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概况
大足宝顶山石刻介绍

大足宝顶山石刻介绍
宝顶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最著名的一个洞窟。
它位于重庆市大足县西南18公里处的宝顶山上。
那里是大足石刻最集中、最密集、艺术水平最高的地方,有“东方雕塑馆”之称。
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大佛湾、卧佛院、弥勒殿。
整个洞窟依山而凿,从东向西依次为“天开图画”、“八瑞相图”、“无量寿佛”、“千手观音”等四组佛像。
这些佛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佛湾是大佛湾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它是以弥勒殿为中心的三座石窟组成的。
这三座石窟分别是弥勒殿、大佛湾和卧佛院。
弥勒殿最大,里面供奉着弥勒菩萨像;大佛湾最小,里面只有一尊菩萨像。
这三座石窟都用汉白玉雕成,共有1500多个造像。
大佛湾和卧佛院在宝顶山的西侧,是用来展示大足石刻的精华所在。
在这三个洞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佛湾的卧佛院,它的中心是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坐像。
—— 1 —1 —。
大足石刻概述2

大足石刻概况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齐名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
它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晚期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
同时,其在题材上为中国密宗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佛教民间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在这75处造像中,其中不乏世界和中国之最,诸如造像群最大、地狱变相最全、佛菩萨形象最小、观音菩萨造像最多等等。
大足石刻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北山石刻(包括北塔)、宝顶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也称“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尖山子石刻、舒成岩石刻、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有66处,如西山石刻、圣水寺石刻、三教寺石刻、青山院石刻、老君庙石刻、半边庙石刻、七拱桥石刻、普和寺石刻、陈家岩石刻等。
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处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一)大足石刻的地理位置“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全部石刻的总称,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西距成都271公里,东去重庆70公里。
全县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
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历史,县名一取“大丰大足”之意,一因境内有大足川而得名。
大足石刻主要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
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的13处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主持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1252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历时70余年凿成。
大足大足石刻简介

WORLD HERITAGE------DAZU ROCK CARVINGS OF CHINAGrotto art, which originated in ancient India and came to China with Buddhism, flourished along t he Silk Road and the Huanghe River Valley from the brilliant Northern Wei to the prosperous Sui a nd Tang Dynasties, and went downhill after the “Rebelling of An Lusan and Shi Siming”. Just at thi s time of its extinction, Dazu Rock Carvings suddenly began to develop, and constituted another s plendid page in the history of grotto art in China. The general term of “Dazu Rock Carvings” mainl y refers to all the cliffside carvings art in Dazu County. Put under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are 75 spots of cliffside carvings composed of more than 50,000 statues. Among them, the statues of Beishan, Baodingshan, Nanshan, Shimenshan and Shizhuanshan especially possess their characte ristics. Construction of Dazu Rock Carvings started in early Tang Dynasty, went through the Five D ynasties and flourish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They are the last monume ntal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otto art.Based on the centuries-old cultures of “Bashu”, Dazu Rock Carvings put forward new ideas and de veloped a new field ofgrotto art. They are the grotto arts apotheoses of Sinicism with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iz ation, flavor of life and secularization. Displaying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the religious b eliefs among Chinese and the art style after late Tang Dynasty, Dazu Rock Carvings and the grotto es of Dunhuang, Yungang, Longmen,etc. have formed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Chinese grotto art.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at its 23th session held in December 1999, decided to inscribe the D azu Rock Carvings on theW ORLD HERITAGE------DAZU ROCK CARVINGS OF CHINA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中国Grotto art, which originated in ancient India and came to China with Buddhism, flourished alo ng the Silk Road and the Huanghe River Valley from the brilliant Northern Wei to the prosper ou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went downhill after the “Rebelling of An Lusan and Shi Simi ng”. Just at this time of its extinction, Dazu Rock Carvings suddenly began to develop, and co nstituted another splendid page in the history of grotto art in China. The general term of “Daz u Rock Carvings” mainly refers to all the cliffside carvings art in Dazu County. Put under cons ervation and protection are 75 spots of cliffside carvings composed of more than 50,000 statu es. Among them, the statues of Beishan, Baodingshan, Nanshan, Shimenshan and Shizhuans han especially possess their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Dazu Rock Carvings started in ear ly Tang Dynasty, went through the Five Dynasties and flourished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 n Song Dynasties. They are the last monumental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otto art.石窟艺术,起源于古印度,来到中国佛教盛行,沿着丝绸之路和黄河河谷的北部的繁华辉煌魏隋唐,下山后的“反抗的Lusan和史斯明”。
大足石刻历史文化简介文字

