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全本)

目录

绪论 2

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24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5----32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32----46 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47----53 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54----58 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59----64 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65----78 第8章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79----84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

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种植专业通用必修课程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体地把握教材内容

(二)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将所学的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紧密结合。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简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与其他物质生产相比,植物生产的特点有哪些?

3. 简述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4. 如何才能学好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

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细胞和组织、器官的概念、类型、构造以及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根、茎、叶的形态、构造与功能。

◆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减数分裂的特点,花的构造、开花、传粉、受精作用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了解: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根、茎、叶的功能与变态。

◆学会: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简易装片的制作方法及步骤;会用显微镜

对植物细胞、器官进行观察。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意义;

◆植物组织及其分类。

教学难点:

◆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第1-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细胞的概念

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除了病毒和类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执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细胞(Cell)。德国人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立了细胞学说。

细胞可分为两大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有细胞结构,但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被膜包围的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

Ⅱ、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一)植物细胞的形状

植物细胞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球形或近球形、长筒状、长纺锤形、长柱形、星形等不规则形状。细胞形状的多样性,反映了细胞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二)植物细胞的大小

植物细胞的大小差异悬殊。最小的支原体细胞直径为0.1μm;绝大多数的细胞体积都很小。

Ⅲ、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它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组成原生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等4种,约占全重的90%;其次有少量硫、磷、钠、钙、钾、氯、镁、铁等,约占全重的9%;此外还有极微量的元素,如钡、硅、矾、锰、钴、铜、锌、钼等。

组成原生质的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物主要是水,此外还有CO2和O2等气体、无机盐以及许多离子态的元素等。有机物主要有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和极微量的生理活性物质等。

Ⅳ、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其中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总称为原生质体。

(一)细胞壁

1.细胞壁的结构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细胞壁结构大体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

2.细胞壁的变化次生壁常因有其他物质填入,使细胞壁的性质发生角质化、木栓化、木质化、矿质化,以适应一定的生理机能。

3.细胞壁特殊结构纹孔和胞间连丝。由于纹孔和胞间连丝的存在,细胞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将各个细胞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4.细胞壁的功能:保护原生质体,减少蒸腾,防止微生物入侵和机械损伤等;支持和巩固细胞的形状;参与植物组织的吸收、运输和分泌等方面的生理活动;在细胞生长调控、细胞识别等重要生理活动中也有一定作用。

(二)细胞膜(质膜)

1.组成与结构质膜主要由脂类物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以及微量的核酸、金属离子和水。质膜厚约7.5~10nm,是有横断面上呈现“暗-明-暗”三条平行带

组成的单位膜。

2.流动镶嵌模型即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骨架,蛋白质分子结合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嵌入脂质双分子层或者贯穿整个双分子层。膜及其组成物质是高度动态的、易变的。

3.生物膜构成细胞的膜种类很多,除质膜外,还包括细胞内膜,如核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膜,这些膜通称为生物膜。

4.功能质膜起着屏障作用,维持稳定的细胞内环境,可调节和选择物质的通过,有选择地使物质通过或排出废物;质膜具有胞饮作用、吞噬作用和胞吐作用。

(三)细胞质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统称为细胞质。细胞质包括胞基质和细胞器。

1.胞基质

概念:又称基质、透明质等,是在电子显微镜下也看不出有特殊结构的细胞质部分。

组成:胞基质的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溶于水中的气体、糖类、氨基酸、核苷酸等小分子物质,也含有蛋白质、核糖核酸等一些生物大分子。

功能:是细胞器之间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介质;是细胞代谢的重要场所;不断为各类细胞器行使功能提供必需的营养和原料,并使各种细胞器及细胞核之间保持着密切关系。

2.细胞器

概念:细胞质的基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称为细胞器。

类型: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简述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2.简述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第3-4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简述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和特殊构造。

2.简述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导入新课

二、新授

(四)细胞核

1.类型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间期细胞核和分裂期细胞核。

2.结构细胞核多为卵圆形或球形,埋藏在细胞质中,细胞核的结构可分为核膜、核仁和核质三部分。

3.功能贮存和复制DNA,合成和向细胞转运RNA;形成细胞质的核糖体亚单位;控制植物体的遗传性状,通过指导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而调节控制细胞的发育。

