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oha口服降糖药知识

合集下载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药物过量:
胰岛素药物过量没有特别的定义。但是,胰岛素过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糖反应:对于轻度的低血糖事件可采取口服葡萄糖或含有糖份的食物的治疗方式。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经常随身携带糖块、糖果、饼干或含糖的果汁。...
药理作用:
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胰岛素与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同时,抑制肝脏葡萄糖的释放。本品为中效胰岛素制剂。本品的起效时间在1.5小时之内,最大浓度时间在4...
适应症:
用于治疗糖尿病。
规格:
3ml:300国际单位(笔芯)
用法用量:
本品为中效胰岛素制剂。用量剂量因人而异,由医生根据患者的需要而定。用于糖尿病治疗的平均每日胰岛素需要量在每公斤体重0.5~1.0国际单位之间。青春期前的儿童,胰岛素的需要量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7-1...
不良反应:
据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血糖水平的波动。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大多数需要医疗处理的低血糖反应,发生在大约20%的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的患者。根据上市后的经验得知,包括低血糖...
药物分类:
胰岛素制剂
核准日期:
2007年04月13日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混悬液,振荡后应能均匀分散。在显微镜下观察,晶体呈棒状,且绝大多数晶体的大小应为1-20μm。
贮藏:
尚未使用的本品应冷藏于2-8℃的冰箱中(不要太接近冷冻室),不可冰冻。笔芯保存在包装盒内以避光保存。避免过热和阳光照射。开始使用后,本品可在室温下(不超过30℃)存放6周。正在使用的本品建议不要存放于...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英文名称:Isophane Protamine Biosynthetic Human Insulin Injection

50-50混合人胰岛素说明书

50-50混合人胰岛素说明书

【药物名称】中文通用名称:50-50混合人胰岛素英文通用名称:50% Human Insulin Isophane and 50% Human Insulin 其他名称:诺和灵50R、双时相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50R、优泌林50/50、Novolin 50R。

【组成成分】本药主要成分为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50%)、人正规胰岛素(50%)。

【临床应用】1.用于1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

2.用于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继发失效者,尤其适用于餐后血糖较高、不超重、血浆胰岛素水平不高者。

【药理】1.药效学本药是双时相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本药作用相当于短效及中效胰岛素的叠加。

与“70-30混合人胰岛素”相比,本药的人正规胰岛素含量较高,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更好。

药理作用参见“正规胰岛素”的“药效学”。

2.药动学本药代谢具双峰特征,皮下注射后0.5小时起效,2-8小时达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达24小时。

主要在肝、肾灭活,也可直接由肾胰岛素酶水解。

【注意事项】1.禁忌症(1)对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或本药任何成分过敏者。

(2)低血糖患者。

2.慎用尚不明确。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本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性与成人基本相同。

4.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患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症状和避免低血糖反应。

5.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因胰岛素不通过胎盘屏障,故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使用本药不受限制。

建议患糖尿病的妇女于计划妊娠和整个妊娠期间,加强血糖控制。

胰岛素的需要量通常在妊娠早期降低,在妊娠中晚期增加。

分娩后胰岛素的需要量迅速回复至怀孕前水平。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

6.药物对哺乳的影响研究发现,哺乳期妇女使用胰岛素对婴儿一般无有害影响,故哺乳期妇女可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但胰岛素剂量可能需降低。

【不良反应】1.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

该不良反应可突然发生,症状包括出冷汗、皮温降低、肤色苍白、紧张、震颤、焦虑、过度疲倦或衰弱、意识模糊、精力不集中、嗜睡、过度饥饿、暂时性视觉改变、头痛、恶心和心悸。

执业医师知识点速记手则

执业医师知识点速记手则

各类速记的知识点细胞膜,双层脂,单扩脂溶气分子非脂易化载体道,主动钠泵出入胞二十氨基酸八必需色苯蛋,亮异亮,赖缬苏必需脂肪酸亚麻油坏死核缩核碎核溶大发作,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林米酮小发作,乙琥胺微生物,分三种非细胞原核真核成。