大足石刻:刻在石头上的“神仙凡间事儿”咱今儿个得好好唠唠大足石刻,这地儿啊,那可是咱国家西南角上一颗璀璨到不行的文化明珠,像个藏在山里的超级宝藏,满满当当装着千年前的热闹与虔诚!我头回听说大足石刻,是小时候听隔壁家退休老教师李爷爷讲的。
老爷子戴着老花镜,翻着本旧画册,神秘兮兮地说:“娃呀,咱重庆大足那儿有个石刻奇观,石头上刻的佛像菩萨跟活了似的,故事多得能装满一箩筐,你要是去看了,准保惊掉下巴!”打从那起,我这心里就跟被小猫挠了似的,痒痒得不行,天天盼着能有机会去瞅瞅。
嘿,还真别说,前阵子我约上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兴高采烈就奔大足去了。
一到大足石刻景区,刚迈进大门,好家伙,那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就像一阵穿越时空的风,“嗖”地一下把咱裹住了。
正站那儿张望呢,就瞅见不远处围了一群人,闹哄哄的。
咱几个好奇心爆棚,赶忙凑过去。
原来是个本地的导游大叔,手里拿着小喇叭,正讲得起劲儿:“各位朋友,瞧瞧这北山石刻,从晚唐就开始动工咯,工匠们叮叮当当,一凿子一锤子,花了好几百年才成了现在这规模。
就说这尊数珠手观音吧,被大家叫做‘媚态观音’,你们看呐,她身子微微歪着,嘴角带笑,眉眼含情,哪像个正儿八经坐在佛堂里的菩萨,分明就是下凡的仙女,俏皮又亲切!”大伙听得一愣一愣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都仰着脖子使劲瞧。
我旁边一哥们儿小声嘟囔:“这古代工匠手艺也太神了,石头在他们手里跟橡皮泥似的,想咋捏就咋捏。
”跟着人流再往前走,就到了宝顶山石刻。
这地儿场面更大,一尊尊巨型佛像依山而刻,庄严肃穆得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
我正站在一尊千手观音像前发呆,琢磨着这密密麻麻的手到底咋数得清,突然听到后头有个小朋友扯着嗓子问他妈:“妈妈,为啥这菩萨要长一千只手呀?”他妈弯下腰,轻声细语地说:“宝贝儿,这千手观音啊,是说菩萨法力无边,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千只手就能帮世间千千万万的人,把苦难都挡在外头呢。
”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跑去旁边看别的了。
大足石刻介绍

大足石刻介绍
大足石刻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批石刻纪念碑,位于现在四川省大足县境内。
它是一组由二百多处石刻构成的大型石窟群,以及由高达十公尺高的巨石构成的豪华陵园。
石刻集散在大小山坡间,内容涉及政治、宗教和文学等方面,最多的是政治,其次是宗教,最后是文学。
最古老的石刻古籍可以追溯到南朝石室,最后形成了一密密麻麻的石窟群,可向世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上的辉煌。
大足石刻以其宏伟大气、成熟雄浑、追随传承及气势磅礴的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凝视它的审美美学。
大足石刻景区介绍-大足石刻景点PPT(经典版)