Ⅴ、植物细胞的繁殖

(一)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分裂时,核仁先分裂为两部分,接着细胞核拉长,中间凹陷,最后缢断为两个新核,同时细胞质也分裂为两部分,并在中间产生新的细胞器,形成两个新细胞。

(二)有丝分裂

1.概念也称间接分裂,是植物营养细胞最普遍的一种分裂方式,由于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丝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2.过程有丝分裂过程比较复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划分为下述五个时期。

间期: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呈染色丝,出现RNA的合成和DNA的复制,同时蓄积细胞分裂所必需的原料和能量。

前期:染色丝变成染色体,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锤丝。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有规律地排列在细胞中部的赤道板上,形成纺锤体。

后期:染色单体从着丝点处断开,纺锤丝收缩,将染色单体分别拉向细胞两极。

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丝,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细胞质一分为二,纺锤丝收缩集结于赤道板上并形成细胞板,接着产生初生壁,形成两个新细胞。

3.意义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由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因此,每一子细胞就有着和母细胞同样的遗传性,从而使代和亲代之间保持了

遗传的稳定性。

(三)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过程与有丝分裂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减数分裂包括了连续两次的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这样,一个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因此,这种分裂叫做减数分裂。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简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相比有哪些主要区别?

3.什么叫减数分裂?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节植物的组织与功能

教学重点:

◆分生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成熟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

◆复合组织与组织系统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简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相比有哪些主要区别?

3.什么叫减数分裂?有何重要意义?

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组织的概念

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组织。根据组织的细胞种类,可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Ⅱ、组织的类型

(一)分生组织

1.概念是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

2.特征细胞代谢活跃,有旺盛的分裂能力;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细胞壁薄,不特化;细胞质浓厚,无大液泡分化;细胞核较大并位于细胞中央。

3.类型

顶端分生组织:位于根与茎的主轴和侧枝的顶端。

侧生分生组织:位于根与茎的侧方的周围部分,靠近器官边缘,与所在的器官的长轴平行排列。它包括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居间分生组织:存在于初生分化成熟的组织区域间,常见于禾本科植物的节间基部。

(二)成熟组织

1.概念成熟组织是由分生组织分裂产生的细胞,经过生长、分化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2.类型

(三)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 简述分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简述成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 列举几种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第三节植物的营养器官

教学重点:

◆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

◆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在不同类型植物上的表现和差异。

教学时数:6学时

第1-2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简述分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简述成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3. 列举几种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根的形态与功能

(一)根的形态

1.根的发生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便形成根。

2.根的种类主根、侧根、不定根。主根和侧根为定根。

3.根系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体叫根系。根系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主根明显发达,较各级侧根粗壮,能明显区别出主根和侧根的根系。

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停止生长,由茎的基部生出的不定根组成的根系。

4.根系分布根系在土壤中分布很深很广。直根系植物的根常分布在较深土层中,属深根性;须根系往往分布在较浅的土层中,属浅根性。

(二)根的结构

1.根尖的结构根尖是指根的最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位。根尖从顶端起依次分为根冠、

2.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

(1)初生结构根的初生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

(2)次生结构双子叶叶植物的根完成初生成长后,由于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不断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使根的直径增粗,并产生次生结构。

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及活动:片段状维管形成层、波浪状维管形成层、圆环状维管形成层的产生。

维管形成层的分裂活动:维管形成层主要进行平周分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数量较多的次生木质部。

总之,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构造从外向内依次为: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韧皮部(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等。

3.禾本科植物根的结构

禾本科植物为单子叶植物,其根的基本结构也可分为表皮、皮层、中柱三个部分,但各部分有其特点,特别是不产生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不能进行次生生长。

表皮:是根的最外一层细胞,当根毛枯死后,往往解体而土脱落。

皮层:皮层中靠近表皮的三至数层细胞为外皮层。外皮层内侧为数量较多的皮层薄壁组织。内皮层在发育后期细胞壁呈马蹄形的五面加厚,只有外切向壁不加厚。在木质部放射角处的少数细胞仍保留薄壁状态,成为水分、养分进出的通道,这类细胞叫通道细胞。

