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新型透皮给药系统利多卡因的研究进展

新型透皮给药系统利多卡因的研究进展
张嫦珍;周燕;王卫华;施利群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22(60)30
【摘要】利多卡因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极大提高药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促进治疗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全身作用。
有关利多卡因透皮给药制剂主要包括软膏剂、贴剂、凝胶剂、微乳、脂质体、醇质体以及巴布剂等剂型,而透皮吸收促进剂、基质性质以及药物粒径等因素是影响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主要原因。
本文就利多卡因在新型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36-139)
【作者】张嫦珍;周燕;王卫华;施利群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药学部;浙江鼎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物研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
【相关文献】
1.新型脂质体给药系统:脂质体作为控制药物透皮吸收的载体
2.新型喜树碱纳米凝胶给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3.开发新型给药系统——透皮控释剂
4.新型透皮给药系统
5.透皮给药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率, 储库 为密 闭结 构, 以避免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 , 可 可包含大量的药 物 , 合 中药 的 特 点 。 适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或 称 经 皮 给 药 系统 (rn d r lh rp ui Ta s ema ea e t T c 1222 骨架 型 贴 剂 。 架 型贴 剂 由 药物 溶 解 或 分 散在 聚 合 物 骨 -._ 骨 S se ,T Ta s ema D u ei rS se ,D ) 指 在 皮 y tm T S:rn d r l rg D ley y tm T DS是 v 架 中 , 聚合 物 骨架 控 制 药 物 的 释 放 。 黏 型 骨 架 系统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由 胶 肤 表 面 给 药 , 药物 以恒 定 速 度 ( 接 近恒 定 速 度 ) 过 皮 肤 各 层 , 使 或 通 进 的 重 点 , 供 选 择 的胶 黏 剂 有丙 烯 酸 酯 类 、 橡胶 类 和 聚 异 丁 烯 类 , 可 硅 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但 该 类 贴 剂 制 备 过程 中 需 要加 热 除 去 溶 剂 ,不 适 宜具 有 挥 发 性 的 药 可 避 免肝 脏 的首 过 效 应 及被 胃肠 道 破 坏 , 少 给 药 次 数 , 长 给 药 时 减 延 物 , 载 药 量 较 小 。何 宇 新 等 以 当 归 总 酞 内 酯 为 主 要 药 物 , E — 且 以 u 间 , 持 恒 定 的 有效 血 药 浓 度 , 低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高疗 效 , 维 降 提 便于 da i E O rgt 1 0为骨架材料, 癸二酸 二丁酯 为增塑剂 , 琥珀酸 为交联剂 , 使用。 目前 , 随着制 药技术的进步和 药用新辅料的应用 , 全球范围内 制 备 了头 宁 骨 架 型缓 释 贴 片。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新 品种 数 量 以每 年 1 .% 的速 度 递 增 , 为 第 三 代 药 2 1 成 2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促渗 透 的药 剂 学 方 法 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 医药素有“ 内病外治”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 皮给 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许 多 的 传 统 , 药 物 应 用 于 皮 肤 《 穴 位 )以 释 放 、 透 和 吸 收 药 物 的经 将 含 , 渗 学 者 对 药 物 的促 透 方法 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经 皮 给 药 系 统促 渗 透 方 皮 给 药途 径 是 其 主 要 的给 药 方式 之 一 。 