c l a u d i c a t i o n ,I C )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L E A D 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并已造成社会公众健康的沉重负担㊂L E A D 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显著升高,并且往往伴随更差的结局例如截肢,相较非糖尿病患者高4~5倍[1-2]㊂针对L E A D 的治疗手段中,除了传统的内科治疗,诸如控制血糖㊁血压㊁血脂,应用抗血小板类药物之外,血管成形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治疗选择,其中又分为外科血管成形术和经皮穿刺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 r c u t a n e o u s t r a n s l u m i n a l a n g i o p l a s t y,P T A )即介入治疗㊂近20年来,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速,相比较外科血管成形术而言,㊃686㊃‘临床荟萃“ 2019年8月20日第34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A u gu s t 20,2019,V o l 34,N o .8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P T A有着创伤小㊁风险低等优点[3],通过总结近些年的多项研究证据,目前最新在介入治疗临床领域中提出的 介入无植入-l e a v en o t h i n g b e h i n d 成为热门理念,药物涂层球囊(d r u g c o a t e db a l l o o n,D C B)作为P T A中应用的诸多技术手段之一,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D C B是在药物涂层支架之后的一次进化,通过短时间释放抑制血管内膜新生的药物带来远期预后的保障,同时避免了再狭窄问题㊂1D C B的背景及发展D C B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决药物涂层支架的局限性,既达到了局部抗血管内皮增殖药物的精准释放,又避免了诸如支架内狭窄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有效性方面,当D C B释放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类药物至血管壁时,是以一种更为均匀和广泛的模式释放,并且不会触发永久性的炎性反应[4-5]㊂安全性方面,更短时间的药物释放,没有局部的异物永久刺激,这些优点都使得术中血管损伤更快修复,并且大大降低了血管刺激敏感性,完全规避了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6]㊂相比于药物涂层支架,短时间的药物释放也降低了出血风险,并最小化了药物相关毒性[7]㊂除此之外,D C B还适用于病变较复杂,管腔较小的小血管例如膝下动脉分支,或者是存在长段的弥漫性钙化的血管[8-9],考虑到金属支架由于其物理结构使得释放和植入相对困难,D C B的优势更为明显[10]㊂D C B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需要考虑诸多环节,主要包括生物学方面㊁技术方面以及临床实际应用方面,其中中心环节之一就是如何控制球囊将抗增殖药物合理地释放于病变部位,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保持药物在释放时达到理想速率而又保持有效性,首先涉及的是药物载入,主要有喷涂法㊁浸泡法㊁微量移液法和刻印法,目前广泛应用的是微量移液法,这种方法尽可能的减少了药物的损失;其次是药物种类的选择,目前实际应用的涂层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类㊁抗凝类㊁抗炎类㊁抗增生类药物等,在这些药物中,临床最常应用的是紫杉醇(p a c l i t a x e l)和西罗莫司(s i r o l i m u s)[11]㊂紫杉醇提取自太平洋紫杉树皮,由于其高亲脂性㊁组织穿透性高和组织停留时间长等特点成为最常应用的D C B基药㊂当紫杉醇释放至目标血管壁后,迅速和动脉疏水部位结合,破坏微管结果和细胞骨架,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最终阻止血管内膜新生[12]㊂西罗莫司作为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炎药物,同样为亲脂性,可以通过结合F K B P12进而抑制p27k i p1(一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的表达,最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关于西罗莫司的研究多集中在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相对滞后[13]㊂2D C B在股腘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近10年,诸多临床对照研究(R C T)及荟萃分析均显示,与普通球囊相比,选择D C B进行血管成形术有着更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晚期管腔丧失㊁再狭窄概率㊁靶血管损伤血运重建(T a r g e tl e s i o n r e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T L R)等几个方面㊂其中代表性的大型临床对照研究有L E V A N T2研究和I N. P A C TS F A研究㊂在L E V A N T2研究中纳入了476例病变主要为股腘动脉段的病例,通过比较应用D C B组和传统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组发现,D C B组1年通畅率(65.2%)显著高于普通球囊组(52.6%);免于再次手术概率D C B组为87.7%,普通球囊组为83.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为约50%再狭窄不会引发明显的临床症状,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患者的再次就诊手术概率;而比较两组的安全截断点(围手术期死亡及下肢相关性死亡)时,D C B组(83.9%)免除率显著高于普通球囊组(79.0%)[14]㊂在I N.P A C TS F AI期和I I期研究中,通过研究331例病变主要为股腘动脉段的病例发现,D C B组发生T L R概率较普通球囊组显著减低;不仅如此,1年通畅率方面,D C B组显著高于普通球囊组,在观察终点方面两组并无操作相关并发症或者是大截肢发生,当然,这可能和入组的患者均非严重L E A D且病变段较短相关㊂可能提示应用D C B在分期㊁分级较早的糖尿病L E A D中可能会取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15]㊂远期预后方面,C a s s e s e等[16]通过对381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平均10.3个月的随访结果分析,明确指出应用D C B患者较应用普通球囊患者展现出多方面的更好预后,包括T L R㊁造影显示再狭窄㊁晚期管腔丧失,但两者截肢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差异,同样的差异趋势也在B