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绪论

一、服装结构设计得性质

服装结构设计学就是服装专业得主干课,就是研究以人为本得服装结构平面分解与立体构成规律得学科。它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生产工艺学等多方面得知识,就是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得实践性较强得学科。

现代服装工程就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

二、服装结构设计得方法

1.平面结构设计

将指定得服装款式,结合人体穿衣得动、静及舒适要求,运用一定得计算公式,变化原理通过平面结构制图方法将服装整体结构分解为基本部件或样板得结构设计过程。主要有比例分配法与原型法两种。

比例分配法

原型法

2.立体结构设计

将样布披覆在人体模型上,运用边观察边造型边裁剪得手法,直接裁剪岀指定得服装款式或经整理成服装得基本纸样得设计过程。

单一式

混合式

展平式

三、服装结构得内容

服装人体工学

规格设计

服装设计原理

服装平面、立体结构设计得方法

特体服装得结构处理

计算机辅助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庛病与修改

第一章服装与人体工学

第一节人体得构成

一、人体主要部位得构成

人得基本体型由头部、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四大部分构成。

二、人体主要基准点得构成

人体主要基准点就是服装人体测量、结构设计制图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主要基准点得构成分前面、后面与侧面两大部分。

1、头顶点:人站立时头顶部最高点,位于人体中心线上,就是身高测量得基准点。

2、颈围前中心点:连接左右锁骨之中点。

3、颈侧点:位于颈侧面根部,从人体侧面观察,位于颈根部宽度得中心点偏后得位置,此基准点不易确定,宜斟酌而定。

4、肩峰点:肩胛骨肩峰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5、肩端点:位于肩峰点偏前得位置,此点就是衣袖缝合线袖山得位置,同样也就是肩宽、

袖长确定得基准点。

6、前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前面形成绉纹得起点,此点位置因人

而异。7、乳头点(胸高点):胸部最高点即乳头得中点。

8、腰围线前中心点:腰围线与前中心线之交点。

9、腹部前突点:位于前中心线腹部向前最突出点。

10、膝盖骨中点:膝盖骨得中心点。

11、大转子点:大腿股骨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12、颈围后中心点(颈椎点):颈后第6-7颈椎得突出点,就是背长测量得基准点。

13、后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后面形成绉纹得起点。

14、腰围线后中心点:腰围线与后中心线之交点。由于人体型得关系腰围后中心点往往比腰围线前中心点稍低。

15、肘点:上肢弯曲时肘关节向外最突出点。

16、臀部后突点:臀部向后最突出点。

17、手根点:位于手腕部后外侧最突出点,就是测量袖长得基准点。

18、外踝点:踝关节向外侧突出点。

三、人体主要基准线得构成

人体基准线就是结构设计得根基,也就是理解人体形体结构得基础。

1、颈根围线:就是人体躯干与颈部得分界线。此基准线通过颈部前、后中心点、颈侧点。

颈部前中心点略低颈部后中心点1cm左右。

2、臂根围线:人体躯干与上肢得分界线。

3、肩线:肩端点与颈侧点得连线。

4、胸围线:经过两乳头点得水平围线。

5、腰围线:人体腰部最细部位得水平围线。

6、臀围线:人体臀部最丰满部位得水平围线。

7、袖肘线:通过肘关节得水平线。

8、膝盖线:通过膝盖中点得水平线

四、人体主要体表形态得构成:

人体由骨胳、关节、肌肉等组成,它们就是决定人体体型得基本因素。

骨胳就是人体内固定得支架,由二百多个不同形态与尺寸得骨头所组成。

关节就是骨与骨之间连接得部位,人体得所有动作都就是与关节有关,它就是人体运动得枢纽,关节有不同得形态与种类。

人体得肌肉组织极其复杂,分布于人体得各个部位,人身上有五百多块可分离得肌肉,肌肉附于骨骼与关节之上。

第二节人体得体型特征

一、人体得比例

我国正常成人男女得人体比例为七头至七头半高。

二、人体体形生长变化规律

不同得年龄段,人体比例各不相同。人体体形生长变化规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三、男、女、童体型差异

1、儿童体型特征

儿童体型与成人体型得差别:

(1)下肢与身长比越年幼腿越短,1~2 岁得孩子,下肢大约就是身长得32%

(2)与小腿比越年幼得孩子大腿越短。随着成长,下肢与身长得比例逐渐接近1:2,其中

腿得增长很显著,1 岁乳儿大腿得内侧尺寸只有10cm,而 3 岁时就是15cm,8 岁时就是25cm,10 岁时就是30cm,与身长得增长率比其她部位大。

(3)儿童得头身比如下图所示

(4)8 岁前得孩子男女没有体型上得差异,几乎就是完全相同得小儿体型。

(5)从侧面瞧童体腹部向前凸出,乍一瞧就象肥胖型得成人一样,但就是,成人得后背就

是平得,

而儿童由于腰部(正好就是在脐正后得背部)最凹,因此,身体向前弯曲,形成弧状。

(6)颈长乳儿得颈长只有身长得2%左右,但1~2 岁就就是达到3、5%,6 岁时就达到4、

8%。

(7) B 类体型腹部在后面(腰部)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侧腹其次,前腹部沉积有非常多得

肪,向前方挺出。下肢中得大腿受腹部前凸得影响,前面比后面沉积有皮下脂肪就是一般倾向。

2、男女体型差异

胸部差异女体为以BP为顶点得圆锥体—用对准BP得省道消除前浮

男体为盆状体—用不对准BP得省(撇胸)或工艺方法消除前浮肩部差异女体﹤3 个头宽男体=3个头宽

男体肩斜≥女体肩斜=22°

B﹡﹣W﹡男体为Y体(22~17㎝)A体(16~12㎝)B体(11~7 ㎝)C体(6~2 ㎝)

H﹡﹣B﹡男体为2~4㎝

前后腰节差男(前腰节-后腰节)=﹣1、5㎝

女(前腰节-后腰节)=1㎝

第三节人体测量

一、测量工具

1、人体测高仪:主要由一杆刻度以毫米为单位垂直安装得尺及一把可活动得尺臂(游标)

组成。

2、直脚规:用于测量人体短而不规则部位得直线距离。

3、弯脚规:用于人体不能直接以直尺测量得两点间距离得测量。如肩宽,胸厚等部位得

尺寸。

4、软尺:最常见、最简易得人体测量工具之一,一般以厘米(cm)为单位。

5、人体截面测量仪:用于测量人体水平与垂直横截面尺寸得仪器。

6、现代化测量工具:如电子激光扫描,摄影仪等。

二、测量注意事项

被测者挺胸直立,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自然呼吸,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自然伸直膝部,保持立正姿势,裤带放松,软尺轻紧适宜。

三、人体测量得部位与方法

1、测量基准点、基准线

要点:基准点——常就是骨骼得端点

基准线——常就是人体形体凹凸状变化大得部位

重要得点、线:BNP、SNP、BP、EP、踝点、NL 、BL、UBL、LBL、WL、HL、MHL、股下长

2、测量方法

产业常用方法:软尺测量(坐姿、立姿)

科研常用方法:常规:马丁测量法、截面测量法

特殊:莫尔等高线法、三维全息非接触测量法

3、常用测量方法与项目:

前腰节长——自SNP~WL沿体表过BP 得垂直长

后腰节长——自SNP~WL沿体表过脊骨得垂直长

衣长——自BNP~所需部位得垂直长

袖长——自SP~所需部位沿手臂形态得长

胸围——通过左右BP 得水平围长

领围——沿BNP、SNP、FNP 为基础领围,实际领围在颈部领高部位围量

肩宽——左右SP 通过BNP 得横长

腰围——通过腰部最细部得水平围长

裤长——腰围线~踝骨附近得垂直长

臀围——通过臀部最丰满处得水平围长

上裆长——腰围~臀凹处得垂直长,或裤长—股下长

注意:测量方法必要时要示范,特别注意围度尺寸要达到水平围长得要求。

第四节服装放松量与人体运动得关系

一、放松量确定得原则

1.体形适合原则

肥胖体形得服装放松量要小些、紧凑些,瘦体型得人放松量可大些,以调整体形得缺陷。

2.款式适合原则

决定放松量得最主要因素就是服装得造型,服装得造型就是指人穿上衣服后得形状,它就是忽略了服装各局部得细节特征得大效果,服装作为直观形象,出现在人们得视野里得首先就

是其轮廓外型。体现服装廓型得最主要得因素就就是肩、胸、腰、臀、臂及底摆得尺寸。

3.合体程度原则

真实地表现人体,尽量使服装与人体形态吻合得紧身型服装,放松量小些;含蓄地表现人体,宽松、休闲、随意性得服装,放松量则大些。

4.板型适合原则

不同板型其各部位得放松量就是不同得,同一款式,不同得人打出得板型不同,最后得服装造型也千差万别,简洁贴体得制板,严谨得服装、有胸衬造型得服装放松量要小些,单衣、便服要大些。

5.面料厚薄原则

厚重面料放松量要大些、轻薄类面料得放松量要小些。

二、放松量与空隙度得关系

三、各部位放松量大小

第五节制图基本知识

一、基本术语

1、基本线:构成服装结构制图得框架得线条;

2、结构线:客观反映服装内部结构得线条;

3、轮廓线:适合人体体型、款式特点,表示服装外形得线条;

4、尺寸标注线:标注服装结构计算公式及细部尺寸得辅助线条。

二、制图规则符号

(一)制图规则

1.服装结构制图顺序:先前衣片,后后衣片;先长度线,后围度线;先基本线,后结构线,再轮廓线。

2.服装结构制图(包括技术要求与其她说明)得尺寸,一律以厘米为单位。

3.服装结构制图部位、部件得每一尺寸,一般只标注一次,并应标注在该结构最清晰得图形上。

4.结构制图所用线条(基础线、结构线、轮廓线、尺寸线等)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5.服装主要部位得尺寸标注应尽量采用比例分配方式表示,以适合不同规格尺寸计算要求。

(二)制图符号

1.服装制图主要部位代号服装制图主要部位代号

胸围——B 腰围——W 臀围——H 领围——N

胸围线——BL 腰围线——WL 臀围线——HL 领围线——NL

肘线——EL 膝盖线——KL 胸高点——BP 颈肩点——NP

袖窿长——AH 长度——L 中腹围——MH 肩宽——SW

背宽——BW 前胸宽——FW 领宽——NW 领深——NH

前中线——FCL 后中线——BCL 颈前点——FNP 颈后点——BNP 颈侧点——SNP 袖山高——ST

2.结构制图符号

三、制图工具

1.直尺:以公制为计量单位得尺子,一般以厘米为单位。

2.角尺:两边成直角90°得尺子。

3.弯尺:两侧分别为弧线状得尺子,主要用于绘制侧缝线,袖缝线等弧线。

4.自由曲线尺:可以任意弯曲得尺,一般用来测量直尺不能测量得弧线长度得尺子,也可用来绘制弧线。

5.比例尺:用来按一定比例缩小或放大绘制结构图得尺子。常见得有三棱比例尺, 6种不同得有比例。

6.曲线板:服装专用得曲线板用来绘制袖笼、袖山、侧缝、裆缝等部位得曲线。

7.针管笔:绘图专用水笔,其常用得规格有0、3、0、6、0、9mm等几种,一般用来分别绘制结构线、轮廓线等。

四、服

装结

构线

得名

1.

上衣

前、后

衣片结构线得名称

2.袖子结构线得名称

3.裤(裙)前片、后片结构线得名称

4.中式服装得结构线得名

第六节成衣号型标准与成衣规格设计

一、GB服装号型

1、号型定义

"号"就是人体得身高,以CM为单位,就是服装结构设计与选用服装长短得依据。

"型"指人体得上体胸围或下体腰围,以CM为单位,就是服装结构设计与选用服装肥瘦得依据。

2、体形分类

以人体得胸围与腰围得差数为依据来划分体型,并将人体体型分为四类,体型分类代号分别为Y、A、B、C。

3、号型标志

号型得表示法为号与型之间用斜线分开,后接体型分类代号。

4、号型应用

号:服装上标明得号得数值,表示该服装适用于身高与此号相近似得人。

型:服装上标明得型得数值及体形分类代号,表示该服装适用于胸围或腰围与此型相近以及胸围与腰围之差数在此范围之内得人。

5、号型系列

号型系列就是服装批量生产中规格制定与购买成衣得依据。号型系列以各体形中间体为中心,向两边依次递增或递减组成。身高以5CM分档组成系列,胸围以4CM分档组成系列,腰围可以4CM或2CM分档组成系列。身高与胸围、腰围搭配分别组成5·4、5·3或5·2号型

系列。

二、成衣规格设计

控制部位数值就是人体主要部位得数值(系净体数值),就是设计服装规格得依据,成衣规格尺寸指服装关键部位得尺寸。上衣通常有衣长、胸围(B)、总肩宽、袖长、领大五个部分得尺寸,下装通常有裤(裙)长、腰围、臀围三个部位得尺寸。

男上装规格设计

女上装规格设计

男、女下装规格设计

第一章服装与人体工学

第一节下体得体型特征及测量

一、下肢特征

人体得下肢由胯部,腿部与足部组成。腿部上粗下细,大腿肌肉丰满、粗壮,小腿后侧形成"腿肚"。从正面瞧,腿部得大腿从上至下略向内倾斜,而小腿近于垂直状。从侧面瞧,大腿略向前弓,小腿略向后弓,形成S型曲线状。

从臀股截面图瞧,胯部两侧最宽处为大转子。两腿直立时,臀大肌向后隆起。

从人体得腰臀截面图瞧,两截面在前面得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长度不等上,而在后面得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形状不同上。臀突部由于肌肉厚实,形状比腰部尖圆。

二、下体静态参数

人体以前中心线与后中心线为对称,前后为非对称。人体腹部与前中心得垂直倾角α=8°,臀部侧面垂直倾角δ=8°,臀突垂直倾角β=20°左右。臀沟垂直倾角γ=10°~?12°(男小,女大),

三、下体动态参数

四、测量部位

五、裤装主要结构线名称

一、

1、按长度分类:迷您裤,短裤,中裤,中长裤,吊脚裤,长裤等。

2、按腰部形态分类:连腰裤,装腰裤,高腰裤,低腰裤等。

3、按外形轮廓分类:三角裤,灯笼裤,马裤,裙裤,喇叭裤,西裤,直筒裤,锥形裤等。

4、按穿着层次分类:内裤,外裤等。

5、按性别与年龄分类:男裤,女裤,童裤等。

二、裤装得基本规格设计

裤长L=0、6G+(0-2)cm

腰围W=W*+(0-3)cm

(2-6)cm (贴体)

臀围H=H*+x (6-14)cm (合体)

14cm以上(宽松)

脚口大=0、22H

中档大=脚口大+(4-6)cm

上裆长=H/4+2或=G/10+H/10-m(女0,男、童1)

腰围=W/4-1(cm)+褶量

前臀围=H/4-1(cm)

裆宽=0、05H或=0、07H

腰围=W/4+1(cm)+省量

后臀围=H/4+1(cm)

