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

合集下载

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分析

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分析

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分析作者:才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6期摘要:在液化气石油化工生产中,脱硫工艺是一项重要技术应用,对于提高液化气生产质量及降低液化气使用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的发展,降低液化气含硫量,是现实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效益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液化气;脱硫工艺;脱硫醇液化石油气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液化石油气中硫物质的存在,如果不加以处理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液化气中含硫量也有了更高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应用受到进一步重视,如何不断优化脱硫工艺技术以在确保液化石油气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含硫量成为了社会高度关注和不断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液化气脱硫必要性分析液化石油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硫醇、羰基硫等成分,这些成分的存在不仅给液化气加工造成影响,而且在环境污染方面危害也较大。

液化气中硫化物超标就会出现产品异味、催化剂中毒等问题,因此为确保液化气加工过程安全性及降低化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加强脱硫工艺技术应用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一)液化气脱硫化氢工艺液化石油气中硫化氢是硫存在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液化气脱硫工艺技术应用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液化气脱硫化氢主要有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两种工艺。

干法脱硫主要是通过利用固体吸附剂的媳妇作用来达到脱出硫化氢的目的,氧化铁、氧化锌及活性炭等是常用的固体吸附剂。

这种工艺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只能应用于含有少量硫化氢气体处理中,对于硫化氢含量较大的砌体并不适用,脱硫效果也并不理想。

湿法脱硫工艺是与干法相对的一种脱硫化氢技术,主要利用液体吸收剂对液化气气中硫化氢进行洗涤脱出,包括物理吸收法、直接氧化法及胺溶剂化学吸收法,其中胺法占据主要地位。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空气质量逐渐恶化,尤其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浓度逐年攀升。

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烟气脱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技术,它可以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有效地去除,从而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这种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然而目前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脱硫效率不高、设备成本较高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国内外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的脱硫方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尽管这项技术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内外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国内这项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经开始采用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项目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

而在国外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

那么为什么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国内还存在这么多问题呢?一方面这可能与国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关,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与国内的投资环境有关,由于环保政策的限制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多企业可能会选择更为简单和低成本的脱硫方式。

虽然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同时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内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2. 国家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话说这环保事儿,可真是让人头疼。

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脱硫脱硝一体化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有效降低燃煤、燃油等能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通过将脱硫和脱硝的工艺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燃煤烟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同时进行高效净化,从而达到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当前,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进行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定进展。

由于该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深入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优势、方法、进展和挑战,对于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脱硫脱硝一体化是当前环保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环保效率:脱硫和脱硝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通过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脱硫脱硝的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 节约能源资源:传统的脱硫和脱硝技术存在能耗高、设备占地大等问题,而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 推动产业升级: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有助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装备和技术的创新,提升我国环保治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政策实施:一体化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环保改造,也有助于政府加强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促进环保法规的落实,推动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2. 正文2.1 脱硫脱硝技术概述脱硫脱硝技术是旨在减少燃煤电厂等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环保措施。

脱硫技术主要包括湿法脱硫和干法脱硫两种方式。

湿法脱硫通过在烟气中喷射碱性洗涤液,将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再通过化学反应将其捕集。

而干法脱硫则是通过在烟气中喷淋多孔吸收剂或干法喷射氨等方式来吸收和转化二氧化硫。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及展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及展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及展烟气脱硫技术是指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方法将燃煤、燃油等燃料中所含的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去除的过程。

由于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中常含有硫化物,若大量排放到大气中会影响环境和人体的健康,因此烟气脱硫技术成为了环保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1.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是利用化学方法将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气态或颗粒物形式进行去除的方法。

在煤炭火电厂、钢铁厂等工业企业中,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脱硫方法。

其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和维护,但同时也存在着脱硫效率较低、副产品难处理等问题。

3. 生物脱硫技术生物脱硫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烟气中的硫化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实现脱硫的方法。

相比较于传统的化学方法,生物脱硫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运行成本少、副产品易处理等优点。

但由于生物脱硫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在工业应用中还较少见。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脱硫技术外,还有一些新型的脱硫方法正在不断发展。