a e r l o c h e r等[17]的临床荟萃分析中被发现㊂3D C B在膝下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考虑到在膝下动脉病变中,支架应用的范围和适应证较为狭窄,D C B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最早的临床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连续入组104例患者,109条下肢,症状表现为膝下动脉病变导致的严重下肢缺血或重度间歇性跛行并已进行D C B治疗,平均病变长度为(176ʃ88)mm㊂3个月后进行的血管造影显示84㊃786㊃‘临床荟萃“2019年8月20日第34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19,V o l34,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条治疗后的动脉再狭窄率为27.4%,经过1年左右的随访,17例患者死亡,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1.2%,完全创面愈合率为74.2%,大截肢患者4例,保肢率95.6%[18]㊂随着D C B在膝下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广泛应用,其后多项R C T研究对应用D C B和普通球囊的膝下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了对比,D E B E L L UM研究连续入组了50例患者包括122处股腘动脉病变和(或)膝下动脉病变,随机分为D C B治疗组和普通球囊治疗组,D C B组晚期管腔丧失㊁T L R率㊁1年通畅率方面展现出了全面的优势,但两组主要不良事件并无差异,这一结果的得出不能排除为临床病例数所限[19]㊂其后2013年的D E B A T E-B T K研究更是把重点放在了糖尿病合并膝下动脉病变的患者,D C B组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普通球囊组,T L R率明显减低,靶血管再度闭塞,唯一的1例大截肢病例发生在普通球囊组[9]㊂虽然一些研究表明相比较普通球囊,药物涂层支架可能成为另一种更为合理的治疗选择[20-21],但考虑到膝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形式相对复杂,常表现为长段的钙化㊁狭窄和闭塞等,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㊂另一方面,通过D C B局部释放紫杉醇类等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类药物已经在治疗股腘动脉病变上取得确切地治疗效果[16],同样在治疗B T K病变时,以3个月内再狭窄为观测指标,D C B组相比普通球囊组显著降低[18],紧随其后的临床对照研究明确指出,D C B相较普通球囊在治疗B T K病变时,可显著降低1年血管通畅率,并且这一提高是独立于血管病变长度和血管基础条件的,不仅如此,即使当D C B治疗患者无法达到1年通畅时,相对于同样无法达到1年通常的普通球囊组来说,其血管再闭塞长度也明显较短[9]㊂4总结L E A D是糖尿病患者中较常见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和显著升高的死亡率㊁心血管疾病患病率㊁截肢率相关联,最终导致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㊂对于糖尿病合并L E A D的患者来说,早筛查㊁早防治㊁早诊断的意义远高于伴随明显症状㊁损伤的消耗巨大的后期治疗㊂当然糖尿病患者一旦发展为L E A D,出现如静息痛㊁间歇性跛行等明显症状,甚至进而发展为下肢溃疡㊁坏疽㊁糖尿病足时,除了控制血糖㊁血压㊁血脂,应用抗血小板药物㊁改善局部循环等内科治疗之外,最有效㊁最具 性价比 的治疗手段就是通过其他手段重建局部血运,而考虑到糖尿病患者下肢动粥样硬化病变较为复杂,创伤性手术后创口不易愈合等因素,血管内介入治疗在众多治疗手段中脱颖而出,在短短30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其中D C B的应用更是迅速普及到临床各个领域,围绕其安全性㊁远期治疗效果等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观察㊁研究㊂近些年的许多大型临床对照研究均显示应用D C B治疗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特别是糖尿病L E A D,相对于传统普通球囊来说有着等同甚至是优势的结局,评价指标主要为一些初级疗效终点,诸如晚期管腔丧失㊁再狭窄㊁T L R免除率等[22-23],然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虽然以上这些初级疗效终点最终将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甚至是结局的改善,但目前来自R C T研究方面关于D C B相对于普通球囊更能改善L E A D临床终点的有力证据仍嫌不足,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D C B临床应用于L E A D时间相对较短,病例样本收集及研究数量相对缺乏㊂我院自2018年至今在治疗糖尿病合并L E A D的患者时,也多次应用D C B,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数据收集,一些临床终点接近收集完毕㊂期望在未来的多中心研究中可以贡献更多临床数据㊂参考文献:[1]J u d eE B,O y i b oS O,C h a l m e r s N,e ta l.P e r i p h e r a la r t e r i a ld i se a s e i nd i a b e t i ca n dn o n d i a b e t i c p a t i e n t s:ac o m p a r i s o no fs e v e r i t y a n do u t c o m e[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1,24(8):1433-1437.[2] N o r m a nP E,D a v i sWA,B r u c eD G,e t a l.P e r i p h e r a l a r t e r i a ld i se a s ea n d r i s k o fc a r d i a c d e a t hi n t y p e2d i a b e t e s:t h eF r e m a n t l eD i a b e t e sS t u d y[J].D i a b e t e sC a r e,2006,29(3):575-580.[3]I n d e s J E,P f a f fM J,F a r r o k h y a rF,e t a l.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s o f5358p a t i e n t su n d e r g o i n g d i r e c to p e nb y p a s so re n d o v a s c u l a rt r e a t m e n t f o r a o r t o i l i a co c c l u s i v ed i s e a s e: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JE n d o v a s cT h e r,2013,20(4):443-455.