裆宽=0、11H或=0、09H

三、裤装基本结构

G=160 cm, W=68+2=70 cm,

H=92+6=98cm, L=98cm

(一) 前裤身

1、前侧缝线(1),上平线(2),裤长线(3),横裆线(4),臀围线(5),中裆线(6)

2、前臀宽线(7),前裆宽点(8),前挺缝线(9),前中裆大点(10),前脚口大点(11)

3、腰侧点(12),前腰点(13),画顺前侧缝线(14)

4、重新确定前裆宽点(8'),画顺前裆弯弧线,前缝线(15),下裆缝线(16)

5、画顺腰口线及脚口线

6、确定褶位及褶量

(二) 后裤身

1. 上平线,臀围线,横裆线,中裆线,脚口线均由前裤片作延长线而得

2. 侧缝线(17),臀宽线(18)

3. 裆宽点(19),挺缝线(20),中裆大点(21),脚口大点(22),腰侧点(23)

4. 画顺侧缝线(24),重新确定后裆宽点(19')

5. 上裆缝线,裆弧线(25),下裆缝线(26)

6. 画顺腰口线,脚口线

7. 确定省位及省量

第三节裤装得结构分析

一、裤装得放松量

服装得规格主要由人体得净尺寸与放松量两部分构成。人体净尺寸可实际测量获得,而放松量却就是灵活多变得。它涉及到裤装得品种、款式造型、流行趋势、着装者得体型、性别、生活习惯、面料特征与个人得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

二、腰、臀差得处理

1、腰臀差得大小

2、褶得分布

3、省得分布:

三、腰臀围得分配比例

人体得侧缝线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位于侧缝线前部得腰臀为均匀得圆弧状,而位于后侧得腰臀部为曲率变化较大得圆弧状,因此后臀围应大于前臀围。所以在裤装基本结构中,采用前臀围为H/4-1cm,后臀围为H/4+cm1。为使腰部得分配方式与臀围一致,便于计算,也采用前腰围W/4-1cm,后腰围W/4+1cm得分配形式。

四、中裆围、脚口围得分配比例

中裆围与脚口围主要关系到造型,其大小可由款式而定。由于臀围得分配为前小后大,为保持裤身得整体平衡,前中裆与脚口围较后中档与脚口围要小,随着前后裤片比例大小得变化,前后中档围与脚口围得差数也随着变化。

五、前后上裆宽得分配比例

观察人体得侧面,臀部为一个前倾得椭圆形。以耻骨联合点作垂线,前一半为凸点靠上得腹凸,靠下较平缓得部分就是前裆弯,故前裆弯小而平缓。后一半为凸点靠下得臀凸,也就是后裆弯。由于后裆弯通过臀部转向腹部,且臀突靠下面挺起,所以后裆弯较急而深。另外,从人体臀部运动屈大于伸得规律,要求后裆宽增加必要得活动量,因此后裆宽应大于前裆宽。

六、上裆长得确定

测量法:

1、测量人体下裆长,用裤长减去下裆长,为上裆长。

2、量取腰节线至臀凹处得长度。

3、人体坐在椅子上,测量腰部至椅面得长度再加上3cm。

计算法:

1、H/4+2cmS

2、L/10+H/10+6cm

3、G/10+H/10-m{1男,0女}

七、后上裆缝倾角与起翘量得确定

后上裆缝倾角得变化与人体特征与裤装造型有关。在一般基本裤装结构中,后上裆缝倾角控制在0°到20°之间(男小,女大)。从人体来讲,后上裆缝倾角随臀高得增加而增加。从造型来讲,它与前后裤片收褶、省量有关。当前裤片不收褶或收褶量很小时,前侧缝线撇进量d增加,但d量得增加有一定得限度,这个量就就是当前后侧缝撇进量相加为(d+e)。此时将(b+c)得量放在后上裆缝线处,约10°左右,加上基本结构中得10°,最大可达22°。如果用15:X来表示后上裆缝倾角,贴体裤X在4~5之间,合体裤X在2、6-4之间,宽松裤、便裤等X在0-2之间。

八、腰口线得定位

在裤子基本结构中,腰围线(除去腰宽)基本定在人体胯骨点以上1cm 得水平位置上,此腰位为标准束腰位。但在实际中,由于款式得变化,束腰位置往往在标准位置上有所变化,如贴体得牛仔裤、筒裤等束腰位置低于标准位置2-3cm,而一些宽松得裙裤、灯笼裤得束腰位置常高于标准位置1cm左右,在束腰位置确定之后,腰头得宽窄可根据款式造型任意确定。

九、下裆缝垂直倾角与裤形得关系

第四节裤装结构变化原理及应用

一、贴体裤

H=H*+x(x≤6cm)