中柱:最外一层薄壁细胞组成中柱鞘。每束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放射角相间排列,两者之间的薄壁细胞不能恢复分生能力,不产生形成层。以后细胞壁木质化而变为厚壁组织。

4.侧根的形成

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某些部位的几个细胞细胞质变浓,液泡很小,细胞恢复分裂活动。首先进行切向分裂,增加细胞层数,继而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产生一团细胞,形成侧根原基,其分化方向以向顶顺序进行,其顶端逐渐分化为生长点和根冠。最后,由于新的生长点的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而向外突出,结构穿过母根的皮层和表皮成为侧根。

(三)根的生理功能

1.生理功能支持与固定作用,吸收作用,输导作用,合成与转化作用,分泌作用,贮藏作用,繁殖作用。

2.经济用途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经济用途。某些乔木、藤本植物的根可作工艺美术品;在自然界中根还有护坡地、堤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简述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与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的主要区别。

2、简述茎的初生结构与根的初生结构的区别有哪些?

第3-4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简述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与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的主要区别。

2、简述茎的初生结构与根的初生结构的区别有哪些?

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Ⅱ、茎的形态与功能

(一)茎的形态特征

1.茎的形态一般种子植物的茎多数呈圆柱形、三棱形、方柱形或扁平柱形。通常植物地上部分具有主茎和侧枝,茎有节、节间、叶腋和枝条等。植株生长过程中,根据枝条延伸生长的强弱,可将枝条分为长枝和短枝。

2.茎的生长习性不同植物的茎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有各自的生长习性,以适应外界环境。通常茎的生长方式有四种方式: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和匍匐茎。

3.芽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

(1)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可分为顶芽和腋芽。

(2)叶芽、花芽和混和芽形成枝条为叶芽。形成花或花序为花芽。既生枝叶,又长花为混合芽。

(3)鳞芽和裸芽外面被有鳞片的叫鳞芽,不被鳞片的叫裸芽。

(4)活动芽和休眠芽能于当年或次年春季萌发的芽叫活动芽。有的芽形成后,长时期处于休眠状态而不萌发的芽,叫做休眠芽。

4.分枝与分蘖

种子植物的分枝方式,一般有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和假二叉分枝3种类型(图1-31)。

分蘖是禾本科植物的特殊分枝方式,它是从靠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分枝,并在其基部产生不定根,这种特殊的分枝方式叫分蘖,如小麦、水稻等。

(二)茎的构造

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双子叶植物幼茎是由茎的生长点细胞经过分裂、伸长和分化形成的。把幼嫩的茎作一横切,自外向内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也称维管柱)三部分。

表皮:是幼茎最外面的一层细胞。表皮上有气孔、表皮毛或腺毛。表皮对茎的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皮层:位于表皮和中柱之间。近靠表皮部位常有一至数层厚角细胞,对幼茎具有机械支持作用。幼茎呈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

中柱:位于皮层以内,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三部分组成。

2.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双子叶植物的茎形成初生结构后不久,便进行次生生长,产生次生结构,主要是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

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形成层由束内形成层和束间形成层组成形成层环。束内形成层的分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并且形成的次生木质部远比次生韧皮部多;束内形成层还能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内形成许多呈辐射状排列的维管射线。束间形成层分

裂时,向内、向外产生大量的薄壁细胞。使髓射线得以延伸。

木栓形成层的产生与活动:多数木栓形成层是由皮层的薄壁细胞转变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合称为周皮。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由外向内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皮层(有或无)、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髓(有或无)和维管射线。

3.禾本科植物茎的构造特点小麦、玉米、水稻都是禾本科植物,它们的茎在形态上有明显的节和节间,其内部构造有以下特点:①禾本科植物的茎多数没有次生构造。②表皮细胞常硅质化。有的还有蜡质覆盖,如甘蔗、高粱等。③禾本科植物茎的皮层和中柱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维管束分散排列于茎内。每个维管束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没有形成层。所以,禾本科植物茎的增粗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茎的主要生理功能

1.生理功能输导作用,支持作用,繁殖作用,储藏作用。

2.经济用途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木材、竹材等,为工农业及其他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原材料。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简述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何主要区别?

第5-6教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简述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有何主要区别?