[4] F r a n z o n eA,S t a b i l eE,T r i m a r c oB,e ta l.P e r i p h e r a ld r u g-e l u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J].C a r d i o l C l i n,2015,33(1):151-162.[5] A x e lD I,K u n e r tW,G o g g e l m a n nC,e t a l.P a c l i t a x e l i n h i b i t sa r t e r i a l s m o o t hm u s c l e c e l l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a n dm i g r a t i o n i nv i t r oa n d i nv i v o u s i n g l o c a l d r u g d e l i v e r y[J].C i r c u l a t i o n,1997,96(2):636-645.[6] K e d o r a J,H o h m a n n S,G a r r e t t W,e t a l.R a n d o m i z e dc o m p a r i s o no f p e r c u t a n e o u sV i a b a h ns t e n t g r a f t s v s p r o s t h e t i cf e m o r a l-p o p l i t e a l b y p a s s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u p e r f i c i a l f e m o r a la r t e r i a l o c c l u s i v ed i s e a s e[J].JV a s cS u r g,2007,45(1):10-16;d i s c u s s i o n16.[7] C l e v e rY P,R o s e n k r a n z S,B o h m M,e t a l.H o t l i n eu p d a t eo f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a n dr e g i s t r i e s p r e s e n t e da t t h e A C Ca n dS C A I-A C C i2m e e t i n g2008i nC h i c a g o[J].C l i nR e sC a r d i o l,2008,97(7):409-417.㊃886㊃‘临床荟萃“2019年8月20日第34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19,V o l34,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8] W a k s m a nR,P a k a l aR.D r u g-e l u t i n g b a l l o o n:t h ec o m e b a c kk i d[J].C i r cC a r d i o v a s c I n t e r v,2009,2(4):352-358. [9] L i i s t r oF,P o r t oI,A n g i o l iP,e ta l.D r u g-e l u t i n g b a l l o o ni np e r i p h e r a l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f o r b e l o w t h e k n e e a n g i o p l a s t ye v a l u a t i o n(D E B A T E-B T K):a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i n d i a b e t i cp a t i e n t sw i t hc r i t i c a l l i m b i s c h e m i a[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3,128(6):615-621.[10]S c h e l l e r B,H e h r l e i n C,B o c k s c h W,e ta l.T r e a t m e n to fc o r o n a r y i n-s t e n tr e s t e n o s i s w i t h a p a c l i t a x e l-c o a t ed b a l l o o nc a t h e t e r[J].NE n g l JM e d,2006,355(20):2113-2124.[11] C o r t e s e B,B e r t o l e t t i A.P a c l i t a x e l c o a t e d b a l l o o n s f o r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r e v i e w o fp r e c l i n i c a l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a t a[J].I n t JC a r d i o l,2012,161(1): 4-12.[12] L o hJ P,S t e l l a P R,S a n g i o r g i G,e t a l.P a c l i t a x e l-c o a t e db a l l o o nf o rt h et r e a t m e n to fd r u g-e l u t i n g s t e n tr e s t e n o s i s:s u b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f r o mt h eV a l e n t i n e s I t r i a l[J].C a r d i o v a s cR e v a s cM e d,2014,15(1):23-28.[13]S u n J,M a r xS O,C h e n H J,e ta l.R o l ef o r p27(K i p1)i nV a s c u l a r S m o o t h M u s c l e C e l l M i g r a t i o n[J].C i r c u l a t i o n, 2001,103(24):2967-2972.[14] R o s e n f i e l dK,J a f fM R,W h i t eC J,e t a l.T r i a l o f a p a c l i t a x e l-c o a t e db a l l o o n f o r f e m o r o p o p l i t e a l a r t e r yd i se a s e[J].NE n g l JM e d,2015,373(2):145-153.