W=W*+(0-2)cm+腰位下降2cm时所增加得腰大2cm =W*+(2-4)cm

上裆长=G/10+H/10-(0-2)cm 由于H较小,虽然腰位降低2cm,但上裆长不宜简单得一概减2cm。

后上裆缝倾角在11°至15°之间,最大可为20°,若用15:x表示,x=4-5。

中档围线在基本裤装基础上向上提2cm左右。

前腰=W/4 臀=H/4-(0-1)cm

裆宽=0、05H -(0-0、5)cm

后腰=W/4 臀=H/4+(0-1)cm

裆宽=0、11H-(0-1)cm

例1牛仔裤

G=160cm, W=68+4=72cm, H=94+4=98 cm, L=102cm, 脚口=18 cm

例 2 男牛仔裤: G=174cm, W=70+4=74cm, H=94+6=100cm, L=105 cm, 脚口=22cm, 中档=24cm

例 3 小

喇叭

裤:G=1

60cm,

W=68+

4=72cm

H=92+4

=96cm,

L=102c

m, 脚口

=24cm

二、合体型

例 1 男西裤:G=174cm,

W=74+2=76cm, H=94+9=103cm,

L=106cm, 脚口=23cm, 中档

=25cm

例 2

女西

裤:G=

160c

m,

W=68

+2=7

0cm,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习题(精华).doc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习题 第一学期: 《服装结构设计(下装)与制图基础》 1、用比例法或原型法:分别按1: 1与1: 5两种比例对下装进行训练,并裁剪成纸样。 2、根据实际需要和服装流行趋势,设计下装款式5款,任选2款作结构制图,要求按 1: 5比例。 《服装纸样设计初步》 1、川展放法、剪叠法、复合法完成对腰省对腹省转移的练习。 2、从基本图形入手,做出基本原型图,利川纸样设计方法对细部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变形,使之成为新结构的分解或展开形式。 根据实操评定成绩 第二学期: 《女装上衣衣身结构设计与制图》 1、对前片衣的八个部位的省道(缝)分割线进行练习。 2、用比例法或原型法分别按1: 1或1: 5比例对女装、春秋装进行结构设计,并剪成纸样。 3、根据实际需要和服装流行趋势设计款式5款,任选2款作结构制图,并按1: 4比例制图。 根据实操评定成绩 《衣领结构设计与制图》 1、完成无领结构设计与制图,要求按1: 5比例剪成纸样。 2、关闭领、翻领、装脚领的结构设计与制图,要求按1: 5比例剪成纸样。 3、驳领西装,时装领的结构设计与制图,要求按1: 5比例剪成纸样。 4、对衣领造型款式图的设计20款,做在A4纸I二。 根据实操评定成绩 《衣袖结构设计与制图》 1、用原型法完成一片袖的结构制图,一片袖转化为二化袖,一片袖转化为插肩袖及结 构制图。要求按1; 5比例裁剪成纸样。 2、对衣袖造型款式图的设计20款,做在A4纸上。 根据实操评定成绩 《女装整体结构设计与制图》 1、自由设计女时装5款,做在A4纸上。并任选一款制图,要求按1: 5比例完成。 2、能正确审视服装效果图,包括:款式轮廓、类别、款式功能属性、规格、结构分析。根据实操评 定成绩 《口本女装原型制图原理,方法与步骤》 1、要求在原型版的基础上对立领连袖女衬衫制图。按1: 5或1: 1比例完成。 2、驳头女西装领原型制图及其驳头造型变化。按1: 5比例完成。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教案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第一部分教育目标 一、理论教育目标: 本学期课程设有《童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旗袍与中式服装结构变化与制图》、《特殊体型制图》三部分组成。童装部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男童装、女童装与童装的结构设计与款式变化、掌握童装讲究外形的装饰性和常常采用在外形上以各种形态来分割衣片。了解旗袍和中式服装变化主要表现在款式结构上,掌握中式服装与其它服装在制图上的区别。对特殊体型的服装以西裤为例作凸臀、平臀、凸肚、O型腿、X型腿的介绍理解并掌握;理解上装以挺胸、驼背、高低肩等为内容及处理方法。学好服装结构设计是为后续服装制版与缩放奠定基础。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童装、旗袍和中式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制图的基本知识、制图要求规范。掌握旗袍的制图方法和中式服装的结构变化的区别,以旗袍为例进行改革,设计礼服的训练。掌握特殊体型结构制图与处理方法。能用结构设计与制图表现平面或立体造型效果,为设计时装及制版与缩放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第一:童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第二:旗袍、中式服装结构变化与制图 第三:特殊体型结构制图与处理方法 第一:童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童装是指儿童时期的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穿着的服装总称。儿童时期是指从出生起到小学毕业的一段时期。掌握童装设计从穿着场合划分、从功能上划分、从面料上划分。掌握儿童在生长时期的体型、性格、爱好、活动和心理发展等特点,再结合服装材料的性能,进行设计和结构设计。掌握童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及制图要求规范。 教学要求: 1.了解童装设计的分类和款式设计的要点。 2.掌握童装款式设计对面料的需求。 3.掌握童装结构制图的基本知识及制图的一般步骤。 4.掌握童装整体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 概述:在结构设计童装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不同年龄段,再按照不同体型特征。(婴儿0--1岁、幼童1--3岁、小童4--6岁、中童7--12岁、大童13--16岁)。 第二:款式造型力求简易,活动方便舒服。童装设计应把儿童穿着舒适性、符合童装的主要功能作为依据。 第三:在制图时应注意尺寸的合理性,在腰部地方不要缩腰。 第四:掌握童装的结构设计与款式变化。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标准

服装结构制图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服装原型结构设计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管理专业(服装制版专门化方向) 1. 前言 1. 1 课程性质 服装原型结构设计是服装制作与管理专业(服装制版方向)的一门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以学习服装结构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其功能是在于通过系统地学习服装结构制图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方法和变化规律,掌握服装基本款式的结构制图,并能初步掌握服装款式变化结构制图,达到服装制版的上岗要求。 1. 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通过行业专家对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服装结构制图专业流程为主线,按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程要求掌握的服装结构制图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包括服装结构制图与人体的关系、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理论知识、服装基本款式结构制图的方法和步骤,能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制图方法,进行服装基本款式的结构设计和制版,能进行一般服装工业化样板的设计制作。 本课程建议课时252。 2. 课程目标 熟悉服装原型结构相关知识,掌握服装平面结构设计的方法、步骤及样板制作,能掌握服装基本款式工业化样板的设计制作,掌握一般服装裁剪和缝制工艺,形成以下职业能力,为上岗就业做好准备。 职业能力目标: ●会进行人体和服装测量 ●熟悉服装成品规格与服装号型 ●会大类产品样衣打版 ●会样衣打版后复核校对 ●能对服装款式进行合理可行的解析评判,具有提出合理化修改意见的能力 ●能够依据人体特征制定样板设计方案并实施 ●能审视和分解服装效果图的 ●能对服装结构和工艺方案进行评判 ●能够深入理解服装结构综合设计的内涵和知识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服装结构设计教案设计

绪论 一、服装结构设计的性质 服装结构设计学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生产工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艺术和科技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 二、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 1.平面结构设计 将指定的服装款式,结合人体穿衣的动、静及舒适要求,运用一定的计算公式,变化原理通过平面结构制图方法将服装整体结构分解为基本部件或样板的结构设计过程。主要有比例分配法和原型法两种。 比例分配法 原型法 2.立体结构设计 将样布披覆在人体模型上,运用边观察边造型边裁剪的手法,直接裁剪岀指定的服装款式或经整理成服装的基本纸样的设计过程。 单一式 混合式 展平式 三、服装结构的容 服装人体工学 规格设计 服装设计原理 服装平面、立体结构设计的方法 特体服装的结构处理 计算机辅助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庛病与修改

第一章服装与人体工学 第一节人体的构成 一、人体主要部位的构成 人的基本体型由头部、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四大部分构成。 二、人体主要基准点的构成 人体主要基准点是服装人体测量、结构设计制图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主要基准点的构成分前面、后面与侧面两大部分。

1.头顶点:人站立时头顶部最高点,位于人体中心线上,是身高测量的基准点。 2.颈围前中心点:连接左右锁骨之中点。 3.颈侧点:位于颈侧面根部,从人体侧面观察,位于颈根部宽度的中心点偏后的位置,此基准点不易确定,宜斟酌而定。 4.肩峰点:肩胛骨肩峰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5.肩端点:位于肩峰点偏前的位置,此点是衣袖缝合线袖山的位置,同样也是肩宽、袖长确定的基准点。 6.前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前面形成绉纹的起点,此点位置因 人而异。7.乳头点(胸高点):胸部最高点即乳头的中点。 8.腰围线前中心点:腰围线与前中心线之交点。 9.腹部前突点:位于前中心线腹部向前最突出点。 10.膝盖骨中点:膝盖骨的中心点。 11.大转子点:大腿股骨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12.颈围后中心点(颈椎点):颈后第6-7颈椎的突出点,是背长测量的基准点。 13.后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后面形成绉纹的起点。 14.腰围线后中心点:腰围线与后中心线之交点。由于人体型的关系腰围后中心点往往比腰围线前中心点稍低。 15.肘点:上肢弯曲时肘关节向外最突出点。 16.臀部后突点:臀部向后最突出点。 17.手根点:位于手腕部后外侧最突出点,是测量袖长的基准点。 18.外踝点:踝关节向外侧突出点。 三、人体主要基准线的构成 人体基准线是结构设计的根基,也是理解人体形体结构的基础。 1.颈根围线:是人体躯干与颈部的分界线。此基准线通过颈部前、后中心点、颈侧点。 颈部前中心点略低颈部后中心点1cm左右。 2.臂根围线:人体躯干与上肢的分界线。 3.肩线:肩端点与颈侧点的连线。 4.胸围线:经过两乳头点的水平围线。 5.腰围线:人体腰部最细部位的水平围线。 6.臀围线:人体臀部最丰满部位的水平围线。 7.袖肘线:通过肘关节的水平线。