年 来 , 多 药 学 工作 者 对 中 近 许 超 微 药经 皮 给 药 新 剂型 、 透皮 机 理 等 进 行 了实验 研 究 , 促 以揭 示 中 医经 皮 法 除 了 采用 离 子 导 入 法 、 声 导 入 法 、 针 法 等 物理 学 方 法和 化 学 结 构 改造 制备 成 前 体 药 物 外 , 目前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经 皮 吸 收促 进 剂 和 将 给 药 的科 学 内 涵 , 展 中 医 外治 法 的发 展 空 间 。在 此 基 础 上 , 者 综 拓 作 药 物 制 成 脂 质体 、 乳 、 球 和 微 囊 等 中 间 载 体 后 用 于 透 皮 , 透 皮 微 微 其 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 究状 况。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

药剂学促进透皮吸收技术的机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方世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杨宝玉】摘要目的了解药剂学促进透皮吸取技术的机制。
方法选取国内外有代表性学术期刊中的有关报道进行综述。
结果促进药物经皮吸取的药剂学技术要紧包括两大类:一、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使用透皮吸取促进剂,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阻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对皮脂腺管内皮脂溶解作用;扩大汗腺和毛囊的开口以及使药物在皮肤局部的浓度增加等。
二、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如脂质体、传递体和β-环糊精等包封技术,其促透机理要紧有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变形作用,渗透压驱动作用及改变药物分配系数等。
结论药剂学促透的机理要紧是阻碍皮肤角质层,作用于皮肤附属器以及改变药物的外在特性使之易透过皮肤,从而提高药物透皮吸取的速率和总量。
药物经皮吸取的专门优点:幸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恒速释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
近来,国内外研究较多。
经皮给药要达到临床的治疗作用,关键是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和总量。
其方法目前有3种:促进透皮吸取(简称“促透”下同)的物理技术、生化技术和药剂学技术。
本文仅对药剂学促透技术的机制进行阐述。
一、以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为主的促透技术:1、促透剂的促透机制要紧有以下几种假说:(1 )、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认为促透剂渗入皮肤中,改变皮肤角质层中扁平角化细胞的有序叠集结构,使其类脂质完全流化。
促使药物分子顺利通过。
用扫描电镜观察月桂氮唑酮(Azone)所致小鼠表皮和S-180瘤细胞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时,发觉皮肤角质层细胞膜屑增加,小疱鼓起,表面裂隙增加,毛囊口周围皮屑脱落,显现裸细胞,并有小黑洞形成。
说明Azone使生物脂质膜的不连续性增大,甚至开裂。
其裂隙增加至0.2~0.5 μm 。
在用薄荷脑对胎儿皮肤作用试验中,用扫描电镜观看到: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表皮细胞间隙由正常的0.86 μm增至2.6 μm。
透皮给药系统及其新技术

离子型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通过加入与药物带有相反电荷的物质,形成离 子对,使之容易分配进入角质层类脂。当他们扩散到水性的活性表皮内,接力成 带有电荷的分子继续扩散到真皮。例如双氯酚酸、氟比洛芬等强脂溶性药物与有 机胺形成离子对或,可显著增加其经皮透量。
4.2
物理方法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 TDDS 的开发中,在减少贴剂的使用面积方面起了积极作 用,但是未能扩大 TDDS 候选药物范围。近年来,通过方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收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物理促透及时有效地扩大了可用于经皮给药的药物范围,特 别是蛋白质类和肽类药物。 物理促透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外部能量,达到精密控制 经皮吸收的目的。由此诞生出许多新型促透技术。其中包括离子导入 (iontophoresis) 、电致孔(electroporation) 、超声导入(sonophoresis) 、 微针(microneedles)等 4.2.1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
