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是赏析

塞下曲六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赏析: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联:写恶劣的气候条件,反映守边将士生活苦寒。

“五月”尚且如此寒冷,其余三季其寒可知。此句用举一反三,以少见多的手法。“天山”指祁连山。“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

颔联:写战士以苦为乐。《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折柳”,语意双关,字面上看是写将士们守在祁连山看不到内地杨柳春风的景致,只能吹奏《折杨柳》的曲子,而真正的春风是不可能吹到他们身边的;深层含义是:表达热血男儿对家乡的思念。本句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战争的残酷。“晓”与“宵”写出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的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这两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积累征战思乡的语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宋】范仲淹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抒情,表现了士兵们无限思乡之情,但没有消沉,表现诗人广阔的胸怀,体现边塞常年不见春色。“春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朝廷的关心。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赏析: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赏析: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哲理:要想知道事物真相,必须亲自实践,设身体会。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赏析: 《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第一章以雎鸠起兴,写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三两章写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四、五两章写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本诗主要手法是“起兴”“兴”是触景生情,托物兴辞。诗中“兴中含比”。

本诗还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

主旨:真切的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二、赏析:这首爱情诗,着意渲染了一种渺远迷茫的境界氛围,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三章不断地转换字面和声韵,但所写的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却基本不变。它们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罢了。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借景抒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直抒胸臆)

一、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时南唐李后主,字重光,世称李后主。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亡国后,被封为“违命侯”,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词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二、译文:无言地独自一人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剪又剪不断,理了仍是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三、赏析:上阕写眼前之景,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下阕抒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愁”喻成“丝”,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文学常识:

晏殊,北宋词人,字同叔。谥号元献,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二、译文:唱一曲新词便饮一杯酒助兴,去年相聚也是这个天气,也是在这个亭台,眼前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才能回来再照天际?花儿凋谢了,忍看着它伴随残春消逝,谁也无可奈何;燕子又回来了,似曾相识,是新朋还是旧友,过眼迷离。我在小园的花间小路上独自徘徊,满腔的孤寂怎么也无法排遣。

三、赏析:词的上阕: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时光的流逝。“一曲新词酒一杯”,写的是眼前之景,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自吟自饮,借酒消愁,孤单冷寂。“去年天气旧亭台”是由今思昔,对去年一次欢聚的追忆,“夕阳西下几时回”是词人从人事的变迁,想到流光的易逝而生发出的感慨。

词的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这两句将景物和人事紧密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文学常识: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三、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曹操当时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北方的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了这一组诗,抒写了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文学常识:

岑参,唐代诗人,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并称“高岑”,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有《岑嘉州诗集》。

二、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三、赏析:前十句写送别前的雪景。北风猛烈,满天飞雪,天气奇寒,为武判官归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送别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具有浪漫的色彩,成为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现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

后八句写送别。“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

高中诗歌鉴赏及答案

2月11日诗歌鉴赏答案[选题说明]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2019年高考试卷中的三首诗歌,其中两首唐诗,一首宋诗。从选材来看,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来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 题组一李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登太白峰①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②与我语,为我开天关③。 愿乘泠风④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⑤去,何时复更还? [注]①本诗作于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背景下。②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③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④泠风:和风,清风。⑤武功:地名,一说山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与月作了准备;第二句中的“穷”字,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 B.第三、四句运用以实写虚的手法,写面对诗人的主动问好,太白星与诗人交谈,表示愿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 C.第五句虽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用得更灵活自然,没有显出斧凿痕迹。 D.第七、八句写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着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 解析:选B“以实写虚的手法”错,三、四两句运用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

古典诗词鉴赏尔雅答案100分

.......................................................................................................................................................... 1.1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1 【单选题】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C)时代的作品。 ?A、 夏代 ?B、 商代 ?C、 战国 ?D、 西汉 2 【多选题】下列关于《诗经》的介绍,描述正确的是(ACD)。 ?A、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主要产生于今长江流域地区 ?C、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D、是中国文化的元典 3

【判断题】汉代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是既有赞美的部分,又有批评的部分。(正确) 4 【判断题】从中国古代文化区域来说,《诗经》属于荆楚文化。(错误) 1.2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 1 【单选题】 考虑到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等因素,回溯中国文化传统最早的时期是(C)。 ?A、 夏代 ?B、 商代 ?C、 周代 ?D、 汉代 2 【多选题】周代时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典籍,包括(ABCD)。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仪礼》 3 【判断题】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错误) 4 【判断题】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确认的朝代。(正确) 1.3 《诗经》的用途 1 【单选题】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意思是(B)。 ?A、 浅 ?B、 近 ?C、 亲 ?D、 疏 2 【多选题】以下属于《诗经》中《雅》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BD)。 ?A、祭祀乐歌