服装设计入门

第一章服装结构设计基础知识 何为服装结构设计?为何学习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人体对服装结构设计有何重要关系?服装的加放松度如何掌握?等等……我们只有将这些问题探讨清楚后,才能主动地将结构知识学好,使其为服装设计服务。 第一节服装结构设计概况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中一门独立的重要学科,也是服装生产制作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其知识结构涉及到人体解剖学、人体测量学、服装造型设计学、服装工艺学、服装卫生学、美学及数学等,是艺术和科技相互融洽,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服装结构设计位于服装设计的中间环节,前有服装造型设计,后有服装工艺设计。造型设计蕴含着服装外形的审美性,结构设计蕴含着款式构成的合理性,工艺设计蕴含着结构关系的可行性。服装结构设计它将造型设计所确定的立体形态的服装轮廓造型和细部造型分解成平面的衣片,揭示出服装细部的形体、数量吻合关系、整体与细部的组合关系,修正服装造型设计中不可分解的部分,改正费工费料及不合理的结构关系,从而使服装造型更趋于合理与完美,它是服装造型设计的继续与补充,是将服装造型设计的构思及形象思维结果变化成服装平面结构图的整个工作过程。它即忠实于“原作”,又包含了再创作。同时,服装结构设计还为服装缝制加工提供了成套的规格齐全、结构合理的系列样版,为部件的吻合提供了数值依据和实物保障,有利于制作出能充分体现设计风格的服装。因此,服装结构设计既是服装造型设计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服装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在整个服装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服装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在于能系统地掌握服装结构的内涵,包括整体与局部的解析方法、相关结构线的吻合、功能性与结构设计的关系、整体结构的平衡、平面与立体构成的各种设计手法、工业用版的制定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运用等等。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关系的实用性学科,是严密的科学性与高度的实用性的统一。服装结构的设计方法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实践才能理解和牢固的掌握。掌握了 服装结构设计技法后,对任何高难度的、复杂多变的服装款式,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裁剪。

服装结构设计教案

服装设计专业班级: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一):原型知识和女装原型制图 重点:女装原型制图 难点:女装原型制图的要点及胸腰差的处理 一、复习与引入 1.比例裁剪法的原理是什么? 2.女衣身基型的设计要点是什么? 二、服装原型知识 1.服装原型的概念 服装原型创立于日本,是一种科学的裁剪方法。它以人体的净尺寸数值为依据,将人体按平面展开后加入基本放松量制成服装基本型,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各种服装的款式变化,如根据款式造型的需要,在某些部位作收省、褶裥、分割、拼接等处理,按季节和穿着的需要增减放松量等。服装原型只是服装平面制图的基础,不是正式的服装裁剪图。 服装原型的特点 1)准确可靠。原型来自人体,是人体各部位的平面分解。 2)简便易学。原型不是服装裁剪图,而是服装裁剪的基础图,裁剪制图时只要按照各部 位所注的尺寸,就能画成裁剪图,不必计算,也没有任何计算公式。 3)可以长期使用。服装原型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要体型不变,可以长期使用,而且适用 于单、夹、棉等各类服装品种及各种服装式样。 2.原型的分类 1)按其性别年龄分:可分为女装原型、男装原型、少女原型和儿童原型等。 2)按其人体各部位分:可分为衣身原型、袖子原型及裙子原型等。 正常人体左右两边对称,制图时只需作半身图。按照女装习惯和女装成衣的一般要求,右半身为门襟,故制前衣片原型图时,只画右半身,而男装只画左半身。也就是说在制图时,女装后中线在图纸的左方,前中心线在图纸的右方。 我国人体原型与日本较接近,国内出版的时装书刊广泛应用日本的原型裁剪法,常见的有文化式原型和登丽美式原型。特别是日本文化式原型的裁剪法,简单易学,传播最广,影响较大。登丽美式在国内应用也较广。 文化式又称胸度法,需要净胸围、背长两个尺寸就能做出上衣原型(胸围放松量女装为10cm,童装为14cm,男装为18~20cm)。 登丽美式又称短寸法,需要净胸围、背长、胸宽、背宽、小肩、颈围、乳间、袖长八个参数才能做出上衣原型(胸围放松量女装为8cm,男装为16cm)。 三、女装原型制图 (一)型号与规格 号型文化式女装原型的规格是参照日本工业规格JIS标准制定的,它是以S、M、ML、L、LL表示小、中、中大、大、特大的系列号型。 规格(见表8-1) (二)原型结构制图 1. 衣身原型(见下图)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

新化职业中专服装专业 教案 审阅签名:年月日

二、人体关节与服装的关系 骨与骨之间的连接为关节(见图1-1-4),人体通过关节来表现一定的运动形式,如屈伸、收、外展、回旋等。活动时关节的外形也即服装的外形会产生变化,形成了衣服的皱褶。我们学习服装的造型结构,尤其要掌握肩关节、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位置的活动变化情况,以便在裁剪时确定好开格线、装、连、插、破的位置和设计适应活动需要的放松量。图片展示 图1-1-3 人体骨骼图

三、人体测量过程与方法(要求准确、全面) 1、人体测量工作过程(见图)图例展示 讲解示 分析穿着者的年龄、职业,询问款式要求和穿着要求 观察穿着者的体型有否特别,在测量单上画出款式图 核料:衣料缩水;长短够用;条格、图案倒顺情况等腰水平部位测量(由上而 下、由前而后):颈围、 胸围、腰围、臀围等 分析记录数据。 复核有疑问的数据 垂直部位:腰节、衣长、 袖长、裤(裙)长、直裆 等 对测量围度数据 进行加放 剪小块布样贴在测量单 上 记录测量数据 人体测量工作过程 准备工作测量工作收尾工作

2、人体测量注意事项 (1)测量人体时要求被测者站立正直,双臂下垂,姿态自然,不得低头、挺胸。软尺不要过紧过松,长量时尺要垂直;横量时,尺要平衡,前后保持同一水平上。 (2)要了解被测者工作性质、穿着习惯和爱好,并征求被测者意见和要求,以求合理、满意的效果。 (3)测量人体时要区别服装的品种类别和季节要求,冬量夏衣、夏量冬衣要掌握尺寸放缩规律。 (4)对特殊体型(如鸡胸、驼背、大腹、凸臀)应测特殊部位,并做记录,以便制图时做相应的调整。 (5)在放松量表中所列的各品种的服装放松量,是根据一股情况制定的,而且只供实际运用时参考。由于服装款式和习惯爱好要求的不同,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 3、人体测量的部位和方法(见图) (1)测量水平部位 ①头围:两耳上方水平头部最大的地方围量一周。 ②颈围:从颈窝点绕第七颈椎,沿颈根部位围量一周。 ③总肩宽:从后背左外肩端量至右外肩端的水平弧。 ④胸围:软尺从腋下穿过,在胸部最丰满处(乳峰)以稍松而不滑落为宜,另按需要加放。 ⑤胸高:从颈侧点量至乳峰点的位置。图例展示 示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第一章 绪论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了解服装结构设计、结构制图的性质、作用与目的。掌握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名称。掌握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是为后续服装制版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明确服装结构设计的表现形式,包括服装结构制图等基本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服装结构设计与结构制图中的部位、部件的术语、名称。 3、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结构制图的目的,学科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概述 一、性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理论及技能的主要课程之一。 (一)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立体构成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内涵和各部相互关系,具有装饰与功能性的设计。 (二)结构制图:是以人体体型、服装规格、服装款式、面料质地性能和工艺要求为依据,运用制图方法画出服装衣片和部件的平面结构图,然后将其裁成衣片。 二、现代服装工程是有三大部分组成: 服装设计是一个总称,是设计者将构思变成服装成品的过程。是构思与表现、制作与穿着。 1、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款式设计表现)构成、衣料选定、色彩的搭配、化妆配饰等,主要是以效果图的形式反映的,它包括设计者的风格、个性,能够影响服装流行趋势,引导消费等因素。 2、服装结构设计:要求掌握(1)了解人体结构并能画出人体的20个主要部位。(2)准确测量人体的尺寸和服装号型系列GB国标的应用。(3)审视服装效果图、服装款式图。(4)服装结构制图的方法与原理---是将造型设计的立体效果,将其分解展开成平面的衣片结构设计,平面、立体(原型与基型)(5)装饰与功能性的设计。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教案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教案 第一部分教育目标 一、理论教育目标 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立体构成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内涵和各部相互关系,具有装饰与功能性的设计。现代服装工程是有三大部分组成: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结构设计作为服装工程的重要组成,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沿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 学好服装结构设计是为后续服装制版与缩放奠定基础。 二、能力培养目标 结构制图是结构设计的基础,了解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概念、术语,掌握服装结构制图基本知识、制图要求与制图的一般步骤。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了解熟悉结构设计的原理,对下装进行结构设计与制图,掌握服装纸样的设计方法与规律,将其应用在服装结构制图的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服装结构制图基础 第三章服装与人体 第四章结构设计原理 第五章下装结构设计 第六章服装纸样设计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了解服装结构设计、结构制图的性质、作用与目的。掌握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名称。掌握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是为后续服装制版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明确服装结构设计的表现形式,包括服装结构制图等基本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服装结构设计与结构制图中的部位、部件的术语、名称。 3、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结构制图的目的,学科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概述 一、性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理论及技能的主要课程之一。(一)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立体构成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内涵和各部相互关系,具有装饰与功能性的设计。(二)结构制图:是以人体体型、服装规格、服装款式、面料质地性能和工艺要求为依据,运用制图方法画出服装衣片和部件的平面结构图,然后将其裁成