比如高温烟气脱硫技术、超临界水氧化脱硫技术等,这些新型脱硫技术在脱硫效率、能源消耗、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二、烟气脱硫技术的展望1.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烟气脱硫技术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人们正在研究和开发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脱硫技术,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大众对清洁空气的需求。

2. 多元化的脱硫技术应用未来,烟气脱硫技术将更加多元化。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排放情况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脱硫技术,如干法脱硫、湿法脱硫、生物脱硫等将共同应用,以达到更好的脱硫效果。

3. 脱硫技术与其他环保技术结合未来,烟气脱硫技术将与其他环保技术结合,形成更加综合的治理方案。

比如脱硫技术与脱硝技术、除尘技术等结合,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物排放。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在烟气脱硫领域的应用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液化石油气脱硫工艺探讨及应用

液化石油气脱硫工艺探讨及应用

青的溶剂 , 还可以作为裂解 乙烯 的原料 ; 甲烷、 乙烷 及重碳四可作 为工业及 民用燃料 。随着精细化工、 材料工程的深入研究 , 液化石油气 的更 多用途将会 被人们所发现和应用 。
2 液化 石 油气脱 硫 的必 要性
无论含硫 的液化石油气 是做燃 料还是化工原 料, 均需要脱硫 , 经脱硫工艺脱硫后液化石油气可以 防止设备、 管道的腐蚀 ; 防止液化石油气后续深加工 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 中毒 ; 防止环境污染等… 。
山 东 化 工 S H A N D O N G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nt Y
Zn O +H2 S— —— + Zn S+H2 O
2 0 1 3年第 4 2卷
等。
Me r i c h e m 纤维 膜 工 艺 脱 出硫 醇 原 理 为 纤 维 膜
溶性盐类 , 醇胺是一种弱 的有机碱 , 在2 O一 4 5 o 【 = 下 可与液化石油气中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物和酸式硫
含硫化合物等杂质 , 一般不含有烯烃 。液化石油气 的用途十分广泛 , 如利用烯烃可 以合成高辛烷值的 汽油组分, 如: 利用其 中的异丁烯和 甲醇醚化生成 甲 基叔丁基醚 ; 利用丙烯 可 以用 来生产 聚丙烯、 丙烯
4 . 1 脱除液化石油气 中无机硫硫化氢工艺 目前 液 化 石 油 气 脱 除 硫 化 氢 , 湿法 主要 采用 胺
洗 或者 碱洗 脱硫 ; 胺 洗 脱硫 主要 用脱 硫剂 为醇胺类 , 如: 一 乙醇胺 、 二 乙醇胺 、 二异 丙 醇 胺 、 N一甲基 二 乙
田伴生气) 经加压、 降温、 液化得到的一种无 色挥 发 性气体 。炼厂气 主要是在原油加工过程 中, 经常减 压蒸馏 、 催化裂化、 催化重整 、 加氢裂化等装 置产生 的大 量 C 2一C 4小 分 子 烃 类 , 其组成成分主要为 C 2

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脱硫脱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首先介绍了脱硫脱硝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脱硫脱硝一体化的优势,包括节约投资、提高效益等方面。

接着对国内外脱硫脱硝一体化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改进、节能减排等方面。

展望了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实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脱硫脱硝一体化、研究现状、技术概述、发展历程、优势、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外研究、环保、减排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是指将脱硫和脱硝两个空气污染治理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共同的工艺装置或系统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工程投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处理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的目的。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空气污染物治理的不断加强和环保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在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研究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当前,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法规的加强,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已经成为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国内外,对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对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作为环保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还能保护人类健康。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还有助于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在环保领域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

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分析与应用

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分析与应用

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分析与应用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气污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研究烟气脱硫技术成为当前环保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与应用两个方面探讨烟气脱硫技术的相关发展。

烟气脱硫技术的现状分析目前,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干法脱硫和湿法脱硫两种常用方法。