诗词鉴赏及答案(课内)

课内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1、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11、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大全

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大全 【篇一:唐宋诗词鉴赏-诗词大全】 | | | | | | | | | | | | | | > > [经典]唐宋诗词鉴赏大全(五)【1】时间:2015-10-13 来源:网络综合【提要】本篇《[经典]唐宋诗词鉴赏大全(五)【1】》由66test小编特别为需要经典古诗古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仅供参阅。内容如下: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1]数:几枝。意思:墙角有数枝梅花。[2]凌,冒着。意思: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 [3]遥,远。意思:远远看去好像是雪。[4]为,因为。 暗香,幽香。意思:幽香飘来才知道那是梅花。 【简析】: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2]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高中古诗文鉴赏题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 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 (宋)刘克庄 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唐宋诗词鉴赏论文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有一百三十首词、过万首的诗和大量的散文。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祖国的分裂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诗篇主要描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在思想上、艺术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思想爱国特色影响 【正文】:陆游出生在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动乱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幼小的陆游就目睹了金兵的践踏肆虐,国家的严重分裂,百姓的颠沛流离,有志之士的慷慨陈辞。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因此,陆游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他虽然一直受到投降派的打击和迫害,多次被罢黜贬名,他把自己的人生壮志和热情、自己的满腔的热血和悲愤全部倾注到了诗歌当中,因而诗中的激昂慷慨总是和悲愤沉郁结合在一起,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也是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但是这仅是陆游诗歌创作的一个方面,陆游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形式方面的拓宽和创新,影响和启迪了当时乃至后世的诗人,意义重大。 一、陆游爱国主义思想在诗歌中的主要表现 (一)、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言征伐恢复事。” 陆游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他在诗篇中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古诗《关山月》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决抵抗金兵的强烈愿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1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

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2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练习及答案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1)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2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1.阅读上面的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答: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1.(1)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在诗的前两句,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边塞寒冷严酷的环境特点?(1分)答: (2)“红旗直上天山雪”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土怎样的精神?(2分) 答: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霜,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第二句中的“侵”字,很传神,你认为妙在何处?(2分) 答: (2)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答: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分) 答: 12.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塞上听吹笛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

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5篇 苏辙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唐宋诗词鉴赏大全苏辙,来欣赏一下吧。 黄州快哉亭记 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

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前二段重在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说透“快哉”的涵义;第三段重在议论,是以推理笔法,印证“快哉”的确切无误;或含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也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 怀渑池寄子瞻兄 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及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全国卷1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使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 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

【语文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教学案精品全集(含答案)

第一课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对应学生用书P1] [资料助读] ◎释标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诗题点明的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浙江流经桐庐县境一段的别称,又名桐江。广陵,即扬州,又称维扬。旧游,老朋友。 ◎知作者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详,唐朝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张九龄荆州长史府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与李白、王昌龄等也都有交往唱酬。其诗清淡幽远,长于描写山水行旅及田园隐逸生活。有《孟浩然集》四卷。《全唐诗》录存其诗267首。 ◎明背景 本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为了排遣苦闷,出游吴越,本诗即作者在游浙江桐庐时所写。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前四句中“山暝”“猿愁”“沧江”“风鸣”“孤舟”这些意象有何特点?其作用

是什么? 提示:把握意象共同点。 参考答案: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清峭孤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 ◎析技巧 2.试分析本诗在情景结合方面的特点。 提示:了解情景结合方式。 参考答案:本诗融情于景。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即景生情,情随景至。诗人将内心的孤寂清冷融入凄凉的自然景物中。 ◎悟意旨 3.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从题目、意象特点及最后两联切入分析。 参考答案:这是旅中寄友诗。全诗写江上景色和旅途悲愁,表现他乡虽好终不及故土之意,流露出奔波不定、颇不得志之情。 汉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襄阳至汉阳流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临眺”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知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明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任殿中侍御史知南选(负责岭南、黔中地区六品以下地方官的选拔),途经襄阳时所作。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诗歌的首联、颔联作简要赏析。 提示:从评价入手,抓景物特点,想象画面。 参考答案:首联描绘出汉水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后雄浑壮阔的画面。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答:“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答: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答案: 1.(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