服装结构设计的要素

服装整体结构设计是指全面考虑服装艺术与服装工程诸因素后进行的综合设计。它是联系服装造型设计与服装工艺设计的纽带,是将平面设计图转化为现实作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它既要实现造型设计的意图,弥补造型设计的不足,又要为工艺设计提供合理的方案, 为部件的吻合和各层材料的形态配伍提供必要的参考。服装整体结构设计必须考虑款式造型要素、人体要素、工艺要素、服装面料要素。 1、款式造型要素服装结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款式造型因素,即美感。结构设计应注重服装各个点、线、面的关系,而且巧妙地与人体结构结合。如上衣省道可隐藏在艺术性分割线中。要避免服装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分离的现象。一些服装款式虽视觉效果优美,但结构不合理,形成“天衣无缝”型的设计;或是只考虑结构方式的可行性而忽略造型,在设计上分割凌乱、比例失调,服装失去整体美感。所以造型设计的美感是结构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 1.1 款式造型的审视与分解 款式造型的审视与分解是指通过审视服装效果图、平面造型图,来分析款式的外部特征、内分割形式、服装内外结构的组合关系,将服装设计表达不完善的部分进行合理想象并进行结构分解。这是结构设计的第一步。首先,判断其设计服装属于何种类型,主要功能是什么,穿着对象的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区域、用途和穿着方式又如何。除此之外,还要判断服装是实用类还是表演类,外衣还是内衣,多层还是单层,上下装分离还是连接的,某些部件是附加的还是不可分的。其次,判断服装款式的外部形态与比例关系(如服装的外廓形状、服装的长短、宽松度)以及内部比例关系及分割形式(如领的横开领大小、直开领的高低、袖的形态、分割线的形状、分割以后服装面积的比例关系等)。 另外,还要判断从效果图上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款式结构(如外造型、部件之间的相连形式,穿脱形式的结构,各部位的舒适量,以及款式的透视结构(即从设计图中难以观察到的款式结构,如掩盖部位的结构、里布结构、面布与里布的结合结构等)。并非所有款式造型都是合理的。一些款式设计所表达的结构是不能分解成平面结构形式的,如图1、因而进行结构设计时,除了要体现款式设计特点外,还需将服装设计表达不完善部分的结构合理化,如增加结构线,改变结构线的形状,再进行结构分解。这也是款式造型审视与分解阶段的一项任务。 1.2 款式造型与规格设计的对应 在对款式造型进行审视与分解后,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服装造型转换为平面结构形式。服装造型设计分为H 、A 、X 、T 、O 五种服装外廓形。不同的外形轮廓有着不同的造型特征。H 型具有安祥、庄重、流畅,不贴身,呈直筒形的特点。x 型具有窈窕、优美,上下两端宽松,腰部紧束的特点,体现女性体型自然美感。A 型稳重安定,充满青春活力,具有上紧下松的特点。T 型具有夸张肩部,收缩下摆的特点,简单、大方。0 型具有夸张肩部、收缩下摆、中间宽松的特点,夸张而柔和。从以上造型特点知道,服装的外形轮廓不完全等于人的体型。其中适应人的体型,直接呈现人体线条、风韵的服装,属紧身合体造型;用夸张和修饰人体的方法,属松身或局部合体的造型。但是我们不仅要对服装作定性的描述,而且要精确地表达服装的结构,采用数据定量描述服装的规格。一般可以通过长度设计、围度设计、结构线设计、部件比例等方式来控制。 1.2.1 长度设计 服装规格的长度设计是造型设计。要求按照服装款式设计图的设计,忠实于图中服装

女装结构设计教案(专为试讲设计)

《女装结构设计》 课程教案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及其时间 安排 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10分钟35分钟第一部分总结前课 1、女子衣身原型纸样的建立; 2、点评学生对原型纸样的绘制问题。 第二部分导入新课 第一章女装结构设计原理及基本设计方法 第六节原型法女装制版的应用 一、女装原型的制备、前片原形的定位与侧胸省 的设计 二、女装整体造型变化与三围宽松量的设计 三、胸部省道转移设计及案例分析 凡属于非弹性面料的合体服装,都必须打足胸 省,以塑造吻合乳胸造型的立体效果。与此同时, 为了营造款式线的变化,形成多样化的美感效果, 可以对侧胸部省道进行转移设计。 第三部分展开阐述 一、省道概念 在一张圆形的纸上,剪开任一半径,然后左右 重叠一个量,平面的纸张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锥面, 如图3-1-1所示。联系到人体上,尤其是女性胸部隆 起的特征,有其相似性。不同的女性人体,经管胸 部隆起的高低有所不同,但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锥面。 第一部分复 习并指正,加 深学生对已 学知识的理 解。 第二部分通 过新课的逐 渐导入,让学 生对新的知 识点的有初 步的了解,产 生学习的兴 趣,对下一步 内容的展开 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 一、让学生了 解省道是怎 么形成?加 深对省道的 印象,对下一 步省道转移 的运用奠定

从这个概念出发,对应到服装上,一张圆形的纸就是面料,左右重叠的量就是 省道。 女性胸部隆起越高越丰满,相应服装上的胸部 省道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图3-1-2所示。 二、省道的种类及命名 省道的目的是为了使服装符合人体,同时还具 有装饰效果。省道的位置根据款式流行、喜好、面 料等的不同而设置。省道的命名是根据省道所在的 位置命名的,如肩胸省(3-1-3)、领胸省(3-1-4)、 袖窿胸省(3-1-5)、腰胸省(3-1-6)、侧胸省(3-1-7) 等。无论省的位置和形状如何变化,功能性的省尖 总是指向人体的凸点,如前片胸省的省尖指向BP点, 后片肩省的省尖指向肩胛骨。 服装上不同部位的省道,其所在位置和外观形 态也是不同的,按省道形态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钉子省:省形类似钉子状,上部较平,下部成尖形。 在上衣和裤子后片等经常设置此类省道,以满足肩 胸部及后腰臀部等部位的人体特征,如肩省、领省。 锥子省:省形类似锥形。在上衣及裤子等处经常设 置此类省道以满足胸部及前腰腹等部位的人体特 征。 1、开花省:省道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为非固定形, 或两端都为非固定的平头开花省,是一种具有装 饰性与功能性的省道。 2、橄榄省:省的形状为两端尖,中间宽,类似橄榄, 基础。 二、让学生了 解各种类型 的省道,加深 对省道的了 解,对下一步 省道的结构 设计奠定基 础。