关键字:经皮释药系统,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技术,超声导入技术,微
针给药技术,电致孔技术。
Keyword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enhancers,iontophoresis,sonophpresis,microneedles,electroporation. 皮肤主要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构成,此外还包括毛囊、皮脂腺、 汗腺等附属器。表皮由内而外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药物的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之差为 动力,以被动扩;②药物角质层内扩散;③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中扩散;④药物被真皮中毛 细血管所吸收;⑤药物随血液进入人体循环。其中,角质层与其他各层有较大的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宠 王云 1 西 交 免 , 彩 (. 安 通大学医 药 院 科. 安市 7 09 . 安交 学药 院药 教研室 西 西 1 4 ; 西 通大 学 剂 0 2 , 安市
704 ) 109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R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82 0 )4 20 0 10 0 0 (0 2 0 04 3
经皮给药系统 ( rn dr l h rp ui ssc TT ) a sema tea e t ytm. S 是 F c 李玉珍等采用离体 鼠皮 以简单小室装 置和紫外检测法进 指 经皮肤给药 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 S系统具有 打 实验。 结果表明 , 盐酸罂粟碱 可穿透皮肤吸收 , 且随药物 浓度 超越一般 给药 方法 的独特优点 ,可 以不 经过 肝脏 的 “ 首过 效 的增大 、 时间的延长 , 药物透过 量也随之增多 ; 透皮促进剂二 甲 应 . 没有 胃肠道消化液的破坏 , 供了可预定的 、 提 较长的作用 基亚砜 ( 0 、 5 %) 二甲基 甲酰胺 (0 o e 1 都可促进本 5 %)Azn ( %) 时间 , 降低 了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 、 持久的血药浓度 , 药 的透 皮 吸 收 , 中 以 5 % 二 甲基 亚 砜 的 作用 最 佳 】 其 0 。 进 而提 高疗效 . 减少给药 次数 , 使给药更为方便 。T Ts系统 以 1 4 川芎贴膏 其 独特 的优点成 为第 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 之一 . 发展 J『 I 芎贴膏是由川芎 、 丹参 、 片等药物组成 , A o e 冰 以 z n 为透 非 常迅速 硝酸甘油贴 片自 2 0世纪 8 0年代问世以来, 一直是 皮促渗剂的缓释长效 制剂 。 向志采用离体鼠皮 以自制的单 室 龙 世 界上最畅销的 5 O种药物之一 。国内也相继 研制出 r东莨 扩散装置和紫外检测法 , 研究 了川芎贴 膏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 菪碱贴片 可乐定贴片 以及尼群 地平贴片等 . 有的 已获 准上市 , 因素。结果表明. A o e 加 zn 的川芎贴膏 透皮吸收量在实验开 始 有的正进 人新药审批阶段 , 还有许多药物的透皮制剂正处于研 后 l h为不加促渗剂川芎贴膏的 20 .3倍 . h时为 20 2 .1倍 ;而 究和开发之 中。到 目前为止 , 中药的透皮制剂还仅限于局部作 加二 甲基 亚砜的对照贴膏透皮 吸收量在实验开始后 l h时为无 用, 尚无疗效确切 、 发挥全身作用的 中药透皮制剂上市: 令人 但 促渗剂川 芎贴膏的 1 5 0倍 . h时为 1 3 2 7倍 : A o e 加 z n 的川芎 可喜 的是 , 许多药学工作者正在进行中药透皮制剂的基础 和临 贴 膏透皮 吸收量在 2 h时为无促渗剂川芎贴 膏的 2 4 倍 ,为 4 7 床实验研究。 为了加速 中药的剂型改革 , 中药走 向世界 , 使 研究 对照川芎贴膏的 2 2 倍 0 7 :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本文拟对近年来 国内 15 利湿平软膏 有关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相 关研究及报道作一 回顾 , 并对一些 利湿平软 膏是 由骆驼蓬子 太仙子和秋水仙 3睐药材制成 关键性 问题进行探讨 , 以期对今后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有 的。 