干法脱硫主要通过烟气与固态吸收剂接触,使二氧化硫与吸收剂反应生成硫化物,以达到脱硫效果。

常用的干法脱硫方法有活性碳吸附法、氧化剂吸附法和物理吸附法等。

然而,干法脱硫方法存在着吸附剂消耗快、脱硫效率低、操作复杂等不足之处。

湿法脱硫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烟气脱硫方法,主要通过将烟气与石灰乳或氨水等吸收剂进行接触,使二氧化硫与吸收剂反应生成硫酸盐或硫代硫酸盐的水溶液,达到脱硫效果。

常见的湿法脱硫方法有石灰石石膏法、石灰乳法和氨法等。

目前,石灰乳法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等大型工业设备中,该方法具有脱硫效率高、操作简单、适应性广等优点。

然而,湿法脱硫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石灰乳法需大量消耗石灰石,造成资源浪费;其次,湿法脱硫方法产生大量废水,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湿法脱硫设备庞大,投资高,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烟气脱硫技术的应用现状烟气脱硫技术在电力、冶金、化工和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电力行业,燃煤发电是主要的电力供应方式,但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对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对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外的燃煤发电厂广泛采用湿法脱硫技术。

在冶金行业,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

采用烟气脱硫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化工行业,如化肥、石油化工等领域,二氧化硫是常见的废气排放物,采用烟气脱硫技术可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在环保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工业废气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烟气脱硫技术可有效减少排放的二氧化硫浓度。

LNG原料气深度脱硫脱碳技术研究

LNG原料气深度脱硫脱碳技术研究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化 工
228
CHEM ICAL ENGINEERING O F OIL & GAS 2014
LNG 原料气深度脱硫脱碳技术研究
周永阳1 ,2 ,3 黄黎明1 ,2 ,3 何金龙1 ,2 ,3 彭修军1 ,2 ,3
第 43 卷 第 3 期 周永阳 等 LNG 原料气深度脱硫脱碳技术研究
229
为稀缺清洁资源 ,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 的新热点 。 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不平衡 ,天然气在 能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 从中国的天然气发展形 势来看 ,国内天然气资源有限 ,天然气产量远远小于 需求 ,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需积极拓展海外油气业 务 。 因此 ,天然气液化技术将成为中国石油公司实 现海外天然气资源利用和油气主营业务发展的战略 手段 。
为广泛的脱硫脱碳工艺[4‐5] 。 针对 L NG 深度脱硫 而言 ,最适合的工艺是 Sulfinol‐D 和新开发的 Sulfi‐ nol‐X 溶剂 。 其主体溶剂成分为 DIPA 、环丁砜 。 其 工艺优点为 :① 溶剂负荷较高 ;② 再生能耗低 ;③ 溶 剂不 发 泡 、无 腐 蚀 。 据 文 献 报 道 ,Sulfinol‐X 对 H2 S 、CO2 及有机硫的脱除程度较 Sulfinol‐D 更好 , 酸气负荷更高 ,目前已完成中试放大研究[6] 。 但该 工艺的缺点是在处理重烃时烃共吸现象较为严重 , 可能对 Claus 装置的运行造成影响 。
2 .4 Ucasol 工艺 该工艺由美国 U nion Carbide 公司开发 ,现已
被 Dow Chemical 公司收购 。 该工 艺 包 括 Ucasol HS 、ES‐501 、LE‐701 等系列溶剂 ,其中 LE‐701 多用 于需大量脱除 H2 S 、CO2 的工况 ,可脱除大量硫醇 , 但若需脱除大量 CO2 ,则要求所处理的原料 气中 H2 S 含量较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19卷第3期气体净化•5•液化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龚伟(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贵州贵阳550016)摘要:阐述了Merox抽提-氧化脱臭技术、吸附脱硫技术、纤维膜脱硫技术、络合脱硫技术等液化气脱硫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对液化气脱硫技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液化气脱硫技术吸附纤维膜根据液化气中硫含量及净化程度要求,分为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