服装结构设计三第六章服装和人体生理重点

第六章服装与人体生理 第一节人体生理 一、体温与能量代谢 1、体温 (1)两个概念 体温——机体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温度。 临界体温——高等动物和人能维持生存的极限体温。 4、人体散热 人体在不显汗的状态下,总散热量的97%为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辐射散热和蒸发散热,其余3%的散热量随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散失。 传导散热conduction 对流散热convection 辐射散热radiation 蒸发散热evaporation

⑴传导散热 传导散热是指传热物质不发生移动,而热量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一种接触传热方式。如图6-4所示,人体向与之接触的椅面散热即属于传导散热。 ①特点:传导物质不发生移动,接触传热,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②几个相关概念: 温度相等的各个面,称为等温面。 图2—1是包裹有两层织物的圆柱体的示意图(横截面),t1、t2、t3分别表示圆柱体、第一层服装、第二层服装共3个等温面。用等温面集合起来表征物体温度的分布状况,称为温度场。 在一个温度场内,若各等温面之间有温差,就会发生传导散热。如图2—1中,当t1>t2>t3时,就有传导散热产生。t1—t2=△t1,t2—t3=△t2﹍;△t1、△t2﹍叫做温度差,单位距离的温度差称为温度梯度。温度梯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温度高的方面,它与热传递的方向相反。 导热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温度梯度、物体厚度、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λ是指厚度为1米的材料上下两表面间温度差为1℃时,1秒钟内通过1平方米表面积所传导的热量瓦数[W/(m.℃) λ值越小,表示材料的导热性越差,保暖性越好。常见物质材料的导热系数λ见P21表2-2所示。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第四章 结构设计原理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第四章结构设计原理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了解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对服装效果图的外形轮廓的准确审视。掌握结构线是服装结构的具体表现,其特征以及相互间的吻合是结构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法,熟悉结构线的各种画法。 教学要求: 1.能准确审视服装效果图,掌握服装各部位的吻合、各部件的组合关系。 2.明确结构线是服装结构的具体表现,掌握结构线在结构制图中的正确使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服装效果图的审视与结构分解 一、服装效果图的外形轮廓审视: 服装设计效果图也有人称为服装画,是设计者对服装造型款式的具体形象的表达,是设计者的创造构思语言,是作为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 效果图的伸视包括对效果图的类别、(工艺型、具实型、夸张型、艺术型)款式的功能属性、(实用型、表演型、广告服装)平视与透视结构、(外部造型、部件之间相连、穿脱形式、各部位舒适量)结构的可分解性、(重点)材料性质与组成、(面、里、辅料的种类、纹样、色彩、毛向、布纹、可烫性、可缝性))工艺处理形式(装饰线、开口、开衩、辑明线及各种材料的组合)等内容。(一)结构的可分解性: 效果图所显示的服装能够通过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的方式,图解成基本衣片的特征称结构的可分解性。设计合理的服装都具有良好的可分解性,如果服装某部位不能图解成衣片,则称该部位不可分解。审视服装效果图时,应注意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服装外形轮廓:即服装结构必须适合人体穿着需要,不能阻碍人体活动规律。其服装是紧身型还是宽松型的。常需特别注意的部位有领口、下摆、袖口、腰围等部位,要分析其大小能否通过人体头部、肩部、臀部等部位,如不能则需观察该部位附近是否有开口、折裥、装松紧带等工艺形式,这些工艺形式所提供的宽松量加上原来部位的大小能否使穿脱方便和美观。 2.分析衣缝线条的结构性:款式造型图分解成平面的结构图后衣片相关的部位结构图之间是否存在着重叠部分,即使两者分离的结构形式(如省道、分割线)使两者在重叠部分消失的同时仍能保持衣片形状的完整性。画图说明 3.分析部件、附件的设置:对衣袋造型、尺寸及安放的位置:袢、带等其它装饰附件的设计、尺寸及安放位置;检查在外形上是否有重合的部分,这个重合部分必须保证当上、下层部位分别缝制后上层部位仍能充分覆盖下层部位,如果有而且能达到要求,则说明款式结构是可分解的。反之则是不可分解的。如图中的口袋位置A、B两部位衣片,如果没有腰省时,两衣片是重叠的,当设置省道量较大的腰省时,A和B部位就得以分离,从而使得分解成为可能。画图说明 4.分析重要部位的造型结构:在结构分解图中衣领的造型,衣领角的长短、弯曲程度,领串口线的倾斜程度,驳角的宽窄程度等,无领上衣的领圈造型,无袖上衣的造型,裤、裙的腰头造型等,都作为服装的重要部位。 二、服装效果图的立体造型与平面分解、展开: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

标题:服装结构设计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服装制图在本专业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制图观念;在理解服装结构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制图步骤和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理论修养和时间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要求:了解服装制图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服装制图的基础知识;特点是掌握纸样绘制的基本部位名称。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纸样绘制的基本部位名称等制图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及过程: 内容:讲解制图常识、纸样绘制工具、纸样设计的方式、纸样绘制的基本部位名称等基础知识。 第2章服装结构设计基础 第一节制图常识 一、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 服装结构设计的性质,服装结构设计学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生产工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从关系上看,结构设计是造型设计的延续和发展,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和准备。一方

