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计算机网络原理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计算机网络原理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计算机网络原理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Internet是由众多分离的网络连接起来的互联网络。将逻辑上分开的网络互联在一起的连接设备,称为路由器。它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路径的功能,能在大规模的、复杂的、不同类型的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非常灵活的连接,。作为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枢纽,路由器系统构成了基于TCP/IP的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主体脉络。它的处理速度是网络通信的主要瓶颈之一,它的可靠性则直接影响着网络互联的质量。因此,在园区网、地区网、乃至整个Internet研究领域中,路由器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路由器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

●识别网络层地址和选择路由。又称打包。路由器收到信息包时,先将链路层所加的

包头去掉,只看网络层地址,再根据路由表确定路由,执行本身的路由协议,进行

安全、优先权等处理。各项处理正常则重新加上链路层包头(即打包)转发。这是路

由器最费时的功能

●生成和保存路由表。路由选择表是路由器的寻址依据,建立方法有静态和动态生成

法两种--静态生成法是由管理员根据网络结构手工生成,存入路由器的数据库,它

简单、高效、可靠;网络规模较大或网络结构更新时则采用经路由器执行相关路由

协议自动生成路由表的动态生成法,动态路由协议会不同程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和

CPU资源。静态路由优先级最高,当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发生冲突时,以静态路由

为准

●隔离子网连通广域网。网桥和路由器都能互联物理上分离和技术不同的局域网,但

是路由器可以把不同协议的LAN视为管理域独立的子网互联--路由器只将指定信息

发往指定子网进行通信而绝不会向其他子网广播

●保证安全。隔离子网为互联网提供了基本的安全性。路由器还随时监督来自各个网

站的信息,进行动态过滤,只允许合法授权的客户信息通过,起到防火墙作用

●管理控制。路由器具备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协议或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S-IS)

协议,提供分类管理,允许管理员规定路由服务的类别及其相应参数(如线速度、

线路延迟),保证最快的传输速度。路由器还能提供路由分段服务,管理员可以将

包分配到不同优先级的队列中或将一个业务中所有的包同时通过多条路径传输,以

平衡负载、优化网络全局效率,这还意味着同时启动多条冗余链路,控制流量拥塞

的发生。加密、压缩、容错管理也可以用路由器完成。

路由器是网络互联的关键设备,通常连接两个或多个由IP子网或点到点协议标识的逻辑端口,至少拥有一个物理端口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PSE:分组交换设备 PAD:分组装配、拆卸装备 NCC:网络控制中心 FEP:前端处理机 IMP:接口信息处理机 PSTN:电话交换网 ADSL:非对称用户环路 DDN:数字数据网 FR:帧中继 ATM:异步转移模式 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 VOD:电视点播 WAN:广域网 LAN:局域网 MAN:城域网 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模型 ITU:国际电信联盟 IETF:英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2章 1.说明协议的基本含义,三要素的含义与关系。 答: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就称为协议。协议三要素: (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3.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的理由是什么?有何好处? 答: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分而治之”逐个加以解决,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分层结构的好处在于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相对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和维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分层结构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6.请比较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异同点。 答:面向连接服务和电话系统的工作模式相类似。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的节点的地址。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手法数据顺序不变,传输可靠性好,需通信开始前的连接开销,协议复杂,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与邮政系统的信件投递过程相类似。每个分组都是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的地址,各分组在通信子网中是独立传送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可靠性不是很好,通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9.试比较OSI/RM与TCP/IP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而且两个模型中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不同点:(1)OSI模型有七层,TCP/IP是四层,它们都有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但其它的层并不相同。 (2)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有所不同。 第3章 3.请说明和比较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3种常用介质的特点。 答:双绞线:由螺线状扭在一起的两根、四根或八根绝缘导线组成,线对扭在一起可以减少相互间的辐射电磁干扰。双绞线是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 同轴电缆:也像双绞线一样由一对导体组成,但它们是按“同轴”形式构成线对。最里层是内芯,向外依次为绝缘层、屏蔽层,最外是起保护作用的塑料外套,内芯和屏蔽层构成一对导体。适用于点到点和多点连接。