[15] T e p eG,L a i r dJ,S c h n e i d e rP,e ta l.D r u g-c o a t e d b a l l o o nv e r s u s s t a n d a r d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t r a n s l u m i n a l a n g i o p l a s t y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u p e r f i c i a l f e m o r a l a n d p o p l i t e a l p e r i p h e r a l a r t e r yd i se a s e:12-m o n t h r e s u l t sf r o mt h e I N.P A C TS F A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5,131(5):495-502. [16] C a s s e s eS,B y r n eR A,O t t I,e ta l.P a c l i t a x e l-c o a t e dv e r s u su n c o a t e d b a l l o o n a n g i o p l a s t y r e d u c e s t a r g e t l e s i o n r e v a s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f e m o r o p o p l i t e a l a r t e r i a ld i se a s e:a m e t a-a n a l y s i s of 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 s[J].C i r cC a r d i o v a s c I n t e r v,2012,5(4):582-589.[17] B a e r l o c h e r MO,K e n n e d y S A,R a j e b i M R,e t a l.M e t a-a n a l y s i so fd r u g-e l u t i n gb a l l o o na n g i o p l a s t y a n dd r u g-e l u t i n gs t e n t p l a c e m e n t f o r i n f r a i n g u i n a l p e r i p h e r a l a r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J].JV a s c I n t e r vR a d i o l,2015,26(4):459-473e4;q u i z474.[18]S c h m i d tA,P i o r k o w s k iM,W e r n e rM,e t a l.F i r s t e x p e r i e n c ew i t hd r u g-e l u t i n g b a l l o o n s i n i n f r a p o p l i t e a l a r t e r i e s:r e s t e n o s i s r a t e a n dc l i n i c a lo u t c o m e[J].J A m C o l lC a r d i o l,2011,58(11):1105-1109.[19] F a n e l l i F,C a n n a v a l e A,B o a t t a E,e t a l.L o w e r l i m bm u l t i l e v e l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 d r u g-e l u t i n g b a l l o o n s:6-m o n t h r e s u l t s f r o mt h eD E B E L L UM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J].J E n d o v a s cT h e r,2012,19(5):571-580.[20]S c h e i n e r tD,K a t s a n o s K,Z e l l e r T,e ta l.A p r o s p e c t i v er a n d o m i z e dm u l t i c e n t e r c o m p a r i s o no f b a l l o o na n g i o p l a s t y a n di n f r a p o p l i t e a l s t e n t i n g w i t h t h e s i r o l i m u s-e l u t i n g s t e n t i np a t i e n t s w i t h i s c h e m i c p e r i p h e r a l a r t e r i a l d i s e a s e:1-y e a r r e s u l t s f r o m t h e A C H I L L E St r i a l[J].J A m C o l lC a r d i o l, 2012,60(22):2290-2295.[21] R a s t a n A,B r e c h t e l K,K r a n k e n b e r g H,e ta l.S i r o l i m u s-e l u t i n g s t e n t sf o rt r e a t m e n to fi n f r a p o p l i t e a la r t e r i e sr e d u c ec l i n i c a l e v e n tr a t ec o m p a r e dt ob a r e-m e t a ls t e n t s:l o n g-t e r mr e s u l t s f r o ma r a n d o m i z e d t r i a l[J].JA m C o l lC a r d i o l,2012, 60(7):587-591.[22]S c h e l l e rB,S p e c k U,A b r a m j u kC,e ta l.P a c l i t a x e lb a l l o o nc o a t i n g,a n o v e l m e t h od f o r p re v e n t i o n a n d t h e r a p y o fr e s t e n o s i s[J].C i r c u l a t i o n,2004,110(7):810-814.[23]S i a b l i sD,K i t r o uP M,S p i l i o p o u l o s S,e t a l.P a c l i t a x e l-c o a t e db a l l o o n a n g i o p l a s t y v e r s u s d r u g-e l u t i n g s t e n t i n g f o r t h et r e a t m e n t o f i n f r a p o p l i t e a ll o n g-s e g m e n t a r t e r i a l o c c l u s i v ed i se a s e:t h eI D E A S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J A C CC a r d i o v a s c I n t e r v,2014,7(9):1048-1056.收稿日期:2019-08-24编辑:王秋红㊃986㊃‘临床荟萃“2019年8月20日第34卷第8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A u g u s t20,2019,V o l34,N o.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
陈若飞;罗文军
【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6(003)002
【摘 要】下肢动脉疾病(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是糖尿病的常见
并发症,其患病率为非糖尿病者的4倍,常导致患者截肢等严重后果.本文对糖尿病患
者的下肢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远端动脉重建进行综述.