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三、叶的形态与功能

(一)叶的形态

1.叶的组成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为完全叶;有些叶只有一个或两个部分的称为不完全叶。禾本科植物的叶有些不同,其叶是由叶片和叶鞘组成,并有叶舌和叶耳。

2.叶片的形态各种植物叶片的形状多种多样,大小不同,形状各异。

叶形:针形,披针形,椭园形,卵形,菱形,心形,肾形。

叶尖:渐尖、锐尖、尾尖、钝尖、尖凹、倒心形等。

叶基:心形、耳垂形、箭形、楔形、戟形、园形、偏形等。

叶缘:全缘,锯齿形、牙齿形、波浪形等形状。

叶裂:状和掌状两种,每种又可分为浅裂、深裂和全裂三种。

叶脉:平行脉、网状脉和叉状脉。

叶序:互生、对生、轮生和簇生。

复叶:羽状复叶、三出复叶、掌状复叶和单身复叶。全裂单叶在外形上很像复叶,但与

(二)叶的构造

1.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表皮:表皮位于叶片的上下两面,分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上常有表皮毛、气孔和水孔等结构,气孔是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围合而成的小孔。

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叶肉细胞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肉明显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面组织。

(叶脉:叶脉贯穿于叶肉中,具有输导和支持作用。叶脉中有一个或几个维管束,其中木质部位于上方,韧皮部位于下方。

2.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的构造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也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与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相比,有以下不同:表皮细胞从正面观察呈长方形,细胞的外壁除含角质外,还含有硅质。从横切面看,上表皮中有许多呈扇形排列的泡状细胞(运动细胞),

与叶片的卷曲与开张有关。气孔器分布在上下表皮上,成纵行排列,保卫细胞为哑铃形,其外侧各有一个近似菱形的副卫细胞。禾本科植物叶肉组织没有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脉为平行排列,在维管束与上下表皮之间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每个维管束的外围具有由一层或两层大型薄壁细胞或厚壁细胞组成的维管束鞘。

(三)叶的主要生理功能

1.生理功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同时还具有吸收、繁殖等功能。

2.经济用途食用、药用、工业原料、肥料、饲料、饮料等。

四、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由于长时期适应于周围环境的结果,使器官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上发生变化,成为该种植物的遗传特性,这种现象叫变态。

(一)根的变态

1.贮藏根通常分为肉质直根(如萝卜、胡萝卜等)和块根(如甘薯等)两种。

2.气生根可分为支持根(如玉米)、攀缘根(如常青藤)和呼吸根(如红树)三种。

3.寄生根有些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等茎缠绕在寄生茎上,它们的根形成吸器,侵入寄主体内,产生寄生根。

(二)茎的变态

1.地上茎变态有五种变态:茎刺、茎卷须、叶状茎、小鳞茎和小块茎等。如山楂的茎刺,南瓜、黄瓜的茎卷须,天门冬的叶状茎,大蒜的小鳞茎和秋海棠的小块茎等。

2.地下茎变态地下茎的变态有根状茎、块茎、鳞茎和球茎等类型。如其中根状茎有竹、莲、芦苇等,块茎有马铃薯等,鳞茎有洋葱、百合等,球茎有荸荠、芋等。

(三)叶的变态

常见叶的变态有:鳞叶、苞叶、叶刺、叶卷须和捕虫叶等。如洋葱、百合的鳞叶,玉米的苞叶,刺槐、仙人掌的叶刺,豌豆的叶卷须,猪笼草的捕虫叶等。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单、双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有何不同的地方?

2、列举当地主要植物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

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教案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 教案