计算机网络 路由器的功能及路由原理

计算机网络路由器的功能及路由原理 路由器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即网络层。它主要处理网络层的数据分组或网络地址,决定数据分组的转发,并决定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完整路由。下面介绍路由器的功能以及路由原理知识。 1.路由器的功能 目前的路由器产品都具有识别网络层地址、选择路由、生成和保存路由表,更好地控制拥塞,隔离子网,提供安全和强化管理等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识别网络层地址和选择路由 当路由器接收到数据包时,首先将该数据包在数据链路层所附加的包头去掉,并提取网络层地址(即IP地址)。然后再根据路由表,确定数据包的传输路由,执行本身的路由协议,进行安全、优先权等处理。最后,将通过各项处理的数据包重新附加上数据链路层包头,进行转发。 ●生成和保存路由表 路由选择表是路由器赖以寻址的依据。内容包括每个路由器所连接的网络标识,以及每个网络中所连接的主机标识。建立路由选择表的方法包括静态路由生成法和动态路由生成法。其中静态路由生成法是由管理员根据网络结构以手工方法生成,存入路由器的内存中;而动态路由生成法则是经过路由器执行相关的路由协议自动生成。 ●隔离子网连通广域网 路由器通常可以处理多种协议并具备相应的协议处理软件。因此路由器能够将物理上分离,以及不同技术的网络进行互联,并且能够将不同协议的网络视为一个子网进行互联,每个子网都是一个独立的管理域。路由器只将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发往特定的子网进行通信,绝不会向其他子网广播,从而实现子网隔离。 2.路由原理 当IP子网中的计算机A发送数据给同一IP子网中的计算机B时,则两台计算机不需要进行路由选择,可直接进行数据传输。如图6-12所示。 而如果将数据发送给不同IP子网主机时,就需要进行路由选择功能(如计算机B向计算机C发送数据)。即选择一条能到达目的子网的路径,因此需要把数据送给路由器,由路由器负责把数据送到目的地。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路由器,主机就把数据送给一个称为“缺省网关(default gateway)”的路由器上。“缺省网关”是每台主机上的一个配置参数,它是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某个路由器端口的IP地址。 路由器转发数据时,只根据数据中目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选择合适的端口,把数据送出去。同主机一样,路由器也要判定端口所接的是否是目的子网,如果是,就直接把分组通过端口送到网络上,否则也要选择下一个路由器来传送分组。路由器也有缺省网关,用来传送自身无法选择路由的数据。这样,通过路由器把能够选择路由的数据正确转发出去,无法选择路由的数据转发给“缺省网关”路由器,这样一级一级的进行传送。从而使数据最终将送到目的地,如果传送不到目的地的数据则被网络丢弃。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代码4741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原理笔记1(可以用作考条)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四个发展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 我国三大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未来发展趋势:宽带、全光、多媒体、移动、下一代网络。 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软/硬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1)硬件资源共享:可以在全网范围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昂贵设备的共享,使用户节省投资,也便于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担负荷。(2)软件共享:允许互联网上的用户远程访问各类大型数据库,可以得到网络文件传送服务、远地进程管理服务和远程文件访问服务,从而避免软件研制上的重复劳动以及数据源的重复存储,也便于集中管理。(3)用户间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各地的用户提供强力通信手段,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电子银行、证券及期货交易、企业网络、智能大厦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拓扑结构: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混合形、网形。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按覆盖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按传输技术:广播方式网络、点对点方式网络。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国际电信联盟),IETF(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二章 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由三个要素组成:语义、语法、时序关系。 分层:将一个复杂的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 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协议的集合 面向连接服务:开始时建立连接,传输时不用携带目的节点的地址。 无连接服务:开始时不需建立连接,每个分组都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地址,不同分组可能选择不同路径达到目的节点,节点接收到的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丢失的现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OSI/RM: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主机-网络层、互联层、传输层、应用层。 ORI/RM与TCP/IP的比较: 共同:1,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2,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层功能大体相似。 不同:1,OSI有7层,TCP/IP有4层。TCP/IP网络层提供无连接通信,传输层支持2种。OSI网络层支持2种,传输层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第三章 物理层定义: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 DTE::数据终端设备,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联网设备或工作站的统称,如计算机、终端等。 DCE:数据通信设备,为用户提供入网连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如调制解调器。 物理信道的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训报告