【总页数】2页(P79-80)
【作 者】陈若飞;罗文军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重庆,400010;重庆医科大学附
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重庆,40001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分级与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 [J],
李文丛;朱蕾;李磊
2.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 [J], 黎雅清;张家
俊;林健才
3.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与下肢动脉疾病的关系 [J], 张青
青; 卢宇; 费小蔷
4.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J],
温志刚; 赵昶; 何相成; 陈丽娟; 张晖; 吕丽珍
5.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
性分析 [J], 韩孟冉;敖娜;王鹤;金实;杨晶;都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

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

·专题·通信作者:王富军,Email:wangfujun139@126.com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策略的选择

丁海霞,侯 琳,邢 娜,马红芳,齐会卿,王富军(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arterialdisease,LEA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

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LEAD的治疗各地、各医院方案各异,本文将对目前治疗LEAD的策略进行总结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关键词:糖尿病血管病变;下肢;介入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2019)08-0681-05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19.08.002

SelectionoftreatmentstrategiesfordiabeticlowerextremityarterialdiseaseDingHaixia,HouLin,XingNa,MaHongfang,QiHuiqing,WangFujun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theFourth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WangFujun,Email:wangfujun139@126.comABSTRACT:Diabeticlowerextremityarterialdiseases(LEAD)isoneofthecommonchroniccomplicationsofdiabetesandthemaincauseofdisabilityanddeathindiabeticpatients.Atpresent,treatmentstrategiesofLEADvariesfromplacetoplaceandfromonehospitaltoanother,andthestrategiesforthecurrenttreatmentofLEADwillbesummarizedandcompared,andthebasisforclinicaltreatmentwillbeprovided.KEYWORDS:diabeticangiopathies;lowerextremity;interventionaltherapy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C肽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C肽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C肽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Type 2 diabetes(2型糖尿病)尤其常见。

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成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到了9.3%。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除了遗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以外,还包括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转运异常等等因素。

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y disease, LEAD)是一种比较容易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的并发症。

由于这部分病变并不会引起太多不适症状,因此很容易被人忽视,直至病情较为严重才会被发现。

LEAD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轻病患者的痛苦和避免手术切除等极端情况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寻找与2型糖尿病患者LEAD发生相关的检测指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 FCP)水平与LEAD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

