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类发现系外行星的七种途径

合集下载

宇宙中的行星探索:科学家如何在陌生星球上找到生命痕迹?

宇宙中的行星探索:科学家如何在陌生星球上找到生命痕迹?

1. 宇宙中的行星探索一直是人类科学家们的梦想和挑战。

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特别是那些具备适宜生命存在条件的行星。

但是,如何在陌生星球上找到生命痕迹呢?2. 首先,科学家们依靠现代天文观测技术来发现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他们利用望远镜观测行星的轨道、大小、温度等特征,并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判断行星大气中是否存在生命所需的化学物质。

3. 当科学家确定了潜在的有生命存在可能的行星后,他们会派遣探测器进行深入探索。

这些探测器通常会携带各种科学仪器,以收集并分析目标行星上的信息。

4. 为了寻找生命痕迹,科学家们会使用多种仪器和技术。

其中之一是质谱仪,它可以分析行星大气中的化学成分。

通过检测到特定的有机分子,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是否存在生命的迹象。

5. 此外,科学家还会使用光谱仪来研究目标行星的大气组成。

通过观察光谱图,他们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生命所需的元素和气体,如水蒸气、氧气等。

6. 为了进一步验证发现的生命迹象,科学家们可能会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行星土壤或岩石样本中的微小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能是细菌、藻类或其他微生物形式。

7.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探索使用DNA分析技术来寻找生命痕迹。

DNA是生命的基本遗传物质,如果在行星上发现DNA 序列的存在,那将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8.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行星地质特征中是否存在生命迹象。

例如,岩石中的微小孔隙或晶体结构可能是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栖息地。

9. 最后,为了更彻底地了解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科学家们可能会选择进行样本返回任务。

他们会派遣载人或无人飞船,采集行星表面的土壤、岩石或气体样本,并将它们带回地球进行详细分析。

10. 总结起来,科学家们在宇宙中的行星探索中致力于寻找生命的痕迹。

通过利用现代天文观测技术、探测器和各种科学仪器,他们希望能够发现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并揭示宇宙中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秘。

这项挑战充满了未知和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将继续驱动着科学家们不断前行,为我们揭开宇宙中生命的奥秘。

天文学知识:太阳系外行星的质量和半径的测量方法

天文学知识:太阳系外行星的质量和半径的测量方法

天文学知识:太阳系外行星的质量和半径的测量方法太阳系外行星的质量和半径的测量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发现了数千颗太阳系外行星,这些行星中的一些甚至有可能是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为了了解这些行星的性质和可能的生命存在性,我们需要测量它们的质量和半径。

1.径向速度法径向速度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太阳系外行星质量的测量方法。

它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恒星在行星产生引力作用下的运动。

当行星绕恒星公转时,它的引力将对恒星产生引力,从而使恒星以轻微的速度改变。

这种速度变化可以通过光谱观测来测量。

这种方法的精度依赖于观测恒星的光谱线的分辨率和精度,通常能够测量出行星质量的约5%的误差。

然而,径向速度法只能测量出相对较近的恒星和行星,因为远离太阳的恒星通常太暗了,难以准确观测。

2.凌日法凌日法是测量行星半径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当行星横跨恒星前面时,它会导致恒星的亮度下降。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空间望远镜或地面望远镜的高速连续观测来捕捉。

由于凌日深度取决于行星半径与恒星半径之比,因此可以使用凌日法测量行星半径。

但是,凌日法难以得出行星的质量,因为我们无法测量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为了测量行星的质量,我们需要结合这种方法与径向速度法。

3.相位法相位法是一种少数能够同时测量行星半径和质量的方法之一,它利用行星绕恒星公转对光线的散射来测量行星的质量和半径。

这种方法需要观测到行星与恒星距离最近的时刻,即拱点。

在这种情况下,行星内部的物质会通过它的引力作用鞭打表面,使得表面温度变化并发射电磁辐射。

因此,观察表面发射的电磁辐射可以得出行星的表面温度,然后可以据此推算出行星的质量和半径。

然而相位法对观测设备的精度要求很高,而且它只能作用于一小部分行星,因此很少使用。

总之,这些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

径向速度法是最常用的质量测量方法,凌日法是测量行星半径的最常用方法之一,相位法是同时测量行星半径和质量的少数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外行星的性质,进一步探索我们宇宙的奥秘。