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 学生姓名:张三、李四、王五、陈曦指导教师:董尼 所在系:电子工程系 所学专业:网络工程 年级:13级 2015 年7 月

目录 1. 引言 2. 实验目的 3. 实验原理 4. 实验任务及实验思路 4.1 实验任务 4.2实验思路 5. 数据包分析 5.1 第一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5.2 第二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5.3 第三次握手数据包分析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三次握手协议的分析 许静、陈雪妹、陈莲、邓明丽、张慧慧、朱慧慧 摘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在急剧加快,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为了适应新的社会节奏,都需要通信帮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单位的竞争能力。 TCP是面向连接的,所谓面向连接,就是当计算机双方通信时必需先建立连接,然后数据传送,最后拆除连接三个过程。本论文介绍了在通信过程中TCP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着重介绍了三次握手过程及对抓包之后的报文分析。关键词:TCP、三次握手、报文

1引言 1.1 选题意义 本实训研究的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数据通信的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体系结构、TCP/IP、模型,在体系结构上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当前先进和实用的网络技术. 1.2报告研究目标 在Windows系统下分析一次通信过程中实施抓包,并对TCP数据包的每个组成部分在三次握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及对抓包之后的报文分析,掌握T CP 协议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TCP部中各字段的含义及作用;能够分析TCP 协议的建立连接的过程;理解TCP会话的概念;三次握手的过程。 2实验目的 掌握TCP协议建立连接的工作原理;TCP首部中各字段的含义及作用;能够分析TCP协议的建立连接的过程;掌握三次握手的过程;掌握使用Wireshark 进行数据包捕获、过滤的方法。 3实验原理 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端到端的可靠传输协议,它支持多种网络应用程序,适用于传输大批量的文件,检查是否正常传输TCP需要先建立连接才能进行通话。 TCP必须解决可靠性,流量控制的问题,能够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多个接口,同时为多个应用程序提供数据,TCP也必须能够解决通信安全性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

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 2012年12月6日

一、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 1、根据网络拓扑,了解如何设计静态路由表。 2、对CISCO路由器配置静态路由。 实验内容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配置静态路由 使得路由器之间能相互通信 把r1上的路由配置删除,然后只配置默认路由,使之能够与其他网络相互通信。 要求 在实验前半部分拓扑图r1、r2、r3彼此都能ping通的情况下做以下操作:(1)为R3的f0/0配置192.168.1.81/24的ip地址(注意,这里的81需要根据用户自己的机器编号而变,看自己显示器上的编号是多少,这里就配为多少),这样就使得该接口和本机(本机地址为192.168.1.181)处于同一LAN 中。 (2)为R1、R2添加到192.168.1.0的路由表项。 (5)在windows的dos窗口中输入ping 10.1.1.1。 如果ping不通,可做以下测试操作: (1)在R1上运行ping 192.168.1.81 source 10.1.1.1。 (2)在R3上运行ping 10.1.1.1 source 192.168.1.81。 (3)在windows的dos窗口中运行ping 192.168.1.81。 (4)在R1上运行ping 192.168.1.181 source 10.1.1.1。 二、实验环境 使用GNS3模拟CISCO的交换机和路由器、Windows系统。 三、实验步骤 配置路由器r1。关闭域名查找,并为环回接口lookback接口及f0/0接口配置IP地址10.1.1.1 、172.16.5.1。