因此,基于这种关联性,更加深入地探索FCP在LEAD临床预警和诊治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FCP水平与LEAD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早期LEAD的预警提供可行的检测方法和策略,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1. 系统收集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测定结果。

2. 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的FCP水平与非2型糖尿病患者的差别,并分析不同患者群体间FCP与LEAD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

3. 建立统计模型,分析FCP对LEAD发生率的预测价值,并评估FCP作为LEAD预警指标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四、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并行设计,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2型糖尿病患者各100例,进行FCP检测,并对比这两个群体的FCP水平和LEAD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疗(全文)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疗(全文)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疗(全文)全世界的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1],我国糖尿病患者也越来越多,DM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就是外周动脉病变(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

PAD可表现为多种多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其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和表现形式;PAD 主要发生在下肢动脉,是全身AS的一部分,DM患者下肢AS发生率高、出现早,进展迅速,涉及范围广,可出现弥漫性病变,是导致急慢性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2],往往可以造成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溃疡甚至截肢等严重后果。

近年PAD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这主要归因于居民普遍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加速、DM发病率增加以及诊疗手段的提高[3]。

1.流行病学研究1.1 PAD在人群中的患病情况以及与T2DM的关系各国乃至我国各地区报道PAD的患病率差异较大,除因为各国人口饮食结构、老龄化程度不同外,还与诊断方法相关。

据美国一项在1999年至2004年所做的国民健康与营养检查的调查数据,人口中ABI≤0.90者为5.9%,其中,40岁以上者为5.8%,即680万人[4];排除这当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发生率仍可达4.7%,相当于560万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PAD[5]。

根据Murabito等[6]1997年所做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道,症状性的PAD患者中,有20%的患者合并糖尿病。

而根据Belch等[7]报道,通过检查ABI,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为20%。

我国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尚无明确统计数据,目前糖尿病患者达9.7%,即我国目前已有1亿多糖尿病患者[8],按照上述比例,我国DM合并PAD的患者数目应该很高。