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检测方法

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检测方法

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检测方法随着天文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能够探测到越来越多的太阳系外行星(Exoplanets),也就是存在于我们太阳系之外的行星。

这些行星往往被认为可能具备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因此,人类对于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检测成为了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方向,那么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用于进行这种检测。

一、凌星法(Transit Method)凌星法是最常用的太阳系外行星大气成分检测方法之一。

它基于当一颗行星经过其母恒星前方时,会遮挡其中一部分光线的原理。

通过测量这种遮挡引起的恒星亮度变化,就可以推断出大气中的物质成分。

例如,通过观测行星凌日时光谱的改变,科学家可以判断大气是否存在有机物或水蒸气等分子。

在凌星法的帮助下,科学家还能够了解大气层和云层的结构。

二、径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径向速度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探测太阳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方法。

当一颗行星围绕母恒星运行时,其引力作用会使恒星产生微小的运动。

通过测量恒星的径向速度变化,从而推测行星的存在。

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基于多普勒效应,即当光源接近时,其光谱会变蓝,而当光源远离时,光谱则变红。

基于这一原理,科学家可以通过测量恒星的光谱变化,来推断行星的质量、轨道和大气成分。

三、直接成像法(Direct Imaging Method)直接成像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检测太阳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方法。

它利用先进的望远镜和观测器,直接拍摄行星的图像来获取关于大气的信息。

这个方法对于大型、与恒星距离较远的行星较为适用,因为这些行星的亮度较高,能够被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直接观测到。

通过分析这些图像中的光谱信息,科学家们可以确定行星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然而,直接成像法存在着许多挑战。

由于行星的亮度通常非常微弱,往往被恒星的光芒所掩盖。

另外,望远镜本身的分辨率也对观测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四、大气透过率法(Atmospheric Transmission Method)大气透过率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恒星光在穿过行星大气层时的透射光谱来探测大气成分的方法。

什么是星际探测?

什么是星际探测?

什么是星际探测?星际探测是人类对外太空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方式,是指利用人造和天然探测器在太空中搜索和研究天体和宇宙现象的活动。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星际探测。

一、星际探测的目的星际探测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性质和规律。

通过对宇宙中的不同天体和宇宙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深刻了解宇宙的本质和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此外,星际探测也有很多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地质现象、环境变化等问题。

二、星际探测的方法星际探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有人探测和无人探测。

有人探测需要进行长时间太空旅行,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动力和保障能力。

而无人探测则是目前主流的探测方式,可以使用卫星、探测器等设备来完成。

这种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探测效率。

三、星际探测的代表性任务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完成了许多星际探测任务,其中一些任务更为著名和代表性。

例如,“旅行者”系列任务,这是美国宇航局于1977年发射的两个探测器,它们已经离开太阳系,并继续向外太空飞行。

这使得人类首次有机会探索太阳系外的宇宙。

另一个代表性任务是“先驱者10号”,它于1972年发射,成功探测到了第一个液态天体——木卫二。

此外,还有中国的嫦娥探月任务和印度的“月船2号”任务等。

四、星际探测的未来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在星际探测方面也将取得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成果。

例如,人类有望在未来数十年内将人类送往火星,这代表了人类星际探测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此外,人类还将继续发射无人探测设备,在太阳系和宇宙深处开展更深刻、更广泛的探测活动。

五、总结星际探测是人类对外太空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深入了解宇宙的本质和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星际探测的方法主要有有人探测和无人探测两种方式。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完成了许多星际探测任务,它们代表了人类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的成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在星际探测方面也将取得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成果。

天文学行星质量的测量方法与挑战

天文学行星质量的测量方法与挑战

天文学行星质量的测量方法与挑战简介:天文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行星类天体,包括行星、卫星、矮行星和彗星等。