计算机网络原理复习要点

第1章 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用通信线路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并按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集合,称为计算机网络。 3、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4、按照计算机网络的系统功能,一个网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5、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进行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和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6、什么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按照拓扑学的观点,将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等网络单元抽象为“点”,网络中的传输介质抽象为“线”,计算机网络系统就变成了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它表示了通信媒介与各节点的物理连接结构,这种结构称为网络拓扑结构。 7、计算机网络常用的拓扑结构有五种,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拓扑结构。 8、根据网络的通信方式对网络分类。 广播式网络、点到点式网络。 9、网络协议及三要素是什么? 我们把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三要素分为:语法、语义、时序。 10、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层中协议和层间接口的集合。 11、为什么说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12、ISO/OSI参考模型分层和TCP/IP的分层结构,按顺序写出各分层 ISO/OSI参考模型(从第一层到第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参考模型(从第一层到第四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13、everything over IP和IP over everything的含义。 TCP/IP 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应用提供服务(everything over IP)。 TCP/IP协议也允许IP协议在各式各样的网络构成的互联网上运行(IP over everything) 14、Internet起源于Arpanet,使用TCP/IP协议。 第2章 1、理解波特率、数据传输入速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数据传输速率是每秒传输的二进制比特数,又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有bit/s等,用C表示。 把承载数据的基本信号单元称为码元,把每秒传输的码元数称为波特率,又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署假期间,我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脑公司做教师,主要是教那些比较简单实用的办公软件,本来开初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学英语专业的竟会去做电脑教师,于是真的觉得老师那句话的实在,在学校,学到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一种有用的贮备,虽然在平时看来学的很多东西总感觉与自己的想象很遥远,但说不不定就在某一刻显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有些师哥师姐说的在工作过程中总觉那些东西在学校见过,但却己经忘了,擦肩而过。想起这,真的得感谢在校期间学的那些本专业的那些另外的知识。 两个月,短短的两个月,说不上是每一份经过都会成为内存,但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确实是感慨。 以前也想过,学我们英语专业的,也许以后最起码存在那种机会去走向讲台,所以,这短短的两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练,而且,专门机构统计的现在的毕业生出来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做与自己专业相符的

工作,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要求,把手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老板常常强调的就是每个员工都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我也觉得这是以后无论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收到的要求。因为公司的员工都是即训上岗,所以,一直没有又休,而且在工作期间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是一名授课者,最大的考验就是耐心,有的时侯,一个问题还得重复很多遍,这个时侯,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它,而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慢慢的但有了分冷静的习惯,这也是在这很短的工作中得到的很大的体会。 在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出到外面去看看,也算是一种见识,东莞是一个新起的城市,但它却己走在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前端,在这种地方,看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挑战,有时会把自己与那些出入写字楼的同样年轻的人比较,心里真的感受到那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时一日而起,所以,出到外面,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但显得格外重要,不然,常常因为比较把自己看得很不平衡,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些在我们前头的人们,可以当作是榜样,但不可过多的去计较,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应该有一个很明了很中性的认识,不能过于攀比,更不可自以为是。 因而。结束工作的时侯,心里就有一种很渴望的感觉,明白了自己与社会所需的要求,因为现在毕业求职职,特别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82122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总课时数:32 学分:2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本课程是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须课。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网络的构成、拓扑结构、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几个重要的协议、着重了解TCP/IP协议和以太网(Ethernet) 及IEEE 802标准,是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2.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需要先学习微机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计算机网路与通信课程是学习计算机网路应用设计的基础课程。 3.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路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对局域网和广域网要有所了解,对几种高速局域网如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FDDI,ATM等有所了解。对常见的网络互联技术和设备,如集线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也有所了解。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 1.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的概念较多,因此要强调基本概念,而不是过多的讲述具体的计算机网路中所使用的专用设备。本课程工程性较强,教学中应使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熟悉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很热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2.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的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路的产生和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组成,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计算机网路的功能和组成。 难点:(无)。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对网络体系结构达到理解层次,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要求达到认识层次,OSI各层概述要求达到认识层次,TCP/IP体系结构要求达到认识层次。 重点: 1.网络体系结构 2.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式 3.OSI各层概述 4.TCP/IP体系结构 难点:OSI各层概述、TCP/IP体系结构。 第三章.物理层中的数据传输 基本要求: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课程名称: 学习中心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 15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 1分,共15题) 1. 在OSI 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 A .物理层 B. 应用层 C. 数据链路层 D. 传输层 2. 在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_________ A .帧 B. 报文 C. 分组 D. 比特序列 3. 在TCP /IP 参考模型中,与 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4. 在TCP /IP 协议中,UDP 协议是一种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5. 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 是 A .双绞线 B. 光缆 C. 同轴电缆 D. 无线信道 6.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 1、0的方法叫做 A .绝对调相 B. 振幅键控 C. 相对调相 D. 移频键控 7. 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 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 — A .调制解调器 B. 网卡 C. 中继器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 ,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 1 协议。