1
景区概况
景区概况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5A级景区
景区概况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 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它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 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 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 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
2
景区历史
景区历史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 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 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 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大足石刻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 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 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 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 崖造像方渐大兴。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20千米处的石马镇新胜村, 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 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 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 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 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4
旅游攻略
景区门票
宝顶山石刻门票:人民币110元 圣寿寺门票:人民币15元 宝顶山、北山石刻联票:人民币120元 北山石刻门票:人民币70元
大足石刻的资料和故事

大足石刻资料与故事
哎,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咱们重庆市大足区,有个超级牛的景点,那可是咱们中国的宝贝啊,叫做大足石刻!这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它可是货真价实的世界文化遗产呢!
说起来,这大足石刻啊,它的历史可不短,从唐朝那会儿就开始刻了,一直刻到宋朝,中间还经历了五代十国那些乱糟糟的年代。
不过,这些都没耽误工匠们的手艺,他们愣是把这山崖刻得跟画儿似的,活灵活现,让人一看就忘不了。
咱们得说说这大足石刻的绝活儿,那就是“摩岩造像”。
听起来就挺有范儿的吧?没错,这就是在岩石上刻的佛像,有佛教的,也有道教的,还有儒家的,简直就是“三教合一”的艺术大展!这些佛像啊,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还摆着各种pose,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你知道吗?大足石刻里最出名的,要数北山和宝顶山的摩崖造像了。
北山的那些佛像啊,刻得特别细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宝顶山的石刻呢,更是不得了,那是南宋时候一个叫赵智凤的高僧花了70多年时间刻的,里面近万尊佛像,简直就是一座大型佛教密宗道场,让人看了就肃然起敬。
说到这儿,我得插一句,大足石刻啊,它不只是个景点,更是个文化宝库。
里面的佛像啊,不仅刻得好看,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佛教到道教,从儒家到民间信仰,啥都有,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而且啊,这大足石刻还特别适合拍照打卡。
你想啊,站在那些佛像面前,拍张照片,往朋友圈里一发,保证能收获一大堆点赞!
所以啊,朋友们,要是你们有机会来重庆,千万别忘了去大足石刻看看。
我保证,你去了之后,肯定会觉得不虚此行,说不定还能对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呢!。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文

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作文大足石刻,位于中国重庆市大足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
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神奇的地方吧!我们来看看大足石刻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里的石刻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初唐时期。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后来因为一位名叫赵州和尚的僧人在此宣讲佛法而逐渐繁荣起来。
赵州和尚为了纪念他的师傅玄奘法师,便在这里开凿了第一块石刻。
从此以后,大足石刻便成为了佛教文化的圣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
这里的石刻艺术以佛教题材为主,但也包括了许多其他的内容,如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
这些石刻作品形态各异、风格独特,既有庄严肃穆之气,又有生动活泼之感。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千手观音像了,这座高达17米的巨大石刻像是世界上最大的千手观音像之一,让人惊叹不已。
除了石刻艺术之外,大足石刻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值得一游。
比如说宝顶山、南山、北山等等。
这些山上都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塔楼,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
在这里漫步,仿佛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我想说一说大足石刻对我的影响。
每次来到大足石刻,我都会感到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和感动。
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尊佛像都是智慧的象征。
在这里,我可以放下繁琐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静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大足石刻能够吸引那么多游客前来参观的原因之一吧!大足石刻是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还能够给人带来心灵上的触动和启迪。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重庆旅游的话,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地方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足石刻概况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到此旅游观光,领略大足的风情、山光水色,品味大足的地方佳肴。
大足石刻的历史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至本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至今。"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五山”摩崖简介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文献、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五山"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1、大足石刻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道教和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2、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 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3、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9~13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4、大足石刻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按过去佛教史籍记载,中国密宗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东传日本后,中国汉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辨地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盛。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西部的柳本尊自创密宗,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道,弘扬大法。到公元12至13世纪中叶间(南宋中期),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密宗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5、大足石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总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其表现之一,是使原本属于佛教产物的石窟艺术为道教和儒家所借用,且"三教"创始人不分高下的出现在同一个石窟之中。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纪,"孔、老、释迦皆至