其中,行星质量的测量对于了解行星的性质、系统的星际演化和行星形成过程至关重要。

然而,行星质量的测量并非易事,面临着很多挑战。

测量方法:天文学家使用多种方法来测量行星的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天文学测量方法:天文学家通过观测行星在其轨道上的运动来测量其质量。

根据开普勒定律,行星绕恒星运动时会引起恒星的微小运动。

通过测量恒星的运动变化,可以推断出行星的质量。

这种方法被称为多普勒光谱法。

2. 凌日观测方法:当行星经过其母恒星前方时,会造成恒星的亮度发生微弱的下降。

通过测量这种下降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凌日观测方法常用于发现和测量系外行星。

3. 引力微透镜方法:当一颗星体通过行星和地球之间时,其引力会偏折来自其他恒星的光线。

通过观测这种光线的弯曲,可以推断出行星的质量。

4. 相对天体运动方法:天文学家可以观测到行星与其他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通过测量这种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挑战:然而,天文学家在测量行星质量时面临着一些挑战。

1. 遥远距离: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这使得观测和测量变得非常困难。

天文学家需要使用先进的望远镜和测量技术来获取准确的数据。

2. 恒星的干扰:由于恒星本身的特性和亮度,它们会对行星质量的测量造成干扰。

天文学家需要仔细分析和排除这些干扰,以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3. 行星的非球体形态:许多行星并不是完全球形的,它们可能有凸起或凹陷的地形。

这种非球体形态会对测量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不同方向上的引力不一样。

天文学家需要考虑并纠正这种影响。

4. 系外行星的测量:测量系外行星的质量更加具有挑战性。

由于它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更远,观测和测量变得更加困难。

天文学家需要通过联合多个观测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结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天文学家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在行星质量测量领域的重大突破。

人类如何发现并探索火星?

人类如何发现并探索火星?

人类如何发现并探索火星?一、从古至今,人类怎样发现火星?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天空中的奇妙现象一直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古代,人们发现天空中有一个比其他星星更为亮眼的星球,称之为“火星”。

地球和火星在宇宙中相对位置较近,所以,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尝试观测火星。

1.1 中国古代对于火星的观测在中国的古代天文学著作《天文九章》中,就有不少关于火星的记载。

春秋时期的《周髀算经》中,为了求解太阳、月亮、火星的位置,历史上出现了“三段论”的方法。

后来,人们有了更加科学的天文学知识,依靠天文望远镜,探测火星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1.2 十九世纪欧洲的火星探测十九世纪末,欧洲的天文学家开始利用口径较大的望远镜,对火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测,并且通过这些观测得出了火星的许多特征。

经过无数次实践,他们发现火星表面有许多类似于河流和沼泽的东西,这些特征成为了后来对于火星的探测的基础。

1.3 现代火星探测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火星的探测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959年,苏联成功地向火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火星1号”,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成功探测火星。

此后,相继有多个国家在探测火星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2012年8月,美国“好奇号”成功着陆在火星上,开始了对于火星实地探测。

二、人类探测火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为何人类要花费大量的信息、物力对于火星进行探测呢?这是因为人类探测火星,实际上就是在探索地球之外的宇宙,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价值。

2.1 科学价值通过探测火星,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火星的物理环境、地质构造、大气成分等许多信息,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太阳系和地球的环境,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2.2 资源挖掘价值随着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未来挖掘太阳系天体的资源势在必行。

而火星上已经被发现了许多含氧化物的“红色土壤”,有着未来人类基地建设、维生所需的大量资源可能。

2.3 对于人类移民研究的价值从集体环保角度,人类也可以探索在未来以太阳系为大根的更广域过生态能否提供新家园。

人类探索外星人的方法

人类探索外星人的方法

人类探索外星人的方法地球人数十年来讨论这外星人到底有没有,它们会不会到地球来,会不会很友好的对待我们。

其中一些科学家说“有啊,那么多证据。

”另一些科学家吹胡子瞪眼地说“没有,都是子虚乌有!” 虽然结果尚无定论,人类却并没有放弃和外星人的接触,尽管也许有生之年无法亲自和外星生命接触,为了让子孙后代有机会更友好的和外星人相处,人类也要把“拍马屁”的功夫做足。