0 D. 集线器 &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轮换地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用,这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这就是 A .频分多路复用 B. 时分多路复用 C. 空分多路复用 D. 频分与时分混合多路复用 9. 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 错的 A .物理链路 B. 数据链路 C. 传输介质 D. 端到端连接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传输差错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I. 随机错 II .连接错 III .突发错 A . I 、 II B. I 、III C. I 、II 与 IV D. III 、IV 11. _______ 在 差错控制方式中,只会重新传输出错的数据帧。 A .连续工作 B. 停止等待 C. 选择重发 D. 拉回 12. 以下的网络分类方法中,哪一组分类方法有误 — A .局域网/广域网 B. 对等网/城域网 C. 环型网/星型网 D. 有线网/无线网 13. 以下不属于协议组成要素的是 A .语法 B. 语义 C. 时序 D. 字符 14. _____ 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A. 单工通信 B. 半双工通信 C. 同步通信 D. 全双工通信 15. 误码率是描述数据通信系统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中, _____ 正确的。 A.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可靠性的重要参数 .共同构成的。 IV .字符错 在下面这些有关误码码率的说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路由器操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路由器操作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两个配置路由器将路由器两端的电脑连接实验条件: 路由器*2、PC机*5、网线若干 路由器R1端口:PC4:端口22; IP:10.0.0.8 PC5:端口23 IP:10.0.0.7 路由器R2端口:PC1:端口20 IP:192.168.0.165 PC2:端口21 IP:192.168.0.166 PC3:端口24 IP:192.168.0.163 实验过程: 一、对R1路由器操作 1、进入全局模式: Ruijie>enable Ruijie#configure terminal

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one per line.End with CNTL/Z. 2、给本地路由器R1e0/0端口配置地址 Ruijie(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Ruijie(config-if-FastEthernet0/0#ip addre10.0.0.1255.255.255.0 3、给本地路由器R1e0/1端口配置地址 Ruijie(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1 Ruijie(config-if-FastEthernet0/1#ip address172.16.0.1255.255.255.0 4、PC4配置路由器R1与R2连通路由器表 Ruijie(config#ip route192.168.0.0255.255.255.0172.16.0.2 5、显示配置 Ruijie(config#show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561bytes ! version RGOS10.3(5b3,Release(105163(Wed Dec2217:50:52CST2010 -ngcf67 !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interface Serial1/0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学生实验报告册 (理工类)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专业班级:10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信息技术学院指导教师: 20 12 ——20 13 学年第二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通信线路的制作与连接实验学时: 2学时 同组学生姓名:无实验地点: B405 实验日期: 2013年4月2日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批改时间:

实验一网络通信线路的制作与连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性能及各自特点。 2.学习双绞线、同轴电缆网线的制作和掌握网线制作工具,电缆测试仪的使用。 3.掌握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连接方法与实际使用。 4.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网线。 二、实验设备 实验所需设备主要有以下几样工具:5类双绞线,RJ-45头,细缆,BNC接头,T型头,端接器、同轴电缆、收发器、AUI电缆、双绞线、同轴细缆压线钳,电缆测试仪,剥线钳、剪刀。 三、实验必备知识 1.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 2.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 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传输介质等基础知识。 四、实验原理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有线通信大多采用铜芯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粗缆与细缆,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将要传输的信息转化成相关传输介质所需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传输介质、网络设备进行传输。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和信息传输格式,因此,它们也就具有不同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在组建局域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如覆盖范围、应用对象、性能要求、资金情况等)来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及相关的网络连接设备等。 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金属线互相缠绕而成,这样的一对线作为一条通信链路,由四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点到点的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目前,计算机网络上用的双绞线有三类(最高传输率为10 Mbps)、五类线(最高传输率为10 0 Mbps)、超五类线和六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250 Mbps)、七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600 Mbps)。双绞线电缆的连接器一般为RJ-45. 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由内、外两个导体组成,内导体可以由单股或多股线组成,外导体一般由金属丝编织网组成。内、外导体之间有绝缘材料,其匹配阻抗为50欧。同轴电缆分为粗缆和细缆,粗缆用DB-15连接器,细缆用BNC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一:名解/填空/选择/判断(我也不知道是啥) 1.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 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在一起,按照共同遵循的网络规则,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的情况下实现信息交换、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数据:传递(携带)信息的实体 3.信息:数据的内容或解释 4.信号:数据的物理量编码(通常为电编码),数据以信号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5.信道:传送信息的线路(或通路) 6.比特:即一个二进制位。比特率为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即数据传送速率) 7.码元:时间轴上的一个信号编码单元 8.波特(Baud):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波特率为每秒传送的码元数(即信号传送速率)。 9.误码率:信道传输可靠性指标,是一个概率值 10.数字信号:计算机所产生的电信号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表示0、1 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 信号,这种电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11.模拟信号:电话线上传送的按照声音的强弱幅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称为模拟信号,信号 电平是连续变化的 12.信息编码:将信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方法 13.数据编码:将数据用物理量表示的方法。 14.带宽:信道传输能力的度量。 15.时延:信息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6.时延带宽乘积:某一信道所能容纳的比特数。时延带宽乘积=带宽×传播时延 17.往返时延(RTT):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所经历的时间RTT ≈2×传播时延 18.通信的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信道 19.噪声:任何信道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会对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称为“噪声” 20.数字信道:以数字脉冲形式(离散信号)传输数据的信道。(如ADSL、ISDN、DDN、ATM、 局域网) 21.模拟信道:以连续模拟信号形式传输数据的信道。(CATV、无线电广播、电话拨号线路) 22.数字通信:在数字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3.模拟通信:在模拟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4.串行通信:将待传送的每个字符的二进制代码按由低位到高位的顺序依次发送的方式称 为串行通信 25.并行通信;利用多条并行的通信线路,将表示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同时通过8条 对应的通信信道发送出去,每次发送一个字符代码 26.单工:数据单向传输 27.半双工:数据可以双向交替传输,但不能在同一时刻双向传输(例:对讲机) 28.全双工:数据可以双向同时传输(例:电话) 29.基带传输:不需调制,编码后的数字脉冲信号直接在信道上传送以太网(局域网) 30.频带传输: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解调。通过电话网络传 输数据 31.宽带传输:把信号调制成频带为几十MHZ到几百MHZ的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 解调。闭路电视的信号传输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B 6.D 7.A 8.B 9. B 10. B 11.C 12. B 13. D 14. D 15.A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是局域网?有什么特点? 局域网是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网络,其分布范围局限在一个办公室、一幢大楼或一个校园内,用于连接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和各类外围设备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它的特点是分布距离近(通常在1000m到2000m范围内),传输速度高(一般为1Mbps到20Mbps),连接费用低,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等。 2、检错码和纠错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检错码只能发现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错码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还能纠正错误。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该系统又称终端-计算机网络,是早期计算机网的主要形式。它是将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50年代初,美国建立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就是将远距离的雷达和其它测量控制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中心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首次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在上述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中,中央计算机负担较重,既要进行数据处理,又要承担通信控制,为了减轻主机负担,60年代研制出了通信控制处理机(CCP)或叫前端处理机(FEP)专门负责通信控制,此外,在终端聚集处设置多路器或集中器(C),用低速线路将各终端汇集到集中器,再通过高速线路与计算机相连。60年代初,此网络在军事、银行、铁路、民航和教育等部门都有应用。 3)计算机-计算机网络:60年代中期,出现了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6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研制的ARPANET网是该网络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于通信系统,使网内各计算机系统间能够共享资源。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今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局域网的兴起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自7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价格急剧下降,微机广泛应用,局域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80