原核无仁无膜相真菌真核构全上细菌球杆螺壁内才是膜二毛荚芽合噬菌体,是病毒,专门感染微生物外霉素与内霉素阳外阴内外为蛋白质,内为胞壁脂多糖菌死释放阿托品化看扩瞳唇干舌燥面转红心率增快罗音失到此用药减或停左心衰端坐位,腿下垂吸氧打吗啡快强心,速利尿茶碱扩管药微循环的特点:低、慢、大、变;影响静脉回流因素:血量、体位、三泵(心、呼吸、骨骼肌);激素的一般特征:无管、有靶、量少、效高;糖皮质激素对代谢作用:升糖、解蛋、移脂;醛固酮的生理作用:保钠、保水、排钾等等。

植物性神经对内脏功能调节交感兴奋心跳快,血压升高汗淋漓,瞳孔扩大尿滞留,胃肠蠕动受抑制;副交兴奋心跳慢,支气管窄腺分泌,瞳孔缩小胃肠动,还可松驰括约肌。

生物化学人体八种必须氨基酸(第一种较为顺口)1.“一两色素本来淡些”(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

2.“写一本胆量色素来”(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

3.鸡旦酥,晾(亮)一晾(异亮),本色赖。

生糖、生酮、生糖兼生酮氨基酸:生酮+生糖兼生酮=“一两色素本来老”(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其中生酮氨基酸为“亮赖”;除了这7个氨基酸外,其余均为生糖氨基酸。

酸性氨基酸:天谷酸——天上的谷子很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碱性氨基酸:赖精组——没什么好解释的,(Lys、Arg、His)。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色老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顺序一定要记清,色>酪>苯丙,今年西医考题-19。

一碳单位的来源肝胆阻塞死——很好理解,(甘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丝氨酸)。

胰岛素基本知识

胰岛素基本知识
3
Nobel 获得者
Banting , Macleod 1923 生理医学 发现胰岛素
Cori
1947 生理医学 糖原酶促转化
Houssay
1947 生理医学 垂体激素与糖代谢
Sanger
1958 化 学 氨基酸序列
Leloir
1970 化 学 糖原形成机制
Sutherland
1971 生理医学 发现cAMP及其
21
现在您浏览到是二十一页,共四十二页。
新观念的出现
●DCCT经验(1993): ▲胰岛素强化治疗明显改善1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使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降 35-75%。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不明确。 原因:病例少、年轻。
●UKPDS经验(1998):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50%有血管并发症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25%。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改善不明显。
• 对动物胰岛素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 使用动物胰岛素产生脂肪萎缩的患者
• 有免疫性胰岛素抵抗史的患者
• 接受强化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
• 在应激情况下需要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
• 不能使用OHA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
26
现在您浏览到是二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胰岛素使用方法与技巧
剂量调整
PG2h>150mg/dL
• 目前有各种比例的预混胰岛素(Premixed insulin)
RI / NPH : 20/80, 30/70,40/60,50/50,
10
现在您浏览到是十页,共四十二页。
长效胰岛素的发展
• Hagcdorn 1936
• 鱼精蛋白(Protamine)为雄鱼生殖腺所含的一组碱性 蛋白质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刘石平教授)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刘石平教授)
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 每3-5
天调整一次,直到血糖达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讨论稿.
|
根据三餐前血糖水平调整三餐前用量示例
晚餐前血糖(mmol/l) < 4.4 4.5-6.1 6.2-7.8 7.9-10.0 > 10.0 午餐前胰岛素剂量调整 -2U 0 +2U +4U +6U
|
代谢记忆:持续高血糖状态在 靶器官细胞中留下代谢“印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作用

记”,即使此后血糖良好控制, 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将大增
胰岛素强化治疗更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T2DM可诱导血糖长期缓解 ,而早期控制血糖则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强化治疗及强化血糖监测,有利于血糖控制,可减少糖尿病 并发症的发生危险
|
不宜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情况

下述情况不推荐皮下胰岛素泵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伴有严重循环障碍的高血糖者
中国胰岛素泵指南.2010版.
|
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

1型糖尿病患者 器官移植后患者 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
noon
6pm
2am
4am
8am
时间
|
www.diabetesclinic.ca
胰岛素泵简介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
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胰岛的胰岛素分泌模式,持续24h向患者体内输
入微量胰岛素