面,它要对款式造型,内部结构及艺术风格有深刻的理解,并将指种理解采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方法用平面制图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处理好服装构成中各部件间的形态、部位、数量的吻合,修正造型设计中不可分解和不合理的部分。另一面,结构设计也为缝制工艺提供了全套结构合理、规格齐全的工艺样板,为制定服装工艺标准提供了依据,在服装工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从最早的将人体简化为可展开的平面到将人体视为不可展开的立体构成,服装的外形也从宽大不合体向贴体合身转化,其结构设计方法从简单的依靠经验发展到依靠数学推导和立体构成规律,使服装结构设计理论更科学、系统,理论和实践的严密性、合理性得到深化,也为计算机进入服装结构设计领域奠定了基础,使服装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二、制图基本知识 (一)基本术语 1、基本线 构成服装结构制图的框架的线条。基本线分长度方向基本险,围度方向基本线。 长度方向基本线:衣长线、肩斜线、领口深线、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袖长线、袖山高线、袖肘线、袖口线、裤长、膝围线等。 围度方向基本线:叠山线、止口线、领口宽线、撇门线、肩宽线、胸宽线、胸围大线、袖肥线等。 2、结构线 客观反映服装内部结构的线条。如胸省、肩省、腰省、袋位、纽位、公主线、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4)教案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4)教案 第一部分教育目标 一、理论教育目标: 本学期课程设有《童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旗袍与中式服装结构变化与制图》、《特殊体型制图》三部分组成。童装部分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男童装、女童装与童装的结构设计与款式变化、掌握童装讲究外形的装饰性和常常采用在外形上以各种形态来分割衣片。了解旗袍和中式服装变化主要表现在款式结构上,掌握中式服装与其它服装在制图上的区别。对特殊体型的服装以西裤为例作凸臀、平臀、凸肚、O型腿、X型腿的介绍理解并掌握;理解上装以挺胸、驼背、高低肩等为内容及处理方法。学好服装结构设计是为后续服装制版与缩放奠定基础。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童装、旗袍和中式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制图的基本知识、制图要求规范。掌握旗袍的制图方法和中式服装的结构变化的区别,以旗袍为例进行改革,设计礼服的训练。掌握特殊体型结构制图与处理方法。能用结构设计与制图表现平面或立体造型效果,为设计时装及制版与缩放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第一:童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第二:旗袍、中式服装结构变化与制图 第三:特殊体型结构制图与处理方法 第一:童装结构设计与制图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童装是指儿童时期的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穿着的服装总称。儿童时期是指从出生起到小学毕业的一段时期。掌握童装设计从穿着场合划分、从功能上划分、从面料上划分。掌握儿童在生长时期的体型、性格、爱好、活动和心理发展等特点,再结合服装材料的性能,进行设计和结构设计。掌握童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及制图要求规范。 教学要求: 1.了解童装设计的分类和款式设计的要点。 2.掌握童装款式设计对面料的需求。 3.掌握童装结构制图的基本知识及制图的一般步骤。 4.掌握童装整体结构设计原理与方法。 二、课程内容: 概述:在结构设计童装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不同年龄段,再按照不同体型特征。(婴儿0--1岁、幼童1--3岁、小童4--6岁、中童7--12岁、大童13--16岁)。 第二:款式造型力求简易,活动方便舒服。童装设计应把儿童穿着舒适性、符合童装的主要功能作为依据。 第三:在制图时应注意尺寸的合理性,在腰部地方不要缩腰。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1)教案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1)教案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1)教案 第一部分教育目标 一、理论教育目标 结构设计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立体构成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内涵和各部相互关系,具有装饰与功能性的设计。现代服装工程是有三大部分组成: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结构设计作为服装工程的重要组成,既是款式造型设计的沿伸和发展,又是工艺设计的准备和基础。 学好服装结构设计是为后续服装制版与缩放奠定基础。 二、能力培养目标 结构制图是结构设计的基础,了解服装结构制图的基本概念、术语,掌握服装结构制图基本知识、制图要求与制图的一般步骤。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了解熟悉结构设计的原理,对下装进行结构设计与制图,掌握服装纸样的设计方法与规律,将其应用在服装结构制图的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服装结构制图基础 第三章服装与人体 第四章结构设计原理 第五章下装结构设计 第六章服装纸样设计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了解服装结构设计、结构制图的性质、作用与目的。掌握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名称。掌握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图是为后续服装制版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明确服装结构设计的表现形式,包括服装结构制图等基本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服装结构设计与结构制图中的部位、部件的术语、名称。 3、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结构制图的目的,学科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概述 一、性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理论及技能的主要课程之一。 (一)结构设计: 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平面分解、立体构成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研究服装结构的内涵和各部相互关系,具有装饰与功能性的设计。 (二)结构制图:是以人体体型、服装规格、服装款式、面料质地性能和工艺要求为依据,运用制图方法画出服装衣片和部件的平面结构图,然后将其裁成 1 衣片。 二、现代服装工程是有三大部分组成: 服装设计是一个总称,是设计者将构思变成服装成品的过程。是构思与表现、制作与穿着。 1、服装款式造型设计:(款式设计表现)构成、衣料选定、色彩的搭配、化妆配饰等,主要是以效果图的形式反映的,它包括设计者的风格、个性,能够影响服装流行趋势,引导消费等因素。 2、服装结构设计:要求掌握(1)了解人体结构并能画出人体的20个主要部位。 (2)准确测量人体的尺寸和服装号型系列GB国标的应用。(3)审视服装效果图、服

《服装结构设计》1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服装结构设计》(1)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服装结构设计(1) 课程名称(英文):Garment Structure Designing 1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服装纸样设计》 学时学分: 总学时 72 、总学分 3 、实验学时 36 、实验学分 1 分 开出时间:二年级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方向、服装表演与策划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 先修课程:《成衣基础工艺》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服装结构的内涵和各部相互关系,了解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掌握服装整体与局部件结构的解析方法、相关结构线的吻合、平面与立体构成的规律和设计方法,为从事服装设计、策划、生产与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课程要求学生: 1、熟悉人体体表特征与服装点、线、面的关系;性别、年龄、体型差异与服装结构的关系:服装尺寸规格的制定方法和表达形式;号型服装的制定和表达形式。 2、深入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关系,掌握服装适合人体曲面的各种结构处理形式、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及相关结构线的吻合、功能性和结构设计的关系等内容。 3、掌握基础纸样的平面裁剪制作方法和在服装局部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掌握服装原型及省道的设计、采用转省、缝骨、抽褶、褶裥的变化产生各种造型的结构制图方法:掌握衣身、衣袖、裙身等的结构制图方法。 4、通过完成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5、要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服装结构设计1》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系统掌握服装尺寸规格的制定方法和表达形式;服装原型及省道的设计;采用转省、缝骨、抽褶,褶裥的变化产生各种造型的结构制图方法;服装局部的结构制图方法,其深度在于制作符合体型及美化体型的服装纸样;广度为适合千变万化的成衣局部款式纸样设计。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改革方案总结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 考核改革总结 一、基本情况 课程性质与任务: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涉及到人体工效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工艺设计和服装面辅料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服装制版、服装样板修正等岗位最常用的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同学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校掌握。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基本原理,同时具备良好的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纸样设计及服装样板制作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总学时:108(理论学时36实践学时72) 各班应考人数:25 实考人数:25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核方式:(操作) 成绩评定合成比例:平时成绩(20%);实践操作成绩(60%) 二、成绩评定比例分析 围绕项目和任务设置考核内容,以技能考核、实际应用考核为主,考核项目以个人考核、理论考核、教学参与程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目前的教材大多以结构设计原理、纸样变化规律为中心,辅以相关

的案例。这样的教学设计虽具有知识系统化的优点,但因各环节的案例设计主要是为了给理论提供支撑,案例之间缺乏相应的连贯性,学生虽然学习了结构设计原理,却不知如何应用到具体项目实践中,遇到问题常常茫然不知所措。为了填补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将基于任务项目教学应用到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打好的版制作出服装,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考试成绩分析 10服装含操作成绩最高分:96、最低分75、平均分82、及格率100% 四、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试题范围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考试内容结合本学科的及本专业的特点,依据服装的基本分类,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学生自行设计,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作。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融汇变通的能力。 五、阅卷情况分析 对服装的设计感觉不足,趋于简单;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各知识点还是比较分散。 六、教学情况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对服装的基本款式结合示范做了详细讲解,而且使学生做了随堂练习,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牢固;在自由设计、发挥的过程中,学生还是不够灵活,在考试中暴露了这一方面的掌握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少于实践以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120341 课程名称:服装结构设计/Garment Pattern Design 课程总学时/学分:60/ 4 (其中理论及其它60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方向) 一、课程简介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贯穿服装专业整个课程体系,是服装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服装生产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设计的手段和缝制工艺的基础,也是产品由设计到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服装结构设计是外观设计的深入,研究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服装自身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及变化原理,以及人体运动变化对服装造型的影响。学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技能,促进学生由单纯的绘画型向生产技术型的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述服装结构设计的内涵、人体测量的方法、结构变化的原理、纸样制作的方法和变化技巧,使学生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的关系,掌握基本纸样的制图方法,能依据设计的内容灵活地运用相关技巧解决纸样变化中的问题,具有解析、创新服装结构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深入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的关系,了解人体测量的方法,掌握纸样制作的制图符号; 2、重点掌握女上衣原型的结构设计方法和变化技巧,能运用省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各类上衣款式结构的变化; 3、了解衣袖与人体肩、臂部的关系,理解袖子的结构变化原理并能准确把握影响袖子造型及功能性的关键因素,掌握袖子各类造型的结构设计方法; 4、了解衣领与人体颈部的关系,理解领子的结构变化原理,掌握领子各类造型的结构设计方法; 5、了解裙子结构与人体的关系,理解裙子的结构变化原理,重点掌握各种基本裙型的纸样制作方法,能灵活运用裙子结构变化的技巧进行各类裙型的纸样变化与设计; 6、理解裤子的构成原理与人体结构的关系,重点掌握基本裤型的纸样制作方法,了解裤型的结构变化规律; 7、了解男装基本纸样与女装纸样的区别,重点掌握男装基本纸样的结构设计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