张学农等以利湿平软膏中骆 驼蓬子 的主要成分去 氢骆驼蓬 所 帮助 和启 发 : 碱的透皮速率 为指标 , 采用 离体 鼠皮 以 F a z rn 扩散池 和紫外检 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 解决贴剂透 皮吸收速率 测法 . 用正交试验设计 , 应 考察 了 3种软膏基质石蜡 、 羊毛脂和 和缓解贴剂的刺激性问题 已成为 T Ts制剂研究的关键 。 目前 Azn o e的不 同用量对药效成分渗透量 的影响 , 丽筛选出利湿 从 研 究最多的是氮酮 ( g n ) 它对 亲水性和疏水胜药物都能显 平 软膏处方中基质的最佳组成为 :石蜡 1 % 、 A oe , O 羊毛脂 6 %、 A- 著增加其透皮速率 . 作用 比 DMF、 DMA、 DMS O等强得多 . 且 z n 2 o e %。其中 . AzF 以 ol e的加^量对透 皮速 率影响最大 , 且以 无毒性 , 使用安全 ^们对丙二醇( G) 油酸 ( P 、 0A) 和亚油酸 2 %Azn o e的效果最为理想 】 。 等促渗剂的研究也 比较多 0 , 研究显示 , G、 vP、 P P 油酸对 左 16 嚷喘 潦膜剂 炔诺孕酮饱 和乙醇溶 液有 明显的促渗效果 ; G、 P 油酸 A o e zn 咳喘涂膜剂 系采用黄柏 、肉桂 、 麻黄等 6味药材的有效成 均自 增加 甲氧氧普胺 ( tc pa d ) E Meo l rmie 的穿透作用。 o 近年来 人 分, 通过 制剂加工而成的经皮 给药 系统。刘建平等以双室渗透 们还 发现 了一些新 的透皮 吸收促进 剂 .如 . 一二 甲氨基异 扩散装置 ( F a z 与 rn 槽相似 ) 离体 鼠皮 为模型 , 、 采用双渡长薄 前酸十二烷酯和 . N一二 甲氨基乙酸十二烷等 。有些透皮吸 层扫描法检测涂膜剂 成分之一 的黄芩苷渗透量 . 考察常用透皮 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 故经常联台使用 .一般 由一种亲 促 进剂对它的影响 结果 , 在几种 常用促进剂 中, 对黄芩苷的促 水性分子和一种亲油性分子共 同组成 , 亦称为二组分 系统。常 渗作用强弱依次为 : o e油 酸 、 Azn 、 丙二醇 . 其中体积分数为 6 % 见的二组分 系统是 氮酮 丙 二醇系统和油 酸 一氮酮 系统 。同 的 Azn 可使黄葶苷的渗透 速率提高 1 倍 一。 oe 7 =: “ 时 . 人发现 , 有 某些中药也具有与 Azn 相似的促进 作用。 oe 现将 2 中药促 进剂 的应用 近年来报道 的中药促进 剂和多元促进剂综述如下 。 2 1 薄 荷脑、 薄荷醇 荷油 薄 1 A o e 多种 中药 的促 渗作 用 zn 对 据报道 . 薄荷脑对 扑热 息痛 、 甲硝唑有明显促渗作用 … 。 1 1 葛根素 . 实验证 明 。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 热息痛透皮吸收的作用 , . 王锦等采用离体仔猪皮 简单小 室装置和紫外检 测法 , 研 井在扫描 电镜下观察到,薄荷脑实验组 的胎儿皮肤皱折增多 , 究 不同浓度的 A o e 葛根素透皮吸收作用 的影响。 zn 对 实验结 角质层局部断裂脱 屑 , 翻卷呈破棉絮状 . 表皮细胞间隙加 宽, 毛 果表明 . 经皮吸收 1 h 含 0 1 2 3 2 . 、 %、 %、 %Azn 的 2 oe %葛根素 囊 E扩展 , l 毛于因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进扑热息 擦 剂 的透 皮 吸 收 率 分 别 为 1 % 、2 9 、4 8 、 1 5 45% 46 % 痛 透皮吸收 的机制与改变表皮结 掏密切 相关 ;薄荷醇对水扬 5 2 =经 F 检 验 和 Q 检 验 表 明 , Azn 各 个 组 之 间 以 及 69 % 含 oe 酸、 抗生素 5 氟尿嘧啶、 曲安缩松、 双氯灭痛等有促渗作用 ; 不 含 Azn o e的对 照组之 间 ,其透皮 吸收率差异有 非常显著性 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m。 ( P<0 0 ) 。 .1 。 2 2 龙脑 【o n l on. . b r e b r 又名冰片 ) 1 2 阿魏 醴 + 朱健平等 “ 以改 良的 F a g双室渗透装 置进行药物体外 rn 魏 莉 等 采 用 离 体 裸 鼠皮 肤 以 V l al a—e in扩 散 池 和 he 渗透试验 , 以家兔在体试验 和人体皮肤苍 白试验进行药物活体 HP c检测法 , L 研究 了阿魏酸 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因素 实验 透度的试验证明 , 在整体兔试验 中 , 龙脑能使水杨酸经皮 吸收 结果表 明 ,阿魏酸 可以透过皮 肤 ,其渗透 系数 与浓度呈 正相 增加 ; 在志愿者前臂 内侧试 验中,龙脑 能提高醋酸 曲安 奈松 的 关 。游离阿魏酸的促 渗系数 较其钠盐太 .前者是后 者的 5 3 l 生物利用度。 另外 . 离体蛇蜕皮吸收试验中, 在 龙脑能增 加甲硝 倍 ; %Azn 对 阿魏酸有很好 的促透作用 , 1 oe 其渗透系数为饱和 唑、 氟屎嘧 啶的透度吸收, 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提示龙脑是一种 阿魏 酸 的 3 1 倍 。 4 。 有救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1 3 盐 酸粤 粟碱 2 3 川 芎 提 取 物 .