湿法脱硫针对硫含量较高且处理量大的液化气,常用方式为抽提与纤维膜脱硫技术。

干法脱硫针对含硫量低、处理量较少的液化气,常用活性炭吸附、氧化铝及氧化锌等⑷。

1Merox抽提-氧化脱臭技术液化气脱硫技术从酸碱精制、醇胺精制、萃取精制,到Merox抽提-氧化脱臭精制、加氢精制⑷。

由美国UOP公司于1958年研发,形成2种工业生产形式:液-液脱臭法与固定床脱臭法⑶。

国内以液-液脱臭法为主,原理:液化气先经醇胺洗,进行预碱洗除去残存少量H2S及硫醇,随碱液抽提入塔,硫醇与NaOH在磺化猷菁钻催化下生成硫醇钠,再进入氧化再生塔,硫醇钠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硫化物,经分离除去二硫化物的再生碱液,经沉降和水洗得精制液化气⑷。

液-液脱臭技术优点:脱硫醇容量大、耗碱量低;缺陷:废碱液排放量大,硫脱除率与传质效率低,催化剂稳定性不高,环境污染等⑴。

固定床脱臭法的脱硫原理同液-液脱臭法,将液化气中的硫醇通过酸碱反应生成硫醇钠,与氧气生成二硫化物,于精憎塔内与C3分离⑷。

该技术缺点:成本高、能耗大、催化剂适应性差。

2吸附脱硫技术与传统脱硫技术相比,吸附脱硫具有无碱脱硫、污染小、吸附物循环利用、脱硫程度高等优势。

该技术主要用于脱硫的吸附物有活性炭、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1。

活性炭与吸附物间形成络合反应,可除去液化气中的硫醇⑻。

其原理:水蒸气在活性炭微孔内形成水膜,催化出S与。

2反应生成单质硫,提高脱硫效率⑼。

国内研发的T101-T103系列活性炭穿透硫容提高4~8倍,国外研究,在孔径0.7nm活性炭上负载PdCJ与CuCl,穿透硫容最大何。

单一金属氧化物成本较高,硫容量低。

Baird1111与Wangle]分别研发了复合金属氧化物与再生介质辅助脱硫,极大的提高了金属氧化物吸附脱硫能力。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由金属阳离子与多官能团组成,具有结构多样、化学可修饰等特点⑴),可通过其特殊的配位金属与硫化物发生络合作用,达到脱硫的目的。

MOFs材料目前通过加热法与溶剂冲洗法完成循环再生[⑷。

分子筛根据其孔道大小及围数,孔口的形状与尺寸,孔壁的性质等,选择性吸附多种硫化物问。

吸附脱硫技术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很多缺陷:循环回收成本高、回收吸附物吸附容量有损失、再生条件苛刻及吸附时易受其他物质影响等。

3纤维膜脱硫技术1975年,美国Merichem1161公司研发岀纤维膜脱硫技术。

该技术用多条直径微小的玻璃纤维或钢丝纤维组成纤维束,碱液在纤维束表面流动高度分散成薄液膜。

油相进入后,与碱液同向流动并发生酸碱反应。

因碱液表面张力与密度均大于油相,会在沉降罐中完全分离。

罐内经脱硫处理的油品抽出,罐底碱相再次循环进入接触器顶部W纤维膜脱硫技术具有设备占地少、节省投资与操作费用、降低传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在炼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前景突出问。

4无碱固定床脱硫技术无碱固定床脱硫技术利用固定床流程替换传•6•气体净化2019年第19卷第3期统技术中的预碱洗与水洗,不产生废弃碱渣,具有高效脱硫、流程简单及无环境污染等优势。

该技术分为催化氧化脱硫技术与床转化组合技术。

催化氧化脱硫技术采用固定床脱硫剂除去比S,液化气中的硫醇与少量溶解氧在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硫化物,再通过精憎除去二硫化物。

国内使用的YHC-224常温有机硫转化催化剂由浸渍活性金属与特种助剂组成,采用该催化剂后,液化气中总硫脱除率M50%,液化气铜片腐蚀100%合格〔切。

转化组合技术通过水解固定床将已除去H2S液化气中的COS水解生成H2S,再经精脱硫剂脱除残余H2S,后经转化催化剂固定床,在转化助剂作用下,将硫醇转化为二硫化物,最后精憎脱除二硫化物。