先驱者10号宇宙探测器目前探测外星生命的主要方法有:检测陨石发现生命的痕迹,用大型射电望远镜监测来自太空的微波信号以及生物化学实验模拟地外环境,推测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此外借助航天科技的实地探索也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如在太阳系发射行星和空间探测器直接探索太阳系其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而在太阳系外,人类也派遣了使者去联络外星生命,早在1972年美国就派遣了先驱者10号行星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带着表示人类形象和文明的标志,于1989年离开太阳系,飞向茫茫宇宙。

尽管,在2003年先驱者10号失去了联系,但是它将继续在宇宙中飞行,如果真的有外星生命存在,那么他们就会通过先驱者10号知道人类的存在。

此篇文章中我们将告诉您地球人和外星生命联络的其中两种重要手段。

给外星人发送信息为了和可能存在的外星球智慧生命混个脸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计划和外星人搭讪,起初是通过发射宇宙探测器来告诉外星人“嘿,我们在这儿!”后来就同时还发送一些包含着编码和图像的信息,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外星智慧生命心里有个咱。

在人类搜寻地外智慧生命计划50周年之际,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列举了历史上人类向外星人发送的太空信息:1974年:阿雷西博信号(Arecibo Message)向可能存在的外星人发射的第一个信号就是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信号,这段信号仅1679个字节信息,由两个质数--23和73--的乘积构成,它会显示出一系列简单的图形。

这则信息的接收端是M13球状星团,预计我们能看到发送报告的显示是在26974年后(其实也不太长)。

天文学家们如何探索地外生命

天文学家们如何探索地外生命

天文学家们如何探索地外生命夜空中的星辰和行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关注焦点。

人们总是想知道,星际间究竟隐藏了多少未知的事物,是否存在着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

天文学家们一直致力于探寻地外生命,但却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任务。

探测地外生命,首先需要找到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他们通过观测行星的距离、轨道、大小、质量、温度等因素来判断是否有可能存在液态水。

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就被称为“宜居行星”。

然而,即便找到了宜居行星,如何找到具体的地外生命呢?这也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

目前,人们主要使用下面三种方法来探测地外生命。

第一种是外星文明发射的信号。

科学家们尝试用巨大的望远镜和复杂的射电望远镜搜索外星人可能通过射电波向外发送的信号。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曾经像外层空间发送“蔚蓝色点点”的射电信号,向外界广播地球的生命和文化。

第二种是在行星上探测外星生命。

目前,探测地外生命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探测火星、土星、木星等行星上物质的成分,判断是否存在生命迹象。

例如,火星锂等元素含量较高,可能源于生物作用。

未来探测探测器可能会在一个行星上发现一种棕色的有机物,他们会反复检查数据和实现检测结果,以发现更明确的生命证据。

第三种方法是探测外星人的“生物光学信号”。

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人造和自然的光信号,以发现有规律的太空光信号。

最初的光信号是通过探测生命的反射光在太空中形成的光线,但科学家寄希望于能够发现更加有规律的信号。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果在行星上发现了生命迹象,如何去确认它确实是来自地外呢?在探索生命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依然需要区分生物和非生物,需要保证他们从行星上提取的样本是真正地外生物的痕迹。

所有的探测工作必须严格控制取样和处理的过程,以确保观察者不会获得错误的结论。

总的来说,探测地外生命的研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望发现生命存在的证据,以及了解更多有关于宇宙中生命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1992年第一颗围绕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们已陆续确认了超过800
个地球的“同类”。那么,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呢?现有的技术手段可谓各有利弊,
美国太空网日前专门针对科学家找寻系外行星时主要采用的7种技术方法,逐一予以解读。

方法一:天体测量学
天体测量学,主要通过精密追踪一颗恒星在天空中运行轨迹的变化,来确定受其引力拖
曳的行星所在。这与径向速度法的原理很类似,只不过天体测量学并不涉及恒星光芒中的多
普勒频移。