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最新研究概述

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最新研究概述摘要介绍了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运用,提供了利用中药进行透皮吸收研究的各种方法及研究思路,阐述了促进药物吸收的各种促进剂的使用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运用中药在透皮吸收方面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拓宽思路和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研究方法;中药透皮吸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透皮给药技术和方法,将中药单方或复方经过适当的现代化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加工工艺,把所得到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或提取物等与适宜的辅料或基质混合,制备成透皮给药制剂,以皮肤敷贴方式给药,使中药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目的。
中药的透皮给药制剂是传统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二十年来随着透皮给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的飞速发展,中药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一、中药透皮吸收基本概述1、中药透皮吸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中药透皮吸收是指透过皮肤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它具有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给药方便等优点。
祖国医学自古以来就重视“内病外治”的应用, 并在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疾病中积累了一些疗效卓著的外治方法和方药。
如用白芥子、甘遂等研末作穴位贴敷哮喘。
中药透皮吸收与中医穴位给药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利用皮肤作为药物输入体循环的门户, 发挥药物治疗作用。
我国对穴位给药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无论是理论上, 还是制备工艺上, 在古医籍中均有详细论述, 这就给现代中药透皮制剂研究与开发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透皮吸收与中药的性能、气味、归经密切相关, 多用辛辣芳香、气味浓烈的窜透性药物和活血化淤的药物, 所谓“假猛药、生药、香药率群药, 开结行滞, 直达病所”是中医透皮内病外治的理论依据[2 ]。
柔性囊泡——柔性脂质体透皮研究新进展

勿 脏过应 . 兰肝 首 效 减 少 药 物 对 胃肠 道 的 刺 激 ,避 的 蓥 毛物 胃道 的 活 而 于 部 用 药 , 药 经 肠 时 失 ;对 局 作 的物
,
圣皮 给 药 则 可 提 高 局 部 的药 物 浓 度 ,增 强 疗 效 ,降 氐 身的 药物 不 良反 应 。但 表 皮层 的屏 障 作用使 很 多 全 芍物不 易通 过 这种 给 药途 径 发挥 疗效 ,特 别是 水溶 性
_' _
匕= 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以来,国外已成功开发出 = J
多 比星 、两性 霉 素 B及 柔红 霉 素等脂 质 体注 射剂 产 柔
(is m s。脂质体的类型及组成材料见表 1 no o e ) 。
_ 悯试 £ 苎 毛军委 ; 飘 錾 腻 酣
] 口 。将药物包封于脂质体经皮给药同样 引起众多研究
度 穿 透 皮 肤 ;变 形 体 可 转 运 不 同 极 性 及 各 种 分 子 量 的 药 物 ,包 括 多 肽 及 蛋 白 质 ;El Ma h a y等 g b r 报 道 了薄 膜分 散 法制 备 的 5 氟尿 嘧 啶变形 脂质 体 及传 - 统 脂 质 体 的 体 外 透 皮 研 究 结 果 ( 2 ) 表 2提 示 , 表 。 几 种脂 质 体 的包 封率 接 近 ,但 变形脂 质 体 2 4、3 6小 时的 人体 表皮 ( 离体 ) 过 量及 相 对量 [ 4 ( 6 )脂 透 2 h3 h 质 体 表皮 透过 量 / 对照 表皮 透过 量】 比传 统脂 质体 有 均
i1 . . 一
1 变形 脂质 体 (r n f r o s ta se s me )
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脂质体 近 年来 引起研 究者 的 关注 ,这种 变 形
利多卡因透皮制剂的研究进展

· 16 ·金 姗 张丹参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18,中国【摘要】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透皮制剂的研究进展,为制备临床治疗需要的新型、安全、高效的透皮局麻制剂提供参考。
方法:检索近年国内外利多卡因透皮制剂的相关文献,综述其透皮制剂的主要剂型及特点。
结果:利多卡因透皮制剂可以增加透皮速率,起效快,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并减少了不良反应。
目前检索到的利多卡因剂型包括乳膏、凝胶剂等传统制剂及微乳剂、微乳凝胶剂、脂质体、醇脂体、喷膜剂、巴布剂、中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负载利多卡因等新型载体剂型。
结论:随着透皮新剂型新技术研究的发展,利多卡因透皮制剂的各项研究成果有望在今后安全、高效地运用于临床。
【关键词】 利多卡因;透皮制剂;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94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2095-1396.2020.03.003Research Progress of Lidocaine Transdermal PreparationsJIN Shan ,ZHANG Dan-shen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idocaine transdermal preparation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new ,safe and efficient transdermal local anesthetic preparations required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lidocaine transdermal prepara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searched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main dosag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dermal preparations were reviewed. Results :Lidocaine transdermal preparations can increase the transdermal rate ,have a rapid onset of action ,improve bioavailability ,and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The currently retrieved lidocaine dosage forms include creams ,gels and other traditional preparations and microemulsions ,microemulsion gels ,liposomes ,alcohol liposomes ,film sprays ,cataplasms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The particles are loaded with new carrier dosage forms such as lidocaine. Conclu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ransdermal dosage forms and new technolog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lidocaine transdermal prepar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safely and efficiently in the future.