单元课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第一章园林植物主要功能 第一节防护功能 1.1 调节气温 树木有浓密的树冠,一般说来,树叶面积是其树冠面积的20倍。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25%的热量反射回天空,35%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蒸腾作用所消耗的热量,树木可降低空气温度。据测定,有树荫的地方比没有树荫的地方一般要低3℃~5℃,而在冬季,一般在林内比对照地点温度提高1℃左右。北京天安门广场夏季白天气温一般比郊区高出2℃—3℃;广场的铺装地面比有树荫、草坪的地方平均高1.9℃,最高时温差为2.8℃—3.0℃。 一般树荫能阻挡阳光直射入室内。又因屋顶、墙面和四周地面在绿阴之下,其表面所受的太阳辐射热比一般没有绿化之处要低4—15倍,其传入室内的热量大幅度减少,这是导致夏季室温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增加湿度 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一般比同面积的光土地蒸发的水量高20倍;每公顷的油松林,一天的蒸腾量为43.6~ 50.2吨,宽10.5米的乔灌木林带,可使近600米范围内的空气湿度增加80%。 1.3 制造氧气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二者相比,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天然加工厂。 1.4 滞尘 植物的躯干、枝叶外表粗糙,在小枝、叶子处生长着绒毛,叶缘锯齿和叶脉凹凸处及一些树木分泌出的一些粘液,都能对空气中的尘土有很好的粘附作用。据科学家考察,一般城市1公顷的地面上,一年内大约可降落3吨尘土。据前苏联有关方面测定,树木下面的空气尘土含量要低于露天广场42.2%,冬季树木的枝干也能减少空气中的含尘18%。 1.5 减噪 林木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能减弱噪音。减噪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树种的特性。叶片大又有坚硬结构的或叶片像鳞片状重叠的,防噪效果好;落叶树种类在冬季仍留有枯叶的防噪效果好(如鹅耳枥、栎树) 。 一般来说,噪音通过林带后比空地上同距离的自然衰减量多10—15分贝。据南京环境保护办公室测定:噪音通过18米宽、由两行桧柏及一行雪松构成的林带后减少16分贝,而通过36米宽与上述同类林带后,则减少30分贝。 1.6 杀菌

最新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优质教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讨论植物和环境的图片等资料分析出植物适应环境。 2.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出冬青树和杨树树叶的不同点。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探究兴趣。 2.能以探究现象为依据,设计可行性的探究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自然界中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2.意识到植物是适应自然界的产物。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实验记录单和放大镜。 学生材料:冬青树叶和杨树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你知道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学生:植物。 2.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话题讨论下进行植物话题的科学学习。]二、植物的形态

1.师:仔细观察5种植物并小组讨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轮:1号→2号,3号→4号 第二轮:2号→3号,4号→1号;(教学策略:循环赛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①水瓶树 生1:水瓶树像个水瓶,很高,内部空心,储水。 生2:树干较粗,叶少,树枝短。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水瓶树的叶和茎了,谁能完整描述下水瓶树的茎和叶? 师生总结:少树叶,大肚皮。 师: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 ②巨人柱 生:巨人柱无树枝,会长刺,生活在沙漠里(及时追问,纠正),用叶子保存水分;内部水分充足。师出示巨人柱的茎和叶的放大图。 师:谁对巨人柱的刺有了解? 小组讨论交流,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生总结:巨人柱的茎高大呈柱状为了储水(根分布广却浅),刺状叶是为了减少水分丢失。 ③椰树 生:叶大,叶柄很大,像羽毛,树干高且细。 师:椰树的叶和茎为什么长这样? 生:羽毛状的叶子被海风吹不会烂掉,茎长得高高的可以接受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总结:椰树的茎和叶很特别,叶像羽毛称羽状叶,都集中长在树的最高处称簇生。它们的特点都有很多作用。 ④芭蕉树 生:叶子很大,像扇子。植株很矮。 师:这么大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挡太阳。 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好处呢? 生思考,说出可以吸收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纠正:叶子越大的确接触的阳光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到了晚上再把热量慢慢散发出去。叶子大且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减慢热量的吸收和散发,不至于昼夜温差太大影响植物生长。师生总结:叶片形,宽大,主叶脉粗厚。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篇一:中班环保教案】 中班环保教案《小狐狸卖空气》活动设计背景: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缔 造者,因此,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人,更要尽自己 的心去把幼儿溶入保护环境的大家庭里,所以根据小狐狸卖空气的 故事设计了关于空气污染的语言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了解身边空气 污染现象,知道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活动 目标: 1、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 2、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3、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活 动难点: 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摸空气引出故事内容: 1、教师:“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小朋友们想不想摸一摸呀?” 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来摸摸我们周围的空气。 2、“有没有摸到”?“其实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小狐狸却 能装着空气到处去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播放视频) 二、听故事,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 1.听故事 (1)提问:“听完这个故事,谁能说说你听到了故事里讲了什么? 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2)小狐狸得了什么病?它怎么会得这种病的? (3)平时,你见到过什么现象也会使我们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会污染环境,如:燃放爆竹、 烟花,咳嗽乱吐痰,抽烟、工厂的烟囱和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等都对空气有污染。 2、了解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1)你们喜欢污染的空气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回答) (2)污染的空气除了对人会造成危害,还对谁有危害? 小结:我们吸了污染的空气会引起咳嗽,头痛、四肢无力,严重的 可能会生癌症,还可能因缺氧致息甚至于死亡,动物和植物也会无 法生存下去。 3、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你们觉得污染的空气可怕吗?那我们怎样才会使空气更新鲜呢? (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对了,要使空气新鲜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多种树,植草坪, 咳嗽用手帕捂住,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工厂治理烟囱和废气等等好 多种做法。 4、评一评 (1)老师前两天拍了许多照,现在要请小朋友来评一评,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2)讲评:出示几张图片,请幼儿一起说说卡片上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该对他说什么? 三、结束 今天,我们知道了污染的空气危害很大,那我们就应该从我做起, 还要监督和督促好我们周围的人,让大家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保 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优美。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提问、讨论和操作,让幼儿明白知道空气污 染的几种途径、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给予人类带来 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与老师的呼应到位。活动结束后,我们制作了展板,希望大家都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充分调动了孩 子们的环保意识。 中班环保活动:《保护环境》 活动设计背景:

园林植物分类基础教案

教案1(2学时):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的定义和作用,了解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要求:教师要通过介绍园林树木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明确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园林树木的作用; b. 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教 学进 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手段 第一节植物与园林植物45讲授、多媒体 一、植物的概念 5 二、植物分类学简史 5 二、园林植物的概念 5 三、园林植物的作用 3.1. 美学作用10 3.2. 生态作用10 3.3. 经济作用10 第二节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45讲授、多媒体 一、种类繁多15 二、特有、珍惜植物多10 三、类型丰富 5 四、品质优良、特色突出 5 五、中国园林植物对世界的贡献10 思考思考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对园林建设的意义

教案2(8学时): 第二章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园林树木学基本的形态学术语,并了解园林树木具重要分类学价值的形态结构特征。 要求:结合实际,利用校园树木向学生展示园林树木的营养器官及生殖 器官的的形态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学术语,以期在今后的生活 实践中加以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营养器官形态学术语;b. 生殖器官形态学术语 教 学进 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手段 第一节植物的细胞和组织45讲授、多媒体 一、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20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25 第二节植物的营养器官135 一、植物的根45讲授、多媒体 1.1 根的结构25 1.2. 根的功能 5 1.3 根的变态15 二、植物的茎45讲授、多媒体 2.1 茎的结构20 2.2 茎的功能 5 2.3 茎的变态20 三、植物的叶45讲授、多媒体 3.1. 叶的结构15 3.2. 叶的类型25 3.3. 叶的变态 5 第二节植物的生殖器官180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4章)

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 教学目标: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植物吸水的原理、根系吸水的动力和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 ◆理解:降水、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了解: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学会:降水量与空气湿度的观测方法。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水 教学重点: ◆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植物细胞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植物的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的指标。 教学难点: ◆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一)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对植物的生命具有决定性作用: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水是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水分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二)植物细胞吸水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吸水也不例外。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 1.渗透吸水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如根系吸水、气孔开闭时保卫细胞的吸水为渗透吸水,主要是由于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过程。 2.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其细胞吸水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过程。 3.降压吸水主要是指因压力势的降低而引发的细胞吸水。 (三)植物根系的吸水 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后,便进行运输,其运输途径为:土壤中的水→根毛→根的皮层→根的内皮层→根的中柱鞘→根的导管或管胞→茎的导管→叶柄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气孔下腔→气孔→大气。 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系吸水的动力主要有根压和蒸腾拉力两种。 (1)根压根压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是证明根压存在的两种生理现象。

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_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 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3.大气污染的形成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4.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