天体测量学可不是从1992年才开始为人所用的。它其实是搜寻系外行星最古老,并且
起初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早期都是以肉眼和手写来记录的。但在近几十年历史中,科学家
们在应用该方法发现行星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寥寥,且常富于争议。2010年10月发现的
HD 176051b,是目前唯一一颗已经确认的、借由天体测量方法发现的系外行星。

不过,即将于2013年10月发射升空的欧洲空间局(ESO)“盖亚”项目(Gaia,即第
二个天体测量卫星),或许可以令这种古老的方式告别自己寒酸的过往。该卫星将在5年任
务期间将测绘银河系之内以及附近区域的10亿颗恒星,确定它们的亮度、光谱特征以及三
维位置和运动情况。除此之外,三维星图还将帮助人们揭开银河系组分、起源与演化的秘密。

而据研究人员估计,“新”的天体测量学有望帮助他们找到数万颗新的系外行星。
方法二:利用狭义相对论
这是人类宇宙探索“技术库”里增添的一个新手段。作为新的研究方法,它指导天文学
家们去关注恒星的亮度因行星运动而发生的变化——后者的引力作用引发相对论效应,导致
组成光的光子以能量的形式“堆积”,并集中于恒星运动的方向。

其实,运用该方法来寻找行星,在理论上提出已逾10年。但直到最近,开普勒-76b
(Kepler-76b)行星的发现,才算正式应用了这种方法。开普勒-76b是距离地球2000光年
外天鹅座一颗质量大约是木星两倍的太阳系外行星,作为第一颗应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发现的系外行星,它得到一个别名:“爱因斯坦的行星”,这也使它变得声名远扬。

这一成果的真实性,随后已被径向速度法所证实。与其他已有的行星定位方法相比,“狭
义相对论”法既有着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不足,但它让人们相信,随着科学家对这一理论
掌握得日臻成熟,会有更多此类发现不断出现。

方法三:脉冲星计时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发现围绕脉冲星运动的行星。所谓脉冲星,是由恒星衰亡后的残余
形成的密度极高的星体。它在高速自转的同时,会发射出强烈脉冲——且由于一颗脉冲星的
自转本质上是非常稳定的,所以这种辐射因为自转而非常规律。

脉冲星计时法最初并不是设计来检测行星的,但是因为它的灵敏度很高,所以能比其他
方法能检测到更小的行星——但即使是最下限也要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0倍。于是,人们开
始借由在脉冲的电波辐射上观察到的时间异常,尝试追踪脉冲星的运动。换句话说,脉冲星
具有的奇特秉性,让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寻找脉冲星本应规律脉冲中的不规律现象,来发现行
星的踪迹。

而在1992年,脉冲星计时法就帮助人类建立了一个里程碑——亚历山大·沃尔兹森和
戴尔·弗雷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环绕着PSR 1257+12的行星。随后他们的发现很快就获得
证实,现普遍认为,这就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第一次确认发现的行星。

方法四:直接成像法
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叫“不言自明”——用不着什么复杂的演算,只需使用功能强大
的望远镜,直接给距离遥远的行星拍摄个“证件照”,一并还能取得其“行星护照”——上
面包含了这颗行星光度、温度、大气和轨道信息。

直接成像原则上就是观察系外行星的最重要方式,但该方法要求行星的自身尺寸要足够
巨大,与母恒星的距离还不能近到被其光芒所掩盖。这实际上也是对技术的巨大挑战,实现
非常不易。日本国立天文台研究小组曾指出,所有人类迄今已在太阳系外至少确认的行星中,
能直接确认其形态的还不到10颗,其中更多数都是推测出来的。

因而,也只有足够强大的望远镜装配的日冕仪,才能在观测中有效屏蔽掉附近恒星母星
的耀眼光芒,从而保证“主角”形象的清晰。目前,掌握直接成像法的几位著名“摄影师”
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望远镜、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以及欧洲南方天文台位于智利
等几个地区的望远镜阵列。