【KEY WORDS 】 lidocaine ;transdermal preparation ;research progress利多卡因透皮制剂的研究进展基金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物医药专项(20372509D );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H2020208032);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D2020117);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20268);中央财政公共卫生专项“中药资源普查项目”(Z135080000022)作者简介:金姗,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E-mail :****************通讯作者:张丹参,女,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药理学;Tel :+86-0311-********,E-mail :*******************局部麻醉药被广泛用于管理与静脉插管,穿刺活检,腰穿和其他术前和术后程序有关的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摘要:经皮给药, 历史悠久。
因其透皮吸收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S)是指经皮肤给药而引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DS 系统超越一般给药方法的独特优点,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提供了较长的作用时间, 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减少给药次数, 方便给药等。
TDS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中心之一。
但是, 由于皮肤角质层的限速屏障作用, 大多数药物的透皮性很差, 透皮给药后, 渗透速率和渗透量达不到治疗要求, 所以在研究透皮给药系统时寻找合适的方法来改善皮肤的透过性, 提高药物透过皮肤的量就成了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发展, 促渗透方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使更多的药物开发成TDS制剂成为可能。
关键词:透皮给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研究促渗方法促渗剂引言:目前, 国内透皮给药研究领域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
喜局面, 不仅参与的科研人员多, 涉及全国各大医药院校及各类型医院,而且研究内容全, 包括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等。
本文就近年国内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透皮吸收机理
1. 1 皮肤的解剖学基础皮肤的角质层是类脂质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致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 是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差以被动扩散的方式透过角质层, 进入真皮层毛细血管, 通过体循环到达靶位起作用。
此外, 皮肤的毛孔和汗腺等附属器官也可吸收少量药物。
完整皮肤和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有明显的差异[1 ].[38]。
魏莉等[2]比较了去角质层皮肤和完整皮肤对阿魏酸的渗透作用, 发现前者的渗透系数是后者的12 倍, 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强。
李国锋等[3]考察了硝酸异山梨酯( I SDN)单用或与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 IPM) 合用时, 经完整皮肤和角质层剥离皮肤的透皮能力, 发现I SDN 经角质层剥离皮肤的表观透皮系数是经完整皮肤的1. 68 倍, 且IPM 能分布在活性皮肤层, 可明显增加ISDN 在角质层或真皮层的分布量及经皮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
因此如何克服角质层屏障是TTS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且, 不同动物皮肤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不同, 同种动物但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对同一药物的透皮吸收也有差异。
用分光光度法比较了小鼠、裸鼠、家兔、大鼠、人体皮肤对黄芩苷的渗透, 发现透皮速率常数为家兔> 大鼠> 人> 裸鼠> 小鼠。
唐宏生等[4]以不同品种和日龄的仔猪皮肤进行体外实验, 证实了药物的透皮速率、透过量与仔猪的品种、日龄等密切相关。
1.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
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
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对局部组织起作用。
吸收系指药物透入皮肤后或与粘膜接触后在组织内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1.3 透皮吸收途径从皮肤的构造来看外用膏剂有三条渗透途径:毛囊、完整的角质层和汗管。
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吸收的最大屏障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上很有限,但其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及汗腺为途径的比例增大,后者是一种“旁路”吸收途径。
在药物吸收达到平衡状态前,这种“旁路”吸收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介质进行扩散。
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较大的部分扩散[1]。
2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
2.1 离体透皮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吸收,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