园林植物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课程,是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植物造景设计、园林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 通过园林植物教学,应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掌握园林植物的分类方法,能够编制简单的分类检索表。 2.掌握园林绿地中常见的100~150种园林树木与花卉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地理分布、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3.学会使用植物分类工具书,正确检索和鉴定树种,编制检索表、拼读拉丁学名以及采集植物标本等基本技能和方法。 4.掌握园林观赏、绿化树种与园林花卉调查与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议本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地常见园林植物代表种的形态特征、特性和园林用途,学生能根据所学的植物知识分析植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一定的植物分类知识和鉴定植物技能,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参加园林生产实践、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规划、配植应用等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一系列专业技能,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作贡献。 2.2知识目标 2.2.1 了解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2.2 掌握园林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植物群落知识。 2.3素质目标

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 3.课程内容和要求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1苏教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它们长什么样的? 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集中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3.师:热带草原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除了热带草原,水瓶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4.师:巨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师: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沙漠,巨人柱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6.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7.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椰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8.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9.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芭蕉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10.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11.师:高山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松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师:你能试着将它们连一连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三、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将植物的局部特征与适应环境变化建立联系。 1.师: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瞧,这是前几天老师外出游玩时在美丽的杨树林和冬青

空气污染和保护教案

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教学重点:空气污染的危害性;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报告的分析 一、引入 展示中国全景的卫星图,问:你们知道图中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中国和日本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答…… 老师补充: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而中国只有17%。 提问: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看资料一:,日本政府看重森林, 问:森林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答…… 教师总结:森林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吸尘的主要作用)出示吸尘的树叶 展示尘埃的来源、特点和危害,颗粒物越小对人的伤害就越大。引出,指出应提高检测标准。并引出可吸入颗粒物为大气污染物之一。 提问:除了吸附灰尘外,森林里的有些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如:樟树,榆树、丁香、枫树等。 教师解说二氧化硫等的来源和危害,再引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大气污染物。 教师:酸雨对自然界中物质有什么危害?,我们来做一个模拟酸雨的实验。 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或现象,联系实际主要是破坏什么呢?(讲论) (对树叶的危害由于实验效果不明显,通过图片展示逐渐危害的效果。 教师总结:酸雨的危害 同学们不要小看植物,他们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还能杀菌消毒呢?比如松树等 综述——森林的净化作用。并引出森林是地球之肺,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都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之一,所以我们把他们作为判断空气质量的标准之一。那么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如何呢?以北京为例我们来看看吧! 展示:杭州空气质量日报 结合课本72页,完成题目:(叫一位学生回答) 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 看资料二:两会期间,环境保护就是热点问题。 举国上下都在重视环境保护,作为学生我们更要为保护大气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师问: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 新课讲解 1.植物的生长 (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等。 (1)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流,还存在相互竞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水分和营养的竞争上,可通过根冠比来反映出来。 根冠比是指地下部分根系总重量与地上部分茎叶等总重量的比值,它受土壤水分、营养状况、温度、光照等因子影响。 (2)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所需的养料大多是由生殖器官提供的;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序号 4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授课 班级 09-1 课时 4 单元单元二测定备选地块的环境因子授课 时间 10年11月日 任务任务三、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授课 地点 环境实验室教学 方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资源教师用资源 教学材料:教案、讲义、课件 学生用资源 参考材料:课程讲义、课件、参考书籍 工具:干湿球温度表、天平、铝盒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 能力目标:能熟练规范地使用仪器对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进行观测与测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教学难点 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学过程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时间 分配 min 提出任务1、工作任务倒入 教师解读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节 课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2、明确本节课任务 提出具体任务:观测备选地块的 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及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任务的方法。 1、根据教师的引导明确学习目 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明确任务要求,树立分工合 作意识 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和任务。 10 分析任务教师引领分析完成任务的切入 点及需要具备的知识,使学生形 成完成任务的思路。 1、根据学材学习空气湿度和土 壤湿度的测定方法。 2、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3、选两组派代表分别演示如何 观测和测定空气湿度和土壤 湿度; 4、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教师点评、并演示正确的操 作过程。 学生学习大气 湿度和土壤湿 度的观测方法 110 完成任务巡视中观察各小组的工作方法 及进展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个别 问题进行解答。 提醒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1、组内分工:按照分工计划进 行实施,做到全员参加。 2、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按照各自 分工分别完成各自任务。 对备选地块的 空气湿度和土 壤温度进行观 测,进一步熟练 各种仪器仪表 的使用方法。 50