中国研发的新型无碱转化组合技术,COS脱除率在90%以上,出S含量低至1.0mg/m3,硫醇转化率超过93%1201。

5络合脱硫技术络合脱硫技术以金属离子结合有机化合物为催化剂的湿式氧化还原脱硫技术,通过络合金属盐将液化气中HS-氧化为硫,金属离子可循环利用。

该技术具有工作硫容高、选择性高、复盐产生量低等优势。

EDTA-络合铁法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⑵打目前,我国进口原油硫含量不断增高,提高液化气脱硫技术已成为化工业的研究重点。

Merox抽提-氧化脱臭技术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液化气脱硫技术,极易造成污染。

其它环保型脱硫技术应用成本高、脱硫时间长,仍处实验室研究阶段。

短时间应以2种及以上脱硫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液化气脱硫。

同时,要研发符合工业要求的脱硫催化剂,不断优化提高脱硫醇效率。

此外,在保证脱硫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或降低废碱液及碱渣排放,达到生产与环境相协调,是未来研究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1]莫娅南,王伯.液化气脱硫技术及其工业应用[J].炼油与化工,2011,22(05):15-17.[2]徐国庆,肖梅.固定床脱除液化石油气中的硫醇[J].工业催化,2002(05):23-25.[3]施小红,梁锋,吴晓春.轻质油品脱硫醇技术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2(02):25-29.[4]秦日明.液化气脱硫醇工艺完善及节能减排要素分析[J].科技风,2017(16):125.[5]马洪霞.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氧化硫醇性能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3.[6]夏道宏,项玉芝,张洪滨,等.固体碱技术在液化气脱硫醇工艺中的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12):1-3.[7]刘新宇,崔凯燕,王海波,等.吸附法液化气脱硫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7,42(01):127-134.[8]Li Z J,Jin S L,Zhang R,et al.Adsorption of thiophene,dibenzothiophene,and4,6-dirnethyl dihenzothiophene onactivated carbons[J].Adsorpt Sci Technol,2016,34:227-243.[9]Danmaliki G I,Saleh T A.Influence of conversion param­eters of waste tires to activated carbon on adsorption ofdibenzothiophene from model fuels[J].J Clean Prod,2016,117:50-55.[10]Kim K S,Park S H,Park K T,et al.Removal of sulfurcompounds in FCC raw C4using activated carbon im­pregnated with CuCl and P(1C12[J].Korean J ChemEng,2010(27):624-631.[11]Baird T,Campbell K C,Holliman P J,et al.Cobalt-zincoxide absorbents for low temperature gas desulfurization[J].J Mater Chem,1999,9:599-605.[12]Wang J,Liang B,Pamas R.Manganese-basedregenerable sorbents for high temperature H2S removal[J].Fuel,2013,107:539-546.[13]Li Q M,Li F.Synthesis of CoCu2(BHTC)2and its ap­plication in adsorption desulfurization[J].Aust J Chem,2015,68:1524-1528.[14J Peralta D,Chaplais G,Simon一Masseron A,et al.Metalorganic framework materials for desulfurizationby adsorption[J].Energy Fuels,2012,26:4953-4960.[15]Lea S,Gaelle D,Patrick G.Adsorption of hydrogensulfide(H2S)on zeolite(Z):Retention mechanism[J].Chem Eng J,2016,287:47-53.[16]Berry E N.Mass transfer without mixing[J].Hydrocarbon Processing,1975,54(9):127-128. [17]游实光.纤维液膜接触器在原油脱硫醇工艺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2007,36(5):76-77.[18]李金瑞,王运波,高笑,等.基于纤维液膜反应器的2019年第19卷第3期气体净化•7•脱硫技术工业应用[J].当代化工,2016,45(9):2124-2127.[19]曹素娟.固定床无碱脱硫技术在液化气脱硫中的应用[J].当代化工,2009,38(4):340-342.[20]张玉芬,赵刚,申宝剑,等.液化气硫醇无碱转化组合工艺的开发及工业侧线试验[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9,38(06):505-508.[21]罗立文,李怀禄,刘相.Fe-EDTA系统脱硫方法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6,20(5):73-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