网络工程原理与实践教程习题和答案

网路工程原理与实践 第一章 填空: 1.网络工程的整个建设阶段分为规划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维护阶 段。 2.系统集成的定义是这样的,根据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或子系统的要求把更多 的产品和技术验明并连接入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过程。整个系统集成包括软件集成,硬件集成和网络系统集成。 3.网络工程监理是指在网络建设过程中,给用户提供建设前期咨询,网络方案 论证,系统集成商的确定和网络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服务,帮助用户建设一个性价比最优的网络系统。 4.OSI/RM网络体系结构的7层模型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5.在网络各层的互联设备中,中继器在物理层,集线器在物理层,网桥工作在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既可以在数据链路层,也可以在网络层,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6.中继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受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放大,以延伸网络的传输距离 提供物理层的互联。 7.集线器是双绞线以太网对网络进行集中管理的最小单元,遵循CSMA/CD 控 制方式。集线器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使用一台16个接口的10Base-T Hub组网,每一个接口分配的频带宽度是10/16Mbits。 集线器的类型有级联和堆叠。 8.交换机可以非常良好的代替集线器和网桥,是现在局域网中最经常采用的设 备。它的交换技术包括直通交换,存储转发和无碎片直通方式3种类型。在这3中方式中不需要进行差错检测的是直通交换,转发帧速度最慢的是存储转发。 9.路由器主要由下面个部分组成:路由引擎、转发引擎、路由表、网络适配器 和路由器端口,路由器主要功能是在广域网上提供最短和最优;同时还能提供包括最高带宽路径查找、包转发功能、包过滤功能、组播等高级网络数据控制功能;此外,路由器还肩负着服务质量、数据加密和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计算等网络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 10.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1.云计算主要有三种类型:IaaS、PaaS和SaaS,分别代表基础架构即服务,平 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 12.40/100以太网也称为下一代高速以太网技术,其技术标准由IEEE 802.3ba 支持 简答:

计算机网络实验之路由器端口的基本配置

实验一路由器的端口的基本配置 【实验目的】掌握路由器的端口的常用配置的基本的参数. 【背景描述】你在一家网络工程公司就职,负责组建一个省级广域网络.现项目经理要求你根据实际网络需求,对路由器的端口配置基本的参数. 【实现功能】给路由器的物理接口配置IP地址,并在DCE端配置时钟频率,限制端口带宽. 【实验设备】R1762(两台).V.35线缆(1条) 【实验步骤】 『第一步』路由器A端口参数的配置. 基本输入: Red-Giant>enable Red-giant #configure terminal Red-giant(config)#hostname Ra Ra(config)#interface serial 1/2 进行s1/2的端口模式 Ra(config-if)#ip address 1.1.1.1 255.255.255.0 配置端口的IP地址 Ra(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有DCE接口上配置时钟频率64000 Ra(config-if)#bandwidth 512 配置端口的带宽速率为512KB Ra(config-if)#no shutdown 开启该端口,使端口转以数据 配置带宽时,以K为单位『第二步』路由器B端口参数的配置. 基本输入: Red-Giant # configure terminal Red-giant(config)#hostname Rb Rb(config)#interface serial 1/2 进行S1/2的端口的模式 Rb(config-if)#ip address 1.1.1.2 255.255.255.0 配置端口的IP地址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试卷(ABCDE)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 试卷(A B C D E)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生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考试题(卷A)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确得2分,判断错误得-2分) 1、用一条电缆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它 们之间就可以相互通信了,这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理解的计算机网络。 2、制解调器可分为内插式或外接式两种,一般来说内插式比 外接式速度要快。 3、线路交换的最大缺点是有传输延迟,不适合用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 4、在OSI模型中,N层实体间相互通信时,N层利用N+1层的 服务为N-1层服务。 5、TCP和UDP是TCP/IP协议中提供的两种类型的服务,TCP一 般适用于可靠性较高的局域网中,而UDP一般用于可靠性较差的广域网中。 6、局域网的性能主要依赖于传输介质的性能,而与媒体访问控制方法无关。 7、网络互连之后应该屏蔽各子网在网络协议上的差异。 8、一般而言,Internet防火墙的位置建立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交界点。 9、Windows NT是以域的方式集中管理并组织网络的。 10、网络实施中,系统切换是指系统内部不同功能之间的转 换。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能选一个正确答 案,多选或不选均得0分) 1、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 A. OCTOPUS B. ARPANET C. DATAPAC D. Newhall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