这些只是症状性的PAD,如果将无症状PAD患者也予以计算,那么DM合并PAD的患病率将会更高。

一项统计德国6880例65岁以上人口的研究中,以ABI≤0.90作为PAD 的诊断标准,发现DM合并PAD患者高达26.5%,而非糖尿病人群中这一患病率仅15.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LEAD) 的特点与外科干预
山西平顺 段红伟
.
DLEAD
概述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diabetic lower extremity – arterial disease DLEAD ),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 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与病人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水 平,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
.
DLEAD
外科干预
干预新技术:包括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双向开通、内膜 下血管成形重返真腔等;对于DLEAD 应积极采用,不可 就简而遗远端困难病变,致治疗血管早期闭塞
干预新理念:尽量减少血管内植入物的使用;植入物可 能遮盖侧枝血管、可能断裂、可刺激血管内膜增生及平 滑肌细胞的迁移,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再闭塞,给再次 治疗带来困难;正确理念是充分利用血管内斑块旋切、 血栓去除装置、药物涂层球囊的新器材,避免全程支架 化及多个短支架重叠等
注重围手术期规范使用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扩血管 等药物
.
DLEAD
小结
DLEAD 具有发病率高、多合并症、高死亡率、 症状不典型、多重症肢体缺血、病变弥漫广泛 和易累及小血管的特点
外科干预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提高手术成 功率、注重远端流出道的开通、运用新技术新 理念
注重围手术期规范的内科治疗,提高远期疗效
高死亡率:DLEAD病人5年病死率高达70~80%,其心梗 和脑卒中的风险分别增加4倍和2~3倍,且PAD越严重预 后越差;“病在腿上,险在心脑”,原因之一是下肢动 脉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的同源性,其二病变限制了病人活 动、血糖更难控制、心肺功能得不到锻炼,加重病情
.
DLEAD
特点
形态学特征:糖尿病血管病机制变不同于普通动脉硬化 所致的动脉狭窄与闭塞:单纯动脉硬化所致狭窄闭塞, 多因动脉内膜斑块破裂、增大,常位于动脉分叉处呈节 段性狭窄闭塞,多累及较大血管;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因 代谢紊乱致动脉中层钙化,形成长节段、弥漫性、多水 平、侧枝循环形成差的狭窄闭塞,且钙化严重,多累及 中小血管(膝下);糖尿病与动脉硬化具有相同高危因 素,糖尿病也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故糖尿病血管病变 更为复杂
.
DLEAD
重视基础治疗
外科干预只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个环节,长期、规范 的内科治疗是保证外科治疗远期效果的基础
DLEAD 外科干预时,应高度重视改变糖尿病人运动少、 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术后应积极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和康复后正规运动治 疗;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和 高血糖
➢ DLEAD 不适应原因在于,高龄、全身状况差、多种合并症的糖尿 病人手术难度明显加大;病变多水平、常累及膝下流出道血管, 外科旁路通畅率也不高。DLEAD 应首选——微创、可重复、可同 时治疗多水平病变的腔内介入治疗;处理近端大血管病变应同时 开通膝下流出道血管病变;保护已经形成的病理性侧枝循环,以 免治疗血管再狭窄闭塞遭致截肢灾难后果;避免使用长段支架
.
DLEAD
特点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症状不典型,又加三 低特点,故病人就诊 较晚,确诊时多为重 症肢体缺血阶段,远 端肢体出现严重静息 痛和缺血性溃疡才被 确诊为PAD,此时外科 治疗难度加大,且效 果难尽人意
.
糖尿病足
DLEAD
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干预
时机与适应症:
➢ 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遵循TASCⅡ(跨大西洋协作组织) 指南,重症肢体缺血(静息痛和肢体远端缺血性溃疡)应积极干 预;重度间歇性跛行(最大跛行距离<200m)经正规运动疗法和 药物治疗无效时谨慎干预;无症状或轻微时以控制危险因素、运 动、药物治疗为主。对长段、膝下动脉病变远期效果不满意
临床症状不典型:1999年,美国PARTNERS研究显示,完 全无症状者约48.3%,46.3%仅有非典型的腿部症状确诊 PAD病人具有典型间歇性跛行者不足6%;因其神经病变 存在,再之活动减少,难以发现典型症状,以致忽略, 这也说明了筛查的重要性
.
DLEAD
特点
多合并症:PAD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70%以 上的DLEAD病人合并心血管疾病,67.06%合并血脂代谢 异常,80%合并不同程度肾功能异常;相当多病人在慢 性动脉闭塞基础上合并有血栓形成,致病情急剧加重; 合并症给后续外科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
.
DLEAD
外科干预
干预程度的把握: ➢ 尤其注重满意的血液动力学。DLEAD 外科干预取得良好
的下肢动脉血流速度,要特别关注病变远端流出道血管 开通状况 ➢ 对于髂股动脉病变,流出道指膝下动脉 ➢ 对于单纯膝下动脉病变,流出道指的是踝下足部血管 ➢ 腔内介入治疗时,膝下流出道血管开通尤其重要,包括 胫前、后动脉和腓动脉,足背、足底动脉,甚至足背足 底动脉弓
.
.
其发生发展是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导致大截肢的最 常见原因,其严重程度也是糖尿病病人死亡和心脑血管 事件最显著的预测因子
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及不明了DLEAD特点, 使不规范外科干预致截肢后果时时发生
.
DLEAD
特点
患病率高:流行病学显示,外周动脉疾病(PAD)总发 病率为12.2%,在糖尿病人群中可达15.1%;同年龄组糖 尿病较非糖尿病者PAD发病率增加2倍;住院糖尿病病人 PAD发生率可达19.47~23.80%
➢ DLEAD适应症:有症状按TASC实施;已有重症肢体缺血者积极外科 干预;无症状的糖尿病PAD病人,应明确其病变部位;对于短段病 变、近端主髂动脉病变、单一病变外科干预效果好,即使病人症 状不典型,为避免病变进一步加重蔓延,还应考虑外科干预
.
DLEAD
外科干预
制定干预策略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干预,TASC指南中措施包括:A 级病变 (短段病变)建议腔内介入;B 级病变(较短病变)倾向腔内介 入;C 级病变(较长病变)倾向外科旁路手术;D 级病变(长段 病变)建议外科旁路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