《环境保护》教案

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同学们阅读P80至P84页,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1.大气污染的含义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3.大气污染的形成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4.大气污染的危害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③对金属、矿石及其制品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损害建筑和某些雕像;④二氧化碳的过度排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课《植物与环境》教案设计

5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 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5 植物与环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5 植物与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对观察和研究进行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2、对身边的事物及自然有着探究的欲望。 3、愿意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喜欢研究有关动植物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四、教学准备 图片: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生态图; 视频:有关的生态系统介绍; 文字资料:温室的环境条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自设情景,讲述事情经过,引出问题。 问题波波要把一盆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 目的通过讲述故事情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植物的外部结构的观察中,从而引出要研讨的问题——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让学生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进行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建立起联系。 (二)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导入出示仙人掌和龟背竹植株,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两种植物的外形特征。

问题龟背竹的叶子很大。仙人掌有叶子吗? 观察观察、比较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并做记录。 引导仙人掌的叶子在哪里?由于适应干旱的环境,仙人掌的叶子退化变成了针刺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差异。 讨论根据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查阅资料,分析其生长环境。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 引导介绍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环境特征。 目的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 (三)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问题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部形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猜想根据活动1的结论进行假设。 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引导可设计对比实验来进行观察。由于蒸腾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要从植物的表面蒸发到大气中。 设计注意考虑以下几点:仙人掌和龟背竹耐旱情况的对比实验中要控制什么条件?如何进行观察?怎样做才公平? 实验用塑料袋分别把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叶子全部密封起来,对比仙人掌和龟背竹的耐旱情况。注意观察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并做好记录。 引导本活动通过观察、比较罩在仙人掌和龟背竹茎叶上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的多少来分析它们的耐旱本领。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说明这棵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散发的水分快,体内保水的能力弱,不耐旱。 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共同推断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能力。 拓展叶子小的植物都比叶子大的植物耐旱吗? 目的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对比实验,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媒体播放“耐旱的植物”视频。 问题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干燥少雨、温差较大的环境特点? 分析小组讨论。从沙漠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沙漠的气候特点。 媒体播放“热带雨林”视频。 问题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气候炎热、雨水充足的环境特点? 引导热带雨林的上层光线充足,以高大的大型乔木为主;下层阴暗潮湿,以矮小的草

园林植物教案

园林植物教案 《园林植物》 第1章园林植物的应用 1.1 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2 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1.3 水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第2章园林植物的分类 2.1 植物的分类和命名 2.2 园林植物常用的分类依据及分类检索 2.3 常见园林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第3章木本园林植物 3.1 针叶树 3.2 阔叶树 3.3 竹类植物 第4章草本园林植物 4.1 一、二年生花卉 4.2 宿根花卉 4.3 球根花卉 第5章其他园林植物 5.1 水生园林植物 5.2 蕨类园林植物 5.3 肉质多浆园林植物 5.4 草坪与地被植物 为配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园林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园林植物》的学习和应用,在此编写了各章相应的教学指导,供广大师生选用本教材时参考。 第1章园林植物的应用

本章学习目标: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都是园林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掌握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在园林植物的应用,是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要应用好园林植物,使其在园林绿化中达到最好的效果,就要识别园林植物,了解园林植物。本章将学习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在园林植物的应用方面的知识,了解学习一些园林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配植方式,为后续各种园林植物识别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了解掌握树木、花卉和水生植物等园林植物的选择原则和配植方式;为在园林建设中较好地应用各种园林植物打下基础。 本章分3节11个知识点。 1.1 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本节学习要点:学习掌握树木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有关知识。主要有以下2个知识点。一、园林树木的选择与配植原则 园林树木的选择与配植必须掌握以下2个原则: (一)美观、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二)树木特性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原则,既考虑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适应,还要考虑生态学特性与环境条件相适应。 总的原则是以树种本身特性及其生态条件作为树种选择的基本因素来考虑。 本知识点应掌握的基本概念:树木生物学特性、树木生态学特性。 二、园林树木的配植形式 基本概念:配植方式是指园林树木搭配的形式。 应掌握的知识要点: 园林树木的配植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大类。 规则式配植的基本概念:规则式是指树木的栽植按几何形式和一定的株行距有规律地栽植。其特点是整齐端庄,严谨壮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