A. 数字信号是一连串的比特序列 B. 如果一个系统传输的信息是数字数据,那么这种通 信称为数据通信 C. 数字数据既可以用模拟信号表示也可以用数字信号表 示 D. 信道容量的单位和数据率的单位相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SK是用载波的频率来表示数字数据 B.FSK是用载波的频度来表示数字数据 C.PSK是用载波的频率来表示数字数据 D.ASK方式的抗干扰性能比PSK好 4、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订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最确切的是。 A.OSI B.ISO/RM C.ISO D.OSI/RM 5、EIA RS-232C是一种。 A.并行物理接口标准 B.串行物理接口标准 C.并行物理接口 D.串行物理接口 6、IEEE802规定了局域网中最常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包括: A.CSMA/CD,令牌总线,令牌环 B.CSMA/CD,令牌总线,FDDI C.CDMA/CD,令牌环,CSMA D.CSMA/CD,令牌环,总线型 7、在网络层实现互连的网络设备是。 A.交换机 B.集线器 C.路由器 D.网关 8、在中断、截取、修改、捏造、四种安全攻击方式中,属于被动攻击的是 A. 中断 B. 截取 3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整理

1.计算机网络大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以及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等四个阶段。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ARPA网标志着目前所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IBM---SNA和 DEC-- DNA 3.三大网络包括: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 4.电话系统由三个主要的部件构成:(1)本地网络;(2)干线;(3)交换局。 5.未来网络发展趋势:有宽带网络、全光网络、多媒体网络、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NGN 6.一个计算机网络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的, 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资源子网包括主机和终端,他们都是信息传递的源节点或宿节点,有时也统称为端节点。 通信子网主要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7.计算机网络功能表现在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用户间信息交换三个方面。 8.按拓扑结构类型分类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型拓扑、总线拓扑、环形拓扑、树型拓扑、混合型拓扑及网形拓扑。 9.在选择网络拓扑结构时,考虑的主要因素:(1)可靠性(2)费用(3)灵活性(4)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10. 按交换方式来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 1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广播方式和点对点方式。 广播式网络中,发送的报文分组的目的地址可以有3类:单播地址、多播地址和广播地址 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之一。 12.按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 按信道的带宽分为窄宽带网和宽带网;按不同用途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企业网等。 1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因特网体系结构局IAB。 14.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15.OSI包括了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范三级抽象。 16.OSI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数据链路层DL、网络层N、传输层T、会话层S、表示层P和应用层A。 17.通信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18.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证。 19.TCP/IP参考模型分为4个层次,从上到下为:应用层、传输层、互连层、主机—网络层。 20.网络协议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21.层次结构的好处:1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2每一层不必知道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只要知道下一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及本层向上一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就能独立地设计;3每一层次的功能相对简单且易于实现和维护;4若某一层需要作改动或被替代时,只要不去改变它和上、下层的接口服务关系,则其他层次不受其影响。 22.物理层(比特流):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23.数据链路层(帧):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是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24.网络层(组):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分组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通信子网中进行路由选择。 25.传输层:端到端,即主机—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