胰岛素泵两种输注方式
基础输注率 (Basal
rate)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共10页word资料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共10页word资料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杨国庆,母义明根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

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

为达到尽早、有效、持久的血糖达标,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均至关重要。

由于近年来大量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CDS根据最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基于中国大陆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针对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做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

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可能均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目标血糖水平[4]。

现就新版指南中,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做一解读。

1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糖尿病治疗指南确立了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降糖药(OHA)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

在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2种或2种以上OHA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未达标即可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

基础胰岛素不仅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进而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

胰岛素知识ppt课件

胰岛素知识ppt课件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自1922年起应用于人类糖尿病 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直到近期胰岛 素治疗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事实:
(1)广泛采用的外源性胰岛素进入血循环的方式(如 经皮下)是错误的,(缺少邻分泌、自分泌和胞内 分泌的影响); (2)即使为速效胰岛素、餐前30分iH,也比内生胰岛 素高峰出现的晚,恢复至基线水平的时间也晚, (不能于餐后迅速形成肝胰岛素化,易导致高胰岛 素血症); (3)外源性胰岛素处于非绝对生理溶液中,易形成二 聚体和多聚体、导致吸收延迟和免疫原性增加。
UKPDS中的b细胞功能
100
80
细胞 功能
60 40 20 0 -12 -10 -8 -6 -4 -2 0 2 4 6
确诊后年数
Holman RR.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40 (Suppl l):S21-S25; 1998
适应征

1型DM病人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DKA,HHDC,LA) 2型DM合并严重感染,消耗性疾病,糖网病肾病,神 经病变,严重躯体疾病如AMI和中风 围手术期 妊娠和分娩时 经饮食和口服药物治疗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 型DM病人 继发于胰腺手术的DM病人
(2)长效胰岛素的类似物:
•理论基础:
1.传统的中长效Ins难以模拟正常的基础胰
岛素分泌
2.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应:
A.无峰吸收,血浆浓度稳定
B.稳定的生物利用度和较长的半衰期
C.每日用药一次

HOE901(21A-Gly-30Ba-L-A2g-30Bb-L-Arg Human Insulin)(Frankfurt,Germany) 现 称 为 glargine胰岛素,这种衍生物是由InsB链C端加 上两个精氨酸残基以及 A21 的 Asparagine ( 天 冬氨酸 ) 被 Glycine( 甘氨酸 ) 取代所致 . 这种修 饰使其等电点偏酸,在生理环境下不易水解.注 射后在皮下形成沉淀,缓慢溶介吸收,导致超过 24h Ins 恒定,无峰释放 .glargine 每日 1 次与 NPH每日2次的血糖控制相当 ,此外该组较少发 生低血糖,体重增加也不明显,单用时可能对饭 后高血糖控制较差

2型糖尿病的一体化治疗方案

2型糖尿病的一体化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组1年缓解率更高
缓解率
51.1% 44.9%
26.7%
复发风险 44% 31%
翁建平李延兵许雯 时立新 朱大龙 周智广田浩明罗佐杰严励曾龙驿杨立勇 等Lancet 2008
1年时胰岛素组AIR保持更好
翁建平李延兵许雯 时立新 朱大龙 周智广田浩明罗佐杰严励曾龙驿杨立勇 等Lancet 2008
39.7 40
31.5
30
25.1
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神经病变 高血压 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
下肢血管病变
20
17.3
9.3 10
0
并发症
N = 3469
Zhang B et al. Zhongguo Yi Xue Ke Xue Yuan Xue Bao. 2002, 24:452-456.
小结
缓解组的特征
年龄较轻,体型较胖,治疗后血糖控制更好,更快获得血糖控制
缓解组
非缓解组
p值
例数
148
183
男性(n)
104
110
0.055
年龄(岁)
50
52
0.0157
BMI(kg/m2)
治疗前
25.5
24.3
<0.0001
空腹血糖(mmol/L)
治疗前
10.8
11.6
0.014
治疗后
6.2
7.0
<0.0001
潘长玉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420-424,2004
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2006 ▪ 中国18个城市60家医院登记治疗超过12个月
的糖尿病患者 ▪ 参与分析的患者 2779 例
平均HbA1c: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