方法五:重力微透镜法
重力微透镜法,是指科学家们从地球上观察巨大星体路经一颗恒星正面时发生的现象,
进而寻找行星的方法。这是唯一有能力在普通的主序星周围检测出质量类似地球大小行星的
方法。

该方法的原理在于,当这种现象发生时,附近星体的重力场会发生弯曲,并会如透镜一
样放大目标恒星发出的光。由此便会产生一个光变曲线,即遥远恒星的光线随时间由亮渐衰。
这一过程能够告诉天文学家们关于目标恒星的许多信息——如果该恒星拥有行星卫星,那么
将会产生二级光变曲线。因而,一旦发现了二级光曲线,就可以证明行星的存在。

科学家第一次提出利用重力微透镜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是在1991年,不过直到2002
年,波兰的天文学家在光学重力透镜实验中发展出可行的方法后,其才获得成功。随后重力
微透镜法开始为人类贡献出由它发现的行星。而这种方法在观察地球与银河中心之间的恒星
时,最有可能获得成效,因为银河中心可以提供大量的背景恒星。

该方法自然也有它的缺陷——只有当两颗恒星几乎完全对齐时,才会产生这种效果。而
恒星对齐的情况永远不会再次发生,因此这种方法不能重复。不过,与径向测速法等方法相
比,重力微透镜法并不局限于发现轨道距离母星较远的行星,科学家们甚至可以使用它去寻
找所谓的“游侠行星”,即那些没有归依、自由流浪于宇宙深处的行星。
方法六:径向速度法
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具有成效的确认行星的方法。
径向速度法找寻的线索,是恒星母星相对地球发生远近运动时,卫星行星受其影响所产
生的微小波动。变化虽然小,但使用现代的光谱仪已可以检测出低至1米/秒的速度变化。
这种方法通常也叫做“多普勒效应法”,因为它测量的,就是恒星的光受引力拖曳而产生的
变化。

这种方法的成功与否从原理上讲与行星的距离无关,但由于需要高精度的高信噪比,因
此通常适用于搜罗我们地球附近那些距离不超过160光年的恒星。而它的一个主要缺点,是
不像其他方法那样在发现的同时展示出行星的“身份信息”——该方法只能估计行星的最低
质量,其通常只是真实质量的20%左右。

另外,仅仅有径向速度法这一理论武器显然是不够的,科学家还需要利用到智利拉西拉
天文台(隶属欧洲南方天文台)3.6米望远镜安装的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
或是位于夏威夷的凯克天文台高分辨率阶梯光栅光谱仪(HIRES),再或是和前两者一样拥
有非常复杂名字、却能代表目前最先进技术的天文设备们。时至今日,它们已帮助科学家发
现了诸多系外行星。

方法七:凌日法
凌日法的基本原理,是观察恒星亮度在有行星横穿或路经其表面时发生的细微变化。它
的好处是可以从光变曲线测定行星的大小。

这种现象只有在行星的轨道与观测的天文学家的观测点对齐时才能观测到,机会其实并
不大。只不过当技术手段若能同时扫描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颗恒星时,在如此大面积范围内,
发生该现象的系外行星数量,理论上应该会超过径向速度法所得。

而如果一个由径向速度法发现的没有完整质量信息的行星,再用凌日法来加以佐证,那
么天文学家就可以利用这种结合来评断行星的真实质量和密度,进而对行星的物理结构有更
多的了解。但凌日法也并非占尽优势,这种检测方法的虚假率其实也很高,由凌日法所检测
出来的“待定行星”,还通常需要通过径向速度法来复查。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开普勒探测器自2009年3月升空以来,已经使用这一方
法搜寻了2700多颗系外行星。其中,开普勒-62f(Kepler-62f),一颗环绕天琴座恒星开普勒
-62的太阳系外行星,就是以侦测行星通过恒星前方造成亮度下降的凌日法得以发现的。它
被认为是很可能位于宜居带的一颗类地行星。

而除此之外,凌日法同样也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扩大战果”——发现行星已知卫星外的
其他潜在卫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